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國幼兒美術
說幾個我知道的有代表性的吧: 【美國的「DBAE」全面綜合性美術教育】它是美國教育家艾斯納和格瑞提出的「以學科為基礎的美術教育」理念(Discipline-Bassed Art Ecation),對美術教育的內容有更深入的研究,認為美術教育內容包括美術創作、美學、美術評論和美術史,提出了美術要向多元化發展。美國很早就要求思維的創新,因此他們獲得科學上的一項又一項的突破。 【歐洲的普及化藝術教育】歐洲的美術教育其實非常普及且不僅僅在課堂上,課堂美術教學只是美術教育的一個方面,更多的是課外興趣活動,或由老師家長帶領,或三三兩兩自發性地進行。比如:一些廣場上一到假日就會擠滿了藝術愛好者,他們自覺地在這里尋找美、體驗美、創造美、感受美,將這里的自然美、社會美與藝術美自然地融為一體,散發著濃郁的藝術氣息。再如:在歐洲的梵蒂岡、盧浮宮、佛羅倫薩等美術館里每天都有源源不斷的參觀者、攝影者、繪畫學習者,參觀的人員從幼兒到老年均有,他們可隨意拍攝下喜歡的作品,回家細細體味,也可以在展覽館的繪畫室里把看過的感受直接畫出來,在這里到處可見人們對藝術的執著追求。 【日本的個性化藝術教育】認為每個人都是不同的個體,教育以兒童個性的差異為基礎,發展各具獨特性的個性,應從小培養。教師課堂上注重不同學生不同對待,這樣,同樣的一堂課,每個學生雖然都上同一內容,但是各自的感觸、體驗不同,那創造的作品就會顯現自己獨特的個性,時間一長老師看到畫就能想到誰。
『貳』 簡述中外兒童美術作品的區別
人類在遠古時代的藝術,從內容到形式都有極大的共同性傾向,使用的材料內也有很多類型,這是容因為原始人類的社會活動、生存方式以及求取生存的手段大體雷同的原因。中國傳統繪畫重言志抒情,西方傳統繪畫則重模仿自然,中國繪畫講究意境美,西方傳統繪畫則重視人體美;中國傳統繪畫呈現出哲學化的審美傾向,西方傳統繪畫呈現出科學化的審美傾向。中國畫的審美基點在於「意味」,西方繪畫的基點從屬於「再現」,中國繪畫追求形象之外的意,線條與超然的色彩更能充分表達主觀情感,成為東方美術造型的主要手法。歐洲人致力於物象自然屬性的研究,造型藝術便充分利用了自然科學,藉助明暗規律光與色的關系,空間、體積、結構、運動的表現成為主要造型依據。中國審美的本質在於尚意、領悟,對真實的理解是物體對應人情思後「升華了的真實」,西方的審美本質是尚行的,他們認為造型藝術的認識必須是由感性到理性的認識。而理性認識必須有明確的定義,審美必須有客觀依據,有準確的概念,推斥了東方的「領悟性」,重視自然得人的美感及生活體驗的功用。
『叄』 德國現代兒童美術教學怎麼樣
本書中所記述的教學案例包括: (一)教學目的 造型目的、表現手段、表現方法、造型基本、題目、要點 (二)教學過程 教師語言和孩子回答做簡練記錄 (三)教學檢討(反思) (四)附件 教學鑒賞、相關教學內容,兒童作品 本書教學設計注重課前明確教學目的,想得非常細致;教學過程注重教師語言引導;教學反思有針對性;與教學內容相關資料准備充分。 其中值得一提的是,教學過程中教師的語言引導。引導什麼?如何引導?在美術教學中差異可以是天地之別。 例舉書中「花圃」的教學案例: 造形目的:圓形連續構造的並列、集合體形與個體形的對照、形狀並列。 表現手段:線、斑點 表現方法:線描畫 材料、用具:畫紙(31*15cm)、鋼筆、原子筆 造形基本:並列、上、中、下 題目:花圃 要點:(小學二年級、男女) 各種的顏色花兒與飛舞閃爍的蝴蝶群,在大地原野的情緒,以及自然課所習知的植物名稱舉例,都不是圖繪表現這個題材的重要之處。主要的,是在長方形的紙上,喚起小朋友們並列集合體(草)和各個形體(花)的強烈慾望。在整體毫無方向性的原野體驗上,以具象性的圖表式配列,建立有秩序性的畫面空間處理。 教學過程:(一小時) 題材的表現,不要採取原野上空的透視法,應著重特定的角度,如匍匐下來,視角正與從泥土尖端露出的原野景象,作實景式的描寫。這種低視角的觀察,可以引起兒童們極大興奮的作畫新方法。 「原野上能看到什麼呢?」老師這樣一問的話,馬上導出「喔!草會鑽出來,一排排地並列著。」、「原野里有小小的瓢蟲、螞蟻。」等。接著再引出:「小瓢蟲在原野里,到底怎樣才能看見它呢?」,這個提問,一下就刺激有幻想性的兒童。「喔!對於小瓢蟲來說,那個原野,就像個森林。」、「草,好像樹木呀!小瓢蟲就在上面爬來爬去的。」小朋友這句「小瓢蟲在樹上攀登」的話,是老師指導小朋友在平面畫紙上,構成垂直與水平理解的重要手段,因此在教學中,要不斷地重復敘述。這樣一來,幾乎所有的兒童們,都把花、草畫上高高的,使整個畫面沒有剩餘的空白。 畫完後,小朋友依次並列排出,讓大家對每個形體,做各種意見的發表。「草因為細細長長的,所以有空隙。」、「種花一定要有個大場所,所以的呀,花種得好寬大呀!」、「大的花,最明顯,所以草兒只有簡簡單單一根一根的。」整個歸納地說,「在原野上,有很多很多的東西,大家都是好朋友,而且也都有自己的地方。」 教學體驗: 小朋友首先透過對主題觀點的方向思考後,再隨著時間的經過,轉向與對象或內容連續的造形上處理問題。繪畫和物象體、或形的理論性思考關系,可以從圖四十之一到圖四十之四,及其相關連的敘述上了解到。「最大的花,是開在太陽所照射的地方,上面有蜜蜂、蝴蝶盤旋飛舞著。」、「下面,有特別小的植物生活著。那裡有苜蓿,而且還有螞蟻、蝸牛在爬動著。」 作品欣賞: 丟勒「大草皮的斷片」 十五世紀作 法國制的織花絨毯 十五世紀作 克利「植物、大地、空氣的世界」 作品編號 1920-205 從這個案例中可以看出教師引導注重孩子對繪畫對象的「感受」、「體驗」。其中怎麼畫(指導)幾乎沒有。 本書是根據台灣藝術家出版社出版發行的同名版本翻印的,文字是繁體直排,字小,看起來挺費力的。本書翻譯不好,尤其是導論中諸篇文章。
『肆』 怎樣將西方現代美術應用到幼兒美術教學中去
將西方現代美術應用到幼兒美術教學中去,要讓幼兒欣賞西方美術教育中美麗的畫面。
『伍』 中國教育電視台播出的外國教繪畫的節目叫什麼名字
藝術創想
《藝術創想》(Art Attack)是英國CITV的一檔針對4-16歲孩子的高人氣藝術類兒童節目,回共兩季,它也答是CITV播放最久的兒童節目,1989年起由尼爾·布坎南主持,至2007年暫時結束。2011年轉至Disney Junior繼續放映。後由迪士尼在大陸唯一授權的兒童節目《小神龍俱樂部》引進中國大陸。
該欄目由「創意小角落」和「環保藝術拼圖」兩部分組成,遵循的原則是「藝術創作應該與娛樂並行」。
『陸』 外國兒童的畫都是什麼樣的
一位美國的兒童美術教育專家看到中國孩子的繪畫作品曾經說過這樣的話:「看歐美國家的兒童畫感覺很輕松,覺得畫者是在自覺自願的作畫,而看到中國的兒童畫感覺很精美、很專業,能看出中國孩子在作畫時一定很辛苦、很累!」
這句話應該引發我們中國美術教育工作者的反思,對比國外的兒童美術教育,我們缺乏的是一顆童心,總是以專業化的標准引導兒童畫創作,總是以功利化的眼光左右兒童美術的原生態創作,我們對兒童進行美術教育不是為了培養專業的美術技能人才,而是通過引導兒童美術創意培養孩子對生活美術的認識能力,培養孩子發現美,創造美的能力。
二十一世紀後期,我國的兒童美術教育逐漸由專業技能的美術教育轉向生活情趣的美術教育,兒童從事快樂的美術繪畫游戲,在趣味繪畫與手工中學會思維、學會審美、學會創造。
在這里所呈現的是日本家之光農林學會、國際美術教育學會舉辦的世界兒童圖畫展覽的各國兒童的繪畫作品,這些美術作品很好的保留了兒童畫的原創性,鼓勵個性的張揚。
從這些外國孩子的繪畫作品裡能夠看出兒童個性精神的展現。
兒童畫,由表面看來是不講什麼技法的,不講「畫理」、「畫法」,逾越了透視、解剖、構圖等一般常規,是非「學院」派的畫派。在造型上兒童畫常常不按物體的實際比例進行描繪,在表現形式方面如造型、色彩構圖等也有其自己的特點。兒童畫好的造型,由於是在自己直觀感受的支配下進行的。
『柒』 幼兒園美術欣賞教案《記憶的永恆》
在美術鑒賞中,人們總是自覺不自覺地根據一定的審美理想、審美標准、審美趣味,從作品中獲得對於藝術形象的具體感受和體驗,展開聯想和想像,並伴隨一系列的情感反應,從而對作品作出某種審美評價,得到某種精神上的滿足,即審美享受。當我們開始品讀美術作品時,可以從每件藝術品「背後的故事」開始,從畫家及其創作的美術作品中人文背景入手進行品讀,這樣更容易讓貼近畫家所要傳達的感受。美術作品鑒賞將繪畫作品帶入到其特定的歷史時期、社會文化、民族文化中才能更確切理解畫家通過作品所傳達的感情和思想。 美國喬治大學教授,著名美術理論家和批評家費德門(Edmund Burke Feldman)提出了一種美術鑒賞程序。費德門的美術鑒賞程序分為四個步驟:敘述、分析、解釋、評價。 下面將運用費德門的美術鑒賞程序,結合社會文化情境,對達利的美術作品《記憶的永恆》進行鑒賞。 一、敘述 《記憶的永恆》作品呈現給我們的第一感覺如何呢?色調低沉?疲憊不堪?離奇而有趣?不符合邏輯?夢幻、未來… 這些詞閃現在我們的頭腦中,細細品讀,會發現,當我們在解讀這幅作品的時候,脫離不開他所處的時代背景與文化情境,即超現實主義,我們對超現實主義的碎片化記憶幫助我們解讀作品。畫面展現的是一片空曠的海灘,海灘上躺著一隻似馬非馬的怪物,怪物的一旁有一個土黃色的平台,上面長著一棵乾枯的樹;而最令人驚奇的是出現在這幅畫中的軟塌塌的鍾表,都變成了柔軟的有延展性的東西。整幅作品中唯一沒有軟化保持常態的紅色鍾表上,爬滿了黑色的密密麻麻的群蟻,令人騷動、不安、煩躁,使人聞到衰敗和死亡的氣息。 二、分析 《記憶的永恆》作品中,從「構圖」的角度來看:深褐色的地平線不僅將作品分為近景和遠景,而且佔三分之二畫面的深褐色將作品帶入了深褐色營造的滯重和蒼涼。遠景展現了湛藍、淡黃與亮白色相間的天空襯托褐色、棕色的低矮山脈,整個遠景彷彿虛無迷幻的海市蜃樓。近景由四塊鍾表構成。從「造型」的角度來看:白色的軟體怪物它看起來像一張有鼻子、眼睛和嘴的人臉,被認為是達利的自畫像。在畫面中,時間表達為柔軟的鍾表,曲線柔和宛轉, 呈現出軟而無力的情緒。從「色彩」的角度來看:因為用色所造成的一種畫面內部的光源視覺,達利似乎從自身體驗猜測觀眾首先會將目光鎖定在相對較為明亮的主體(畫面左下角接近「黃金比例」位置)即鍾表,其次會將目光轉向最為高光的畫面右上角,關注畫面中光線最為充足的礁石。而中部和右下角的海灘和人臉,作為較為暗淡的部分,加之人臉形態的相對陌生化,往往會在結束視覺的直觀印象開始知性的理解和分析時,才可能成為關注的重點。 三、解釋 在文化情境中來品讀《記憶的永恆》,最吸引我們的是熔化了的鍾表,日常生活中,鍾表的質料特性往往表現為金屬,它們堅硬、精確、冷漠甚至是殘酷的展現著,自身最根本的功能――記錄時間。而達利藉助鍾表傳達了時間是「癱軟」「流動」「凝固」的特徵。 深入到文化情境中,我們能感受和分析到達利對於時間與生命的極端復雜的體驗: 一方面,時間的確如日常經驗中感受到的那樣殘酷,它不停的流逝、不可逆轉,表現出在當時生活壓迫下個人世界面臨奔潰的感覺;另一方面,它的流逝如同弱水一樣,在漫不經心中逝去,它溫婉地流動著讓人感受不到它尖銳的殘酷;在人們突然發現生命即將終結的時候, 時間卻又能溫柔地通過記憶的聚集,召喚過去了的事件、情緒和人們的認識與智慧。 四、評價 《記憶的永恆》美術作品被畫商朱利安・萊維買下,當時他說:「你的話很特別,但它是反大眾的,不可能有買主,我准備掛在家裡自己欣賞。」事實證明這語言的錯誤,《記憶的永恆》後來被一再轉賣,最終進入紐約現代藝術館,受到了大眾的歡迎。 文化情境不僅是美術鑒賞教學的輔助工具,而在美術鑒賞中,也能體現出蘊含在藝術品中深厚的文化內涵以及人文性,更加深入的解讀作品的內涵
『捌』 歸納國內外各三位著名學前兒童教育學家對於兒童美術能力發展階段的理論
兒童教育學家歸納兒童美術能力發展,想像力很重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