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美术学科 » 师旷论学文言文翻译

师旷论学文言文翻译

发布时间: 2020-12-05 08:14:41

文言文《师旷论学》翻译

【原文】
晋平公问于师旷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
师旷曰:“暮,何不炳烛乎?"
平公曰:“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
师旷曰:“盲臣安敢戏其君乎!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
平公曰:“善哉!”。
【注释】
1晋平公:春秋时期晋国国君。
2于:向。
3 吾:我。
4师旷:字子野,春秋时代晋国乐师。他双目失明,仍热爱学习,对音乐有极高的造诣。
5恐:恐怕,担心。
6暮:本来是“天晚”的意思,这里指“晚”的意思。
7何:为什么
8炳烛:点烛,当时的烛,只是火把,还不是后来的烛。
9安:怎么,哪。
10戏:作弄,戏弄。
11盲臣:瞎眼的臣子。师旷为盲人,故自称为盲臣。
12臣:臣子对君主的自称。
13闻:听说,听闻。
14而:表并列,并且。
15阳:阳光。
16秉烛之明,孰与昧行乎:点上烛火照明比起在黑暗中走路,究竟哪个好呢?
17孰与:相当于“……跟(与)……哪个(谁)怎么样?”。
18昧行:在黑暗中行走。昧,黑暗。
19善哉:说得好啊!
20善:好。
21日出之阳:初升的太阳,早晨的太阳。
22日中之光:正午(强烈)的太阳光。。
23好:爱好。
24为:作为。
25少:年少。
【翻译】
晋平公对师旷说:“我今年七十岁了,想要学习,恐怕已经晚了。”师旷回答说:“既然晚了,为什么不把烛灯点燃呢?”平公说:“哪里有为人臣子而戏弄自己的国君的人呢?”师旷说:“双目失明的我怎么敢戏弄我的君主呢?我听说,少年时喜好学习,就如同初升太阳的阳光一样灿烂;中年时喜好学习http://www.slkj.org/b/20025.html,就像正午太阳的阳光一样强烈;晚年时喜好学习,就像拿着蜡烛照明,人生哪有不拿着烛火照明的时候呢?点上火把走路和摸黑走相比,哪个更好呢?”
平公说:“说得好啊!”

⑵ 师旷论学文言文翻译

师旷论学
【原文】
晋平公问于师旷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师旷曰:“何不炳烛乎?”
平公曰:“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
师旷曰:“盲臣安敢戏其君?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
平公曰:“善哉!”
【译文】
晋平公问师旷,说:“我已经七十岁了,想要学习主,但是恐怕已经晚了。”
师旷回答说:“为什么不点上蜡烛呢?”
平公说:“哪有做臣子的和君主开玩笑的呢?”

师旷说:“我是一个双目失明的人,怎敢戏弄君主。我曾听说:少年的时候喜欢学习,就象初升的太阳一样;中年的时候喜欢学习,就象正午的太阳一样;晚年的时候喜欢学习,就象点蜡烛一样明亮,点上蜡烛和暗中走路哪个好呢?”
平公说:“讲得好啊!”

⑶ 师旷问学的翻译(古文)

1、译文如下:

晋平公问宫中的乐师师旷,说:“我已经七十岁了,想要学习,但是恐怕已经晚了。”

乐师师旷(回答)说:“为什么不点燃火把呢?”

平公说:“哪有做臣子的和君主开玩笑的呢?”

乐师师旷说:“我是一个双目失明的人,怎敢戏弄君主呢?我曾听说:少年的时候喜欢学习,就像初升的太阳的光明一样;中年的时候喜欢学习,就像正午太阳的光芒一样;晚年的时候喜欢学习,就像点火把一样明亮,点上火把和在黑暗中走路哪个好呢?”

平公说:“(讲得)好啊!”

2、原文如下:

晋平公问于师旷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师旷曰:“何不秉烛乎?”平公曰:“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师旷曰:“盲臣安敢戏君乎?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秉烛之明。秉烛之明,孰与昧行乎?’”平公曰:“善哉!”

3、插图:

⑷ 文言文师旷论学

原文:

晋平公问于师旷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师旷曰:“何不秉烛乎?”平公曰:“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师旷曰:“盲臣安敢戏君乎?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秉烛之明。秉烛之明,孰与昧行乎?”
平公曰:“善哉!”

译文:

晋平公向师旷请教说:“我今年已经七十岁了,虽然仍旧有学习的愿望,但恐怕年纪太大,来不及了。”师旷回答道:“为什么不点着蜡烛学习呢?”晋平公气道:“哪里有做臣子的胆敢戏弄主公的?” 师旷说:“我这个瞎眼的臣下哪里敢戏弄主公呢?我听说过这么一句话:‘少年时候好学,就好像初生的太阳(比喻有朝气、有活力);壮年的时候好学,就好像正午的阳光(正午阳光最强烈,这里比喻壮年时的状态最适合学习);老年人好学,就好像夜晚蜡烛的光亮’,尽管蜡烛的光亮很微弱,但是您觉得跟摸黑行路比起来,那个更好一些呢?”晋平公听罢说道:“您说得很对!”

楼主可以先了解一下这篇文章的两个人物,首先是晋平公,他是春秋时期晋国的一位国君,姓姬,名彪,纵观其执政生涯,应该是一位颇为悲情的人物,经历了晋国由盛转衰的过渡时期。在其刚刚即位的时候,就发动了对楚国的军事战争,史称“湛阪之战”,该战役是晋楚80余年争霸的收官之战,晋国直接进攻楚国的属地,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此后,双方都偃旗息鼓,休养生息,十余年中都未在发生大的战争。前期的晋平公治国颇有方略,善于任用贤臣,比如“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亲”的祈黄羊(分别举荐自己的仇人和儿子做官)等。但是在执政后期,却惑于美色,且身边多为佞臣,以致于外交内政连连失利,对外则以前被晋国控制的小国纷纷投靠楚国,使晋国在政治上陷入孤立,对内也渐渐失去控制力,导致赵、魏、韩、中行、智等公卿大族的势力逐渐强大,最终在晋平公死后数年发生了三家分晋。

师旷是春秋时著名的乐师。史籍记载他生而无目,故自称盲臣、瞑臣(就像在本文中自称“盲臣”)。他身居晋国的大夫,博学多才,尤其精通音乐,善弹琴,辨音力极强。以“师旷之聪”闻名于后世。

⑸ 文言文《师旷论学》的翻译

白话释义:

晋平公对师旷说:“我年龄七十岁,想要学习,恐怕已经晚了。”

师旷说:“为什么不把烛灯点燃呢?”

晋平公说:“哪有做臣子的人戏弄国君的行为呢?”

师旷说:“双目失明的我怎么敢戏弄君主呢?我听说,少年时喜好学习,如同初升太阳的阳光一样灿烂;中年 时喜好学习,如同正午太阳的阳光一样强烈;晚年时喜好学习,如同拿着火把照明,点上火把走路和摸黑走 路相比,哪个更好呢?”

晋平公说:“说得好啊!”

原文:

晋平公问于师旷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

师旷曰:“暮,何不炳烛乎?"

平公曰:“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

师旷曰:“盲臣安敢戏其君乎!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

平公曰:“善哉!”。

此文出自西汉刘向所著的《说苑·建本》

(5)师旷论学文言文翻译扩展阅读

写作背景:

宣帝时,刘向为谏大夫。元帝时,任宗正。以反对宦官弘恭、石显下狱,旋得释。后又以反对恭、显下狱,免为庶人。成帝即位后,得进用,任光禄大夫,改名为“向”,官至中垒校慰。

曾奉命领校秘书,所撰《别录》,为我国目录学之祖。治《春秋彀梁传》。著《九叹》等辞赋三十三篇,大多亡佚。今存《新序》、《说苑》、《列女传》等书,《五经通义》有清人马国翰辑本。原有集,已佚,明人辑为《刘中垒集》。

《楚辞》是刘向在前人基础上辑录的一部“楚辞”体的诗歌总集,收入战国楚人屈原、宋玉的作品以及汉代贾谊、淮南小山、庄忌、东方朔、王褒、刘向诸人的仿骚作品

文章赏析:

晋平公想要学习,却担心自己年龄已老。而师旷认为,人的一生都应该不断学习。他形象地比喻;少年好学,好像初升的太阳,壮年好学,好像正午的阳光;老年好学,好比蜡烛的光明,也可以照亮人生的里程,虽然光线微弱,但总比摸黑走路要好得多。

这一比喻,很形象,人们容易理解,也容易接受,所以晋平公为之称善。本篇的特点,在于采用形象的比喻。师旷的说辞,不是陈述抽象的道理,而是用日常生活的常识来阐发自己的主张。

为了吸引对方的注意,师旷有意利用汉语一音多义的特点,用双关的手法故意曲解晋平公的语意。晋平公所说“欲学,恐已暮矣,”其中的“暮”字,指的是年龄老大,已入暮年。

师旷却将“暮”字解释为太阳已落,天色将晚,所以说:“暮,何不秉烛乎?”这样的曲解,形同戏弄,正因为如此,师旷的话才引起晋平公的高度注意。

以下师旷由“炳烛”自然导引出关于学习的比喻,留给对方的印象也就更为深刻了。先秦游说之士的说辞往往有震撼人心的力量,其诀窍也就在这里。

⑹ 师旷论学,文言文阅读

原文
晋平公问于师旷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

师旷曰:“何不炳烛乎?"

平公曰:“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

师旷曰:“盲臣安敢戏其君乎!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

平公曰:“善哉!”。
翻译

晋平公对师旷说:“我今年七十岁了,想要学习,恐怕已经晚了。”

师旷回答说:“为什么不把烛灯点燃呢?”

晋平公说:“哪有做臣子的人戏弄国君的行为呢?”

师旷说:“双目失明的我怎么敢戏弄君主呢?我听说,少年时喜好学习,如同初升太阳的阳光一样灿烂;中年 时喜好学习,如同正午太阳的阳光一样强烈;晚年时喜好学习,如同拿着火把照明,点上火把走路和摸黑走 路相比,哪个更好呢?”

晋平公说:“说得好啊!”

⑺ 师旷论学这则文言文告诉我们什么道理急!!!

师旷论学应该告诉我们,
学无止境。
也就是说不管什么时候,
都应该抓紧时间学习。

⑻ 师旷论学 文言文翻译

原文]
晋平公问于师旷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师旷曰:“何不炳烛乎?” 平公曰:“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 师旷曰:“盲臣安敢戏其君?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 平公曰:“善哉!”

【注释】

1.晋平公:春秋时期晋国国君。
2.师旷:春秋时代晋国乐师。他双目失明,对音乐有极高的造诣。
3.暮:本来是“天晚”的意思,这里作“晚了”讲。
4.炳烛:点燃烛。古无蜡烛,称火炬为烛。炳:点。
5.戏:戏弄。
6.臣:臣子对君主的自称。
7.瞎眼的臣子:师旷眼瞎,所以这样自称。
8.光:这里指阳光。
9.烛之明:孰与昧行乎:点上烛火照明比起在黑暗中走路,究竟哪个好呢?昧行:在黑暗中走路。
10.善哉:说得好啊!
11.孰与:相当于“比……怎么样”。
12.昧行:在黑暗中行走。昧,暗。

[译文]

晋平公对师旷问道:“我已经七十岁了,想要学习,但是恐怕已经晚了。” 师旷回答说:“为什么不把蜡烛点燃呢?”
平公说:“哪有做臣子的人来戏弄君主的呢?”
师旷说:“瞎眼的我怎么敢戏弄君主呢?我曾经听说:少年的时候喜好学习,如同初升太阳的阳光一样;中年的时候喜好学习,就像正午太阳的阳光一样;晚年的时候喜好学习,就像把蜡烛点燃一样明亮,点上蜡烛和在黑暗中走路哪个好呢?”
平公说:“讲得好啊!”

[阅读提示]
文中的晋平公年欲七十想要学习,恐怕为时已晚,而师旷却劝他炳烛而学。接着师旷又打了三个比喻,年少时喜欢学习,好像是太阳刚刚出来时的阳光;壮年时喜欢学习,好像是正午的阳光,老年时喜欢学习,好像是点燃蜡烛照明时的光亮。师旷很巧妙地点明老年时读书虽然赶不上少年和壮年时,但与摸黑走路相比较,还是好得多。从而成功地说服了晋平公,达到了劝学的目的。
[道理]
活到老,学到老。告诫人生学无止境,任何时候都应该抓紧学习。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的道理就是这么来的。无论什么时候都要抓紧学习。(网络有

热点内容
末世化学家txt下载 发布:2025-10-20 05:02:05 浏览:397
教学常规学习心得 发布:2025-10-20 04:03:06 浏览:298
推拿手法教学 发布:2025-10-20 01:15:51 浏览:398
教师师德素养提升总结 发布:2025-10-19 23:57:12 浏览:68
舞狮鼓教学 发布:2025-10-19 16:17:31 浏览:669
杭州市教育局电话 发布:2025-10-19 09:21:50 浏览:285
中非历史关系 发布:2025-10-19 06:47:41 浏览:5
师德双八条 发布:2025-10-19 05:31:17 浏览:360
大学物理第十一章答案 发布:2025-10-19 04:36:23 浏览:750
如何让网吧 发布:2025-10-19 01:49:35 浏览:7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