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美术学科 » 文言文练习及答案

文言文练习及答案

发布时间: 2020-11-27 21:26:44

文言文练习题(孙权劝学)

1.①卿:古代君对臣、上级对下级、长辈对晚辈以及朋友之间表示亲切的第二专人称。当涂:当道,当权。属②孤:古时王侯的自称。博士:当时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③孰若:哪里比得上。2.吴下阿蒙:比喻学识尚浅。刮目相待:表示用新眼光看人。3.相同点:都写出了吕蒙的变化及鲁肃的赞叹之意。不同点:①课文主要记言,而本文则既有语言,又有人物的动作及心理描写。②课文突出的是吕蒙的变化,而本文还表现出了鲁肃对吕蒙的态度由轻视而叹服的变化。③课文略去了两人谈话的内容,此处则作了清楚的交代。4.略

⑵ 文言文练习题,带答案的

初中语文总复习基础百题::古文阅读题

(一)课内文言文语段阅读题

第一篇 阅读《三峡》,完成1-4小题

三峡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湖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囐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1.词的用法、意思相近的一组是 ( )

A.之:春冬之时 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B.其:其间千二百里 其真无马邪

C.以: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以其境过清

D.故:故渔者歌曰 故自号曰醉翁也

2.试解释加点词的词义。

①略无阙处( ) ②不见曦月( )

③良多趣味( ) ④晴初霜旦( )

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① 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② 悬泉瀑布,飞漱其间。



4.(链接题)选出下面不是写“水清”的一项 ( )

A.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B.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C.冰皮始解,波色乍明,鳞浪层层,清澈见底。

D.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第二篇 阅读《小石潭记》(节选),完成第1—4题。

①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堪,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②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怡然不动,傲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③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④坐潭上,四面付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在文中的意义。

(1)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影:

(2)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悄怆:

2.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划有横线两处句子的意思。

(1)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

(2)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3.请用第④段中的两个四字短语,完成填空。

小石潭流水淙淙,树蔓青翠,鱼儿在清澈的潭水中畅游,面对如此美景,遭贬而游历于此处的柳宗元却到 , 。

4.如果你能经“时空隧道”返回到唐朝,并与柳宗元在小石潭相见,听他倾诉内心的郁闷悲怆之情后,说几句劝慰的话。其中要恰当引述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或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的相关名句。(限在40字以内)

第三篇 阅读宋濂的《送东阳马生序》(节选),完成1--6题。

①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②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1)录毕,走送之( ) (2)腰白玉之环( )

(3)寓逆旅主人 ( ) (4)皆被绮绣( )

2.下列句中的“/”表示朗读时的停顿,其中读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余幼时/即嗜学 B.益慕圣贤/之道

C.无/鲜肥滋味之享 D.烨然/若神人

3.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画线句的意思。

4.第②段将同舍生的豪华穿戴和作者的 作对比,体现作者

的精神追求。

5.选段写了作者幼时求学的艰难和成年后求师的艰难这两方面的内容,其中"求师的艰难"表现在哪三个方面?

6.宋濂无书读,天寒抄录;求师难,恭敬询问;生活苦,以学为乐。这种求学精神对你有什么启示?请结合实际,谈谈认识。

第四篇 阅读《岳阳楼记》(节选),完成1—3题。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皆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时六年九月十五日。

1.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至若春和景明( )(2) 把酒临风 ( )

2.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2) 微斯人,吾谁与归?

3. 作者认为一个人应当具有怎样的抱负,才能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第五篇 阅读《曹刿论战》(节选),完成1—4题。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1.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

①肉食者鄙( ) ②小惠未徧( )

③牺牲玉帛( ) ④虽不能察( )

2.下面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肉食者谋之 聚室而谋日

B.又何间焉 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C.弗敢加也 万钟于我何加焉

D.忠之属也 属予作文以记之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两个句子。

(1) 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译文:

(2)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译文:

4.曹刿认为“肉食者鄙,未能远谋”。在战前曹刿与鲁庄公的论战中,鲁庄公的“鄙”表现在哪里?曹刿的“远谋”又表现在哪里?用自己的话加以概括。

答:

第六篇 阅读孟子的《鱼我所欲也》,完成1--4题。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巳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己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含义。

A. 故患有所不辟也 患:

B.非独贤者有是心也 是:

C.呼尔而与之 与:

D.万钟于我何加焉 加: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由是则生而不用也 B.蹴尔而与之

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 行道之人弗受

C.所恶有甚于死者 D.今为妻妾之奉为之

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项燕为楚将,数有功

3.翻译下面的句子。

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

4.请说说画线句子中的“是心”具体指什么?

答案:

第一篇

1.D

2.①缺 ②太阳或(阳光)③真、实在 ④早晨

3.①雪白的急流,碧绿的潭水,回旋着清波,倒映着各种景物的影子

②悬泉和瀑布在那里飞流冲荡

4.B

第二篇

1.(1)鱼的影子。(2)忧伤(的样子)。

2.(1)隔着竹林,(就能)听到流水声,好像人身上佩带的佩环相碰击发出的声音,心中为之一乐。

(2)向潭的西南(方向)望去,看到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隐时现。时而看得见,时而看不见。

(每小题只要意思表达基本符合原意,语句通顺,即可得分。)

3.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4.所写的句子含有劝勉安慰之意,能将“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等名句中的其中一句恰当地融合于内容之中。

第三篇

1.(1)跑 (2)腰里系着 (3)寄居(或:居住、住在) (4)通"披"

2. B

3.(1)因此,人家多愿意把书借给我,我也因此能够看到各种各样的书。

(2) 因为内心有足以快乐的事,不觉得吃的穿的不如人。

4.缊袍敝衣(粗袍敝衣) 不畏生活艰难刻苦读书

5. 叩问之难;旅途之艰;生活之苦。

6. 例:虽然我们现在的学习条件优越,远远超过了宋濂,但刻苦学习的精神却比不上他。因此,应该向他学习,不在生活上攀比,专心致志,才能学有所成。

第四篇

1.(1)日光 (2)执 持

2.略

3.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第五篇

1.①鄙陋。目光短浅.②同“遍”,遗及,普遍。③古代祭祀用的猪、牛、羊等。④明察,弄清楚。

2.A

3.①这只是小信用,不能为神所信服(信任),神灵是不会赐福(保佑)你的。

②可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如果)作战,就请允许(我)跟随着去。

4.鲁庄公把战争取胜的希望寄托在少数人的支持和神灵的保佑上。曹刿认为取信于民是获胜的保证。

第六篇

1.①祸患,灾难 ②这,这样 ③给 ④增加,益处

2.A( A 转接 B 代乞人;结构助词,的 C 比;在 D 为了;是 )

3.(我)所喜欢的还有胜过生命的东西,所以我不做苟且偷生的事。(意思对即可。)

4.在“生”和“义”不能兼顾的情况下,应该舍生取义。(或直接摘录原文“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⑶ 小学文言文阅读练习题

1、孔君复平诣其父,父不在,制乃呼儿出。 诣:________

乃:________
2、孔指以示儿曰。 示:________

曰:________

3、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未:________

闻:________

三、仔细读下面的句子,回答问题。
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1)对话意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对话精妙极了,妙在何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二、1、诣:拜见 乃:于是,就 2、示:给……看 曰:说 3、未:没有 闻:听见 三、(1)孔君平指着杨梅给杨家儿子看,说:“这是你家的果子。”杨家儿子答道:“没有听说孔雀是您家的家禽。”(2)都根据人物姓氏来借题发挥,杨家儿子反应极快,才思敏捷。

⑷ 文言文练习及答案,拜托拉!

(一)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6题。

田单者,齐诸田疏属也,为临菑市掾,不见知。及燕使乐毅伐破齐,尽降齐城,惟独莒、即墨不下。 燕引兵东围即墨,即墨大夫出与战,败死

。城中相与推田单,立以为将军,以即墨拒燕。顷之,燕昭王卒,惠王立,与乐毅有隙。田单闻之,乃纵反间于燕,宣言曰:“齐王已死,城

之不拔者二耳。乐毅畏诛而不敢归,以伐齐为名,实欲连兵南面而王齐。齐人未附,故且缓攻即墨以待其事。齐人所惧,惟恐他将之来,即墨

残矣。” 燕王以为然,使骑劫代乐毅。乐毅因归赵,燕人士卒忿。田单又纵反间曰:“吾惧燕人掘吾城外家墓,僇先人,可为寒心。”燕军尽

掘垄墓,烧死人。即墨人从城上望见,皆涕泣,俱欲出战,怒自十倍。田单知士卒之可用,乃令甲卒皆伏,使老弱女子乘城,遣使约降于燕,

燕军皆呼万岁。田单又收民金,得千镒,令即墨富豪遗燕将,燕军由此益懈。田单乃收城中得千余牛,为绎缯衣,画以五彩龙文,束兵刃于其

角,而灌脂束苇子尾,烧其端。凿城数十穴,夜纵牛,壮士五千人随其后。牛尾热,怒而奔燕军,燕军夜大惊。牛尾炬火光明炫耀,燕军视之

皆龙文,所触尽死伤。五千人因衔枚击之,而城中鼓噪从之,老弱皆击铜器为声,声动天地。燕军大骇,败走。齐人遂夷杀其将骑劫。燕军扰

乱奔走,齐人追亡逐北,所过城邑皆叛燕而归田单,齐七十余城皆复为齐。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城之不拔者二耳 拔:被攻取

B.齐人未附 附:归附

C.使老弱女子乘城 乘:巡视

D.齐人追亡逐北 北:指败逃者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在文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A.乃纵反间于燕 B.实欲连兵南面而王齐

C.而城中鼓噪从之 D.燕军扰乱奔走

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4.下列各个句子在文中的意思,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燕使乐毅伐破齐,尽降齐城——燕国派乐毅攻破齐国,使齐国的城邑全都投降。

B.惟恐他将之来,即墨残矣——只怕他率领军队到来,即墨就不能保全了。

C.燕军尽掘垄墓,烧死人——燕军把坟墓全部挖开,烧化死人。

D.灌脂束苇于尾,烧其端——在牛尾上浇油,捆上芦苇,并点燃它的末端。

5.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田单“兵不厌诈”手段的一组是( )

①燕王以为然,使骑劫代乐毅。

②乃令甲卒皆伏,使老弱女子乘城。

③遣使约降于燕,燕军皆呼万岁。

④令即墨富豪遗燕将,燕军由此益懈。

⑤牛尾热,怒而奔燕军,燕军夜大惊。

⑥燕平视之皆龙文,所触尽死伤。

A.①③⑤ B.①④⑥ C.②③④ D.②⑤⑥

6.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田单是齐国田氏较远的宗亲,起先未被上司了解。燕军攻打齐国,包围了即墨,即墨守将战死,田单被推举为将军。这使他后来得以立下不

朽的战功。

B.田单善于审时度势,利用敌人的矛盾。惠王与乐毅有隙,他乘机诈言乐毅缓攻即墨是待机图变,混淆了惠王的视听,乐毅最终离职,齐国消

除了一大威胁。

C.田单深谙战略艺术,他诱使燕军犯下令即墨民众发指的罪行,以激发己方同仇敌忾;又假装投降,派遣富豪打入敌军以作内应,麻痹对方,

瓦解了敌军斗志。

D.田单的战术很巧妙,他布下火牛阵,纵牛直冲燕军,继之以士卒的追击,百姓的助威,一举夷杀燕将骑劫,摧毁了燕军。先前被侵占的七十

余城全部收复。
答案 (一)1.C 2.A 3.B 4.B 5.C 6.C

⑸ 高中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答案

我只有翻译啊

72.《淝水之战》

前秦的军队紧逼淝水而布阵,东晋的军队无法渡过。谢玄派使者对阳平公苻融说:“您孤军深入,然而却紧逼淝水部署军阵,这是长久相持的策略,不是想迅速交战的办法。如果能移动兵阵稍微后撤,让晋朝的军队得以渡河,以决胜负,不也是很好的事情吗!”前秦众将领都说:“我众敌寡,不如遏制他们,使他们不能上岸,这样可以万无一失。”苻坚说:“只带领兵众稍微后撤一点,让他们渡河渡到一半,我们再出动铁甲骑兵奋起攻杀,没有不胜的道理!”苻融也认为可以,于是就挥舞战旗,指挥兵众后退。前秦的军队一退就不可收拾。谢玄、谢琰、桓伊等率领军队渡过河攻击他们。苻融驰马巡视军阵,
想来率领退逃的兵众,结果战马倒地,苻融被东晋的士兵杀掉,前秦的军队于是就崩溃了。谢玄等乘胜追击,一直追到青冈,前秦的军队大败,自相践踏而死的人,遮蔽山野堵塞山川。逃跑的人听到刮风的声音和鹤的鸣叫声,都以为是东晋的军队将要来到,昼夜不敢停歇,慌不择路,风餐露宿,冻饿交加,死亡的人十有七八。当初,前秦的军队稍微后撤时,朱序在军阵后面高声呼喊:“秦军失败了!”兵众们听到后就狂奔乱逃。朱序乘机与张天锡、徐元喜都来投奔东晋。缴获了前秦王苻坚所乘坐的装饰着云母的车乘。又攻取了寿阳,抓获了前秦的淮南太守郭褒。
谢安接到了驿站传递的书信,知道前秦的军队已经失败,当时他正与客人玩围棋,拿着信放到了床上,毫无高兴的样子,继续下棋。客人问他是什么事,他慢条斯理地回答说:“小孩子们已经最终攻破了寇贼。”下完棋以后,他返回屋里,过门槛时,高兴得竟然连屐齿被折断都没有发觉。

73《白洋潮》

这是以前的事情了。在三江看潮,实际上无潮可看。午后有人喧闹着传到:“今年暗涨潮啊!”每年都这样。 庚辰八月,吊朱恒岳少师到白洋,与陈章侯、祁世培坐在一桌。海塘上有人呼叫看潮,余迅速去看,章侯、世培接踵而至。 站在塘上,远见潮头像一条白线,从海宁奔来,一直到塘上。潮水越来越近,喷出的泡沫溅起的水花,涌起的潮水如百万雪白的雄狮一般,遮蔽了大江奔流而下,像用怒雷鞭打它们一样,所有的狮子聚集在一起,没有一头干争先抢后的。看到的人惊恐的推开,跑到塘下避之。潮到塘上,尽力喷薄而起,水花激射,溅起来有好几丈高,地面都湿透了。潮水旋卷着向右而去,被龟山一挡,轰隆着好像十分愤怒一样,龙湫之水像炒菜一样翻滚不止,在半空中飞舞,看了惊吓眩目,坐了好一会儿,脸色才镇定下来。 先辈说:“浙江潮头,从龛、赭两座山冲刷激荡而起。白洋在这两座山之外,潮头却更大了,这是为什么呢?”

74《夔一足》

传闻不可以不审察,经过辗转相传白的成了黑的,黑的成了白的。所以狗似玃,玃似猕猴,猕猴似人,人和狗的差别就很远了。这是愚人所以犯大错误的原因.听到什么如果加以审察,就有好处;听到什么如果不加审察,不如不听。 凡是听到传闻,都必须深透审察,对于人都必须用理进行检验。鲁哀公问孔子说:“乐正夔只有一只脚,真的吗?”孔子说:“从前舜想用音乐向天下老百姓传播教化,就让重黎从民间举荐了夔而且起用了他,舜任命他做乐正。夔于是校正六律,谐和五声,用来调和阴阳之气。因而天下归顺。重黎还想多找些象夔这样的人,舜说:‘音乐是天地间的精华,国家治乱的关键。只有圣人才能做到和谐,而和谐是音乐的根本。夔能调和音律,从而使天下安定,象夔这样的人一个就够了。’所以说‘一个夔就足够了’,不是‘夔只有一只足’。”宋国有个姓丁的人,家里没有水井,需要出门去打水,经常派一人在外专管打水。等到他家打了水井,他告诉别人说:“我家打水井得到一个人。”有人听了就去传播:“丁家挖井挖到了一个人。”都城的人人纷纷传说这件事,被宋君听到了。宋君派人向姓丁的问明情况,姓丁的答道,“得到一个人使用,并非在井内挖到了一个活人。”象这样听信传闻,不如不听。

75《颜之推勉学》

梁朝鼎盛时期,贵族子弟大多不学无术,以至于谚语说:“上车不掉下来就可以当著作郎,提笔能写日常问候的书信就可以做秘书郎。” 这些贵族子弟都用香草熏衣,把脸刮得干干净净,涂脂抹粉,乘长檐车、穿高齿木屐,坐着丝绸缝制的方形坐褥,靠着杂色丝绸缝制的靠枕,就玩赏之物摆在身边,进进出出,悠闲安逸,远远望去,犹如神仙一般。参加科举考试就雇人考,参加三公九卿的宴会,就请人替他做诗。在 当时,这些人也算得上快活的人。 战乱之后,改朝换代,掌握推荐人才大权的人,不再是从前的亲戚,朝中当权的人,不再是从前的同党,进而想跻身于社会,竟毫无本事,退而想讲求个人的品行,又一无是处。他们披着粗布衣服,失去了珠宝,华丽的外表被揭去。露出真实的面目 ,呆头呆脑像一截枯木,像一条干涸的河流。在兵荒马乱的年代,他们颠沛流离。暴尸荒野。到了这时候,他们才觉得自己是个无用的人。那些具备真才实学的人,就能随遇而安。自离乱以来,可以看到那些俘虏中,有些人即使世代都是平民,只要读过《论语》、《孝经》,还可以 去当教师谋生;有些人即使是世代为官,如果不懂得书写记录,只好沦为种地养马的奴仆。从中可以看出,怎么能不勉励自己刻苦学习呢?如果能熟读百卷经书,永远也不至于沦为低贱的人。

76《张释之执法》

汉文帝外出行至中渭桥,突然有一个人从桥下跑 出来,惊了文帝御驾的马。于是命令侍卫人员抓住他,交给廷尉查办。 张释之审问这个人 ,他说:“是长安县人,进城后听说皇帝要来, 就躲在桥下。过了很长一会儿,认为皇帝 已经过去了,可是一出来正好碰上车驾,我就跑开了。”张释之根据情节判决,并上报说, “这个人冒犯了车驾,判处罚金四两。”汉文帝生气地说:“他直接惊了我的御马;幸好马 性驯顺,要是别的马,岂不就;伤害了我吗?可是你却只判罚金!”张释之说:“法律是皇帝 与全国百姓共同遵守的。现在法律条文就是这么规定的, 要是加重处理了,法律就不能取 信于民了。当初,皇帝叫侍卫人员把他杀掉也就算了,现在既已送交廷尉处理,而廷尉的责任就是公正地掌管全国的法律,必须严格按照法律办事。如果廷尉不公正,偏向一边,各地 执行法律就也会有轻有重,老百姓就要慌恐不安,无所适从,请皇帝慎重考虑!”汉文帝沉思了一会儿,说,“你的判决是对的!”

77《晏子辞景公赐》

晏子正在吃饭,齐景公派使臣来到,(晏子)把食物分出来,给使臣吃,(结果)使臣没吃饱,晏子也没吃饱。使臣回去后,把(晏子贫困的情况)告诉了齐景公。齐景公惊叹道:“唉!晏子的家真的像(你说的)这样穷!我不了解,这是我的过错。”(于是)派公差送去千金与税款,请他用千金与市租)供养宾客。晏子没有接受。多次相送,最终(晏子)拜两拜而辞谢道:“我的家不贫穷,由于您的赏赐,恩泽遍及父族、母族、妻族,延伸到朋友,并以此救济百姓,您的赏赐够丰厚了,我的家不贫穷啊。我听人这样说,从君主那里拿来厚赏然后散发给百姓,这就是臣子代替君主统治人民,忠臣是不这样做的;从君主那里拿来厚赏却不散发给百姓,这是用筐箧收藏财物归为己有,仁义之人是不这样做的;在朝中,得到君主的厚赏,在朝外,取得君主赏赐不能与士人共享而得罪他们,死后财物转为别人所有,这是为家臣蓄积财物,聪明的人是不会这样做的。有衣穿,有饭吃,(只要)心里满足就可以免于(一切)忧患。” 齐景公对晏子说:“从前我们前代的君主桓公用五百里的土地人口授予管仲,(他)接受了并没有推辞,你推辞不接受是为什么呢?”晏子回答说:“我听人这样说,圣明的人考虑多了,也难免会有失误。愚蠢的人经过多次考虑,也有可取之处。想来这是管仲的错,是我的对吧?因此再次拜谢而不能接。”

80.于是项羽就想东渡乌江。乌江的亭长撑船靠岸等待项羽,他对项羽说:“江东虽小,也还有方圆千里的土地,几十万的民众,也足够称王的了,请大王急速过江。现在只有我有船,汉军即使追到这,也没有船只可渡。”项羽笑道:“上天要亡我,我还渡江干什么?况且我项羽当初带领江东的子弟八千人渡过乌江向西挺进,现在无一人生还,即使江东的父老兄弟怜爱我而拥我为王,我又有什么脸见他们呢?或者即使他们不说,我项羽难道不感到内心有愧吗?”接着对亭长说:“我知道您是忠厚的长者,我骑这匹马五年了,所向无敌,常常日行千里,我不忍心杀掉它,把它赏给你吧!”于是命令骑马的都下马步行,手拿短小轻便的刀剑交战。仅项羽一人就杀死汉军几百人。项羽自己也负伤十多处。忽然回头看见了汉军骑兵司马吕马童,说:“你不是我的老朋友吗?”吕马童面向项羽,指项羽给王翳看,说道:“这个人就是项羽。”项羽便说道:“我听说汉王悬赏千两黄金要买我的脑袋,并封为万户侯,我就送你这点好处吧!”说完就自杀身亡了。
太史公说:我听周生说舜的眼睛可能是两个瞳人儿。又听说项羽也是两个瞳人儿。项羽难道是舜的后代吗?不然他的发迹怎么那么突然啊!秦朝搞糟了它的政令,陈涉首先发难,各路豪杰蜂拥而起,你争我夺,数也数不清。然而项羽并非有些许权柄可以凭藉,他趁秦末大乱之势兴起于民间,只三年的时间,就率领原战国时的齐、赵、韩、魏、燕五国诸侯灭掉了秦朝,划分天下土地,封王封侯,政令全都由项羽发出,自号为“霸王”,他的势位虽然没能保持长久,但近古以来象这样的人还不曾有过。至于项羽舍弃关中之地,思念楚国建都彭城,放逐义帝,自立为王,而又埋怨诸侯背叛自己,想成大事可就难了。他自夸战功,竭力施展个人的聪明,却不肯师法古人,认为霸王的功业,要靠武力征伐诸侯治理天下,结果五年之间终于丢了国家,身死东城,仍不觉悟,也不自责,实在是太错误了。而他竟然拿“上天要灭亡我,不是用兵的过错”这句话来自我解脱,难道不荒谬吗?

⑹ 文言文的练习题及答案

文言文课外阅读练习一:孟母戒子(《韩诗外传》)
【选文】
孟子少时,诵(1),其母方织。孟子辍然(2)中止,乃复进。其母知其讠宣 (3)也 ,呼而问之:“何为中止?”对曰:“有所失,复得。”其母引刀裂其织,以此戒(4)之。自是之后,孟子不复讠宣 矣。
【注释】
(1)[诵]背诵。(2)[辍然]突然停止的样子。(3)[讠宣 ]xāun,遗忘。(4)[戒]警告。
【练习】
1、解释各组中加点的词的含义。
① 孟子辍然中止( ) ② 呼而问之:“何为中止?”( )
处士笑而然之( ) 何有于我哉?( )
2、在文中找出同义词填在下面的横线上。
①失:( ) ②此:( )
3、下列句子中的“之”字用法不一样的一项是( )
A、呼而问之 B、以此戒之 C、多作自能见之 D、自是之后
【阅读提示】
孟轲的母亲用刀割断她自己织的布,以此警告孟子背诵不得遗忘,使孟子从此养成了严谨治学的态度,长大后终于成为战国时期有名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和散文家。
问题补充:、① 孟子辍然中止( ) 然字加点
② 呼而问之:“何为中止?”( ) 何字加点
3.处士笑而然之( ) 然字加点
4.何有于我哉?( ) 何字加点

① 孟子辍然中止(然:……的样子 )

② 呼而问之:“何为中止?”( 何:什么)*(因为“何为”应是“为何”,翻译成“为什么”,所以我觉得“何”是“什么”的意思)

处士笑而然之(然:同意,赞同。 )

何有于我哉?(什么 )

2、在文中找出同义词填在下面的横线上。 ①失:([讠宣 ]xāun ) ②此:( 是)

3、下列句子中的“之”字用法不一样的一项是
D、自是之后(其余皆为代词)

⑺ 文言文习题及答案

童趣
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之物,比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之冲烟而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为之怡然称快。
余常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神细视,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丘,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兴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虾蟆,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一惊。神定,捉虾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本文主旨是写作者儿时的“物外之趣”。“物外之趣”虽非物自身所有,却又与物有关,它是观物者的主观体验作用于物的结果,也可以说是因物而生成之意趣。本文中所说的夏蚊及草间之虫皆极细小之物,可以诱发儿童的好奇心和想像力,意趣即由此生成。

开篇先说作者儿时视力极好,然后点明文章主旨。“张目对日”,犹言两眼能经受强光刺激;“明察秋毫”,言视力极佳,极细小之物也看得一清二楚。有如此好的视力,再加上“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的癖好,因而能发现“物外之趣”。这是总提,仅用32字,行文简洁可见。以下分述。

夏蚊成雷,人不堪其苦,而年幼的作者异想天开,将它想像成“群鹤舞于空中”的动人图景,并且看得入了迷。随后他又联想到曾经见过的“鹤唳云端”的图景,于是“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之冲烟而飞鸣”,结果是他真的见到了这样的图景。这是一幅凭借想像而“放大”了的图景,它表现了一个孩子幼稚心灵中自发的审美意识。此其一。

其二,作者年幼时居城中,渴望见到大自然风光而不得,于是他用想像来实现自己的愿望。他把花园里土墙凹凸处和花台上的丛草想像成树林,把虫蚊想像成野兽,把高出的小土块想像成丘陵,把低陷的小土块想像成山沟,这使他有了一个自由而广阔的天地,可以饱览“大自然”的风光。有一天,有两只小虫在草间相斗——在年幼作者的想像中就成了两兽在树林里相斗,使他看得格外入神;不料一个“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一伸舌,便将两兽一齐吞入腹中。年幼的作者被吓得六神无主;待到清醒过来,幻觉消失,才发现此前那个“庞然大物”不过是一只癞虾蟆。他恼恨之极,却并不想伤害它,仅以鞭打示惩——用什么做鞭子,文章未做交代,大概是小树枝吧?他惩罚癞虾蟆,可能含有为两小虫复仇的意思,但从“驱之别院”一举来看,主要原因是它破坏了自己的审美情趣。

作者用“物外之趣”一语来统摄以上二事,意在说明他幼年时已有自发的审美意识和审美情趣。

二、问题研究

沈复《浮生六记》中“闲情记趣”一章,主要记作者长大后对花木的喜爱和婚后跟妻子一同美化居室及周围环境的琐事;记童年趣事的只有开头一小段,因而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在描写儿童观物的心理过程上颇具特色,值得研究。

年幼的作者由群蚊乱飞想到“群鹤舞于空中”,这是所谓类似联想;再想到“鹤唳云端”,则是接近联想。这后一种联想又促使他产生了模仿的意愿,于是“留蚊于素帐中,使之冲烟而飞鸣”,再经过凝神细观,“果如鹤唳云端”,这是年幼作者的错觉,但又是他所追求的目标——这是一个很美好的画面,很值得玩味。

观虫斗一节与上述过程大体相似,“以丛草为林,以虫蚊为兽,以土砾凸者为丘,凹者为壑”,都属于类似联想,“庞然大物”的出现,也是错觉;所不同的是这种错觉产生的原因。此刻,年幼的作者已经完全陶醉在他联想的境界之中,他眼前的实物已经被放大了千万倍,而癞虾蟆又是突如其来,对比之下,自然就成为“庞然大物”了,这种错觉是在极短时间内经受强刺激而突然产生的,跟“鹤唳云端”的有意而为不同。

我们应当注意培养学生的联想力和想像力,这不仅可以提高学生阅读欣赏文艺作品的能力,对加强记忆力和促进创造性的思维能力也大大有益。

练习说明

一 朗读课文,用自己的话叙述“我”看到“鹤唳云端”的景象和遇到那个“庞然大物”的经过。为什么作者说这两件事都有“物外之趣”?你认为要怎样才能成为一个情趣丰富的人?

设题意图是使学生感知课文整体内容,把文言文学活。凡记叙文都应当让学生能“用自己的话”来复述内容大意,这正是学活的办法之一;如果一开始学文言就句句搞文白对详,则无异于堵塞学活之路。教师在指导过程中对学生创造性的复述成分应予肯定,只纠正明显的错误。

第一问要放在学生基本成诵后作答(参考答案见“课文研讨”),教师要善于启发学生说出自己的体会。

第二问是开放性的,目的是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唤起学生的审美意识。可以从学生的课余爱好入手,启发培养学生的情趣和联想、想像能力。

二 解释词语。

1.文言词的意思,有的可用加字的办法解释,如“必细(仔细)察(观察)其纹理”;有的要用换字的办法解释,如“昂(抬)首(头)观之”。试选用一种方法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的字。(1)项为之强(2)果如鹤唳云端(3)以丛草为林(4)兴正浓(5)方出神(6)驱之别院

2.下面的词语大多作为成语保留在现代汉语中,解释时不妨采用讲述大意的办法。示例:怡然称快(高兴得连声叫好)。

(1)明察秋毫 (2)怡然自得 (3)庞然大物 (4)夏蚊成雷

设题意图是告诉学生可用简单的办法解释文言词语,消除学生的畏难情绪。在初学文言阶段只能如此,讲多了反而不好。释文可抄在书上,以便积累。

处理此题可有多种方式:或在读课文数遍后让学生试解;或在疏通文意过程中依次作解;在水平较好的教学班也无妨让学生在预习中作解。

参考答案

1.(1)项(脖子、颈项)为之强。 (2)果(果真)如鹤唳云端

(3)以丛草为林(树林) (4)兴(兴趣)正浓

(5)方(正)出神 (6)驱(赶、驱逐)之别院

2.(1)明察秋毫(见“疏通文意”)

(2)怡然自得(见“注释”)

(3)庞然大物(体积极大的东西)

(4)夏蚊成雷(夏天成群的蚊子的叫声跟雷声一样,这是夸张的表现方式)

译文

我回想自己在年幼的时候,能睁大眼睛直视太阳,视力好极了,每遇见细小的东西,一定要仔细观察它的纹理,所以常常能感受到超脱事物本身的乐趣。

夏夜里,蚊群发出雷鸣似的叫声,我心里把它们比作群鹤在空中飞舞,这么一想,眼前果真就出现了千百只白鹤;抬头看着它们,连脖子也变得僵硬了。我又留几只蚊子在白色帐子里,慢慢地用烟喷它们,使它们冲着烟边飞边叫,构成一幅青云白鹤图,果真像鹤群在青云边上发出叫声一样,这使我感到高兴极了。

我常在土墙高低不平的地方,在花台上杂草丛生的地方,蹲下身子,使身子跟台子一般高,把丛草当成树林,把虫子、蚊子当成野兽,把土块凸出部分当成丘陵,低陷部分当成山沟,我便凭着假想在这个境界中游览,愉快而又满足。

有一天,我看见两只小虫在草间相斗,(便蹲下来)观察,兴味正浓厚,忽然有个极大极大的兽拔山倒树而来,原来是一只癞虾蟆,舌头一吐,两只小虫全被它吃掉。我那时年纪很小,正看得出神,不禁哇的一声惊叫起来。待到神智恢复,捉住癞虾蟆,抽了它几十鞭子,把它赶到别的院子去。

能加分吗?????

热点内容
丑石教学设计 发布:2025-07-20 23:56:06 浏览:989
贝拉国际教育 发布:2025-07-20 23:17:16 浏览:581
线上一对多教学 发布:2025-07-20 22:04:59 浏览:771
安全教育班会心得 发布:2025-07-20 20:57:23 浏览:957
三年级教学视频 发布:2025-07-20 19:31:26 浏览:816
党员师德演讲稿 发布:2025-07-20 19:19:14 浏览:4
生物质链条炉 发布:2025-07-20 17:50:30 浏览:938
青年教师师德征文 发布:2025-07-20 17:44:47 浏览:596
高一数学教学视频全套 发布:2025-07-20 17:21:18 浏览:567
寿宁教育网 发布:2025-07-20 15:43:36 浏览: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