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题1:B
小题1:D
小题1:C
❻ 古文里召试是什么意思召试学士院,授右正言,直史馆
“召抄试”是宋代一种特殊面试,属于科举考试的补充。
各朝代有所不同,总体来说,古代正式科举考试分为三级:乡试(地方考试,合格者被推举参加上级考试,因而被称作“举人”)、会试(中央政府礼部主持的考试,也叫省试,合格者“贡士于天子”,意思是将优秀的人材贡献给皇帝,因而被称作“贡士”)、殿试(皇帝亲自主持的考试,取为“进士”)。
以上考试一般为三年期。其间,遇有急需人才的情况,皇帝就会下令将社会上一些优异的人才特别召来面试,合格者直接任职,不需要“出身”。因为这种情况属于“皇帝直接召来面试”的,因此称为“召试”。
❼ 狄仁杰文言文
旧唐书卷八十九 列传第三十九(狄仁杰传)
狄仁杰字怀英,并州太原人也。祖孝绪,贞观中尚书左丞。父知逊,夔州长
史。仁杰儿童时,门人有被害者,县吏就诘之,众皆接对,唯仁杰坚坐读书。吏
责之,仁杰曰:“黄卷之中,圣贤备在,犹不能接对,何暇偶俗吏,而见责耶!”
后以明经举,授汴州判佐。时工部尚书阎立本为河南道黜陟使,仁杰为吏人诬告,
立本见而谢曰:“仲尼云:‘观过知仁矣。’足下可谓海曲之明珠,东南之遗宝。”
荐授并州都督府法曹。其亲在河阳别业,仁杰赴并州,登太行山,南望见白云孤
飞,谓左右曰:“吾亲所居,在此云下。”瞻望伫立久之,云移乃行。仁杰孝友
绝人,在并州,有同府法曹郑崇质,母老且病,当充使绝域。仁杰谓曰:“太夫
人有危疾,而公远使,岂可贻亲万里之忧!”乃诣长史蔺仁基,请代崇质而行。
时仁基与司马李孝廉不协,因谓曰:“吾等岂独无愧耶?”由是相待如初。
仁杰,仪凤中为大理丞,周岁断滞狱一万七千人,无冤诉者。时武卫大将军
权善才坐误斫昭陵柏树,仁杰奏罪当免职。高宗令即诛之,仁杰又奏罪不当死。
帝作色曰:“善才斫陵上树,是使我不孝,必须杀之。”左右瞩仁杰令出,仁杰
曰:“臣闻逆龙鳞,忤人主,自古以为难,臣愚以为不然。居桀、纣时则难,尧、
舜时则易。臣今幸逢尧、舜,不惧比千之诛。昔汉文时有盗高庙玉环,张释之廷
诤,罪止弃市。魏文将徙其人,辛毗引裾而谏,亦见纳用。且明主可以理夺,忠
臣不可以威惧。今陛下不纳臣言,瞑目之后,羞见释之、辛毗于地下。陛下作法,
悬之象魏,徒流死罪,俱有等差。岂有犯非极刑,即令赐死?法既无常,则万姓
何所措其手足?陛下必欲变法,请从今日为始。古人云:‘假使盗长陵一抔土,
陛下何以加之?’今陛下以昭陵一株柏杀一将军,千载之后,谓陛下为何主?此
臣所以不敢奉制杀善才,陷陛下于不道。”帝意稍解,善才因而免死。居数日,
授仁杰侍御史。时司农卿韦机兼领将作、少府二司,高宗以恭陵玄宫狭小,不容
送终之具,遣机续成其功。机于埏之左右为便房四所,又造宿羽、高山、上阳等
宫,莫不壮丽。仁杰奏其太过,机竟坐免官。左司郎中王本立恃宠用事,朝廷慑
惧,仁杰奏之,请付法寺,高宗特原之。仁杰奏曰:“国家虽乏英才,岂少本立
之类,陛下何惜罪人而亏王法?必欲曲赦本立,请弃臣于无人之境,为忠贞将来
之诫。”本立竟得罪,由是朝廷肃然。
寻加朝散大夫,累迁度支郎中。高宗将幸汾阳宫,以仁杰为知顿使。并州长
史李冲玄以道出妒女祠,俗云盛服过者必致风雷之灾,乃发数万人别开御道。仁
杰曰:“天子之行,千乘万骑,风伯清尘,雨师洒道,何妒女之害耶?”遽令罢
之。高宗闻之,叹曰:“真大丈夫也!”
俄转宁州刺史,抚和戎夏,人得欢心,郡人勒碑颂德。御史郭翰巡察陇右,
所至多所按劾。及入宁州境内,耆老歌刺史德美者盈路。翰既授馆,召州吏谓之
曰:“入其境,其政可知也。愿成使君之美,无为久留。”州人方散。翰荐名于
朝,徵为冬官侍郎,充江南巡抚使。吴、楚之俗多淫祠,仁杰奏毁一千七百所,
唯留夏禹、吴太伯、季札、伍员四祠。
转文昌右丞,出为豫州刺史。时越王贞称兵汝南事败,缘坐者六七百人,籍
没者五千口,司刑使逼促行刑。仁杰哀其诖误,缓其狱,密表奏曰:“臣欲显奏,
似为逆人申理;知而不言,恐乖陛下存恤之旨。表成复毁,意不能定。此辈咸非
本心,伏望哀其诖误。”特敕原之,配流丰州。豫囚次于宁州,父老迎而劳之曰:
“我狄使君活汝辈耶!”相携哭于碑下,斋三日而后行。豫囚至流所,复相与立
碑颂狄君之德。
初,越王之乱,宰相张光辅率师讨平之。将士恃功,多所求取,仁杰不之应。
光辅怒曰:“州将轻元帅耶?”仁杰曰:“乱河南者,一越王贞耳。今一贞死而
万贞生。”光辅质其辞,仁杰曰:“明公董戎三十万,平一乱臣,不戢兵锋,纵
其暴横,无罪之人,肝脑涂地,此非万贞何耶?且凶威协从,势难自固,及天兵
暂临,乘城归顺者万计,绳坠四面成蹊。公奈何纵邀功之人,杀归降之众?但恐
冤声腾沸,上彻于天。如得尚方斩马剑加于君颈,虽死如归。”光辅不能诘,心
甚衔之。还都,奏仁杰不逊,左授复州刺史。入为洛州司马。
天授二年九月丁酉,转地官侍郎、判尚书、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则天谓曰:
“卿在汝南时,甚有善政,欲知谮卿者乎?”仁杰谢曰:“陛下以臣为过,臣当
改之;陛下明臣无过,臣之幸也。臣不知谮者,并为善友,臣请不知。”则天深
加叹异。
未几,为来俊臣诬构下狱。时一问即承者例得减死,来俊臣逼协仁杰,令一
问承反。仁杰叹曰:“大周革命,万物唯新,唐朝旧臣,甘从诛戮。反是实!”
俊臣乃少宽之。判官王德寿谓仁杰曰:“尚书必得减死。德寿意欲求少阶级,凭
尚书牵杨执柔,可乎?”仁杰曰:“若何牵之?”德寿曰:“尚书为春官时,执
柔任其司员外,引之可也。”仁杰曰:“皇天后土,遣仁杰行此事!”以头触柱,
流血被面,德寿惧而谢焉。既承反,所司但待日行刑,不复严备。仁杰求守者得
笔砚,拆被头帛书冤,置绵衣中,谓德寿曰:“时方热,请付家人去其绵。”德
寿不之察。仁杰子光远得书,持以告变。则天召见,览之而问俊臣。俊臣曰:
“仁档不免冠带,寝处甚安,何由伏罪?”则天使人视之,俊臣遽命仁杰巾带而
见使者。乃令德寿代仁杰作谢死表,附使者进之。则天召仁杰,谓曰:“承反何
也?”对曰:“向若不承反,已死于鞭笞矣。”“何为作谢死表?”曰“臣无此
表。”示之,乃知代署也。故得免死。贬彭泽令。武承嗣屡奏请诛之,则天曰:
“朕好生恶杀,志在恤刑。涣汗已行,不可更返。”
万岁通天年,契丹寇陷冀州,河北震动,征仁杰为魏州刺史。前刺史独孤思
庄惧贼至,尽驱百姓入城,缮修守具。仁杰既至,悉放归农亩,谓曰:“贼犹在
远,何必如是。万一贼来,吾自当之,必不关百姓也。”贼闻之自退,百姓咸歌
诵之,相与立碑以纪恩惠。俄转幽州都督。
神功元年,入为鸾台侍郎、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加银青光禄大夫,兼纳言。
仁杰以百姓西戍疏勒等四镇,极为凋弊,乃上疏曰:
臣闻天生四夷,皆在先王封疆之外。故东拒沧海,西隔流沙,北横大漠,南
阻五岭,此天所以限夷狄而隔中外也。自典籍所纪,声教所及,三代不能至者,
国家尽兼之矣。此则今日之四境,已逾于夏、殷者也。诗人矜薄伐于太原,美化
行于江、汉,则是前代之远裔,而国家之域中。至前汉时,匈奴无岁不陷边,杀
掠吏人。后汉则西羌侵轶汉中,东寇三辅,入河东上党,几至洛阳。由此言之,
则陛下今日之士宇,过于汉朝远矣。若其用武荒外,邀功绝域,竭府库之实,以
争硗确不毛之地,得其人不足以增赋,获其土不可以耕织。苟求冠带远夷之称,
不务固本安人之术,此秦皇、汉武之所行,非五帝、三皇之事业也。若使越荒外
以为限,竭资财以骋欲,非但不爱人力,亦所以失天心也。昔始皇穷兵极武,以
求广地,男子不得耕于野,女子不得蚕于室,长城之下,死者如乱麻,于是天下
溃叛。汉武追高、文之宿愤,藉四帝之储实,于是定朝鲜,讨西域,平南越,击
匈奴,府库空虚,盗贼蜂起,百姓嫁妻卖子,流离于道路者万计。末年觉悟,息
兵罢役,封丞相为富民侯,故能为天所祐也。昔人有言:“与覆车同轨者未尝安。”
此言虽小,可以喻大。
近者国家频岁出师,所费滋广,西戍四镇,东戍安东,调发日加,百姓虚弊。
开守西域,事等石田,费用不支,有损无益,转输靡绝,杼轴殆空。越碛逾海,
分兵防守,行役既久,怨旷亦多。昔诗人云:“王事靡盬,不能艺稷黍。”“岂不
怀归,畏此罪罟。念彼蒸人,涕零如雨。”此则前代怨思之辞也。上不是恤,则
政不行而邪气作;邪气作,则虫螟生而水旱起。若此,虽祷祀百神,不能调阴阳
矣。方今关东饥馑,蜀、汉逃亡,江、淮以南,徵求不息。人不复业,则相率为
盗,本根一摇,忧患不浅。其所以然者,皆为远戍方外,以竭中国,争蛮貊不毛
之地,乖子养苍生之道也。
昔汉元纳贾捐之之谋而罢珠崖郡,宣帝用魏相之策而弃车师之田,岂不欲慕
尚虚名,盖惮劳人力也。近贞观年中,克平九姓,册李思摩为可汗,使统诸部者,
盖以夷狄叛则伐之,降则抚之,得推亡固存之义,无远戍劳人之役。此则近日之
令典,经边之故事。窍见阿史那斛瑟罗,阴山贵种,代雄沙漠,若委之四镇,使
统诸蕃,封为可汗,遣御寇患,则国家有继绝之美,荒外无转输之役。如臣所见,
请捐四镇以肥中国,罢安东以实辽西,省军费于远方,并甲兵于塞上,则恒、代
之镇重,而边州之备实矣。况绥抚夷狄,盖防其越逸,无侵侮之患则可矣。何必
穷其窟穴,与蝼蚁计校长短哉!
且王者外宁必有内忧,盖为不勤修政故也。伏惟陛下弃之度外,无以绝域未
平为念。但当敕边兵谨守备,蓄锐以待敌,待其自至,然后击之,此李牧所以制
匈奴也。当今所要者,莫若令边城警守备,远斥候,聚军实,蓄威武。以逸待劳,
则战士力倍;以主御客,则我得其便;坚壁清野,则冠无所得。自然贼深入必有
颠踬之虑,浅入必无虏获之益。如此数年,可使二虏不击而服矣。
仁杰又请废安东,复高氏为君长,停江南之转输,慰河北之劳弊,数年之后,
可以安人富国。事虽不行,识者是之。寻检校纳言,兼右肃政台御史大夫。
圣历初,突厥侵掠赵、定等州,命仁杰为河北道元帅,以便宜从事。突厥尽
杀所掠男女万余人,从五回道而去。仁杰总兵十万追之不及。便制仁杰河北道安
抚大使。时河朔人庶,多为突厥逼胁,贼退后惧诛,又多逃匿。仁杰上疏曰:
臣闻朝廷议者,以为契丹作梗,始明人之逆顺,或因迫胁,或有愿从,或受
伪官,或为招慰,或兼外贼,或是土人,迹虽不同,心则无别。诚以山东雄猛,
由来重气,一顾之势,至死不回。近缘军机,调发伤重,家道悉破,或至逃亡,
剔屋卖田,人不为售,内顾生计,四壁皆空。重以官典侵渔,因事而起,取其髓
脑,曾无心愧。修筑池城,缮造兵甲,州县役使,十倍军机。官司不矜,期之
必取,枷杖之下,痛切肌肤。事迫情危,不循礼义,愁苦之地,不乐其生。有利
则归,且图赊死,此乃君子之愧辱,小人之常行。人犹水也,壅之则为泉,疏之
则为川,通塞随流,岂有常性。昔董卓之乱,神器播迁,及卓被诛,部曲无赦,
事穷变起,毒害生人,京室丘墟,化为禾黍。此由恩不普洽,失在机先。臣一读
此书,未尝不废卷叹息。今以负罪之伍,必不在家,露宿草行,潜窜山泽。赦之
则出,不赦则狂,山东群盗,缘兹聚结。臣以边尘暂起,不足为忧,中土不安,
以此为事。臣闻持大国者不可以小道,理事广者不可以细分。人主恢弘,不拘常
法,罪之则众情恐惧,恕之则反侧自安。伏愿曲赦河北诸州,一无所问。自然人
神道畅,率土欢心,诸军凯旋,得无侵扰。
制从之。军还,授内史。
圣历三年,则天幸三阳宫,王公百僚咸经侍从,唯仁杰特赐宅一区,当时恩
宠无比。是岁六月,左玉钤卫大将军李楷固、右武威卫将军骆务整讨契丹余众,
擒之,献俘于含枢殿。则天大悦,特赐楷固姓武氏。楷固、务整,并契丹李尽忠
之别帅也。初,尽忠之作乱,楷固等屡率兵以陷官军,后兵败来降,有司断以极
法。仁杰议以为楷固等并有骁将之才,若恕其死,必能感恩效节。又奏请授其官
爵,委以专征。制并从之。及楷固等凯旋,则天召仁杰预宴,因举觞亲劝,归赏
于仁杰。授楷固左玉钤卫大将军,赐爵燕国公。
则天又将造大像,用功数百万,令天下僧尼每日人出一钱,以助成之。仁杰
上疏谏曰:
臣闻为政之本,必先人事。陛下矜群生迷谬,溺丧无归,欲令像教兼行,睹
相生善。非为塔庙必欲崇奢,岂令僧尼皆须檀施?得栰尚舍,而况其余。今之
伽蓝,制过宫阙,穷奢极壮,画缋尽工,宝珠殚于缀饰,环材竭于轮奂。工不使
鬼,止在役人,物不天来,终须地出,不损百姓,将何以求?生之有时,用之无
度,编户所奉,常若不充,痛切肌肤,不辞箠楚。游僧一说,矫陈祸福,翦发解
衣,仍惭其少。亦有离间骨肉,事均路人,身自纳妻,谓无彼我。皆托佛法,诖
误生人。里陌动有经坊,闤阓亦立精舍。化诱倍急,切于官征;法事所须,严于
制敕。膏腴美业,倍取其多;水碾庄园,数亦非少。逃丁避罪,并集法门,无名
之僧,凡有几万,都下检括,已得数千。且一夫不耕,犹受其弊,浮食者众,又
劫人财。臣每思惟,实所悲痛。
往在江表,像法盛兴,梁武、简文,舍施无限。及其三淮沸浪,五岭腾烟。
列刹盈衢,无救危亡之祸;缁衣蔽路,岂有勤王之师!比年已来,风尘屡扰,水
旱不节,征役稍繁。家业先空,疮痍未复,此时兴役,力所未堪,伏惟圣朝,功
德无量,何必要营大像,而以劳费为名。虽敛僧钱,百未支一。尊容既广,不可
露居,覆以百层,尚忧未遍,自余廓庑,不得全无。又云不损国财,不伤百姓,
以此事主,可谓尽忠?臣今思惟,兼采众议,咸以为如来设教,以慈悲为主,下
济群品,应是本心,岂欲劳人,以存虚饰?当今有事,边境未宁,宜宽征镇之徭,
省不急之费。设令雇作,皆以利趋,既失田时,自然弃本。今不树稼,来岁必饥,
役在其中,难以取给。况无官助,义无得成,若费官财,又尽人力,一隅有难,
将何救之!
则天乃罢其役。是岁九月,病卒,则天为之举哀,废朝三日,赠文昌右相,
谥曰文惠。
仁杰常以举贤为意,其所引拔桓彦范、敬晖、窦怀贞、姚崇等,至公卿者数
十人。初,则天尝问仁杰曰:“朕要一好汉任使,有乎?”仁杰曰:“陛下作何
任使?”则天曰:“朕欲待以将相。”对曰:“臣料陛下若求文章资历,则今之
宰臣李峤、苏味道亦足为文吏矣。岂非文士龌龊,思得奇才用之,以成天下之务
者乎?”则天悦曰:“此朕心也。”仁杰曰:“荆州长史张柬之,其人虽老,真
宰相才也。且久不遇,若用之,必尽节于国家矣。”则天乃召拜洛州司马。他日,
又求贤。仁杰曰:“臣前言张柬之,犹未用也。”则天曰:“已迁之矣。”对曰:
“臣荐之为相,今为洛州司马,非用之也。”又迁为秋官侍郎,后竟召为相。柬
之果能兴复中宗,盖仁杰之推荐也。
仁杰尝为魏州刺史,人吏为立生祠。及去职,其子景晖为魏州司功参军,颇
贪暴,为人所恶,乃毁仁杰之祠。长子光嗣,圣历初为司府丞,则天令宰相各举
尚书郎一人,仁杰乃荐光嗣。拜地官员外郎,莅事称职,则天喜而言曰:“祁奚
内举,果得其人。”开元七年,自汴州刺史转扬州大都督府长史,坐赃贬歙州别
驾卒。
初,中宗在房陵,而吉顼、李昭德皆有匡复谠言,则天无复辟意。唯仁杰每
从容奏对,无不以子母恩情为言,则天亦渐省悟,竟召还中宗,复为储贰。初,
中宗自房陵还宫,则天匿之帐中,召仁杰以庐陵为言。仁杰慷慨敷奏,言发涕流,
遽出中宗谓仁杰曰:“还卿储君。”仁杰降阶泣贺,既已,奏曰:“太子还宫,
人无知者,物议安审是非?”则天以为然,乃复置中宗于龙门,具礼迎归,人情
感悦。仁杰前后匡复奏对,凡数万言,开元中,北海太守李邕撰为《梁公别传》,
备载其辞。中宗返正,追赠司空;睿宗追封梁国公。
❽ 武则天改字文言文的翻译
宋·宋敏求《武则天改字》白话释义:
武帝喜欢改新字,又有许多禁忌。幽州有人名叫寻如意,上书写到:“国”字中“或”字会扰乱天象,请把“武”字放在“口”中用来镇压它。武则天非常高兴,下令马上改字。
一个多月后,又有上书的人写到:“武”后退在“口”中,与“囚”字没有区别,很不祥。武则天吃惊,急忙下令再改字。后来孝和帝即位,果然将武则天幽禁在上阳宫。
原文:
武好改新字,又多忌讳。有幽州人寻如意上封云:“国字中‘或',或乱天象,请口中安‘武'以镇之。”则天大喜,下制即依。
月余有上封者云: “‘武'退在口中,与囚字无异,不祥之甚。”则天愕然,遽追制,改令中为 “八方”字。后孝和(唐中宗李显的谥号)即位,果幽则天于上阳宫。

(8)文言文授馆扩展阅读
历史意义:
则天文字的历史意义和应用价值,目前学者关注较少,主要是中国著名学者施安昌根据自己已有的研究基础认为,可以“借助新字,对武周时期和武周以后的历史文物进行断代和研究,如对敦煌和吐鲁番文书的研究。
又如,对唐代传入日本的《王勃诗序集》、《文馆词林》唐写本残卷的研究,对日本的平安时代空海撰书《益田池碑铭》和对韩国佛国寺释迦塔藏《无垢净光大陀罗尼经》的研究”,作为历史时间坐轴的断代研究,对于开拓则天文字的研究视角与思路而言,未尝不是值得肯定的途径。
则天文字的历史意义主要在于其政治意义,即是武则天为维护、巩固其统治而进行的文化专制的尝试。尽管最后的实践证明了这种尝试是失败的,但从新字的推广过程及新字构造的用意来看,不难发现其中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
创设背景:
武则天在位期间年号变更之勤是其他帝王难以企及的,这是她迷信语言文字的表现。武则天造新字就是希望改字得以帝位永存、江山永固。
这批文字的创设目的与历代皇帝的登基改元,制礼作乐,提倡斯文,以彰显一代新人新气象的传统做法别无二致。事实上,则天文字的创制,不外是愚民政策的手段,不管是最初改元的十二文,还是“天授”的“授”字。
或因圣迹作证的“证圣”,以及重视疆域生民的“国”或“人”字,多少都含有政治意涵。而且,应用了武后新字的佛经《大云经》疏文注释,假神道以设教,刻意曲解经文文意而另赋新意,对疏通武则天登基称帝遇到的政治阻力起到了帮助作用。
❾ 【语文文言文求翻译】安石愠之,但授直昭文馆、权盐铁副仗,俄出为河北转运使,改知江宁府
王安石恼怒于他,只让他在昭文馆值班,负责盐铁、依仗。不久调出京城,任河北转运使,又改任江宁知府。
直 通 值,直接翻译成值班有点别扭
副仗 不知道该怎么翻译,总之是些与王安石变法无关的杂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