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幼儿美术
说几个我知道的有代表性的吧: 【美国的“DBAE”全面综合性美术教育】它是美国教育家艾斯纳和格瑞提出的“以学科为基础的美术教育”理念(Discipline-Bassed Art Ecation),对美术教育的内容有更深入的研究,认为美术教育内容包括美术创作、美学、美术评论和美术史,提出了美术要向多元化发展。美国很早就要求思维的创新,因此他们获得科学上的一项又一项的突破。 【欧洲的普及化艺术教育】欧洲的美术教育其实非常普及且不仅仅在课堂上,课堂美术教学只是美术教育的一个方面,更多的是课外兴趣活动,或由老师家长带领,或三三两两自发性地进行。比如:一些广场上一到假日就会挤满了艺术爱好者,他们自觉地在这里寻找美、体验美、创造美、感受美,将这里的自然美、社会美与艺术美自然地融为一体,散发着浓郁的艺术气息。再如:在欧洲的梵蒂冈、卢浮宫、佛罗伦萨等美术馆里每天都有源源不断的参观者、摄影者、绘画学习者,参观的人员从幼儿到老年均有,他们可随意拍摄下喜欢的作品,回家细细体味,也可以在展览馆的绘画室里把看过的感受直接画出来,在这里到处可见人们对艺术的执着追求。 【日本的个性化艺术教育】认为每个人都是不同的个体,教育以儿童个性的差异为基础,发展各具独特性的个性,应从小培养。教师课堂上注重不同学生不同对待,这样,同样的一堂课,每个学生虽然都上同一内容,但是各自的感触、体验不同,那创造的作品就会显现自己独特的个性,时间一长老师看到画就能想到谁。
『贰』 简述中外儿童美术作品的区别
人类在远古时代的艺术,从内容到形式都有极大的共同性倾向,使用的材料内也有很多类型,这是容因为原始人类的社会活动、生存方式以及求取生存的手段大体雷同的原因。中国传统绘画重言志抒情,西方传统绘画则重模仿自然,中国绘画讲究意境美,西方传统绘画则重视人体美;中国传统绘画呈现出哲学化的审美倾向,西方传统绘画呈现出科学化的审美倾向。中国画的审美基点在于“意味”,西方绘画的基点从属于“再现”,中国绘画追求形象之外的意,线条与超然的色彩更能充分表达主观情感,成为东方美术造型的主要手法。欧洲人致力于物象自然属性的研究,造型艺术便充分利用了自然科学,借助明暗规律光与色的关系,空间、体积、结构、运动的表现成为主要造型依据。中国审美的本质在于尚意、领悟,对真实的理解是物体对应人情思后“升华了的真实”,西方的审美本质是尚行的,他们认为造型艺术的认识必须是由感性到理性的认识。而理性认识必须有明确的定义,审美必须有客观依据,有准确的概念,推斥了东方的“领悟性”,重视自然得人的美感及生活体验的功用。
『叁』 德国现代儿童美术教学怎么样
本书中所记述的教学案例包括: (一)教学目的 造型目的、表现手段、表现方法、造型基本、题目、要点 (二)教学过程 教师语言和孩子回答做简练记录 (三)教学检讨(反思) (四)附件 教学鉴赏、相关教学内容,儿童作品 本书教学设计注重课前明确教学目的,想得非常细致;教学过程注重教师语言引导;教学反思有针对性;与教学内容相关资料准备充分。 其中值得一提的是,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语言引导。引导什么?如何引导?在美术教学中差异可以是天地之别。 例举书中“花圃”的教学案例: 造形目的:圆形连续构造的并列、集合体形与个体形的对照、形状并列。 表现手段:线、斑点 表现方法:线描画 材料、用具:画纸(31*15cm)、钢笔、原子笔 造形基本:并列、上、中、下 题目:花圃 要点:(小学二年级、男女) 各种的颜色花儿与飞舞闪烁的蝴蝶群,在大地原野的情绪,以及自然课所习知的植物名称举例,都不是图绘表现这个题材的重要之处。主要的,是在长方形的纸上,唤起小朋友们并列集合体(草)和各个形体(花)的强烈欲望。在整体毫无方向性的原野体验上,以具象性的图表式配列,建立有秩序性的画面空间处理。 教学过程:(一小时) 题材的表现,不要采取原野上空的透视法,应着重特定的角度,如匍匐下来,视角正与从泥土尖端露出的原野景象,作实景式的描写。这种低视角的观察,可以引起儿童们极大兴奋的作画新方法。 “原野上能看到什么呢?”老师这样一问的话,马上导出“喔!草会钻出来,一排排地并列着。”、“原野里有小小的瓢虫、蚂蚁。”等。接着再引出:“小瓢虫在原野里,到底怎样才能看见它呢?”,这个提问,一下就刺激有幻想性的儿童。“喔!对于小瓢虫来说,那个原野,就像个森林。”、“草,好像树木呀!小瓢虫就在上面爬来爬去的。”小朋友这句“小瓢虫在树上攀登”的话,是老师指导小朋友在平面画纸上,构成垂直与水平理解的重要手段,因此在教学中,要不断地重复叙述。这样一来,几乎所有的儿童们,都把花、草画上高高的,使整个画面没有剩余的空白。 画完后,小朋友依次并列排出,让大家对每个形体,做各种意见的发表。“草因为细细长长的,所以有空隙。”、“种花一定要有个大场所,所以的呀,花种得好宽大呀!”、“大的花,最明显,所以草儿只有简简单单一根一根的。”整个归纳地说,“在原野上,有很多很多的东西,大家都是好朋友,而且也都有自己的地方。” 教学体验: 小朋友首先透过对主题观点的方向思考后,再随着时间的经过,转向与对象或内容连续的造形上处理问题。绘画和物象体、或形的理论性思考关系,可以从图四十之一到图四十之四,及其相关连的叙述上了解到。“最大的花,是开在太阳所照射的地方,上面有蜜蜂、蝴蝶盘旋飞舞着。”、“下面,有特别小的植物生活着。那里有苜蓿,而且还有蚂蚁、蜗牛在爬动着。” 作品欣赏: 丢勒“大草皮的断片” 十五世纪作 法国制的织花绒毯 十五世纪作 克利“植物、大地、空气的世界” 作品编号 1920-205 从这个案例中可以看出教师引导注重孩子对绘画对象的“感受”、“体验”。其中怎么画(指导)几乎没有。 本书是根据台湾艺术家出版社出版发行的同名版本翻印的,文字是繁体直排,字小,看起来挺费力的。本书翻译不好,尤其是导论中诸篇文章。
『肆』 怎样将西方现代美术应用到幼儿美术教学中去
将西方现代美术应用到幼儿美术教学中去,要让幼儿欣赏西方美术教育中美丽的画面。
『伍』 中国教育电视台播出的外国教绘画的节目叫什么名字
艺术创想
《艺术创想》(Art Attack)是英国CITV的一档针对4-16岁孩子的高人气艺术类儿童节目,回共两季,它也答是CITV播放最久的儿童节目,1989年起由尼尔·布坎南主持,至2007年暂时结束。2011年转至Disney Junior继续放映。后由迪士尼在大陆唯一授权的儿童节目《小神龙俱乐部》引进中国大陆。
该栏目由“创意小角落”和“环保艺术拼图”两部分组成,遵循的原则是“艺术创作应该与娱乐并行”。
『陆』 外国儿童的画都是什么样的
一位美国的儿童美术教育专家看到中国孩子的绘画作品曾经说过这样的话:“看欧美国家的儿童画感觉很轻松,觉得画者是在自觉自愿的作画,而看到中国的儿童画感觉很精美、很专业,能看出中国孩子在作画时一定很辛苦、很累!”
这句话应该引发我们中国美术教育工作者的反思,对比国外的儿童美术教育,我们缺乏的是一颗童心,总是以专业化的标准引导儿童画创作,总是以功利化的眼光左右儿童美术的原生态创作,我们对儿童进行美术教育不是为了培养专业的美术技能人才,而是通过引导儿童美术创意培养孩子对生活美术的认识能力,培养孩子发现美,创造美的能力。
二十一世纪后期,我国的儿童美术教育逐渐由专业技能的美术教育转向生活情趣的美术教育,儿童从事快乐的美术绘画游戏,在趣味绘画与手工中学会思维、学会审美、学会创造。
在这里所呈现的是日本家之光农林学会、国际美术教育学会举办的世界儿童图画展览的各国儿童的绘画作品,这些美术作品很好的保留了儿童画的原创性,鼓励个性的张扬。
从这些外国孩子的绘画作品里能够看出儿童个性精神的展现。
儿童画,由表面看来是不讲什么技法的,不讲“画理”、“画法”,逾越了透视、解剖、构图等一般常规,是非“学院”派的画派。在造型上儿童画常常不按物体的实际比例进行描绘,在表现形式方面如造型、色彩构图等也有其自己的特点。儿童画好的造型,由于是在自己直观感受的支配下进行的。
『柒』 幼儿园美术欣赏教案《记忆的永恒》
在美术鉴赏中,人们总是自觉不自觉地根据一定的审美理想、审美标准、审美趣味,从作品中获得对于艺术形象的具体感受和体验,展开联想和想象,并伴随一系列的情感反应,从而对作品作出某种审美评价,得到某种精神上的满足,即审美享受。当我们开始品读美术作品时,可以从每件艺术品“背后的故事”开始,从画家及其创作的美术作品中人文背景入手进行品读,这样更容易让贴近画家所要传达的感受。美术作品鉴赏将绘画作品带入到其特定的历史时期、社会文化、民族文化中才能更确切理解画家通过作品所传达的感情和思想。 美国乔治大学教授,著名美术理论家和批评家费德门(Edmund Burke Feldman)提出了一种美术鉴赏程序。费德门的美术鉴赏程序分为四个步骤:叙述、分析、解释、评价。 下面将运用费德门的美术鉴赏程序,结合社会文化情境,对达利的美术作品《记忆的永恒》进行鉴赏。 一、叙述 《记忆的永恒》作品呈现给我们的第一感觉如何呢?色调低沉?疲惫不堪?离奇而有趣?不符合逻辑?梦幻、未来… 这些词闪现在我们的头脑中,细细品读,会发现,当我们在解读这幅作品的时候,脱离不开他所处的时代背景与文化情境,即超现实主义,我们对超现实主义的碎片化记忆帮助我们解读作品。画面展现的是一片空旷的海滩,海滩上躺着一只似马非马的怪物,怪物的一旁有一个土黄色的平台,上面长着一棵干枯的树;而最令人惊奇的是出现在这幅画中的软塌塌的钟表,都变成了柔软的有延展性的东西。整幅作品中唯一没有软化保持常态的红色钟表上,爬满了黑色的密密麻麻的群蚁,令人骚动、不安、烦躁,使人闻到衰败和死亡的气息。 二、分析 《记忆的永恒》作品中,从“构图”的角度来看:深褐色的地平线不仅将作品分为近景和远景,而且占三分之二画面的深褐色将作品带入了深褐色营造的滞重和苍凉。远景展现了湛蓝、淡黄与亮白色相间的天空衬托褐色、棕色的低矮山脉,整个远景仿佛虚无迷幻的海市蜃楼。近景由四块钟表构成。从“造型”的角度来看:白色的软体怪物它看起来像一张有鼻子、眼睛和嘴的人脸,被认为是达利的自画像。在画面中,时间表达为柔软的钟表,曲线柔和宛转, 呈现出软而无力的情绪。从“色彩”的角度来看:因为用色所造成的一种画面内部的光源视觉,达利似乎从自身体验猜测观众首先会将目光锁定在相对较为明亮的主体(画面左下角接近“黄金比例”位置)即钟表,其次会将目光转向最为高光的画面右上角,关注画面中光线最为充足的礁石。而中部和右下角的海滩和人脸,作为较为暗淡的部分,加之人脸形态的相对陌生化,往往会在结束视觉的直观印象开始知性的理解和分析时,才可能成为关注的重点。 三、解释 在文化情境中来品读《记忆的永恒》,最吸引我们的是熔化了的钟表,日常生活中,钟表的质料特性往往表现为金属,它们坚硬、精确、冷漠甚至是残酷的展现着,自身最根本的功能――记录时间。而达利借助钟表传达了时间是“瘫软”“流动”“凝固”的特征。 深入到文化情境中,我们能感受和分析到达利对于时间与生命的极端复杂的体验: 一方面,时间的确如日常经验中感受到的那样残酷,它不停的流逝、不可逆转,表现出在当时生活压迫下个人世界面临奔溃的感觉;另一方面,它的流逝如同弱水一样,在漫不经心中逝去,它温婉地流动着让人感受不到它尖锐的残酷;在人们突然发现生命即将终结的时候, 时间却又能温柔地通过记忆的聚集,召唤过去了的事件、情绪和人们的认识与智慧。 四、评价 《记忆的永恒》美术作品被画商朱利安・莱维买下,当时他说:“你的话很特别,但它是反大众的,不可能有买主,我准备挂在家里自己欣赏。”事实证明这语言的错误,《记忆的永恒》后来被一再转卖,最终进入纽约现代艺术馆,受到了大众的欢迎。 文化情境不仅是美术鉴赏教学的辅助工具,而在美术鉴赏中,也能体现出蕴含在艺术品中深厚的文化内涵以及人文性,更加深入的解读作品的内涵
『捌』 归纳国内外各三位著名学前儿童教育学家对于儿童美术能力发展阶段的理论
儿童教育学家归纳儿童美术能力发展,想象力很重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