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的差异
㈠ 中西学科差异意义
《中西文化对比》,顾雪梁。(中西文化交流史论)《信仰时代的文明——中西文化的趋同与差异》作者: 朱狄略谈中西方饮食文化差异
㈡ 学科数学与科学数学的差异
一、数学分析 1.多元函数连续、偏导数存在及可微之间的关系 2. 一元函数及多元函数的差异和统一: 探讨一元函数及多元函数在邻域定义、极限连续性、可微性等方面的差异并在某种条件下将两者统一起来 3.求极值的若干方法 4.关于极值与最大值问题 5.求函数极值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6. 证明积分不等式的若干方法: 1) 利用黎曼积分性质证明积分不等式. 2) 利用多重积分正定性质证明单积分的不等式. 3)利用Jensen不等式证明积分不等式. 4) 通过有穷不等式,经极限运算转化. 5)利用凸函数性质证明积分不等式. 6)其它方法. 7.导数的运用 8.泰勒公式的几种证明法及其应用: 论述泰勒定理在不等式的证明,行列式的计算,定积分的计算和金融数学债券定价中的应用。 9.利用一元函数微分性质证明超越不等式 10.利用柯西——施瓦兹不等式求极值 11.函数列的各种收敛性及其相互关系 12.复合函数的连续性初探 13.关于集合的映射、等价关系与分类 14. 介值定理及其应用: 1. 满足介值定理的函数构造方法讨论. 2. 利用介值定理讨论根的存在性. 3. 利用介值定理求数列极限. 4. 利用介值定理证明不等式. 5. 利用介值定理证明数列的单调性. 6. 其它应用 15. 积分函数的极限问题: 主要讨论可变上限定积分,含参变量积分所定义的函数的极限问题.讨论了 1. 利用辅助函数法求极限. 2. 黎曼引理,利用黎曼引理求极限. 3. 黎曼引理的推广,利用推广的黎曼引理求极限. 4. 利用迫敛性定理求极限. 5. 利用积分中值定理求极限. 6. 其它方法 16.关于积分中值定理的推广和“中间点”的渐近性研究 17. 广义Lagrange中值定理的“中间点”的渐近性研究 Lagrange中值定理:若函数 在区间 上连续,在 内可导,则存在 ,使得 因为Lagrange中值定理是连接函数与导数的桥梁,在分析理论研究和应用中有着十分广泛的应用。 本文的工作目标是: (1)将函数 在 内的可导条件减弱成为 在 内的任意点 的左、右导数都存在,得到一个包含 Lagrange中值定理的更一般的结论。 (2)在第(1)工作目标的基础上,进一步讨论中间点的渐近性问题。并将一般条件下的Lagrange中值定理的“中间点”的渐近性问题和已有的一些结论推广到(1)中所获得的“广义Lagrange中值定理”上去。 18. 利用导数证明不等式: 导数是高等数学里一个很重要的基本概念,其应用相当广泛。本文主要利用与导数相关的中值定理、泰勒公式、单调性和最值、凹凸性等证明一些不等式。 19. 等价无穷小代换的推广与应用: 用等价无穷小量作代换是计算极限的一种常用、方便、有效的重要方法.论文要求推广相关文献的结果,同时要求给出这些结果的证明和应用.从而为计算极限提供. 20. 凸函数的几个等价定义 21.关于隶属函数的一些思考 22.多元复合函数微分之难点及其注意的问题 23. 利用泰勒展式求函数极限 24.定积分在物理学中的应用 25. Gamma函数和Beta函数的性质及应用 26. 梯度、散度和旋度1.讲清物理背景 2.阐明内在联系 3.论证主要性质 27.谈微分中值公式的应用 28.求极限的若干方法点滴 29.试用达布和理论探讨函数可积与连续的关系 30.不定积分中的辅助积分法点滴 31. 对称性与积分计算研究 32. 用微积分理论证明不等式的若干方法 33. 级数收敛性判别法的方法研究 34. 数列与函数的上、下极限及其应用 35. 与连续性相关的多个概念联系与应用 36. 仿照一元函数的凹凸性定义并研究多元函数的凹凸性 37. 讨论上(下)半连续函数,左(右)连续函数的性质 38. 微分中值定理的证明及应用 39. 多元函数连续,偏导数存在与可微性之间的关系 fx,ab,ab,abfbfafba fx,abfx,abx40. 几个函数一致连续的充要条件 41. 利用级数求极限 42. 一致收敛性判别法总结(函数项级数及无穷广义积分) 43. 有界非连续函数可积的条件 44. 正项级数收敛的判别方法 45. Riemann可积条件探究 46. 构造函数法在数学分析中的应用 47. Riemann积分的一般定义性质(将各种积分给出Riemann积分的统一定义,可参考《数学分析学习指导书(下册)》吴良森等编。) 48. 探讨函数弱可微、可微、强可微之间的关系 49. 试论导函数、原函数的有关性质 要求:1. 论述导函数没有第一类间断点 2.原函数存在与可积性 3.原函数存在定理及应用 50. 关于stieltjes导数的一些性质 51. 浅淡二重积分积分中值定理的推广与应用 52. 关于Cauchy积分中值定理的逆问题及中间点的渐进性 53. 导数在经济中的应用 54. 微分、导数在经济管理中的应用 53 二元函数的微分中值定理及罗比达法则 二、实变函数 1. 可测函数的等价定义 2. 康托分集的几个性质 3.可测函数的收敛性 4.用聚点原理推证其它实数基本定理 5.可测函数的性质及其结构 6.凸函数性质点滴 7.凸(凹)函数在证明不等式中的应用 8.谈反函数的可测性 9.Lebesgue积分与黎曼广义积分关系点滴 10.试用Lebesgue积分理论叙达黎曼积分的条件 11.再谈CANTOR集 12. Lebesgue积分定义的等价性证明。13几种收敛之间的关系14.浅谈无穷集 合15.函数可积性的研究
㈢ 给排水与土木工程在学科基础上的差异
你好,我本科东南土木的,据我对本校土木学院的理解,土木工程主要 注重力学的学习,以及对混凝土和钢结构材料性能的熟悉。如果以后从事设计,主要是结构方面的设计,比如楼房,桥梁等等。
给排水主要学习普通化学、工程力学、测量学、工程制图、微生物学、水力学、电工学、给水排水工程学科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当然,以后从事的工作跟土木工程是有区别的。
以上是根据我的了解以及查到的资料对您答案的回答。欢迎采纳,谢谢~
㈣ 如何促进小学三年级学科差异的论文
一、从整体中看学生的闪光点
三年级共有22人,一名学生辍学,其中男生8人,女生14人。经过一二年级的努力以及三年级上学期的新阶段适应,学生们在学习习惯、学习态度、学习品质等方面都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从整体看,大部分同学拥有了较好的学习基础----基础知识掌握比较牢固,知识的积累得到了重视,阅读感悟能力都有了一定的提高!
二、从日常学习中发现学生存在的问题 1、个别学生学习态度差
三年级的学生,熟悉了学校生活,没有一二年级的新鲜感!—些孩子思想开始松懈,对自己放松了要求。读书浅尝辄止,做作业粗心马虎,书写也错字百出寥寥草草!
2、基础知识掌握得不够扎实
部分学生还不能掌握一学期学习的生字,某些生字拼音区分还是不够清楚;要求熟记和背诵的内容还不能完全掌握;课文中要求背诵的内容,会背不会写的现象也时常出现。
3、举一反三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不强
平时能倒背如流的课文内容、古诗、成语、名言,一旦换另一种方式出现,要求用到具体环境的时候,就茫然了,就不会运用了!
4、阅读能力和写作水平不高
从三年级的语文试卷。我们可以看出阅读和作文的比重占试卷的
半壁江山!从学生的考试和做作业可以看出,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和感悟还较差!学生基本的阅读能力还不好。学生语文基本功薄弱,语言相当贫乏,运用语言的能力普遍较低,句子写不通顺、连贯,不会运用恰当的语言表达情感,语言不优美生动;错别字现象也较突出。
三、有效提升教学质量的措施
1、继续加大力度培养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
在日常教学和管理中,要适时地培养学生专心听讲的习惯、动脑多思的习惯、质疑问难的习惯、阅读课本的习惯、完成独立完成作业的习惯、参与合作的习惯、运用学过的数学语言准确表达的习惯、课外学习的习惯、快节奏有条理的习惯。让习惯成自然,改变自己的贪玩偷懒等现象。
2、加强新课标的学习,更新阅读教学理念,明确三年级的阶段目标,把握三年段的教学重点。为了能在教学中做到有的放矢,我们要以学生为本,向40分钟课堂要效率,扎扎实实抓好基本功的训练。多关心学困生,关注他们的学习情况和学习需要,缩小两极差距,让每位学生学有所得,日有长进。
3、注重有效训练,提高学生的活学活用的能力。
在教学中,我们不仅要让学生学会综合运用知识,同时还要培养学生的思维方式、思维方法,养成灵活思维的思维品质,不断地提高学生的感知理解、分析判断的能力。
4、重视三年级阅读和习作的指导和训练,切实提高学生的能力。 著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让孩子变聪明的方法,不是
补课,不是增加作业量,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阅读和作文的“半壁江山”如此重要,决定了我们的教学要有的放矢!结合班级学生的特点以及该年龄段学生的语言发展状况,按照课标规定的习作目标制定科学的阅读计划和作文训练计划。鼓励学生多读课外书,在阅读中习得解决问题的方法和能力!鼓励学生从平淡的生活中积累习作素材,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养成良好的习作习惯。鼓励学生写身边的真实的人和事,切忌胡编抄袭。
5、做好与家长的交流沟通,加强家校的教育合力。
通过沟通,教师要让家长明白学生三年级中段的重要性,使之明白其中的利害关系;要让家长重视孩子在学校和家里的一些变化,希望家长多一些严格督促,少一些溺爱迁就!针对孩子的簿弱环节补课。
提升语文教学质量,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也没有什么捷径可走。对我们三年级的老师来说,提升语文教学质量,任重而道远。但我们会继续努力,以只争朝夕和时不待我的精神,将提升教学质量进行到底!
㈤ 不同学科的科研有什么差异
有很大很大的差异,每一个学科的知识都不同,虽然可能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但是他们的本质是完全不相同的,而且研究方式也是很不一样的。
㈥ 对比语言学的学科起源
英语中contrastive analysis, contrastive studies和contrastive linguistics三个名称经常相互替代使用。作为语言学的一个分支学科三个名称的含义基本一样,但contrastive linguistics是更正规的名称。有些语言学家使用三个名称时,其含义又有差别。contrastive analysis使用较早,是从比较语言学(comparative linguistics)研究中产生的,它是语言分析的一种方法,较多地指应用性对比研究,而contrastive studies则兼含具体的理论与应用两方面的研究。这仅是一般情况,我们在阅读英语的对比语言学文献中还应注意作者对这三个名称的区别作用。
现代对比语言学是从欧洲和美国发展起来的。20世纪初布拉格学派中不少语言学家contrastive analysis发生了兴趣,代表人物马塞修斯(Mathesius)于1926年发表了关于英语与捷克语对比分析的文章。1941年美国语言学家沃尔夫(<B. L. Whorf)在他的《语言与逻辑》(Language and Logic)一文中第一次使用了contrastive linguistics这一名称,并作了这样的论述:
Much progress has been made in classifying the languages of the earth into ge-
netic families,each having descent from a single precursor,and in tracing such development through time. The result is called comparative linguistics”.Of even
greater importance for the future technology of thought is what might be called
contrastive linguistics. This plots the outstanding differences among tongues一一
in grammar, logic,and general analysis of experience.
怀恩来希(U. Weinreich)1953年运用结构主义语言学理论写了一本《语言接触》(Language in Contact),提供了一个对比分析概念框架,提出了“干扰”(interference)这个理论命题。1957年拉多(Robert Lado)出版了世界上第一部对比语言学专著《跨文化语言学》(Linguistics across Cultures),这部书是严格遵循结构主义语言学的理论与方法的,因为这个时期结构主义语言学的主导地位还未被转换生成语法所代替。拉多在此书的序言中说: This book presents a fairly new field of applied linguistics and the analysis of culture,namely the comparison of any two languages and cultures to discover and describe the problems that the speakers of one of the languages will have in learning the other. The results of such comparisons have proved of fundamental value for the preparation of teaching materials,tests,and language learning experiments.
乔姆斯基(N. Chomsky)的转换生成语法产生后,斯道克威尔(R. Stockwell )、波文(D.Bowen)和马丁((J Martin)等就带头运用乔氏的理论进行对比研究,迪皮特罗(R. J. DiPietro)和克泽斯早期基(T. P. Krzeszowski)试图用乔氏的理论建立自己的对比语言学理论框架。到1980年,詹姆斯(<C. James)在《对比分析》中进行了阶段性总结,理论上采用了折衷主义的做法,但他认为Pure contrastive analysis is a central concern of applied fin-guistics.随着篇章语言学(Text Linguistics)产生,哈特曼(R. R. K. Hartmann)、康纳(U.Connor)和哈提姆((B. Hatim)等用篇章语言学理论写出了篇章对比研究的著作,还论述了此种对比与翻译的关系。除此以外,也有人用生成语义学(generative semantics)和系统功能语法等理论进行对比研究。
我们讲了这些状况是想说明两个问题,第一,对比语言学从一产生就十分明确,是属于应用语言学的一个学科,它强调重点研究两种语言的差异,这一特点从沃尔夫、拉多和詹姆斯的论述中看得很清楚。拉多当时还提出要研究语言与文化的关系,但没引起人们的关注,直到近几年才引起了部分学者的注意。对学科性质的认识不是一成不变,而是逐步深化的。到70年代中期,伯伦((P. V. Buren)和德温(R. Dirven)提出对比语言学对外语教学无用,但可以增强对语言结构的认识,可以了解语言体系之间的关系,即作为一种发现程序(discovery procere),以寻求不同语言的通性。1978年,布赖顿斯坦(P. H. Breiten-stein)认为对比语言学可分为科学性的和教学性的两类。第二,对比语言学没有自己的理论,它随着理论语言学的发展而发展,随着语言学理论的变化而变化。从一产生它就依附于结构主义语言学,后来随着其他语言学流派的产生,也采用这些流派的理论与方法进行对比研究。迪皮特罗总结说:“一种对比分析会变得同与之相连的语言理论一样复杂,这个道理是值得牢牢记住的。一旦理论发生了变化,新的对比途径也就会出现。如果理论本身有不一致的地方,那么,在把这种理论应用于对比分析时,这些矛盾也就会不可避免地表现出来。”

㈦ 不同学科设计对排版的要求是有差异的
肯定是有差异,最好的教育学习方法是理论实践相结合,比如学会计就肯定要先把理论知识都学会了才会去实操这样加强技能,但是像汽修技术,注重的是实操技能,就要理论学完马上实践这样举一反三才能把技术学好
㈧ 哲学思维方式与其他学科思维方式的差异是什么
哲学的思维方式和其他学科的思维方式的差异是:哲学是研究人的思维的总的概括,它能引领人们进行各个领域的研究,而其他学科所指的是单科局限于所研究的对象本身。
㈨ 为什么一些学科的女教授特别少
作者:faye菲
编辑:Calo
过去20年来,女性在科学领域的发展状况受到了不少关注。她们在学术圈是否存在也看不见的“天花板”?学术圈的性别歧视究竟有多严重,女性在科学领域又是否被严重低估?
GEEMP还是LPS,这是个问题
为了弄清楚男性和女性在数学相关科学领域中表现差异的原因,来自康奈尔大学的心理学家赛斯(Stephen J. Ceci)和肯萨斯大学的经济学家金泽(Donna K. Ginther)等人分析了不同科学领域中的男性和女性的发展轨迹,从心理学和经济学综合视角解析了学术圈性别差异的表现和来源。研究结果发表在《公共利益心理科学》(Psychological Science in the Public Interest)上。
赛斯等人发现,并没有证据表明男女在学科选择上的差异是由儿童早期在空间能力和数学推理能力上的性别差异所导致的。事实上,在早期,数学相关能力的性别差异正在缩小。不过,从幼儿园开始,男性和女性对科学领域的态度差异逐渐形成——相比于能力差异,这种受社会影响的态度差异更可能是导致更少女性倾向于选择GEEMP领域作为大学主修专业的原因。到了本科阶段,女性占据了LPS领域的大半壁江山,而在GEEMP领域的比例则不足40%。
但有趣的是,在LPS领域的本科生中,男性比女性更可能继续攻读博士学位。横向的比较结果则显示,GEEMP领域的本科女性也比LPS本科女性更可能继续学业。研究者指出,LPS领域女性研究者的流失可能是由于该领域女性在获得学士学位后更多地选择从事健康或人际相关职业,而不是继续攻读更高学位。
要不要把科研作为职业
博士们又怎么样呢?研究人员发现,尽管数学高要求的GEEMP领域中女性所占比例更小,但在从博士向学术职业生涯转换的关键时期,GEEMP领域女性至少与男性具有相对平等的获得学术工作的机会,受到相同的待遇。反观LPS领域,则有更多的女博士拿不到职位。研究者指出,无论是在论文投稿、基金审核的通过率、工作时间还是工作报酬上,男性和女性学者并没有显著差异。只是,由于男性往往是大项目的负责人,他们拿到的基金通常更多。
在对比GEEMP和LPS领域女性的学术发展特点时,研究者发现,LPS领域的女性在科研圈获得职位晋升的难度比同领域的男性更大,而GEEMP领域女性与男性能获得相同晋升机会。在决定职业道路时,GEEMP和LPS领域的女性可能会对职业机会的性别差异产生不同的预期。此外,研究还提示,LPS领域的女性更可能因为抚育孩子而退出学术圈。随着GEEMP领域的女性逐渐增多,生育因素对她们职业规划的影响也可能变得重要起来,甚至更加明显。
过去,人们通常把性别歧视作为科研圈女性较少的主要原因。然而,这项研究的研究者认为,尽管性别歧视在学术领域的确存在,但并没有人们想象中的那么严重。金泽等经济学家指出,个体在衡量职业成本和收益后,会选择在自己相对更有效率的领域工作,从而获得比较优势。他们认为,平衡工作和家庭的机会成本,是LPS领域女性中断学术道路的原因。赛斯等心理学家则试图以“人-物偏好”差异做出解释:女性偏好情感性的、以“人”为导向的领域,而男性偏好系统性的、以“物”为中心的领域。这些偏好与学术领域选择有很大的关系。
总的来说,金泽和赛斯认为男女对数学相关领域的态度和期望更可能影响他们各自的学科选择。学术圈的性别歧视故事也许使许多女性在选择职业道路时倍感踌躇,金泽和赛斯希望目前的研究结果能够鼓舞年轻的女性学者投身科研圈。当然,金泽和赛斯相对乐观的解释也遭到了一些持谨慎态度的同行的质疑。但无论任何,女性在科研圈的地位正在一点一点地有所改善。研究者相信这样的改变将会持续,并为之付出着努力。
参考文献:
Ceci, Stephen J., et al."Women in Academic Science A Changing Landscape." Psychological Science in the Public Interest 15.3(2014):75-141.
㈩ 学生学科差异表现在哪些方面
表现主要有两点:
1、是基础差不知如何补救:
2、基础可以,但用心不足引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