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美術學科 » 初二上冊語文文言文

初二上冊語文文言文

發布時間: 2020-12-05 07:33:01

⑴ 初二上冊語文必背的文言文哪些

主要是默寫會考的,有三峽,核舟記的對聯,桃花源記,
課內和書後面的古詩是重點
如果真正想拿高分,所有的優等生都是全背下來的,一般情況來說,背下來以後所有問題都能解決,就算是翻譯背熟以後書上的都可以輕易翻譯

⑵ 八年級上冊語文古詩和文言文

中,雞鳴來桑樹顛。
戶庭無塵雜,虛室自有餘閑。
久在樊籠里,復得返自然。
使至塞上(王維)
單車③欲問邊④,屬國⑤過居延⑥。
征蓬⑦出漢塞,歸雁⑨入胡天⑧。
大漠⑩孤煙直,長河落日圓。
蕭關逢候騎,都護在燕然。
渡荊門送別(李白)
渡遠荊門②外,來從楚國③游。
山隨平野④盡,江⑤入大荒⑥流。
⑦月下飛天鏡⑧,雲生結海樓⑨。
仍憐故鄉水⑩,萬里送行舟。
游山西村(陸游)
莫笑農家臘酒渾,豐年留客足雞豚。
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簫鼓追隨春社近,衣冠簡朴古風存。
從今若許閑乘月,拄杖無時夜叩門。

⑶ 八年級上冊語文文言文原文,人教版

語文八年級上冊文言文原文

桃花源記

晉太元中,武陵人捕魚為業。緣溪行,忘路之遠近。忽逢桃花林,夾(jiā)岸數百步,中無雜
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漁人甚異之,復前行,欲窮其林。

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彷彿若有光。便舍(shě)船,從口入。初極狹,才通人。復
行數十步,

(huî)
然開朗。
土地平曠,
屋舍(shâ)

(yǎn)
然,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

(qiān)
陌(mî)交通,雞犬相聞。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zhuï),悉如外人。黃發垂髫(tiáo),並
怡(yí)然自樂。

見漁人,乃大驚,問所從來。具答之。便要(yāo)還家,設酒殺雞作食。村中聞有此人,咸來
問訊。自雲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yì)人來此絕境,不復出焉,遂(suì)與外人間(jiàn)隔。
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皆嘆惋(wǎn)。余(yú)人各復延至
其家,皆出酒食。停數日,辭去。此中人語(yù)雲:「不足為(wâi)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處處志之。及郡(jùn)下,詣(yì)太守說如此。太守即遣(qiǎn)
人隨其往,尋向所志,遂迷,不復得路。

南陽劉子驥(jì),高尚士也,聞之,欣然規往。未果,尋病終。後遂無問津者。

愛蓮說

水陸草木之花,可愛者甚蕃(
f
á
n
)。晉陶淵明獨愛菊;自李唐來,世人盛愛牡丹;予獨愛蓮之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清,亭亭靜植,可遠觀而不可褻(
xi
â)
玩焉。

予謂菊,花之隱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貴者也;蓮,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愛,陶後鮮有聞;
蓮之愛,同予者何人;牡丹之愛,宜乎眾矣。

陋室銘

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階綠,草色入廉青。
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可以調素琴,閱金經。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
d
ú)之勞形。南陽諸葛
廬,西蜀子雲亭。孔子雲:「何陋之有?」

三峽

自三峽七百里中,兩岸連山,略無闕
(que)
處,重岩疊嶂
(zhang),
隱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
見曦
(xi)
月。

至於夏水襄
(xiang)

(ling)
,沿泝
(su)
阻絕
,
或王命急宣,有時朝發白帝,暮
(mu)
到江陵,其
間千二百里,雖乘奔御
(yu)
風不以疾也。

春冬之時,則素湍綠潭,回清倒影,絕巘
(yan)
多生怪柏,懸泉瀑布,飛漱
(shu)
其間。清榮峻
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澗
(jian)

(su)
,常有高猿長嘯
(xiao)
,屬
(zhu)
引凄異,空谷傳響,哀轉
久絕。故漁者歌曰
(yue)
:「巴東三峽巫峽長,猿鳴三聲淚沾裳
(chang)
!」

記承天寺夜遊

元豐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戶,欣然起行。

念無與樂者,遂至承天寺,
尋張懷民。懷民亦未寢,相與步於中庭。

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xìng)交橫,蓋竹柏影也。

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

答謝中書書

山川之美,古來共談。高峰入雲,清流見底。兩岸石壁,五色交輝。青林翠竹,四時俱備。
曉霧將歇,猿鳥亂鳴;夕日欲頹,沉鱗競躍。實是欲界之仙都。自康樂(
yue
)以來,未復有
能與(yù)其奇者。

⑷ 八年級上冊文言文原文和翻譯

陶淵明《桃花源記》
●原文
晉太元中,武陵人,捕魚為業,緣溪行,忘路之遠近,忽逢桃花林。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漁人甚異之。復前行,欲窮其林。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彷佛若有光。便舍船,從口入。
初極狹,才通人;復行數十步,豁然開朗。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黃發垂髫,並怡然自樂。見漁人,乃大驚,問所從來,具答之。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村中聞有此人,咸來問訊。自雲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復出焉;遂與外人間隔。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皆嘆惋。餘人各復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數日,辭去。此中人語雲:「不足為外說酪病!?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處處志之。及郡下,詣太守,說如此。太守即遣人隨其往,尋向所志,遂迷不復得路。南陽劉子驥,高尚士也,聞之,欣然規往。未果,尋病終。後遂無問津者。

●背景簡介

陶淵明(365~427),晉宋時期詩人、辭賦家、散文家。一名潛,字元亮,私謚靖節。潯陽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人。陶詩沿襲魏晉詩歌的古樸作風而進入更純熟的境地,像一座里程碑標志著古樸的歌詩所能達到的高度。陶淵明又是一位創新的先鋒。他成功地將「自然」提升為一種美的至境;將玄言詩註疏老莊所表達的玄理,改為日常生活中的哲理;使詩歌與日常生活相結合,並開創了田園詩這種新的題材。
《桃花源記》的故事和其他仙境故事有相似之處,描寫了一個美好的世外仙界。不過應當強調的是,陶淵明所提供的理想模式有其特殊之處:在那裡生活著的其實是普普通通的人,一群避難的人,而不是神仙,只是比世人多保留了天性的真淳而已;他們的和平、寧靜、幸福,都是通過自己的勞動取得的。古代的許多仙話,描繪的是長生和財寶,桃花源里既沒有長生也沒有財寶,只有一片農耕的景象。陶淵明歸隱之初想到的還只是個人的進退清濁,寫《桃花源記》時已經不限於個人,而想到整個社會的出路和廣大人民的幸福。陶淵明邁出這一步與多年的躬耕和貧困的生活體驗有關。雖然桃花源只是空想,但能提出這個空想是十分可貴的。

《陋室銘》劉禹錫

山不在高,有仙則名; 水不在深,有龍則靈.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 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 可以調素琴,閱金經. 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 南陽諸葛廬,西蜀子雲亭. 孔子雲:「何陋之有?」
http://bbs.ywgx.cn/thread-24230-1-1.html

愛蓮記

(宋)周敦頤

水陸草木之花,可愛者甚蕃。晉陶淵明獨愛菊;自李唐來,世人盛愛牡丹;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清,亭亭凈植,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予謂菊,花之隱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貴者也;蓮,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愛,陶後鮮有聞;蓮之愛,同予者何人;牡丹之愛,宜乎眾矣。

[
注釋]:

(1)愛蓮說:選自《周元公集》。作者周敦頤著名的唯心主義哲學家。「說」,是古代論說文的一種體裁,可以說明事物,也可以論述道理。
(2)蕃:多。
(3)晉陶淵明獨愛菊:陶淵明(365-427),一名潛,字元亮,東晉潯陽(現在江西省九江縣)人,著名的詩人。他很愛菊花,常在詩里寫到,如《飲酒》詩里的「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向來稱為名句。

(4)自李唐來,世人甚愛牡丹:唐朝以來,人們很愛牡丹。李唐,指唐朝。唐朝的皇帝姓李,所以稱為「李唐」。世人,社會上的一般人。唐人愛牡丹,古書里有不少記載,如唐朝李肇的《唐國史補》里說:「京城貴游,尚牡丹……每春暮,車馬若狂……種以求利,一本(一株)有直(同「值」)數萬(指錢)者。」

(5)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我單單喜歡蓮花,喜歡它從污泥里生出卻不被沾染。淤泥,池塘里積存的污泥。

(6)濯(zhuó)清漣而不妖:在清水裡洗過卻不妖艷。濯,洗滌。清漣,水清而有微波的樣子,這里指清水。妖,美麗而不端莊。
(7)不蔓不枝:不牽牽連連的,不枝枝節節的。
(8)香遠益清:香氣越遠越清。益,更,越。

(9)亭亭:聳立的樣子。
(10)褻(xiè)玩:玩弄。褻,親近而不莊重。
(11)隱逸者:隱居的人。封建社會里,有些人不願意跟統治者同流合污,便隱居避世。

(12)牡丹,花之富貴者也:牡丹是花中的「富人」。
(13)君子:道德高尚的人。

(14)噫(yī):嘆詞,相當於「唉」。
(15)菊之愛:對於菊花的愛好。
(16)鮮(xiǎn)有聞:很少聽到。鮮,少。
(17)宜乎:宜,當,這里和「乎」連用,有「當然」的意思。

[譯文]:水上地上各種草和木的花,可愛的是很多的。晉朝陶淵明唯獨喜愛菊花。從唐朝以來,世上的人們非常喜愛牡丹。我唯獨喜愛蓮花,它從污泥中長出來,卻不受到污染,在清水裡洗滌過但是不顯得妖媚,它的莖中間貫通,外形挺直,不牽牽連連,不枝枝節節的,香氣遠播,更加清香,筆直地潔凈地立在那裡,可以遠遠地觀賞但是不能貼近去輕慢地玩弄啊。
我認為,菊花是花中的隱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貴者;蓮花,是花中的君子。
唉!愛菊花的人,從陶淵明以後很少聽到過。愛蓮花的人,像我一樣的人還有什麼人呢?至於愛牡丹的人,人數當然就很多了!

「說」,古代文體之一,它往往借描繪事物以抒情言志。周敦頤的《愛蓮說》正是這種托物言志的文體中一篇不可多得的傳世佳作。

[賞析]:周敦頤,北宋人,其人一生澹泊名利,不求聞達。他的這種高潔的人品,誠如北宋文學大家黃庭堅所譽:「人品甚高,胸懷灑落,如光風霽月……」而他的傳世散文佳作《愛蓮說》恰恰正是他酒落胸懷所透射而出的精神折光。

蓮花,是古往今來文人筆下高歌詠嘆的對象,但大多數文人都是驚嘆於它的清姿素容,並將其形諸筆端;而這筆散文精品卻獨辟蹊徑,通過對蓮的形象和品質的描寫,歌頌了蓮花堅貞的品格,從而也表現了作者潔身自愛的高潔人格和灑落的胸襟。

從內容上看,這篇文章可明顯分為二部分:前一部分對蓮花高潔的形象極盡鋪排描繪之能事;第二部分則揭示了蓮花的比喻義,分評三花,並以蓮自況,抒發了作者內心深沉的概嘆。

文章的前一部分,寫出了蓮花之美就在於其一個「潔」字。首先,「出淤而不染,濯清蓮而不妖」寫出了蓮花身處污泥之中,卻纖塵不染,不隨世俗、潔身自愛和天真自然不顯媚態的可貴精神;其次,「中通外直,不蔓不枝」,寫出了它里外貫通、外表挺直、表裡如一、不牽扯攀附的高尚品質;再次「可遠觀而不可褻玩」,寫出了蓮如傲然不群的君子一樣,決不被俗人們輕慢玩弄。

前文所說的一切,事實上是作者人格的寫照,是作者心志的自明,關於這一點,我們可以從文章的第二部分得到明證。正如作者所說:「蓮之愛,同予者何人?」其間的潛台詞就是感慨於象他一樣具有蓮花之潔的人實在太少了。

在寫法上,《愛蓮說》具有「說」這一文體的共同特點,即托物言志。文章從「出淤泥而不染」起,以濃墨重彩描繪了蓮的氣度、蓮的風節,寄予了作者對理想人格的肯定和追求,也反射出作者鄙棄貪圖富貴、追名逐利的世態的心理和自己追求潔身自好的美好情操。同時,文章還運用了對比,反襯的手法,在文中幾次以菊、牡丹反襯蓮之美;還把菊花的隱逸,牡丹的富貴和蓮花的高潔相對比,使「愛蓮」之一主題得以加深,沒有空洞的說教,而是通過三種形象的對比,起到了突出中心,加深立意的作用,手法可謂高明之極。而且,文章以一個「愛」字貫通全文,使得文章結構謹嚴。 在文章結尾,作者一嘆真正隱逸的高士極少,二嘆品格高尚的君子罕見,三嘆貪慕富貴的俗人很多,耐人尋味,發人深省。

這首詩在語言上也同樣富有特色,那就是優美簡煉,的確是如蓮之美——「不枝不蔓」,沒有多餘的無用之語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男有分,女有歸。貨惡其棄於地也,不必藏於已,力惡其不出於身也,不必為已。是故謀閉而不興,盜竊亂賊而不作,故外戶而不閉。是謂大同。
參考譯文

《大道之行也》

在大道施行的時候,天下是人們所共有的,把有賢德、有才能的人選出來(給大家辦事),(人人)講求誠信,崇尚和睦。因此人們不單奉養自己的父母,不單撫育自己的子女,要使老年人能終其天年,中年人能為社會效力,幼童能順利地成長,使老而無妻的人、老而無夫的人、幼年喪父的孩子、老而無子的人、殘疾人都能得到供養。男子要有職業,女子要及時婚配。(人們)憎惡財貨被拋棄在地上的現象(而要去收貯它),卻不是為了獨自享用;(也)憎惡那種在共同勞動中不肯盡力的行為,總要不為私利而勞動。這樣一來,就不會有人搞陰謀,不會有人盜竊財物和興兵作亂,(家家戶戶)都不用關大門了,這就叫做「大同」社會說明:①「大道」「大同」都屬於特殊概念:「大道」,指放之四海而皆準的道理或真理,可以有各種各樣的解釋;「大同」,指儒家的理想社會或人類社會的最高階段,也可以有種種解釋。這一類字眼是不能翻譯也是譯不好的。②有些詞語在一定語境中往往具有特殊含義,如「歸」指女子出嫁,但在「男有分,女有歸」這句話中就有了「及時婚配」的意思;「親」有親近義,但「親其親」跟「子其子」是對文,前一個「親」就有了「奉養」義,後一個「親」就專指父母了。③文中凡能直譯的語句一概用直譯,但也有一些地方用了意譯

三峽

自三峽七百里中,兩岸連山,略無闕處;重岩疊嶂,隱天蔽日,自非亭午夜不見曦月。
至於夏水襄陵,沿泝阻絕。或王命急宣,有時朝發白帝,暮到江陵,其間千二百里,雖乘奔御風不以疾也。
春冬之時,則素湍綠潭,回清倒影。絕巘多生怪柏,懸泉瀑布,飛漱其間。清榮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澗肅,常有高猿長嘯,屬引凄異,空谷傳響,哀轉久絕。故漁者歌曰:「巴東三峽巫峽長,猿鳴三聲淚沾裳!」

http://www.yuwen99.cn/Article/Class48/Class50/

http://www.yuerjv.com/Soft/study/textstudy/chinese/200601/446.htmlgang

http://www.teachercn.com/Zxyw/Wyw/

太多了你自己到上面網站看吧!

⑸ 八年級上冊語文文言文注釋

我的這個是人教版的,不知道你的是什麼版本,不過將就用吧:(其實解釋和通假字在你的課本或將要發的課本上有,可以不用看我寫的,就當是歸納,但文言文的譯文一定要掌握,那對背課文或者解釋很重要,往往知道了譯文,在看文言文,背起來很快,相信我沒錯的。。)

壹.譯文

21.桃花源記——陶淵明

東晉太元年間,武陵郡有個人以打魚為生。有一天他沿著小溪劃船,忘記了路程的遠近。他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生長在溪水的兩岸,長達幾百步,中間沒有別的樹木,花草遍地,鮮嫩美麗,落花繁多。漁人對此感到非常詫異。他又繼續往前劃去,走到林子的盡頭。 桃林在溪水發源的地方就到頭了,就出現了一座山,山上有個小洞口,洞里好像隱隱約約有些光亮。漁人就下了船,從洞口進去。起初洞口很狹窄,僅能容一個人通過。他又往前走了幾十步,眼前由狹窄幽暗突然變得開闊明亮了。呈現在眼前的是一片平坦寬廣的土地,房屋整整齊齊,有肥沃的土地,美麗的池塘,桑樹竹子之類。田間小路交錯相通,(村落間)能互相聽到雞鳴狗叫的聲音。男女的穿著全都跟外面的人一樣。老人和孩子,都安閑快樂。 (桃花源中人)看見了漁人,於是非常驚訝,問他是從哪裡來的。漁人詳細地回答村人。有人便把他邀請到自己家裡去,擺酒殺雞做飯。村裡的人聽說來了這么一個客人,都來打聽消息。他們自己說祖先為了躲避秦時的戰亂,帶領妻子兒女和同鄉人來到這個與外世隔絕的地方,再也沒有出去過,便和外面的人斷絕了來往。他們又問現在是什麼朝代,竟然不知道有漢朝,更不必說魏朝和晉朝了。漁人把自己聽到的事一一詳細地告訴了他們,他們聽了都十分感嘆。其他的人又各自邀請漁人到他們家中做客,都拿出酒菜飯食來招待他。漁人停留了幾天後,告辭離去。村裡人告訴他道:「(我們這里的情況)不值得對外面的人說啊!」 (漁人)出來以後,找到了他的船,就順著原路回去,一路上處處標上記號。到了武陵郡,拜見了太守,說了這些情況。太守就派人跟隨他前往尋找先前所做的記號,居然迷失了方向,再也找不到原來通向桃花源的路了。 南陽人劉子驥,是位高尚的名士,聽說這個消息,高興的計劃前往。沒有實現,不久,他因病去世。從此以後,再也沒有探訪桃花源的人了。

22.短文兩篇
(1)陋室銘
山不一定要高,有仙人居住就成為名山了;水不一定要深,有蛟龍就成為靈異的水了。這是簡陋的屋子,只是我的品德高尚,就不感到簡陋了。苔痕碧綠,長到台階上;草色青蔥,映入竹簾里。談笑、來往都是學識淵博的人,沒有知識淺薄的人。這里可以彈奏不加裝飾的琴,瀏覽佛經。沒有奏樂的聲音擾亂耳朵,沒有官府的公文使身體勞累。南陽有諸葛亮的草廬,西蜀有揚子雲的雲亭。孔子說:「(只要住的人品德高尚)這有什麼簡陋的呢?」

(2)愛蓮說

水上、地上各種草木的花,可愛的很多。晉朝的陶淵明唯獨喜歡菊花。自唐朝以來,世人很喜歡牡丹。我則惟獨喜愛蓮——蓮從淤泥里生長出來,卻不受泥的沾染;它經過清水洗滌,卻不顯得妖艷;(它的莖)內空外直,沒有(纏繞的)蔓,(也)沒有(旁逸的)枝;香氣遠播,更顯得清芬;它筆直地潔凈地立在水中,(只)可以從遠處觀賞,卻不能貼近去玩弄啊。 我認為,菊是花中的隱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貴者,蓮是花中的君子。唉!對於菊花的愛好,陶淵明以後很少聽到了。對於蓮的愛好,像我一樣的還有誰呢?對於牡丹的愛,那當然是有很多的人了!

23.核舟記——魏學洢

明朝有個技藝奇妙精巧的人叫王叔遠,(他)能夠將直徑一寸的木頭,雕刻成宮殿、器具、人物,甚至飛鳥、走獸、樹木、石頭,都能按照這木頭原來的樣子刻成各種事物的形狀。(他)曾經送給我一個桃核雕成的小船,(刻的)是蘇軾游赤壁。 船從頭到尾長大約八分多一點,約有兩個黃米粒那麼高。中間高起而開敞的部分是船艙,(刻著)用箬竹葉做成的船篷覆蓋著它。(船艙)旁邊有小窗,左右各四扇,一共八扇。開啟窗戶觀賞,雕刻著花紋的欄桿左右相對。關上它,就見右邊刻著「山高月小,水落石出」的句子,左邊刻著「清風徐來,水波不興」,用石青塗在刻字的凹處。 船頭坐著三個人:中間(戴著)高高的帽子、(長著)濃密鬍子的人是蘇東坡,佛印在右邊,魯直在左邊。蘇東坡、黃魯直共同看著一軸字畫手卷。東坡的右手拿著手卷的右端,左手按著魯直的背脊。魯直左手拿著手卷的左端,右手指著手卷,好像在說些什麼。東坡露出右腳,魯直露出左腳,各自略微側著身子,他們互相靠近的兩膝,都隱蔽在手卷下邊的衣褶里。佛印極像彌勒佛,敞胸露乳,抬頭仰望,神情跟蘇、黃不相類似。(他)卧倒右膝,彎著右臂支撐在船上,而豎起他的左膝,左臂掛著(一串)念珠挨著左膝——念珠可以清清楚楚地數出來。 船尾橫擺著一個船槳。船槳的左右兩旁各有一個撐船的人。在右邊的人梳著椎形發髻,仰著臉,左手倚靠著一根橫木,右手扳著右腳趾,好像在大聲喊叫的樣子。在左邊的人右手拿著蒲葵扇,左手撫摸著爐子,爐上有個壺,那個人的眼睛正視著茶壺,神色平靜,好像在聽茶水的聲音似的。 船的底部稍微平坦,就在上面刻作者的名字,寫的是「天啟壬戌秋日,虞山王毅叔遠甫刻」,(字跡)像蚊子的腳一樣細小,筆畫清清楚楚,它的顏色是黑的。又刻了一個篆字的圖章,寫的是「初平山人」,它的顏色是紅的。 總計(在)一條船(上),刻了五個人,八扇窗;刻了竹篷、船槳、爐子、茶壺、手卷、念珠各一件;對聯、題名和篆文,刻的字共三十四個。可是計算它的長度還不滿一寸。應該是挑選長而窄的桃核刻成的。哎,技藝也真是靈巧奇妙呀!

24.大道之行也 ——《禮記》

在大道施行的時候,天下是人們所共有的,把品德高尚的人、能乾的人選拔出來,(人人)講求誠信,培養和睦。因此人們不僅僅以自己的親人為親人所贍養,不僅僅撫育自己的子女,使老年人能安享晚年,使壯年人能為社會效力,使孩子健康成長,使老而無妻的人、老而無夫的人、幼而無父的人、老而無子的人、殘疾人都有人供養。男子有職務,女子有歸宿。對於財貨,人們憎惡把它扔在地上的現象,卻不一定要自己私藏;人們都願意為公眾之事竭盡全力,而不一定為自己謀私利。這樣一來,姦邪之謀就不會發生,盜竊、造反和害人的事情不發生,(家家戶戶)都不用關大門了,這就叫做理想社會。

貳 .解詞

21.課
武陵:古代郡名。今湖南常德一帶。
為業:以……為生。為:作為。
緣:沿著,順著。
行:前行,這里指劃船。
遠近:偏義復詞,這里指遠。
忽逢:忽然遇到。
夾岸:兩岸。
雜:別的,其它的。
芳:指花。
鮮美:鮮艷美麗。
落英:落花。一說,初開的花。
繽紛:繁多的樣子。
甚:很,非常。
異:對···感到驚異。
欲:想要。
便:於是,就。
窮:窮盡。這里是走完的意思。詞類活用,形容詞作動詞。
林盡水源:林盡(於)水源。桃林在溪水發源的地方就到頭了。
得:看到。
彷彿:隱隱約約,形容看的不真切的樣子。
若:好像。
舍:離開。
初:開始。
才:副詞,僅僅,剛剛。
才通人:僅容一人通過。
通:通過。

22. 課

陋室銘:
(1) 在:在於,動詞。
(2) 名:名詞作動詞,出名。
(3) 靈:形容詞作動詞,靈異,神奇,也有靈氣的意思。
(4) 斯:指示代詞,這。是:判斷動詞。陋室:簡陋的屋子。
(5) 惟:只有。
(6) 惟吾德馨:只是我(住在屋中的人)的品德高尚(就不感到簡陋了)。德馨:品德高尚。馨,香氣,古代常用 來形容人的品德高尚。吾,我,這里指作者,陋室的主人。
〔7〕 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苔痕碧綠,長到階上;草色青蔥,映入眼簾。說明來拜訪劉禹錫的人少。草色入簾青,庭草不除,反映了室主人淡泊名利的心態,渲染了恬靜的氣氛。
(8) 鴻儒:即大儒,此指博學而又品德高尚的人。鴻:大。儒:舊指讀書人。
(9) 白丁:平民。這里指沒什麼學問的人。
(10)調(tiáo)素琴:調,調弄,這里指彈琴;素琴,不加裝飾的琴。
(11)金經:古代用泥金書寫而成的佛經,泛指佛經。
(12)絲竹:琴、瑟、簫、笛等樂器的總稱,「絲」指弦樂器,「竹」指管樂器。這里指奏樂的聲音。
(13)之:助詞,插在主謂間,取消句子的獨立性,不譯。
(14)亂耳:使耳朵擾亂(使動用法)
(15)案牘(dú):官府的公文。牘,①古代寫字用的木簡。②文件;書信。
(16)勞形:使身體勞累(使動用法)。形,形體、身體。譯為:使身體勞累。
(17)南陽:地名,今河南省南陽市西。諸葛亮在出山之前,曾在南陽卧龍崗中隱居躬耕。 (18)南陽諸葛廬,西蜀子雲亭:南陽有諸葛亮的草廬,西蜀有揚子雲的亭子。這兩句是說,諸葛廬和子雲亭都很簡陋,因為居住的人很有名,所以受到人們的景仰。諸葛亮,字孔明,三國時蜀漢丞相,著名的政治家和軍事家,出仕前曾隱居南陽郡隆中山中。揚雄,字子雲,西漢時文學 家,蜀郡成都人。廬,簡陋的小屋子。
(19) 何陋之有:有什麼簡陋呢?之,助詞,無實意,是賓語前置的標志。全句意為「有何陋

(愛蓮說):

蕃(fán):多。
予:我。
之:助詞,用於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無實意。
淤泥:河溝或池塘里積存的污泥。
染:污穢。
濯(zhuó):洗滌。
清漣(lián):水清而有微波,這里指清水。
妖:美麗而不莊重。
焉:聲詞,相當於現在的「啊」。
李唐:指唐朝。唐朝皇帝姓李所以稱謂「李唐」。
通:貫通;通透。
直:挺立。
中通外直:(它的莖)內空外直。
不蔓(màn)不枝:沒有纏繞的蔓,也沒有旁逸的枝(此為意譯,可以只直譯為:不牽牽連連,不支枝節節)。
蔓:名詞用作動詞,生枝蔓。
枝:名詞用作動詞,長枝節。
香遠益清:香氣遠播,更顯清芬。
遠:形容詞做動詞,遠播,遠遠的傳送出去。
益:更,更加。
亭亭凈植:筆直地潔凈地立在那裡。
亭亭:聳立的樣子。
植:豎立。
近:靠近,走近(形容詞)。
褻(xiè)玩:輕慢而隨便地玩弄。褻,輕慢。
謂:認為。
隱逸者:指隱居的人。在封建社會里,有些人不願意跟統治者同流合污,就隱居避世;者:........的人。
君子:指品德高尚的人。
噫(yī):嘆詞,相當於現代漢語的「唉」。
菊之愛:對於菊花的喜愛。
之:語氣助詞,
鮮(xiǎn):少。
聞:聽說。
同予者何人:像我一樣的還有什麼人呢?
宜乎眾矣:當然人很多了。
宜乎: 應該。
宜:適當。
眾:眾多

23.核舟記

1 奇巧人:技藝奇妙精巧的人。奇巧,奇特的技巧。奇,奇特。
2 以:將。
3 徑寸:直徑一寸。用來形容物體的細小。徑寸之木,直徑一寸的木頭。
4 為:做。動詞。這里指雕刻。
5 器皿:器具。
6 余:我。
7 木:木頭。
8 罔不因勢象形,各具情態:都能就著木頭原來的樣子,模仿那些東西的形狀。罔,無不,都。因:就著。象,模仿。
9 嘗:曾經。
10 貽:贈。
11 蓋大蘇泛赤壁雲:刻的是蘇軾乘船游赤壁。大蘇,蘇軾(公元1037-1101年),字子瞻,號東坡,宋代眉山(現在四川省眉山縣)人,著名文學家。人們稱他和他的弟弟蘇轍為「大蘇」「小蘇」。泛:泛舟,蘇軾曾游赤壁,寫過《赤壁賦》《後赤壁賦》。赤壁:蘇軾游的赤壁在黃州(現在湖北黃岡)城外的赤壁磯,而東漢赤壁之戰的赤壁,一般認為在現在湖北嘉魚東北,雲,句尾語助詞。
12 八分有奇(ji):八分多一點兒。有,同「又」,用來連接整數和零數。奇,零數。
13 高可二黍許:大約有二個黃米粒那樣高。可,大約。許,上下,左右,光景。 14 中軒敞者為艙:中間高起而敞開的地方是船艙。
15 蒻(箬)篷:用箬竹葉做成的船篷,蒻,「箬」的異體字。
16 山高月小,水落石出:蘇軾《後赤壁賦》里的文句。
17 清風徐來,水波不興:蘇軾《赤壁賦》里的文句。徐:緩緩。興:起
18 石青糝之:用石青塗在刻著字的凹處。
19 峨冠而多髯者:戴著高高的帽子而且有很多胡須的人。峨冠,高高的帽子。髯,胡須,這里泛指兩腮的胡須。
20 佛印:人名,是個和尚,蘇軾的朋友。
21 魯直:宋代詩人,文學家,書法家黃庭堅,字魯直。他也是蘇軾的朋友。
22 手卷:橫幅的書畫卷子。
23 卷端:指畫幅的右端。
24 卷末:指畫幅的左端。
25 如有所語:好像在說什麼似的。語,說話。
26 微側:略微側轉(身子)。
27 兩膝相比:蘇東坡的左膝和黃庭堅的右膝互相靠近。比,靠近。
28 各隱卷底衣褶中:各自隱藏在卷子下邊的衣褶里。意思是從衣褶上可以看出相並的兩膝。
29 絕類彌勒:極象佛教里的彌勒菩薩。絕,極; 類,像。彌勒,佛教菩薩之一,像寺中常有他的塑像,袒胸露腹笑容滿面。
30 袒:裸露。
31 矯首昂視:抬頭仰望。矯,舉。
32 不屬:不相類似。屬,類似。
33 卧右膝:卧倒右膝。
34 詘:通「屈」,彎曲。
35 念珠:又叫「佛珠」或「數珠」,佛教徒念佛號或經咒時用以計數的工具。 36 倚之:(左臂)靠在左膝上。
37 歷歷數也:清清楚楚地數出來。歷歷,分明可數的樣子。
38 楫:船槳。
39 舟子:撐船的人。
40 椎髻:椎形發髻。
41 衡:同「橫」。
42 攀:扳著。
43 若:好像。
44 執:拿。
45 若......然:好像....的樣子。
46 其人視端容寂:那人眼光正視著茶爐,神色平靜。其,那。端,正。
47 若聽茶聲然:好像在聽茶水燒開了沒有的樣子。
48 船背稍夷:船的背面稍平。背,這里指船底。夷,平。
49 天啟壬戌:天啟壬戌年,就是一五二二年。天啟,明熹宗朱由校年號。
50 虞山王毅叔遠甫:常熟人姓王名毅字叔的。虞山,現在江蘇省常熟縣西北,這里用來代替常熟。過去文人常常用自己家鄉的名勝的籍貫。叔遠甫就是「字叔遠」的意思。甫,通「父」,是中國古代對男子的美稱。
51 了了:清清楚楚。
52 墨:黑。
53 篆章:篆字圖章。
54 丹:紅色。
55 通:全。
56 為人五:即為五人,雕刻了五個人。
57 並:連詞,和。
58 有:通假字,通「又」。
59 曾不盈寸:還不滿一寸。曾,尚、還。盈,滿。
60 簡:通「揀」挑選。
61 曾:還
62 修狹:長而窄。
63 技亦靈怪矣哉:技藝也真神奇啊。「矣」和「哉」連用,有加重驚嘆語氣的作用。
64 以至:一直到。
65 因:就著。
66 啟:打開。
67 望:對著。
68 徐:緩緩地。
69 興:起。
70 糝:用粉末狀物體填充。
71 居:處在。
72 執:拿。 (maya,累死我了。。。我要分,我要旗子,我還要GOOD手指)
73 可:可以。
74 計:計算。
75 為:刻有。

24.課

1.選自《禮記·禮運》
3.為:是,表判斷。
4..〔選賢與(jǔ)能〕把品德高尚的人、能乾的人選拔出來。與,通「舉」,推舉,選舉。
5..〔講信修睦(mù)〕講求誠信,培養和睦(氣氛)。 修:培養。
6..〔親〕意動用法,用如動詞,以……為親,撫養。下文「子其子」中的第一個「子」也是動詞。
7.子:以.......為子
8.〔矜(guān)、寡、孤、獨、廢疾者〕矜,老而無妻的人。矜,通「鰥」。寡,老而無夫的人。孤,幼而無父的人。獨,老而無子的人。廢疾,殘疾人。
9.〔男有分(fèn)〕男子有職務。分,職分,指職業、職守。
10.〔女有歸〕意思是女子有歸宿。歸,指女子出嫁。
11.〔貨惡(wù)其棄於地也,不必藏於己〕意思是,對於財貨,人們憎恨把它扔在地上的行為,卻不一定要自己私藏。惡(wù),憎惡。 藏:私藏。於:在。貨惡:賓語前置。
12.〔力惡其不出於身也,不必為己〕意思是,人們憎恨在公共勞動中不出力的行為,卻不一定為自己謀私利。力惡:賓語前置。
13.是故:即「故是」,可譯為「因此」「所以」「這樣一來」。
14.〔謀閉而不興〕姦邪之謀不會發生。閉,杜絕。興,發生。
15.〔盜竊亂賊而不作〕盜竊、造反和害人的事情不發生。亂,指造反。賊,指害人。作,興起。
16.〔外戶〕泛指大門。
17.〔閉〕用門閂插門。
18.〔大同〕指理想社會。同,有和平的意思。
19.〔不獨子其子〕:不單單撫養自己的孩子。子,以……為子
20.故:所以。
21.獨:單獨。
22.親其親:第一個親,名詞的意動用法,以……為親人;第二個親,父母。
23.養:供養。
24.是:這。
25.終:終老,終其天年。 (害我把書都翻出來了)
26.藏:私藏。
27.謂:叫做。
28.而〔是故謀閉而不興〕:連詞,表並列。
29.大同:指理想社會,同,有和、平的意思

叄。
通假字:(說白了就是古人的錯別字,不知道背來有什麼用.....)

其實上面都有了,唉,還是給你羅列出來,看我多好,事實證明小學的書,特別是語文書,絕對不能丟。。。。

1.「要」 通「邀」,邀請 便要還家)
2.「有」 通 「又」 還有餘(原句:舟首尾長約八分有奇)
3.「詘」 通 「屈」 彎曲 (詘右臂支船)
4.「衡」 通 「橫」 (左手倚倚衡木)
5.「甫」 通 「父」 男子美稱,多付於字後 (虞山王毅叔甫刻)
6. 「與」(ju 三聲)通 「舉」 (選賢舉能)

基本上就這些了,我那麼辛苦的打完,你還是要採取我的哈。
致謝

⑹ 八年級上冊所有文言文

21 桃花源記
【東晉】
陶淵明
晉太元中,武陵人捕魚為業。緣溪行,忘路之遠近。忽逢桃花林,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漁人甚異之。復前行,欲窮其林。
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彷彿若有光。便舍船,從口入。初極狹,才通人。復行數十步,豁然開朗。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黃發垂髫,並怡然自樂。
見漁人,乃大驚,問所從來。具答之。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村中聞有此人,咸來問訊。自雲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復出焉,遂與外人間隔。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皆嘆惋。餘人各復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數日,辭去。此中人語雲:「不足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處處志之。及郡下,詣太守,說如此。太守即遣人隨其往,尋向所志,遂迷,不復得路。
南陽劉子驥,高尚士也,聞之,欣然規往。未果,尋病終。後遂無問津者。

(譯文)東晉太元年間,有一個以捕魚為業的武陵人。(有一天)他沿著小溪劃船,忘記了走了多遠。忽然見到(一片)桃花林,生長在溪水兩岸,長達幾百步,中間沒有其它的樹。芳香的青草鮮艷美麗,飄落的花瓣繁多而紛亂。漁人對此感到詫異。又向前走,想要走到桃花林的盡頭。 桃花林消失在溪水的源頭,(緊接著)就看到一座山。山上有個小洞口,洞里隱隱約約好像有光亮。(漁人)便離開船,從洞口進入。開始(洞)非常狹窄,僅容一個人通過。又向前走了幾十步,眼前一下子由狹隘幽暗一變而為開闊明亮。(這里)土地平坦寬闊,房屋整齊,有肥沃的田地、美麗的池塘和桑樹竹林這類的景物。田間小路交錯相通,(村落間)互相都能聽見雞鳴狗叫的聲音。在其中人們來來往往耕種勞作,男女的穿戴,都和桃花源以外的人一樣。老人和小孩,都悠閑愉快,自得其樂。 ( 桃花源裡面的人)見了漁人,於是非常吃驚,問(漁人)從哪裡來,(漁人)詳細回答了他們。(那人)便邀請(漁人)到自己家裡去,擺酒殺雞做飯來款待他。村裡的人聽說有這樣一個人,都來拜訪詢問。他們自己說他們的祖先為了躲避秦朝時的戰亂,帶領妻子和兒女及同鄉的人來到這與世隔絕的地方,不再從這里出去,於是就與外面的人斷絕了來往。他們問現在是什麼朝代,(桃源里的人)竟然不知道有過漢朝,更不用說魏朝和晉朝了。漁人一一都詳細地告訴了他們,(他們聽了)都感嘆驚訝。其餘的人又各自邀請(漁人)到自己家中,都拿出酒和食物來(款待他)。漁人停留了幾天,就告別離開了。桃花源里的人對他說:「(這里的情況)不值得對外面的人說。」 他出桃花源後,找到他的船,就沿著之前的路(回去),(一路上)到處做標記。到了郡城下(武陵郡城),拜見了太守,說了在桃花源的所見所聞。太守立即派人跟隨他前往,尋找先前所做的標記,最終還是迷失了方向,再也沒找到(通往桃花源)路。 南陽的劉子驥,是一個品德高尚的名士。聽說了這件事,高興地計劃要去(探訪)。卻沒有找到,不久就病死了。此後就(再也)沒有去尋找(桃花源)的人了。

22 短文兩篇
(一)陋室銘
【唐】
劉禹錫
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可以調素琴,閱金經。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南陽諸葛廬,西蜀子雲亭。孔子雲:何陋之有?

(譯文)山不在於多高,有神仙(居住)就能出名。水不在於多深,有龍(居住)就能顯得有靈氣。這是間簡陋的屋子,只是我(住屋的人)的品德高尚(就不覺得簡陋了)。苔蘚痕跡碧綠蔓延到台階上;草色青蔥,映入竹簾里。到這里談笑的都是淵博的大學者,交往的沒有知識淺薄的人。可以彈奏樸素的古琴,閱讀佛經。沒有(嘈雜的)音樂擾亂雙耳,沒有官府的公文使身體勞累。(我的陋室就像那)南陽諸葛亮的茅廬,西蜀揚子雲的亭子。孔子說:「有什麼簡陋的呢?」
(二)愛蓮說
【北宋】
周敦頤
水陸草木之花,可愛者甚蕃。晉陶淵明獨愛菊。自李唐來,世人盛愛牡丹。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清,亭亭凈植,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
予謂菊,花之隱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貴者也;蓮,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愛,陶後鮮有聞。蓮之愛,同予者何人?牡丹之愛,宜乎眾矣。

(譯文)水裡陸地上各種草木的花,值得喜愛的有很多。晉朝的陶淵明只愛菊花。自從唐朝以來,世上的人都喜愛牡丹。我只愛蓮花的從污泥里長出來卻不被沾染,在清水裡洗滌過但是並不顯得妖艷,它中間貫通,外部筆直而不彎曲,不牽牽連連,不枝枝節節,香氣散播到遠處,更加清幽,筆直而潔凈地立在那裡,人們可以在遠處觀賞它,卻不可以靠近玩弄它呀。 我認為菊花是花中隱居的人;牡丹,是花中富貴的花;蓮花,是花中的君子。唉!愛菊花的人,陶淵明之後就很少有聽聞了。愛蓮花的,像我一樣的還有什麼人呢?喜愛牡丹的人,應當人很多了!

23 核舟記
【明末】
魏學洢
明有奇巧人曰王叔遠,能以徑寸之木,為宮室、器皿、人物,以至鳥獸、木石,罔不因勢象形,各具情態。嘗貽余核舟一,蓋大蘇泛赤壁雲。
舟首尾長約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許。中軒敞者為艙,箬篷覆之。旁開小窗,左右各四,共八扇。啟窗而觀,雕欄相望焉。閉之,則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風徐來,水波不興」,石青糝之。
船頭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為東坡,佛印居右,魯直居左。蘇、黃共閱一手卷。東坡右手執卷端,左手撫魯直背。魯直左手執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語。東坡現右足,魯直現左足,各微側,其兩膝相比者,各隱卷底衣褶中。佛印絕類彌勒,袒胸露乳,矯首昂視,神情與蘇、黃不屬。卧右膝,詘右臂支船,而豎其左膝,左臂掛念珠倚之——珠可歷歷數也。
舟尾橫卧一楫。楫左右舟子各一人。居右者椎髻仰面,左手倚一衡木,右手攀右趾,若嘯呼狀。居左者右手執蒲葵扇,左手撫爐,爐上有壺,其人視端容寂,若聽茶聲然。
其船背稍夷,則題名其上,文曰「天啟壬戌秋日,虞山王毅叔遠甫刻」,細若蚊足,鉤畫了了,其色墨。又用篆章一,文曰「初平山人」,其色丹。
通計一舟,為人五;為窗八;為箬篷,為楫,為爐,為壺,為手卷,為念珠各一;對聯、題名並篆文,為字共三十有四。而計其長曾不盈寸。蓋簡桃核修狹者為之。嘻,技亦靈怪矣哉!

(譯文)明朝有個有特殊技藝的人叫王叔遠,他能夠用直徑一寸的細小圓形木頭,雕刻宮殿、杯、盤、碗、碟等生活用具,人物以及石頭。沒有一件不是依據木頭原來的樣子模擬那些東西的形狀,各有各的神情姿態。他曾經贈送我一隻用桃核雕成的小船,刻的原來是蘇軾泛遊赤壁。 船從頭到尾大約有八分多長,大約有兩個黃米粒那麼高。中間高起而開敞的部分是船艙,用篛竹葉做成的船篷覆蓋著它。船艙的兩旁開有小窗戶,左右各四扇,一共有八扇。打開窗子來看,雕刻著花紋的欄桿左右相對。關上窗子,就(看到)右邊(窗門)刻著「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八個字,左邊(窗門)刻著「清風徐來,水波不興」八個字,用石青塗在刻著字的凹處。 船頭坐著三個人,中間戴著高高的帽子並且胡須濃密的人是蘇東坡,佛印位於他的右邊,黃魯直位於他的左邊。蘇東坡和黃魯直共同看著一幅書畫長卷。蘇東坡右手拿著畫卷的右端,左手輕按魯直的背上。魯直左手拿著畫卷的左端,右手指著畫卷,好像在說什麼話似的。東坡露出右腳,魯直露出左腳,身子略微側斜,他們的互相靠近的兩膝(東坡的左膝,魯直的右膝),都被隱蔽在手卷子下邊的衣褶里。佛印極像佛教的彌勒菩薩,袒露胸脯,露出乳頭,抬頭仰望,神態表情和蘇、黃二人不相類似。他卧倒右膝,彎曲著右臂支撐在船上,豎著他的左膝,左臂掛著一串念珠靠在左膝──念珠子可以一粒粒清清楚楚地數出來。 船尾橫放著一支船槳,船槳的左右兩邊各有一個撐船的人。位於右邊的撐船的人,梳著椎形發髻,仰著面,左手靠著一根橫木,右手扳著右腳趾頭,好像大聲呼叫的樣子。位於左邊的人右手拿著蒲葵扇,左手扶著火爐,火爐上有把茶壺,那個人眼光正視著茶爐,神色平靜,好像在聽茶水的聲音似的。 那隻船的船底稍平,就在船背上面刻上名字,文字是「天啟壬戌秋日,虞山王毅叔遠甫刻」,(字跡)細得像蚊子腳,筆畫清清楚楚,字的顏色是黑的。還刻著一枚篆字圖章,文字是「初平山人」,字的顏色是紅的。 總計一條船上,刻有五個人;八扇窗;篛篷、船槳、爐子、茶壺、手卷、念珠各一件;對聯、題名和圖章上的篆字,刻的字共有三十四個。可是計算它的長度,還不滿一寸。是挑選長而狹的桃核雕刻制的。咦!技藝也真靈巧奇妙啊!

24 大道之行也
《禮記》
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男有分,女有歸。貨惡其棄於地也,不必藏於己;力惡其不出於身也,不必為己。是故謀閉而不興,盜竊亂賊而不作,故外戶而不閉,是謂大同。

(譯文)大道在天下實行時,天下是大家所共有的,把品德高尚的人,有才能的人選拔出來。人們都講求誠信,培養和睦的氣氛。因此人們不只是把自己的親人當親人,不只把自己的孩子當成兒女,讓老人能夠終其天年,成年人能夠為社會效力,年幼的人能夠順利地成長。使老而無妻的人、老而無夫的人、幼而無父的人、老而無子的人、殘疾人都能得到供養。男子有職務,女子有歸宿。對於財貨,人們都憎恨把它扔在地上(的行為),卻不一定要自己私藏。人們都願意為公眾之事竭盡全力,而不一定為自己謀私利。因此,姦邪之謀不會發生,盜竊、造反和害人的事情不發生,家家戶戶都不用關大門了。這就是理想社會。

26 三峽
【北魏】
酈道元
自三峽七百里中,兩岸連山,略無闕處。重岩疊嶂,隱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見曦月。
至於夏水襄陵,沿泝阻絕。或王命急宣,有時朝發白帝,暮到江陵,其間千二百里,雖乘奔御風,不以疾也。
春冬之時,則素湍綠潭,回清倒影,絕巘多生怪柏,懸泉瀑布,飛漱其間,清榮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澗肅,常有高猿長嘯,屬引凄異,空谷傳響,哀轉久絕。故漁者歌曰:「巴東三峽巫峽長,猿鳴三聲淚沾裳。」

(譯文)從三峽七百里中,兩岸高山連綿不絕,沒有一點中斷的地方;重重的懸崖,層層的峭壁,如果不是正午和半夜,就看不見太陽和月亮。
到了於夏天江水漫上丘陵的時候,下行和上行的航路都被阻絕了。有時遇到皇帝有命令必須急速傳達,早晨從白帝城出發,傍晚就到了江陵,這兩地可是相距一千二百多里呀!即使騎上快馬,駕著風,也沒有這樣快。
到了春天和冬天的時候,雪白的急流,碧綠的潭水,迴旋著清波,倒映著各種景物的影子。高山上多生長著姿態怪異的柏樹,懸泉和瀑布在那裡飛流沖盪。水清,樹榮,山高,草盛,真是妙趣橫生。
每逢初晴的日子或者結霜的早晨,樹林和山澗顯出一片清涼和寂靜,高處的猿猴放聲長叫,聲音持續不斷,異常凄涼,空盪的山谷里傳來猿叫的回聲,悲哀婉轉,很久才消失。所以三峽中的漁民唱到:「巴東三峽巫峽長,猿鳴三聲淚沾裳!」

27.短文兩篇

(一)答謝中書書
【南朝】
陶弘景
山川之美,古來共談。高峰入雲,清流見底。兩岸石壁,五色交輝。青林翠竹,四時俱備。曉霧將歇,猿鳥亂鳴;夕日欲頹,沉鱗競躍。實是欲界之仙都。自康樂以來,未復有能與其奇者。

(譯文)山川景色的美麗,自古以來就是文人雅士共同欣賞贊嘆的。巍峨的山峰聳入雲端,明凈的溪流清澈見底。兩岸的石壁,色彩斑斕,交相輝映。青蔥的林木,翠綠的竹叢,四季常存。清晨的薄霧將要消散的時候,傳來猿、鳥此起彼伏的鳴叫聲;夕陽快要落下的時候,潛游在水中的魚兒爭相跳出水面。這實在是人間仙境。 自從南朝的謝靈運以來,再也沒有能夠欣賞這種奇麗景色的人了。

(二)記承天寺夜遊
【北宋】
蘇軾
元豐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戶,欣然起行。念無與為樂者,遂至承天寺尋張懷民。懷民亦未寢,相與步於中庭。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

(譯文)元豐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脫下衣服准備睡覺時,看見月色照進了門里,於是我欣然而起,走出門外。想到沒有可以共同游樂的人,於是我就到承天寺尋找張懷民。張懷民也還沒有睡,我們便一同在院子里散步。庭院下的月光像積水一樣清澈透明,「水中」有像藻、荇那樣的水草交錯縱橫,原來是竹子和柏樹的影子。哪一個夜晚沒有明月,哪一處沒有竹子和柏樹, 只是缺少像我們兩個這樣的閑人罷了。

28 觀潮
【南宋】
周密
浙江之潮,天下之偉觀也。自既望以至十八日為盛。方其遠出海門,僅如銀線;既而漸近,則玉城雪嶺際天而來,大聲如雷霆,震撼激射,吞天沃日,勢極雄豪。楊誠齋詩雲「海涌銀為郭,江橫玉系腰」者是也。
每歲京尹出浙江亭教閱水軍,艨艟數百,分列兩岸;既而盡奔騰分合五陣之勢,並有乘騎弄旗標槍舞刀於水面者,如履平地。倏爾黃煙四起,人物略不相睹,水爆轟震,聲如崩山。煙消波靜,則一舸無跡,僅有「敵船」為火所焚,隨波而逝。
吳兒善泅者數百,皆披發文身,手持十幅大彩旗,爭先鼓勇,溯迎而上,出沒於鯨波萬仞中,騰身百變,而旗尾略不沾濕,以此誇能。
江幹上下十餘里間,珠翠羅綺溢目,車馬塞途,飲食百物皆倍穹常時,而僦賃看幕,雖席地不容間也。

(譯文)錢塘江大潮是天下雄偉的奇觀。從每年的農歷(八月)十六至八月十八是最盛的時候。當潮遠遠地從海口湧起的時候,幾乎像一條(橫畫的)銀白色的線,不久越來越近,就看見玉城雪嶺的潮水連天涌來,聲音大得像雷霆萬鈞。震撼天地激揚噴薄,好像吞沒了天空,沖盪了太陽,其氣勢非常的雄偉豪壯。楊萬里詩中說的:「海涌銀為郭,江橫玉系腰。」就是指這樣的景象。 每年農歷八月京都的長官來到浙江亭校閱水軍,幾百艘戰船,分別排列於江的兩岸;然後演習五陣的陣勢,忽而疾駛,忽而騰起,忽而分,忽而合,極盡種種變化,不久在水面上騎馬、舞旗、舉槍揮刀的人,就好像踩在平地一樣。突然間黃色的煙霧四處竄起,人和物彼此一點也看不見,只聽見水爆的轟鳴聲,聲音像高山崩塌一般。過一會兒煙霧消散水波平靜,一條船的蹤影也沒有了,只剩下被火焚燒的「敵船」,隨著水波流走了。 幾百個善於泅水的吳地健兒,披散著頭發,身上畫著花紋,手裡拿著十米長的大彩旗。爭相奮力迎著潮水逆流而上,在萬仞高的巨浪中忽隱忽現,翻騰著身子變換盡各種姿態,但是旗尾一點也沒有被水沾濕,憑借這種表演來誇耀自己高超的本領。 在江岸十多里的區域之間,滿眼都是華麗的服飾,車馬擠滿了道路,所販賣的吃的和其他物品,都比平常的價格加倍的高,但租用看棚的人還是非常多,中間即使是僅容一個座位的空地也不容易擁有。

29 湖心亭看雪
【元末明初】
張岱
崇禎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鳥聲俱絕。是日更定矣,余挐一小舟,擁毳衣爐火,獨往湖心亭看雪。霧凇沆碭,天與雲與山與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長堤一痕、湖心亭一點、與余舟一芥、舟中人兩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兩人鋪氈對坐,一童子燒酒爐正沸。見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飲。余強飲三大白而別。問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說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譯文)崇禎五年十二月,我住在杭州西湖。大雪接連下了三天,湖中行人,飛鳥和各種聲音都消失了。這一天打更以後,我撐著一葉扁舟,穿著細毛皮衣,帶著火爐,獨自前往湖心亭觀賞雪景。(湖上)彌漫著水氣凝成的冰花,白茫茫一片,天與雲與山與水,渾然一體,白茫茫一片。湖上比較清晰的影子,只有淡淡的一道長堤痕跡,湖心亭的一點輪廓和我的一葉小舟,船上米粒大小的兩三個人罷了。
到了湖心亭上,有兩個人鋪著氈對坐,一個童子燒著酒,爐上的酒正在沸騰。那兩個人看見我,十分驚喜地說:「湖中哪能還有這樣賞雪的痴情人!」拉著我一同喝酒。我盡力的喝幾大杯後告辭。(我)問他們姓氏,(他們回答我)是金陵人,在此地客居。等到下船的時候,船夫喃喃自語地說:「不要說先生您痴迷,還有像您一樣痴迷的人呢!」

⑺ 八年級上冊語文所有的文言文課文原文

我學的是人教版,別的版本我不知道!
【桃花源記】---陶淵明
晉太元中,武陵人捕魚為業。緣溪行,忘路之遠近。忽逢桃花林,夾(jiā)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漁人甚異之,復前行,欲窮其林。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彷彿若有光。便舍(shě)船,從口入。初極狹,才通人。復行數十步,豁(huò)然開朗。土地平曠,屋舍(shè)儼(yǎn)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qiān)陌(mò)交通,雞犬相聞。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zhuó),悉如外人。黃發垂髫(tiáo),並怡(yí)然自樂。
見漁人,乃大驚,問所從來。具答之。便要(yāo)還家,設酒殺雞作食。村中聞有此人,咸來問訊。自雲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yì)人來此絕境,不復出焉,遂(suì)與外人間(jiàn)隔。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皆嘆惋(wǎn)。余(yú)人各復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數日,辭去。此中人語(yù)雲:「不足為(wèi)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處處志之。及郡(jùn)下,詣(yì)太守說如此。太守即遣(qiǎn)人隨其往,尋向所志,遂迷,不復得路。
南陽劉子驥(jì),高尚士也,聞之,欣然規往。未果,尋病終。後遂無問津者。

【短文兩篇】
1、《陋室銘》---劉禹錫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可以調素琴,閱金經⑽。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南陽⒃諸葛廬,西蜀子雲亭。孔子雲:「何陋之有?」
2、《愛蓮說》---周敦頤水陸草木之花,可愛者甚蕃(fán)。晉陶淵明獨愛菊。自李唐來,世人甚(有的版本為盛)愛牡丹。予(yú)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zhuó)清漣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清,亭亭凈植,可遠觀而不可褻(xiè)玩焉。 予謂菊,花之隱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貴者也;蓮,花之君子者也。噫(yī)!菊之愛,陶後鮮有聞;蓮之愛,同予者何人? 牡丹之愛,宜乎眾矣。

【核舟記】---魏學洢
明有奇巧人曰王叔遠,能以徑寸之木,為宮室、器皿(mǐn) 、人物,以至鳥獸、木石,罔(wǎng)不因勢象形,各具情態。嘗貽(yí)余核舟一,蓋大蘇泛赤壁雲。
舟首尾長約八分有(yòu)奇(jī),高可二黍(shǔ)許。中軒敞者為艙,箬(ruò)篷覆之。旁開小窗,左右各四,共八扇。啟窗而觀,雕欄相望焉。閉之,則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風徐來,水波不興」,石青糝(sǎn)之。
船頭坐三人,中峨冠(guān)而多髯(rán)者為東坡,佛印居右,魯直居左。蘇、黃共閱一手卷。東坡右手執卷端,左手撫魯直背。魯直左手執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語。東坡現右足,魯直現左足,各微側,其兩膝相比者,各隱卷底衣褶(zhě)中。佛印絕類彌(mí)勒,袒胸露(lòu)乳(rǔ),矯(jiǎo)首昂視,神情與蘇、黃不屬(zhǔ)。卧右膝,詘(qū) 右臂支船,而豎其左膝,左臂掛念珠倚之——珠可歷歷數也。
舟尾橫卧一楫(jí)。楫左右舟子各一人。居右者椎(chuí)髻(jì)仰面,左手倚一衡木,右手攀(pān)右趾,若嘯呼狀。居左者右手執蒲葵扇,左手撫(fǔ)爐,爐上有壺,其人視端容寂,若聽茶聲然。
其船背稍夷(yí),則題名其上,文曰「天啟壬(rén) 戌(xū) 秋日,虞(yú)山王毅叔遠甫刻」,細若蚊足,鉤畫了了,其色墨。又用篆(zhuàn)章一,文曰「初平山人」,其色丹。
通計一舟,為人五;為窗八;為箬(ruò)篷,為楫,為爐,為壺,為手卷,為念珠各一;對聯、題名並篆(zhuàn)文,為字共三十有(yòu)四;而計其長曾(zēng)不盈寸。蓋簡桃核修狹者為之。嘻,技亦靈怪矣哉!

【大道之行也】---《禮記》
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jǔ)能,講信修睦(mù)。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矜(guān)、寡(guǎ)、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男有分(fèn),女有歸。貨惡(wù)其棄於地也,不必藏於己;力惡其不出於身也,不必為己。是故謀閉而不興,盜竊亂賊而不作,故外戶而不閉,是謂大同。

【杜甫詩三首】1、《望岳》2、《春望》3、《石壕吏》
【三峽】---酈道元
【短文兩篇】1、《答謝中書書》---陶弘景2、《記承天寺夜遊》---蘇軾
【觀潮】---周密【湖心亭看雪】---張岱
【詩四首】1、《歸園田居(其三)》---陶淵明2、《使至塞上》---王維3、《渡荊門送別》---李白4、《登岳陽樓(其一)》---陳與義
【課外古詩詞背誦】《長歌行》---漢樂府《野望》---王績《早寒江上有懷》---孟浩然《望洞庭湖贈張丞相》---孟浩然《黃鶴樓》---崔顥《送友人》---李白《秋詞》---劉禹錫《魯山山行》---梅曉臣《浣溪沙》---蘇軾《十一月四日風雨大作》---陸游
【p.s因為小生還有別的事,所以只提供文章的名字,至於具體內容網上應該都能查到。】

⑻ 八年級上學期語文古詩和文言文有哪些

1 《桃花源記》魏晉:陶淵明

晉太元中,武陵人捕魚為業。緣溪行,忘路之遠近。忽逢桃花林,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漁人甚異之。復前行,欲窮其林。

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彷彿若有光。便舍船,從口入。初極狹,才通人。復行數十步,豁然開朗。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黃發垂髫,並怡然自樂。

見漁人,乃大驚,問所從來。具答之。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村中聞有此人,咸來問訊。自雲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復出焉,遂與外人間隔。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皆嘆惋。餘人各復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數日,辭去。此中人語雲:「不足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處處志之。及郡下,詣太守,說如此。太守即遣人隨其往,尋向所志,遂迷,不復得路。

南陽劉子驥,高尚士也,聞之,欣然規往。未果,尋病終,後遂無問津者。

2 《陋室銘》唐代:劉禹錫

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可以調素琴,閱金經。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南陽諸葛廬,西蜀子雲亭。孔子雲:何陋之有?

3 《愛蓮說》宋代:周敦頤

水陸草木之花,可愛者甚蕃。晉陶淵明獨愛菊。自李唐來,世人甚愛牡丹。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清,亭亭凈植,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

予謂菊,花之隱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貴者也;蓮,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愛,陶後鮮有聞。蓮之愛,同予者何人?牡丹之愛,宜乎眾矣!

4 《核舟記》明代:魏學洢

明有奇巧人曰王叔遠,能以徑寸之木,為宮室、器皿 、人物,以至鳥獸、木石,罔不因勢象形,各具情態。嘗貽余核舟一,蓋大蘇泛赤壁雲。

舟首尾長約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許。中軒敞者為艙,箬篷覆之。旁開小窗,左右各四,共八扇。啟窗而觀,雕欄相望焉。閉之,則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風徐來,水波不興」,石青糝之。

船頭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為東坡,佛印居右,魯直居左。蘇、黃共閱一手卷。東坡右手執卷端,左手撫魯直背。魯直左手執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語。東坡現右足,魯直現左足,各微側,其兩膝相比者,各隱卷底衣褶中。佛印絕類彌勒,袒胸露乳,矯首昂視,神情與蘇、黃不屬。卧右膝,詘右臂支船,而豎其左膝,左臂掛念珠倚之——珠可歷歷數也。

舟尾橫卧一楫。楫左右舟子各一人。居右者椎髻仰面,左手倚一衡木,右手攀右趾,若嘯呼狀。居左者右手執蒲葵扇,左手撫爐,爐上有壺,其人視端容寂,若聽茶聲然。

其船背稍夷,則題名其上,文曰「天啟壬戌秋日,虞山王毅叔遠甫刻」,細若蚊足,鉤畫了了,其色墨。又用篆章一,文曰「初平山人」,其色丹。

通計一舟,為人五;為窗八;為箬篷,為楫,為爐,為壺,為手卷,為念珠各一;對聯、題名並篆文,為字共三十有四;而計其長曾不盈寸。蓋簡桃核修狹者為之。嘻,技亦靈怪矣哉!

5 《大道之行也》先秦:佚名

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男有分,女有歸。貨惡其棄於地也,不必藏於己;力惡其不出於身也,不必為己。是故謀閉而不興,盜竊亂賊而不作,故外戶而不閉,是謂大同。(矜 同:鰥)

6 《石壕吏》唐代:杜甫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牆走,老婦出門看。

吏呼一何怒,婦啼一何苦。聽婦前致詞,三男鄴城戍。

一男附書至,二男新戰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長已矣。

室中更無人,惟有乳下孫。有孫母未去,出入無完裙。

老嫗力雖衰,請從吏夜歸。急應河陽役,猶得備晨炊。

夜久語聲絕,如聞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獨與老翁別。

7 《三峽》南北朝:酈道元

自三峽七百里中,兩岸連山,略無闕處。重岩疊嶂,隱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見曦月。

至於夏水襄陵,沿泝阻絕。或王命急宣,有時朝發白帝,暮到江陵,其間千二百里,雖乘奔御風,不以疾也。

春冬之時,則素湍綠潭,回清倒影。絕巘多生怪柏,懸泉瀑布,飛漱其間,清榮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澗肅,常有高猿長嘯,屬引凄異,空谷傳響,哀轉久絕。故漁者歌曰:「巴東三峽巫峽長,猿鳴三聲淚沾裳。」

8 《答謝中書書》南北朝:陶弘景

山川之美,古來共談。高峰入雲,清流見底。兩岸石壁,五色交輝。青林翠竹,四時俱備。曉霧將歇,猿鳥亂鳴;夕日欲頹,沉鱗競躍。實是欲界之仙都。自康樂以來,未復有能與其奇者。

9 《記承天寺夜遊/ 記承天夜遊》宋代:蘇軾

元豐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戶,欣然起行。念無與為樂者,遂至承天寺尋張懷民。懷民亦未寢,相與步於中庭。

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

10 《觀潮》宋代:周密

浙江之潮,天下之偉觀也。自既望以至十八日為盛。方其遠出海門,僅如銀線;既而漸近,則玉城雪嶺際天而來,大聲如雷霆,震撼激射,吞天沃日,勢極雄豪。楊誠齋詩雲「海涌銀為郭,江橫玉系腰」者是也。

每歲京尹出浙江亭教閱水軍,艨艟數百,分列兩岸;既而盡奔騰分合五陣之勢,並有乘騎弄旗標槍舞刀於水面者,如履平地。倏爾黃煙四起,人物略不相睹,水爆轟震,聲如崩山。煙消波靜,則一舸無跡,僅有「敵船」為火所焚,隨波而逝。

吳兒善泅者數百,皆披發文身,手持十幅大彩旗,爭先鼓勇,溯迎而上,出沒於鯨波萬仞中,騰身百變,而旗尾略不沾濕,以此誇能。

江幹上下十餘里間,珠翠羅綺溢目,車馬塞途,飲食百物皆倍穹常時,而僦賃看幕,雖席地不容間也。

11 《湖心亭看雪》明代:張岱

崇禎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鳥聲俱絕。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擁毳衣爐火,獨往湖心亭看雪。霧凇沆碭,天與雲與山與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長堤一痕、湖心亭一點、與余舟一芥、舟中人兩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兩人鋪氈對坐,一童子燒酒爐正沸。見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飲。余強飲三大白而別。問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說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⑼ 人教版八年級上冊語文課本文言文有哪些

1.《桃花源記》陶淵明
2.短文兩篇
《陋室銘》劉禹錫
《愛蓮說》周敦頤
3.《核舟記》
魏學洢
4.大道之行也
《禮記》
5.杜甫詩三首
6.《三峽》
酈道元
7.短文兩篇
《答謝中書書

陶弘景
《記承天寺夜遊》
蘇軾
8.《觀潮
》周密
9.《湖心亭看雪》張岱
10.詩四首

熱點內容
末世化學家txt下載 發布:2025-10-20 05:02:05 瀏覽:397
教學常規學習心得 發布:2025-10-20 04:03:06 瀏覽:298
推拿手法教學 發布:2025-10-20 01:15:51 瀏覽:398
教師師德素養提升總結 發布:2025-10-19 23:57:12 瀏覽:68
舞獅鼓教學 發布:2025-10-19 16:17:31 瀏覽:669
杭州市教育局電話 發布:2025-10-19 09:21:50 瀏覽:285
中非歷史關系 發布:2025-10-19 06:47:41 瀏覽:5
師德雙八條 發布:2025-10-19 05:31:17 瀏覽:360
大學物理第十一章答案 發布:2025-10-19 04:36:23 瀏覽:750
如何讓網吧 發布:2025-10-19 01:49:35 瀏覽:7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