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美术学科 » 假设文言文

假设文言文

发布时间: 2020-12-05 16:10:45

A. 高中文言文表假设的实词

若,复例句:若潜师以来,国可得制也。--《肴之战》
当,例句: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六国论》
而,例句:诸君而有意,瞻余马首可也。-- 《冯婉贞》
非,例句:非澹泊无以明志。-- 诸葛亮《诫子书》
苟,例句: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赤壁赋》
此外还有很多,就不一一举例了,可自己网络。
果、即、讵非、其、如、若、尚、设、所、倘、倘若、倘使、倘或、脱、脱若、脱其、脱误、微、为、向、乡、向使、乡使、向令、向者、信、犹、云、则、自非、自无、当使、或、假、假令、假使、假之、借、令、设令、设使、使、傥、党、抑、则等。

杭州 语文

B. 文言文中“且”有没有表假设的意思,就是有没可以翻译为“如果”的意思要是有,举个例子

有,如吕氏春秋中有句:且静郭君听辩而为之也,必无今日之患也。

C. 在古文中表示假设的连词

当、第、傥、党、令、苟、假、今、其、向、乡、使、设、乃、尚、若、如、自、则、载、即、藉、借、且、所、犹、为、微、云、而。”杨伯峻的《古汉语虚词》(以下简称《虚词》)列有“当、第、而、非、苟、果、即、讵非、其、如、若、尚、设、所、倘、倘若、倘使、倘或、脱、脱若、脱其、脱误、微、为、向、乡、向使、乡使、向令、向者、信、犹、云、则、自非、自无。何乐士等的《古代汉语虚词能释》(以下简称《通释》)列有“当、当使、而、苟、或、即、假、假令、假使、假之、借、令、如、若,设、设令、设使、使、向使、倘、倘若、傥、党、脱、脱其、微、为、向、乡、抑、则。

D. 表假设 古文

如、若、倘、苟、使

E. 高中文言文中的“而”字表假设的句子有哪些

1、诸君而有意;瞻余马首可也。

出自清朝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

这句话的意思是:诸位如果有意,看我马头的指向,听我的指挥。

2、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出自《论语·为政》。

这句话的意思是:人要是失去了信用或不讲信用,不知道他还可以做什么

3、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出自《荀子·劝学》

这句话的意思是:如果刻几下就停下来了,那么腐烂的木头也刻不断。如果不停地刻下,金石也能雕刻成功。

(5)假设文言文扩展阅读:

1、而表示并列关系,相当于“和”、“与”。

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唐·柳宗元《捕蛇者说》

释义:永州的野外出产一种奇异的毒蛇,这种蛇黑色的身子上有白色的花纹。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孟子.告子下.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释义:这样以后才知道忧虑祸患能使人(或国家)生存发展,而安逸享乐会使人(或国家)走向灭亡的道理了。

2、而表示递进关系,相当于“而且”。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荀子·劝学》

释义:君子广博地学习,并且每天检验反省自己

3、而表示承接关系,相当于“就”、“才”。

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宋·苏轼《石钟山记》

释义:我正心惊想要回去,忽然巨大的声音从水上发出

乡为身死而不受——《孟子.告子上.鱼我所欲也》

释义:从前(有人)为了(道义)(宁愿)死也不愿接受(别人的施舍)。

4、而表示转折关系,相当于“却”、“但是”。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荀子·劝学》

释义:青是一种染料,从蓝草中提炼出来,但颜色比蓝草更深;冰是由水制成但却比水温度更低

荆有余地而不足于民——《公输》

释义:楚国有多余的土地但不能满足百姓的需要。

5、而表示目的关系,相当于“来”

缦立远视,而望幸焉。——《阿房宫赋》

释义:宫妃们久久地站着,远远地探视,盼望着皇帝来临。

F. 高中文言文中的而字表假设的句子

<劝学>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G. 在古文中哪些词语是表示假设的

若,倘,今,令,如,使
“则”用于引出假设的结果

H. “苟”在文言文的哪些句子中表假设

当“苟”当假设讲的时候,就是一个连词,我举几个例子,供你参考!版
若;如果;假使。
苟富贵,权无相忘。——《史记·陈涉世家》
苟粟多而财有余,何为而不成?——汉·贾谊《论积贮疏》
苟有可观,皆有可乐。——宋·苏轼《超然台记》
苟公子相助,敢不如命!——明 冯梦龙 《东周列国志》
又如:苟或(假如;如果);苟能坚持,必将胜利。

I. 关于文言文18个常见虚词

18个常见文言虚词: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以、因、于、与、也、则、者、之。

其中部分虚词的用法如下:

1、何:

(1)副词,用在动词前,表疑问,怎么

(2)疑问代词,表原因,后面常带语气助词“哉”“也”;相当于“为什么”、“什么”、“什么原因”。

(3)代词,做宾语,什么。

(4)用在形容词前,表示程度深,相当于“多么”。

2、而

(1)连词,表并列。

(2)复音词,即“何况”,用反问语气表示更进一层的意思。

(3)连词,表假设。

(4)代词,通“尔”。你,你的。

3、乎

(1)句末语气助词,表揣测,相当于“吧”。

(2)介词,相当于“于”,“在”。

(3)句末语气助词,表感叹,相当于“啊”“呀”。

4、乃

(1)副词,表承接,于是。

(2)代词,用作第二人称,“你”、“你的”。

(3)副词,表判断,相当于“为”、“是”、“就是”。

5、其

(1)副词,表揣测语气,大概、或许。

(2)连词,表假设,如果。

(3)指示代词,其中的。

(9)假设文言文扩展阅读

虚词的注意点:

1、通假字

在古代汉语中,有些字可以用声音相同或相近的字来代替,这种现象叫通假。“通”是通用,“假”是假借。古汉语中的通假字有三种情况:同音通假、近音通假和变音通假。通假字的读音应读被通假字的读音,解释也应按被通假字的字义解释,表达时一般用“通”的解说形式。

2、一词多义

我国的文字用法极为复杂,一个字词往往有很多的意义与用法。一词多义的现象在古代汉语乃至现代汉语都是极其普遍的。一词多义也是我们平时在阅读文言文、考试中经常遇到的问题。

把握一词多义,要注意了解词的本义、引申义、比喻义和假借义。了解词的本义和引申义是掌握一词多义的基本方法,一个词的基本义称为“本义”,由本义生发延伸出来的意义称为引申义。另外,比喻义是通过打比方产生的词义,假借义是利用假借字形成的词义。

3、文言句式

文言句式与现代汉语句式基本相同。他们都分单句和复句,都有主谓宾和定状补六大成分。句子的语序也基本相同。当然,他们之间还有相异的地方,学习文言句式,要努力把握它和现代汉语句式的相异点。

虽然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的句子形式基本上是一致的,但是,由于文言文有些实词和现代汉语用法不同,因此就出现了一些特殊句式。要想学好文言文,正确理解句子含义,领会文章内容,就必须掌握文言特殊句式。我们常讲的文言特殊句式就是判断句、省略句、倒装句、被动句和固定句式。

J. “即”字在文言文中表示假设、如果的关系的时候,有哪个比较明确的例句

即有不称。(如果不能称将军之职。意即打败仗。)——汉· 刘向《列女传》
即不幸有方二三千里之旱,国胡以相恤。——汉· 贾谊《论积贮疏》

热点内容
末世化学家txt下载 发布:2025-10-20 05:02:05 浏览:397
教学常规学习心得 发布:2025-10-20 04:03:06 浏览:298
推拿手法教学 发布:2025-10-20 01:15:51 浏览:398
教师师德素养提升总结 发布:2025-10-19 23:57:12 浏览:68
舞狮鼓教学 发布:2025-10-19 16:17:31 浏览:669
杭州市教育局电话 发布:2025-10-19 09:21:50 浏览:285
中非历史关系 发布:2025-10-19 06:47:41 浏览:5
师德双八条 发布:2025-10-19 05:31:17 浏览:360
大学物理第十一章答案 发布:2025-10-19 04:36:23 浏览:750
如何让网吧 发布:2025-10-19 01:49:35 浏览:7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