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因的用法
① 文言文中以的用法
以 ==========有3種用法......
1.用作介詞。
主要有以下幾種情況: (一)表示動作、行為所用或所憑借的工具、方法及其他,可視情況譯為"用""拿""憑借""依據""按照""用(憑)什麼身份"等。例如: 以故法為其國與此同。(《察今》) 願以十五城請易璧。(《廉頗藺相如列傳》) 乃入見。問:"何以戰?"(《曹劌論戰》) 余船以次俱進。(《赤壁之戰》) 是時以大中丞撫吳者為魏之私人……(《五人墓碑記》) (二)起提賓作用,可譯為"把"。例如: 秦亦不以城予趙,趙亦終不予秦璧。(《廉頗藺相如列傳》) (三)表示動作、行為產生的原因,可譯為"因""由於"。例如: 且以一璧之故逆強秦之歡,不可。(《廉頗藺相如列傳》) 時操軍兼以飢疫,死者太半。(《赤壁之戰》) (四)引進動作、行為發生的時間和處所,用法同"於",可譯為"在""從"。例如: 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師乘風雪,……至於泰安。(《登泰山記》) 今以長沙豫章往,水道多絕,難行。(《漢書·西南夷傳》) (五)表示動作、行為的對象,用法同"與",可譯為"和""跟";有時可譯為"率領""帶領"。例如: 天下有變,王割漢中以楚和。(《戰國策·周策》) (公子)欲以客往赴秦軍,與趙俱死。(《信陵君竊符救趙》)
2.用作連詞。
用法和"而"有較多的相同點,只是不能用於轉折關系。 (一)表示並列或遞進關系,常用來連接動詞、形容詞(包括以動詞、形容詞為中心的短語),可譯為"而""又""而且""並且"等,或者省去。例如: 夫夷以近,則游者眾……(《游褒禪山記》) (二)表示承接關系,"以"前的動作行為,往往是後一動作行為的手段或方式。可譯為"而"或省去。例如: 余與四人擁火以入……(《游褒禪山記》) (三)表示目的關系,"以"後的動作行為,往往是前一動作行為的目的或結果。可譯"而""來""用來""以致"等。例如: 作《師說》以貽之。(《師說》) 劍貲財以送其行。(《五人墓碑記》) 不宜妄自菲薄……以塞忠諫之路也。(《出師表》) (四)表示因果關系,常用在表原因的分句前,可譯為"因為"。例如: 諸侯以公子賢,多客,不敢加兵謀魏十餘年。(《信陵君竊符救趙》) 古人……以其求思之深而無不在也。(《游褒禪山記》) (五)表示修飾關系,連接狀語和中心語,可譯為"而",或省去。例如: 木欣欣以向榮,泉涓涓而始流。(陶淵明《歸去來辭》)
3.復音虛詞"以是""是以",相當"因此",引出事理發展或推斷的結果。
例如: 以是人多以書假余……(《送東陽馬生序》) 余是以記之,蓋嘆酈元之簡,而笑李渤之陋也。(《石鍾山記》) 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發於硎。(《庖丁解牛》)
② 高考文言文中「因」字有哪些用法
高考語文文言文虛詞復習時,「因」字是一個特別重要的虛詞,也是高頻回考點。大家一定要集答中一個時間段把18個高考虛詞的用法仔細咀嚼,真正弄懂各詞性之間的聯系與發展,在各個義項之間建立起一定的聯系,這樣系統復習既不容易忘記,又能把書讀薄,效率也高。
1介詞
1.依照,根據。
①罔不因勢象形。(《核舟記》)
②變法者因時而化。
③善戰者因其勢而利導之。
2.依靠,憑借。
①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過秦論》)
②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燭之武退秦師》)
③又因厚幣用事者臣靳尚。(《屈原列傳》)
3.趁著,趁此。
①不如因而厚遇之。(《鴻門宴》)
②因擊沛公於坐。(《鴻門宴》)
4.通過,經由。
①因賓客至藺相如門謝罪。(《鴻門宴》)
5.因為,由於。
①因造玉清宮,伐山取材,方有人見之。
②恩所加則思無因喜以謬賞。(《諫太宗十思書》)
2副詞
1.於是,就;因而。
①因拔刀斫前奏案。(《赤壁之戰》)
②相如因持璧卻立……(《廉頗藺相如列傳》)
2.原因,緣由,機緣。
①於今無會因。(《孔雀東南飛》)
3動詞
1.根據
①故事因於世,而備適於事(《五蠹》)
2.沿襲,繼續。
①蒙故業,因遺策。(《過秦論》)
②加之以師旅,因之以飢饉。
③ 以在文言文中的用法
【以】
(一)介詞
1.表示工具.譯為:拿,用,憑著.
①願以十五城請易璧.(《廉頗藺相如列傳》)
②士大夫終不肯以小舟夜泊絕璧之下.(《石鍾山記》)
2.表示憑借.譯為:憑,靠.
①以勇氣聞於諸侯.(《廉頗藺相如列傳》)
②久之,能以足音辨人.(《項脊軒志》)
③皆好辭而以賦見稱.(《屈原列傳》)
3.表示所處置的對象.譯為:把.
①操當以肅還付鄉黨.(《赤壁之戰》)
4.表示時間、處所.譯為:於,在,從.
①以八月十三斬於市.
②以崇禎十七年夏,自京師徒步入華山為黃冠.
③果予以未時還家,而汝以辰時氣絕.
5.表示原因.譯為:因為,由於.
①趙王豈以一璧之故欺秦邪?(《廉頗藺相如列傳》)
②卒以吾郡這發憤一擊,不敢復有株治.(《五人墓碑記》)
③懷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內惑於鄭袖,外欺於張儀.(《屈原列傳》)
6.表示依據.譯為:按照,依照,根據.
①今以實校之.(《赤壁之戰》)
②余船以次俱進.(《赤壁之戰》)
說明:「以」字的賓語有時可以前置,有時可以省略.
①以一當十(成語)
②夜以繼日(成語)
③秋以為期(《詩經·氓》)
(二)連詞.
1.表示並列或遞進關系.可譯為「而」「又」「而且」「並且」等,或者省去.
①夫夷以近,則游者眾.(《游褒禪山記》)
②忽魂悸以魄動.(《夢游天姥吟留別》)
2.表示承接關系,前一動作行為往往是後一動作行為的手段或方式.可譯為"而"或省去.
①余與四人擁火以入.(《石鍾山記》)
②樊噲側其盾以撞.(《鴻門宴》)
③各各竦立以聽.(《促織》)
3.表示目的關系,後一動作行為往往是前一動作行為的目的或結果.可譯「而」「來」「用來」「以致」等.
①請立太子為王,以絕秦望.(《廉頗藺相如列傳》)
②當求數頃之田,於伊、潁之上,以待余年,教吾子與汝子(《祭十二郎文》)
③為秦人積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趨於亡(《六國論》)
4.表示因果關系,常用在表原因的分句前,可譯為"因為".例如:
①不賂者以賂者喪(《六國論》)
②所謂華山洞者,以其乃華山之陽名之也(《游褒禪山記》)
③諸侯以公子賢,多客,不敢加兵謀魏十餘年.(《信陵君竊符救趙》)
5.表示修飾關系,連接狀語和中心語,可譯為"而",或省去.例如:
①木欣欣以向榮,泉涓涓而始流.(陶淵明《歸去來辭》)
(三)助詞
1.作語助,表示時間、方位和范圍.例:
①受命以來,夙夜憂嘆.(以:表時間)(《出師表》)
②指從此以往十五都予趙.(以:方位)(《廉頗藺相如列傳》)
③自王侯以下莫不逾侈.(以:表范圍)
2.作語助,起調整音節作用.例:
①逆以煎我懷.(《孔雀東南飛》)
(四)動詞
1.以為,認為.
①老臣以媼為長安君計短也.(《觸龍說趙太後》)
②皆以美於徐公.(《鄒忌諷齊王納諫》)
2.用,任用.
①忠不必用兮,賢不必以.(《涉江》)
(五)名詞.譯為:緣由,原因.
①古人秉燭游,良有以也(李白《春夜宴桃李園序》)
(六)通假
1.通「已」,已經.
①固以怪之矣.
②日以盡矣.
2.通「已」,止.
①無以,則王乎?
【以為】
1.認為,把……當作或看作.
①虎視之,龐然大物也,以為神.
②醫之好治不病以為功!
⑵把……作為或製成.
①南取百越之地,以為桂林、象郡.(以為:把它設為.)
②鑄以為金人十二.
【以是】【是以】相當"因此",引出事理發展或推斷的結果.
①余是以記之,蓋嘆酈元之簡,而笑李渤之陋也.(《石鍾山記》)
②公子往而臣不送,以是知公子恨之復返也(《信陵君竊符救趙》)
【有以】【無以】意思分別是「有什麼辦法用來……」「沒有什麼辦法用來……」
①項王未有以應,曰:「坐.」(《鴻門宴》)
②王語暴以好樂,暴未有以對也(《庄暴見孟子》)
③故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勸學》)
④臣無祖母,無以至今日,祖母無臣,無以終余年(《陳情表》)
④ 文言文中「因」的用法
於,.例:①虎喜,計曰.②取刃殺.③屏曰.④拔刀斫前奏案.⑤左手秦王袖.⑥讒曰. ⑵依照,根據.例:①罔勢象形.(:順著意思)②變者化.(:隨著意思.)③善戰者其勢利導.(:順著意思.)④其固. ⑶依靠,憑借.例:①高祖帝業.②吏巧.③我欲夢吳越.④衡乃擬班固《兩都》作《二京賦》,諷諫.⑤伺者覺知.⑥河池.⑦利乘便,宰割,裂山河.⑧厚幣用事者臣靳尚. ⑷趁著,趁.例:①厚遇.②善遇.③擊沛公於坐.④入京師. ⑸通,經由.例:賓客至藺相門謝罪. ⑹.例:①造玉清宮,伐山取材,見.②伐木,始見山.③未聞變流血者.④恩所加則思喜謬賞. ⑺緣由,機緣.例:於今. ⑻沿襲.例:遺策. ⑼繼續.例:加師旅,飢饉. 【名】 依 、(意.字囗,.指事物群體規模、數量擴.囗指事物群體規模、數量等要素演變基本框架.與囗聯合起表示基本框架內事物群體規模擴、數量增.本義:約束性發展.承襲式發展.轉義:發展階段性前體或原體.舉例說明:煙字火,,亦聲.火指煙原體;指火沿襲.火與聯合起表示火氣擴蔓延.本義:擴蔓延火氣.) 貳、【說文】囗.意.【徐鍇曰】能者,眾圍.囗類似於、圖囗,邊緣、邊框意思.意思概囗內素放.異體字:囙.意.意思概局部囗.比:噎廢食,異,勢利導,"噎、、勢"素放. 三、古語與相通,《說文》:,,口;『,高,京尤,尤異於凡』.古訓 、同義.——黃現璠著《古書解讀初探》 四 、佛教重要概念緣,同本義. 5 、原 貴賤雖復殊途,竟何處?——《梁書·范縝傳》自謂其勢,搖.——白居易《木》詩 陸、 機 於今.——《玉台新詠·古詩焦仲卿妻作》 漆 、:報應(佛教指物起必結,善善,惡惡);前 yīn 【】 依 依靠;憑借〖depend on;rely on〗 誰誰極.——《詩·佣風·載馳》 論世事,備.——《韓非·五蠹》 事者.——《史記·平原君虞卿列傳》 厚幣用事者臣靳尚.——《史記·屈原賈列傳》 :緣(憑借;依據)贓假位(利用賄賂買官職);公假私(借公家名義謀取私利);依(倚傍;依 托);附(依附);(依靠、利用家) 貳 根據,按照 苟陋寡,文析字.煩言碎辭,者罷且能究其藝.——《漢書.楚元王傳》 三通,特指通某種關系. 墨者夷徐辟求見孟.——《孟.滕文公》四沿襲,承襲〖follow〗 殷於夏禮,所損益知.——《論語·政》 遺策.——漢·賈誼《秦論》 秦宮室,據其府庫.——張衡《東京賦》 四 :承(承襲,襲);習(相沿習,沿襲) 5 連接〖connect〗 水邊丘古城,巨竹數百.——宋·陸游《城西接待院竹作》 陸 順;順應〖comply with;conform to;obey〗 其固(:順著.固:本.指牛自結構).——《庄·養主》 徑寸木…勢象形,各具情態.(勢象形,著木原模擬形狀.,著,順著.勢,形勢,指材料本身形狀特徵.象,詞,模擬.形,形狀).——明·魏洢《核舟記》 :便(順便);風吹火(比喻順勢行事,用力) 漆相;趨赴〖go to〗 其民沓貪忍,.——《語·鄭語》 吧 受.奸吏利,百姓受其蔽.——《漢書 呂強傳》 yīn 9 趁機.壽畢,請劍舞,擊沛公於坐,殺.——《史記 項羽本紀 鴻門宴》 【介】 依 由於,〖because of〗 前使絕功,封騫博望侯.——《史記·衛軍驃騎列傳》 門震進鯁言,糾繩切摯,觸嚴譴同蠖伏.——明《袁立晉秩兵部右侍郎夫婦誥》 貳 :(原委;由);() 三 …發〖from〗.:命守(依照命運安排,守候機);敵取資(敵取所需物質) 四 趁著;乘便〖take advantage of;while〗 利乘便.——漢·賈誼《秦論》 游於三輔,入京師.(,乘便).——《漢書·張衡傳》 吏請使作箋.———《淵》 5 通, 賓客至藺相門謝罪——《史記 廉頗藺相列傳》 yīn 【形】 依 親,親近〖intimate〗 則友.——《詩·雅·皇矣》 親禮,重固,閑攜貳,覆昏亂,霸王器.——《左傳》 貳 :(親善仁);母(親母) yīn 【連】 依 於,〖then〗 諷諫.——《漢書·張衡傳》 (袁立)始祖榮,洪武二功授睢陽衛百戶,家焉.——明 董其昌《節寰袁公行狀》 蟲,納比籠.——《聊齋志異·促織》 跳踉闞,斷其喉,盡其肉,乃.——唐·柳宗元《三戒·黔驢》 貳 ,〖thus;as a result〗 驢勝怒,蹄.虎喜,計…——唐·柳宗元《三戒》 其伯.——《詩·雅·韓奕》 使唐雎使於秦.——《戰策·魏策
⑤ 古文中以的用法
以 yǐ
〈動〉
(1) (象形。甲骨文字形象。金文字形,象人。本義:用)
(2) 同本義。有一部分現已弱化成了介詞 [use]
以,用也。——《說文》
以,用也。——《小爾雅》
凡師能左右之曰以。——《左傳·僖公二十六年》
封疆社稷是以。——《左傳·定公十年》
純以形式。——蔡元培《圖畫》
如或知爾,則何以哉?——《論語》
(3) 又如:以手代足(爬行。表示甘願認錯受罰);以疏間親(關系疏遠的人離間關系親密的人);以耳為目(把聽到的當作親眼目睹的);以指測河(用手指測量河水的深淺。比喻達不到目的)
(4) 使,令 [take]
向欲以齊事王攻 宋也。——《戰國策》
(5) 又如:以彰其慢(公開過失);以介眉壽(祝壽之詞);以夷攻夷(使夷人自相攻伐)
(6) 憑借;仗恃 [depend on]
富國以農,距敵恃卒。——《韓非子》
(7) 認為,以為 [consider as ]
我以日始出。——《列子·湯問》
(8) 又如:以眾暴寡(以人多勢眾的一幫去欺凌、迫害人少勢弱的一方)
(9) 做,從事 [do]
教育事業最有意義,情願終身以之的。——葉紹鈞《倪煥之》
詞性變化
--------------------------------------------------------------------------------
◎ 以 yǐ
〈名〉
(1) 原因,緣故 [reason]
何其久也?必有以也。——《詩·邶風》
(2) 無固定職業的人 [unoccupied person]
以閑民。——《拾雅》
候疆候以。——《詩·周頌》
(3) 以色列的簡稱 [Israel]。如:阿以戰爭
◎ 以 yǐ
〈介〉
(1) 把,拿 [using;taking;by means of ]——表示對事物的處置
俱以情告。——《世說新語·自新》
以刀劈狼。——《聊齋志異·狼三則》
(2) 又如:以力服人(用強制的手段使人服從)
(3) 依,按,憑 [in accordance with;by]——表示動作行為的憑借或前提。猶言憑、根據
何以謂之文。——《論語》
以殘年餘力。——《列子·湯問》
以我酌油知之。——宋· 歐陽修《歸田錄》
以大中丞撫 吳者。—— 明· 張溥《五人墓碑記》
以鄉人子謁余。——明· 宋濂《送東陽馬生序》
以其智力為也。——清· 龔自珍《病梅館記》
(4) 又如:以膺大統(繼承帝位);以天自諉(聽天由命);以時(按時;依時)
(5) 在,於 [in]——表示行動的時間、處所或范圍
賞以春夏而刑以秋冬。——柳宗元《斷刑論》
以八月十三日斬於市。——清· 梁啟超《譚嗣同傳》
余以乾隆。—— 清· 姚鼐《登泰山記》
(6) 從,自,由 [from]——表示行動或變化的起點
自古於今,上以天子,下至庶人,蔑有好利而不仁者。——《潛夫論》
今以長沙, 豫章往,水道多,絕難行。——《史記》
(7) 又如:以下(下等;下層);以下之人(下等人;奴婢);以繁調簡(清代府、州、縣缺,有繁有簡,分為最要、要、中、簡四等。如山東是繁缺,安徽是簡缺,從山東到安徽,是以繁調簡);以郄視文(從縫隙里看雜色文采。比喻見識淺陋狹隘)
◎ 以 yǐ
<連>
(1) 為 [in order to;so as to;for]。如:以身殉職(為忠於本職工作而貢獻出生命);以為後圓(為以後作打算)
(2) 因為,由於 [because of]——表示行為產生的原因
以貪勤民。——《左傳·僖公三十三年》
吾以捕蛇獨存。——唐· 柳宗元《捕蛇者說》
以其求思之深而無不在也。——宋· 王安石《游褒禪山記》
以中有足樂者,不知口體之奉不若人也。——明· 宋濂《送東陽馬生序》
成以其小,劣之。——《聊齋志異·促織》
汝以一念之貞,遇人仳離,致孤危托落。——清· 袁枚《祭妹文》
以數諫故。——《史記·陳涉世家》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范仲淹《岳陽樓記》
(3) 又如:以致(表示由於上文所說的情況,引出了下文的結果);以人廢言(由於人不好,對其言論也加以否定);以利累形(因追求利祿而危害身體);以私害公(謂因私情而損害公道或公德);以理去官(舊指官員因正常原因卸任);以噎廢食(由於吃飯打噎,便不敢再進食。比喻因偶然受到挫折。就停止應做的事情);以辭害意(因拘泥於辭義而誤會或曲解作者的原意)
(4) 和,而 [and;as well as ]——表示並列關系
夷以近。——宋· 王安石《游褒禪山記》
載以來。——清· 周容《芋老人傳》
一雞瞥來,徑進以啄。——《聊齋志異·促織》
(5) 則,那麼 [then]——表示條件關系
戰而不勝,以亡隨其後。——《戰國策》
(6) 才 [only]
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斬荊棘,以有尺寸之地。——宋· 蘇洵《六國論》
以至於寸。(才達到一寸。)——《後漢書·列女傳》
(7) 表目的或結果等 [aim;target]
智叟無以應。——《列子·湯問》
◎ 以 yǐ
〈助〉
(1) 用在單純方位詞或時間詞之前,表示時間、方位、數量、質量、范圍之類的界限
日觀以西峰。——清· 姚鼐《登泰山記》
(2) 加在句中,表示語氣的舒緩或調整節奏
微我無酒,以敖以游。——《詩·邶風》
(3) 加在句尾,不示肯定語氣
夫晴蛉其小者也,黃雀因是以。——《戰國策》
(4) 加在能願動詞後,類似詞的後綴。如:可以;得以; 能以
⑥ 文言文中『因』和『於』的所有用法和意義是什麼
「因」:
①<動>因襲;遵循。《過秦論》:「蒙故業,~遺策,南取漢中。」
②<動>接續。《子路、曾晳、冉有、公西華侍坐》:「加之以師旅,~之以飢饉。」
③<動>依照。《庖丁解牛》:「批大郤,導大窾,~其固然。」
④<動>順應。《察今》:「變法者~時而化。」
⑤<名>原因;機會。《孫雀東南飛》:「於今無會~。」
⑥<介>介紹動作行為發生的原因,可譯為「因為」、「由於」。《諫太宗十思疏》:「恩所加,則思無~喜以謬賞。」
⑦<介>介紹動作行為的依據,可譯為「依靠」、「憑借」。《廉頗藺相如列傳》:「~賓客至藺相如門謝罪。」
⑧<介>介紹動作行為的對象,可譯為「依照」、「根據」。《核舟記》:「罔不~勢象形,各具情態。」
⑨<介>介紹動作行為發生的條件,可譯為「趁機」、「趁著」。《鴻門宴》:「請以劍舞,~擊沛公於坐。」
⑩<副>就;於是。《鴻門宴》:「貢王即日~留沛公與飲。」
⑾<連>因為;於是。《雁盪山》:「祥符中,~造玉清宮,伐山取材,方有人見之。」《屈原列傳》:「上宮大夫見而欲奪之,屈平不與,~讒之。」
「於」:
①<介>介紹動作行為發生時間、處所,可譯為「在」、「到」、「從」等。《子魚論戰》:「宋公子及楚人戰於泓。」《出師表》:「受任於敗軍之際。」
②<介>介紹動作行為產生的原因,可譯為「由於」、「因為」。《進學解》:「業精於勤,荒於嬉。」
③<介>介紹動作行為涉及的對象,可譯為「對」、「向」等。《師說》:「於其身也,則恥師焉。」《捕蛇者說》:「余將告於蒞事者。」
④<介>介紹動作行為的主動者,可譯為「被」。有時動詞前還有「見」、「受」等字和它相應。《伶官傳序》:「而智勇多困於所溺。」《廉頗藺相如列傳》:「臣誠恐見欺於王而負趙。」
⑤<介>介紹比較的對象,可譯為「比」。《勸學》:「冰,水為之,而寒於水。」
⑥<詞綴>用在動詞前,無義。《詩經·葛覃》:「黃鳥於飛。」
【注】「於」和「於」二字是同義詞。《詩經》《尚書》《周易》多用「於」,其他書多作「於」;有些書(如《左傳》)「於」「於」並用,「於」常用於地名前,其餘寫作「於」。但是,古書中用作人名和語氣詞的「於」不能寫作「於」,參看「於(wū)」。用作人名和詞綴的「於」不能寫作「於」。此外,其他場合兩者可互換,漢字簡化後都寫作「於」。
⑦ 以字在文言文中的用法
①<動>用;使用。《涉江》:「忠不必用兮,賢不必~。」
②<動>做。《子路、曾晳、冉有、公西華侍坐》:「如或知爾,則何~哉?」
③<動>認為。《鄒忌諷齊王納諫》:「皆~美於徐公。」
④<介>表示動作行為所用或所憑借的工具、方法,可視情況譯為「拿」、「用」、「憑」、「把」等。《廉頗藺相如列傳》:「願~十五城請易璧。」
⑤<介>起提賓作用,可譯為「把」。《廉頗藺相如列傳》:「秦亦不~城予趙,趙亦終不予秦璧。」
⑥<介>表示動作行為產生的原因,可譯為「因為」、「由於」等。《捕蛇者說》:「而吾~捕蛇獨存。」《廉頗藺相如列傳》:「且~強秦之故逆強秦之歡,不可。」
⑦<介>表示動作行為發生的時間、地點,可譯為「在」、「從」。《蘇武傳》:「武~始元六年春至京師。」
⑧<介>表示動作、行為的對象,用法同「與」,可譯為「和」、「跟」;有時可譯為「率領、帶領」。《戰國策?周策》:「天下有變,王割漢中~楚和。」《信陵君竊符救趙》:「(公子)欲~客往赴秦軍,與趙俱死。」
⑨<連>表示並列或遞進關系,可譯為「而」、「又」、「並且」等,也可省去。《游褒禪山記》:「夫夷~近,則游者眾;險~遠,則至者少。」
⑩<連>表示承接關系,「以」前的動作行為,往往是後一動作行為的手段和方式,可譯為「而」,也可省去。《游褒禪山記》:「予與四人擁火~入。」
⑾<連>表示因果關系,常用在表原因的分句前,可譯為「因為」、「由於」。《廉頗藺相如列傳》:「吾所以為此者,~先國家之急而後私仇也。」
⑿<連>表修飾和被修飾關系。《歸去來辭》:「木欣欣~向榮,泉涓涓而始流。」
⒀<連>表目的關系,可譯為「而」「來」「用來」等。《師說》:「作《師說》~貽之。」
⒁<連>表示時間、方位、數量的界限或范圍,用法同現代漢語。《張衡傳》:「自王侯~下,莫不逾侈。」
⒂<連>表示在敘述某件事時又轉到另一件事上,可譯為「至於」。《柳毅傳》:「然自約其心者,達君之冤,余無及也。~言慎勿相避者,偶然耳,豈有意哉!」
⒃<副>通「已」。已經。《陳涉世家》:「座買魚烹食,得魚腹中書,固~怪之矣。」
⑧ 古文中「因」的用法有哪些能結合初中課文解釋一下嗎
於是,就.例:①虎因喜,計之曰.②因取刃殺之.③因屏人曰.④因拔刀斫前奏案.⑤因左手把秦王之袖.⑥因讒之曰.
⑵依照,根據.例:①罔不因勢象形.(因:這里有順著的意思)②變法者因時而化.(因:這里有隨著的意思.)③善戰者因其勢而利導之.(因:這里有順著的意思.)④因其固然.
⑶依靠,憑借.例:①高祖因之以成帝業.②吏因以巧法.③我欲因之夢吳越.④衡乃擬班固《兩都》作《二京賦》,因以諷諫.⑤伺者因此覺知.⑥因河為池.⑦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⑧又因厚幣用事者臣靳尚.
⑷趁著,趁此.例:①不如因而厚遇之.②不如因善遇之.③因擊沛公於坐.④因入京師.
⑸通過,經由.例:因賓客至藺相如門謝罪.
⑹因為.例:①因造玉清宮,伐山取材,方有人見之.②後因伐木,始見此山.③中國未聞有因變法而流血者.④恩所加則思無因喜以謬賞.
⑺緣由,機緣.例:於今無會因.
⑻沿襲.例:因遺策.
⑼繼續.例:加之以師旅,因之以飢饉.
【名】
1 、(會意.字從囗,從大.「大」指事物群體規模、數量的擴大.「囗」指事物的群體規模、數量等要素演變的基本框架.「大」與「囗」聯合起來表示「基本框架內的事物群體的規模擴大、數量增長」.本義:約束性發展.承襲式發展.轉義:發展的階段性前體或原體.舉例說明:「煙」字從火,從因,因亦聲.「火」指「煙」的原體;「因」指對「火」的沿襲.「火」與「因」聯合起來表示「火氣的擴大和蔓延」.本義:擴大和蔓延了的火氣.)
2、【說文】從囗大.會意.【徐鍇曰】能大者,眾圍就之也.「因」的「囗」類似於「國」、「圖」的「囗」,邊緣、邊框的意思.意思大概是把「囗」內因素放大.異體字:囙.會意.意思大概是把局部「囗」出來.比如:因噎廢食,因人而異,因勢利導,把"噎、人、勢"因素放大.
3、古語「因」與「就」相通,《說文》:因,就也,從口大;『就,高也,從京尤,尤異於凡也』.古訓 因、就同義.——黃現璠著《古書解讀初探》
4 、佛教重要概念因緣,同本義.
5 、原因
貴賤雖復殊途,因果竟在何處?——《梁書·范縝傳》自謂得其勢,無因有動搖.——白居易《有木》詩
6、 機會
於今無會因.——《玉台新詠·古詩為焦仲卿妻作》
7 、又如:因果報應(佛教指物有起因必有結果,善因得善果,惡因得惡果);前因後果
因 yīn
【動】
1 依靠;憑借〖depend on;rely on〗
誰因誰極.——《詩·佣風·載馳》
論世之事,因為之備.——《韓非子·五蠹》
因人成事者.——《史記·平原君虞卿列傳》
因厚幣用事者臣靳尚.——《史記·屈原賈生列傳》
又如:因緣(憑借;依據)因贓假位(利用賄賂買得官職);因公假私(借公家的名義以謀取私利);因依(倚傍;依 托);因附(依附);因國(可以依靠、利用的國家)
2 根據,按照
苟因陋就寡,分文析字.煩言碎辭,學者罷老且不能究其一藝.——《漢書.楚元王傳》
3通過,特指通過某種關系.
墨者夷之因徐辟而求見孟子.——《孟子.滕文公上》4沿襲,承襲〖follow〗
殷因於夏禮,所損益可知也.——《論語·為政》
因遺策.——漢·賈誼《過秦論》
因秦宮室,據其府庫.——張衡《東京賦》
4 又如:因承(承襲,因襲);因習(相沿成習,沿襲)
5 連接〖connect〗
水邊小丘因古城,上有巨竹數百個.——宋·陸游《城西接待院後竹下作》
6 順;順應〖comply with;conform to;obey〗
因其固然(因:順著.固然:本來的樣子.指牛的自然結構).——《莊子·養生主》
以徑寸之木…因勢象形,各具情態.(因勢象形,就著木頭的原樣來模擬形狀.因,就著,順著.勢,形勢,這里指材料本身的形狀特徵.象,動詞,模擬.形,形狀).——明·魏學洢《核舟記》
又如:因便(順便);因風吹火(比喻順勢行事,用力不多)
7相就;趨赴〖go to〗
其民沓貪而忍,不可因也.——《國語·鄭語》
8 受.奸吏因利,百姓受其蔽.——《後漢書 呂強傳》
因 yīn
9 趁機.壽畢,請以劍舞,因擊沛公於坐,殺之.——《史記 項羽本紀 鴻門宴》
【介】
1 由於,因為〖because of〗
因前使絕國功,封騫博望侯.——《史記·衛將軍驃騎列傳》
因門震而進鯁言,糾繩切摯,觸嚴譴而同蠖伏.——明《袁可立晉秩兵部右侍郎夫婦誥》
2 又如:因地(原委;因由);因是(因此)
3 從…出發〖from〗.如:因命守時(依照命運的安排,守候時機);因敵取資(從敵人那裡取得所需物質)
4 趁著;乘便〖take advantage of;while〗
因利乘便.——漢·賈誼《過秦論》
游於三輔,因入京師.(因,乘便).——《後漢書·張衡傳》
吏因請使作箋.———《國淵》
5 通過,從
因賓客至藺相如門謝罪——《史記 廉頗藺相如列傳》
因 yīn
【形】
1 親,親近〖intimate〗
因心則友.——《詩·大雅·皇矣》
親有禮,因重固,閑攜貳,覆昏亂,霸王之器也.——《左傳》
2 又如:因心(親善仁愛之心);因母(親母)
因 yīn
【連】
1 於是,就〖then〗
因以諷諫.——《後漢書·張衡傳》
(袁可立)始祖榮,洪武二年以功授睢陽衛百戶,因家焉.——明 董其昌《節寰袁公行狀》
因出己蟲,納比籠中.——《聊齋志異·促織》
因跳踉大闞,斷其喉,盡其肉,乃去.——唐·柳宗元《三戒·黔之驢》
2 因而,因此〖thus;as a result〗
驢不勝怒,蹄之.虎因喜,計之…——唐·柳宗元《三戒》
因以其伯.——《詩·大雅·韓奕》
因使唐雎使於秦.——《戰國策·魏策》
⑨ 文言文中以的用法
以
1.作介詞
則以鐵范置鐵板上
何以戰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用.拿
憑
因為
2.作連詞
以俟夫觀人風者得焉
可譯為「來」
3.作動詞
以五十步笑百步,則何如
認為
⑩ 文言文里「因」的所有用法
基本字義
1.
原故,原由,事物發生前已具備的條件:原~。~素。~果。病~。
2.
理由:~為(wéi )。~而。
3.
依,順著,沿襲:~此。~之。~循(a.沿襲;b.遲延拖拉)。~噎廢食。陳陳相~。
詳細字義
〈名〉
1.
(會意。從囗( wéi)大。大,人。甲骨文字形,象人在車席子上。本義:「茵」的本字,坐墊,車墊)
2.
同本義 [mat;cushi on]
因,就也。——《說文》。朱駿聲注:「囗大俱非義。 江氏永曰:『象茵褥之形,中象縫線文理。』按即茵之古文。 江說是也。」
3.
原因 [cause]
貴賤雖復殊途,因果竟在何處?——《梁書·范縝傳》
自謂得其勢,無因有動搖。——白居易《有木》詩
4.
又如:因果報應(佛教指物有起因必有結果,善因得善果,惡因得惡果);前因後果
5.
機會 [opportunity;chance]
於今無會因。——《玉台新詠·古詩為焦仲卿妻作》
6.
姓
〈動〉
1.
依靠;憑借 [depend on;rely on]
誰因誰極。——《詩·佣風·載馳》
論世之事,因為之備。——《韓非子·五蠹》
因人成事者。——《史記·平原君虞卿列傳》
因厚幣用事者臣靳尚。——《史記·屈原賈生列傳》
2.
又如:因緣(憑借;依據)因贓假位(利用賄賂買得官職);因公假私(借公家的名義以謀取私利);因依(倚傍;依託);因附(依附);因國(可以依靠、利用的國家)
3.
沿襲,承襲 [follow]
殷因於 夏禮,所損益可知也。——《論語·為政》
因遺策。——漢· 賈誼《過秦論》
因秦宮室,據其府庫。—— 張衡《東京賦》
4.
又如:因承(承襲,因襲);因習(相沿成習,沿襲)
5.
連接 [connect]
水邊小丘因古城,上有巨竹數百個。——宋· 陸游《城西接待院後竹下作》
6.
順;順應 [comply with;conform to;obey]
因其固然(因:順著。固然:本來的樣子。指牛的自然結構)。——《莊子·養生主》
以徑寸之木…因勢象形,各具情態。(因勢象形,就著木頭的原樣來模擬形狀。因,就著,順著。勢,形勢,這里指材料本身的形狀特徵。象,動詞,模擬。形,形狀)。——明· 魏學洢《核舟記》
7.
又如:因便(順便);因風吹火(比喻順勢行事,用力不多)
8.
相就;趨赴 [go to]
其民沓貪而忍,不可因也。——《國語·鄭語》
〈介〉
1.
由於,因為 [because of]
因前使絕國功,封騫博望侯。——《史記·衛將軍驃騎列傳》
2.
又如:因地(原委;因由);因是(因此)
3.
從…出發 [from]。如:因命守時(依照命運的安排,守候時機);因敵取資(從敵人那裡取得所需物質)
4.
趁著;乘便 [take advantage of;while]
因利乘便。——漢· 賈誼《過秦論》
游於三輔,因入京師。(因,乘便)。——《後漢書·張衡傳》
〈形〉
1.
親,親近 [intimate]
因心則友。——《詩·大雅·皇矣》
親有禮,因重固,閑攜貳,覆昏亂,霸王之器也。——《左傳》
2.
又如:因心(親善仁愛之心);因母(親母)
<連>
1.
於是,就 [then]
因以諷諫。——《後漢書·張衡傳》
驢不勝怒,蹄之。虎因喜,計之…——唐· 柳宗元《三戒》
因出己蟲,納比籠中。——《聊齋志異·促織》
因跳踉大闞,斷其喉,盡其肉,乃去。——唐· 柳宗元《三戒·黔之驢》
2.
因而 [thus;as a result]
因以其伯。——《詩·大雅·韓奕》
因使唐雎使於 秦。——《戰國策·魏策》
常用片語
1.
因材施教 yīncái-shījiào
[teach according to what the student is good at;teach students in accordance with their aptitude] 根據不同對象,也就是針對學習者的能力、性格、志趣等具體情況施行不同的教育
別類分門,因材施都。——清· 鄭觀應《女教》
2.
因此 yīncǐ
[therefore;for this reason;consequently] 因為這個
減了稅,因此怨聲也少些了
3.
因地制宜 yīndì-zhìyí
[take such measures as one suitable to local conditions;adapt the working methld to local conditions] 根據不同地區的具體條件,制定相應的妥善措施
夫築城郭,立倉庫,因地制宜。——漢· 趙曄《吳越春秋》
4.
因而 yīn』ér
[as a result;with the result that;thus] 表示下文是上文的結果
我們的事業是正義的,因而是不可戰勝的
5.
因果 yīnguǒ
(1)
[cause and effect]∶原因和結果,合起來說,指二者關系
因果關系
(2)
[preordained fate;karma][佛教]∶今生種因,來生結果。指事物的起因和結果,種什麼因,結什麼果
因果報應
6.
因禍得福 yīnhuò-défú
[a fault on the right side] 因遭災禍,反倒獲得了好處
此乃是個義夫節婦一片心腸,感動天地,所以毒而不毒,死而不死,因禍得福,破泣為笑。——明· 馮夢龍《醒世恆言》
7.
因利乘便 yīnlì-chéngbiàn
[employ favourable situation] 因、乘:憑借、依靠。乘著有利的形勢
吾儕小人也,若不因利乘便,以求富貴,畢世以來,未可得志也。——《舊五代史·王繼弘傳》
8.
因陋就簡 yīnlòu-jiùjiǎn
[make do with what ever local resources one can lay hands on;do things simply and thriftily] 指將就原有的簡陋條件 [辦事]。比喻任其簡陋、不求改進
當豐亨豫大之時,而為因陋就簡之說,君臣上下,動以此借口,於是安意肆志,無所不為,而大禍起矣。——宋· 朱熹《朱子全書》
9.
因人成事 yīnrén-chéngshì
[accomplish sth.through the help of others] 依憑別人辦成事情
毛遂曰:「眾等錄錄,所謂因人成事者也。」——《史記·平原君虞卿列傳》
10.
因時制宜 yīnshí-zhìyí
[adopt measures according to time] 根據不同時期的具體情況,採取與之相適應的措施
所遇不同,故當因時制宜。——《晉書·劉頌傳》
11.
因式 yīnshì
[multiplier;factor] 亦稱「因子」。多項式被另一多項式整除,後者即是前者的因式,如 a+b 和 (a 2 -ab+b 2 )都是 a 3 +b 3 的因式
12.
因勢利導 yīnshì-lìdǎo
[make the best of;adroitly guide action according to circum stances] 順著發展的趨勢加以引導
善戰者因其勢而利導之。——《史記·孫子吳起列傳》
13.
因數 yīnshù
[factor] 亦稱「因子」。一整數被另一整數整除,後者即是前者的因數,如1,2,4都為8的因數
14.
因素 yīnsù
[factor;element] 決定事物成敗的原因或條件
學習先進經驗是提高生產的重要因素之一
15.
因為 yīnwéi
[because;for;on account of] 連詞。表示原因或理由
因為工作需要,他很樂意去了
16.
因襲 yīnxí
[follow;;carry on as before;continue in the same old rut] 效仿。指沿用過去的規章制度或方式方法
法度無所因襲。——《漢書·劉歆傳》
因襲陳規
17.
因循 yīnxún
(1)
[follow;continue in the same old rut]∶沿襲按老辦法做事
因循守舊
(2)
[procrastinate]∶遲延拖拉
因循坐誤
(3)
[indiscreet]∶輕率;隨便
苟或因循,何由體悟。——《五燈會元》
18.
因循守舊 yīnxún-shǒujiù
[lockstep;follow the beaten track old routine] 死守老一套,不圖更新
19.
因噎廢食 yīnyē-fèishí
[cut off one's nose to spite one's face;stop eating for fear of choking] 因吃飯噎住而索性不吃,引申為怕出麻煩而不敢去做
若是後人 問來由,一律的奉以為法,豈不是因噎廢食了么?——清· 吳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
20.
因由 yīnyóu
(1)
[reason;origin] [口]∶理由;由頭
有因由
(2)
[predestined relationship]∶因緣;緣分
夙世因由
(3)
[cause]∶原委;原因
有原多因由
21.
因緣 yīnyuán
(1)
[principal and subsidiary causes] [佛教]∶產生結果的直接原因和輔助促成其結果的條件
灑家在五台山真長老處,學得說因緣,便是鐵石人也勸得他轉。——《水滸傳》
(2)
[predestined relationship]∶緣分
他倆真有因緣
22.
因子 yīnzǐ
[agent;multiplier;factor] 因素;成分
影響農作物收成的因子很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