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以在文言文
1. “以”字在古文中有几个意思

“以”字在古文中的意思有:因为,所以,而,以为,等等。
以 [yǐ]:
用,拿,把来,将:以一当自十。以苦为乐。以身作则。以邻为壑。以讹传讹。以往鉴来。
依然,顺,按照:以时启闭。物以类聚。
因为:以人废言。勿以善小而不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在,于(指时日):“子厚以元和十四年十一月八日卒,年四十七”。
目的在于:以待时机。以儆效尤。
文言连词,与“而”用法相同:梦寐以求。
用在方位词前,表明时间、方位、方向或数量的界限:以前。以内。
用在动词后,类似词的后缀:可以。得以。
古同“已”,已经。
太,甚:不以急乎?
及,连及:富以其邻。
3. 在古文中以的意思有什么
以yǐ
基本字义
1. 用,拿,把,将:~一当十。~苦为乐。~身作则。~邻为壑。~讹传讹。~往鉴来。
2. 依然,顺,按照:~时启闭。物~类聚。
3. 因为:~人废言。勿~善小而不为。不~物喜,不~己悲。
4. 在,于(指时日):“子厚~元和十四年十一月八日卒,年四十七”。
5. 目的在于:~待时机。~儆效尤。
6. 文言连词,与“而”用法相同:梦寐~求。
7. 用在方位词前,表明时间、方位、方向或数量的界限:~前。~内。
8. 用在动词后,类似词的后缀:可~。得~。
9. 古同“已”,已经。
10. 太,甚:不~急乎?
11. 及,连及:富~其邻。
详细字义
〈动〉
1. (象形。甲骨文字形象。金文字形,象人。本义:用)
2. 同本义。有一部分现已弱化成了介词 [use]
以,用也。——《说文》
以,用也。——《小尔雅》
凡师能左右之曰以。——《左传·僖公二十六年》
封疆社稷是以。——《左传·定公十年》
纯以形式。——蔡元培《图画》
如或知尔,则何以哉?——《论语》
3. 又如:以手代足(爬行。表示甘愿认错受罚);以疏间亲(关系疏远的人离间关系亲密的人);以耳为目(把听到的当作亲眼目睹的);以指测河(用手指测量河水的深浅。比喻达不到目的)
4. 使,令 [take]
向欲以齐事王攻 宋也。——《战国策》
5. 又如:以彰其慢(公开过失);以介眉寿(祝寿之词);以夷攻夷(使夷人自相攻伐)
6. 凭借;仗恃 [depend on]
富国以农,距敌恃卒。——《韩非子》
7. 认为,以为 [consider as ]
我以日始出。——《列子·汤问》
8. 又如:以众暴寡(以人多势众的一帮去欺凌、迫害人少势弱的一方)
9. 做,从事 [do]
教育事业最有意义,情愿终身以之的。——叶绍钧《倪焕之》
〈名〉
1. 原因,缘故 [reason]
何其久也?必有以也。——《诗·邶风》
2. 无固定职业的人 [unoccupied person]
以闲民。——《拾雅》
候疆候以。——《诗·周颂》
3. 以色列的简称 [Israel]。如:阿以战争
〈介〉
1. 把,拿 [using;taking;by means of ]——表示对事物的处置
俱以情告。——《世说新语·自新》
以刀劈狼。——《聊斋志异·狼三则》
2. 又如:以力服人(用强制的手段使人服从)
3. 依,按,凭 [in accordance with;by]——表示动作行为的凭借或前提。犹言凭、根据
何以谓之文。——《论语》
以残年余力。——《列子·汤问》
以我酌油知之。——宋· 欧阳修《归田录》
以大中丞抚 吴者。—— 明· 张溥《五人墓碑记》
以乡人子谒余。——明· 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以其智力为也。——清· 龚自珍《病梅馆记》
4. 又如:以膺大统(继承帝位);以天自诿(听天由命);以时(按时;依时)
5. 在,于 [in]——表示行动的时间、处所或范围
赏以春夏而刑以秋冬。——柳宗元《断刑论》
以八月十三日斩于市。——清· 梁启超《谭嗣同传》
余以乾隆。—— 清· 姚鼐《登泰山记》
6. 从,自,由 [from]——表示行动或变化的起点
自古于今,上以天子,下至庶人,蔑有好利而不仁者。——《潜夫论》
今以长沙, 豫章往,水道多,绝难行。——《史记》
7. 又如:以下(下等;下层);以下之人(下等人;奴婢);以繁调简(清代府、州、县缺,有繁有简,分为最要、要、中、简四等。如山东是繁缺,安徽是简缺,从山东到安徽,是以繁调简);以郄视文(从缝隙里看杂色文采。比喻见识浅陋狭隘)
<连>
1. 为 [in order to;so as to;for]。如:以身殉职(为忠于本职工作而贡献出生命);以为后圆(为以后作打算)
2. 因为,由于 [because of]——表示行为产生的原因
以贪勤民。——《左传·僖公三十三年》
吾以捕蛇独存。——唐· 柳宗元《捕蛇者说》
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宋·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明· 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成以其小,劣之。——《聊斋志异·促织》
汝以一念之贞,遇人仳离,致孤危托落。——清· 袁枚《祭妹文》
以数谏故。——《史记·陈涉世家》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范仲淹《岳阳楼记》
3. 又如:以致(表示由于上文所说的情况,引出了下文的结果);以人废言(由于人不好,对其言论也加以否定);以利累形(因追求利禄而危害身体);以私害公(谓因私情而损害公道或公德);以理去官(旧指官员因正常原因卸任);以噎废食(由于吃饭打噎,便不敢再进食。比喻因偶然受到挫折。就停止应做的事情);以辞害意(因拘泥于辞义而误会或曲解作者的原意)
4. 和,而 [and;as well as ]——表示并列关系
夷以近。——宋·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载以来。——清· 周容《芋老人传》
一鸡瞥来,径进以啄。——《聊斋志异·促织》
5. 则,那么 [then]——表示条件关系
战而不胜,以亡随其后。——《战国策》
6. 才 [only]
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宋· 苏洵《六国论》
以至于寸。(才达到一寸。)——《后汉书·列女传》
7. 表目的或结果等 [aim;target]
智叟无以应。——《列子·汤问》
〈助〉
1. 用在单纯方位词或时间词之前,表示时间、方位、数量、质量、范围之类的界限
日观以西峰。——清· 姚鼐《登泰山记》
2. 加在句中,表示语气的舒缓或调整节奏
微我无酒,以敖以游。——《诗·邶风》
3. 加在句尾,表示肯定语气
夫晴蛉其小者也,黄雀因是以。——《战国策》
4. 加在能愿动词后,类似词的后缀。如:可以;得以; 能以
4. 以在文言文中的意思
这篇文章我不知道,但我可以告诉你以在文言文中的所有意思。1,用
2,率领
3,认为
4,原因
5,介词
,因为
6,介词
用
7,按照
,凭借。。。。身份
8,在。。。的时候
9,连词
,而
10,和东南西北连用时表示时间、方位、数量的界限
11,同已
5. “以”字在文言文中有哪些意思
"以"在文言文中的用法:
1、动词:
a用;使用。《涉江》:“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
b做。《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c认为。《邹忌讽齐王纳谏》:“皆以美于徐公。”
d表示动作行为所用或所凭借的工具、方法,可视情况译为“拿”、“用”、“凭”、“把”等。《廉颇蔺相如列传》:“愿以十五城请易璧。”
2、介词:
a起提宾作用,可译为“把”。《廉颇蔺相如列传》:“秦亦不以城予赵,赵亦终不予秦璧。”
b表示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为”、“由于”等。《捕蛇者说》:“而吾以捕蛇独存。”《廉颇蔺相如列传》:“且以强秦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
c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地点,可译为“在”、“从”。《苏武传》:“武以始元六年春至京师。”
d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用法同“与”,可译为“和”、“跟”;有时可译为“率领、带领”。《战国策·周策》:“天下有变,王割汉中以楚和。”《信陵君窃符救赵》:“(公子)欲以客往赴秦军,与赵俱死。”
3、连词:
a表示并列或递进关系,可译为“而”、“又”、“并且”等,也可省去。《游褒禅山记》:“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
b表示承接关系,“以”前的动作行为,往往是后一动作行为的手段和方式,可译为“而”,也可省去。《游褒禅山记》:“予与四人拥火以入。”
c表示因果关系,常用在表原因的分句前,可译为“因为”、“由于”。《廉颇蔺相如列传》:“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d表修饰和被修饰关系。《归去来辞》:“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
e表目的关系,可译为“而”“来”“用来”等。《师说》:“作《师说》以贻之。”
f表示时间、方位、数量的界限或范围,用法同现代汉语。《张衡传》:“自王侯以下,莫不逾侈。”
g表示在叙述某件事时又转到另一件事上,可译为“至于”。《柳毅传》:“然自约其心者,达君之冤,余无及也。以言慎勿相避者,偶然耳,岂有意哉!”
4、副词:
通“已”。已经。《陈涉世家》:“座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
6. 以在文言文中的用法
【以】
(一)介词
1.表示工具.译为:拿,用,凭着.
①愿以十五城请易璧.(《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璧之下.(《石钟山记》)
2.表示凭借.译为:凭,靠.
①以勇气闻于诸侯.(《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久之,能以足音辨人.(《项脊轩志》)
③皆好辞而以赋见称.(《屈原列传》)
3.表示所处置的对象.译为:把.
①操当以肃还付乡党.(《赤壁之战》)
4.表示时间、处所.译为:于,在,从.
①以八月十三斩于市.
②以崇祯十七年夏,自京师徒步入华山为黄冠.
③果予以未时还家,而汝以辰时气绝.
5.表示原因.译为:因为,由于.
①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卒以吾郡这发愤一击,不敢复有株治.(《五人墓碑记》)
③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屈原列传》)
6.表示依据.译为:按照,依照,根据.
①今以实校之.(《赤壁之战》)
②余船以次俱进.(《赤壁之战》)
说明:“以”字的宾语有时可以前置,有时可以省略.
①以一当十(成语)
②夜以继日(成语)
③秋以为期(《诗经·氓》)
(二)连词.
1.表示并列或递进关系.可译为“而”“又”“而且”“并且”等,或者省去.
①夫夷以近,则游者众.(《游褒禅山记》)
②忽魂悸以魄动.(《梦游天姥吟留别》)
2.表示承接关系,前一动作行为往往是后一动作行为的手段或方式.可译为"而"或省去.
①余与四人拥火以入.(《石钟山记》)
②樊哙侧其盾以撞.(《鸿门宴》)
③各各竦立以听.(《促织》)
3.表示目的关系,后一动作行为往往是前一动作行为的目的或结果.可译“而”“来”“用来”“以致”等.
①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当求数顷之田,于伊、颍之上,以待余年,教吾子与汝子(《祭十二郎文》)
③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六国论》)
4.表示因果关系,常用在表原因的分句前,可译为"因为".例如:
①不赂者以赂者丧(《六国论》)
②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游褒禅山记》)
③诸侯以公子贤,多客,不敢加兵谋魏十余年.(《信陵君窃符救赵》)
5.表示修饰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语,可译为"而",或省去.例如:
①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陶渊明《归去来辞》)
(三)助词
1.作语助,表示时间、方位和范围.例:
①受命以来,夙夜忧叹.(以:表时间)(《出师表》)
②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以:方位)(《廉颇蔺相如列传》)
③自王侯以下莫不逾侈.(以:表范围)
2.作语助,起调整音节作用.例:
①逆以煎我怀.(《孔雀东南飞》)
(四)动词
1.以为,认为.
①老臣以媪为长安君计短也.(《触龙说赵太后》)
②皆以美于徐公.(《邹忌讽齐王纳谏》)
2.用,任用.
①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涉江》)
(五)名词.译为:缘由,原因.
①古人秉烛游,良有以也(李白《春夜宴桃李园序》)
(六)通假
1.通“已”,已经.
①固以怪之矣.
②日以尽矣.
2.通“已”,止.
①无以,则王乎?
【以为】
1.认为,把……当作或看作.
①虎视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
②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⑵把……作为或制成.
①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以为:把它设为.)
②铸以为金人十二.
【以是】【是以】相当"因此",引出事理发展或推断的结果.
①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石钟山记》)
②公子往而臣不送,以是知公子恨之复返也(《信陵君窃符救赵》)
【有以】【无以】意思分别是“有什么办法用来……”“没有什么办法用来……”
①项王未有以应,曰:“坐.”(《鸿门宴》)
②王语暴以好乐,暴未有以对也(《庄暴见孟子》)
③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劝学》)
④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陈情表》)
7. 以字在文言文中的用法
①<动>用;使用。《涉江》:“忠不必用兮,贤不必~。”
②<动>做。《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如或知尔,则何~哉?”
③<动>认为。《邹忌讽齐王纳谏》:“皆~美于徐公。”
④<介>表示动作行为所用或所凭借的工具、方法,可视情况译为“拿”、“用”、“凭”、“把”等。《廉颇蔺相如列传》:“愿~十五城请易璧。”
⑤<介>起提宾作用,可译为“把”。《廉颇蔺相如列传》:“秦亦不~城予赵,赵亦终不予秦璧。”
⑥<介>表示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为”、“由于”等。《捕蛇者说》:“而吾~捕蛇独存。”《廉颇蔺相如列传》:“且~强秦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
⑦<介>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地点,可译为“在”、“从”。《苏武传》:“武~始元六年春至京师。”
⑧<介>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用法同“与”,可译为“和”、“跟”;有时可译为“率领、带领”。《战国策?周策》:“天下有变,王割汉中~楚和。”《信陵君窃符救赵》:“(公子)欲~客往赴秦军,与赵俱死。”
⑨<连>表示并列或递进关系,可译为“而”、“又”、“并且”等,也可省去。《游褒禅山记》:“夫夷~近,则游者众;险~远,则至者少。”
⑩<连>表示承接关系,“以”前的动作行为,往往是后一动作行为的手段和方式,可译为“而”,也可省去。《游褒禅山记》:“予与四人拥火~入。”
⑾<连>表示因果关系,常用在表原因的分句前,可译为“因为”、“由于”。《廉颇蔺相如列传》:“吾所以为此者,~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⑿<连>表修饰和被修饰关系。《归去来辞》:“木欣欣~向荣,泉涓涓而始流。”
⒀<连>表目的关系,可译为“而”“来”“用来”等。《师说》:“作《师说》~贻之。”
⒁<连>表示时间、方位、数量的界限或范围,用法同现代汉语。《张衡传》:“自王侯~下,莫不逾侈。”
⒂<连>表示在叙述某件事时又转到另一件事上,可译为“至于”。《柳毅传》:“然自约其心者,达君之冤,余无及也。~言慎勿相避者,偶然耳,岂有意哉!”
⒃<副>通“已”。已经。《陈涉世家》:“座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固~怪之矣。”
8. “有以”在文言文中的意思是什么
“有以”在文言文中的意思是:有道理,有规律,有所作为,有什么。表示具有某种条件、原因等。
基本字义:
有
1、存在:~关。~方(得法)。~案可稽。~备无患。~目共睹。
2、表示所属:他~一本书。
3、表示发生、出现:~病。情况~变化。
4、表示估量或比较:水~一丈多深。
5、表示大、多:~学问。
6、用在某些动词前面表示客气:~劳。~请。
7、无定指,与“某”相近:~一天。
8、词缀,用在某些朝代名称的前面:~夏。~宋一代。
以
1、用,拿,把,将:~一当十。~苦为乐。~身作则。~邻为壑。~讹传讹。~往鉴来。
2、依然,顺,按照:~时启闭。物~类聚。
3、因为:~人废言。勿~善小而不为。不~物喜,不~己悲。
4、在,于(指时日):“子厚~元和十四年十一月八日卒,年四十七”。
5、目的在于:~待时机。~儆效尤。
6、文言连词,与“而”用法相同:梦寐~求。
7、用在方位词前,表明时间、方位、方向或数量的界限:~前。~内。
8、用在动词后,类似词的后缀:可~。得~。
9、古同“已”,已经。
(8)有以在文言文扩展阅读
字形演变

字源解说
文言版《说文解字》:以,用也,从反巳。贾侍中说,巳,意巳实也。象形。
白话版《说文解字》:以,使用。字形采取反写“已”的方法来造字。贾侍中说,已,表示想法已落实。是个象形字。
近义词:有因、有为、有何
1、有因:有缘故。
《醒世恒言·薛录事鱼服证仙》:“﹝ 顾夫人 ﹞请了几个有因的道士,在 青城山 老君庙 里建醮,祈求仙方,保护少府回生。”
白话释义:[顾夫人]请了几个有根据的道士,在青城山老君庙里建醮,祈求仙方,保护少府起死回生。
2、有为:有作为。
老舍 《四世同堂》三七:“他羡慕 东阳 与 瑞丰 的官运,同时也羡慕他们的年轻有为。”
3、有何:有什么。
《水浒传》第五三回:“风过处,一尊黄巾力士出现,躬身禀复:‘我师有何法旨?’”如:有何不可;有何难哉。
9. “以”在文言文中有哪些意思

“以”在文言文中的意思:
用,拿,把,将:以一当十。以苦为乐。以身作则。以邻为壑。以讹传讹。以往鉴来。
依然,顺,按照:以时启闭。物以类聚。
因为:以人废言。勿以善小而不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在,于(指时日):“子厚以元和十四年十一月八日卒,年四十七”。
目的在于:以待时机。以儆效尤。
文言连词,与“而”用法相同:梦寐以求。
用在方位词前,表明时间、方位、方向或数量的界限:以前。以内。
用在动词后,类似词的后缀:可以。得以。
古同“已”,已经。
太,甚:不以急乎?
及,连及:富以其邻。
10. “以”字在文言文中有哪些意思
"以"在文言文中的用法:
1、动词:
a用;使用。《涉江》:“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
b做。《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c认为。《邹忌讽齐王纳谏》:“皆以美于徐公。”
d表示动作行为所用或所凭借的工具、方法,可视情况译为“拿”、“用”、“凭”、“把”等。《廉颇蔺相如列传》:“愿以十五城请易璧。”
2、介词:
a起提宾作用,可译为“把”。《廉颇蔺相如列传》:“秦亦不以城予赵,赵亦终不予秦璧。”
b表示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为”、“由于”等。《捕蛇者说》:“而吾以捕蛇独存。”《廉颇蔺相如列传》:“且以强秦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
c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地点,可译为“在”、“从”。《苏武传》:“武以始元六年春至京师。”
d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用法同“与”,可译为“和”、“跟”;有时可译为“率领、带领”。《战国策·周策》:“天下有变,王割汉中以楚和。”《信陵君窃符救赵》:“(公子)欲以客往赴秦军,与赵俱死。”
3、连词:
a表示并列或递进关系,可译为“而”、“又”、“并且”等,也可省去。《游褒禅山记》:“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
b表示承接关系,“以”前的动作行为,往往是后一动作行为的手段和方式,可译为“而”,也可省去。《游褒禅山记》:“予与四人拥火以入。”
c表示因果关系,常用在表原因的分句前,可译为“因为”、“由于”。《廉颇蔺相如列传》:“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d表修饰和被修饰关系。《归去来辞》:“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
4、副词:
通“已”。已经。《陈涉世家》:“座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