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名画欣赏
1. 如何欣赏绘画作品教案
《如何欣赏绘画作品》教案 教学目标: 1、学生能够运用描述、分析、解释、评价等方法欣赏绘画作品。 2、学生在欣赏作品中,提升自己的审美能力和思考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 3、学生在欣赏作品中了解作品的产生背景,了解绘画者的创作思维。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描述分析解释评价方法的综合运用。 难点:解释与评价的正确表达。 教学设计: 1、引入。 教师播放多媒体课件达芬奇的《蒙娜丽莎》作品分析片段,让学生感受一下如何来欣赏一幅绘画作品。从而由此进入到课本中来。 2、讲授新课。 (1)教师引导学生看书中的描述、分析、解释、评价的文字叙述部分,可以点名学生读一下,加深学生对这部文字的理解。 (2)教师引导学生欣赏书中绘画作品《筛谷的妇女》,看看书中对此作品是如何景象描述、分析、解释和评价的。 (3)教师和学生共同分析书中内容。 3、描述。 (1)教师提问:仔细观察,你在画中看到了什么? (2)学生进行回答。(画家细致的描绘了一个普通的劳动场面,画中有三个人:左边、右边、中间。) 4、分析。 (1)教师引导学生对这幅作品进行分析:作品中的失误是什么样的? (2)教师给出提示:从造型、构图、光线、色彩、空间等方面进行分析。组织学生进行交流分析。 5、解释。 (1)艺术家为什么要这样画? (2)通过这样的形式想表达什么观念? 6、评价。 (1)这是一幅好作品吗?为什么? (2)教师和学生再分析书中几幅作品,采用描述、分析、解释、评价等方法进行作品欣赏。 7、课后拓展。 课后收集资料,找一幅绘画作品进行欣赏评价,写一篇200字左右的欣赏短文。
2. 外国美术绘画作品与赏析
毕加索、《格尔尼卡》

毕加索(1881~1973年)是当代西方最具创造性、影响力的艺术家,他的作品在世界艺术史上具有不朽的地位。1937年4月26日,西班牙巴斯克地区的小镇格尔尼卡遭到了德国法西斯空军的狂轰滥炸,整个小镇几乎被夷为平地,死伤的平民更是不计其数。油画《格尔尼卡》是毕加索作于1937年的一件具有重大影响及历史意义的立体主义杰作。他用象征性的艺术手法对1937年这一事件进行了控诉,有力揭露了侵略战争的罪恶和法西斯的暴行。此画是受西班牙共和国政府的委托,为1937年巴黎世界博览会西班牙馆而创作的。
《格尔尼卡》对于现实的表现与传统现实主义的表现方法截然不同。画中那种丰富的象征性,在普通现实主义的作品中是很难找到的。毕加索自己曾解释此画图像的象征含义,称公牛象征强暴,受伤的马象征受难的西班牙,闪亮的灯火象征光明与希望在画中,毕加索采用了剪贴画的艺术语言,不过,画中那种剪贴的视觉效果,并不是以真正的剪贴手段来达到的,而是通过手绘的方式表现出来。
索菲亚艺术中心是由医院改建成的现代艺术馆。它因搜集了达利、毕加索、米罗等巨匠的画作而闻名,此外还有代表超现实主义、唯美主义等画派的近代艺术家作品,它们在世界美术馆界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毕加索的《格尔尼卡》堪称那里的镇馆之宝,这幅受巴黎世博会邀请所绘的力作,曾一度被放在纽约近代美术馆,直到1981年,才依照毕加索的遗愿回归马德里。
3. 欣赏绘画作品有哪些途径
绘画是一门视来觉艺术。观自者只有多看,反复地看,才能透过具象或抽象的语言符号,真正的心神领会其精神内涵。欣赏绘画作品的途径有两种。一是观赏原作,二是观赏印刷品。这要求欣赏者尽可能地去博物馆、美术馆、展览馆、画廊等去观看实实在在的绘画作品。
4. 高中美术教材名画赏析有哪几副
一般都是意大利文艺复兴的作品,比如,达芬奇,米开朗琪罗,拉斐尔,安格尔,等等
5. 美术中国古代山水名画的欣赏短文如何写
读《古代山水画》有感
中国山水画产生于晋宋发展至今,有数不清的绘画名家、名作。同时伴随着每一时期山水画发展到一定高度,又出现了画理画论,那么这些画理画论都是我们后辈所要深入研究的。
最近我略读了其中一些,感触很深。从顾恺之的《画云台山记》到宗炳的《画山水序》、王微的《叙画》;从荆浩的《笔法记》到郭熙的《林泉高致集》;从董其昌的“南北宗论”到石涛的《话语录》等等.......无论画家是侧重技法层面的理论还是侧重精神层面上或是两者结合的理论,都是历朝历代大家总结出的至理名言。无论是哪家哪派,应该广泛涉猎、深入学习。
顾恺之的《画云台山记》更多的是记录山水画构思、构图法,其中也有人物故事。和宗炳的《画山水序》比较,《画山水序》是最早的山水画论,而且他用山水体现道,精神层面上的意义重大。“道”是在老庄哲学中经常出现的一个字,“道”既是无形,看不见、摸不着;又是有形,是世间万无物的始基及本根。可以看出山水画不仅仅是表现山川地貌的一种形式,更多的是体道、悟道。他提出的“澄怀观道”更是被历代画家所推崇,成为画家的口头禅。
那么从宗炳的《画山水序》到石涛的《话语录》是山水画理论的又一高度。《话语录》共十八章,每一章围绕一个中心思想论述。那么开头第一章便是围绕“一画”而论,它是山水画的美学本质,石涛的绘画美学即是建立在“一画论”基础之上的。“太古无法,太朴不散,太朴一散,而法立矣。法于何立,立于一画。一画者,众有之本,万象之根.........”(石涛话语录一画章)可见石涛受道家思想的影响是非常大的。一画即道,是无是有,一画下去万画开,可见山水画和哲学之间的关系非常密切,同时也见证了中国山水画的博大精深之处。那么就技法论而言,在第五章笔墨章、第六章运腕章等都有详细的叙述,这里不在一一举例。
写这篇读后感希望更多的绘画爱好者对于古代画理画论能有更深入的了解,就像练武术一样,外功固然重要,也要注重内功的修养。
6. 如何欣赏美术作品 如何欣赏一幅绘画作品
1,从一般意义上来说欣赏作品首先要关注他的内容和背景,知道它要表现的东西是什么这很关键啊,只有先弄清楚作品的内涵才能去谈审美和欣赏。
2,其次是欣赏的手段,从宏观和微观上,从时间和空间上,从过去和现在,从实到虚,从此作品到联想到其他的作品或者其他的事物,我们都要一一的找出来。
7. 求一篇高一上学期的美术名画鉴赏,例如蒙娜丽莎之类的名画
画中的主人公是当时的新贵乔孔多的年轻的妻子蒙娜·丽莎,这幅画画了4年。 那时,蒙娜丽莎的幼子刚刚夭折,她一直处于哀痛之中,闷闷不乐。为了让女主人高兴起来,达芬奇在作画时请来音乐家和喜剧演员,想尽办法让蒙娜丽莎高兴起来。
这幅画完成后,端庄美丽的蒙娜丽莎脸上那神秘的微笑使无数人为之倾倒。人们对那微笑进行了种种猜测:是和蔼可亲的温婉的微笑?是多愁善感的感伤的微笑?是内在的快乐的标志?是处女的童贞的表现?那微笑仿佛是这一切,又仿佛不是这一切。它的诱人之处,全在于那微笑的神秘莫测和令人倾倒。
后即以“蒙娜丽莎的微笑”喻指迷人的微笑或神秘莫测的微笑。
2、500年来,人们一直对《蒙娜丽莎》神秘的微笑莫衷一是。不同的观者或在不同的时间去看,感受似乎都不同。有时觉得她笑得舒畅温柔,有时又显得严肃,有时像是略含哀伤,有时甚至显出讥嘲和揶揄。在一幅画中,光线的变化不能像在雕塑中产生那样大的差别。但在蒙娜丽莎的脸上,微暗的阴影时隐时现,为她的双眼与唇部披上了一层面纱。而人的笑容主要表现在眼角和嘴角上,达·芬奇却偏把这些部位画得若隐若现,没有明确的界线,因此才会有这令人捉摸不定的“神秘的微笑”。
哈佛大学神经科专家利文斯通博士说,蒙娜丽莎的微笑时隐时现,是与人体视觉系统有关,而不是因为画中人表情神秘莫测。利文斯通博士是视觉神经活动方面的权威,主要研究眼睛与大脑对不同对比和光暗的反应。利文斯通说:“笑容忽隐忽现,是由于观看者改变了眼睛位置。”她表示,人类的眼睛内有两个不同部分接收影像。中央部分(即视网膜上的浅窝)负责分辨颜色、细致印记。环绕浅窝的外围部分则留意黑白、动作和阴影。据利文斯通说,当人们看着一张脸时,眼睛多数集中注视对方的双眼。假如人们的中央视觉放在蒙娜丽莎的双眼,较不准确的外围视觉便会落在她的嘴巴上。由于外围视觉并不注重细微之处,无形中突出了颧骨部位的阴影。如此一来,笑容的弧度便显得更加大了。不过,当眼睛直视蒙娜丽莎的嘴巴,中央视觉便不会看到阴影。利文斯通说:“如果看着她的嘴巴,使得我们永远无法捕捉她的笑容。”蒙娜丽莎的笑容若隐若现,源于人们的目光不断转移。利文斯通指出,若要临摹《蒙娜丽莎》,描绘口部时便要望着别处。
1993年,加拿大美术史家苏珊·吉鲁公布了一项令人震惊的研究成果。她说蒙娜丽莎那倾倒无数观赏者的口唇,是一个男子裸露的脊背。这一论断既新鲜又荒诞,然而论证是有力的。集画家、雕刻家、建筑师、工程师及科学家等多种才艺于一身的达·芬奇,可谓是个“怪杰”。他喜欢穿粉红色外套,在胡须上毫无顾忌地涂上五颜六色,还常称自己解剖过不下30具死尸。他还是个左撇子,习惯从右到左倒着书写,别人要借助镜子才能读出他写的东西。因此借助镜子亦不失为欣赏者读画的一种方法。旋转90度后从镜中看蒙娜丽莎抿着的笑唇,恰好是一个背部线条分明的结实男性脊背以及左臂和肘部的一角;再说,表现人体美和呼唤人性的觉醒,既是大师的人生哲学,又是他的艺术观。
确实,在不同角度不同光线下欣赏这幅画,人们都会得到不同的感受。那微笑时而温文尔雅,时而安详严肃,时而略带哀伤,时而又有几分讽嘲与揶揄,神秘莫测的微笑显露出人物神秘莫测的心灵活动。
几百年来,“微笑”的新解层出不穷。诸如微笑不露皓齿是因原型虽典雅美丽却口齿不齐;原型因爱女夭折,忧郁寡欢,难掩凄楚之态;更有甚者,把蒙娜丽莎从贵妇宝座上推落下来,把原型贬为妓女,故而微笑中带着讥嘲和揶揄。
美国马里兰州的约瑟夫·鲍考夫斯基博士认为:“蒙娜丽莎压根就没笑。她的面部表情很典型地说明她想掩饰自己没长门牙。”
法国里昂的脑外科专家让·雅克·孔代特博士认为蒙娜丽莎刚得过一场中风,请看,她半个脸的肌肉是松弛的,脸歪着所以才显得微笑。
英国医生肯尼思·基友博士相信蒙娜丽莎怀孕了。他的根据是:她的脸上流露出满意的表情,皮肤鲜嫩,双手交叉着放在腹部。性学专家推测:蒙娜丽莎刚刚经历了性高潮,所以才表现出令世人倾倒的微笑。
还有一种近乎无稽之谈的说法:她的表情就像吃了苯氨基亚胺似的,显得很陶醉,这是吃完巧克力后人体内产生的一种欢愉激素。这种说法很少有人相信,因为当时还没有巧克力呢。
画中,左边的地平线比右边的低,蒙娜丽莎的左侧看上去比右侧大。历史上左边代表女性,体现达·芬奇崇拜女性。电脑分析显示,蒙娜丽莎和达芬奇自画像的脸部有多处相似,可能蒙娜丽莎就是达芬奇本人,埃及传说中主管男性生殖器的神叫阿蒙(Amon),主管女性生殖器的神叫伊西斯(Isis)——古代文字中曾将其读做L'ISA,因此Mona Lisa就是暗示AMON L'ISA,即蒙娜丽莎非男非女,是两性的融合体。
8. 如何欣赏一幅绘画作品
1、我们要了解哪些时期的画是注重透视关系,而哪些时期的是不那么注重的。例如古典主义时期的画特别注重透视,那么你欣赏画的时候,就应该把这一点考虑进去。在那些不注重透视关系的风格里面,你就不应该用透视来判断画的好坏。

9. 世界美术作品赏析
一、莫奈《印象·日出》。
这幅名画是莫奈于1872年在勒阿弗尔港口画的一幅写生画。他在同一地点还画了一张《日落》, 在送往首届印象派画展时, 两幅画都没有标题。一名新闻记者讽刺莫奈的画是“对美与真实的否定, 只能给人一种印象”。莫奈于是就给这幅画起了个题目——《日出·印象》。它作为一幅海景写生画, 整个画面笼罩在稀薄的灰色调中, 笔触画得非常随意、零乱, 展示了一种雾气交融的景象。
日出时, 海上雾气迷朦, 水中反射着天空和太阳的颜色。岸上景色隐隐约约, 模模糊糊看不清, 给人一种瞬间的感受。当时有个批评家,在文章中借用莫奈《印象。日出》一画的标题,讥讽这个画展的画家是“印象派”。“印象派”最基本的一个特点,是由于他们吸收了当时一些科学家对于色彩的研究成果,通过自己的写生实践,发现了过去长期不被人们注意的一些色彩现象,从而在绘画的色彩上引起了一个重大革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