稱之文言文
Ⅰ 古文的稱呼
文言文的日常稱呼用詞。
(1)自己謙稱
家父、家嚴:稱自己的父親。
家母、家慈:稱自己的母親。
家兄、家姐:稱自己的兄姐。
舍弟、舍妹:稱自己的弟弟和妹妹。
舍侄:稱自己的侄兒。
內人、內子、內助、拙荊:稱自己的妻子。
外子:稱自己的丈夫。
犬子、小子:稱自己的兒子。
小女:稱自己的女兒。
敝友:稱自己的朋友。
敝人:稱自己。
(2)對人尊稱
令尊:尊稱對方的父親。
令堂:尊稱對方的母親。
令郎、令子、令嗣:尊稱對方的兒子。
令侄:稱人侄兒。
令愛、令媛:尊稱對方的女兒。
令婿:尊稱對方的女婿。
令媳:尊稱對方的兒媳。
令正、賢閣,尊夫人:尊稱對方的妻子。
昆玉、昆仲:稱人兄弟。
喬梓:稱人父子。
賢契:稱自己的學生。
高足:稱別人的學生。

(1)稱之文言文擴展閱讀
古代稱呼
稱呼是一種文化現象,從一個時代的稱呼中,我們可以窺見一個時代的風貌。稱呼也是一面鏡子。稱呼的變化是文化的變化,同時也被視為歷史文化的折射。
中國人的稱呼,實質上就是一部中國文化的發展史,其中蘊含著中華民族悠久的文化歷史的沉澱與變遷。中國人的稱呼是宗法、習俗、等級、地位、聲望等的反映,尊長、後輩、上級、下屬各有各的一套稱呼,誰也不能逾越。從稱呼中我們可以看到國人對宗法禮制、尊卑長幼等禮法習俗的重視,對官職、科舉的表示方式。
古代兄弟稱呼
兄弟排行稱謂:古代以伯、仲、叔、季來表示兄弟間的排行順序;伯為老大,仲為老二,叔為老三,季排行最小。父之兄稱「父」,父之次弟稱為「仲父」,仲父之弟稱為「叔父」,最小的叔叔稱「季父」,後來父之弟都統稱為「叔父」。
古代父母稱呼
父母又稱高堂、椿萱、雙親、膝下、考妣等。
Ⅱ 為什麼稱古文為文言文
經常聽到一些中學生提到"學文言文啦"、"老師讓把這篇文言文背誦下來"、"這段文言文我不會翻譯"什麼的!·自己在中學的時候也是稱古文為文言文的。但是"文言文"到底是什麼中學生未必懂得,其實就是教他們的老師懂不懂得我也不敢肯定~!
其實把中學課本上的古文(除了古詩)稱之為文言文確切的來說是不正確的!~古文就是古文,一個古代文章的統稱,沒有什麼能代替的。文言文確切的說只不過能涵蓋古代"文"和"言"(言是不是能算一種文體現代學術界都還沒肯定的答案)兩種文體,而我們中學課本上的被稱之為"文言文"的文章,這兩種文體卻不多~!所以說"文言文"這個詞是很不確切的!~!只不過現在稱呼習慣了,大家認可了罷!~
"文言"一詞最早應該出於《易經》,反正上古時期就那幾本書,老詞不是出自這本就是那本,無須多說。《易經·乾》里有《文言》一篇,但《易經》里的"文言"和中古以及近現代的"文言"沒有相同的意思,這里就不說了。按照代表古文的習慣,"文言文"的含義應該包括"文"和"言"兩部分,當然我們也可以說成是"文學語言的文章"之類的意思,但是這又顯示不出來"文言文"指古文的含義了。那我們為什麼習慣把古文稱之為文"文言文"呢?究其原因是由於在古代"文"和"言"都被用做過對於某種文體的稱謂,就像現在我們稱呼"詩歌"、"散文"一樣!以有韻的文章為"文",無韻的文章為 "筆"。至於"言"作為一種文體,最早 《文心雕龍·總術》里記載了顏延年的提法,雲:" 顏延年以為:「筆之為體,言之文也;經典則言而非筆,傳記則筆而非言] 。"正因為"文"與"言"都做過古代文體的稱呼,這個"文言文"的稱謂才和古文搭上了邊!
Ⅲ 文言文中代表你的稱呼
爾、君、乃
一、你拼音:nǐ
釋義:
1、稱對方,多稱指一個人,有時也指稱若幹人:你廠。你方。
2、泛指任何人:你死我活。
二、爾拼音:ěr
釋義:
1、你,你的:爾父。爾輩。爾汝(你我相稱,關系密切)。爾曹(你們這些人)。爾虞我詐。
2、如此:偶爾。不過爾爾。
3、那,其(指時間):爾時。爾後。
4、而已,罷了(亦作「耳」):「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頭搶地爾」。
5、詞尾,相當於「地」、「然」:卓爾。率爾(輕易地)。
三、乃拼音:nǎi
釋義:
1、才:今乃得之。「斷其喉,盡其肉,乃去」。
2、是,為:乃大丈夫也。
3、竟:乃至如此。
4、於是,就:「因山勢高峻,乃在山腰休息片時」。
5、你,你的:乃父。乃兄。
(3)稱之文言文擴展閱讀
漢字筆畫:

相關組詞:
1、迷你[mí nǐ]
屬性詞。指同類物品中較小的;小型的。
2、你個[nǐ gè]
你這個。
3、你敦[nǐ dūn]
蒙古語。眼睛。
4、削你[xiāo nǐ]
揍你,打你,或是懲罰與威脅。
5、管你[guǎn nǐ]
不管;無論。
Ⅳ 友人片善金忠必稱之文言文譯文
友人抄片善金忠必稱之意思是金忠一向因為對人和善而受稱贊,即使平時與他有不同見解的人,金忠也對他很寬厚,從來也是稱贊有加。
有的鄰居曾經多次羞辱他,他當尚書時,那個人來京城作官,擔心金忠不能容他。金忠仍然推薦任命他。

(4)稱之文言文擴展閱讀:
友人片善金忠必稱之文的主角:
金忠,字世忠,鄞(寧波)人,生於1353年,卒於1415年。出生賢門旺族。早年家道中落,備歷生活艱辛。自小博覽史籍,熟讀兵法,自學成才。33歲,赴通州探望在那裡當兵的二哥。
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進入北平燕王府當衛兵,後轉任長史文書。
洪武三十二年(1399年),署紀善,隨燕王朱棣「靖難」。與舉薦人姚廣孝一道,同為朱棣「靖難」的主要謀劃者。後隨軍征伐,贊理軍務,運籌帷幄,是朱棣的得力謀士,官至王府長史。
Ⅳ 白話文和文言文被稱為什麼
白話文白話文(又稱語體文),指的是以現代漢語口語為基礎,經過加工的書面語。白話文在古代也有一段很漫長的歷史,在宋代己有話本,明清兩代也有部分白話小說,如金瓶梅、水滸傳、西遊記、紅樓夢等,不過為古白話,而且白話文作品在古代文壇上只佔少數,文言文在當時仍然是主流。1919年五四新文化運動以後,白話文才取代了文言文,成為寫作的主流,使文言文慢慢地退出了歷史的舞台。白話文是相對於文言文而說的。清末開始的文體改革可以分為「新文體」、「白話文」和「大眾語」三個階段。《狂人日記》是中國的第一部白話文小說;和合本《聖經》則是第一部白話文翻譯著作。「文言文」是相對於「白話文」而言,但區別於「白話文」。春秋、戰國時期,用於記載文字的物品還未被發明,記載文字用的是竹簡、絲綢等物,而絲綢價格昂貴、竹簡笨重且記錄的字數有限,為了能在「一卷」竹簡上記下更多的事情,就需要將不重要的字刪掉。可以說「文言文」是世界上最早的文字記錄「壓縮」格式。後來當「紙」大規模使用時,統治階級的來往「公文」使用習慣已經定型,會用「文言文」已經演變成讀書識字的象徵。第一個「文」,是書面文章的意思。「言」,是寫、表述、記載等的意思。「文言」,即書面語言,「文言」是相對於「口頭語言」而言,「口頭語言」也叫「白話」。 最後一個「文」,是作品、文章等的意思,表示的是文種。 「文言文」的意思就是指「用書面語言寫成的文章」。而「白話文」的意思就是:「使用常用的直白的口頭語言寫成的文章」。 在我國古代,要表述同一件事,用口頭語言及用書面語言來表述,是不同的,例如,想問某人是否吃飯了,用口頭語言表述,是「吃飯了嗎?」,而用書面語言進行表述,就是「飯否?」。「飯否」就是文言文,這里,「飯」名次作動詞用,意思為吃飯。我國的古代,所有的文章都是用書面語言寫成的。所以,現在我們一般將古文稱為「文言文」
Ⅵ 為什麼古文它又稱文言文
文言文是一種在五四運動之前的用的文字
第一個「文」,是書面文章的意思。
「言」,是寫、表述、記載等的意思。
「文言」,即書面語言,「文言」是相對於「口頭語言」而言,「口頭語言」也叫「白話」。
最後一個「文」,是作品、文章等的意思,表示的是文種。
「文言文」的意思就是指「用書面語言寫成的文章」。而「白話文」的意思就是:「用常用的直白的口頭語言寫成的文章」。
我國的古代,所有的文章都是用書面語言寫成的。所以,現在我們一般將古文稱為「文言文」
Ⅶ 文言文中稱誰為怎麼說
「孰是」
孰就是誰的意思
Ⅷ 文言文中的「之」是什麼意思
一、用作代詞,又分幾種情況:
1、可以代人、代物、代事。代人多是第三人稱。譯為「他」(他們)、「它」(它們)。
2、活用為第一人稱
。如君將哀而生之乎?
《捕蛇者說》
3、指示代詞,表近指。可譯為「這」,通常作復指性定語。如:
郯子之徒,其賢不及孔子《師說》
二、用作助詞:
1、結構助詞,定語的標志。用在定語和中心語(名詞)之間,可譯為「的」,有的可不譯。如:
若能以吳、越之眾與中國抗衡。《赤壁之戰》
2、賓語前置的標志,不譯。
如:
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師說》
3、定語後置的標志,不譯。如:
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勸學》
4、用在主語和謂語之間,起取消句子獨立性的作用,可不譯。譯時也可省去。如:
孤之有孔明,猶魚之有水也。《隆中對》
5、只起調整音節的作用,無義,譯時應省去。如:
頃之,煙炎張天。《赤壁之戰》
三、
動詞,譯為「到、往」,
如:吾欲之南海,何如?《為學》
Ⅸ 表示人稱的文言文詞語
第一人稱代詞
吾:吾與汝畢力平險
余:余聞而愈悲
我:我與城北徐公孰美回
予:予觀夫巴陵勝狀
此外:「臣答、愚、不肖、小人」等代替第一人稱時是謙稱。
臣本布衣
愚以為宮中之事
「孤、寡人、朕」是古代帝王諸侯自稱。
孤不度德量力
安陵君其許寡人
第二人稱代詞:
汝:汝亦知射乎
爾:爾安敢輕吾射
若:若毒之乎
此外,「子、足下、君、公、先生、大王、陛下(對君王)」作第二人稱時,是尊稱,相當於先生,「您」。
第三人稱代詞:
彼:彼知顰美,而不知顰之所以美
之:公與之乘
其:見其發矢十中八九
Ⅹ 古文或文言文里稱呼「我們」怎麼說
「吾、我、余、予」等,還有帝王的專稱「朕」和「孤」字,通常都可譯為「我」、「我們」、「我的」、「我們的」。另外還有:吾等,吾輩,吾每(明清小說中較多見)。
例句:1、吾等所努力者,一面集中自己之兵力,一面分散敵人之兵力。
2、"好友請道來,吾等當洗耳恭聽,"迪克森先生曰,"個中想必有猥褻氣味。"。
3、世無優於他人者,除非吾等所論為時尚,而吾很抱歉,吾更願將此話題留予那些通曉區分鳧藍與晚櫻紅之法的女子及部分男子。
4、舊事勿念,吾等老者也自有壽福,孝女心到即可!

(10)稱之文言文擴展閱讀:
我們解釋:
1、代詞。稱包括自己在內的若幹人。
例句:《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三六回:「我們豁去虛文,且談談正事。」
巴金《隨想錄·關於麗尼同志》:「我立在甲板上,身子靠著欄桿,搖著手,低聲說:『 台灣 ,美麗的土地,我們的!』"
2、稱呼包括自己在內的若幹人。如:我們大家一起干;我們的學校;我們的友誼……:指「我」。
例句:帶感情色彩。用於口語。如:你怎麼不講理,讓我們怎麼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