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美术学科 » 埃及美术

埃及美术

发布时间: 2020-12-05 21:44:29

⑴ 古埃及美术给你总的印象是什么

风格非常稳定而且有明显的等级区分,以实风格为主理想化风格为辅,风格壮丽、宏伟、明
确。而且有十分严格的规范。

就建筑方面而言,古埃及的艺术特点是:有惊人的体量感和对称、稳定的外形,建筑看起来宏伟壮观,具有非常深的崇高感。

就会绘画方面而言,古埃及的艺术特点是:绘画线条流畅优美,而且色彩丰富,人物画像为正面和侧面混合的画法,有非常浓郁的名著气息和神秘色彩。
就雕塑方面而言,古埃及的艺术特点是:姿势必须是直立的,双臂紧靠躯干,正面直对着所有人,根据人物尊卑决定比例大小;同时非常注意头部的刻画。

⑵ 请总结古埃及美术的总体特点

古埃及美术的总体特点:
古埃及美术的总体特点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A.
强化皇权的等级观念与服务与灵魂的宗教精神互相渗透,构成古埃及美术创造的动因
如果说在平等的原始社会,美术作为人类试图征服自然力的精神图图像,反映了全体社会成员的共同愿望,那么,古埃
及美术则是为了极少数人服务的。古埃及是东方最典型的奴隶制国家,是一个政教合一的独裁王国。哪里有十分森严的金字
塔式的社会结构。为了维护法老的绝对尊严,必须借助宗教势力来统治人的精神世界。这导致法老不惜数十万努力来为自己
建造陵墓、庙宇,雕凿巨像,以表现他至高无上的地位。
B.
理智因素与固定程式结合的造型法则
原始美术中的形象创造,全凭直觉感受的记忆。古埃及美术的创造则更多地运用理智因素。那些形象不是立足于艺术家
在一个特定的时刻所能看到的东西,而是立足于他所知道的一个人或一个场面所具有的东西。它们总是试图把自己认为重要
的东西都包括在一个人的形状之中,而且尽可能表现得清清楚楚。这种造型法则形成,便被认为是唯一的正确方法,以后的
艺术家必须严格效仿。于是,程式化的造型形成了古埃及美术的重要特点。这种重理智的描绘方法,虽然很少见作者的激情
流露,但作品却呈现出惊人的秩序感。
C.
强调几何形式规整,追求装饰风味的表现手法
古埃及美术的形式创造绝不是人以虚构的,而是对自然的犀利观察与几何形式的规整之间的密切结合。这使人感到古埃
及美术的表现手法总是十分概括简练,并具有装饰风味。
D.
刚劲、宏伟、庄严、明晰而简练的艺术风格
这种风格面貌的形成,正是以上特征的形象体现。它折射古埃及的时代精神,显示出人类理智发展的一个新的水平

⑶ 埃及美术的后期王朝美术

后期王朝包括第二十一王朝至三十一王朝,约从公元前1085年至前332年。 异族的侵略和统治给雕塑带来不同程度的变化。过去在法老身上常见的上、下埃及王冠和象征性头巾不见了,代之出现的是一种很高的羽毛王冠,下面连一顶半圆帽戴在头上。人物形象不再是典型的埃及人形象,而带有了非洲黑人的因素。表现手法仍是传统方法,但作品已没有生命力,只是机械地抄袭公式而已。
公元前4世纪期间,埃及雕塑做了最后一次努力,两种不同类型的人物头像雕刻并行发展起来。由于它们大都用坚硬而打磨光亮的绿色片岩作材料,所以也被称为“绿色头像”。第1种类型是:理想化的头像,长头颅,秃顶,也称“光泡头”,综合了好几个时期的特点。光头的形式为中王国遗风,长头颅则是阿马尔奈美术特征,另外还有较晚的托勒密时期的风格。第2种类型是:写实的人物肖像,略小于真人尺寸,多表现老年人的特征。这类头像也是光头,但很强调头皮下面骨骼结构,表情往往是全神贯注,脸上的皱纹多用线条来表示。
为了保留传统遗产,这一时期出现了很多肢解的人体雕刻模型和背后画有格线的标准比例人体模型,但它们已经不能够挽救行将衰微的埃及美术。罗马统治者曾一度捡起埃及古老的传统法则,把自己打扮成法老的模样,但古埃及雕刻的光辉时代已一去不复返了。
后期王朝的浮雕和绘画没有统一的连续性发展线索,各地有各自不同的风格特点,有的以古王国的作品为原型,有的承袭十八王朝的风格,有的则保留着努比亚时期的特点。人体比例较新王国时期又略显长一些,细节刻画特别考究。值得注意的作品是一幅浮雕,表现一位母亲怀抱婴儿,坐在果树下挑选水果。这幅作品从内容到形式都表现出十分写实的倾向。
这时期的浮雕主要有两种形式:①凸浮雕。②轮廓线刻得很深的浮雕。凸浮雕主要继承了古王国和中王国的传统,人物造型比较写实,立体感强,似有圆雕的感觉。第2种浮雕与过去有所不同,刻下去的部分非常光滑,而上面却很粗糙,二者形成鲜明的对比。这种浮雕形式比较自由和大胆。 后期王朝留下来的工艺品极少。根据残留的作品看,这时期的手工艺品已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努比亚、爱琴海、波斯及希腊、罗马的影响。特别是金银首饰、器皿受希腊化影响最大。第三十王朝时期出现了大量的釉陶器具,制作技术比过去大为提高。
埃及王国的盛势已经过去。由于外族的侵略和统治以及内部的政治衰败,加之各种文化的交流混合所引起的观念变化,在最后的几个王朝时期内,埃及王国日趋没落,终于灭亡。古代埃及所创造的文化艺术,则作为古代历史上的重大艺术成就而受到人们的重视和研究。

⑷ 埃及的美术有什么特点

他们所描绘的事件,没有特定的真实环境,以埃及人所达到的数学和几回何知识,埃及艺术家不答可能不懂得透视的道理,但是他们绝不将透视的规则应用于绘画,因为他们认为绘画的任务不在于再现一种真实的环境,而是表现一种永恒的理想和秩序,或者使坟墓、宫殿符合这种理想秩序的要求。

⑸ 埃及美术的早期王朝美术

早期王朝包括第一、二王朝,约从公元前3100年至前2686年。 早期的埃及没有大型建筑,只有一些简陋的住房和坟墓。主要建筑材料是芦苇、纸草杆、泥土和少量从叙利亚运来的木料,后来发明了土砖。据传第一任埃及国王在孟菲斯建都,建造的白城,就是用土砖垒起来的,其规模已经相当宏大。国家统一后,法老们的陵墓综合了上、下埃及两地不同的建筑形式,把坟冢与房屋结合了起来。上埃及的坟墓,地下部分为房屋式墓室,用土砖垒砌,木料支撑,地面堆起坟冢,四周再围以土砖墙。下埃及的坟墓不再建在村子里,而迁至附近的沙漠高原上,但坟堆仍是四方的房屋样式,外部也围有上埃及式的围墙,形式较为复杂,为凹凸形墙壁。
雕塑和绘画早期圆雕多是些小型泥塑、牙雕、釉陶俑和石雕,以动物和人物形象为主,形态比较写实、具体,使用范围较为普遍,多用于庆祝胜利和节日,或供奉神祇和死者。最早的纪念性石雕是一座高 3米的石灰岩神像,现已不完整。与它在一起的还有一个小石雕,比起史前雕刻已较为成熟。雕像表面光滑,眉眼的轮廓线凸出于表面,四肢与身体紧贴在一起,头与肩膀之间没有脖颈作中间环节。同时期的木雕人像已具有较合理的比例。另有一种石雕,人体被衣袍紧裹着,四肢与身体连成一体。与人物雕刻相比,动物雕像较为成熟,如狮子、河马、狒狒等雕像,从比例到写实技巧,都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
第一王朝的一幅岩壁浮雕刻画了杰特王征服努比亚的胜利,画面非常粗糙,但却第一次作为纪念物记载了历史事件。墓碑雕刻在调色板雕刻的基础上发展,构图及技巧都达到了清晰、平衡、流畅的程度。第二王朝期间,祭坛浮雕的内容也有所增加,壁画占据了较重要的位置,内容大都是墓主未来生活的情景。 古王国,也称金字塔时期,主要建筑是金字塔,其次是神庙和一些中等阶级人物的陵墓建筑。最早的金字塔为阶梯形,其后有弯曲形。典型金字塔出现于第四、第五王朝,3座大型金字塔相继而出,它们体量巨大、巍峨壮观,被称为世界七大奇迹之一。早期的神庙建筑材料是太阳晒制的土砖和木料,现已没有遗迹。石结构的神庙有一些残迹,如第三王朝法老切夫伦陵墓周围的神庙建筑。这是一个平面图为长方形的建筑群,由柱厅、柱廊、内室、外室等部分组成,墙壁为花岗岩板,地面铺以雪花石膏。这座建筑的柱式比较多样化,有简单朴素的方形柱,有粗壮的圆形柱,还有一种类似捆扎在一起的芦苇杆的外凸式沟槽柱。柱子的发明使用是古王国的伟大功绩之一, 它直接影响了希腊的建筑形式及以后的西方建筑。这一时期还出现了两种半壁柱:一种是纸草花柱形,简洁大方,柱头为莲蓬式;另一种是内凹半圆形沟槽柱,典雅优美,可以看出是希腊柱式的前身。
宫廷官员们的坟墓多建在法老陵墓金字塔的周围,以马斯塔巴式为主要形式。这是一种平台式长方形坟墓,上面小,下面大。向着东方的一面一般建有壁龛和假门,既有装饰作用,又是举行礼拜仪式的地方。马斯塔巴最初为土砖结构,后发展为巨大的细方石结构,壁龛也逐渐发展为单独的祭坛和礼拜堂。 陵墓建筑的发展促进了雕塑的发展。作为主要随葬品之一──死者的替身,各种形式的雕像被制作出来,放置于陵墓不同的墓室中。墓室中不仅有墓主本人的雕像,还有大量仆人、奴隶的小雕像,其内容丰富多样,构成了一个热闹的地下现实世界。人物雕像的主要特点是:严格遵循正面律的表现方法,人物不论处于何种状态,做何种动作,其双耳、双肩、臀部及两膝构成的水平线绐终互相平行,且垂直于人体的纵轴线。动作多为静态表现,或端坐,或直立。男像一般半裸上身,只在腰间围一短裙,一手紧握权杖,一手置于胸前,左脚迈向前方,重心平均落在双脚上;女像则身着紧身衣袍,双脚并拢,两臂紧贴身体或平放膝上;法老另戴有象征性头巾和假须或戴上、下埃及王冠。人物五官各部位由固定的比例数字确定,眼睛的刻画多有眼珠而无瞳仁,目光茫然,无所定视。相貌与真人相像,但不突出个性特征,而以各等级的一般特性为标准,如法老要威严、神圣,不能带有世俗情感;皇亲贵族要富裕、满足;官职人员要认真负责、驯服听话等等。人体比例短而粗壮,较为准确,骨骼结构和肌肉表现非常写实。大部分雕像原来都涂有颜色,头发、胡须为黑色,衣裙为白色,肤色则男像为棕色,女像为肉色或浅黄色。雕像基本都附有靠背和底座,人物正面雕刻精细,背面比较粗糙,基本按浮雕的空间概念和雕刻程序进行雕刻。
这一时期的代表作《哈夫拉法老像》用闪长岩雕刻而成,他端坐王座,头部后面有一只神鹰伸开双翼包着他的头,象征神的保护。《拉胡泰普王子及妻子奈费尔特坐像》为分开的两座着色石灰岩雕像,颜色的使用较为典型。眼珠为镶嵌的透明石英石。女像衣袍开领很低,露出丰满的胸部和双肩,紧裹在衣内的乳房线条柔软优美,富有弹性。《书记像》表现了一个忠心耿耿、一丝不苟的文职人员形象。这类雕像较多,书记们多是盘腿而坐,左手拿着纸草卷,右手似拿着笔在书写。木雕《村长像》是一个现实主义杰作,再现了一个粗壮结实、矮胖敦厚的中等阶级的监工,他肥胖的身体、骄傲的神情,反映了这一等级生活的富裕和满足。
古王国陵墓中还有一种石刻头像,手法简练、概括,具有很高的艺术水平。但小雕像比较粗糙,形态自由,不受严格的限制,也显得生动、有趣。
埃及浮雕与绘画有着密切的关系,浮雕大部分是线刻,并涂以色彩,而绘画也常常刻画轮廓线。古王国时期的浮雕绘画中一些基本法则早在《那尔迈王石板》时期就已确立,现在则更加完善和巩固。人物上身为正面、头部与下肢为侧面的“正、侧面混合”。这种表现方法与统治阶级的需要和埃及人对空间的理解以及传统习惯有直接关系。它的形成有几种原因:①为了某种观念而必须突出人物的正面形象;②为了在平面中较完整地表现人体、突出人体各方面的特征;③使人物的活动具有方向性;④保留了动物的表现方法。人体比例也有严格的规定。埃及人惯用数学、几何学的知识进行艺术创作,绘画前先在墙壁上画出准确的方格线,然后根据一定的数值确定各部位之间的关系。由于数的精确性和确定性,众多作品达到了高度的统一,对后人的模仿、继承确立了标准规范,也使这一表现形式延续了3000年之久。比例在一定时期被规定为相对稳定的法则,不得随意改变。如古王国的人体比例为2∶10∶6(发际至肩、肩至膝、膝至脚),人体粗壮有力、庄重朴实;而新王国时的比例为3∶13∶6,人体纤细苗条。
浮雕绘画的内容极为广泛,有庆功典礼、宗教仪式、葬礼、宴会、建造陵墓、炮制木乃伊、雕琢石像、屠宰牲畜,还有驾舟、捕鹅、牧羊、播种、收割、造船、制陶、纺织、酿酒、杂耍、舞蹈等。构图安排是用几条长线把墙壁分成几个层次,人物被排列在每一层的直线上。有些地方是让主要人物占据整个墙面,空白处填补一些情节或象形文字。色彩主要有黑、白、灰、红、粉、棕、黄、蓝、绿等。第四王朝有一幅《鸭群图》是古王国的杰作之一,从鸭子的形态到用笔着色都可见作者的高度写实的能力。 古王国时期留下来的家具、首饰等物较少。木制家具一般是外包一层金片,并镶嵌有彩色釉陶片图案。首饰多由五光十色的宝石、次宝石与金丝一起编织成各种图案。在一座王子墓中发现的一条腰带,完全由串起来的金珠和黑、红两色宝石编织而成,图案就是宝石形;腰带扣由纯金制作,上面刻有物主的姓名,两个人像和两只神鹰。

⑹ 古埃及美术对世界美术的影响

古埃及的建筑形式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作者简介】令狐若明,吉林大学 历史系,吉林长春 130012
令狐若明(1946—),男,山西平陆人,吉林大学历史系教授。
【内容提要】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的埃及,在建筑方面取得了辉煌成就,金字塔、庙宇、方尖碑是古代埃及的建筑杰作。这些建筑技术的传播,为世界文化宝库增添了瑰宝,对人类文明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关 键 词】金字塔/神庙/方尖碑/法老
【 正 文】
中图分类号:K411.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559—8095(2000)01—0055—04
北非的尼罗河流域是人类文明的发祥地之一。数千年前,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的埃及,就是在尼罗河的哺育下发展了灿烂光辉的古代文化。在古代埃及的文化成就中,建筑往往给人以深刻的印象,金字塔、庙宇、方尖碑堪称古埃及的建筑杰作。本文拟对古埃及这三种建筑形式及其对后世的影响作一探讨。

世界上全部用石头建造起来的建筑物,首出于埃及。古埃及石造建筑的特点是雄伟浑厚、气势宏大而坚固。以举世闻名的金字塔为例,其建筑材料全部是重达数吨、甚至十几吨的石块,历经数千年后不变形、不倒塌,依然矗立在尼罗河西岸。
金字塔是古代埃及法老的陵墓。到目前为止,在埃及发现的金字塔,大大小小共有96座,散布在尼罗河下游吉萨及其以南的广大地区。这96座金字塔中,经严格科学考证的有48座,其建筑形式可分为阶梯、角椎、弯弓和石棺四种,其中阶梯形金字塔9座,角椎形金字塔37座, 弯弓形和石棺形金字塔各1座。在这四种形式的金字塔中, 最有名的是角椎形金字塔,也就是人们经常在影视、书刊上所看到的那种。古埃及人称金字塔为“麦尔”(mer),意思是“角椎体”。[1]埃及沙漠中的沙丘多呈角椎形,埃及先人可能从沙丘的形状中受到启发,才有了如此辉煌的杰作。今天,西方人称金字塔为“庇拉米得”(英文为“pyramid”),“庇拉米得”一词来源于古希腊语“庇拉米斯”(“pyramis ”),这是古希腊人食用的一种三角形糕饼,由于金字塔的形状与这种糕饼的外形极为相似,故名之。[1]
古代埃及盛行这样一种说法:人死后灵魂只是暂时离开尸体,经过一段时间后灵魂又会返回尸体,在阴间复活,并继续在来世生活直到永远。[2]这种信仰使古埃及人对墓葬尤其重视, 他们对死后生活的安排高于现世。法老作为古代埃及的最高统治者,幻想死后作阴间的主宰,同时庇佑世上的子子孙孙,代代为主。法老死后被制成不腐的“木乃伊”,放置墓中,金字塔就是法老为自己准备的“永久”宫殿。所以,每位法老即位后就着手为自己建造金字塔。
古代埃及所有的金字塔都建在尼罗河的西岸,这是因为古埃及人对死后的生活有着独特的看法。他们看到太阳升起在东方,而降落在尼罗河的西边,便认为尼罗河的东岸是活人的世界,西岸是死人的世界。于是,就把日出比作生命的开始,把日落比作生命的结束,所以总是把死者埋葬在尼罗河的西岸。
埃及的金字塔中,最大的一座是古王国第四王朝(约公元前2613~前2498年)法老胡夫(希腊人称他为齐阿普斯)的金字塔。胡夫大金字塔原高146.5米,四边各长230米,因经数千年风雨侵蚀,原覆盖于外表的石灰已经全部剥落,如今的高度已降低到137米,底边长227.5米,占地面积52906平方米,绕塔一周,约有1公里的路程。 整个塔身是由230多万块石头叠成,平均每块重达2.5吨。每块石头全经细工磨平, 石块之间没有施泥灰之类的粘着物,完全靠着石块本身的重量紧紧压在一起,以致连一片小刀都插不进去。胡夫大金字塔至今已历时近5000年,塔基还十分牢固,其外形并没有发生明显倾斜,棱角的线条仍然清晰可见。胡夫大金字塔不仅外观雄伟,而且塔内结构复杂,有甬道、石阶、墓室和附属庙堂,墓室的四壁还饰有雕刻绘画等艺术珍品。
与胡夫大金字塔相邻的是他的儿子哈夫拉(希腊人称齐夫林)的金字塔,再向西南,是胡夫的孙子孟考拉(希腊人称米克林)的金字塔。胡夫祖孙三代的金字塔大小各异,工程设计精确,艺术风格庄严,构成了吉萨金字塔群的核心。吉萨这三座金字塔排成一线,蔚为壮观,其中最负盛名的胡夫大金字塔,被列为古代七大奇观之首,始终为世人所瞩目,已成为古埃及文明的伟大象征。
古埃及金字塔的建筑形式,对后世有一定的影响。古代东北非库什王国(约公元前11~公元3世纪)的统治者们, 在首都纳帕塔(位于尼罗河第四瀑布下游)建造他们自己的陵墓时,在墓室上修建了埃及式的金字塔,其墓室和坚硬的花岗岩石棺的装璜全都是埃及式的。[3] 公元前590年前后,库什王国将首都从纳帕塔迁往尼罗河第五、 六瀑布之间的麦罗埃,从那以后库什王国便被称为麦罗埃王国。20世纪初,英国考古学家对麦罗埃遗址进行了发掘,在王城遗址附近发掘出许多金字塔建筑。其中,在麦罗埃国王纳塔克马尼金字塔前还发现了附属的庙堂及塔门建筑残迹。[ 3]由此可见,金字塔的建筑形式已传到埃及本土之外。公元4世纪中期,罗马人也仿照埃及建造了两座金字塔。
20世纪80年代,法国在扩建其著名的艺术博物馆卢浮宫时也仿照埃及金字塔,修建了一座玻璃金字塔的入口,其设计者是著名美籍华人设计师贝聿铭。他把卢浮宫的地下设施的入口设计成一座高20米,底宽30米(一说32.5米),80%透明,20%反射的玻璃高塔。玻璃金字塔入口设计精巧雅致,其西侧底部的大门宽8米,高2.5米,成为卢浮宫的主要入口。而东、西、北三面各立一座5米高的小金字塔,分别指示3条通往主要展馆的地下自动楼梯。在大金字塔的周围还交叉设置了3 个静水池和4个喷水池,与大小金字塔相映成趣。玻璃金字塔入口建成后, 与卢浮宫浑然一体,巧妙地体现出古代东方与现代西方建筑艺术风格的融合。扩建后的卢浮宫总面积达15万多平方米,成为世界上名符其实的最大博物馆之一。[4]
埃及的金字塔建筑气势雄伟,风格独特。但金字塔毕竟是古埃及法老的陵墓,其建筑原则和风格基本上是适用于墓葬建筑,现今世界上模拟金字塔的建筑并不太多,所以埃及金字塔在人类建筑史上的地位是独特的。

及的金字塔,大都集中建于古王国第四王朝时期,到了新王国时代(约公元前1567~前1085年),庙宇取代金字塔,成为当时埃及的主要建筑。从古代埃及建筑发展史来看,古王国被称为伟大的金字塔时代,新王国则是庙宇建筑的黄金时代。
新王国时代,埃及国力鼎盛,首都底比斯的庙宇建筑比比皆是,且造型别致,雄伟壮观。新王国时代的庙宇建筑以神庙为主。当时,太阳神阿蒙已成为埃及全国崇拜的主神,埃及的大多数神庙都是为供奉阿蒙神而建造的。阿蒙神庙的主要特点是规模宏大,其建筑设计和外形几乎是固定不变的。神庙总体呈长方形,一般为南北走向,四周以围墙环绕;所有的建筑物都座落在一条中轴线上,在此中轴线上依次排列着神庙的四大组成部分:塔门、露天庭院、列柱大厅和神殿。
塔门是古埃及神庙特有的庙门形式,因庙门建在两座对称斜壁的巨塔之间,故称塔门。通过塔门,进入露天庭院。这是一座方形的开阔庭院,庭院的三面环绕着列柱式走廊;另一端,即庭院的后部,由一条逐步升高的通道,进入列柱大厅。列柱大厅是一个多柱式大殿堂,大厅屋顶由多根巍峨的圆柱架托着;大厅中央的两排圆柱高于其他圆柱约1/3,形成两层高低不等的屋顶,使大厅中间部分的天花板抬高,阳光和空气可以透过高侧窗进入建筑物内部,从高处照明整个大厅。[5] 列柱的运用,是古埃及神庙建筑的一个重要特点。从列柱大厅继续前行,最后进入长方形的神殿,里面供有神像,为神庙最神圣之处。这里黑暗狭窄,没有一丝光线,是要有意造成神秘的宗教气氛,以激起参拜者对神灵的敬畏之情。
作为宗教建筑,神庙是古埃及人参拜神灵的主要场所,参拜神灵时所举行的宗教仪式,已成为古埃及人日常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古埃及神庙建筑的影响远远超过了金字塔建筑的影响。古埃及神庙建筑中最引人注目的是那些数量众多、造型优美的圆柱:柱身有优美的孤度,有模仿纸草刻出的一束束装饰线,柱头装饰图案,多为纸草、莲花和棕榈树叶,造型有如含苞欲放的花蕾,有的呈现为盛开的花朵,展现出古代埃及特有的列柱建筑风格。这种建筑艺术风格对后来的古希腊建筑不能说是没有影响的。早在公元前3000年代,埃及就出现了和雅典帕特嫩神庙极为相似的柱廊形式。帕特嫩神庙是古希腊多利安式建筑的典型,其建筑特点是柱身中间略为突出,柱头简单,无柱础,以庄重朴素而著称,建于埃及萨卡拉的阶梯金字塔附属建筑中的仿纸草石柱,与纯粹的希腊多利安式柱几乎没有多大区别。法国学者商博良认为埃及的这种石柱式样式是希腊多利安式柱的先驱,故命名为先多利安式。[6]
公元前4世纪初,希腊又出现了以精美装饰见长的科林斯式风格,柱头形状如初放的花朵,柱身更为细长。科林斯式柱头同样可从埃及的盛开莲花式柱头追寻其踪迹。这些相似之处绝非偶然。公元前3000年代希腊历史上的克里特文明时期,埃及已与爱琴海地区发生联系。到公元前7世纪初,埃及的工艺品源源而来,进入希腊半岛。 为古老的埃及文明所吸引,大批希腊的手艺人、商人、游客、学者纷纷拥入埃及,从事各项贸易活动,朝拜名胜,吸取埃及人的知识精华。在如此频繁的交往中,希腊人向埃及人学习,希腊的建筑受埃及风格的影响是不足为奇的。
与此同时,埃及的建筑风格也传入了古代的波斯帝国。大流士一世(约公元前552~前486年)在波斯波利斯的王宫就是仿照卡尔纳克神庙建造的。王宫中著名的“百柱大厅”,采用了埃及圆柱和柱廊式样,其他如内部布局以及用棕榈纹、莲花纹装饰柱基的手法,同样具有明显的埃及建筑特色。[7]
古埃及建筑中的一些其他特色也对后世西方建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抬高神庙屋顶中央天花板由两侧透光的方式为罗马人所承袭。如古代罗马建筑中最有名的万神殿,是一穹窿形筒状圆顶大厅,直径为33米,高42米;圆形墙壁分为上下两段,下段有列柱和壁龛,上段仅在圆顶中央开一大假窗取光,使大殿宽敞的内部空间通风明亮。[8] 罗马建筑在屋顶部分开假窗从高处取光的方法又传给西欧,为中古时期各国教堂所沿用。

方尖碑是古埃及的另一建筑杰作,也是除金字塔以外,古埃及文明最富有特色的象征。方尖碑外形呈尖顶方柱状,由下而上逐渐缩小,顶端形似金字塔尖。以金、铜或金银合金包裹,当旭日东升照到碑尖时,它象耀眼的太阳一样闪闪发光。
方尖碑一般以整块的花岗岩雕成,重达几百吨,它的四面均刻有象形文字,说明这种石碑的三种不同目的:宗教性(常用以奉献太阳神阿蒙)、纪念性(常用以纪念法老在位若干年)和装饰性。同时,方尖碑也是埃及帝国权力的强有力的象征。从中王国时代(约公元前2133~前1786年)起,法老们在大赦之年或炫耀胜利之时竖立方尖碑,而且通常成对地竖立在神庙塔门前的两旁。现虽已知早在古埃及第四王朝即有方尖碑,但当时遗物无存,仅知道碑不超过3米,也不优美。 现存最古完整的方尖碑属于古埃及第十二王朝(约公元前1991~前1786年)法老辛努塞尔特一世(约公元前1971~前1928年)在位时所建,竖立在开罗东北郊原希利奥坡里太阳城神庙遗址前。这块方尖碑高20.7米,重121 吨,是辛努塞尔特一世为庆祝他的国王加冕而建的。新王国时代,图特摩斯一世(约公元前1525~前1512 年)、 哈特舍普苏特女王(约公元前1504~前1450年)和拉美西斯二世(约公元前1304~1237年)都建立过巨大的方尖碑,高度均在20米以上。
埃及的方尖碑在古代已闻名欧洲,它们那高大的身驱,精心打磨的外表和线条明快的象形文字,早就引起了帝王们的好奇和贪欲。罗马帝国的皇帝们曾经从埃及掠走多座方尖碑,把它们安放在广场,点缀京城。仅罗马城即有12座以上,其中就有图特摩斯三世所建的方尖碑,碑高32米,重约230吨,是现存最高的一座方尖碑。 该碑原立在卡尔纳克神庙,后被皇帝君士坦丁运入罗马,现竖立在拉特兰的圣•佐凡尼广场。[9]立于卢克索神庙塔门前的一对方尖碑,为拉美西斯二世所建, 其中的一座现仍立于原处,碑高25米;另一座已被法国人劫走,现竖直在巴黎协和广场。19世纪晚期,埃及的统治者阿里将一对高21米,重约186 吨的方尖碑分别赠给美国(现立于纽约中央公园)和英国(现立于伦敦的泰晤士河畔)。这一对方尖碑原竖立在希利奥坡里城,为图特摩斯三世所建。公元前1世纪时,托勒密王朝(公元前305~前30年)末代女王克娄奥巴特拉七世(公元前51~前30年)将它们移到亚历山大里亚,所以后人称这一对方尖碑为克娄奥巴特拉方尖碑,其实与这位女王并无关系。
开凿和竖立方尖碑是一项艰巨工程。据卡尔纳克神庙前一座方尖碑上的象形文字记载,从石矿开凿出这种独块石料,从阿斯旺运到底比斯,费时7个月。 在阿斯旺的哈特舍普苏特女王祭庙中就有描绘从尼罗河上用驳船运送方尖碑的图画,到达目的地后,人们将方尖碑抬上一个用土堆成的斜坡,然后将它竖直立于基座上。这充分说明古埃及人在力学上的高度智慧。
古代世界的其他民族,如伽南人、腓尼基人,也都仿效埃及人制作过方尖碑,但通常不是用整块石料凿成,其制作水平也远远赶不上埃及人。今天,古埃及方尖碑的足迹已遍及欧洲、非洲、亚洲和美洲,人们都可有机会瞻仰到埃及方尖碑的丰采,而在方尖碑的故乡—埃及,人们所能看到的方尖碑仅剩下了5块。抢劫者的强盗行为, 无损于方尖碑的高大形象,埃及方尖碑建筑的影响不胫而走,在现代欧美的许多大城市里,方尖碑的仿造建筑随处可见。美国华盛顿特区白宫南面,耸立着巍峨的华盛顿纪念塔,就是一座模拟方尖碑的高塔建筑。华盛顿纪念塔建于1941年,高达169米,塔身由花岗岩筑成,塔面镶有马里兰大理石。人们乘快速电梯登上顶层后,可以放眼眺望整个华盛顿市区。[10]华盛顿纪念塔已成为一座有名的现代方尖碑,从它那造型独特的塔身上,仍可显示出古埃及建筑艺术的风格。
综上所述,在古埃及文明的发展过程中,建筑方面的成就十分辉煌。金字塔、庙宇、方尖碑的建造,充分显示了古代埃及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精湛的艺术技巧和高超的建筑才能,在世界建筑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这些建筑技术的传播,为世界文化宝库增添了瑰宝,对人类文明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收稿日期:1999—10—05
【责任编辑】宋鸥
【参考文献】
〔1〕Edwards, I.E.S. The Pyramids of Egypt〔M〕. Harmondsworth and New York, 1991. 283.
〔2〕Spencer, A.J. The Death in Ancient Egypt〔M〕. Harmondsworth, 1982.30.
〔3〕Mokhtar, G. General History of Africa. I, AncientCivilizations of Africa〔M〕.University of California,1981.284.322.
〔4〕潘小漪.外国习俗丛书,法国〔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97.202.
〔5〕穆斯塔法•埃尔——埃米尔. 埃及考古学〔M〕. 北京:科学出版社,1959.40.
〔6〕刘汝醴.古代埃及艺术〔M〕.上海: 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85.54.
〔7〕爱德华.麦克诺尔,伯恩斯•菲利普李•拉尔夫. 西方文明史,第1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7.89~90.
〔8〕朱铭.外国美术史〔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86.142~143.图15.
〔9〕Clayton,P.A.Chronicle of the Pharaohs 〔M 〕 . London,1996.114.
〔10〕杨叙.外国习俗丛书,美国〔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97.19.

⑺ 古代两河流域与埃及美术的异同

古埃及艺术比较好归纳因为从美尼斯统一上下埃及这个王朝延续了3000年。总的来说埃及的艺术反映出古埃及人对生命对世界的理解,他们的艺术作品往往体现出一种“宁静”,“永恒”的气息,所以他们的雕塑在形象上往往略显呆板。另外他们的艺术总是喜欢把“所知”的都展现给观众,所以他们的壁画和浮雕在造型上甚至可以说是“立体主义”的。这是古埃及艺术的最大特点。
两河流域就不好说了,因为美索不达米亚平原是个很不太平的地方,就在埃及的统治延续3000年的这个过程中,在美索不达米亚有许许多多的小城邦不断的崛起又衰落,不同的文明此起彼落,非常的多样,苏美尔,亚述,巴比伦这些“昙花一现”的古文明各自都有自己的特点,难于总结出统一的规律。

⑻ 古埃及美术的影响因素 500字左右

古埃及美术一般指公元前 332年以前的埃及美术。它的形成和
发展主要经过了史前期、 早期王朝、 古王国、中王国、
新王国和后期王朝时期。埃及美术是人类最早的文化遗
产之一,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由于地理
因,古代埃及除与西亚和非洲的异族文化有一定接触外,
基本上是一个封闭式的国家,文化艺术也因此形成自己
独立的体系。
埃及美术的产生和发展与埃及人的宗教信仰、墓葬
习惯和王权思想有很大关系。埃及人崇拜太阳神、水神
和其他诸神,相信法老是神的化身,生前死后都享有神
的特权。他们认为,人的生命和宇宙万物是永恒的,人
死之后,只要尸体完好无损,若干年后当灵魂回归时,死
者便可复活。因此,尸体的保存得到特别的重视。另外
还备有很多死者的雕像,以保证万一尸体腐烂以后能代
替死者复活。相应地,陵墓作为人的永久住宅,它的修
建和装饰,也受到重视。这些原因导致了金字塔、雕刻、
墓室壁画等一系列艺术品的产生。
埃及美术的一般特点是:建筑体量巨大,宏伟壮观,
具有强烈的崇高感;雕刻朴素写实,整体性强,有观念
化、概念化和程式化的倾向,表现方法遵守正面律;绘
画线条流畅优美,色彩丰富,人物表现采用正、侧面混
合法,具有鲜明的风格和独特的感染力。
史前期美术 最早的埃及美术是刻画在岩壁上的动
物画,如大象、长颈鹿、河马等,属于游牧民族岩石艺
术,主要分布在上埃及一带。随后的美术分别在上埃及
和下埃及两地各自发展。
上埃及在岩画基础上注意描绘周围环境;下埃及则
发展缓慢,在技术上和丰富性方面都不能与上埃及相比。
上、下埃及两地不同的墓葬习惯,形成了以后各自不同
的陵墓建筑形式。在下埃及,死者一般被葬在生前住过
的屋子或村子里,表示仍然是家庭成员之一,很少有随葬
品;在上埃及,死者则被葬在居住区以外的沙漠边缘地
带,常供以食物、武器装备和日用装饰品,因此,坟墓有
房屋式和坟冢式两种形式。在陶器烧制技术方面,上埃
及也要比下埃及进步。上埃及陶器表面光滑、精致,黑
红色底子上用白色描绘着各种装饰图画,间或有动物或
人物形象出现在一些几何形状及植物形状的空隙中。这
些绘画形象大都带有尼罗河流域的特征,如河马、鳄鱼
或原始船只,手法较为抽象。大约公元前4000年中期,上
埃及墓葬陶器出现了带有完整甲板、桨、船舱和标旗的
船只,以及跳舞的妇女形象,构图也变得较为完整、统
一。底色不再是黑红色,而是粉红色,上面用黑红色线
条描画。最引人注目的是出现了墓室壁画,绘画技巧也
比以前的陶器画大大前进了一步。

⑼ 埃及美术的中王国美术

中王国包括第十一、十二王朝,约从公元前2040(或前2133)年至前1786年。
建筑陵墓建筑在这期间出现了背靠悬崖峭壁的倾向,并出现了坡式台阶。这些特点在中王国得到发展,成为中王国陵墓建筑的主要形式。现在的金字塔已经很小,象征性地被围在柱廊中或是建在神殿的平台顶上。以金字塔为中心的神殿、祭坛等地面建筑与地下存放尸首的墓室分为独立的两部分,墓室通过很长的阶梯通道伸向山崖深处。地面建筑除金字塔外,主要是柱式神殿,柱子不是像过去那样竖立在大殿内,而是建在大殿外围。大殿多是上、下两层,正面有很长的坡形通道。正门前有两座对称的方尖碑,两翼是很高的塔门。方尖碑均由完整的巨石雕刻而成,有的高达19.8米。方尖碑与塔门是中王国的创造。
中等人物的陵墓出现较多、气魄也较大,多采用皇家陵墓形式。有些陵墓其柱式门廊可与古王国切夫伦法老的神庙相比美,柱子也均为精工细琢的细方石。 中王国时期圆雕的功用已不仅仅是为死者或神服务,还包括生活在地面上的各类社会成员,因此,圆雕从墓室中解放出来,出现了很多独立的雕像。这类雕像多为巨石雕刻,主要是各代法老像和斯芬克斯,作为纪念碑屹立在茫茫沙漠上。这些雕像的表情不再是单纯强调法老的神圣和伟大,而开始着重表现他们应付和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如具有丰富经验和强烈责任感的面容,敢于承担一切重大事件的英雄气质等等。与巨石雕刻相比,这一时期出现了大量小于真人尺寸的团块式雕刻。这种雕刻把人体缩进一块完整的方形或圆筒形的石块中,只露出头部和双脚,其他部分在石块上刻出轮廓线或全部用围裙遮盖。头部雕刻细致,其余部分全部从简。石块上一般都刻有象形文字。这种形式的雕刻一直延续到新王国以后。
这时浮雕和绘画也有所变化和发展。内容增加了神授王冠、神与法老拥抱、士兵操练等。构图安排也出现了较多的灵活性,过去一向以几条水平线分隔层次,人、物都在同一水平线上,以横向序列表示前后关系,现在则有了表现纵深关系的意图,如《牧羊图》,分前后两个层次,前景一位蹲着的牧人正拿着草喂一只伏卧的羚羊,这只羊的身后有另一只顽皮的羊被另一牧人拽着犄角往后拖,而这个牧人则处于更深一个层次。这幅画还反映了构图中力的平衡问题,这在中王国绘画中也是一个新现象:那位牧人反身拖拽羊只,与羊的运动方向恰好相反。类似的情况还有很多,如两个摔跤者互相纠缠在一起,难分难解;两个姑娘分别骑在另两个姑娘身上,相对为阵,左边的姑娘扬手把球抛出,右边的姑娘则双手去接,等等。此时的人体比例较为细长,表现较为细腻,色彩也更为丰富。
浮雕中新出现了一种凹进平面的雕刻,即物体轮廓线以内区域低于石板表面,更深的轮廓线沟槽与这新的平面形成凹凸效果。较有代表性的作品是卡维特王后石棺上的浮雕。 中王国出现了数量较多、制作精细的珠宝首饰,其质量、形式的华贵、打磨的光亮程度及宝石颜色的和谐配置,都超过了以往和以后各代金、银、珠宝首饰的制作。与首饰一起还有很多化妆用品,如镜子、金剃刀、黑曜石和金的油脂瓶,以及镶嵌着金子和象牙的王冠盒,盒内装有王冠、项链、戒指和胸饰等物。阿门内姆哈特二世的女儿有一顶王冠尤具特色。王冠由很细的金线编织成精美的星星状花朵,每隔一定的距离,各组金线汇合在一起编织成4朵盛开的纸草花,纸草花围着一个圆盘,里面镶嵌着肉红玉髓石和绿松石。其工艺水平达到了相当高的程度。
从中王国开始,手工艺品逐渐向外传播,外来因素也开始侵入。有些金戒指和由小环串起来的悬挂饰品,从形式到工艺都可看出克里特的风格。在十二王朝的一些墓室中还发现有个别克里特岛出产的陶瓶,其深色底子上的螺旋形图案及矮棕榈叶条纹,甚至影响了一些墓室顶壁上的彩色装饰。一些斧柄、刀柄装饰上的动物形象及制作工艺,则有著明显的迈锡尼文化的影响。

⑽ 古埃及美术具有哪些主要特点

古代埃及美术的第一个特点:明确的秩序。严明的等级制度、图案式的象形文字、规整的建筑等等,都反映了这种秩序观念,它也是埃及文明协调一致的表现。

埃及美术的第二个特点:稳定的形式。除了公元前15世纪阿赫纳顿的宗教改革期间,曾出现短暂的自由样式以外,整个说来,埃及艺术在形式上是由一种严格的理想化的装饰风格所左右的。埃及艺术家并不在自己的作品中致力于追求视感的真实性,而更重视形式的精神力量,并归结为严格的形式规范。

埃及艺术的第三个特点:理想化的手法。

热点内容
末世化学家txt下载 发布:2025-10-20 05:02:05 浏览:397
教学常规学习心得 发布:2025-10-20 04:03:06 浏览:298
推拿手法教学 发布:2025-10-20 01:15:51 浏览:398
教师师德素养提升总结 发布:2025-10-19 23:57:12 浏览:68
舞狮鼓教学 发布:2025-10-19 16:17:31 浏览:669
杭州市教育局电话 发布:2025-10-19 09:21:50 浏览:285
中非历史关系 发布:2025-10-19 06:47:41 浏览:5
师德双八条 发布:2025-10-19 05:31:17 浏览:360
大学物理第十一章答案 发布:2025-10-19 04:36:23 浏览:750
如何让网吧 发布:2025-10-19 01:49:35 浏览:7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