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科學教學目標
『壹』 通過學習「小學科學教學設計概述」請你簡述 課程目標與教學目標有什麼區別與聯系
當然,問題是要建立的情況。如果所提出的問題,而不是一個老師,或創造藝術情境,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生們大膽的猜想,積極思考,渴望自己知道答案的慾望,那麼未來數環,那就是失敗。
『貳』 小學科學教學中怎樣把握各個分目標之間的相互關系
通過科學課程的學習,知道與周圍常見事物有關的淺顯的科學知識,並回能應用於日常答生活,逐漸養成科學的行為習慣和生活習慣;了解科學探究的過程和方法,嘗試應用於科學探究活動,逐步學會科學地看問題、想問題;保持和發展對周圍世界的好奇心與求知慾,形成大膽想像、尊重證據、敢於創新的科學態度和愛科學、愛家鄉、愛祖國的情感;親近自然、欣賞自然、珍愛生命,積極參與資源和環境的保護,關心科技的新發展。
為了使總目標能夠落實到科學課程的教學組織、教材編寫、教師培訓及課程資源配置之中,(標准)將總目標從科學探究、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和科學知識三個領域進行分解,提出了分目標,但這絕不意味著在教學過程中各分目標的達成是單獨進行的。好的教學活動,往往能達到多個教學目標。因此,在實踐中,各分目標必須作為一個完整的體系來加以把握。
『叄』 如何進行小學科學教學目標的設計
談到教學目標,老師們一定再熟悉不過了。我們每一節課,都離不開教學目標--在科學《教師用書》中,教材編寫者為每一節課制定了教學目標;在教師的教案中,我們首先確定的就是教學目標。
確實,課堂教學目標的設計是教師們進行課堂教學設計的首要環節。具體到一節課中,教學目標不僅指導著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而且是課堂教學評價最重要的依據。課堂教學其他方面的設計,如教學內容的組織、教學策略的選擇、教學過程的安排等,都必須依從於教學目標,並最終促使教學目標的達成。但是,在實際的教學活動中,我們對待教學目標的態度卻非常復雜:一方面深知它的重要性,另一方面卻把它當作擺設,只在教學設計的環節走走過場。在設計目標時,或者求大求全、面面俱到,成了無法完成的任務;或者華而不實,籠統而寬泛,沒有明確的指向。到底教學目標有什麼具體的作用?到底該如何設計合理而有效的課堂教學目標?
一、什麼是課堂教學目標
所謂課堂教學目標,是指在課堂教學的常態水平上,針對具體的教學內容、特定的學生群體,以及特定的教學情境下,所預期達到的學生學習結果。「通過一個特定的教學過程(如一節課),學生的學習結果可以是某種知識、某種技能,也可以是某種觀念、態度的形成或獲得。」(注:《全日制義務教育科學(3~6年級)課程標准解讀》,湖北教育出版社)簡而言之,小學科學課堂教學目標,是教師對學生科學學習結果的預設要求,它既要讓教師明確「為什麼教」,又要讓學生明白「應學到什麼」。
在新課程中,《全日制義務教育科學(3~6年級)課程標准》(以下簡稱《課標》)制定了科學課程目標的總目標和分目標。作為一門科學啟蒙課程,小學科學課程的宗旨是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而科學素養的基本要素,包括對科學知識的積累和應用,對科學探究的過程和方法的了解和實踐,以及對科學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培養。相應地,課堂教學目標常以分述的三個維度(「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或「科學知識、科學探究、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分目標的形式進行表達。
在這里,應該明確以下幾點。
1.課堂教學目標不等同於課程目標。
課程目標是預先確定的要求學生通過某門課程的學習所應達到的學習結果。課程目標指導的是整個課程的建設,它決定了教學內容的設置、編排,以及實施和評價的整個過程。就小學科學課程目標而言,它所關注的是通過科學課程的學習,小學生科學素養的變化情況。其行為主體應該是課程設計者、管理者、教材編寫者,以及與之相關的學校師生等。
而課堂教學目標針對的是一個具體的教學過程(如一個單元、一節課、一個活動等。本文主要以一節課為例)。就小學科學課堂教學目標而言,它所關注的是學生在教學活動中的學習結果,包括科學知識的習得、探究技能的訓練,以及科學觀念、科學態度的形成的情況。其行為主體應該是執行教學任務的科學教師和接受科學教育的學生。
2.課程的具體內容標准不等同於課堂教學目標。
《課標》中的具體內容標準是課程目標的具體化,但它不是詳細而有針對性的教學目標,因此,不能以具體內容標准來直接代替相應的教學目標,而應依據課程目標、課程具體內容標准和教學實際來設計教學目標。例如「食物鏈」一課,僅僅是把《課標》中具體內容標准中的「懂得食物鏈的含義」直接作為教學目標,顯然是不夠全面、不夠具體的。事實上,在編寫教材的時候,一節課往往包含了《課標》具體內容標准中多個部分的內容,這就需要我們在編制課堂教學目標時對相關因素綜合進行考慮。
3.教學要求不等同於課堂教學目標。
教學要求主要是指對教師教學行為的要求,或對教師執行某一教學過程的具體要求,其服務於課堂教學目標。在表述時,往往通過「引導學生……」、「指導學生……」、「幫助學生……」、「組織學生……」、「促進學生……」等句式進行表達。例如,「指導學生學習混合與分離物質的幾種操作方法」(《混合與分離》);「組織學生進行鳳仙花的種植活動,指導學生通過種植活動,認識植物的根、莖、葉、花、果實及種子等器官」(《植物的一生》)等。
如前所述,課堂教學目標是指教師對學生學習結果的預設要求,多通過可理解、可測量、可觀察、可評價的行為化動詞進行表達。例如,「嘗試混合與分離物質的幾種方法,獨立完成混合與分離物質的操作」(《混合與分離》);「根據教師的指導,完成鳳仙花的種植活動;並通過觀察,辨認植物的根、莖、葉、花、果實及種子等器官」(《植物的一生》)等。
4.設置各維度分目標不等同於面面俱到。
課堂教學各分目標是一個完整的體系。在課堂教學中,通過科學知識、科學探究、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這三個維度的分目標的設定,對學生通過一個具體的教學過程的學習而在科學素養主要維度上的具體發展水平作出了明確的界定。科學知識、科學探究、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維目標相互依存,互為因果,是一個統一的整合體。其相互關系可以這樣理解:科學知識是探究學習的基礎和載體,科學方法、情感、態度等都依附和融合在科學知識的自主建構的過程之中,通過經歷獲得科學知識的探究過程,掌握必要的科學方法,並促進科學習慣和科學意識的形成;與此同時,科學方法和能力的提高、科學情感和態度的提升,又反過來促進科學知識的學習過程,夯實和完善知識結構,訓練和提高應用科學知識的能力。因此,在確定教學目標的范圍時,必須全面考慮三個領域的目標,不可有所偏廢。但是,這並不等於在所有的教學活動中,都必須面面俱到,同時或同等程度地達成所有各維目標。在具體的教學活動中,教學目標可能有不同的側重點。不同的課,有的可能側重於科學知識的學習,有的可能側重於科學方法的習得和技能的訓練,有的可能側重於情感態度的培養。因此,某一單元、某一節課或某一個活動,可側重其中某一個或兩個分目標,而另一些單元、另一節課或另一個活動,可側重其他一個或兩個分目標。當然,也有些單元、課或活動,能同時兼顧或達成多個分目標。
二、如何制定小學科學課堂教學目標
1.明確教學內容與教學目標的關系。
由於課程目標是上位目標,它決定教學內容的設置和編排,以及實施和評價的整個過程,因此,它先於內容而存在。即先有課程目標,後有課程內容(通常以課程內容標准或教學大綱的形式呈現)。
對教師來說,課堂教學目標往往要根據具體的教學內容(由課程目標所確定,通常以教材的形式呈現)來設定。即先有課程內容,後有課堂教學目標。在這里,課堂教學目標(或年級/年段教學目標、單元教學目標等)為下位目標。在進行課堂教學設計時,應將課堂教學目標納入到其上位目標中進行思考,考慮目標的層次性和累積性,並以《課標》為依據,從完整的結構體繫上作統籌安排。《課標》中的具體內容標準是課堂教學目標設定的基礎,教材內容中的重點、難點知識則是課堂教學目標設定的載體。教師依據科學課程內容,挖掘科學教材中隱含的科學知識、探究技能以及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培養方面的要求,並根據學生的心智發展水平和教學實際情況,完善和細化課堂教學目標,然後,再篩選、調整和組織具體的教學內容。即使是開放性的課堂學習活動,其課堂教學目標也不應該脫離課程內容而隨意設定。
2.體現科學學科特點,確定課堂教學的中心目標。
如前所述,科學課堂教學目標由科學知識、科學探究、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維目標所組成。在制訂目標時,應從實際情況出發,思考和設計每一維度的預期目標。但由於在具體的教學活動中,三維目標的達成預期並不一定一致,因此,應根據各維度目標的特點,以及具體的教學內容,在目標的設計上有所側重。一般而言,在一個具體的教學活動(尤其是一節課或一個探究活動等)中,應該有一個相對重要的目標,即中心目標(或稱為工作目標)。通過該中心目標的達成,來實現其他相關目標的積累和達成。通常來說,科學知識目標、科學探究中的技能訓練目標等,屬於可直接評價學習結果的結果性目標;科學探究中的方法學習和思維訓練目標,以及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目標,屬於較難直接評價學習結果的過程性目標。在進行課堂教學目標設計時,往往可選取一個主要的結果性目標作為該教學活動的中心目標。當然,在必要的情況下,也可以選擇過程性目標作為教學活動的中心目標。
『肆』 如何把握小學科學課教學目標,激
教學目標可以分為三個層次:
一是課程目標;
二是課堂教學目標;
三是教育成才目標。這也是教學的最終目標
『伍』 如何判斷一節小學《科學》的教學活動設計是否有利教學目標的達成
馬學軍
談到教學目標,老師們一定再熟悉不過了。我們每一節課,都離不開教學目標——在科學《教師用書》中,教材編寫者為每一節課制定了教學目標;在教師的教案中,我們首先確定的就是教學目標。
確實,課堂教學目標的設計是教師們進行課堂教學設計的首要環節。具體到一節課中,教學目標不僅指導著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而且是課堂教學評價最重要的依據。課堂教學其他方面的設計,如教學內容的組織、教學策略的選擇、教學過程的安排等,都必須依從於教學目標,並最終促使教學目標的達成。但是,在實際的教學活動中,我們對待教學目標的態度卻非常復雜:一方面深知它的重要性,另一方面卻把它當作擺設,只在教學設計的環節走走過場。在設計目標時,或者求大求全、面面俱到,成了無法完成的任務;或者華而不實,籠統而寬泛,沒有明確的指向。到底教學目標有什麼具體的作用?到底該如何設計合理而有效的課堂教學目標?
一、什麼是課堂教學目標
所謂課堂教學目標,是指在課堂教學的常態水平上,針對具體的教學內容、特定的學生群體,以及特定的教學情境下,所預期達到的學生學習結果。「通過一個特定的教學過程(如一節課),學生的學習結果可以是某種知識、某種技能,也可以是某種觀念、態度的形成或獲得。」(註:《全日制義務教育科學(3~6年級)課程標准解讀》,湖北教育出版社)簡而言之,小學科學課堂教學目標,是教師對學生科學學習結果的預設要求,它既要讓教師明確「為什麼教」,又要讓學生明白「應學到什麼」。
在新課程中,《全日制義務教育科學(3~6年級)課程標准》(以下簡稱《課標》)制定了科學課程目標的總目標和分目標。作為一門科學啟蒙課程,小學科學課程的宗旨是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而科學素養的基本要素,包括對科學知識的積累和應用,對科學探究的過程和方法的了解和實踐,以及對科學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培養。相應地,課堂教學目標常以分述的三個維度(「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或「科學知識、科學探究、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分目標的形式進行表達。
在這里,應該明確以下幾點。
1.課堂教學目標不等同於課程目標。
課程目標是預先確定的要求學生通過某門課程的學習所應達到的學習結果。課程目標指導的是整個課程的建設,它決定了教學內容的設置、編排,以及實施和評價的整個過程。就小學科學課程目標而言,它所關注的是通過科學課程的學習,小學生科學素養的變化情況。其行為主體應該是課程設計者、管理者、教材編寫者,以及與之相關的學校師生等。
而課堂教學目標針對的是一個具體的教學過程(如一個單元、一節課、一個活動等。本文主要以一節課為例)。就小學科學課堂教學目標而言,它所關注的是學生在教學活動中的學習結果,包括科學知識的習得、探究技能的訓練,以及科學觀念、科學態度的形成的情況。其行為主體應該是執行教學任務的科學教師和接受科學教育的學生。
2.課程的具體內容標准不等同於課堂教學目標。
《課標》中的具體內容標準是課程目標的具體化,但它不是詳細而有針對性的教學目標,因此,不能以具體內容標准來直接代替相應的教學目標,而應依據課程目標、課程具體內容標准和教學實際來設計教學目標。例如「食物鏈」一課,僅僅是把《課標》中具體內容標准中的「懂得食物鏈的含義」直接作為教學目標,顯然是不夠全面、不夠具體的。事實上,在編寫教材的時候,一節課往往包含了《課標》具體內容標准中多個部分的內容,這就需要我們在編制課堂教學目標時對相關因素綜合進行考慮。
3.教學要求不等同於課堂教學目標。
教學要求主要是指對教師教學行為的要求,或對教師執行某一教學過程的具體要求,其服務於課堂教學目標。在表述時,往往通過「引導學生……」、「指導學生……」、「幫助學生……」、「組織學生……」、「促進學生……」等句式進行表達。例如,「指導學生學習混合與分離物質的幾種操作方法」(《混合與分離》);「組織學生進行鳳仙花的種植活動,指導學生通過種植活動,認識植物的根、莖、葉、花、果實及種子等器官」(《植物的一生》)等。
如前所述,課堂教學目標是指教師對學生學習結果的預設要求,多通過可理解、可測量、可觀察、可評價的行為化動詞進行表達。例如,「嘗試混合與分離物質的幾種方法,獨立完成混合與分離物質的操作」(《混合與分離》);「根據教師的指導,完成鳳仙花的種植活動;並通過觀察,辨認植物的根、莖、葉、花、果實及種子等器官」(《植物的一生》)等。
『陸』 小學科學課程標准在科學教學中教師應注意什麼
1.怎樣理解要「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
2.為什麼要用不同的行為化動詞表述不同類型的教學目標?
3.為什麼要「盡可能用表現性目標表達需長期積累才可能實現的目標」?
4.為什麼說「低估兒童學習科學的潛能比高估更可怕」?
5.怎樣鼓勵兒童通過動手動腦「學」科學?
6.如何使科學課教學富有兒童情趣?
7.為什麼教師要「彎下腰來傾聽兒童的心聲」?
8.什麼是親歷活動?
9.科學探究活動與親歷活動是什麼關系?
10.如何理解「讓探究成為科學學習的主要方式」?
11.不同年級學生的探究活動有無差別?有何差別?
12.怎樣把握開放的教學觀念和有限的上課時數之間的關系?
13.怎樣把握開放的教學觀念和有限的課程資源的關系?
14.一節課下來教師不給學生一個肯定的結論,這樣好嗎?
15.科學教師對學生的科學學習活動有哪些指導策略?
16.為什麼要提倡運用現代教育技術?
17.在小學科學教育中如何運用現代教育技術?
18.運用現代教育技術要注意哪些問題?
19.什麼是教育評價?
20.學科教學評價發展的主要趨勢是什麼?
21.科學課程的教學評價如何定位?
22.怎樣理解「評價主體的多元化」?
23.怎樣理解「評價內容的全面化」?
24.怎樣理解「評價方法的多樣性」?
25.怎樣理解「評價時機的全程化」?
26.「科學探究」部分內容標準的評價特點是什麼?
27.「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部分內容標準的評價特點是什麼?
28.「科學知識」部分內容標準的評價特點是什麼?
29.怎樣通過日常教學中的觀察與訪談進行評價?
30.怎樣通過學生的作業、作品與傑出表現進行評價?
31.怎樣通過學生學業進行評價?
32.怎樣進行科學課程的測驗與考試?
33.怎樣運用「評定量表」評價學生的科學學習表現?
34.什麼是科學課程資源?
35.為什麼要重視科學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
36.社區科學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要注意哪些問題?
37.如何開發與利用科學課程的網路資源?
38.為什麼說科學教師是最重要的科學課程資源?
39.在新一輪課程改革中,國家對教材改革提出了哪些要求?
40.《小學科學課程標准》為什麼要對教材編寫提出一系列的有關建議?
41.依據《標准》所編寫的小學科學教材半具有哪些顯著特徵?
42.《標准》對教材編寫者提出了哪些要求?
43.教師在教學中怎樣看待與使用新教材?
44.什麼樣的教師才能勝任小學科學教學?
45.科學教師需要具備什麼樣的科學知識?
46.科學教師必須具備哪些能力?
47.一個合格的科學教師要經過哪幾個方面的培訓?
48.科學教師如何不斷地提高自己的科學教學水平?
49.在職科學教師的進修學習有效途徑有哪些?
50.為了順利開展科學教學,科學教學必須具備哪些儀器設備和場地?
51.如何布置科學專用教室?
52.如何布置學校里的科學活動園地?
1. 怎樣理解要「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
「用教材教」和「教教材」是兩種不同的教材觀。「教教材」是指這樣一種教材觀:把教材當聖經,恪守教材不敢越雷池半步。因傳統教材絕大多數是以知識作為邏輯主線的,至多是結論加驗證性實驗,這樣「教教材」就成了只教概念,原理等知識的代名詞。 現代教學觀強調教學的目標是多樣的。科學教育的目標包括了科學素養的諸多側面:科學知識、科學方法、科學精神、科學態度情感價值觀……後幾者的教育在教材中的反映是有限的,它們更大程度上要靠親歷、體驗各種和科學有關的活動達成;同時,又不能離開有關的知識單獨進行。這勢必要求教師從「教教材的立場轉到用教材教的立場——在教知識的過程中有機結合科學方法、科學態度情感價值觀的教育以充分實現科學課程的育人潛能。
一位「用教材」教的教師是這樣設計「抑鬱症」這一知識點的教學的:為了培養學生分析、比較的能力,他讓學生比較兩種不同的抑抑理論;為了培養學生創新能力,他讓學生提出一種自己的抑鬱理論;為了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他提供了一個抑鬱病人案例,讓學生開治療處方。這是一個典型的「用教材教」的案例。
「用教材教」需要教師提高科學課程多方面目標意識和識別知識課程潛能的智慧:哪些知識的學習可以超越知識本身的價值。展示月相的變化是一回事,讓孩子連續觀察並記錄28天左右的月相是另一回事,後者給予兒童的更多也更重要:堅持性、客觀性、認真、嚴謹……
2. 為什麼要用不同的行為化動詞表述不同類型的教學目標?
首先看一下為什麼要用行為化動詞來表述教學目標。在教師撰寫的教學目標中,常常會看到類似這樣的表述:①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操;②演示熱脹冷縮現象;③學習「物體的沉和浮」。這些表述或失之於過於抽象、籠統,或失之於陳述的是教師行為,或失之於只寫出要學的課題,至使執教者無法對教學的效果真正做到心中有數。
美國學者拉爾夫·泰勒和布魯姆均認為:教學的效果最終應反應在學生的行為變化上,因此主張陳述教學目標時,主語應該是學生;謂語應該是可測量的行為化動詞。這樣,可以避免因目標表述由於抽象、空洞而難以把握、無法測量的弊端。這些主張,為諸多課程設計者和教師認可和接受。
其次再來看一下怎樣用不同的行為化動詞來表述不同類型的教學目標。
教學所要達到的目標是多種多樣的。布魯姆將教學目標分為三類:認知領域、動作技能領域和情感領域。另一位美國學者加涅將學習結果分為五類:言語信息、智慧技能、認知策略、動作技能和態度。顯然,這些學習結果具有不同的特徵,言語信息涉及「知什麼」、態度和傾向性有關,其餘的則和「知如何」關聯。用不同的行為化動詞來表述這些不同類型的目標,可以使教師清醒地意識到教學後學生應發生哪些方面的行為變化,從而考慮選用不同的教學策略來達到這些目標。例如,當我們用「會做什麼」的句子來陳述目標時,就應想到要用練習的教學方式;當我們用「意識到……」的句子來陳述目標時,就應想到要創設情境給學生以體驗的機會。
3. 為什麼要「盡可能用表現性目標表達需長期積累才可能實現的目標」?
表現性目標是指每一個學生在與具體教育情境的種種「際遇」中所產生的個性化表現。當學生的主體性充分發揮、個性充分發展的時候,他在具體教育情境中的具體行為表現及所學到的東西是無法准確預知的。因此,表現性目標所追求的不是學生反應的同質性,而是反應的多元性,它不規定學生在完成一項或多項學習活動後准備獲得的行為,只描寫教師提供的情境、所要處理的問題以及所要從事的工作。而學生在此情境中產生的成品,都如其人的不同而多變。
表現性目標表述方式的提出建立在對行為目標的批判上,批判之一便是對情意領域目標更高層次思維能力目標這些需長期積累才可能實現的目標,很難准確地預設一節課後該發生何種行為變化,例如批判性思考能力和對大自然美的鑒賞能力。這些目標的敘寫,與其指明活動後的行為變化,不如指明活動本身(學生需經歷的活動)更為有效,何況,活動的收獲完全可能超越預期的。
表現性行為目標的倡導者是美國課程學者艾斯納。艾斯納曾給出一些例證來說明怎樣制定「表現性目標」,如「通過使用鐵絲與木頭發展三維形式」;「參觀動物園並討論那兒有趣的事情」。「標准」舉的例子是「觀賞植物的花和葉」、「朗讀有關星空的美文」等,這些目標的表述均未指明學生在參加這些活動後能做什麼,但學生行為的變化是可能發生的。我們可以把表現性目標視為行為目標的補充
『柒』 談談如何有效設計小學科學課堂教學目標
一、目標設計要明確
如果一節課設計的教學目標在每堂課都能用的就不是版自己的教學目標,它權是沒有意義和價值的,應該把它刪掉。
二、目標設計要具有操作性,能夠在課堂教學中進行監測的
教學目標是體現整個課堂教學活動內容的方式和步驟,是指導學生進行科學探究的方法。設計具有可操作性的教學目標,才能使學生探究的內容全面,價值更高。
三、目標設計要有針對性
針對性的教學目標就是針對本節課的教學活動需要設計的教學方法,它具有讓學生有效了解科學知識的作用。
『捌』 如何進行小學科學教學目標的設計
其次確定實驗的基本方法在了解了實驗的目標基礎上,就可以確定實驗的基本方法。如證明溫度高低、空氣流動快慢可以影響蒸發,蒸發快慢還和液體表面積大小有關系。學生只有通過對比才能知道,因而,這個實驗的基本方法就是要用對比法。再如探究尺子的音高變化,顯然,實驗的基本方法也是比較法。六年級上冊探究電磁力大小與線圈圈數、電流大小、鐵芯大小等因素關系實驗時,既要運用比較法,又要運用控制變數法才能達到實驗的目的。 最後考慮具體細節學生明確了實驗的基本過程後,往往就急不可待,立刻想實驗。這時教師要引導學生仔細想一想基本實驗過程中的每個環節應注意什麼,整個實驗過程中哪些條件不能變,哪些條件要變。比如時間有限怎樣才能很快得出試驗結果呢?加熱就一定水先蒸發掉嗎?水如果不一樣多會如何呢?顯然要考慮控制變數的問題,學生一般無法想到,需要老師給予指導。在考慮具體細節中,由於小學生想像能力還不是很強,頭腦中不能具體地顯現實驗的操作情景,因而教師可以讓學生邊想像,邊指名一個或幾個學生上台演示實驗過程,發現問題及時糾正。這樣既磨練的學生的想像能力,又能讓學生在實際中自主地去發現問題,提出具體的改正方法。教學目標是上好一堂課的前提,是保證課堂教學質量與效益的基礎,因為教學目標指出了教學的主攻方向,規定了一節課的教學內容、重點難點、學習層次水平,影響著教學策略的選擇以及教學的深廣度等,它是教學活動的靈魂,並制約著教學活動的全過程。教學改革,不管怎麼改,怎麼創新,都應該有明確的目標和方向,這個目標和方向就是不斷提高教學的質量和效益,促進學生主動發展,全面發展。教學目標制定得是否合理直接關系著教學的成敗,影響著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學媒體、教學評價及教學效果等各方面。 規定了一節課的教學內容、重點難點、學習層次水平,影響著教學策略的選擇以及教學的深廣度等,它是教學活動的靈魂,並制約著教學活動的全過程。 最後考慮具體細節學生明確了實驗的基本過程後,往往就急不可待,立刻想實驗。這時教師要引導學生仔細想一想基本實驗過程中的每個環節應注意什麼,整個實驗過程中哪些條件不能變,哪些條件要變。比如時間有限怎樣才能很快得出試驗結果呢?加熱就一定水先蒸發掉嗎?水如果不一樣多會如何呢?顯然要考慮控制變數的問題,學生一般無法想到,需要老師給予指導。在考慮具體細節中,由於小學生想像能力還不是很強,頭腦中不能具體地顯現實驗的操作情景,因而教師可以讓學生邊想像,邊指名一個或幾個學生上台演示實驗過程,發現問題及時糾正。這樣既磨練的學生的想像能力,又能讓學生在實際中自主地去發現問題,提出具體的改正方法。教學目標是上好一堂課的前提,是保證課堂教學質量與效益的基礎,因為教學目標指出了教學的主攻方向,規定了一節課的教學內容、重點難點、學習層次水平,影響著教學策略的選擇以及教學的深廣度等,它是教學活動的靈魂,並制約著教學活動的全過程。教學改革,不管怎麼改,怎麼創新,都應該有明確的目標和方向,這個目標和方向就是不斷提高教學的質量和效益,促進學生主動發展,全面發展。教學目標制定得是否合理直接關系著教學的成敗,影響著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學媒體、教學評價及教學效果等各方面。 規定了一節課的教學內容、重點難點、學習層次水平,影響著教學策略的選擇以及教學的深廣度等,它是教學活動的靈魂,並制約著教學活動的全過程。
『玖』 小學科學課書上十隻鳥開槍打死了一隻,還剩幾只的教學目標是什麼
腦筋急轉彎
開槍打死了一隻,掉下死的一隻,其餘9隻都嚇跑了。所以,只剩一隻死的。
『拾』 如何在課堂上落實小學科學三維目標 南京廖華
語文課程標准指出:課程目標根據知識和能力、過程和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三個維度設計。三個方面相互滲透,融為一體,注重語文素養的整體提高。各個學段相互聯系,螺旋上升,最終全面達成總目標。三維目標是新課標強調的一個重要理念,對指導我們確定教學目標有重要啟示.為了達到這一目標,在語文課堂教學中要堅持「三結合」和「一為本」。 一、課堂教學中要堅持學習語文與塑造人格相結合。 語文教學在教書和育人之間有著一種天然的聯系。有人說:「教語文就是教做人,學語文就是學做人。」這實在是真知灼見。做為一名語文老師,在教學過程中,要抓住語文學科這一特徵,挖掘教材中的育人因素,創造一切有利條件,積極施加教育影響,讓學生潛移默化地受到思想教育、情感的陶冶、心靈的凈化、美醜的辨別。 1、有機滲透,發揮整體的育人功能
小學語文教材中的很多課文生動、形象地反映著豐富多
彩的生活,具有很強的思想性。教學中,要注意結合學科的特點,結合教材內容,根據學生實際,創設情境,引發誘導,通過學生的認知活動,有機進行育人的教育。如:小學語文教材中的《兩只小獅子》《自己的花是讓別人看的》、《父親的叮囑》、《中彩那天》等一類的課文,可以通過「抓中心句,輻射全篇」的訓練形式,達到育人的目的。如:在教學《父親的叮囑》一課時,就緊緊抓住「父親的教誨使我一生受用,這道理不僅在畫畫。」在設計教案時,如果就單純地理解這句話,抓重點詞語讓學生體會,只能達到讓學生了解父親的教育、教導使我一生很有用這一目的,效果不一定好。如果從全文著眼,讓學生根據這句話聯繫上下文來討論、體會:作者之所以有這么深刻的體會,是他牢記自己在素描時父親的叮囑「你看見是怎樣的,就把它畫成怎樣,不要想當然。」於是,在畫楊桃時,作者「如實照畫」。這一事件也是作者要向我們提示的深刻道理:無論做人做事都要「實事求是」只有踏踏實實,一步一個腳印,才能取得成功。通過這些內容的教學,學生自然而然地感受到,在學習的道路上,在人生的道路上,應做一個實事求是的人,這樣一來,學生的學習效果就更好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