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科的發展
影響學科領域的發展的因素有:
1、 歷史和前輩:了解一個學科的發展歷史和發展歷程,對於一個學者是非常必要的事情。同時尊重學界的歷史,尊重前人的貢獻,也是學界要大力提倡的,是後人所應該具有的一種素養。學會的發展與學科的發展有重要的關系,學術團體在學科的發展過程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學會的發展,需要一批熱心的願意奉獻的「鐵桿」成員的支持,離不開學者們的支持。學術,發展才是硬道理。這些年來,獸類學分會和動物生態專業委員會的前輩們,給我們做出了榜樣,他們虛懷若谷,他們寬容慈祥,他們提攜後進,他們甘做人梯,用他們自己的話說是「願意為學會的發展搖旗吶喊」,他們的熱心、熱情和責任感,是學會和學科發展的動力,也是他們最大的貢獻。學界應該記住他們,感謝他們。
2、胸懷和互助:生態學告訴我們,資源都是有限的,有限的資源就會導致競爭。動物生態學的發展,青年學者的成長和發展,需要資源,需要支持。我們學界應該有一種胸懷,樂於支持學科領域中那些優秀的人才,讓優秀的人才早日脫穎而出,早日成長起來。學界需要相互幫助,相互支持,需要合作和交流。
3、視野和眼光:學問要做得精緻,做得高深。做學問要腳踏實地,不能閉門造車,不能自我欣賞,做學問要海納百川、納眾家之長,要有一種胸懷,更要敢於挑戰傳統和權威,要敢於做他人不能做之事,想他人想不到之事,敢於利用新手段、新技術。站得高,才能看得遠,看得遠,才能走得遠。學問無止境,學問有深淺。學問需要一種境界,達到這種境界,需要毅力,需要眼光,需要胸懷。
4、興趣和執著:這次會議上,武漢大學的盧教授以「暮鼓晨鍾」為題,講述了一個野生動物生態學工作者的追求和理念,對大自然的熱愛和人生的感悟。我們需要這樣的理念,需要這種執著和追求。這樣的境界,人會活得充實、安靜、知足、快樂和幸福。幸福是什麼,幸福是一種知足,所謂知足常樂。我們也知道,慾望是社會發展和進步的動力。我們也知道,權衡(trade-offs)是生物界中一個重要的行為學和生理學原則,當存在資源沖突、利益沖突的時候,理性的權衡會幫助我們走出困境。動物會告訴我們很多,教會我們很多,自然會讓我們感悟很多,充實很多,純潔很多。
5、 青年和希望:青年是未來,青年是希望。科學的希望,學科的未來,依靠青年。青年學者是科研進步創新的主力軍,他們的才華和智慧是學科進步的原動力。我們要鼓勵青年,支持青年,提攜青年。每一代人有每一代人的責任,每一代人有每一代人的地位和作用,每一代人有每一代人的傳統和精神,學界要傳承這些文化、傳統,發揚光大學界精神。忽視青年的發展,漠視青年的成長,阻礙青年的發展,也就放棄了學科的發展。
6、 規范和共識:學界有規范,學界有共識。學者應該了解和踐行這些規范,維護學界的規范。青年學者尤其要關注學界的職業規矩,要有責任傳承和宣傳這些規矩。每個人都有遵守規矩的義務。
7、 前沿和熱點:哪些領域是學科的發展有前沿?學科領域有前沿,有熱點。生態學的傳統發展模式需要延續和持續,隨著學科交叉和技術手段的進步,每個問題都會有新的解釋,如分子生物學、神經生物學、基因組學、進化生物學等技術手段和思想,對於學科的發展是必要的、重要的,應該不斷更新自己的知識背景、完善自己的知識結構。
⑵ 地球物質學科的發展
(一)礦物學
礦物學主要研究礦物的化學成分,晶體結構,形態,性質,時間、空間上的分布規律,形成、演化的歷史和用途,是地質學的一個重要分支。新礦物的發現是礦物學研究水平的反映。自20世紀80年代中期黃蘊慧等發現了新中國第一種新礦物香花石後,於祖相等陸續發現了93種新礦物。彭志忠於80年代中期提出准晶態的分數維模型,是我國研究准晶態的第一人,他提出准晶態20面體原理、黃金中值原理和分數維結構模型,對五方、十方晶系准晶進行研究。通過對80多種礦物進行晶體結構分析,又推導出八次對稱准晶體的點群、單型和准晶體的電子衍射圖和維數,並提出了一種准晶態的結構模型,我國礦物晶體化學達到了相當高的水平(中國地質學會,2010)。
礦物學研究正不斷向著電子和核子層次深入,拓寬了與材料科學和生命科學的聯系(王鴻禎等,1999)。礦物學中引入了近代固體物理和原子物理的理論和技術,使礦物學研究步入電子和核子層次,形成了礦物物理學,將穆斯堡爾譜、順磁共振譜、熱光性、熱電性、紅外光譜、載流子參數等礦物物理學的理論與方法應用到礦床成因和預測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中國地質學會,2010)。
礦物學的發展與新技術的應用密切相關。我國礦物學研究者應用激光拉曼光譜儀在榴輝岩的石榴子石中發現了柯石英包體,對超高壓變質岩的研究提供了重要證據;利用掃描隧道顯微鏡用於石墨、碳纖維、碳化物和鹽酸等礦物表面的研究,取得了突出的成就;利用同步輻射(SR)測定了海洋錳結核中的元素相關性、含金石英脈中金與某些微量元素的相關性等(中國地質學會,2010)。
(二)岩石學
岩石學是研究岩石的成分、結構構造、產狀、分布、成因、演化歷史及其與成礦作用的關系等的學科。
近年來,我國在火成岩、變質岩等方面的研究取得了長足的進步。火成岩是地下岩漿活動形成的岩石,它攜帶的各種物質是地下情況的載體,可以通過火成岩的岩石學、礦物學和地球化學的研究,獲取相關信息,追索和揭示地球內部物質組成、岩漿形成、演化過程。火成岩因此成為人類研究地球內部狀況的窗口。我國地質學家將物理化學的理論和方法、地球化學和同位素地質系統應用到火成岩的研究領域,將岩漿作用的化學過程和物理過程相結合,在岩漿運移過程中的流體動力學、火山噴發動力學、岩漿房過程、岩石流變學等方面都進行了研究和探索。特別是我國的構造地質學家與火成岩岩石學家結成科研合作夥伴,或者構造地質學傢具有岩石學的良好素質,或者岩石學家兼有構造地質學家的良好素質。徐克勤等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從我國東部花崗岩的時代分布、岩石演化、成因類型、成礦關系等方面進行研究,將這里的花崗岩分為3個成因系列:陸殼改造型、同熔型、幔源型。王德滋等將岩漿作用、構造作用和構造環境結合起來考慮,提出了5種花崗岩的構造-岩漿組合類型:俯沖消減型、碰撞型、陸緣伸展減薄型、陸內斷陷拗陷型和裂谷型。這些研究初步形成了我國花崗岩成因類型與大地構造環境和大陸動力學之間聯系的基本框架(中國地質學會,2010)。
在變質岩研究方面,對泰山群、阜平群、遵化群、雙山子群、曹庄岩組、五台群等主要變質岩都進行了較為系統的研究;對奧西雲開、西藏南迦巴瓦峰地區、大別地區的麻粒岩都進行了岩石學、地球化學、P-T-t軌跡和同位素年代學研究;在太古宙地體中識別了一批綠岩帶和高級區。這些研究成果對古老地殼的增生和演化研究提供了資料(中國地質學會,2010)。
(三)地球化學
地球化學是研究地球的化學組成、化學作用和化學演化的科學,它是地質學與化學、物理學相結合而產生和發展起來的邊緣學科。地球化學的理論和方法,對礦產的尋找、評價和開發,農業發展和環境科學等有重要意義。
近年來,在地球化學基礎上形成的地球化學勘查新技術研究,圍繞生產急需的區域地球化學勘查方法技術展開。楊少平等人認為,地球化學勘查方法在以下8個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和進展:第一,成功地解決了幾個特殊景觀區的區域化探掃面方法技術,包括森林沼澤區、高寒乾旱半乾旱山區、高寒湖沼丘陵區等,開創了資源勘查的新局面。第二,建立了覆蓋區多目標區域地球化學調查方法技術體系和農業、環境、城市地球化學異常評價方法,完成了中國勘查地球化學向環境調查領域的成功轉型,開創了環境地球化學勘查的新局面,使我國環境生態地球化學研究達到了國際領先水平。第三,完善了區域化探39種元素的微量、痕量測試方法技術體系,極大地提高了樣品分析的靈敏度、精密度和准確度;建立了多目標區域地球化學調查54種元素和指標測試方法技術體系;完成了76元素測試方法技術體系的初步研究。第四,地球化學勘查資料庫信息系統與制圖技術得到了長足的進步。第五,尋找隱伏礦的地球化學新方法新技術研究取得了一些進展。第六,通過地球化學勘查實踐和研究,提出了地球化學塊體理論。第七,中國研究的國際地球化學填圖方法技術得到了國際勘查地球化學界的認可,這些技術和理論總體上均居國際先進水平。第八,油氣化探方法技術在曲折中發展前進,建立起了完整的勘查方法技術體系,在油氣勘查工作中得到一定程度的推廣應用。地球化學勘查方法找礦效果越來越顯著,據不完全統計,90%以上的貴金屬和有色金屬礦產均是依據區域化探成果發現的。地球化學勘查已經成為我國礦產資源勘查中不可或缺的方法技術(楊少平等,2011)。
(四)礦床學
礦床學的主要任務是研究各類礦床的物質組成、成礦物質來源、成因機理及其時空分布規律。包括礦體的規模、產狀、形態和物質組成,礦床的形成條件及控礦因素,礦床成因類型和礦床工業類型等。礦床學既是各有關學科的綜合應用,同時在時空分布研究方面礦床學又成為地質學其他分支學科與地球歷史學科之間的橋梁(王鴻禎等,1999)。
我國學者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區域成礦規律研究,程裕淇等提出了從四維空間揭示礦床形成、演化和展布規律區域成礦理論:成礦系列,在全國范圍內首次釐定出11個地質時代的214個礦床成礦系列,434個礦床成礦亞系列,978個礦床模式,38個礦床成礦系列組,24個礦床成礦系列類型。塗光熾等概括了中國的成礦作用類型和地球化學特徵,還提出了對超大型礦床的一些規律性認識。在完善成礦系列概念和礦床成礦系列定義的基礎之上,按時代、以礦床成礦系列為基本單位,初步構築了中國成礦體系,劃分出我國成礦體系4階段的發展模式:太古宙陸核成礦體系、元古宙以陸核邊緣裂谷和裂陷槽為主的成礦體系、古生代板塊成礦體系和新生代大陸成礦體系,提出了大陸成礦體系的4種動力學機制,建立了大陸成礦體系模式(朱立新等,2007)。
我國礦床學領域內對層控礦床、超大型礦床、金銀礦床、礦床地球化學、成礦事件、成礦模式、成礦系統,以及成礦實驗等方面都有研究,如翟裕生提出了「構造-流體成礦系統」的概念,杜樂天強調幔源流體和鹼交代作用對成礦的重要意義(中國地質學會,2010)。
⑶ 學科與學科之間的交叉學科發展潛力很大!
很有潛力
事實上,我國交叉學科的研究總體數量並不少,但是質量高、影響大的成果還不太多。交叉學科為何發展難?
首先,交叉學科研究確實有一定難度。「交叉」不是將兩個學科簡單拼湊到一起,而是在對原有學科深耕細作的基礎上,找到與其他學科的內在邏輯聯系,相互作用培育出新的學術增長點,從而創造出「1+1>2」的效果。如果僅是為了交叉而交叉,流於形式,只會在創新的邊緣反復徘徊,白白浪費精力。
其次,交叉學科的「軟環境」還有待改善。由於我國科研體系是建立在傳統的學科分類上,師資、人才、資金甚至科研儀器等資源主要圍著單一學科轉,這使得從事交叉學科的科研人員常常被當成「四不像」,到底屬於哪個院系,參加什麼學術會議,論文該投給什麼學科期刊都不明確。到了科研項目申請、評審環節,就更尷尬了。專家評委多是單一學科出身,有時並非故意「遠親排斥」,而是確實不太懂交叉型研究,不敢輕易通過或打分,這使得一些科研前景廣闊的優秀項目常常錯失良機。這種身份和研究不被認同的尷尬,容易挫傷一些從事交叉學科研究人員的積極性。
此外,目前國內鼓勵交叉融合的科研氛圍還不夠濃厚。有的科研人員力求在一個學科上鑽到底,拒絕吸納其他學科的知識,心態不夠開放;有的科研人員習慣單打獨斗,和其他學科人員缺少交流和互動。反觀那些取得突出成就的科學家,大多是善於學習、開放包容的。在精準醫療領域貢獻卓著的科學家謝曉亮曾說,他的本科專業是化學,但還旁聽了許多物理系、數學系的課程,在美國做研究生時又對生物感興趣,幾年前開始涉獵醫學領域。他還會經常關注新領域,並與其他學科的科學家交流溝通。他總結,自己「取得一點成績的重要原因就是重視學科交叉」。
要促進交叉學科發展,必須為其營造良好的環境和氛圍,首先要改變我國學科區分的現狀。要從根本上破除原有學科劃分的科研管理和學科組織模式,打造一套交叉、開放和共享的學科運行機制,培養復合型科研人才。目前,清華大學成立了腦與智能實驗室和未來實驗室,北京大學和復旦大學等一批重點高校也在努力探索交叉學科的路徑。與此同時,科研項目申報和評審等配套政策也得跟上。對於一些交叉較為成熟的項目,應該明確加到申請指南中,放在主體專業下進行支持。而對於找不到「全能」評委的問題,可以在評審環節採用不同學科評委一起評審的模式,為交叉學科項目創造更為公正的評價環境。
⑷ 跪求:闡述學科體系與學科發展前景
因為專業是培養人的基本單元,與學科分類和社會職業分工是密切相關的.學科體系是由高等教育組織根據現代社會發展的產業需求設置的專業。學科的發展是根據社會變動的。希望能幫上忙
⑸ 一門學問發展到什麼程度才能被稱之為學科
學科是科學研究發展成熟的產物,並不是所有的研究領域最後都能發展成為學科。
科學研究發展成熟而成為一個獨立學科的標志是:必須有獨特的研究對象、研究內容,成熟的研究方法、形成了規范的學科體制,發現了獨特的學科規律與本質,有一系列的研究成果與研究隊伍。
⑹ 中國經濟學的學科發展
中國人創立的高度原創的經濟學理論體系
王亞南在經濟研究方法論上的一個重要貢獻,就是他極力倡導「應站在中國人的立場上來研究經濟」。他認為經濟科學是一門實踐的科學,應該面對中國的實際,使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中國化,建立「中國經濟學」。王亞南以身作則,身體力行,他的代表作之一的《中國經濟原論》,被譽為中國的《資本論》。這些給改革開放以來的中國學者的研究以極大的啟發。
同時,陳世清認為,中國經濟學是由中國人自己創立經濟學理論體系與經濟學研究範式。它具有高度原創性,在理論基礎、體系結構、實踐功能方面比現有的西方經濟學流派更具備科學性,並且能夠有效解釋中國經濟的特殊現象,指導中國經濟發展。科學本身沒有國界的,但科學發展有時空層次統一的規律。作為一門科學,經濟學本來不應該有「西方經濟學」、「中國經濟學」之分。「中國經濟學」概念的提出,反映出人們認識到現有的經濟學理論體系存在許多缺陷,很難解釋和應用於中國經濟實踐。中國經濟的快速發展,應當能夠帶來理論上的重大進展。中國學者應當能夠對經濟學做出特殊的、重大的貢獻,從而建立以「中國經濟學」命名的新的經濟學範式代替西方經濟學成為經濟學的主流。這是人類經濟思想發展的自然歷史過程,也是中國經濟學家對人類的貢獻。
中國經濟學範式,應當是中華民族固有的天人合一思維方式所蘊含的對稱邏輯、對稱哲學萌芽運用到現代成熟的經濟學中,經濟學範式,是通過中國經濟學範式體現出來的人類經濟學的範式。所以,中國經濟學範式就是由中國人自己創立的,在理論基礎、體系結構、核心價值、實踐功能方面同現有的西方經濟學各個流派有本質不同的具有高度原創性的新的經濟學理論體系的內核。中國經濟學範式是用生產力發展代替GDP增長,用知識運營增長方式代替資本運營增長方式,用直接投融資為主導的金融體制代替間接投融資為主導的金融體制,用再生型經濟發展模式代替配置型經濟發展模式,用價值機制代替價格機製作為市場核心機制,用國民創新體系、國民創業體系代替國民產業化體系,用福利型國民經濟系統代替貨幣型國民經濟系統,用對稱代替均衡、對策代替博弈作為經濟主體的行為方式,用主客體對稱的對稱經濟學代替主客體對立的西方主流經濟學,既反映人類一般經濟規律、又反映中國經濟特殊規律,能有效解釋中國經濟現象、指導中國經濟發展、成為中國建立完善的市場經濟體系理論基礎的經濟學理論體系的內在深層結構。
歸結起來認識,中國經濟學是多路向研究的工作合流,以《資本論》研究體系為地基,在多學科的融會貫通中突出「中國元素」。所以中國元素,就是中國歷史和中國文化體系下的獨有的「思維方法」和「語言表達方式」。中國化的《資本論》解讀的要點有三:一是區分對象和研究對象,二是區分物和事,三是區分物的科學和事的科學。概言之,就是堅持以「事的科學」審查《資本論》的邏輯,真正做到作為人類文明成果的「現代經濟理論體系」為我所用,實現兼容並蓄。針對這一點,《資本論》第一卷研究講述「歷史發生學」,《資本論》第二卷研究講述「系統發生學」,《資本論》第三卷研究講述「現象發生學」,《資本論》第四卷研究講述「認識發生學」。
對稱經濟學的中國經濟學範式
在全球化時代,中國經濟學應是西方經濟學合乎邏輯的發展與批判,並且是對後者的相容和超越。
對稱經濟學是以對稱哲學、五維空間理論、復雜系統論為理論基礎,吸收自然科學、社會科學、思維科學的最新成果,通過對現有世界上經濟學三大流派馬克思主義經濟學、凱恩斯主義經濟學與新自由主義經濟學的揚棄和微觀經濟學與宏觀經濟學的綜合,建立起來的真正科學的經濟學。對稱經濟學的產生結束了人類經濟學的史前史,奠定了新常態經濟——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理論基礎,也奠定了新常態經濟學——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學的理論基礎,確立了中國經濟學的話語權。
《對稱經濟學》是以對稱哲學、五度空間理論、復雜系統論為理論基礎,吸收自然科學、社會科學、思維科學的最新成果,通過對現有世界上經濟學三大流派:馬克思主義經濟學、凱恩斯主義經濟學與新自由主義經濟學的揚棄和微觀經濟學與宏觀經濟學的綜合,建立起來的真正科學的中國經濟學。 中國經濟學範式,就是中華民族固有的天人合一思維方式所蘊含的對稱邏輯、對稱哲學萌芽運用到現代經濟學中,是通過中國經濟學研究體現出來的人類的一般經濟學範式和特殊經濟學範式的總稱。在知識經濟與經濟全球化時代,中國經濟學應是西方經濟學合乎邏輯的發展,是對後者的相容和超越;中國經濟學代替西方經濟學成為人類經濟學的主流,是通過空間交替展示時間之矢的人類經濟思想發展的自然歷史過程。中國經濟學範式是幸福經濟學範式。幸福經濟學就是以主客體對稱的對稱辯證法和對稱經濟學為基礎理論、以人的利益最大化原則為理論出發點、以共有制為經濟基礎、以價值機制為市場的核心機制、以合作為經濟發展的根本動力、以和諧經濟為經濟發展的根本途徑、以人的幸福最大化為最終目標、以對稱思維方式和整體論思維方法為方法論特徵、擅長五度空間分析的經濟學的基本模式、基本結構與基本功能。對稱性、具體性、全面性,是幸福經濟學範式的基本特徵。幸福經濟學範式本質上就是對稱經濟學範式。從所滲透的思維方式特徵來看,幸福經濟學範式本質上只能是中國經濟學範式——西方經濟學範式與幸福經濟學範式在思維方式上根本不兼容。幸福經濟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本質特徵,幸福經濟學是科學社會主義的理論前提、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理論基礎。幸福經濟學就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學。正好像資本主義市場經濟是不成熟、不完善的市場經濟,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是成熟完善的市場經濟,資本主義市場經濟必然要被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所代替一樣,西方經濟學範式被對稱的、系統的、五度空間模式的中國經濟學範式所代替,具有歷史的必然性。建構當代中國經濟學以指導中國的改革開放與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是當代中國經濟學家的歷史使命。

⑺ 學科發展規劃怎麼寫
(一)指導思想
根據學校十五發展規劃的框架,本著理清思路,正確定位,大膽創新,穩步發展的指導思想,經過充分的討論,擬定我院的學科發展的總體目標。
(二)建設目標
動員全院教職工,充分發揮學術帶頭人和學術骨乾的作用,經過3-5年的艱苦努力,力爭2005年使本學科的部分研究方向(計算機網路、人工智慧、專家系統、並行計算等)達到國內一流,再經過5-10年的建設,實現本學科的整體水平進入國內一流行列的目標。
1.學科點建設
(1)重點建設省級重點學科「計算機科學與技術」。
(2)繼續建好已有的「計算機應用技術」與「計算機軟體及理論」兩個碩士點。
「計算機應用技術」碩士點的建設重點是抓質量,「計算機軟體和理論」碩士點的發展要注重聯合學校相近專業的力量,共同建設。
(3)2002年申報「計算機應用技術」的博士點,這是學院近兩年內工作的重心。
1 在上次申報基礎上調整、充實已有的四個學科方同,梯隊結構,以倒計時方式,給每個學科帶頭人落實任務和進度(包括項目、成果、專著、論文等)。
2 爭取近一、兩年內引進1-2名高層次的(尤其獲獎成果多的)本專業或相近專業的帶頭人加盟計算機學院。
3 對在讀博士生和碩士生的學習情況進行分析,加快培養步伐,爭取盡快有一批博士生、碩士生,充實科研、教學第一線,增加教師隊伍高學歷比例。制定院內教師博士學位培養計劃。
4 藉助本校相近專業的優勢,注重計算機應用技術與其他學科(如材料、機電、結構等)交叉,通過項目合作、研究生培養,形成計算機應用技術博士點的1-2個支撐方向。
5 利用學術交流、項目評估,兼職教授等方式,擴大與國內外知名專家大學與科研院所的交往,提高理工大計算機學院知名度。借舉辦DCABES國際交流等機會,分兩次請有關專家來本院指導 。
(4)十五期間增加一個「系統結構碩士點」,2003年申報立項。
(5)2005-2010年著手軟體及理論博士點的建設。
2.科學研究與科研基地建設
(1)2001-2005年全院科技研究縱向課題40項,橫向課題50項,每年科研和科技開發經費300-400萬,獲得國家級和省部級的重大科技成果5-10項,被SCI、EI和ISIP等著名檢索系統引用的科技論文40-50篇,出版5-10部專著。
(2)建立和大型企業集團共建的軟體基地1個,為增辦軟體學院打下基礎。
3.師資隊伍建設
(1)全院教師計劃2005年增加到150人,其中具有博士學位人員達到20%,碩士學位的佔70%。正高與副高的比例達到1:3。
(2)引進優秀的知名學者4-5人。
(3)重點培養10名左右中青年學術帶頭人。
4.人才培養
計算機學院現僅有一個本科專業,2003年前新增一個本科專業。
擬定2001年底申報「軟體工程」本科專業。
全院本科生的規模保持在2500人左右。
全院碩士研究生在2005年力爭達到600人,博士生達到20人左右。本科生與研究生的比例達到4:1。
英語四級通過率累計達到90%,六級通過率達到35%,雙語教學課程力爭達到15%。
5、教學改革與教學基地建設
教學改革應貫穿教學工作的始終,教材的改革、教學手段的改革尤為重要。根據本學科的特點,每年要求更新教材、更新授課內容達到20%。十五期間,出版教材20部,承擔教改和教學科研項目每年5—6項,獲獎1~2項。建設一個圖形圖像省級重點實驗室。
⑻ 什麼是學科前沿
前沿是學科發展的關鍵,研究和解決前沿領域的問題,既可以帶動學科內其他相關問題的解決,又可將學科向前推進,取得更大的發展。
判斷准則:
1、具有重要基礎文獻集合。
2、存在主要研究問題共識。
3、在國際前沿有進展活力。

(8)學科的發展擴展閱讀:
各學科前沿技術
1、生物技術和生命科學將成為21世紀引發新科技革命的重要推動力量,基因組學和蛋白質組學研究正在引領生物技術向系統化研究方向發展。
2、信息技術將繼續向高性能、低成本、普適計算和智能化等主要方向發展。納米科技、生物技術與認知科學等多學科的交叉融合,將促進基於生物特徵的、以圖像和自然語言理解為基礎的「以人為中心」的信息技術發展,推動多領域的創新。
3、新材料技術將向材料的結構功能復合化、功能材料智能化、材料與器件集成化、制備和使用過程綠色化發展。突破現代材料設計、評價、表徵與先進制備加工技術,在納米科學研究的基礎上發展納米材料與器件,開發超級結構材料、新一代光電信息材料等新材料。
⑼ 思維的學科發展
主詞條:思維科學
辯證唯物主義關於思維的觀點是思維科學研究的基礎。20世紀初,從物質運動形式上對思維作出重大研究成果的巴甫洛夫高級神經活動學說,初步揭示了思維的神經生理機制。從對事物本質、整體反映上研究思維的突出成就是辯證思維學。它是由馬克思、恩格斯在德國古典哲學與近代科學的基礎上創立,並為列寧等人所發展的思維學說。辯證思維學在《資本論》的創作中,在俄國革命和中國革命的偉大社會實踐中,顯示出它的巨大價值 。
20世紀50年代以後,腦科學有了新的重大進展,斯佩里等人對左腦和右腦功能的研究,對大腦機能區的定位研究,對神經迴路的研究,腦物理和腦化學的研究等,都進一步揭示了思維的物質運動性質;與此同時,皮亞傑等人對兒童思維和成人思維的研究,新近興起的認知科學對人腦信息加工機理的研究,則又豐富了人腦反映事物本質之機制的知識。這些研究成果為思維科學積累了新的科學資料。當代各學科的多層次和橫向滲透發展,尤其是資訊理論和計算機科學的誕生,為深入地研究人的思維開辟了新的途徑 。
思維科學分為思維科學的基礎科學,思維科學的技術科學及思維科學的工程技術3個層次。思維科學的基礎科學研究思維活動的基本形式——邏輯思維、形象思維和靈感思維,並通過對這些基本思維活動形式的研究,揭示思維的普遍規律和具體規律。因此,思維科學的基礎科學可有若干分支,如邏輯思維學、形象思維學等。個體思維的累積和集合,構成社會群體的集體思維。研究社會群體集體思維的是社會思維學。它也是思維科學的一門基礎學科 。
八十年代初,在人工智慧研究成為國際上的熱門領域的背景下,錢學森就曾提出創建思維科學部門的建議。他認為,思維科學(noeticscience)是一門處理意識與大腦、精神與物質、主觀與客觀的馬克思主義哲學。從縱向可劃分為思維科學的基礎、思維科學的技術科學及思維科學的工程技術三個層次。由於思維科學是一門綜合性的交叉學科,故需要多種學科的配合研究。可以從心理學、人工智慧、計算機科學、數學、生理學及文學藝術等方面著手來研究人的思維過程的規律。思維科學的應用領域十分廣泛,涉及科學語言學、模式識別、人工智慧、教育學、情報學、管理學、文字學等學科的研究。思維科學在中國作為一門新興的學科已引起各方面專家、學者的興趣關注。有不少地方開展了思維科學研究有關的活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