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美術學科 » 文言文第兩則

文言文第兩則

發布時間: 2020-12-05 08:25:34

A. 文言文兩則第一篇意思是什麼

《學弈》這個故事,;
主要就是;
通過講述弈秋兩個學生學棋的不同態度,
及弈秋的評價,
揭示了學習任何東西都不能三心二意,
要專心致志,
才能學好東西。

B. 文言文兩則,急!!!!!

奕秋,通國之善奕者也。 之(的 )
一人雖聽之,一心以為有鴻鵠將至,思援弓繳而射之。之(弈秋的教導 ) 之(鴻鵠 )
雖與之俱學 之(前一人 )弈秋全國最擅長下棋的人,讓弈秋教導二人下棋,一人專心致志(集中意志),只弈秋教導,另一人雖然聽,但一心想著天鵝將來到(原是生絲繩,這里指系著絲繩射鳥用的箭)(到),想拉開系著絲繩射鳥用的箭的弓而射天鵝,和前一個學生一起學,但不如前一個學生矣(文言助詞)。是因為是這,後一個學生不如前一個學生聰明嗎?孟子說:不是這樣的。
孔子到東方游歷,途中看見兩個小孩在爭論。就問他們在辯論什麼。

一個小孩說:「我認為太陽剛出來時距離人近,而正午時距離人遠。」另一個小孩卻認為太陽剛出來時離人遠,而正午時離人近。

前一個小孩說:「太陽剛出來時大得像車上的篷蓋,等到正午時就像盤子碗口那樣小, 這不正是遠的顯得小而近的顯得大嗎?」

另一個小孩說:「太陽剛出來時清清涼涼,等到正午時就熱得像把手伸進熱水裡一樣(也指天氣熱),這不正是近的就覺得熱,遠的就覺得涼嗎?」

孔子聽了,不能判斷誰是誰非。兩個小孩嘲笑說:「誰說你知道的事多呢?」
仿寫句子
日出大如車蓋,及日中則如盤盂。
日出大如(圓輪 )及日中則如(瓷盤 )
日初出滄滄涼涼,及其日中如探湯
日初出(冷冷清清 )及其日中如(炙烤 )
先說字再說句子的意思
我以日始出時去人近
以(以為,認為 ) 去(離 )
為是其智弗若與?
為(是不是 ) 弗(不 ) 若( 如)
用豎線畫出下列句子的朗讀節奏。
我以|日始|出時|去人近
此不為|遠者小|而近者|大乎
思援|弓繳|而射之《列子》是先秦時著作集,內容多記民間故事、寓言和神話傳說,如愚公移山、紀昌學射等,形象鮮明,含義深刻,直到現在,仍有較高的文學意義及思想寓義。
《列子》,相傳為戰國時列禦寇所著。列禦寇,亦作圄寇,圉寇。相傳為戰國時道家,鄭國圃田(今河南鄭州市)人。師事金丘子林(名林,鄭人),學本於黃帝、老子,好虛靜,不與人交往,終身不仕。其學說「主正」、「貴虛」、「主正」即接受儒家「正名」學說,即要求名實一致;「貴虛」本於道家學說,主張 「虛無」,一切聽其自然,不要有所作為。列子著書二十篇,凡十萬言,今僅存八篇,計有天瑞、黃帝、周穆王、仲尼、湯問、力命、楊朱、說符等,內容多為民間故事、寓言和神話傳說。唐天寶年間,詔號《列子》為《沖虛真經》,作為道家的經典之一

C. 文言文兩則

文言文兩則的意思抄是:

兩篇用文言文寫的文章。

文言文是相對於白話文而言,

對古代書面用語所寫文章的一種說法,

這種說法在古代史沒有的,

是在新文化運動後提出來的。

「兩」是數字,

表示數量的詞語,

「則」是量詞。

是指成文的條數。

希望對你有用。

D. 文言文兩則,翻譯一下,謝謝。

《學奕》
原:弈秋,通國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誨二人弈,其一人專心致志,惟弈秋之為聽;一人雖聽之,一心以為有鴻鵠將至,思援弓繳而射之.雖與之俱學,弗若之矣.為是其智弗若與?曰:非然也.
譯:弈秋是全國最會下棋的人.讓他教兩個人下棋,其中一個人專心致志,只聽弈秋的教導;而另一個人雖然在聽著,可是他心裡總以為有天鵝要飛過來,想拿弓箭去射它.這樣雖然他同前一個人一起學習,卻學得不如前一個.能說這是他的聰明才智不如前一個人嗎?說:不是這樣的.
《兩小兒辯日》
原:一兒曰:「我以日始出時去人近,而日中時遠也.」
一兒以日初出遠,而日中時近也.
一兒曰:「日初出大如車蓋,及日中則如盤盂,此不為遠者小而近者大乎?」
一兒曰:「日初出滄(cāng)滄涼涼,及其日中如探湯,此不為近者熱而遠者涼乎?」
孔子不能決也.
兩小兒笑曰:「孰(shú)為汝(rǔ)多知(zhì)乎?」
譯:孔子去東方游學時,看見了兩個孩子正在爭辯,孔子就問他們爭辯的原因.
一個孩子說:「我認為太陽剛升起來的時候離人近,而到了正午的時候離人遠.」
另一個孩子認為太陽剛出來時離人遠,而正午時離人近.
第一個孩子說:「太陽剛剛升起的時候像個大圓車篷,但是等到正午時就像盤子一樣,這不是遠處的小而近處的大嗎?」
另一個孩子說:「太陽剛升起來的時候感覺很清清涼涼,到了正午熱得就像把手伸進熱水裡一樣,這不是近的時候熱,而遠的時候涼嗎?」
孔子也不能判斷兩個孩子的對錯.
兩個孩子笑著說:「誰說你知識淵博呢?」

E. 文言文兩則意思(簡短點)

兩小抄兒辯日
孔子去東邊游學,看見襲兩個小孩在爭論,便上前去問是怎麼回事。
一個小孩說:「我認為日出的時候太陽離人遠,而中午時候離人很近。」但是另一個又認為日出的時候太陽離人近,中午太陽又離人遠。
另一個小孩開口了:「日出的時候,太陽好像車頂棚那麼大。但是中午時分,太陽只有盤盂那樣小。難道不是日出太陽近,中午太陽遠嗎?」
那個小孩反駁到:「日出時,十分涼快,中午又十分炎熱。應該是日出時太陽離人遠,中午太陽離人近!」
孔子聽後,也不能判斷他們哪個才是正確的。兩個小孩笑道:「誰說的的學識多啊?」
學弈 《孟子·告子》
弈秋是全國最善於下圍棋的人。弈秋教兩個人下圍棋,其中一個人專心致志,只聽弈秋的教導;而另一個人雖然也在聽講,可是他心裡卻總以為天上有天鵝要飛過,想拿弓箭去射它。這個人雖然和那個專心致志的人在一起學習,卻學的不如前一個。能說是他的智力不如前一個人嗎?回答說:不是這樣的。

F. 文言文兩則的翻譯

  • 《學弈》譯文

現在你把下棋作為技藝,是小技藝;不專心致志,就學不到手。弈秋是全專國的屬下棋高手,有人讓他教兩個人下棋,其中一個人專心致志,只聽弈秋的話;另一個人雖然也在聽弈秋的教導,但是心裡卻想著天上有天鵝飛過,想要拉弓搭箭把它射下來。雖然他倆在一起學習,但後一個人不如前一個人學得好。難道是因為他的智力不如別人好嗎?有人說:「不是這樣的。」


  • 《兩小兒辯日》譯文

孔子到東方游學,途中遇見兩個小孩兒在爭辯,便問他們爭辯的原因。
有一個小孩兒說:「我認為太陽剛升起來時離人近,而到中午時離人遠。」
另一個小孩兒則認為太陽剛升起時離人遠,而到中午時離人近。
有一個小孩兒說:「太陽剛升起時大得像一個車蓋,到了中午時小得像一個盤盂,這不是遠小近大的道理嗎?」
另一個小孩兒說:「太陽剛出來時清涼而略帶寒意,到了中午時就像把手伸進熱水裡一樣熱,這不是近熱遠涼的道理嗎?」
孔子聽了不能判定他們誰對誰錯,
兩個小孩笑著說:「誰說你知識淵博呢?」

G. 小學六年級下第一課《文言文兩則》求全文翻譯

六年級下冊第一課文言文兩則翻譯:

《學弈》原文:

弈秋,通國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誨二人弈,其一人專心致志,惟弈秋之為聽;一人雖聽之,一心以為有鴻鵠將至,思援弓繳而射之。雖與之俱學,弗若之矣。為是其智弗若與?曰:非然也。

《學弈》譯文:

弈秋是全國最善於下圍棋的人。讓弈秋教導兩個人下圍棋,其中一人專心致志的學習,只聽弈秋的教導;另一個人雖然也在聽弈秋的教導,卻一心以為有天鵝要飛來,想要拉弓箭去把它射下來。雖然和前一個人一起學棋,但棋藝不如前一個人好。難道是因為他的智力不如前一個人嗎?說:不是這樣的。

《兩小兒辯日》原文:

孔子東游,見兩小兒辯斗,問其故。

一兒曰:「我以日始出時去人近,而日中時遠也。」

一兒以日初出遠,而日中時近也。

一兒曰:「日初出大如車蓋,及日中則如盤盂,此不為遠者小而近者大乎?」

一兒曰:「日初出滄滄涼涼,及其日中如探湯,此不為近者熱而遠者涼乎?」

孔子不能決也。

兩小兒笑曰:「孰為汝多知乎?」

《兩小兒辯日》譯文

孔子到東方游學,途中遇見兩個小孩兒在爭辯,便問他們爭辯的原因。

有一個小孩兒說:「我認為太陽剛升起來時離人近,而到中午時離人遠。」

另一個小孩兒則認為太陽剛升起時離人遠,而到中午時離人近。

有一個小孩兒說:「太陽剛升起時大得像一個車蓋,到了中午時小得像一個盤盂,這不是遠小近大的道理嗎?」

另一個小孩兒說:「太陽剛出來時清涼而略帶寒意,到了中午時就像把手伸進熱水裡一樣熱,這不是近熱遠涼的道理嗎?」

孔子聽了不能判定他們誰對誰錯,兩個小孩笑著說:「誰說你知識淵博呢?」

(7)文言文第兩則擴展閱讀:

《兩小兒辯日》此文通過描寫兩個小孩爭辯太陽在早晨和中午距離人們遠近的問題,反映出中國古代的人們對自然現象的探求和獨立思考、大膽質疑、追求真理的可貴精神。這則小故事用對話貫串始終。全文以孔子的見不能決為貫串線索,頗有條理地敘述了兩小兒辯日的過程。

先寫兩個小孩分別就太陽距離人的遠近鮮明地提出看法,引人思考。接著又分別擺出根據。兩人互不相讓,都使用反問句式,扣住了題目中的「辯」字,增強了論辯性。

兩小兒在對話中都使用生動形象的比喻,並用比較的方法,證明自己觀點的正確。第一個小孩用面積大小相比,帶有直觀性,似乎是有理的。第二個小孩比較了人對太陽在不同時間冷和熱的感受,似乎也是有理的。

可見他們勤於思考,富有想像力;從他們針鋒相對的論辯中還能體味出對話者的虎虎生氣和音容笑貌。但他們的認識畢竟都停留在表面現象上,只能各執已見而不能獲得正確的答案。最後兩小節寫兩小兒譏笑在他們爭論面前「不能決」的孔子。

從故事本身看,兩小兒敢於探討艱深問題,不管多麼幼稚和膚淺,卻反映了古人渴望認識自然現象的強烈願望,這種探求精神是值得贊許的。孔子作為大學問家,也不能通曉各科知識,而況當時人類認識自然現象的水平還很低。孔子「不能決」承認自己無知,這種態度是對的,不該受到譏諷。

關於太陽離人在不同時間的遠近問題,通俗的解釋是這樣:由於地球的自轉和公轉,太陽在早晨和中午與人的距離確有一些變化,但微乎其微,憑肉眼難以覺察。這種情況對於氣溫的影響也是微不足道的。

對於兩個小孩為什麼觀點不同,那是因為他們看事物的角度不同:一個從視覺出發,用「如車蓋」和「如盤盂」的比喻,生動形象的寫出了太陽形狀的大小;另一個從觸覺出發,用「如探湯」的比喻生動形象的寫出了太陽在中午時的灼熱。由於中午的照射角大,地球表面獲得的熱能多,因而氣溫高;早晨照射角小,因而氣溫低。

至於太陽「早晨大,中午小」,則完全是人視覺上的錯覺,由於早晨背景小而暗,因此覺得太陽大一些,而中午則有廣闊而明亮的天空做太陽的背景,看起來就覺得它小一點了。

H. 文言文兩則 主要內容

《學弈》選自《孟子•告子》。孟子(公元前372—前289)名軻,字子輿。戰國時鄒國人(現山東鄒縣)。我國古代思想家、教育家。是孔子以後的儒學大師,被尊稱為「亞聖」。後世將他與孔子合稱為「孔孟」。《孟子》是孟子與他的弟子合著的。內容包括孟子的政治活動、政治學說、哲學思想和個性修養等。全書分為《梁惠王》《公孫丑》《滕文公》《離婁》《萬章》《告子》《盡心》等七篇。<br> <br> 這段古文共有4句,有三層意思。第一句是一層意思,指出弈秋這個人是全國最擅長下棋的人。這句話為下文做了鋪墊,因為「名師出高徒」,他的學生肯定都是高手,而且定是高手如雲。第二層(第二、三句)卻出現了一種不和諧的現象:弈秋教的兩個學生,其中一個專心致志,把弈秋所教的話完全記在心裡;另一個雖然在聽,心裡卻在想著也許就有天鵝飛來,想著要拿起弓和帶絲繩的箭去把它射下來。結果雖然一同學習,後一個比前一個卻是遠遠比不上了。第三層(最後兩句)是自問自答:是不是後一個比不上前一個聰明呢?我可以說:完全不是。聯系第二層可知,後一個只因為他不肯專心致志地學習才落後的啊!<br> 只有四句話,卻層次分明地講明白了不專心致志便學不好本領的道理,告訴我們,只有專心致志,才能有所成就。文言文的簡潔精煉由此可見一斑。<br> <br> <br> 【讀法】<br> <br> 弈秋,通國\\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誨\\二人弈,其一人\\專心致志,唯\\弈秋之為聽;一人\\雖\\聽之,一心以為\\有鴻鵠\\將至,思\\援弓繳\\而射之.雖\\與之\\俱學,弗若之矣.為是\\其智弗若與?曰:非\\然也.<br> <br> 讀課文時的基調:<br> 用懷著一種好奇、愉快的追求知識的感覺去讀好來<br> 《兩小兒辯日》<br> <br> 孔子東游,見兩小兒辯斗(1),問其故(2)。<br> 一兒曰:「我以(3)日始出時去(4)人近,而日中(5)時遠也。」一兒以日初出遠,而日中時近也。<br> 一兒曰:「日初出大如車蓋(6),及(7)日中,則(8)如盤盂(9),此不為(10)遠者小而近者大乎?」<br> 一兒曰:「日初出滄滄涼涼(11),及其日中如探湯(12),此不為近者熱而遠者涼乎?」<br> 孔子不能決(13)也。兩小兒笑曰:「孰(14)為汝(15)多知乎?」<br> 注釋:<br> (1)辯斗:辯論,爭論。<br> (2)故:原因,緣故。<br> (3)以:以為,認為。<br> (4)去:離。<br> (5)日中:中午。<br> (6)車蓋:古時車上的篷蓋,像雨傘一樣,呈圓形。<br> (7)及:到了。<br> (8)則:就。<br> (9)盂:一種裝酒食的敞口器具。<br> (10)為:是。<br> (11)滄滄涼涼:陰陰冷冷,天氣涼爽的樣子。<br> (12)探湯:把手伸到熱水裡去。意思是天氣很熱。<br> (13)決:裁決,判斷。<br> (14)孰:誰,哪個。<br> (15)汝:你。<br> <br> <br> <br> 寫作特點<br> :<br> 1、語言簡潔,事中見理。<br> 2、善於運用比喻。如寫兩小兒論辯「太陽遠近」這一現象的時候,一方從視覺出發,用兩個比喻「如車蓋」、「如盤盂」,具體說明太陽形狀的大小,結合「日初」和「日中」,就把結論的理由說清了;一方從感覺出發,以「如探湯」作比,結合「日初」和「日中」來說,也把理由說清了。由於作者善於用比喻,語言生動形象,頗有說服力,極易被人們理解和接受。<br> <br> 參考譯文:<br> 孔子到東方游歷,途中看見兩個小孩在爭論。就問他們在辯論什麼。<br> 一個小孩說:「我認為太陽剛出來時距離人近,而正午時距離人遠。」另一個小孩卻認為太陽剛出來時離人遠,而正午時離人近。<br> 前一個小孩說:「太陽剛出來時大得像車上的篷蓋,等到正午時就像盤子碗口那樣小, 這不正是遠的顯得小而近的顯得大嗎?」<br> 另一個小孩說:「太陽剛出來時清清涼涼,等到正午時就熱得像把手伸進熱水裡一樣,這不正是近的就覺得熱,遠的就覺得涼嗎?」<br> 孔子聽了,不能判斷誰是誰非。兩個小孩嘲笑說:「誰說你知道的事情多呢?」<br> <br> 這則故事講的是春秋時期,有兩個小孩問當時的大學問家孔子:「太陽究竟什麼時候離我們近?」他們兩個,一個認為太陽早晨時比在中午時看起來大,所以太陽在早晨時離我們近。另一個認為中午太陽比在早晨時溫暖,所以中午時太陽離我們近,他們兩個從兩個不同的方面得出兩個完全不同的結論,而且說得都很有道理,連孔子也不知道哪個是對的。<br> 這是個看似簡單實際復雜的問題,不過,在今天,科學家們已完全能解答這個問題了,一句話;日出日落時間和太陽的高度在一年內不斷變化,而且隨緯度不同而不同。1955年,我國著名天文學家戴文賽教授對這個問題作了深入的研究,並發表了論文《太陽與觀測者距離在一日內的變化》。<br> 以北京為例,12月15日到1月22日,中午的太陽比早晚的都近;1月22日到6月5日,中午的太陽比早上的遠,比晚上的近,6月5日到8月1日,中午的太陽又比早晚的都近;8月1日到12月15日,中午的太陽比早上的近,比晚上的遠。其中1月22日和6月5日兩天,太陽與地球的距離早、午相等;8月1日和12月15日兩天,太陽與地球的距離午、晚相等。這是1954年的時候計算出來的,可以適用100年,100年以後,會相差一天。<br> 由此可見,這么復雜的問題,對於生活在春秋時期的人們來說實在是太深奧了。不過古人這種善思、好問的品質是值得我們學習的。沒有思考就沒有探索,我們相信不論探索有多艱難,計算有多繁雜,只要經過一代又一代人的努力,一定會揭開自然界的許多秘密,計算太陽與地球之間距離的變化,就是經過一代又一代人努力的結果。<br> 本文是一篇寓言故事。文章敘述了古時候,兩個小孩憑著自己的直覺,一個認為太陽在早晨離人近,一個認為太陽在中午離人近,為此,各持一端,爭執不下,就連孔子這樣博學的人也不能作出判斷。這個故事說明為了認識自然、探求客觀真理,要敢於獨立思考、大膽質疑;也說明宇宙無限,知識無窮,再博學的人也會有所不知,學習是無止境的。<br> <br> 故事可分三部分理解。先寫孔子路遇兩小兒辯斗,點明了故事發生的時間、地點、人物、起因。兩小兒對於太陽在不同時間距離地球遠近這一問題擺出兩種截然不同的觀點。接著寫兩小兒憑借人們日常生活中可以體會的直覺(視覺、觸覺)闡明所持觀點,以反駁對方觀點。最後寫孔子面對兩小兒的爭辯,無法裁決而引起兩小兒的「笑」。全文僅一百來字,卻能給人以多方面的啟示。通過對話描寫來表現人物、展開故事情節是其語言表達上的特點,從中表現了兩小兒的天真可愛及孔子謙虛謹慎、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br> <br> 選編本文的主要意圖,是使學生初步感悟古文的語言特點,同時認識到知識無窮,學無止境。<br> <br> 字、詞古今含義不同是學習本文的難點。如,「我以日始出時去人近」中「去」為「距離」之意,與現代常用義不同。另外,「孰」「汝」等在現代漢語中很少出現,諸如此類的字詞要讓學生理解。<br> <br> 下面的譯文僅供參考:<br> 孔子到東方去游學,途中看見兩個小孩在爭論。孔子詢問他倆爭論的原因。<br> 一個小孩說:「我認為太陽剛出來時距離人近,而正午時距離人遠。」另一個小孩卻認為太陽剛出來時離人遠,而正午時離人近。<br> 前一個小孩說:「太陽剛出來時大得像車上的篷蓋,等到正午時就像個盤盂,這不是遠處的小而近處的大嗎?」<br> 另一個小孩說:「太陽剛出來時清清涼涼,等到正午時就熱得像把手伸進熱水裡一樣,這不是近的時候熱而遠的時候涼嗎?」<br> 孔子聽了,不能判斷誰是誰非。兩個小孩笑著說:「誰說你知道的事情多呢?」

熱點內容
末世化學家txt下載 發布:2025-10-20 05:02:05 瀏覽:397
教學常規學習心得 發布:2025-10-20 04:03:06 瀏覽:298
推拿手法教學 發布:2025-10-20 01:15:51 瀏覽:398
教師師德素養提升總結 發布:2025-10-19 23:57:12 瀏覽:68
舞獅鼓教學 發布:2025-10-19 16:17:31 瀏覽:669
杭州市教育局電話 發布:2025-10-19 09:21:50 瀏覽:285
中非歷史關系 發布:2025-10-19 06:47:41 瀏覽:5
師德雙八條 發布:2025-10-19 05:31:17 瀏覽:360
大學物理第十一章答案 發布:2025-10-19 04:36:23 瀏覽:750
如何讓網吧 發布:2025-10-19 01:49:35 瀏覽:7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