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示文言文
《論語·里仁》:「君子欲訥於言而敏於行。」
【釋義】訥:遲鈍,此指言語謹慎
;敏:敏內捷。指說容話謹慎,辦事敏捷。
意為夫子說:「君子的修養要盡力使自己做到話語謹慎,做事行動敏捷。」
常言道:「言多必失」、「病從口入,禍從口出」也是這個意思。
⑵ 文言文狼對我們的教益或警示意義
1,對待像狼一樣的壞人不能姑息遷就.
2.敵人很狡猾,絕對不能輕敵.
⑶ 警示自己不要做後悔莫及的事情 古文怎麼說 最好字體簡單點 有內涵意義 用來紋身告誡自己
三思後行,紋身正式這樣,紋身看起來很酷很個性,但是在中國這個保守社會,會給你以後的工作和交際帶來一些麻煩,你最好三思後行
⑷ 具有警示教育的文言錦句
敏而好學,不恥下問——孔子
▲業精於勤,荒於嬉;行成於思,毀於隨——韓愈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孔子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孔子
▲三人行,必有我師焉 .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孔子
▲興於《詩》,立於禮,成於樂——孔子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孔子
▲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杜甫
▲讀書有三到,謂心到,眼到,口到——朱熹
▲立身以立學為先,立學以讀書為本——歐陽修
▲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劉彝
▲黑發不知勤學早,白發方悔讀書遲——顏真卿
▲書卷多情似故人,晨昏憂樂每相親——於謙
▲書猶葯也,善讀之可以醫愚——劉向
▲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漢樂府.長歌行》
▲莫等閑,白了少年頭,空悲切——岳飛
▲發奮識遍天下字,立志讀盡人間書——蘇軾
▲鳥欲高飛先振翅,人求上進先讀書——李苦禪
▲立志宜思真品格,讀書須盡苦功夫——阮元
▲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諸葛亮
▲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劉備《三國志》
▲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孫洙《唐詩三百首序》
▲書到用時方恨少,事非經過不知難——陸游
▲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朱熹
▲舊書不厭百回讀,熟讀精思子自知——蘇軾
▲書痴者文必工,藝痴者技必良——蒲松齡
▲讀書百遍,其義自見——《三國志》
▲千里之行,始於足下——老子
▲路漫漫其修道遠,吾將上下而求索——屈原
▲奇文共欣賞,疑義相如析——陶淵明
▲讀書之法,在循序而漸進,熟讀而精思——朱熹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莊子
▲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諸葛亮
▲玉不啄,不成器;人不學,不知道——《禮記》
⑸ 警示少說話的文言文
《論語·里仁》:「君子欲訥於言而敏於行。」
【釋義】訥:遲鈍,此指言語謹慎 ;敏:敏捷。指說話謹慎,辦事敏捷。
意為夫子說:「君子的修養要盡力使自己做到話語謹慎,做事行動敏捷。」
常言道:「言多必失」、「病從口入,禍從口出」也是這個意思。
⑹ 在文言文中 那個字有警示,警告的意思
警 《左傳·庄公三十年》「王以警於夷」
《左傳·終軍傳》「邊境時有風塵之版警」
儆權 《尚書·大禹謨》「降水儆予」
成語「懲一儆百」
《後漢書·郭伋傳》「並部尚有盧芳之儆」
憼 通儆
誋 《淮南王·謬稱》「目之精者,可以消澤,而不可以昭誋」
戒 《左傳·宣公十二年》「軍政不戒而備」
誡 《史記·魯周公世家》「作此以誡成王」
……
還有,我不知
⑺ 急求警示古文格言,如夫君子之行。。。注出處
諸葛亮《誡子書》
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版以致遠。夫學須權靜也,才須學也,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淫慢則不能勵精,險躁則不能冶性。年與時馳,意與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窮廬,將復何及!
其中有名的是這句: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
⑻ 今天是七七事變,求作一首文言文詩詞給予感慨警示人們愛國。
什麼叫做文言文詩詞???你是說的是古詩嗎???
⑼ 道士救虎文言文作者對讀者提出怎樣的警示
文中說的「道士」,他救了落水的老虎,結果差點兒反被老虎吃掉。他多麼像明朝人馬中錫在《中山狼傳》中描寫的東郭先生,又多麼像《克雷諾夫寓言》中《農夫與蛇》中的農夫。壞人總是壞人,他們的本性難改,你輕易同情他們,結果往往害了自己,鱷魚的眼淚是不能相信的!
明知虎的本性,又無法自保,還要博愛救虎而自毀.真是為了一顆樹放棄整個森林啊!寓意就是知惡勿救的說教,反駁這一點
⑽ 常警示自己不要做出後悔的事,可是已經做了,該怎麼辦。文言文怎麼翻譯
吾常誡之勿為悔也,然奈何已為之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