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美術學科 » 師曠論學文言文翻譯

師曠論學文言文翻譯

發布時間: 2020-12-05 08:14:41

文言文《師曠論學》翻譯

【原文】
晉平公問於師曠曰:「吾年七十,欲學,恐已暮矣。」
師曠曰:「暮,何不炳燭乎?"
平公曰:「安有為人臣而戲其君乎?」
師曠曰:「盲臣安敢戲其君乎!臣聞之,少而好學,如日出之陽;壯而好學,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學,如炳燭之明,炳燭之明,孰與昧行乎?」
平公曰:「善哉!」。
【注釋】
1晉平公:春秋時期晉國國君。
2於:向。
3 吾:我。
4師曠:字子野,春秋時代晉國樂師。他雙目失明,仍熱愛學習,對音樂有極高的造詣。
5恐:恐怕,擔心。
6暮:本來是「天晚」的意思,這里指「晚」的意思。
7何:為什麼
8炳燭:點燭,當時的燭,只是火把,還不是後來的燭。
9安:怎麼,哪。
10戲:作弄,戲弄。
11盲臣:瞎眼的臣子。師曠為盲人,故自稱為盲臣。
12臣:臣子對君主的自稱。
13聞:聽說,聽聞。
14而:表並列,並且。
15陽:陽光。
16秉燭之明,孰與昧行乎:點上燭火照明比起在黑暗中走路,究竟哪個好呢?
17孰與:相當於「……跟(與)……哪個(誰)怎麼樣?」。
18昧行:在黑暗中行走。昧,黑暗。
19善哉:說得好啊!
20善:好。
21日出之陽:初升的太陽,早晨的太陽。
22日中之光:正午(強烈)的太陽光。。
23好:愛好。
24為:作為。
25少:年少。
【翻譯】
晉平公對師曠說:「我今年七十歲了,想要學習,恐怕已經晚了。」師曠回答說:「既然晚了,為什麼不把燭燈點燃呢?」平公說:「哪裡有為人臣子而戲弄自己的國君的人呢?」師曠說:「雙目失明的我怎麼敢戲弄我的君主呢?我聽說,少年時喜好學習,就如同初升太陽的陽光一樣燦爛;中年時喜好學習http://www.slkj.org/b/20025.html,就像正午太陽的陽光一樣強烈;晚年時喜好學習,就像拿著蠟燭照明,人生哪有不拿著燭火照明的時候呢?點上火把走路和摸黑走相比,哪個更好呢?」
平公說:「說得好啊!」

⑵ 師曠論學文言文翻譯

師曠論學
【原文】
晉平公問於師曠曰:「吾年七十,欲學,恐已暮矣。」師曠曰:「何不炳燭乎?」
平公曰:「安有為人臣而戲其君乎?」
師曠曰:「盲臣安敢戲其君?臣聞之:少而好學,如日出之陽;壯而好學,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學,如炳燭之明,孰與昧行乎?」
平公曰:「善哉!」
【譯文】
晉平公問師曠,說:「我已經七十歲了,想要學習主,但是恐怕已經晚了。」
師曠回答說:「為什麼不點上蠟燭呢?」
平公說:「哪有做臣子的和君主開玩笑的呢?」

師曠說:「我是一個雙目失明的人,怎敢戲弄君主。我曾聽說:少年的時候喜歡學習,就象初升的太陽一樣;中年的時候喜歡學習,就象正午的太陽一樣;晚年的時候喜歡學習,就象點蠟燭一樣明亮,點上蠟燭和暗中走路哪個好呢?」
平公說:「講得好啊!」

⑶ 師曠問學的翻譯(古文)

1、譯文如下:

晉平公問宮中的樂師師曠,說:「我已經七十歲了,想要學習,但是恐怕已經晚了。」

樂師師曠(回答)說:「為什麼不點燃火把呢?」

平公說:「哪有做臣子的和君主開玩笑的呢?」

樂師師曠說:「我是一個雙目失明的人,怎敢戲弄君主呢?我曾聽說:少年的時候喜歡學習,就像初升的太陽的光明一樣;中年的時候喜歡學習,就像正午太陽的光芒一樣;晚年的時候喜歡學習,就像點火把一樣明亮,點上火把和在黑暗中走路哪個好呢?」

平公說:「(講得)好啊!」

2、原文如下:

晉平公問於師曠曰:「吾年七十,欲學,恐已暮矣。」師曠曰:「何不秉燭乎?」平公曰:「安有為人臣而戲其君乎?」師曠曰:「盲臣安敢戲君乎?臣聞之:『少而好學,如日出之陽;壯而好學,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學,如秉燭之明。秉燭之明,孰與昧行乎?』」平公曰:「善哉!」

3、插圖:

⑷ 文言文師曠論學

原文:

晉平公問於師曠曰:「吾年七十,欲學,恐已暮矣。」師曠曰:「何不秉燭乎?」平公曰:「安有為人臣而戲其君乎?」師曠曰:「盲臣安敢戲君乎?臣聞之:「少而好學,如日出之陽;壯而好學,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學,如秉燭之明。秉燭之明,孰與昧行乎?」
平公曰:「善哉!」

譯文:

晉平公向師曠請教說:「我今年已經七十歲了,雖然仍舊有學習的願望,但恐怕年紀太大,來不及了。」師曠回答道:「為什麼不點著蠟燭學習呢?」晉平公氣道:「哪裡有做臣子的膽敢戲弄主公的?」 師曠說:「我這個瞎眼的臣下哪裡敢戲弄主公呢?我聽說過這么一句話:『少年時候好學,就好像初生的太陽(比喻有朝氣、有活力);壯年的時候好學,就好像正午的陽光(正午陽光最強烈,這里比喻壯年時的狀態最適合學習);老年人好學,就好像夜晚蠟燭的光亮』,盡管蠟燭的光亮很微弱,但是您覺得跟摸黑行路比起來,那個更好一些呢?」晉平公聽罷說道:「您說得很對!」

樓主可以先了解一下這篇文章的兩個人物,首先是晉平公,他是春秋時期晉國的一位國君,姓姬,名彪,縱觀其執政生涯,應該是一位頗為悲情的人物,經歷了晉國由盛轉衰的過渡時期。在其剛剛即位的時候,就發動了對楚國的軍事戰爭,史稱「湛阪之戰」,該戰役是晉楚80餘年爭霸的收官之戰,晉國直接進攻楚國的屬地,取得了決定性的勝利,此後,雙方都偃旗息鼓,休養生息,十餘年中都未在發生大的戰爭。前期的晉平公治國頗有方略,善於任用賢臣,比如「外舉不避仇,內舉不避親」的祈黃羊(分別舉薦自己的仇人和兒子做官)等。但是在執政後期,卻惑於美色,且身邊多為佞臣,以致於外交內政連連失利,對外則以前被晉國控制的小國紛紛投靠楚國,使晉國在政治上陷入孤立,對內也漸漸失去控制力,導致趙、魏、韓、中行、智等公卿大族的勢力逐漸強大,最終在晉平公死後數年發生了三家分晉。

師曠是春秋時著名的樂師。史籍記載他生而無目,故自稱盲臣、瞑臣(就像在本文中自稱「盲臣」)。他身居晉國的大夫,博學多才,尤其精通音樂,善彈琴,辨音力極強。以「師曠之聰」聞名於後世。

⑸ 文言文《師曠論學》的翻譯

白話釋義:

晉平公對師曠說:「我年齡七十歲,想要學習,恐怕已經晚了。」

師曠說:「為什麼不把燭燈點燃呢?」

晉平公說:「哪有做臣子的人戲弄國君的行為呢?」

師曠說:「雙目失明的我怎麼敢戲弄君主呢?我聽說,少年時喜好學習,如同初升太陽的陽光一樣燦爛;中年 時喜好學習,如同正午太陽的陽光一樣強烈;晚年時喜好學習,如同拿著火把照明,點上火把走路和摸黑走 路相比,哪個更好呢?」

晉平公說:「說得好啊!」

原文:

晉平公問於師曠曰:「吾年七十,欲學,恐已暮矣。」

師曠曰:「暮,何不炳燭乎?"

平公曰:「安有為人臣而戲其君乎?」

師曠曰:「盲臣安敢戲其君乎!臣聞之,少而好學,如日出之陽;壯而好學,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學,如炳燭之明。炳燭之明,孰與昧行乎?」

平公曰:「善哉!」。

此文出自西漢劉向所著的《說苑·建本》

(5)師曠論學文言文翻譯擴展閱讀

寫作背景:

宣帝時,劉向為諫大夫。元帝時,任宗正。以反對宦官弘恭、石顯下獄,旋得釋。後又以反對恭、顯下獄,免為庶人。成帝即位後,得進用,任光祿大夫,改名為「向」,官至中壘校慰。

曾奉命領校秘書,所撰《別錄》,為我國目錄學之祖。治《春秋彀梁傳》。著《九嘆》等辭賦三十三篇,大多亡佚。今存《新序》、《說苑》、《列女傳》等書,《五經通義》有清人馬國翰輯本。原有集,已佚,明人輯為《劉中壘集》。

《楚辭》是劉向在前人基礎上輯錄的一部「楚辭」體的詩歌總集,收入戰國楚人屈原、宋玉的作品以及漢代賈誼、淮南小山、庄忌、東方朔、王褒、劉向諸人的仿騷作品

文章賞析:

晉平公想要學習,卻擔心自己年齡已老。而師曠認為,人的一生都應該不斷學習。他形象地比喻;少年好學,好像初升的太陽,壯年好學,好像正午的陽光;老年好學,好比蠟燭的光明,也可以照亮人生的里程,雖然光線微弱,但總比摸黑走路要好得多。

這一比喻,很形象,人們容易理解,也容易接受,所以晉平公為之稱善。本篇的特點,在於採用形象的比喻。師曠的說辭,不是陳述抽象的道理,而是用日常生活的常識來闡發自己的主張。

為了吸引對方的注意,師曠有意利用漢語一音多義的特點,用雙關的手法故意曲解晉平公的語意。晉平公所說「欲學,恐已暮矣,」其中的「暮」字,指的是年齡老大,已入暮年。

師曠卻將「暮」字解釋為太陽已落,天色將晚,所以說:「暮,何不秉燭乎?」這樣的曲解,形同戲弄,正因為如此,師曠的話才引起晉平公的高度注意。

以下師曠由「炳燭」自然導引出關於學習的比喻,留給對方的印象也就更為深刻了。先秦游說之士的說辭往往有震撼人心的力量,其訣竅也就在這里。

⑹ 師曠論學,文言文閱讀

原文
晉平公問於師曠曰:「吾年七十,欲學,恐已暮矣。」

師曠曰:「何不炳燭乎?"

平公曰:「安有為人臣而戲其君乎?」

師曠曰:「盲臣安敢戲其君乎!臣聞之,少而好學,如日出之陽;壯而好學,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學,如炳燭之明。炳燭之明,孰與昧行乎?」

平公曰:「善哉!」。
翻譯

晉平公對師曠說:「我今年七十歲了,想要學習,恐怕已經晚了。」

師曠回答說:「為什麼不把燭燈點燃呢?」

晉平公說:「哪有做臣子的人戲弄國君的行為呢?」

師曠說:「雙目失明的我怎麼敢戲弄君主呢?我聽說,少年時喜好學習,如同初升太陽的陽光一樣燦爛;中年 時喜好學習,如同正午太陽的陽光一樣強烈;晚年時喜好學習,如同拿著火把照明,點上火把走路和摸黑走 路相比,哪個更好呢?」

晉平公說:「說得好啊!」

⑺ 師曠論學這則文言文告訴我們什麼道理急!!!

師曠論學應該告訴我們,
學無止境。
也就是說不管什麼時候,
都應該抓緊時間學習。

⑻ 師曠論學 文言文翻譯

原文]
晉平公問於師曠曰:「吾年七十,欲學,恐已暮矣。」師曠曰:「何不炳燭乎?」 平公曰:「安有為人臣而戲其君乎?」 師曠曰:「盲臣安敢戲其君?臣聞之:少而好學,如日出之陽;壯而好學,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學,如炳燭之明,孰與昧行乎?」 平公曰:「善哉!」

【注釋】

1.晉平公:春秋時期晉國國君。
2.師曠:春秋時代晉國樂師。他雙目失明,對音樂有極高的造詣。
3.暮:本來是「天晚」的意思,這里作「晚了」講。
4.炳燭:點燃燭。古無蠟燭,稱火炬為燭。炳:點。
5.戲:戲弄。
6.臣:臣子對君主的自稱。
7.瞎眼的臣子:師曠眼瞎,所以這樣自稱。
8.光:這里指陽光。
9.燭之明:孰與昧行乎:點上燭火照明比起在黑暗中走路,究竟哪個好呢?昧行:在黑暗中走路。
10.善哉:說得好啊!
11.孰與:相當於「比……怎麼樣」。
12.昧行:在黑暗中行走。昧,暗。

[譯文]

晉平公對師曠問道:「我已經七十歲了,想要學習,但是恐怕已經晚了。」 師曠回答說:「為什麼不把蠟燭點燃呢?」
平公說:「哪有做臣子的人來戲弄君主的呢?」
師曠說:「瞎眼的我怎麼敢戲弄君主呢?我曾經聽說:少年的時候喜好學習,如同初升太陽的陽光一樣;中年的時候喜好學習,就像正午太陽的陽光一樣;晚年的時候喜好學習,就像把蠟燭點燃一樣明亮,點上蠟燭和在黑暗中走路哪個好呢?」
平公說:「講得好啊!」

[閱讀提示]
文中的晉平公年欲七十想要學習,恐怕為時已晚,而師曠卻勸他炳燭而學。接著師曠又打了三個比喻,年少時喜歡學習,好像是太陽剛剛出來時的陽光;壯年時喜歡學習,好像是正午的陽光,老年時喜歡學習,好像是點燃蠟燭照明時的光亮。師曠很巧妙地點明老年時讀書雖然趕不上少年和壯年時,但與摸黑走路相比較,還是好得多。從而成功地說服了晉平公,達到了勸學的目的。
[道理]
活到老,學到老。告誡人生學無止境,任何時候都應該抓緊學習。
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的道理就是這么來的。無論什麼時候都要抓緊學習。(網路有

熱點內容
末世化學家txt下載 發布:2025-10-20 05:02:05 瀏覽:397
教學常規學習心得 發布:2025-10-20 04:03:06 瀏覽:298
推拿手法教學 發布:2025-10-20 01:15:51 瀏覽:398
教師師德素養提升總結 發布:2025-10-19 23:57:12 瀏覽:68
舞獅鼓教學 發布:2025-10-19 16:17:31 瀏覽:669
杭州市教育局電話 發布:2025-10-19 09:21:50 瀏覽:285
中非歷史關系 發布:2025-10-19 06:47:41 瀏覽:5
師德雙八條 發布:2025-10-19 05:31:17 瀏覽:360
大學物理第十一章答案 發布:2025-10-19 04:36:23 瀏覽:750
如何讓網吧 發布:2025-10-19 01:49:35 瀏覽:7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