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美術學科 » 美術色彩理論

美術色彩理論

發布時間: 2020-12-05 06:48:22

❶ 關於美術色彩 實用的理論知識

看看中央廣播電視大學老師如何講述色彩的吧,看過之後你肯定認為內好!色彩[全10集] http://www.xxw001.com/video/?b381b9b129c7614d7f644.shtml[第1集:色彩的容基本知識和原理(一)][第2集:色彩的基本知識和原理(二)][第3集:色彩寫生的工具][第4集:簡單靜物的寫生][第5集:復雜靜物寫生][第6集:靜物寫生——不同質感的刻畫][第7集:靜物寫生——主觀性靜物的寫生表達][第8集:頭像寫生][第9集:半身像寫生][第10集:風景寫生]

❷ 湖北美院動畫研究生兩門專業課考什麼620美術理論及色彩和520素描(含速寫)分別考什麼滿意有追分!

每門都有涉及,另外考前學校里會舉辦一個培訓班,就三個晚上,可以去聽一下。

❸ 繪畫色彩理論

瑞士的伊頓教授的《色彩藝術》,最經典的色彩學基礎理論。但是書出版的比較久了,版八十年代第一版,權九十年代第二版,現在不知能否買到。
但是現代色彩構成理論的誕生主要是為工藝美術服務的,盡管繪畫創作都自覺符合色彩理論,但畫家很少像設計師一樣嚴格按照理論指導去設計畫面。繪畫畢竟不是數學題,不能依靠公式的。還是重在實踐,畫得夠多才能真正消化書中的理論。

❹ 如何讓色彩靜物不孤立,美術生必看理論知識

在藝術成長的過程當中,一件好的藝術作品都擁有它需要表達的東西,有著其獨有的內涵。而一幅優秀的美術作品當中,也有認可並令我們能夠感悟的地方。繪畫描繪的是現實,但它卻與現實事物不同,它擁有作者的情感。在我們美術藝考當中,一幅美麗的色彩作品需要擁有統一的色調,來表達它應有的美感。只有統一的色調傾向才能夠令畫面變得賞心悅目,那種冷暖不一、各不相關的畫面是無法得到人們審美的認同的。那麼在一組靜物當中我們要怎樣才能找到這種色調呢?
色調是指在一組靜物中的物體色彩所構成的總的色彩傾向。在寫生訓練中,有時我們注視對象,感到色調的傾向不是很明顯,這時我們應當採取整體觀察和歸類定位的方法,這樣我們就能抓往一組物體的基本色調。
如:我們首先感受一下靜物的背景,襯布與物體之間哪種色彩占的比例大,襯布的色彩傾向與主要靜物的色彩是協調的還是對比關系。如果襯布與主要靜物的色彩屬同類色系的范圍,那麼它們就基本決定了這組靜物的色調傾向,占據畫面主要位置大面積的襯布顏色就構成了該畫面的主要色調。靜物的擺布與組織,通常是在以大面積的具有某一色彩傾向的襯布或物體占據主控位置的基礎上,加以其他色彩的一些小面積襯布,用此與物體產生對比關系,來活躍畫面。

在對一組靜物的色塊面積的分布和比例構成上有了初步的感受和比較分類之後,為了明確色調的具體定位,我們應當學會從下列幾個方面來辨別其特點:從明度上來分,有亮色調(或稱高調),有暗色調;從色性上來分,有冷色調、暖色調和中性色調;從色相上來分,有褐調子、紫調子、黃灰調子等。這些都是該組靜物中的整體色彩的總體傾向所構成的色調。我們應在寫生中牢牢地把握並記住靜物的色調,並且貫穿於寫生的始終。
最後,在繪畫當中要掌握畫面的色調,可以在每一件靜物的暗部添入周圍的環境色,如果有兩塊襯布,要相互影響。環境色的添加可以讓各個靜物之間相互影響,在亮部則加入統一的光源色,最終能夠把握好整體色調。

❺ 素描和色彩的歷史發展

素描是用單一顏色來描繪對象的一種繪畫。常見的素描畫是以黑色(即利用黑白的層次)描繪的,但也有用一種彩色描繪的(如棕、紅、綠、藍等),或一種彩色加黑或在此基礎上加白粉,也屬於素描。更具體地說,素描是舍棄了對象的多種色彩關系,用單一顏色的線條或明暗描繪對象的外形、比例、結構、體積、空間、質感和色彩的濃淡,運用這些造型藝術的基本因素來綜合表現形象的繪畫。
素描畫的表現形式有三種。一是線描(相當於中國畫的白描);二是以明暗手段表現物象的體積的所謂明暗法;三是線條與明暗法的結合,亦稱線面結合法。
由於素描畫排除了色彩的直接表現,集中運用造型藝術的基礎因素去表現對象,所以它是造型藝術的基礎。在繪畫發展的過程中,逐步形成了既有別於素描創作又有別於畫家的素描習作的素描基礎訓練。這種系統的素描基礎訓練,已經成為學畫者的必經之途。
早期的素描
人類開始懂得繪畫是從素描開始的。根據考古的發現,現在所知世界上最早的繪畫是法國西南部比勒高省多爾多涅附近稱為接斯柯的岩洞壁畫和西班牙北部阿爾塔米拉山的洞窟壁畫。前者距今約兩萬年,是舊石器時代的繪畫遺跡;後者約在1萬年以前,是舊石器時代晚期繪制的。原始人用最簡易的材料描繪他們在狩獵活動中的主要獵獲物。西班牙阿爾塔米拉洞窟壁畫的野牛尤為精彩,其中一隻低頭挺角准備向前沖擊的野牛,像箭在弦上一觸即發,充滿向外的運動感。這是用燒鹿脂的燈煙畫成的,然後用朱紅色的礦物顏料粉末上色。這些古代壁畫基本上是用單一顏色進行描繪,所以,也可以說是世界上最古老的素描畫。
隨著人類的進步,繪畫才逐漸由簡單到復雜,由主要是素描的方法走向色彩的表現,素描畫也從原始階段逐步得到發展。
在世界美術發展史上,繼史前時期的繪畫之後,最引人注目的是古埃及和古希臘的壁畫,可惜保存下來的很少。從僅存的殘缺壁畫看來,古埃及壁畫以線造型為主,具有濃厚的東方色彩;而古希臘的壁畫雖然仍以線的造型觀念為主,但已向立體的表現演變。在開羅美術館陳列的古埃及畫家所畫的素描《狗》,是這個時期保留下來的素描習作,可以看出古埃及畫家已具有相當的寫實功夫。從古希臘保存下來最多的堪稱世之瑰寶的雕刻作品和流傳下來的許多著名畫家的作畫故事看,古希臘的繪畫肯定也會和它的雕刻那樣有過極高水平的作品。如果畫這些壁畫的畫家都畫有草圖的話,這些草圖就是一張張傑出的素描。可惜,這種素描畫我們是看不到了。但我們可以從保存下來的古希臘瓶畫中,看到當時古希臘藝術的素描水平。古希臘瓶畫有三種式樣。早期的是黑像式,即在白底子上把用線條勾畫的形象塗上黑色,像剪影那樣。後期叫紅像式,即與黑式相反,背景填黑釉而形像留空白(空白處為陶器的紅色表面,故稱之紅像式)。以後又發展到使用白描的瓶畫。這些瓶畫造型簡練優美,結構嚴謹,本身就是一幅幅素描傑作。我國長沙戰國楚墓的帛畫,大約為公元前400多年至前200年期間(與古希臘同期)的產物。用黑白兩色描繪一位中年婦女合著掌,抱著必勝的信念去迎接生命與和平的勝利(畫面上的鳳,代表生命與和平,在矯健地撲擊近似蛇形、代表死亡和災難的夔),這幅古老的素描畫可以看出我國古代繪畫也同樣達到了很高的水平。此後我國的傳統繪畫基本上是沿著這種以線造型為主的路子發展下來的。
從古代世界史前時期之後的繪畫素描作品看來,這時各國的繪畫素描作品已具有不同的民族風格,但都保留了以線造型為主的史前時期繪畫的特點。
古羅馬繼承了古希臘的文化藝術,但沒有很突出的創造。其後隨著中世紀封建統治的日益專橫,基督教的發展和神權至高無上的統治,中世紀藝術除了建築方面因為歌頌神權建立教堂,創造了羅馬式和哥特式建築,以及為教堂修建而發展起來的玻璃鑲嵌畫之外,繪畫大部分是為裝飾基督教堂或王侯宮殿、貴族邸宅而畫的壁畫,也有用筆畫在羊皮紙上的插圖。這些插圖也是保留下來的素描畫之一種,但仍然基本上是線描的,大多都十分軟弱、幼稚。按照基督教禁慾主義的觀念,人物形象都刻畫得臉無表情。這個時期可以說是繪畫的黑暗時期。當時無所謂專門的畫家,而是老百姓在貴族、主教的訂貨或命令下,為他們新的邸宅或教堂搞裝飾。這種工匠畫完後,就回去養牛、耕田或打鐵,他們完成的任何一張作品都沒有署名,因為他們在社會上根本沒有地位。那時也許存在徒弟跟師傅學畫,一邊工作一邊學畫(即幫老師復制或放大作品)的情況,但卻沒有進行繪畫的基礎訓練,因而中世紀的繪畫水平是很低的,人物比例不對,也不注意遠近大小的規律。這個時期,在中國造紙術還未傳到之前,畫匠們的素描畫是畫在羊皮、木板、絹綢、竹片、獸皮或牆壁上的,這些材料都遠不如畫在紙上那麼方便,表現力那麼豐富。這個時期的素描也很單調呆板,它的真正發展是在文藝復興運動到來之後。
素描的發展與素描基礎訓練的誕生

畫家之一。這個時期,許多繪畫大師不但是偉大的色彩畫家,而且是偉大的素描畫家。如達·芬奇(1452—1519)、拉斐爾( 1483—1520)、米開朗琪羅(1475—1564)、提香(1490—1576)、丁托列托(1518—1594)等等。
第二,由於科學的發展,科學與藝術結合,畫家們在廣泛實踐的基礎上創立了科學的繪畫基礎理論、藝術理論和素描理論,推動了素描的發展。
文藝復興時期由於重視對自然的研究,自然科學的進步和新發現,促使許多繪畫大師們認真地對待描繪的對象。他們解剖屍體,了解人的解剖結構,畫了不少分析圖和人物習作,產生了藝用解剖學。在研究空間處理上創造了透視學。義大利佛羅倫薩畫家馬薩丘(1401—1428)繼承了義大利文藝復興初期繪畫大師喬托(1267—1337)的傳統,和同時期的其他畫家一起發現了透視學之後,翁勃利亞畫派畫家弗蘭西斯加(約1416—1492)的《繪畫透視學》已經把透視學發展到相當完善的地步。1435年誕生的西歐最初的藝術理論——列昂·巴替斯塔·阿爾伯蒂(1404—1472)的《繪畫論》高度評價了寫實、透視等繪畫基礎理論,並強調畫家應加強對對象創造性的研究,具有形象地綜合對象的能力。為此,他首次提出畫家應練習最簡單的幾何模型素描,這是素描基礎訓練產生之前最早的理論准備。後來達·芬奇寫了許多繪畫札記,明確地強調「繪畫是一門科學」[1],提出自然是繪畫的源泉,畫家在表現自然時,不能只依靠感覺去認識世界,還要用理性去分析、掌握自然界的規律,使繪畫藝術建立在科學的基礎之上。達·芬奇的繪畫札記不但闡明了許多藝術原則,還特別對繪畫的基礎學科,諸如解剖學、透視學、素描、明暗色調、構圖處理等作了系統科學的理論研究。米開朗琪羅認為素描功夫的深淺直接影響到畫家的成敗。瓦薩里(1511—1574)則進一步認為素描是一切造型藝術的基礎。楚加里(1542—1609)則把素描提高到是表現畫家思想的藝術樣式的地步,已經從理論上提出素描的獨立性。這些理論的探討推動了美術事業(包括素描)的發展,亦為美術學院和素描基礎訓練的誕生准備了條件。
第三,素描基礎訓練作為對美術青年進行科學的系統的培養訓練手段,隨著美術學院的產生而誕生。義大利文藝復興盛期一些藝術大師相繼去世之後,義大利流行著一種因襲某些大師風格的所謂風格主義,當時反對風格主義的代表人物是卡拉瓦喬(1573—1610)和卡拉齊兄弟(阿尼巴·卡拉齊,1560—1609);洛多韋科·卡拉齊(1555—1619);阿果斯丁諾·卡拉齊(1557—1602)等人。卡拉齊兄弟為了更有意識地恢復義大利文藝復興盛期的傳統,於1585年在小侖亞城創辦廠美術學院,他們改變了中世紀以來美術青年工匠的學習方式,運用文藝復興以來美術創作和基礎理論的科學成果,按一定的程序,對美術青年進行系統地培養訓練。其中素描作為基礎訓練的主要方法已開始誕生。這種以素描基礎訓練作為主要學習手段的美術學院在義大利出現之後,很快就普及到了歐洲各國,並影響到全世界的美術教育。這時素描基礎訓練的主要內容是先臨摹後寫生,以人體模特兒寫生作為學習的最高手段。教學的具體程序是:學生先臨摹老師的素描,同時臨摹一些版畫,作為學習基本畫法的入門,以後對幾何形體的石膏模型和古代雕刻的石膏像進行寫生(其中以古希臘羅馬雕刻的石膏像寫生為主),以此作為畫好人體模特兒寫生的基礎,最後的主要學習內容是對裸體模特兒進行寫生。這種素描教學程序在美術學院出現之後的畫家工作室里也盛行。這種從臨摹到寫生的素描基礎訓練改變了中世紀學藝徒工只能在臨摹匠師的作品和為匠師放大稿子的過程中學習的局面。從臨摹為主到臨摹後寫生,美術教學前進了一大步。因為臨摹僅是一種模仿的過程,將教師創造的形象從平面搬到另一平面,盡管搬得像,但缺少對實物直接觀察、分析研究,以及最後用什麼手法表現對象的過程;這個過程是鍛煉學生對對象敏銳的觀察力和表現力所必須的。而且以臨摹為主的學習方法容易先入為主,易形成以老師風格為准繩的主觀程式,按這個程式去套生活,創造的形象就會千篇一律。因而在一味臨摹老師作品的畫家工作室里,只有少數幸運兒走了很長一段路之後才尋找到自己的藝術語言,最後取得成就而成名。剛剛誕生的素描基礎訓練雖還是強調臨摹,但畢竟將寫生作為最高階段的學習內容,在對古代雕刻石膏像和人體模特兒寫生時傳授了許多解剖學、透視學、構圖學等科學知識,對當時美術的發展起了促進作用。
學院派素描基礎訓練的沒落與素描基礎訓練寫實傳統的恢復發展
波侖亞美術學院是作為恢復文藝復興盛期的傳統而出現的,這個傳統的主要內容之一就是崇尚古希臘、羅馬的古典藝術,它要求學生的創作以表現古希臘、羅馬的古典美為標准,創作題材也只能表現宗教、神話和歷史故事,在素描基礎訓練中也特別推崇古典美。這樣,就孕育著美術學院教育發展為學院派最後走向沒落的危險。
為了推崇古典美,學生開始素描寫生之前必須臨摹老師的作品或版畫作品,開始灌輸舌典美的審美要求,其後十分強調對古希臘、羅馬雕刻或這些雕刻的石膏像進行寫生和專門研究,甚至把古代雕刻的介紹作為一門主課,在學生們最後進入人體寫生課階段,必須把這些古典藝術的規范作為素描寫生造型的標准樣式,學生雖然也有自己的直接觀察,但由於過分強調和推崇古典雕刻藝術的造型標准,學生們在練習中實際上幾乎原封不動地把古典藝術的造型標准表現出來,這是十分自然的。1675年法國皇家繪畫雕刻學院頒布了所謂《繪畫法典》,對古典美規范的要求更達到荒謬的程度,這就完全否定學生的直接觀察,只能按法典的古典規范作畫了。經過這種美術學院素描基礎訓練培養出來的畫家,就會認為觀察自然的本來面貌已經沒有必要了,並逐漸形成一種僵死的、概念的、公式化的所謂學院派素描體系,最後把文藝復興時期尊重自然、推崇研究自然、極其重視寫生的寫實傳統完全拋棄了。這種學院派素描基礎訓練對美術基礎教育的統治,如果從《繪畫法典》算起的話,由17世紀下半葉到19世紀末葉,最後在浪漫主義現實主義和印象主義的沖擊下由動搖到開始崩潰,歷時將近200年。
學院派素描基礎訓練極力崇尚的規范化素描的畫法究竟是怎樣的?
文藝復興以前,素描的畫法主要是以線條為主的,文藝復興開始,已經在線條的基礎上使用明暗表現物體的立體感。達·芬奇曾十分完善地提出了明暗五大調子層次的明暗法①(這個五大調子的正確區分一直沿用至今,詳見本書第二章),並已提出依靠面表現物體形狀作為「繪畫科學的第一條原理」的重要性。但他和當時許多畫家都強調明暗的柔和過渡,忌明暗之間出現明顯的分界,因而他們處理形體起伏的效果都比較圓,同時他們又特別強調物體的外形和輪廓,所以他們的基本畫法是在勾畫物體外形時加上明暗色調,其主要著重點還是輪廓外形線條的刻畫。波侖亞美術學院素描基礎訓練的素描基本畫法,就是這個文藝復興傳統畫法的繼續。以後隨著學院派素描基礎訓練對古典美追求更加規范化,素描畫法對外輪廓和線條的表現就更絕對化了。誠然,線條與色彩的表現作為一種表現手法,未嘗不是好的,至今不少畫家仍運用這種線與明暗結合的方法作畫,並有前進和發展。但作為藝術的格式要求學生就會約束藝術向多樣化發展,甚至會釀成災難。當時正是這種學院派素描基礎訓練的格式被一直沿用下來。美術學院在各國成立之後,繪畫藝術的發展經歷過16世紀巴洛克藝術時期、洛可可藝術時期,到19世紀法國古典主義藝術時期。在巴洛克藝術時期,繪畫已著重使用明暗手法,畫家開始發揮明暗的感人力量,使畫面的氣氛、形象的立體感都得到加強。這種畫風的代表人物有委拉斯開支(1599—1660)和魯本斯(1577—1640),特別是17世紀的荷蘭畫家倫勃朗(1606—1669)。明暗已變為作畫的主要手段。通過明暗表現物體的面和體積的方法,可以說已從主要是線條或線條加明暗的畫法獨立出來。但這種方法並沒有使學院派素描基礎訓練的格式有所改變。
19世紀法國古典主義畫派的主要人物大衛(1748—1825)和安格爾(1780—1867),他們的素描輪廓精確優美,結構嚴謹,是循著學院派素描的風格發展下來的。安格爾更是追求線條的簡練與准確,他的素描細節精雕細刻而不失整體,堪稱古典主義素描的典範。與大衛同期具有浪漫氣息的法國著名畫家普呂東(1758—1823),他的素描風格和主張與大衛不同,理想化而有真實感,以明暗手法烘託人體的輪廓,虛實變化微妙,空間感較強。他是晚年才被選入法蘭西學院的,他的素描風格也沒有對學院的教育造成影響。安格爾擔任法蘭西美術學院院長之後,在尋找基礎訓練方面是嚴格地按學院派的要求做的,看他的素描可見當時學院派素描基礎訓練的一般畫風。安格爾雖然認為素描要有內在的形,但他心目中美的形體是圓周式的布局,「線條——這是素描,這就是一切」①,他要求素描的線和形的簡練,實際上主要是追求輪廓的美。當時法蘭西美術學院的許多學生都以為素描的目的就是追求一個高貴的輪廓,甚至把對象看作是被輪廓圍繞著的一個平面。特別使要求寫實的學生不能容忍的是,在人體寫生課時,不能按模特兒本來樣子畫,而必須按古典的規范(如人身高按8個或8個半頭的格式等)修改眼前的對象。
19世紀中葉,學院派教學(其支柱是素描基礎訓練體系)已成眾矢之的。先是德拉克洛瓦(1798—1863)為代表的浪漫主義畫派,攻擊學院派的素描:徒有外表的細致真實,其實不包含絲毫真實,特別是那種內在的真實,即缺少畫家對事物的真切感情。接著是庫爾貝(1819—1877)為代表的現實主義畫派的沖擊,他們堅持以生活真實為創作依據,反對代表官方趣味的學院派因襲虛偽的藝術。庫爾貝主張素描基礎訓練應以現實生活為楷模,他曾為不滿學院教育的學生開設了畫室,嘗試過用農民和牛代替古代雕刻石膏像和人體模特兒,把牛牽到畫室給學生畫。德·布阿勃德拉克針對學院派素描基礎訓練缺乏視覺記憶力訓練的毛病,在美術學院之外,試行以發展視覺記憶為基礎的新的教學法。印象畫派索性走出畫室寫生,在光色的表現上對繪畫進行革新。他們厭惡學院派迎合官方趣味的虛偽做作,主張作品無所謂表現意義,只是畫家視覺印象與自我感覺的反映。因此,他們的素描(特別是印象畫派之後的畫家的素描)逐步不大著重刻畫人物的自然形態,只重形象的感受和氣氛,有的風景素描只注意紀錄光的印象和試探筆觸的組織。
在浪漫主義畫派,現實主義畫派和印象畫派的先後沖擊下,當時歐洲的美術學院表面上仍照常開辦,但學院派教學作為一個體系已經失去現實基礎,走向沒落並日趨崩潰。反映社會上現實主義畫派和印象畫派以及現代派觀點的不同教學法和體系逐步在學院教學中演化出來,形成一個比較復雜的局面,有的學派索性建立自己的美術學校。
19世紀下半葉,印象畫派盛行以致現代派產生,對當時美術教育的影響是很大的。在美術學校里不是先臨摹而是從寫生入手,是在印象畫派產生之後才有的。寫生是研究自然,探索藝術形象的本源,鍛煉基礎造型能力的最好方法,但不同學派對待寫生的態度是不同的。印象畫派以及現代派觀點的美術教學,著重發展學生的視覺記憶和想像能力以及獨特的表現手法,寫生時強調視覺印象和自我表現的主觀因素,不大重視表現對象的生活原形,寫生練習的課時也逐步減少,因而他們培養的學生一般寫實能力都較弱。更有甚者,由於逐步產生了輕視對客觀規律的研究,導致對寫實傳統的否定,有的現代派的畫家,認為素描基礎訓練已不重要,美術院校也可以不辦了。與此相反,堅持現實主義道路,堅持寫實傳統,堅持研究自然的畫家,在探求改革或創造不同於學院派傳統教育的新的學派和體系,他們在素描基礎訓練中恢復和發展了文藝復興時期就提倡的寫實傳統。
這個時期,各國堅持和發展寫實傳統的畫家、學派和教學體系是很多的。對我國建國初期美術教育影響比較大的是俄國契斯恰柯夫(1832—1919)的素描教學體系,它是在19世紀70年代印象畫派興起時醞釀成熟的。契斯恰柯夫強調素描基礎訓練的嚴格的程序性和系統性,繼承了巴洛克藝術開始的明暗法,針對當時學院派以輪廓線條加明暗的素描格式,提出三度空間的透視造型法則。認為「素描畫的不是線,而是形……畫的是線而見到的是兩條並行線等之間所包含的體積。」①從結構上理解這些體積的有機聯系。強調學生既要掌握對象的規律性,又要有描繪上的正確性。畫人講究布局、比例、肖似。力圖克服學院派素描的缺點,使素描建立在形的嚴格和正確的描寫上。契斯恰柯夫素描教學體系和各國同時出現的堅持寫實傳統的教學體系一樣,他們堅持了對自然和客觀規律的研究,發展了自文藝復興就提倡的寫實傳統,這一傳統在學院派素描基礎訓練統治美術教育期間幾乎被古典規范淹沒了的。契斯恰柯夫素描教學體系雖然存在缺點,對發揮學生視覺記憶、速寫、默寫和形象想像力能力方面注意不夠,但它畢竟為當時俄國現實主義畫家打下扎實的造型基礎,又直接影響了蘇聯的美術教育以及俄國50年代的美術教育,對提高我國美術創作的造型能力是有幫助的。
(我從網路上搜的)

❻ 學美術的應該看那些 光學和色彩理論的書

你說的應該是西方的繪畫吧,我建議你從素描寫生開始,素描是學習西方繪畫專的基本知識也是必屬須掌握的知識!我建議你從幾何石膏寫生——靜物寫生——石膏頭像寫生——真人頭像寫生這個科學的方法學起!學好了可定有所感悟!祝你學藝有成!你可以看一下我的素描!哈哈很久沒有畫了!http://blog.sina.com.cn/s/blog_6f368cbb0100pogf.html歡迎指點!

❼ 美術高考生畫的色彩的一些理論知識

對於色彩的研究,千餘年前的中外先驅者們就已有所關注,但自18世紀的科學家牛頓真正給予科學揭示後,色彩才成為一門獨立的學科。色彩是一種涉及光、物與視覺的綜合現象,「色彩的由來」自然成為第一命題。
所謂色彩術語,即色彩的專用名詞。了解這些名詞的含義,一方面是基本知識的組成部分,另一方面也是闡述色彩原理與規律的必要的中介語言,所以應在開始就作為講解的內容。
經驗證明,人類對色彩的認識與應用是通過發現差異,並尋找它們彼此的內在聯系來實現的。因此,人類最基本的視覺經驗得出了一個最樸素也是最重要的結論:沒有光就沒有色。白天使人們能看到五色的物體,但在漆黑無光的夜晚就什麼也看不見了。倘若有燈光照明,則光照到哪裡,便又可看到物像及其色彩了。
真正揭開光色之謎的是英國科學家牛頓。17世紀後半期,為改進剛發明不久的望遠鏡的清晰度,牛頓從光線通過玻璃鏡的現象開始研究。1666年,牛頓進行了著名的色散實驗。他將一房間關得漆黑,只在窗戶上開一條窄縫,讓太陽光射進來並通過一個三角形掛體的玻璃三棱鏡。結果出現了意外的奇跡:在對面牆上出現了一條七色組成的光帶,而不是一片白光,七色按紅、橙、黃、綠、青、藍、紫的順序一色緊挨一色地排列著,極像雨過天晴時出現的彩虹。同時,七色光束如果再通過一個三棱鏡還能還原成白光。這條七色光帶就是太陽光譜。
牛頓之後大量的科學研究成果進一步告訴我們,色彩是以色光為主體的客觀存在,對於人則是一種視象感覺,產生這種感覺基於三種因素:一是光;二是物體對光的反射;三是人的視覺器官——眼。即不同波長的可見光投射到物體上,有一部分波長的光被吸收,一部分波長的光被反射出來刺激人的眼睛,經過視神經傳遞到大腦,形成對物體的色彩信息,即人的色彩感覺。
光、眼、物三者之間的關系,構成了色彩研究和色彩學的基本內容,同時亦是色彩實踐的理論基礎與依據。
光、可見光、光譜色
要了解牛頓發現的光色散現象的產生原因,還須從光的本質中尋找答案。
所謂光,就其物理屬性而言是一種電磁波,其中的一部分可以為人的視覺器官——眼所接受,並作出反應,通常被稱為可見光。因此,色彩應是可見光的作用所導致的視覺現象,可見光刺激眼睛後可引起視覺反應,使人感覺到色彩和知覺空間環境。可見光很普通,凡視覺正常的人都可感覺到它。可見光又神秘莫測和千變萬化,因為除了看見之外,沒有別的辦法加以接觸、穩定和認識。因此古今中外的許多科學家、藝術家、思想家都曾觀察、研究和思考它,但幾乎都沒有找到令人信服的答案。盡管牛頓把光作了分解,然而有人把這說成是「破碎了的光」。
很顯然,可見光不是固體、液體、氣體之類的東西,不是細胞、分子、原子,也不是熱能、電能、化學能。
隨著科學的日益發展,對光的研究逐漸接觸到本質。仍然是牛頓,在1678年首先提出,光是物體射出的一種微粒,稱為光粒,它以極大的速度由發光體四向射出,達到人眼就產生光的感覺,被稱為微粒說。
1678年海根斯等認為,宇宙間彌漫著一種稀薄而具有彈性的介質叫以太。物質發光,則其電子振動,經周圍的以太依次傳遞到遠方,成為一種橫波,橫波進入人眼引起光感,被稱為波動說。
1864年麥克斯韋認為,光並不是以太自身的運動,而是以太之中的電磁變化而引起的傳播,以太波即電波的一種,被稱為電磁說。
現代科學證實,光是一種以電磁波形式存在的輻射能。它具有波動性,又具有粒子性。光具有的這兩種性質,在光學上稱為「二象性」。
陽光通過三棱鏡時隨著波長的不同,行進的線路也不相同:紫色光波長最短,行進速度最慢,曲折最大(折射角度最大),紅色光波長最長,折射角度最小,其餘各色光依次排列,才形成七色光譜。光照射到不透明物體的表面時產生粒子「碰撞」,部分反射、部分被吸收,這種反射光作用於視覺器官,形成物體色的概念。這些便是光的色散現象和物體色彩本質性科學解答。
在整個電磁波范圍內,並不是所有的光都有色彩。電磁波包括宇宙射線、X射線、紫外線、紅外線、無線電波和可見光等,它們都各有不同的波長和振動頻率。只有從380毫微米到780毫微米波長之間的電磁波才能引起人的色覺,這段波長叫可見光譜,即常稱的光。
其餘波長的電磁波都是人眼所看不見的,通稱不可見光,實際上是不同的射線或電波。波長長於780毫微米的電磁波稱為紅外線,短於380毫微米的電磁波叫紫外線。各種光具有不同的波長,其大小仍用毫微米來計量。
由三棱鏡分解出來的色光,如果用光度計來測定,就可得出各色光的波長。因此,色的概念實際上是不同波長的光刺激人的眼睛所產生的視覺反映。
光的物理性質由光波的振幅和波長兩個因素決定。波長的長度差別決定色相的差別。波長相同而振幅不同,則決定色相明暗的差別,即明度差別。
有光才會有色,光產生於光源。光源有自然的和人造的兩類。現在我們知道,被認為是白色(或無色)的陽光,和所有的燈光都是由各種波長與頻率的色光組成的,這些色光依次排列,即所謂「光譜」。不同光譜的燈如白熾燈、熒光燈等所發出的光,其色彩感覺也不同。
太陽光的光譜開始被認為是由紅、橙、黃、綠、青、藍、紫七色組成,後來有人提出由紅、橙、黃、綠、藍、紫六色組成,理由是青和藍色光始終未能測定其確切的波長界限差值。關於7色和6色光譜的觀點,在色彩學中似乎至今未有定論,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不過現在大多數色彩學家、科學家、藝術家以及學者都認同六色觀點,而大多數色彩專業書籍都採用6色的觀點,原因主要是以六色排出的色表與色環便於色彩原理的闡述)。因為光譜色的名稱不僅為科學家和藝術家們所關心,語言學家和文學家也極為關注,出自他們各自的著眼點,對名稱含義的理解存在差異亦在所難免。例如橙色以色彩學論實為紅黃的間色,也有叫桔黃色的,現實中橙色的果實其色彩有很大的差別,就是橙子本身的色彩也有深淺差別,所以橙色只是所有橙子色彩的一個總概念,很難以某一個具體的果子為標准。由此可見,色彩的名稱本身實際上就存在著不確切性。又如青色,有人認為來源於藍晶石,因此應該藍綠色,而藍才是正色,所以光譜色中應該去青存藍。在日本,青天的青實際上是我們認為的天藍,所以在日本的光譜中習慣於去藍存青。此外,還有認為光譜只有紅、黃、綠、藍、紫五色組成的觀點。總之,有關7色、6色、5色的觀點可以說至今尚未定論,很難確認某種說法而否定另兩種說法,在閱讀不同的色彩理論書時,經常會出現說法不一的現象,原因已如上所述。
用顏料配出和色游標准色相一致的六種色,定為顏料的標准色,即為紅、橙、黃、綠、藍、紫。

光源色、物體色、固有色

物體色的呈現是與照射物體的光源色、物體的物理特性有關的。
同一物體在不同的光源下將呈現不同的色彩:在白光照射下的白紙呈白色,在紅光照射下的白紙成紅色,在綠光照射下的白紙呈綠色。因此,光源色光譜成分的變化,必然對物體色產生影響。電燈光下的物體帶黃,日光燈下的物體偏青,電焊光下的物體偏淺青紫,晨曦與夕陽下的景物呈桔紅、桔黃色,白晝陽光下的景物帶淺黃色,月光下的景物偏青綠色等。光源色的光亮強度也會對照射物體產生影響,強光下的物體色會變淡,弱光下的物本色會變得模糊晦暗,只有在中等光線強度下的物體色最清晰可見。
物理學家發現光線照射到物體上以後,會產生吸收、反射、透射等現象。而且,各種物體都具有選擇性地吸收、反射、透射色光的特性。以物體對光的作用而言,大體可分為不透光和透光兩類,通常稱為不透明體和透明體。對於不透明物體,它們的顏色取決於對波長不同的各種色光的反射和吸收情況。如果一個物體幾乎能反射陽光中的所有色光,那麼該物體就是白色的。反之,如果一個物體幾乎能吸收陽光中的所有色光,那麼該物體就呈黑色。如果一個物體只反射波長為700毫微米左右的光,而吸收其它各種波長的光,那麼這個物體看上去則是紅色的。可見,不透明物體的顏色是由它所反射的色光決定的,實質上是指物體反射某些色光並吸收某些色光的特性。透明物體的顏色是由它所透過的色光決定的。紅色的玻璃所以呈紅色,是因為它只透過紅光,吸收其它色光的緣故。照相機鏡頭上用的濾色鏡,不是指將鏡頭所呈顏色的光濾去,實際上是讓這種顏色的光通過,而把其它顏色的光濾去。由於每一種物體對各種波長的光都具有選擇性的吸收與反射、透射的特殊功能,所以它們在相同條件下(如:光源、距離、環境等因素),就具有相對不變的色彩差別。人們習慣把白色陽光下物體呈現的色彩效果,稱之為物體的「固有色」。如白光下的紅花綠葉絕不會在紅光下仍然呈現紅花綠葉,紅花可顯得更紅些,而綠光並不具備反射紅光的特性,相反它吸收紅光,因此綠葉在紅光下就呈現黑色了。此時,感覺為黑色葉子的黑色仍可認為是綠葉在紅光下的物體色,而綠葉之所以為綠葉,是因為常態光源(陽光)下呈綠色,綠色就約定俗成地被認為是綠葉的固有色。嚴格地說,所謂的固有色應是指「物體固有的物理屬性」在常態光源下產生的色彩。
光的作用與物體的特徵,是構成物體色的兩個不可缺少的條件,它們互相依存又互相制約。只強調物體的特徵而否定光源色的作用,物體色就變成無水之源;只強調光源色的作用不承認物體的固有特性,也就否定了物體色的存在。同時,在使用「固有色」一詞時,需要特別提醒的是切勿誤解為某物體的顏色是固定不變的,這種偏見就是在研究光色關系和作色彩寫生必克服的「固有色觀念」。

❽ 美術高考,水粉怎麼畫色彩理論、知識要點

水粉要看你是屬於什麼類型的畫風了,適應什麼類型的學校招生要求,最明顯的就是央美喜歡的是灰色調的點彩畫風(具體風格你可以去查詢圖片就可以收索到)而清華卻喜歡寫實設計感覺的水粉畫風,不過八大美院都有自己的風格,所以你需要確定好您需要考的學校然後針對性的做出學習技法。當然很多小的大學裡面的美術系對於水粉就是基本要求就可以了,注意顏色、形狀、塊面、有自己的風格就可以了,基本上還是以相識度來取締。
不過注意的就是聯考,基本每個地區都有每個地區省會的聯考,當然聯考風格,升為美術生的你肯定到時候老師也會讓你門統一聯考風格的強化訓練的。

色彩理論:其實就在平時繪畫中就可以很好的掌握了,書本上都是概念型的東西,不過也可以去找尋書籍。如色彩概論。時尚色彩搭配等都可以的。

如有需要還可以問我。

❾ 什麼是色彩三元素最近學美術,頭疼,理論的知識太無聊...懶翻書...

樓主我也在學、我雖不明題意我覺得 有可能和以下答案有關

三要素內
是 色調(色相)、飽和容度(純度)和明度
網路里有相關詳細資料
http://ke..com/view/571.htm

三原色
是紅黃藍 三種不能調出來的顏色。

我們老師常說
明暗
冷暖
純度
可能也有關聯

❿ 美術有哪些理論知識。比如透視和色彩構成一類的,注意我不要什麼美術史哪些死記硬背的內容。謝謝各位了

還有立構,平面構成,解剖,構圖學。
希望採納哦,還可以追問哦。

熱點內容
末世化學家txt下載 發布:2025-10-20 05:02:05 瀏覽:397
教學常規學習心得 發布:2025-10-20 04:03:06 瀏覽:298
推拿手法教學 發布:2025-10-20 01:15:51 瀏覽:398
教師師德素養提升總結 發布:2025-10-19 23:57:12 瀏覽:68
舞獅鼓教學 發布:2025-10-19 16:17:31 瀏覽:669
杭州市教育局電話 發布:2025-10-19 09:21:50 瀏覽:285
中非歷史關系 發布:2025-10-19 06:47:41 瀏覽:5
師德雙八條 發布:2025-10-19 05:31:17 瀏覽:360
大學物理第十一章答案 發布:2025-10-19 04:36:23 瀏覽:750
如何讓網吧 發布:2025-10-19 01:49:35 瀏覽:7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