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美术学科 » 文言文因的用法

文言文因的用法

发布时间: 2020-12-05 05:54:03

文言文中以的用法

以 ==========有3种用法......
1.用作介词。

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一)表示动作、行为所用或所凭借的工具、方法及其他,可视情况译为"用""拿""凭借""依据""按照""用(凭)什么身份"等。例如: 以故法为其国与此同。(《察今》) 愿以十五城请易璧。(《廉颇蔺相如列传》) 乃入见。问:"何以战?"(《曹刿论战》) 余船以次俱进。(《赤壁之战》) 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五人墓碑记》) (二)起提宾作用,可译为"把"。例如: 秦亦不以城予赵,赵亦终不予秦璧。(《廉颇蔺相如列传》) (三)表示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由于"。例如: 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廉颇蔺相如列传》) 时操军兼以饥疫,死者太半。(《赤壁之战》) (四)引进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和处所,用法同"于",可译为"在""从"。例如: 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至于泰安。(《登泰山记》) 今以长沙豫章往,水道多绝,难行。(《汉书·西南夷传》) (五)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用法同"与",可译为"和""跟";有时可译为"率领""带领"。例如: 天下有变,王割汉中以楚和。(《战国策·周策》) (公子)欲以客往赴秦军,与赵俱死。(《信陵君窃符救赵》)

2.用作连词。

用法和"而"有较多的相同点,只是不能用于转折关系。 (一)表示并列或递进关系,常用来连接动词、形容词(包括以动词、形容词为中心的短语),可译为"而""又""而且""并且"等,或者省去。例如: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游褒禅山记》) (二)表示承接关系,"以"前的动作行为,往往是后一动作行为的手段或方式。可译为"而"或省去。例如: 余与四人拥火以入……(《游褒禅山记》) (三)表示目的关系,"以"后的动作行为,往往是前一动作行为的目的或结果。可译"而""来""用来""以致"等。例如: 作《师说》以贻之。(《师说》) 剑赀财以送其行。(《五人墓碑记》) 不宜妄自菲薄……以塞忠谏之路也。(《出师表》) (四)表示因果关系,常用在表原因的分句前,可译为"因为"。例如: 诸侯以公子贤,多客,不敢加兵谋魏十余年。(《信陵君窃符救赵》) 古人……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 (五)表示修饰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语,可译为"而",或省去。例如: 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陶渊明《归去来辞》)
3.复音虚词"以是""是以",相当"因此",引出事理发展或推断的结果。

例如: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送东阳马生序》) 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石钟山记》) 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庖丁解牛》)

② 高考文言文中“因”字有哪些用法

高考语文文言文虚词复习时,“因”字是一个特别重要的虚词,也是高频回考点。大家一定要集答中一个时间段把18个高考虚词的用法仔细咀嚼,真正弄懂各词性之间的联系与发展,在各个义项之间建立起一定的联系,这样系统复习既不容易忘记,又能把书读薄,效率也高。
1介词
1.依照,根据。
①罔不因势象形。(《核舟记》)
②变法者因时而化。
③善战者因其势而利导之。
2.依靠,凭借。
①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过秦论》)
②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烛之武退秦师》)
③又因厚币用事者臣靳尚。(《屈原列传》)
3.趁着,趁此。
①不如因而厚遇之。(《鸿门宴》)
②因击沛公于坐。(《鸿门宴》)
4.通过,经由。
①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鸿门宴》)
5.因为,由于。
①因造玉清宫,伐山取材,方有人见之。
②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谏太宗十思书》)
2副词
1.于是,就;因而。
①因拔刀斫前奏案。(《赤壁之战》)
②相如因持璧却立……(《廉颇蔺相如列传》)
2.原因,缘由,机缘。
①于今无会因。(《孔雀东南飞》)
3动词
1.根据
①故事因于世,而备适于事(《五蠹》)
2.沿袭,继续。
①蒙故业,因遗策。(《过秦论》)
②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

③ 以在文言文中的用法

【以】
(一)介词
1.表示工具.译为:拿,用,凭着.
①愿以十五城请易璧.(《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璧之下.(《石钟山记》)
2.表示凭借.译为:凭,靠.
①以勇气闻于诸侯.(《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久之,能以足音辨人.(《项脊轩志》)
③皆好辞而以赋见称.(《屈原列传》)
3.表示所处置的对象.译为:把.
①操当以肃还付乡党.(《赤壁之战》)
4.表示时间、处所.译为:于,在,从.
①以八月十三斩于市.
②以崇祯十七年夏,自京师徒步入华山为黄冠.
③果予以未时还家,而汝以辰时气绝.
5.表示原因.译为:因为,由于.
①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卒以吾郡这发愤一击,不敢复有株治.(《五人墓碑记》)
③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屈原列传》)
6.表示依据.译为:按照,依照,根据.
①今以实校之.(《赤壁之战》)
②余船以次俱进.(《赤壁之战》)
说明:“以”字的宾语有时可以前置,有时可以省略.
①以一当十(成语)
②夜以继日(成语)
③秋以为期(《诗经·氓》)
(二)连词.
1.表示并列或递进关系.可译为“而”“又”“而且”“并且”等,或者省去.
①夫夷以近,则游者众.(《游褒禅山记》)
②忽魂悸以魄动.(《梦游天姥吟留别》)
2.表示承接关系,前一动作行为往往是后一动作行为的手段或方式.可译为"而"或省去.
①余与四人拥火以入.(《石钟山记》)
②樊哙侧其盾以撞.(《鸿门宴》)
③各各竦立以听.(《促织》)
3.表示目的关系,后一动作行为往往是前一动作行为的目的或结果.可译“而”“来”“用来”“以致”等.
①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当求数顷之田,于伊、颍之上,以待余年,教吾子与汝子(《祭十二郎文》)
③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六国论》)
4.表示因果关系,常用在表原因的分句前,可译为"因为".例如:
①不赂者以赂者丧(《六国论》)
②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游褒禅山记》)
③诸侯以公子贤,多客,不敢加兵谋魏十余年.(《信陵君窃符救赵》)
5.表示修饰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语,可译为"而",或省去.例如:
①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陶渊明《归去来辞》)
(三)助词
1.作语助,表示时间、方位和范围.例:
①受命以来,夙夜忧叹.(以:表时间)(《出师表》)
②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以:方位)(《廉颇蔺相如列传》)
③自王侯以下莫不逾侈.(以:表范围)
2.作语助,起调整音节作用.例:
①逆以煎我怀.(《孔雀东南飞》)
(四)动词
1.以为,认为.
①老臣以媪为长安君计短也.(《触龙说赵太后》)
②皆以美于徐公.(《邹忌讽齐王纳谏》)
2.用,任用.
①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涉江》)
(五)名词.译为:缘由,原因.
①古人秉烛游,良有以也(李白《春夜宴桃李园序》)
(六)通假
1.通“已”,已经.
①固以怪之矣.
②日以尽矣.
2.通“已”,止.
①无以,则王乎?
【以为】
1.认为,把……当作或看作.
①虎视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
②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⑵把……作为或制成.
①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以为:把它设为.)
②铸以为金人十二.
【以是】【是以】相当"因此",引出事理发展或推断的结果.
①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石钟山记》)
②公子往而臣不送,以是知公子恨之复返也(《信陵君窃符救赵》)
【有以】【无以】意思分别是“有什么办法用来……”“没有什么办法用来……”
①项王未有以应,曰:“坐.”(《鸿门宴》)
②王语暴以好乐,暴未有以对也(《庄暴见孟子》)
③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劝学》)
④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陈情表》)

④ 文言文中“因”的用法

于,.例:①虎喜,计曰.②取刃杀.③屏曰.④拔刀斫前奏案.⑤左手秦王袖.⑥谗曰. ⑵依照,根据.例:①罔势象形.(:顺着意思)②变者化.(:随着意思.)③善战者其势利导.(:顺着意思.)④其固. ⑶依靠,凭借.例:①高祖帝业.②吏巧.③我欲梦吴越.④衡乃拟班固《两都》作《二京赋》,讽谏.⑤伺者觉知.⑥河池.⑦利乘便,宰割,裂山河.⑧厚币用事者臣靳尚. ⑷趁着,趁.例:①厚遇.②善遇.③击沛公于坐.④入京师. ⑸通,经由.例:宾客至蔺相门谢罪. ⑹.例:①造玉清宫,伐山取材,见.②伐木,始见山.③未闻变流血者.④恩所加则思喜谬赏. ⑺缘由,机缘.例:于今. ⑻沿袭.例:遗策. ⑼继续.例:加师旅,饥馑. 【名】 依 、(意.字囗,.指事物群体规模、数量扩.囗指事物群体规模、数量等要素演变基本框架.与囗联合起表示基本框架内事物群体规模扩、数量增.本义:约束性发展.承袭式发展.转义:发展阶段性前体或原体.举例说明:烟字火,,亦声.火指烟原体;指火沿袭.火与联合起表示火气扩蔓延.本义:扩蔓延火气.) 贰、【说文】囗.意.【徐锴曰】能者,众围.囗类似于、图囗,边缘、边框意思.意思概囗内素放.异体字:囙.意.意思概局部囗.比:噎废食,异,势利导,"噎、、势"素放. 三、古语与相通,《说文》:,,口;‘,高,京尤,尤异于凡’.古训 、同义.——黄现璠著《古书解读初探》 四 、佛教重要概念缘,同本义. 5 、原 贵贱虽复殊途,竟何处?——《梁书·范缜传》自谓其势,摇.——白居易《木》诗 陆、 机 于今.——《玉台新咏·古诗焦仲卿妻作》 漆 、:报应(佛教指物起必结,善善,恶恶);前 yīn 【】 依 依靠;凭借〖depend on;rely on〗 谁谁极.——《诗·佣风·载驰》 论世事,备.——《韩非·五蠹》 事者.——《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 厚币用事者臣靳尚.——《史记·屈原贾列传》 :缘(凭借;依据)赃假位(利用贿赂买官职);公假私(借公家名义谋取私利);依(倚傍;依 托);附(依附);(依靠、利用家) 贰 根据,按照 苟陋寡,文析字.烦言碎辞,者罢且能究其艺.——《汉书.楚元王传》 三通,特指通某种关系. 墨者夷徐辟求见孟.——《孟.滕文公》四沿袭,承袭〖follow〗 殷于夏礼,所损益知.——《论语·政》 遗策.——汉·贾谊《秦论》 秦宫室,据其府库.——张衡《东京赋》 四 :承(承袭,袭);习(相沿习,沿袭) 5 连接〖connect〗 水边丘古城,巨竹数百.——宋·陆游《城西接待院竹作》 陆 顺;顺应〖comply with;conform to;obey〗 其固(:顺着.固:本.指牛自结构).——《庄·养主》 径寸木…势象形,各具情态.(势象形,着木原模拟形状.,着,顺着.势,形势,指材料本身形状特征.象,词,模拟.形,形状).——明·魏洢《核舟记》 :便(顺便);风吹火(比喻顺势行事,用力) 漆相;趋赴〖go to〗 其民沓贪忍,.——《语·郑语》 吧 受.奸吏利,百姓受其蔽.——《汉书 吕强传》 yīn 9 趁机.寿毕,请剑舞,击沛公于坐,杀.——《史记 项羽本纪 鸿门宴》 【介】 依 由于,〖because of〗 前使绝功,封骞博望侯.——《史记·卫军骠骑列传》 门震进鲠言,纠绳切挚,触严谴同蠖伏.——明《袁立晋秩兵部右侍郎夫妇诰》 贰 :(原委;由);() 三 …发〖from〗.:命守(依照命运安排,守候机);敌取资(敌取所需物质) 四 趁着;乘便〖take advantage of;while〗 利乘便.——汉·贾谊《秦论》 游于三辅,入京师.(,乘便).——《汉书·张衡传》 吏请使作笺.———《渊》 5 通, 宾客至蔺相门谢罪——《史记 廉颇蔺相列传》 yīn 【形】 依 亲,亲近〖intimate〗 则友.——《诗·雅·皇矣》 亲礼,重固,闲携贰,覆昏乱,霸王器.——《左传》 贰 :(亲善仁);母(亲母) yīn 【连】 依 于,〖then〗 讽谏.——《汉书·张衡传》 (袁立)始祖荣,洪武二功授睢阳卫百户,家焉.——明 董其昌《节寰袁公行状》 虫,纳比笼.——《聊斋志异·促织》 跳踉阚,断其喉,尽其肉,乃.——唐·柳宗元《三戒·黔驴》 贰 ,〖thus;as a result〗 驴胜怒,蹄.虎喜,计…——唐·柳宗元《三戒》 其伯.——《诗·雅·韩奕》 使唐雎使于秦.——《战策·魏策

⑤ 古文中以的用法

以 yǐ

〈动〉

(1) (象形。甲骨文字形象。金文字形,象人。本义:用)

(2) 同本义。有一部分现已弱化成了介词 [use]

以,用也。——《说文》

以,用也。——《小尔雅》

凡师能左右之曰以。——《左传·僖公二十六年》

封疆社稷是以。——《左传·定公十年》

纯以形式。——蔡元培《图画》

如或知尔,则何以哉?——《论语》

(3) 又如:以手代足(爬行。表示甘愿认错受罚);以疏间亲(关系疏远的人离间关系亲密的人);以耳为目(把听到的当作亲眼目睹的);以指测河(用手指测量河水的深浅。比喻达不到目的)

(4) 使,令 [take]

向欲以齐事王攻 宋也。——《战国策》

(5) 又如:以彰其慢(公开过失);以介眉寿(祝寿之词);以夷攻夷(使夷人自相攻伐)

(6) 凭借;仗恃 [depend on]

富国以农,距敌恃卒。——《韩非子》

(7) 认为,以为 [consider as ]

我以日始出。——《列子·汤问》

(8) 又如:以众暴寡(以人多势众的一帮去欺凌、迫害人少势弱的一方)

(9) 做,从事 [do]

教育事业最有意义,情愿终身以之的。——叶绍钧《倪焕之》

词性变化

--------------------------------------------------------------------------------

◎ 以 yǐ

〈名〉

(1) 原因,缘故 [reason]

何其久也?必有以也。——《诗·邶风》

(2) 无固定职业的人 [unoccupied person]

以闲民。——《拾雅》

候疆候以。——《诗·周颂》

(3) 以色列的简称 [Israel]。如:阿以战争

◎ 以 yǐ

〈介〉

(1) 把,拿 [using;taking;by means of ]——表示对事物的处置

俱以情告。——《世说新语·自新》

以刀劈狼。——《聊斋志异·狼三则》

(2) 又如:以力服人(用强制的手段使人服从)

(3) 依,按,凭 [in accordance with;by]——表示动作行为的凭借或前提。犹言凭、根据

何以谓之文。——《论语》

以残年余力。——《列子·汤问》

以我酌油知之。——宋· 欧阳修《归田录》

以大中丞抚 吴者。—— 明· 张溥《五人墓碑记》

以乡人子谒余。——明· 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以其智力为也。——清· 龚自珍《病梅馆记》

(4) 又如:以膺大统(继承帝位);以天自诿(听天由命);以时(按时;依时)

(5) 在,于 [in]——表示行动的时间、处所或范围

赏以春夏而刑以秋冬。——柳宗元《断刑论》

以八月十三日斩于市。——清· 梁启超《谭嗣同传》

余以乾隆。—— 清· 姚鼐《登泰山记》

(6) 从,自,由 [from]——表示行动或变化的起点

自古于今,上以天子,下至庶人,蔑有好利而不仁者。——《潜夫论》

今以长沙, 豫章往,水道多,绝难行。——《史记》

(7) 又如:以下(下等;下层);以下之人(下等人;奴婢);以繁调简(清代府、州、县缺,有繁有简,分为最要、要、中、简四等。如山东是繁缺,安徽是简缺,从山东到安徽,是以繁调简);以郄视文(从缝隙里看杂色文采。比喻见识浅陋狭隘)

◎ 以 yǐ

<连>

(1) 为 [in order to;so as to;for]。如:以身殉职(为忠于本职工作而贡献出生命);以为后圆(为以后作打算)

(2) 因为,由于 [because of]——表示行为产生的原因

以贪勤民。——《左传·僖公三十三年》

吾以捕蛇独存。——唐· 柳宗元《捕蛇者说》

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宋·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明· 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成以其小,劣之。——《聊斋志异·促织》

汝以一念之贞,遇人仳离,致孤危托落。——清· 袁枚《祭妹文》

以数谏故。——《史记·陈涉世家》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范仲淹《岳阳楼记》

(3) 又如:以致(表示由于上文所说的情况,引出了下文的结果);以人废言(由于人不好,对其言论也加以否定);以利累形(因追求利禄而危害身体);以私害公(谓因私情而损害公道或公德);以理去官(旧指官员因正常原因卸任);以噎废食(由于吃饭打噎,便不敢再进食。比喻因偶然受到挫折。就停止应做的事情);以辞害意(因拘泥于辞义而误会或曲解作者的原意)

(4) 和,而 [and;as well as ]——表示并列关系

夷以近。——宋·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载以来。——清· 周容《芋老人传》

一鸡瞥来,径进以啄。——《聊斋志异·促织》

(5) 则,那么 [then]——表示条件关系

战而不胜,以亡随其后。——《战国策》

(6) 才 [only]

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宋· 苏洵《六国论》

以至于寸。(才达到一寸。)——《后汉书·列女传》

(7) 表目的或结果等 [aim;target]

智叟无以应。——《列子·汤问》

◎ 以 yǐ

〈助〉

(1) 用在单纯方位词或时间词之前,表示时间、方位、数量、质量、范围之类的界限

日观以西峰。——清· 姚鼐《登泰山记》

(2) 加在句中,表示语气的舒缓或调整节奏

微我无酒,以敖以游。——《诗·邶风》

(3) 加在句尾,不示肯定语气

夫晴蛉其小者也,黄雀因是以。——《战国策》

(4) 加在能愿动词后,类似词的后缀。如:可以;得以; 能以

⑥ 文言文中‘因’和‘于’的所有用法和意义是什么

“因”:
①<动>因袭;遵循。《过秦论》:“蒙故业,~遗策,南取汉中。”
②<动>接续。《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加之以师旅,~之以饥馑。”
③<动>依照。《庖丁解牛》:“批大郤,导大窾,~其固然。”
④<动>顺应。《察今》:“变法者~时而化。”
⑤<名>原因;机会。《孙雀东南飞》:“于今无会~。”
⑥<介>介绍动作行为发生的原因,可译为“因为”、“由于”。《谏太宗十思疏》:“恩所加,则思无~喜以谬赏。”
⑦<介>介绍动作行为的依据,可译为“依靠”、“凭借”。《廉颇蔺相如列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⑧<介>介绍动作行为的对象,可译为“依照”、“根据”。《核舟记》:“罔不~势象形,各具情态。”
⑨<介>介绍动作行为发生的条件,可译为“趁机”、“趁着”。《鸿门宴》:“请以剑舞,~击沛公于坐。”
⑩<副>就;于是。《鸿门宴》:“贡王即日~留沛公与饮。”
⑾<连>因为;于是。《雁荡山》:“祥符中,~造玉清宫,伐山取材,方有人见之。”《屈原列传》:“上宫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谗之。”

“于”:
①<介>介绍动作行为发生时间、处所,可译为“在”、“到”、“从”等。《子鱼论战》:“宋公子及楚人战于泓。”《出师表》:“受任于败军之际。”
②<介>介绍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由于”、“因为”。《进学解》:“业精于勤,荒于嬉。”
③<介>介绍动作行为涉及的对象,可译为“对”、“向”等。《师说》:“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捕蛇者说》:“余将告于莅事者。”
④<介>介绍动作行为的主动者,可译为“被”。有时动词前还有“见”、“受”等字和它相应。《伶官传序》:“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廉颇蔺相如列传》:“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⑤<介>介绍比较的对象,可译为“比”。《劝学》:“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⑥<词缀>用在动词前,无义。《诗经·葛覃》:“黄鸟于飞。”
【注】“于”和“於”二字是同义词。《诗经》《尚书》《周易》多用“于”,其他书多作“於”;有些书(如《左传》)“于”“於”并用,“于”常用于地名前,其余写作“於”。但是,古书中用作人名和语气词的“於”不能写作“于”,参看“於(wū)”。用作人名和词缀的“于”不能写作“於”。此外,其他场合两者可互换,汉字简化后都写作“于”。

⑦ 以字在文言文中的用法

①<动>用;使用。《涉江》:“忠不必用兮,贤不必~。”
②<动>做。《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如或知尔,则何~哉?”
③<动>认为。《邹忌讽齐王纳谏》:“皆~美于徐公。”
④<介>表示动作行为所用或所凭借的工具、方法,可视情况译为“拿”、“用”、“凭”、“把”等。《廉颇蔺相如列传》:“愿~十五城请易璧。”
⑤<介>起提宾作用,可译为“把”。《廉颇蔺相如列传》:“秦亦不~城予赵,赵亦终不予秦璧。”
⑥<介>表示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为”、“由于”等。《捕蛇者说》:“而吾~捕蛇独存。”《廉颇蔺相如列传》:“且~强秦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
⑦<介>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地点,可译为“在”、“从”。《苏武传》:“武~始元六年春至京师。”
⑧<介>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用法同“与”,可译为“和”、“跟”;有时可译为“率领、带领”。《战国策?周策》:“天下有变,王割汉中~楚和。”《信陵君窃符救赵》:“(公子)欲~客往赴秦军,与赵俱死。”
⑨<连>表示并列或递进关系,可译为“而”、“又”、“并且”等,也可省去。《游褒禅山记》:“夫夷~近,则游者众;险~远,则至者少。”
⑩<连>表示承接关系,“以”前的动作行为,往往是后一动作行为的手段和方式,可译为“而”,也可省去。《游褒禅山记》:“予与四人拥火~入。”
⑾<连>表示因果关系,常用在表原因的分句前,可译为“因为”、“由于”。《廉颇蔺相如列传》:“吾所以为此者,~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⑿<连>表修饰和被修饰关系。《归去来辞》:“木欣欣~向荣,泉涓涓而始流。”
⒀<连>表目的关系,可译为“而”“来”“用来”等。《师说》:“作《师说》~贻之。”
⒁<连>表示时间、方位、数量的界限或范围,用法同现代汉语。《张衡传》:“自王侯~下,莫不逾侈。”
⒂<连>表示在叙述某件事时又转到另一件事上,可译为“至于”。《柳毅传》:“然自约其心者,达君之冤,余无及也。~言慎勿相避者,偶然耳,岂有意哉!”
⒃<副>通“已”。已经。《陈涉世家》:“座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固~怪之矣。”

⑧ 古文中“因”的用法有哪些能结合初中课文解释一下吗

于是,就.例:①虎因喜,计之曰.②因取刃杀之.③因屏人曰.④因拔刀斫前奏案.⑤因左手把秦王之袖.⑥因谗之曰.
⑵依照,根据.例:①罔不因势象形.(因:这里有顺着的意思)②变法者因时而化.(因:这里有随着的意思.)③善战者因其势而利导之.(因:这里有顺着的意思.)④因其固然.
⑶依靠,凭借.例:①高祖因之以成帝业.②吏因以巧法.③我欲因之梦吴越.④衡乃拟班固《两都》作《二京赋》,因以讽谏.⑤伺者因此觉知.⑥因河为池.⑦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⑧又因厚币用事者臣靳尚.
⑷趁着,趁此.例:①不如因而厚遇之.②不如因善遇之.③因击沛公于坐.④因入京师.
⑸通过,经由.例: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⑹因为.例:①因造玉清宫,伐山取材,方有人见之.②后因伐木,始见此山.③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④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
⑺缘由,机缘.例:于今无会因.
⑻沿袭.例:因遗策.
⑼继续.例: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

【名】
1 、(会意.字从囗,从大.“大”指事物群体规模、数量的扩大.“囗”指事物的群体规模、数量等要素演变的基本框架.“大”与“囗”联合起来表示“基本框架内的事物群体的规模扩大、数量增长”.本义:约束性发展.承袭式发展.转义:发展的阶段性前体或原体.举例说明:“烟”字从火,从因,因亦声.“火”指“烟”的原体;“因”指对“火”的沿袭.“火”与“因”联合起来表示“火气的扩大和蔓延”.本义:扩大和蔓延了的火气.)
2、【说文】从囗大.会意.【徐锴曰】能大者,众围就之也.“因”的“囗”类似于“国”、“图”的“囗”,边缘、边框的意思.意思大概是把“囗”内因素放大.异体字:囙.会意.意思大概是把局部“囗”出来.比如:因噎废食,因人而异,因势利导,把"噎、人、势"因素放大.
3、古语“因”与“就”相通,《说文》:因,就也,从口大;‘就,高也,从京尤,尤异于凡也’.古训 因、就同义.——黄现璠著《古书解读初探》
4 、佛教重要概念因缘,同本义.
5 、原因
贵贱虽复殊途,因果竟在何处?——《梁书·范缜传》自谓得其势,无因有动摇.——白居易《有木》诗
6、 机会
于今无会因.——《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7 、又如:因果报应(佛教指物有起因必有结果,善因得善果,恶因得恶果);前因后果
因 yīn
【动】
1 依靠;凭借〖depend on;rely on〗
谁因谁极.——《诗·佣风·载驰》
论世之事,因为之备.——《韩非子·五蠹》
因人成事者.——《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
因厚币用事者臣靳尚.——《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又如:因缘(凭借;依据)因赃假位(利用贿赂买得官职);因公假私(借公家的名义以谋取私利);因依(倚傍;依 托);因附(依附);因国(可以依靠、利用的国家)
2 根据,按照
苟因陋就寡,分文析字.烦言碎辞,学者罢老且不能究其一艺.——《汉书.楚元王传》
3通过,特指通过某种关系.
墨者夷之因徐辟而求见孟子.——《孟子.滕文公上》4沿袭,承袭〖follow〗
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论语·为政》
因遗策.——汉·贾谊《过秦论》
因秦宫室,据其府库.——张衡《东京赋》
4 又如:因承(承袭,因袭);因习(相沿成习,沿袭)
5 连接〖connect〗
水边小丘因古城,上有巨竹数百个.——宋·陆游《城西接待院后竹下作》
6 顺;顺应〖comply with;conform to;obey〗
因其固然(因:顺着.固然:本来的样子.指牛的自然结构).——《庄子·养生主》
以径寸之木…因势象形,各具情态.(因势象形,就着木头的原样来模拟形状.因,就着,顺着.势,形势,这里指材料本身的形状特征.象,动词,模拟.形,形状).——明·魏学洢《核舟记》
又如:因便(顺便);因风吹火(比喻顺势行事,用力不多)
7相就;趋赴〖go to〗
其民沓贪而忍,不可因也.——《国语·郑语》
8 受.奸吏因利,百姓受其蔽.——《后汉书 吕强传》
因 yīn
9 趁机.寿毕,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杀之.——《史记 项羽本纪 鸿门宴》
【介】
1 由于,因为〖because of〗
因前使绝国功,封骞博望侯.——《史记·卫将军骠骑列传》
因门震而进鲠言,纠绳切挚,触严谴而同蠖伏.——明《袁可立晋秩兵部右侍郎夫妇诰》
2 又如:因地(原委;因由);因是(因此)
3 从…出发〖from〗.如:因命守时(依照命运的安排,守候时机);因敌取资(从敌人那里取得所需物质)
4 趁着;乘便〖take advantage of;while〗
因利乘便.——汉·贾谊《过秦论》
游于三辅,因入京师.(因,乘便).——《后汉书·张衡传》
吏因请使作笺.———《国渊》
5 通过,从
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史记 廉颇蔺相如列传》
因 yīn
【形】
1 亲,亲近〖intimate〗
因心则友.——《诗·大雅·皇矣》
亲有礼,因重固,闲携贰,覆昏乱,霸王之器也.——《左传》
2 又如:因心(亲善仁爱之心);因母(亲母)
因 yīn
【连】
1 于是,就〖then〗
因以讽谏.——《后汉书·张衡传》
(袁可立)始祖荣,洪武二年以功授睢阳卫百户,因家焉.——明 董其昌《节寰袁公行状》
因出己虫,纳比笼中.——《聊斋志异·促织》
因跳踉大阚,断其喉,尽其肉,乃去.——唐·柳宗元《三戒·黔之驴》
2 因而,因此〖thus;as a result〗
驴不胜怒,蹄之.虎因喜,计之…——唐·柳宗元《三戒》
因以其伯.——《诗·大雅·韩奕》
因使唐雎使于秦.——《战国策·魏策》

⑨ 文言文中以的用法


1.作介词
则以铁范置铁板上
何以战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用.拿

因为
2.作连词
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可译为“来”
3.作动词
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认为

⑩ 文言文里“因”的所有用法

基本字义
1.
原故,原由,事物发生前已具备的条件:原~。~素。~果。病~。
2.
理由:~为(wéi )。~而。
3.
依,顺着,沿袭:~此。~之。~循(a.沿袭;b.迟延拖拉)。~噎废食。陈陈相~。

详细字义
〈名〉
1.
(会意。从囗( wéi)大。大,人。甲骨文字形,象人在车席子上。本义:“茵”的本字,坐垫,车垫)
2.
同本义 [mat;cushi on]
因,就也。——《说文》。朱骏声注:“囗大俱非义。 江氏永曰:‘象茵褥之形,中象缝线文理。’按即茵之古文。 江说是也。”
3.
原因 [cause]
贵贱虽复殊途,因果竟在何处?——《梁书·范缜传》
自谓得其势,无因有动摇。——白居易《有木》诗
4.
又如:因果报应(佛教指物有起因必有结果,善因得善果,恶因得恶果);前因后果
5.
机会 [opportunity;chance]
于今无会因。——《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6.


〈动〉
1.
依靠;凭借 [depend on;rely on]
谁因谁极。——《诗·佣风·载驰》
论世之事,因为之备。——《韩非子·五蠹》
因人成事者。——《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
因厚币用事者臣靳尚。——《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2.
又如:因缘(凭借;依据)因赃假位(利用贿赂买得官职);因公假私(借公家的名义以谋取私利);因依(倚傍;依托);因附(依附);因国(可以依靠、利用的国家)
3.
沿袭,承袭 [follow]
殷因于 夏礼,所损益可知也。——《论语·为政》
因遗策。——汉· 贾谊《过秦论》
因秦宫室,据其府库。—— 张衡《东京赋》
4.
又如:因承(承袭,因袭);因习(相沿成习,沿袭)
5.
连接 [connect]
水边小丘因古城,上有巨竹数百个。——宋· 陆游《城西接待院后竹下作》
6.
顺;顺应 [comply with;conform to;obey]
因其固然(因:顺着。固然:本来的样子。指牛的自然结构)。——《庄子·养生主》
以径寸之木…因势象形,各具情态。(因势象形,就着木头的原样来模拟形状。因,就着,顺着。势,形势,这里指材料本身的形状特征。象,动词,模拟。形,形状)。——明· 魏学洢《核舟记》
7.
又如:因便(顺便);因风吹火(比喻顺势行事,用力不多)
8.
相就;趋赴 [go to]
其民沓贪而忍,不可因也。——《国语·郑语》

〈介〉
1.
由于,因为 [because of]
因前使绝国功,封骞博望侯。——《史记·卫将军骠骑列传》
2.
又如:因地(原委;因由);因是(因此)
3.
从…出发 [from]。如:因命守时(依照命运的安排,守候时机);因敌取资(从敌人那里取得所需物质)
4.
趁着;乘便 [take advantage of;while]
因利乘便。——汉· 贾谊《过秦论》
游于三辅,因入京师。(因,乘便)。——《后汉书·张衡传》

〈形〉
1.
亲,亲近 [intimate]
因心则友。——《诗·大雅·皇矣》
亲有礼,因重固,闲携贰,覆昏乱,霸王之器也。——《左传》
2.
又如:因心(亲善仁爱之心);因母(亲母)

<连>
1.
于是,就 [then]
因以讽谏。——《后汉书·张衡传》
驴不胜怒,蹄之。虎因喜,计之…——唐· 柳宗元《三戒》
因出己虫,纳比笼中。——《聊斋志异·促织》
因跳踉大阚,断其喉,尽其肉,乃去。——唐· 柳宗元《三戒·黔之驴》
2.
因而 [thus;as a result]
因以其伯。——《诗·大雅·韩奕》
因使唐雎使于 秦。——《战国策·魏策》

常用词组
1.
因材施教 yīncái-shījiào
[teach according to what the student is good at;teach students in accordance with their aptitude] 根据不同对象,也就是针对学习者的能力、性格、志趣等具体情况施行不同的教育
别类分门,因材施都。——清· 郑观应《女教》
2.
因此 yīncǐ
[therefore;for this reason;consequently] 因为这个
减了税,因此怨声也少些了
3.
因地制宜 yīndì-zhìyí
[take such measures as one suitable to local conditions;adapt the working methld to local conditions] 根据不同地区的具体条件,制定相应的妥善措施
夫筑城郭,立仓库,因地制宜。——汉· 赵晔《吴越春秋》
4.
因而 yīn’ér
[as a result;with the result that;thus] 表示下文是上文的结果
我们的事业是正义的,因而是不可战胜的
5.
因果 yīnguǒ
(1)
[cause and effect]∶原因和结果,合起来说,指二者关系
因果关系
(2)
[preordained fate;karma][佛教]∶今生种因,来生结果。指事物的起因和结果,种什么因,结什么果
因果报应
6.
因祸得福 yīnhuò-défú
[a fault on the right side] 因遭灾祸,反倒获得了好处
此乃是个义夫节妇一片心肠,感动天地,所以毒而不毒,死而不死,因祸得福,破泣为笑。——明· 冯梦龙《醒世恒言》
7.
因利乘便 yīnlì-chéngbiàn
[employ favourable situation] 因、乘:凭借、依靠。乘着有利的形势
吾侪小人也,若不因利乘便,以求富贵,毕世以来,未可得志也。——《旧五代史·王继弘传》
8.
因陋就简 yīnlòu-jiùjiǎn
[make do with what ever local resources one can lay hands on;do things simply and thriftily] 指将就原有的简陋条件 [办事]。比喻任其简陋、不求改进
当丰亨豫大之时,而为因陋就简之说,君臣上下,动以此借口,于是安意肆志,无所不为,而大祸起矣。——宋· 朱熹《朱子全书》
9.
因人成事 yīnrén-chéngshì
[accomplish sth.through the help of others] 依凭别人办成事情
毛遂曰:“众等录录,所谓因人成事者也。”——《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
10.
因时制宜 yīnshí-zhìyí
[adopt measures according to time] 根据不同时期的具体情况,采取与之相适应的措施
所遇不同,故当因时制宜。——《晋书·刘颂传》
11.
因式 yīnshì
[multiplier;factor] 亦称“因子”。多项式被另一多项式整除,后者即是前者的因式,如 a+b 和 (a 2 -ab+b 2 )都是 a 3 +b 3 的因式
12.
因势利导 yīnshì-lìdǎo
[make the best of;adroitly guide action according to circum stances] 顺着发展的趋势加以引导
善战者因其势而利导之。——《史记·孙子吴起列传》
13.
因数 yīnshù
[factor] 亦称“因子”。一整数被另一整数整除,后者即是前者的因数,如1,2,4都为8的因数
14.
因素 yīnsù
[factor;element] 决定事物成败的原因或条件
学习先进经验是提高生产的重要因素之一
15.
因为 yīnwéi
[because;for;on account of] 连词。表示原因或理由
因为工作需要,他很乐意去了
16.
因袭 yīnxí
[follow;;carry on as before;continue in the same old rut] 效仿。指沿用过去的规章制度或方式方法
法度无所因袭。——《汉书·刘歆传》
因袭陈规
17.
因循 yīnxún
(1)
[follow;continue in the same old rut]∶沿袭按老办法做事
因循守旧
(2)
[procrastinate]∶迟延拖拉
因循坐误
(3)
[indiscreet]∶轻率;随便
苟或因循,何由体悟。——《五灯会元》
18.
因循守旧 yīnxún-shǒujiù
[lockstep;follow the beaten track old routine] 死守老一套,不图更新
19.
因噎废食 yīnyē-fèishí
[cut off one's nose to spite one's face;stop eating for fear of choking] 因吃饭噎住而索性不吃,引申为怕出麻烦而不敢去做
若是后人 问来由,一律的奉以为法,岂不是因噎废食了么?——清· 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
20.
因由 yīnyóu
(1)
[reason;origin] [口]∶理由;由头
有因由
(2)
[predestined relationship]∶因缘;缘分
夙世因由
(3)
[cause]∶原委;原因
有原多因由
21.
因缘 yīnyuán
(1)
[principal and subsidiary causes] [佛教]∶产生结果的直接原因和辅助促成其结果的条件
洒家在五台山真长老处,学得说因缘,便是铁石人也劝得他转。——《水浒传》
(2)
[predestined relationship]∶缘分
他俩真有因缘
22.
因子 yīnzǐ
[agent;multiplier;factor] 因素;成分
影响农作物收成的因子很多

热点内容
末世化学家txt下载 发布:2025-10-20 05:02:05 浏览:397
教学常规学习心得 发布:2025-10-20 04:03:06 浏览:298
推拿手法教学 发布:2025-10-20 01:15:51 浏览:398
教师师德素养提升总结 发布:2025-10-19 23:57:12 浏览:68
舞狮鼓教学 发布:2025-10-19 16:17:31 浏览:669
杭州市教育局电话 发布:2025-10-19 09:21:50 浏览:285
中非历史关系 发布:2025-10-19 06:47:41 浏览:5
师德双八条 发布:2025-10-19 05:31:17 浏览:360
大学物理第十一章答案 发布:2025-10-19 04:36:23 浏览:750
如何让网吧 发布:2025-10-19 01:49:35 浏览:7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