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美术学科 » 急不相弃文言文

急不相弃文言文

发布时间: 2020-12-05 20:36:19

A. 求解:文言文阅读《急不相弃》

阅读选文,回答问题。(15分)
不要急
(1)多年以前,在我们那条街上,曾经发生过一起令人唏嘘的车祸,死者是一个初为人父的男子。据说是婴儿的尿布在那个阴雨天都用完了,头天洗的尿布都在工厂的锅炉房烘烤着,婴儿的母亲让父亲的去工厂取那些尿布来救急,这件事使年轻的父母心急火燎,那男子的自行车骑得飞快,结果被一辆卡车撞了。
(2)后来事故现场的目击者都说,他的自行车确实骑得太快了,他赶路太急了。
(3)想起这个不幸的故事,完全是缘于最近流行的一句话,“不要太急”这是一句好话,是不多见的具有劝世意义的流行话语。我第一次听到这句话是在牌桌上,我打牌一直没有什么风度,输多了就很急躁。那位朋友相反,输得越多人就越轻松,而且妙语连珠,他从来不急,是那种真正有牌风的人。有一次,他像是对自己又像是对我们说,不要太急了。他的声音使热闹的骂声沸腾的牌桌突然安静下来,然后我们听见那位朋友说,最近流行这句话,这句话真好。
(4)这确实是一句好话,是不多见的具有劝世意义的流行话语。不知怎么,又想起另一个好脾气的朋友。有一次,他的孩子发高烧,他的妻子急得手忙脚乱,光着脚,抱着孩子,就往医院冲,而那位朋友一如既往地穿戴整齐,才尾随妻儿而去,事后,他的妻子指责他,他说:“再怎么急,也不至于光着脚出门呀。”他妻子便一时无言而对。
(5)我想,人的性情通达至此,生活便是另一种坦荡的境界了。那两位朋友对于危机的处理方法出于天生的性情。其实,也是一种对生活的态度。他们不肯受制于危机的打压,他们用理性控制着自己生活中的每一个细节,如此,危机便仅仅成为正常生活的一部分了。
(6)不要太急了。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这是金玉良言,但做起来却不容易。急躁不是美德,却几乎是我们共有的思想和行为方式。每一次急躁都有其自然而然的理由,正如你的小宝贝没有尿布换了,而尿不湿这种新产品还没有问世;正如你在牌桌上大输特输,而你的口袋里的筹码却不多了;正如你的孩子高烧40度,病因却不详。你有理由着急,但是我们却总是容易忘记这个常识:急有什么用?
(7)不要太急了,说得是嘛,我们急了这么多年,生活中该有的有了,不该有的还是没有,急出什么名堂来了?一着急说不定就像那个不幸的父亲,为了尿布而葬送了自己的性命。
(8)我不提倡市侩哲学,但我一直认为为了生命献出生命是值得的,为了尿布而献出生命却是很可惜的。
【小题1】概括本文第(1)段的故事,并说说以它开头的好处。(3分)
【小题2】请概括本文的中心论点。(3分)
【小题3】分析选文第(3)段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4分)
【小题4】选文结尾段在全文中起到什么作用?(2分)
【小题5】有人说:“当急则急,否则,会丧失时机”,有的人则说:“心急吃不了热豆腐”结合你的学习、生活世界谈谈你的看法。(3分)

阅读答案:

【小题1】一个初为人父的男子因急于为孩子取尿布而出了车祸献出了宝贵的生命。(1分作为事实论据,论证了“做任何事情不要太急”的中心论点,(1分)引出下文的论点,吸引读者。(1分)
【小题1】做事不要太急
【小题1】对比论证、举例论证(2分)把我与朋友的排风作对比,突出强调地论证了“‘不要太急’这是一句好话,是不多见的具有劝世意义的流行话语”的观点,(1分)进一步的论证了“做事不要急”的中心论点,使论证更有力量。(1分)
【小题1】避免读者的误解,进一步提出告诫,(1分)与文章开头照应,使论证更加严密。(1分)
【小题1】两种说法不矛盾,(1分)因为……论述+结合实际学习和生活。(2分)
解析【小题1】本题考查文章议论文开头引用故事的好处。议论文开头引用故事的好处一般有:(1)揭发读者的阅读兴趣,(2)引出本文的中心论点,(3)作为论据证明论点。
【小题1】本题考查议论文的中心论点。议论文的中心论点可以从标题、开头、结尾去概括,但要注意有时标题作为文章的论题,不同于论点。
【小题1】本题考查议论文的论证方法以及论证方法的作用。解答此题的方法:方法+道理,但必须要结合具体的语句分析。
【小题1】本题考查议论文结尾的作用。议论文结尾的作用一般有:(1) 与文章开头照应,使论证更加严密。(2)说明真相,避免读者的误解。(3)提出倡议。
【小题1】本题是一道开放题。结合文章的主要内容来谈这两句话的看法即可。

B. 急不相弃的译文

华歆和王朗一起乘船避难,有一个人想搭乘他们的船,华歆感到十分为难而没立刻答应。王朗却说:“幸好船还宽敞,为什么不可以呢?”后面的贼寇已经追上来了,王朗想抛弃刚才搭船的人。华歆说:“ 刚才我之所以犹豫,正是这个原因。既然已经接纳了他来船上安身,哪里能因为情况危急就丢下他呢?”于是就继续带着他赶路。世人也由此判定华王二人的优劣。
——这告诉我们一个道理:言必信、信必行、行必果、已诺必诚,始终如一。华歆在危难之时仍遵守承诺,而王朗只能交好于平时,在危难时自见人心。
重点字解释
华歆:东汉末举孝廉,任尚书令。
王朗:与华歆同时代人。两人都是当时著名人物。
俱:一起。
欲:想要。
依附:依傍附从。
辄:当即。
难:为难
幸:幸好。
尚:还。
何为:有什么。
迫至:追赶上来。
舍:丢下,抛弃。
所:用在动词前,代表所接受的事物。
携:携带。
本:当初。
疑:犹豫。
此:代这个原因。
耳:语气词,相当于“嘛”“啊”。
既:既然。
纳:接受。
其:他的。
自托:把自己托付给别人。
宁:怎么。表示反问语气
可以:可以因此。
相弃:抛弃。
耶:语气词,相当于“呢”。
遂:于是,就。
携拯:携带救助。
如初:像当初一样。
以:通过。
此:代这件事。
定:裁定,判定。
之:道德的。
疑:犹豫
解释句子
人既已纳其自托,宁可以急相弃邪:既然已经接纳了他来船上安身,哪里能因为情况危急就丢下他呢
人物性格
华歆谨慎对待别人的请托,但一经接受请托,无论遇到怎样危急的情况都不相弃,表明他重信重义,言必行,行必果.危难中救人能救到底。他不愿随随便便地帮助别人,他在助人之前,首先考虑的是可能招致的麻烦;但一旦助人,便会不辞危难担当到底。
王朗乐于做好事,在不危及自身的情况下,能够与人方便时尽量与人方便;但是到了有风险的时候,他就出尔反尔。他轻易接受他人的请托,而一旦形势紧急便“欲舍所携人”。这样的人机巧善变,有始无终,不能共患难,不值得信赖。
出处及作者
本文选自《世说新语》,作者刘义庆(403-444)。南朝·宋文学家。《世说新语》是六朝时期一部有名的著作,记述汉魏一直到东晋间流传的上层人物的遗闻轶事,按事情的性质分为德行、言语、政事、文学等三十六门。
这则故事告诫人们:已诺必诚,始终如一。
选自《初中文言文读本(供八、九年级使用)》第七十二篇

C. 谁能把古文急不相弃翻译一遍

译文:

华歆和王朗一起乘船避难,有一个人想搭乘他们的船,华歆感到十分为难而没立刻答应。王朗却说:“幸好船还宽敞,为什么不可以呢?”后面的贼寇已经追上来了,王朗想抛弃刚才搭船的人。

华歆说:“ 刚才我之所以犹豫,正是这个原因。既然已经接纳了他来船上安身,哪里能因为情况危急就丢下他呢?”于是就继续带着他赶路。世人也由此判定华王二人的优劣。

原文:

华歆、王朗俱乘船避难,有一人欲依附,歆辄难之。朗曰:“幸尚宽,何为不可?” 后贼追至,王欲舍所携人。歆曰:“本所以疑,正为此耳。既已纳其自托,宁可以急相弃邪?”遂携拯如初。

世以此定华、王之优劣。

(3)急不相弃文言文扩展阅读

急不相弃出自本文为《世说新语》“德行第一”中第十三则,原文标题为“华歆避难”。原文华歆、王朗俱乘船避难,有一人欲依附,歆辄难之。朗曰:“幸尚宽,何为不可?”

后贼追至,王欲舍所携人。歆曰:“本所以疑,正为此耳。既以纳其自托,宁可以急相弃邪!”遂携拯如初。世以此定华、王之优劣。

人物性格

华歆谨慎对待别人的请托,但一经接受请托,无论遇到怎样危急的情况都不相弃,表明他重信重义,言必行,行必果.危难中救人能救到底。他不愿随随便便地帮助别人,他在助人之前,首先考虑的是可能招致的麻烦;但一旦助人,便会不辞危难担当到底。

王朗乐于做好事,在不危及自身的情况下,能够与人方便时尽量与人方便;但是到了有风险的时候,他就出尔反尔。他轻易接受他人的请托,而一旦形势紧急便“欲舍所携人”。这样的人机巧善变,有始无终,不能共患难,不值得信赖。

D. 急不相弃文言文翻译

译文:
华歆和王朗一起乘船避难,有一个人想搭乘他们的船,华歆感到回十分为难而没立答刻答应。王朗却说:“幸好船还宽敞,为什么不可以呢?”后面的贼寇已经追上来了,王朗想抛弃刚才搭船的人。
华歆说:“ 刚才我之所以犹豫,正是这个原因。既然已经接纳了他来船上安身,哪里能因为情况危急就丢下他呢?”于是就继续带着他赶路。世人也由此判定华王二人的优劣。
原文:
华歆、王朗俱乘船避难,有一人欲依附,歆辄难之。朗曰:“幸尚宽,何为不可?” 后贼追至,王欲舍所携人。歆曰:“本所以疑,正为此耳。既已纳其自托,宁可以急相弃邪?”遂携拯如初。
世以此定华、王之优劣。

E. 关于急不相弃这篇文言文~~

王朗对依附者的态度开始的时候是:收容
后来贼追来时的态度是:抛弃
前后发生如此变化的原因是:后面的贼寇要追上来了,带那人,可能危及自己的 生命.

华歆的态度同样有变化,开始时不想接受他,很是犹豫,后来是坚决把他留下。说明他是个重信重义, 救人于危难之际,具有侠义心肠的人.

——这告诉我们一个道理:言必信、信必行、行必果、已诺必诚,始终如一。华歆在危难之时仍重守承诺,而王朗之能交好于平时,于危难时自见人心。

华歆谨慎对待别人的请托,但一经接受请托,无论遇到怎样危急的情况都不相弃,表明他重信重义,危难中救人能救到底。而王朗则轻易接受他人的请托,而一旦形势紧急便“欲舍所携人”。这样的人机巧善变,有始无终,不能共患难,不值得信赖。
王朗乐于做好事,在不危及自身的情况下,能够与人方便时尽量与人方便;但是到了有风险的时候,他就只顾自身而不管别人了。而华歆不愿随随便便地帮助别人,他在助人之前,首先考虑的是可能招致的麻烦;但一旦助人,便会不辞危难担当到底。
世人都认为两者的德行高下立判:华歆要比王朗更高尚、更值得钦佩,但我却建议大家多学学王朗。试想,如果我们在能够帮助别人时都不肯轻易助人,举手之劳也要瞻前顾后,那又如何谈得上不辞危难助人到底呢?若提倡大家都勉为其难去学华歆,有多少人可以做到那样的境界?其结果可能是大家都找到借口,见善小而不为,虑后患而袖手,什么好事都不去做了。
不要求大家好事都做到仁至义尽,只求大家从简单的好事做起。做了总比没做好——这也是王朗的可贵之处。

F. 文言文阅读《急不相弃》

文言文《急不相弃》出自栏目《文言文大全》,其诗文如下:
【版原文】
华歆、权王朗俱乘船避难,有一人欲依附,歆辄难之。朗曰:“幸尚宽,何为不可?” 后贼迫至,王欲舍所携人。歆曰:“本所以疑,正为此耳。既已纳其自托,宁可以急相弃邪?”遂携拯如初。世以此定华、王之优劣。

【翻译】
华歆和王朗一起乘船避难,有一个人想搭乘他们的船,华歆感到十分为难而没立刻答应。王朗却说:“幸好船还宽敞,为什么不可以呢?”后面的贼寇马上要追上来了,王朗想抛弃刚才搭船的人。华歆说:“ 刚才我之所以犹豫,正是这个原因。既然已经接纳了他来船上安身,哪里能因为情况危急就丢下他呢?”于是就继续带着他赶路。世人也由此判定华王二人的优劣。

G. 关于诚信的文言文

一、南宋刘义庆《陈太丘与友期》

1、原文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

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2、译文

陈太丘跟一个朋友约定一同出门,约好正午时碰头。正午已过,不见那朋友来,太丘不再等候就走了。太丘走后,那人才来。太丘的长子陈元方那年七岁,当时正在门外玩。那人便问元方:“你爸爸在家吗?”元方答道:“等你好久都不来,他已经走了。”

那人便发起脾气来,骂道:“真不是东西!跟别人约好一块儿走,却把别人丢下,自个儿走了。”元方说:“您跟我爸爸约好正午一同出发,您正午没到,就是不讲信用;对人家儿子骂他的父亲,就是失礼。”那人感到惭愧,便从车里下来,想跟元方握手,元方连头也不回地走进了自家的大门。

二、战国韩非子《曾子杀彘》

1、原文

曾子妻之市,其子随之而泣。其母曰:“女(同“汝”)还,顾反,为女杀彘(猪)。”妻适市反,曾子欲捕彘杀之。妻止之曰:“特与婴儿戏耳。”

曾子曰:“婴儿非与戏也。婴儿非有知也,待父母而学者也,听父母之教。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所以成教也。”

2、译文

曾子的夫人到集市上去,他的儿子哭着闹着要跟着去。他的母亲对他说:“你先回家呆着,待会儿我回来杀猪给你吃。”她刚从集市上回来,曾子就要捉猪去杀。她就劝止说:“只不过是跟孩子开玩笑罢了。”

曾子说:“妻子,可不能跟他开玩笑啊!小孩子没有思考和判断能力,要向父母亲学习,听从父母亲给予的正确的教导。现在你欺骗他,这是教孩子骗人啊!母亲欺骗儿子,儿子就不再相信自己的母亲了,这不是现实教育的方法。”于是曾子就杀猪煮肉给孩子吃。

三、南宋刘义庆《急不相弃》

1、原文

华歆、王朗俱乘船避难,有一人欲依附,歆辄难之。朗曰:"幸尚宽,何为不可?"后贼追至,王欲舍所携人。歆曰:"本所以疑,正为此耳。既已纳其自托,宁可以急相弃邪?"遂携拯如初。世以此定华、王之优劣。

2、译文

华歆和王朗一起乘船避难,有一个人想搭乘他们的船,华歆很为难。王朗却说:"幸好船还宽敞,有什么可为难的。"一会儿贼寇要追上来了,王朗想丢下刚才搭船的人。

华歆说:"刚才我所以犹豫,正是这个原因。既然已经接纳了他来船上托身,哪里能因为情况危急就丢下他呢。"于是就继续带着他赶路。世人也由此判定华王二人的优劣。

四、明代刘基《济阳之贾》

1、原文

济阳之贾人,渡河南亡其舟,栖于浮直之上,号焉。有淦者以舟往救之,未至,贾人急号曰:“我,济人之巨室也,能救我,予尔百金。”

淦者载而升诸陆,则予十金,淦者日:“向许百金而今予十金,无乃不可乎?”贾人勃然作色,日:“若,渔者也,一日之获几何?而骤得十金犹为不足乎?”渔者黯然而退。

他日,贾人浮吕梁而下,舟薄于石,又覆,而渔者在焉人日:“盍救诸?”渔者日:“是许金而不酬者也。”立而观之,遂没。

2、译文

济阳有个商人过河时船沉了,他抓住一根大,麻杆大声呼救。有个渔夫闻声而来。商人急忙喊:“我是济阳最大的富翁,你若能救我,给你100两金子”。

待被救上岸后,商人却翻脸不认帐了。他只给了渔夫10两金子。渔夫责怪他不守信,出尔反尔。富翁说:“你一个打渔的,一生都挣不了几个钱,突然得十两金子还不满足吗?”渔夫只得怏怏而去。

不料想后来那富翁又一次在原地翻船了。有人欲救,那个曾被他骗过的渔夫说:“他就是那个说话不算数的人!”于是他们站在旁边袖手旁观,商人淹死了。

五、南宋范晔《范式字巨卿》

1、原文

范式字巨卿,少游太学,为诸生,与汝南张劭为友。劭字元伯。二人并告归乡里。式谓元伯曰:“后二年当还,将过拜尊亲,见孺子焉。”

乃共克期日。后期方至,元伯具以白母,请设馔以候之。母曰:“二年之别,千里结言,尔何相信之审邪?”对曰:“巨卿信士,必不乖违。”母曰:“若然,当为尔酝酒。”至其日,巨卿果到,升堂拜饮,尽欢而别。

2、译文

范式字巨卿,山阳金张(今山东金山县)人。年轻时在太学求学,成为众多求学者之一,与汝南张劭是同窗好友,张劭字元伯,两人同时离开太学返乡,范式对张劭说,二年后我将到你家拜见你的父母,看看你的孩子。于是约好了日期。

后来当约好的日期快到的时候,张劭把这件事告诉他母亲,请他母亲准备酒菜招待范式。母亲问:你们分别已经两年了,相隔千里,你就那么认真地相信他吗?

张劭回答:范式是一个讲信用的人,他一定不会违约的。母亲说,如果真的是这样,那我就为你酿酒。到了约好的那日,范式果然来到。大家一起饮酒,尽欢而别。

H. 急不相弃(古文)的人物特点是

急不相弃
华歆、王朗俱乘船避难,有一人欲依附,歆辄难之。朗曰:"
幸尚宽,何为不版可?"
后贼追至权,王欲舍所携人。歆曰:"
本所以疑,正为此耳。既已纳其自托,宁可以急相弃邪?"
遂携拯如初。世以此定华、王之优劣。
华歆和王朗一起乘船避难,有一个人想搭乘他们的船,华歆很为难。王朗却说:"
幸好船还宽敞,有什么可为难的。"
一会儿贼寇要追上来了,王朗想丢下刚才搭船的人。华歆说:"
刚才我所以犹豫,正是这个原因。既然已经接纳了他来船上托身,哪里能因为情况危急就丢下他呢。"
于是就继续带着他赶路。世人也由此判定华王二人的优劣。
这告诉我们一个道理:言必信,信必行,行必果,已诺必诚,始终如一。华歆在危难之时仍重守承诺,而王朗之能交好于平时,于危难时自见人心。

热点内容
末世化学家txt下载 发布:2025-10-20 05:02:05 浏览:397
教学常规学习心得 发布:2025-10-20 04:03:06 浏览:298
推拿手法教学 发布:2025-10-20 01:15:51 浏览:398
教师师德素养提升总结 发布:2025-10-19 23:57:12 浏览:68
舞狮鼓教学 发布:2025-10-19 16:17:31 浏览:669
杭州市教育局电话 发布:2025-10-19 09:21:50 浏览:285
中非历史关系 发布:2025-10-19 06:47:41 浏览:5
师德双八条 发布:2025-10-19 05:31:17 浏览:360
大学物理第十一章答案 发布:2025-10-19 04:36:23 浏览:750
如何让网吧 发布:2025-10-19 01:49:35 浏览:7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