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奠基人
Ⅰ 美学这门学科公认的奠基人是
德国的鲍姆加通,他第一次给美学命名为“Aesthetic”,意即“感性学”。因此,人们称他为“美学专之父”属。
但美学的研究不是从他才开始的,而是伴随着哲学一起产生的,即在古希腊即已出现。目前认为最早从事美学研究的是毕达哥拉斯学派。
爱德华·李·桑抄代克提出了一系列学习的定律,包括练习律和效果律等。
教育心理学创始人
并创立了教育心理学这门学科,使教育心理学从教育学和儿童心理学中分化出来,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因此,桑代克被称为教育心理学的奠基人。
Ⅲ 现代学科课程的奠基人
事业单位基本要懂得基本事业科诚知识和考合为题,
Ⅳ 科学历史学的奠基人是谁
如果希罗多德堪称历史学之父,他的同时代晚辈修昔底德(约公元前460一约400年)则更内堪称科学历容史学的奠基人。受怀疑主义和诡辩派的实践性的影响,他愿意在审慎地筛选证据的基础著书,拒绝采纳传说和谣言。他的《历史》的主题是斯巴达和雅典之间的战争,他科学地和不偏不倚地描写了这场战争,强调了导致了这场冲突的复杂原因。他的目的是提供一部精确的记载,使各个时代的政治家和将军们能研读有益。
Ⅳ 现代学科课程的奠基人是谁
夸美纽斯
夸美纽斯
夸美纽斯
夸美纽斯
Ⅵ 安东尼·列文虎克是哪几种学科的奠基人
在17世纪——这个伟大的思想家、科学家、学者和巨人倍出的时代,最优秀的显微专镜的制造者和属使用者,生理学、胚胎学、细胞学和微生物学的奠基人竟是一个除了荷兰土话以外连英语也不会的、给人看大门的人。他就是荷兰的安东尼·列文虎克。
Ⅶ 动物学的学科奠基人
(N.Tinbergen, 1907~)英籍荷兰动物行为学家。1907年4月15日出生于海牙。自幼对动物有浓厚兴趣。自己饲养1缸二棘刺背鱼,常常一连数小时进行观察。他对动物进行观察的习惯,为他以后成为行为生物学家奠定了基础。1932年获莱登大学博士学位,后任该校讲师。1947年任实验动物学教授。1949年任牛津大学动物学教授,并建立了动物行为研究所,一直工作到1974年退休。他曾与K·符瑞西合作,共同研究了鸟类的行为。后来又继续研究三棘刺背鱼。这种鱼的背部具有3根硬刺,可防止肉食性鱼的吞食。他观察到,在繁殖季节,雄鱼具有强烈保卫自己水域“领地”的行为,不允许其他雄鱼闯入,但对雌鱼的进入却不作任何攻击。由于雄鱼腹部有一处明显的红色斑块,是引起雄鱼产生攻击行为的刺激条件。通过多种模型实验证明,雄鱼对腹部涂有红色的模型也进行攻击。由此廷伯根认为,大多数动物往往仅对某一物体的局部刺激(信号刺激)产生反应。这种信号刺激引起的行为,多是动物生来就有的,行为的形式比较固定,不随个体的生活改变而改变。雄鱼如见到腹部膨胀的雌鱼进入,就会作“Z”字形的求偶舞蹈。雌鱼如对此发生反应,即可游入雄鱼早已“筑好”的巢内。雄鱼在巢内用嘴触动雌鱼尾部下方,使其排卵,同时又刺激雄鱼射出精液。廷伯根在英国曾多年主持海鸥的生活习性研究,并到欧洲、美洲、非洲和北冰洋区域观察和考查鸥类的活动,成为研究海鸟行为声誉最高的科学家之一。由于他对三棘刺背鱼的求偶行为和鸥类社会行为的研究成就而闻名于世。主要著作有《鲱鸥的世界》、《鸟类生活》、《本能的研究》、《动物的群居行为》等。1973年,与K·劳伦兹和K·冯·符瑞西同获诺贝尔生理学医学奖。
(K.von Frisch, 1886~)德籍奥地利动物行为学家。1886年11月20日出生于奥地利的维也纳。1910年在慕尼黑大学获博士学位,曾先后任研究助教、讲师和教授。1950年重返慕尼黑大学任教授,直至1958年退休。他的突出贡献是极详尽地研究了蜜蜂的行为。数十年如一日,细心观察蜜蜂的各种活动,终于揭开了蜜蜂“语言”的奥秘。解释了侦察蜂的两种舞蹈(圆舞、摆尾舞)是向其同伴通报蜜源方向、距离等信息的一种方式。他在蜜蜂的身上编上号码作为标记,便于在特制的玻璃窗向巢内跟踪观察它们的活动。他用含酒精的快速涂料溶剂调和成的5种油画颜料,在蜜蜂背部前端点上白点、红点、蓝点、黄点、绿点,分别代表1、2、3、4、5号;在胸部后端用同样颜色的小点,分别代表6、7、8、9、10号;在胸部的前侧面用2种颜色的小点来表示十位数,如白、红点表示12,在前左和后右分别点上红、黄点,则表示29号;在后腹上的小点则代表百位数。他采用5种颜色的小点编到599号,对蜜蜂行为作了深入的观察。此外,冯·符瑞西的研究还证实蜜蜂不是色盲,能分辨不同的颜色,花卉的鲜艳色彩对蜜蜂具有吸引作用。早在1919年他已证明,经过训练的蜜蜂,还能够辨别不同的味道和气味。他又用无脊椎动物和鱼类作实验,发现它们的感觉能力很强,不仅能辨别光度,而且还能辨别色彩的差异。尤其是弄清鱼确有听觉作用。鉴于他对动物行为研究的成就,1973年,他与K·劳伦兹和N·廷伯根共同获得诺贝尔奖。冯·符瑞西的名著《蜜蜂的生活》,于1927年出版后,历经50年,不断补充新的发现内容,并进行全面的重新修订后,于1977年出版第9版。时年已满91岁。他那惊人的毅力和严谨治学的精神,给青年生物学家以鼓舞和力量。
(Alfred Russel Wallace,1823~1913) 英国博物学家和动物地理学家。解释生物进化的自然选择学说的创始人之一。家贫,13岁即辍学,自学成才。曾当过7年勘测员,游历了荒原和山川,成为一名热爱自然的博物学家。他最初采集植物,自从认识了英国著名昆虫学家贝茨(H.W.Bates,1825~1892)以后,又增添了对蝴蝶和甲虫的兴趣。1848年与贝茨一道去亚马孙河流域采集标本,企图解决物种起源问题。1852年回英途中,因轮船失火沉没,全部标本资料损失殆尽;但他并不灰心,1854年又到马来群岛采集考察,1855年写成《控制新种出现的规律》一文,提出了解释物种灭绝、产生、更替和进化的见解,明确反对“生物神创”的教条。1858年2月又写成《论变种无限地偏离原始类型的倾向》一文,阐述了他的物种进化观点。他指出,生物大都有过度繁殖的倾向,但由于食物、天敌、气候等自然环境条件的变化,造成了大量个体的死亡,才保持着生物体间的一定比例。他认为,环境变了,那些在结构、习性、“能力”上产生了“有益变异”的个体将在生存竞争中占优势并趋于增多,而产生了“有害变异”的个体则趋于减少或消灭。这样,占优势的变种最终将取代原始物种。变种的这种“不断地偏离原始类型的前进趋势”就是生物的进化。华莱士将写好的这篇论文寄给了达尔文征求意见,并托他转给地质学家赖尔审阅,看看能否交付出版。达尔文看到华莱士的观点与自己的“自然选择”见解不谋而合,就想放弃发现的优先权。后经赖尔和植物学家胡克商量和推荐,华莱士的这篇论文与达尔文在1844年起草的有关自然选择学说的论文摘要连同达尔文1857年9月5日写给美国学者爱沙·葛雷(AsaGray)的信一起,在1858年7月1日的林奈学会上宣读,并发表在同年的“林奈学会会报”上。这就是著名的有关自然选择学说的“联合论文”,它奠定了科学进化论的基础。华莱士对动物地理学也有重要贡献,1868年提出爪哇东端的巴厘岛与对岸的龙目岛之间为“东洋区”与“澳洲区”的分界线,世称“华莱士线”。主要著作有《亚马孙地区旅行记》(1853)、《马来群岛》(1869)、《对自然选择学说的贡献》(1876)、《动物的地理分布》(1876)、《海岛生物》(1882)和《达尔文主义》(1889)等。

Ⅷ 数理统计学的学科奠基者
数理统计作抄为一个进一步完善袭的数学学科的奠基者是英国人费歇尔。他1909年入剑桥大学,攻读数学物理专业,三年后毕业。毕业后,他曾去投资办工厂,又到加拿大农场管过杂务,也当过中学教员。1919年,他开始对生物统计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参加罗萨姆斯泰德试验站的工作,致力于数理统计在农业科学和遗传学中(费歇尔1890—1962)的应用研究。
年轻的费歇尔主要的研究工作是用数学将样本的分布给以严格的确定。在一般人看来枯燥乏味的数学,常能带给研究者极大的慰藉。费歇尔热衷于数理统计的研究工作,后来的理论研究成果有:数据信息的测量、压缩数据而不减少信息、对一个模型的参数估计等。
最使科学家称赞的工作则是试验设计,它将一切科学试验从某一个侧面“科学化”了,不知节省了多少人力和物力,提高了若干倍的工效。
费歇尔培养了一个学派,其中有专长纯数学的,有专长应用数学的。在30-50年代费歇尔是统计学的中心人物。1959年费歇尔退休后在澳大利亚度过了最后三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