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學科普
Ⅰ 科普下;為什麼手持望遠鏡最推薦8倍
8倍和10倍,其實,很難復簡單的說 孰優孰劣制,就是在望遠鏡愛好者裡面,也是一個「永恆的話題」,很多人各執一詞。有的喜歡前者,有的喜歡後者。
我個人感覺,這個東西並不是一個客觀的優劣,而在很大程度上,像顏色的喜好一樣,是一種個性化的選擇。
類似規格下,8倍的視野大,手持穩定,10倍的拉近感更強烈一些,但是視野小一圈,而且不如8倍穩定。它們都有自己的優點和特色。
但是對大多數場合來說,整體的比較,還是8倍占優一些,這方面如果你沒有直觀的經驗,可以搜索下: 」大眾光學 選8倍還是10倍? ,有個模擬和說明,可能看起來更直觀一些。
Ⅱ 光學變焦手機有哪些啊求科普~
以前就有啊諾基亞出了一款,摩托羅拉也有,2018年上市的有三款很不錯
1、OPPO R17 Pro
OPPO將多項領先技術用在R17 Pro上,它的拍照也是相當不錯。首先,硬體後置相機硬體為1200萬像素攝像頭+2000萬像素攝像頭+TOF 3D立體攝像頭。其中主攝為索尼IMX362感測器,7P鏡頭,1.4μm大像素尺寸和1/2.55大感光面積,調教甚優。還配備了了類似三星的F1.5/F2.4靈動光圈技術,可智能切換光圈,OIS光學防抖,進而提升夜拍效果。軟體方面R17 Pro上還擁有OPPO將多項技術整合在一起開發出來的系統級優化方案——AI超清引擎。全新的超清夜景和像素級色彩重構,可以對照片的色彩進行多重優化,提升畫質觀感。並且結合以往的智能曝光、多幀降噪、AI人工智慧演算法等技術,R17 Pro的夜景拍攝能力也很不錯!
2、華為P20 Pro
華為P20 Pro,第一款三攝旗艦,後置徠卡三攝像頭,4000萬像素主攝像頭+2000萬像素黑白+800萬長焦攝像頭。它不僅可以拍出像素更高的照片,還支持3倍光學變焦,5倍三攝變焦,10倍數字變焦,支持最高102400的感光度,拍照能力非常強勁。尤其是超級夜景功能,不用三腳架手持即可拍出觀感舒服且清晰明亮的夜景。而且在OPPO R17 Pro發布當天,華為P20 Pro就降價500元,可說是最佳入手時機了。
3、三星Note 9
剛發布的三星Note 9,與上一代相比進行了常規升級,除了手寫筆之外在拍照方面也是用上了三星家今年口碑相當不錯的智能可變光圈。Note9後置雙1200萬像素光學防抖攝像頭,其中主攝支持F1.5和F2.4光圈模式,用後置拍照時,智能可變光圈能夠適應不同程度需求就是貴啊,6999元的起步,以上三款機型應該是2018年最強大的拍照手機,都帶光學變焦,當然iphonexr也是非常厲害的,就是太貴了。有錢還是可以考慮喔!
Ⅲ 請問,一般的光學實驗都需要哪些設備呢哪些適合在做科普時候用
平面鏡,凸透來鏡,凹源透鏡,支架,光屏,光源,分光計,毛玻璃,鈉燈,汞燈,氦氖激光器,小電珠,光柵。----->到大學實驗一般就這些了
科普時只要平面鏡,凸透鏡,凹透鏡,支架,光屏,光源就夠了,取決於你做什麼實驗
Ⅳ 請推薦光學科普讀物,謝謝!
《中國激光》 還有中國光學期刊網 www.opticsjournal.net/ 上面的比較全面 希望對你內有所幫助!容
Ⅳ 求科普畫幅裁切和數碼裁切以及光學變焦
現在的畫幅裁切簡單講就是通過一個叫裁切系數的轉換系數,將不同尺寸感測器拍攝到的畫面范圍「等效」轉換為35mm膠片(也就是全畫幅)的標准。之所以要搞出這個,就是因為在膠片時代,35mm膠片應用非常廣泛,行業相關人士基本都可以大概判斷出這一規格上不同焦段鏡頭的所產生的視角和對應的成像特性,漸漸的,人們就將角度測量(視場角度)虛擬轉換為線性測量(鏡頭焦距)。而到向數碼時代過渡的時期,由於技術和成本問題,開始的數碼相機感測器尺寸基本上都要小於35mm膠片,因此在使用相同鏡頭時,數碼相機拍攝到的畫面僅相當於膠片相機拍攝畫面的中心一部分,畫面范圍明顯要小,因此人們就將這種變化叫做畫幅的剪裁,意思大概就類似是從完整的照片上裁切下的中心部分。後來為了方便統一計算鏡頭的視角,人們廣泛使用了這個所謂的裁切系數。當然實際上全畫幅並不是最大尺寸的畫幅規格,所以有些裁切系數是小於1的,比如4433中畫幅的裁切系數大概就是0.8,這時的裁切系數已經失去了原有的意義,只是為了方便計算鏡頭的視角。
數碼裁切基本就是畫幅裁切了,只不過有時數碼裁切是主動的,也就是出於某種需要而沒有使用全部的感測器,而只使用了其中的一部分。比較典型的就是相機在拍攝視頻時經常會涉及到數碼裁切問題,由於畫面比例和處理性能的限制,相機在拍攝視頻時往往不會使用全部的感測器,這就產生了數碼裁切。還有就是利用裁切效果來變換視角,更小的感測器尺寸可以在不改變鏡頭焦距的情況下獲得更小的視角,因此有時在攝影中需要用長焦鏡頭拍攝,但手頭恰恰沒有合適鏡頭時就可以通過數碼裁切來主動舍棄一部分畫面換取近似長焦的效果。這個有時也被叫做延伸光學變焦技術。當然,從本質上講,數碼裁切或者延伸光學變焦技術都是完全不改變鏡頭焦距的,因為焦距就是從鏡片光學中心到成像平面(可以是膠片,亦或者CCD,以及現在常見的CMOS)的物理距離。
光學變焦,上面提到了,焦距其實就是從鏡片光學中心到成像平面的距離,因此光學變焦就是通過光學結構來實現的變焦,算是真正意義上的改變焦距。通常都是通過鏡頭中一部分鏡片的移動來實現的,簡單講光學變焦倍數越大,能拍攝的景物就越遠。
Ⅵ 光學變焦是什麼意思,求簡單科普。
光學變焦是區別於電子變焦,簡單的說,相機取景小,用鏡頭組的鏡片位置變化,使得成像大小變化,相當於用望遠鏡吧影響拉近,電子變焦是鏡頭不動,用電路吧圖像放大。
Ⅶ 各位可以科普一下孩視寶護眼台燈的光學原理嗎
孩視寶護眼台燈這個原理其實補充了紅綠光使得色彩的飽和度增加,接近自然光線下的顯色度,可以提高眼睛對色彩的敏感度和飽和度。
Ⅷ 手持式數碼顯微鏡 可拍照存儲 印刷字畫鑒別 學生科普鑒定 100倍 價格怎...
手持式數碼顯微鏡,與常見的光學顯微鏡工作原理不同,和數碼相機變焦放大原理一樣專
光學顯微鏡是有一套復雜屬的光學棱鏡組構成,採用復雜的光學玻璃製造,目鏡和物鏡成像有一套光學系統維系,顯微觀察質量取決於鏡頭的好壞
而手持數碼顯微鏡是通過數碼變焦成像,說白了,和數碼相機是一模一樣的工作原理,優點是:便攜;缺點是:顯微鏡放大有限,成像質量不理想
便宜的有一百來塊錢,一般幾百塊錢左右
需要注意的是,手持數碼顯微鏡類似於光學顯微鏡分類中的體視顯微鏡,如果是觀察細胞之類的,是不合適的
如果是簡單的顯微觀察可以滿足,如果需要完成的是復雜的顯微工作,建議購買光學的數碼顯微鏡,或者是購買光學顯微鏡,1-2千塊錢可以買到
Ⅸ 請問科普活動感想怎麼寫(注意問題補充)
給你篇參考:
5月14日我們來到中科院計算所參加科普活動,開闊了視野,增長了知識。
從中了解到了普適計算和新的名詞「物聯網」。物聯網能更加方便我們的生活,使我們的生活更加多姿多彩。
在未來,我們能夠在外面打開家裡的空調,遠程式控制制家裡的電器,還能使電器具有人性化,比如電燈慢慢的打開,能夠讓人更好的適應亮度。
這次活動,我不僅知道了這些,還從科技館中看到了各種各樣的不曾了解的事物。比如大型的伺服器,有一間房那麼大。感應植物,能夠通過DNA感應出罪犯。還了解到了科技領域里的許多名人名事。
凡所應有,無所不有。
希望下次還能有這樣好的科普活動!
暑假的一天,我到青少年活動中心參觀光學科普展。
一到那裡,我就被眼前的展品吸引住了。那裡的展品分為五類,有:生命科學、電學、力學、光學和數學。一共有30種展品,我最感興趣的是光學類的「光學轉盤」了。
我心裡想:光學轉盤?怎麼個光學法呢?我抬頭一看,啊,原來有說明呀,害得我一頭霧水。我仔細看了一下轉盤,轉盤里有3種顏色,黃色、藍色和紅色,就像一個萬花筒。我按照說明去做,按下了第一個轉盤的啟動按鈕,接著那個轉盤就轉起來了。轉著轉著,本來是由藍色、黃色和紅色組成的轉盤就慢慢變成棕色了。我想:這可真好玩,但為什麼三種顏色會變成一種顏色呢?我又按了旁邊的一個按鈕,本來由青、黃兩種顏色組成的轉盤,轉眼間就變成翠綠色了。我終於明白了光學轉盤的原理:原來圖像已經消失了,但圖像在大腦中並沒有消失,這種現象叫做「視覺暫留」。
再往前走,我見到了三面鏡子,有一面是普通的鏡子,另外兩面稍微有點不同,一面鏡子裡面有一個小貓玩具,另一面鏡子裡面有一個小豬玩具。我心裡十分納悶:科普展上要三面鏡子有什麼用呀?正納悶著,我突然眼前一亮,在鏡子的旁邊有一個按鈕,我因為抵擋不住好奇心的誘-惑,就用手按了下去。沒想到,竟然出現了一條彩燈長廊,就像一條長長的公路,旁邊有五顏六色的彩燈一樣。如果關掉按鈕,彩燈長廊就消失了。我感到十分奇怪:為什麼鏡子裡面會出現一條彩燈長廊呢?又為什麼鏡子裡面的景象會那麼長?原來鏡子能夠在它們反射面之間把光線來回反射時,就會產生一個比這個影像更遠的影像。
參觀完了光學科普展,我這才知道,世界上還有那麼多的知識等著我們去探索,還有那麼多東西等著我們去挖掘。我一定要好好學習,發明出更多有意義的東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