当前位置:首页 » 美术学科 » 侵蚀小学科学

侵蚀小学科学

发布时间: 2021-11-16 23:57:13

① 小学科教学如何渗透科学史教育

一、渗透科学史教育,培养学生科学素养
小学科学课程是一门以培养学生科学素质为宗旨的启蒙学科。科学素质的形成是长期的,而早期的科学教育对一个人科学素质的形成具有决定性的作用。科学素养不仅包括对科学知识的掌握,还包括对科学本质的理解,已有的文献资料和研究成果表明:实现学生对科学本质理解的途径之一就是通过科学史教育的感悟。在当前国际科学教育中,将科学史知识整合到科学教育中已经成为一个重要趋势。在教科版《科学》教材中,引入了不少科学史材料,科学史知识将科学知识、能力培养、情感激发三方面很好地结合在一起。充分挖掘科学史实的教育价值,能使学生理解科学的人文性,对科学发展有更完整的认识,进而理解科学知识的相对性;能使学生得到情感、意志、价值观上的教育,培养学生学习和探索科学的兴趣、合作的意识和交往沟通的能力。在小学科学课堂中引入科学史知识,既可以活跃课堂的气氛,又使学生在了解科学知识的同时,理解了科学的本质,很好地体现了科学教育的根本目标――培养科学素养。
二、利用科学阅读,渗透科学史教育
科学阅读(science reading)是通过科学阅读材料,包括科普读物、科学文章、科学童话、科学故事等,以增进科学学习,科学史本身就是丰富的科学阅读素材。科学阅读能够增进学生对科学的主动学习、科学知识之理解与科学新闻的判断,进而提升科学认识观以及学习兴趣。在教学环境的布置中,我们可以充分利用教室内外的空间张贴有关科学家的生平、事迹介绍的图片或利用黑板报介绍科学家的生平、事迹、科学发现。可在学校的阅览室里增添有关科学家故事、科学发现史等科学阅读素材。有一次在上《科学是……》的内容时,讲到学生所熟知的科学家时,有一个学生就举手说:老师我家里有一张爱迪生的图片,我知道爱迪生的故事,爱迪生发明了世界上第一盏电灯……他把爱迪生发明电灯的故事讲的绘声绘色,还说自己一定要学习爱迪生坚持不懈的精神。下课,我找了那个学生,原来他的家里有一本挂历,上面就是介绍一些世界上著名的科学家。由此可见,在教学环境中充分利用科学阅读素材,对渗透科学史教育是非常重要的。
三、渗透科学史,增强科学探究的兴趣
有强烈的兴趣才有求知和探索的欲望。有了求知欲望,学生才有获取知识的内在动力,才能保证学习的有效进行。在科学研究过程中,有很多科学家开展的科学研究生动、有趣,这类科学史能利用学生的好奇心理,激发学生急于探索知识的兴趣,使学生由最初的“有趣”上升为乐于探索的“兴趣”。教科版六年级上册《电和磁》。教师介绍了100多年前,奥斯特在实验中偶然发现,当小磁针靠近通电导线时会有奇怪的现象。学生听后感到好奇,很多同学向老师表达“想要亲自动手操作、观察”这一想法。通过实验学生发现:把导线拉直放在指南针上方与磁针指向一致,接通电源,磁针偏转,电流越大,偏转的角度越大,最大是90度。断开电流,磁针复位。这一次科学史教育,重在让学生理解科学家的认识过程、理解本质和实验方法。本节课上,学生通过自己动手观察到了当年奥斯特偶然发现的奇怪现象,使得学生有一种成就感。因此,复制科学家的探究过程,让学生在操作过程中更深刻地理解科学的发现过程及科学的本质内容,可以增强他们对科学探究的兴趣。
四、渗透科学史,进行德育教育
中华民族具有五千多年的文明历史,科学发明成就也是其中一项重要内容。小学科学新教材中插入了一些关于我国古代科学家及古代科学研究的故事,教学时要适时引用之对学生进行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让学生了解我国古代科学发明的重大成果,了解中华民族祖先以高度智慧所创造的价值,增强民族自信心、自尊心。让学生了解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巨大成就,体会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的程度,感觉祖国发展的时代脉搏,激发学生的受祖国、爱家乡、爱社会主义、爱科学的情感。激发了学生要努力学习,努力创新,长大后为祖国争光,为祖国争气的雄心壮志。科学教学德育渗透艺术构思与传达的方法多种多样,但最为关键的是,构思与传达的主体科学教师这源头水必须是活水常流。科学教师应该具备敏锐的洞察力和深刻的思考力,能根据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灵活运用;能把学生自然地引入到清新、和谐的情感氛围的教学中,让他们去领略科学教学德育渗透艺术殿堂里一幅幅闪耀着人类理性光辉的一幅幅画面!
五、多种途径,渗透科学史教育
小学阶段科学素养的培养不仅限于科学课程的教学,其他学科也是很好的渠道。比如,小学语文,社会综合实践课等课程都可以融合科学史的教学内容。科学史教学还可以在课外开展。如课外利用网络、图书馆等资源,编写科学小报,介绍科学发展史等。还可以结合科技活动,参观科技馆,听科技史讲座等。科学教师要在不断认识科学史在教育中教育价值取向的基础上,结合小学科学学科教材中相关科学史内容,构建以科学史为教育平台的学校科学教育方式,多种途径地实现科学史教育价值。让学生真正了解科学的本质,弥补科学学科教育中人文因素价值的缺乏的现状,弥补科学教育中科学方法教育缺乏的现状。具体的途径,一可把科学史教育落实于课堂教学,如利用科学史的故事作为课堂的导入,阿基米德在浴盆里洗澡,突然他赤身地大喊大叫“发现了,发现了”跑到街上,那么他究竟发现了什么呢?我们可以把这部分内容作为物体的沉与浮的引入部分从而和孩子们一起去探究沉浮的秘密。也可以落实于学生的研究性学习活动中,让学生主动地整理科学史的知识,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如进行科学家的图片展、故事会,出手抄报、电子小报的形式广泛发动学生多方面地收集一些科学史的资料,在科学探究室里专门布置一个图书角放置一些科学家的故事书,孩子们耳闻目染,情感态度价值观受到熏陶,形成积极向上的科学探索精神。科学教师也可以采用专题讲座的方式进行教育,将一些著名的科学发现、一些经典的科学故事、一些为了科学而鲜为人知的科学家介绍给孩子,让这些经久不衰的史实去感染每一个人。

② 小学科学题:选择:瀑布对岩石的侵蚀比较明显,是因为什么() A.坡度大小B.无植物覆盖C.风力作用

A。。。坡度越大,被分解掉的力越少,作用在岩石上的力就会越多,所以对岩石侵蚀比较明显

③ 小学科学课中如何渗透科技教育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原理。现代科技的发展,使得它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大。进入80年代,邓小平同志审时度势,高瞻远瞩,进一步作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科学论断,而且及时地指出了科技教育“要从娃娃抓起”。所以,从娃娃抓起进行科技教育是21世纪祖国发展的奠基工程。人类生活的大自然,是一座取之不尽的知识宝库,其中蕴藏着许多奥妙无穷的秘密。人们生活中的许多现象,都有其一定的道理,小学生也会常常向老师提出一些问题,及时回答他们的问题,并能主动地向小学生介绍一些身边事物的科学道理,对培养小学生的科技志趣,使他们从小形成爱科学、用科学的好习惯,对一个人来讲是终身受益的,对我们民族来讲是百年大计。我们的周围存在着动物、植物、山、水、空气、天体等,这一切构成了自然界。自然界的一切都是客观存在的,都在不停地进行着各种各样的变化。所以,我们科学教师要把小学科学课和科技教育结合起来,从各个方面对小学生加以指导。同时,小学科学课担负着儿童科技启蒙的重任,其教育意义是十分重大的。通过科学课的教学,使儿童养成按照正确的认识规律去学习科学的习惯,虽然从科学课中学到的知识不算很多,但是儿童却掌握了获取知识的方法,拿到了打开知识宝库的金钥匙。科学知识的学习是通过对科学现象的分析和实际活动来进行的,它可以培养学生探究各种科学技术问题的兴趣。而兴趣爱好的培养,对一个孩子的成长产生的影响往往是深远的。许多科学家的成才,往往都是得益于少年时代的科技启蒙影响。所以,小学科技教育应着眼于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从日常小事、常见的自然现象入手,向他们传授那些通俗易懂的科技知识,同时也可以涉及一些简单的现代科技。一、指导学生观察和实验观察就是指导小学生对自然现象在自然发生的条件下进行考察,这是认识自然现象的第一步。只有正确地去认识自然现象,才能正确地研究它,而研究它的目的就是掌握其中的规律,这往往又需要进行实验。实验就是指导小学生根据研究的目的,利用科学仪器和设备,人为地控制或模仿自然现象,排除干扰,突出主要因素,在有利的条件下去研究自然规律。科学观察和实验是搜集事实,获取感性经验的基本途径,是形成科学概念,认识科学规律和检验科学理论的实践基础。通过观察和实验,能够引起小学生的好奇与兴趣。有了兴趣,他们就会对迷惑不解的自然现象刨根问底,这时教师要注意启发和分析。如观察日偏食,首先可启发学生想:是什么遮挡着太阳?那么就可以以日食的成因为启发,引导学生分析月食的成因。其次让学生考虑,月亮遮挡太阳前后三者之间相对位置是怎样变化的?为了帮助学生理解,可以自制一个简单仪器,进行模拟实验。二、引导学生认识自然规律在教师的启发下,学生进行思考和分析,这时教师再加以引导,就可以找出自然规律,这些规律就是科学知识。再如上例,对日食的观察分析后,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得出规律:当太阳、月亮和地球在同一直线上,并且月亮在太阳和地球之间就会发生日食。当观测点与月亮和太阳的中心在同一直线上时,就会出现日全食;不在同一直线上时,就出现日偏食。另外,太阳通过小孔或凸透镜成像,跟蜡烛成像的规律是一样的,这也是夏天树底下出现圆形斑点的原因。这样,实际上就是在重复科学发展史的发展过程,也就是人类认识自然的进步史,认识能力的发展史。科技教育的任务就是给儿童创造一个良好的条件,施加良好的教育,通过教师干预,使他们在很短的时间内完成人类几千年的认识进化史。这种基础科学教育的意义就在于“行虽微而旨趣远,出虽浅而寓意深”。三、启发学生进行发明创造创造发明需要一种创造性人格,在这种创造性人格中,那些把手看作与头脑具有同等重要的人,往往具有很强的创造性。这种所谓“用手来代替头脑思维”的性格,往往会极大地推动创造发明。用手去想,意味着强调独具匠心的头脑和勤于动手实践应当是协调一致的。有许多创造发明的想法在头脑中可能一闪而过,但是有心的创造者却让双手来实践它。小学科学课的教学可根据教材内容上一些制作课。通过制作,既可以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培养学生的科技兴趣,又可以加深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如制作“星座模拟”,用灯光显示,按一下电钮,你要寻找的星座就会在模拟的“天幕”上闪烁发光。这个制作,它不仅能使难懂的内容变成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有助于课堂气氛的活跃,而且在指导学生制作的过程中加深了学生的认识理解。另外,还有生物标本制作,以及各种模型制作。通过制作,不仅可以提供学生所学习自然现象的感性认识,并可使学生获得初步的实验技能和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科技教育也是教育,也只有在小学阶段开始进行,才会及早的了解科学技术,更重要的是对科技发生兴趣,具备科技意识。小学科技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小学生的科技意识和科技能力,提高他们的科技素养。所以,作为小学科学教师在对学生进行科技教育时,不管是传授知识,也不管是采取什么形式,都应把着眼点放在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上来。这样做有利于培养学生实事求是、勇于探索的科学态度和精神,能够提高学生的科技能力,为未来在继续科技教育培养中获得更多的科技技能,为成为对社会、对祖国有用的人打下基础。展望未来,充满希望,也充满竞争和挑战。国家确定了“科教兴国”的战略,其实质就是要把我们国家整个国民经济建设真正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上来。所以,我们一定要优先发展教育,提高广大劳动者科技文化素质;优先发展科技,依靠科学技术来振兴我们伟大的中华民族,来实现我们中华民族伟大的“中国梦”。

④ 五年级科学上册 什么样的土地容易被侵蚀教案 教科版

写教案的具体内容包括以下十项:
一.课题(说明本课名称)
二.教学目的(或称教学要求,或称教学目标,说明本课所要完成的教学任务)
三.课型(说明属新授课,还是复习课)
四.课时(说明属第几课时)
五.教学重点(说明本课所必须解决的关键性问题)
六.教学难点(说明本课的学习时易产生困难和障碍的知识点)
七.教学方法要根据学生实际,注重引导自学,注重启发思维
八.教学过程(或称课堂结构,说明教学进行的内容、方法步骤)
九.作业处理(说明如何布置书面或口头作业)
十.板书设计(说明上课时准备写在黑板上的内容)
十一.教具(或称教具准备,说明辅助教学手段使用的工具)
教案书写过程的关键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一)导入新课
1.温故而知新,提问复习上节内容
2.设计新颖活泼,精当概括.
3.怎样进行,复习那些内容?
4.提问那些学生,需用多少时间等.
教案实例
(二)讲授新课
1.针对不同教学内容,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
2.怎样提出问题,如何逐步启发、诱导?
3.教师怎么教学生怎么学?详细步骤安排,需用时间.
(三)巩固练习
1.练习设计精巧,有层次、有坡度、有密度.
2.怎样进行,谁上黑板板演?
3.需要多少时间?
(四)归纳小结
1.怎样进行,是教师还是学生归纳?
2.需用多少时间?
(五)作业安排
1.布置那些内容,要考虑知识拓展性、能力性.
2.需不需要提示或解释

写教案的具体内容包括以下十项:
一.课题(说明本课名称)
二.教学目的(或称教学要求,或称教学目标,说明本课所要完成的教学任务)
三.课型(说明属新授课,还是复习课)
四.课时(说明属第几课时)
五.教学重点(说明本课所必须解决的关键性问题)
六.教学难点(说明本课的学习时易产生困难和障碍的知识点)
七.教学方法要根据学生实际,注重引导自学,注重启发思维
八.教学过程(或称课堂结构,说明教学进行的内容、方法步骤)
九.作业处理(说明如何布置书面或口头作业)
十.板书设计(说明上课时准备写在黑板上的内容)
十一.教具(或称教具准备,说明辅助教学手段使用的工具)
教案书写过程的关键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一)导入新课
1.温故而知新,提问复习上节内容
2.设计新颖活泼,精当概括.
3.怎样进行,复习那些内容?
4.提问那些学生,需用多少时间等.
教案实例
(二)讲授新课
1.针对不同教学内容,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
2.怎样提出问题,如何逐步启发、诱导?
3.教师怎么教学生怎么学?详细步骤安排,需用时间.
(三)巩固练习
1.练习设计精巧,有层次、有坡度、有密度.
2.怎样进行,谁上黑板板演?
3.需要多少时间?
(四)归纳小结
1.怎样进行,是教师还是学生归纳?
2.需用多少时间?
(五)作业安排
1.布置那些内容,要考虑知识拓展性、能力性.
2.需不需要提示或解释

⑤ 科学中什么是侵蚀,什么是风化(快一点,下午就交)

侵蚀:
侵蚀作用或水土流失是自然界的一种现象,是自然环境恶化的重要原因。由于水的流动,带走了地球表面的土壤,使得土地变得贫瘠,岩石裸露,植被破坏,生态恶化。侵蚀作用可分为风化、溶解、磨蚀、浪蚀、腐蚀和搬运作用。
水土流失可能是由于自然环境引起的,譬如地势陡峭,突发大量降水,或者地质变化。但更多的是由于人类活动导致的,譬如过渡放牧,开垦土地,采伐森林等等。
这种自然现象可以是循环作用的,生态恶化引起水土流失,水土流失又使得生态更加恶化。于是土地退化,无法耕种。植物死亡,地表裸露。恶劣的生态又更导致气候的变化,使得整个人类生存的环境变坏。
水土流失还会使得泥沙淤积,河床抬高,引起水流不畅,水质混浊,甚至导致洪水泛滥,河流改道,就如中国的黄河。
侵蚀作用也可能是正面的,如河流将碎石带入下游.

使岩石发生破坏和改变的各种物理化学和生物作用。一般可定义为在地表或接近地表的常温条件下,岩石在原地发生的崩解或蚀变。崩解和蚀变的区别反映了物理作用和化学作用的差异。物理作用涉及岩石破碎而不涉及造岩矿物的任何分解。相反,化学作用则意味著一种或多种矿物的蚀变。风化作用产生在结构或成分上不同于母岩的表层物质。风化带称为表土或残馀土。风化作用的下限称为风化面。
风化过程十分复杂,通常是几种作用同时发生,造成岩石的崩解或分解。为方便起见,可把风化作用分为物理(或机械)风化、化学风化和生物风化。热胀冷缩是岩石,尤其是热带荒漠地区岩石崩解的一个原因。许多不同类型的风化作用,包括粒状崩解、球形风化、剥离风化及层裂构造,都可用热胀冷缩的原理来解释。但是,目前大部分野外证据却显示出相反的结论。粒状崩解、球形风化、剥离风化和层裂构造都已在远远超过太阳热力影响的地下深处发现。实验表明,仅仅依靠受热和冷却,风化的效果很小,进程缓慢,而当有水分存在时,则几乎立即产生影响。虽然一度认为层裂构造是日照作用的产物,但多年来业已承认它们是卸载,即压力释放的结果。不过,大量证据表明,卸载假说也并不处处适用。地壳内的断层作用和侧向挤压,似乎可以作为层裂的另一种解释。在副极地地区,频繁波动于冰点上下的气温对地表岩石的影响很大。在这些地区对岩层的详细观察,证实了冻融机制的有效性。某些盐类,诸如氯化钠(NaCl)和石膏(Ca[SO4]•2H2O)的结晶作用,也被引证来作为岩石,尤其是干旱地区岩石崩解的原因之一。树根的生长无疑能把大量岩块推开,并扩大原有的节理。甚至地衣的菌丝也能穿透矿物晶体的界面和解理,完成一定的机械崩解。穴居动物为其他营力尤其是水分开辟了通道。
许多矿物在相当程度上溶解于水。某些矿物,例如石盐(NaCl)、石膏(Ca[SO4]•2H2O)和石灰石(CaCO3),能与水发生强烈反应,并溶解于水或形成可溶产物。甚至石英(SiO2),在某种程度上也溶解于水。许多矿物在盐水中比在淡水中更易溶解。在许多情况下,溶解作用可能是化学风化的第一阶段。由於溶解的矿物质(以及固体微粒)在风化剖面中的位移,形成了富含氧化铁、灰质、硅质或石膏的不同的层或盘。在世界各地都有大片砖红土、钙壳和硅壳的堆积。水及其所含的根和气体与各种矿物结合形成新的矿物。这些过程称为水化和水解。例如,铁很容易与水和氧结合,形成各种氧化铁的水化物,许多风化剖面呈黄色或红色的原因即在于此。所有常见的造岩矿物,除石英以外,由于学风化(主要是水化和水解)都会转变为黏土矿物。氧化作用发生于土壤的包气带,氧化物是表土中的常见成分。碳化作用是像长石这类矿物发生风化的中间步骤。碳酸虽是弱酸,但它是自然界的一种有效的溶剂。硅化和脱硅能使一种黏土转变为另一种黏土。因此,热带地区云母经脱硅化可产生高岭土和氧化铁,如果条件有利,还可能进而形成铝土矿(三水铝石)。如同物理风化的情况一样,化学风化往往也得到生物作用的助力。腐殖酸通常能促进风化。腐殖质往往有助于保持土壤中的水分,从而以各种方式加速风化作用。
制约岩石风化的类型和速率的因素很多,包括矿物成分、岩石结构、断裂型式、气候、侵蚀和地形条件、时间以及人类活动等。关于于风化作用的结果,对整个人类而言,土壤的形成无疑是最为重要的。诸如铁、镍、铝等矿产的聚集也具有世界性的意义。根据地质观点,风化作用作为侵蚀和搬运的前提条件,具有重要意义。

⑥ 五年级上册科学土壤的侵蚀和什么因素有关试验

土壤侵蚀是土壤或其他地面组成物质在水力、风力、冻融、重力等外营力作用下,被剥蚀、破坏、分离、搬运和沉积的过程。狭义的土壤侵蚀仅指“土壤”被外营力分离、破坏和移动。
通常分为水力侵蚀、重力侵蚀、冻融侵蚀和风力侵蚀等。其中水力侵蚀是最主要的一种形式, 习惯上称为水土流失。水力侵蚀分为面蚀和沟蚀,重力侵蚀表现为滑坡、崩塌和山剥皮,风力侵蚀分悬移风蚀和推移风蚀。

⑦ 小学科学什么样的土地容易被侵蚀的教学反思

首先说说土地易被侵蚀的原因,找到这些原因与人类活动的关系,反思这些问题,说说今后该怎么去做就可以了.

⑧ 小学五年级科学上册影响土地侵蚀的因素有哪些

影响土壤侵蚀的因素分为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两大类。自然因素是水土流失发生、发展的先决条件,或者叫潜在因素,人为因素则是加剧水土流失的主要原因。
1.气候:气候因素特别是季风气候与土壤侵蚀密切相关。季风气候的特点是降雨量大而集中,多暴雨,因此加剧了土壤侵蚀。最主要而又直接的是降水,尤其是暴雨的引起水土流失最突出的气候因素。所谓暴雨是指短时间内强大的降水,一日降水量可超过50mm或1小时降水超过16mm的都叫做暴雨。一般说来,暴雨强度愈大,水土流失量愈多。
2.地形:地形是影响水土流失的重要因素,而坡度的大小、坡长、坡形等都对水土流失有影响,其中坡度的影响最大,因为坡度是决定径流冲刷能力的主要因素。坡耕地植使土壤暴露于流水冲刷是土壤流失的推动因子。一般情况下,坡度越陡,地表径流流速越大,水土流失也越严重。
3.土壤:土壤是侵蚀作用的主要对象,因而土壤本身的透水性、抗蚀性和抗冲性等特性对土壤侵蚀也会产生很大的影响。土壤的透水性与质地、结构、孔隙有关,一般地,质地沙、结构疏松的土壤易产生侵蚀。土壤抗蚀性是指土壤抵抗径流对它们的分散和悬浮的能力。若土壤颗粒间的胶结力很强,结构体相互不易分散,则土壤抗蚀性也较强。土壤的抗冲性是指土壤对抗流水和风蚀等机械破坏作用的能力。据研究,土壤膨胀系数愈大,崩解愈快,抗冲性就愈弱,如有根系缠绕,将土壤团结,可使抗冲性增强。
4.植被:植被破坏使土壤失去天然保护屏障,成为加速土壤侵蚀的先导因子。据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研究所的试验结果,光板的泥沙年流失量为26902kg/公顷,桉林地为6210kg/公顷,而阔叶混交林地仅3kg/公顷。因此,保护植被,增加地表植物的覆盖,对防治土壤侵蚀有着极其重要意义。
人为活动是造成土壤流失的主要原因,表现为植被破坏(如滥垦、滥伐、滥牧)和坡耕地垦植(如陡坡开荒、顺坡耕作、过度放牧),或由于开矿、修路未采取必要的预防措施等,都会加剧水土流失。

热点内容
福州继续教育网 发布:2024-04-20 17:07:24 浏览:381
于漪教学实录 发布:2024-04-20 16:53:30 浏览:310
广东与教育下载 发布:2024-04-20 14:41:27 浏览:55
颍上县教育 发布:2024-04-20 14:28:40 浏览:253
老师抠门 发布:2024-04-20 14:24:09 浏览:885
班主任胡新 发布:2024-04-20 13:58:30 浏览:919
淘海教育 发布:2024-04-20 13:53:33 浏览:493
青州教师考试 发布:2024-04-20 12:25:24 浏览:649
英语作文300 发布:2024-04-20 12:17:24 浏览:686
人人学英语 发布:2024-04-20 09:27:26 浏览:8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