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演義文言文
= =三國演義雖然是復文制言文但是不是特別難懂的,雖然作為文言文但裡面的生僻詞彙已經很少了。
必須要提一點,千萬別看電視劇。目前的有關三國演義的電視劇沒一個靠譜的,尤其是新三國,老三國雖然少很多劇情但是基本還算忠於原著。水滸傳你可千萬別看電視劇,那個和新紅樓一樣,和原作根本不是一回事。
⑵ 三國演義文言文版好,還是白話版好
你好!
按內容論,當然是文言文版——文字縝密,整齊,意蘊無窮。另外對你的文言文水平也有幫助。另外,文言文版更適合品味,欣賞,陶冶情操,更適合閑暇時間讀
按效果論,個人認為看白話版更節省時間,更有效率,適合學生看。若是第一次看三國,,還是白話文比較容易理解內容。我本人更習慣看白話版,通俗易懂。
⑶ 《三國演義》第九十五回 文言文
卻說魏主曹睿令張郃為先鋒,與司馬懿一同征進;一面令辛毗、孫禮二人領兵五萬,往助曹真。二人奉詔而去。且說司馬懿引二十萬軍,出關下寨,請先鋒張郃至帳下曰:「諸葛亮平生謹慎,未敢造次行事。若是吾用兵,先從子午谷徑取長安,早得多時矣。他非無謀,但怕有失,不肯弄險。今必出軍斜谷,來取郿城。若取郿城,必分兵兩路,一軍取箕谷矣。吾已發檄文,令子丹拒守郿城,若兵來不可出戰;令孫禮、辛毗截住箕穀道口,若兵來則出奇兵擊之。」郃曰:「今將軍當於何處進兵?」懿曰:「吾素知秦嶺之西,有一條路,地名街亭;傍有一城,名列柳城:此二處皆是漢中咽喉。諸葛亮欺子丹無備,定從此進。吾與汝徑取街亭,望陽平關不遠矣。亮若知吾斷其街亭要路,絕其糧道,則隴西一境,不能安守,必然連夜奔回漢中去也。彼若回動,吾提兵於小路擊之,可得全勝;若不歸時,吾卻將諸處小路,盡皆壘斷,俱以兵守之。一月無糧,蜀兵皆餓死,亮必被吾擒矣。」張郃大悟,拜伏於地曰:「都督神算也!」懿曰:「雖然如此,諸葛亮不比孟達。將軍為先鋒,不可輕進。當傳與諸將:循山西路,遠遠哨探。如無伏兵,方可前進。若是怠忽,必中諸葛亮之計。」張郃受計引軍而行。
卻說孔明在祁山寨中,忽報新城探細人來到。孔明急喚入問之,細作告曰:「司馬懿倍道而行,八日已到新城,孟達措手不及;又被申耽、申儀、李輔、鄧賢為內應:孟達被亂軍所殺。今司馬懿撤兵到長安,見了魏主,同張郃引兵出關,來拒我師也。」孔明大驚曰:「孟達做事不密,死固當然。今司馬懿出關,必取街亭,斷吾咽喉之路。」便問:「誰敢引兵去守街亭?」言未畢,參軍馬謖曰:「某願往。」孔明曰:「街亭雖小,干係甚重:倘街亭有失,吾大軍皆休矣。汝雖深通謀略,此地奈無城郭,又無險阻,守之極難。」謖曰:「某自幼熟讀兵書,頗知兵法。豈一街亭不能守耶?」孔明曰:「司馬懿非等閑之輩;更有先鋒張郃,乃魏之名將:恐汝不能敵之。」謖曰:「休道司馬懿、張郃,便是曹睿親來,有何懼哉!若有差失,乞斬全家。」孔明曰:「軍中無戲言。」謖曰:「願立軍令狀。」孔明從之,謖遂寫了軍令狀呈上。孔明曰:「吾與汝二萬五千精兵,再撥一員上將,相助你去。」即喚王平分付曰:「吾素知汝平生謹慎,故特以此重任相托。汝可小心謹守此地:下寨必當要道之處,使賊兵急切不能偷過。安營既畢,便畫四至八道地理形狀圖本來我看。凡事商議停當而行,不可輕易。如所守無危,則是取長安第一功也。戒之!戒之!」二人拜辭引兵而去。孔明尋思,恐二人有失,又喚高翔曰:「街亭東北上有一城,名列柳城,乃山僻小路,此可以屯兵紥寨。與汝一萬兵,去此城屯紥。但街亭危,可引兵救之。」高翔引兵而去。孔明又思:高翔非張郃對手,必得一員大將,屯兵於街亭之右,方可防之,遂喚魏延引本部兵去街亭之後屯紥。延曰:「某為前部,理合當先破敵,何故置某於安閑之地?』孔明曰:「前鋒破敵,乃偏裨之事耳。今令汝接應街亭,當陽平關沖要道路,總守漢中咽喉:此乃大任也,何為安閑乎?汝勿以等閑視之,失吾大事。切宜小心在意!」魏延大喜,引兵而去。孔明恰纔心安,乃喚趙雲、鄧芝分付曰:「今司馬懿出兵,與舊日不同。汝二人各引一軍出箕谷,以為疑兵。如逢魏兵,或戰、或不戰,以驚其心。吾自統大軍,由斜谷徑取郿城;若得郿城,長安可破矣。」二人受命而去。孔明令姜維作先鋒,兵出斜谷。
卻說馬謖、王平二人兵到街亭,看了地勢。馬謖笑曰:「丞相何故多心也?量此山僻之處,魏兵如何敢來!」王平曰:「雖然魏兵不敢來,可就此五路總口下寨;卻令軍士伐木為柵,以圖久計。」謖曰:「當道豈是下寨之地?此處側邊一山,四面皆不相連,且樹木極廣,此乃天賜之險也:可就山上屯軍。」平曰:「參軍差矣。若屯兵當道,築起城垣,賊兵總有十萬,不能偷過;今若棄此要路,屯兵於山上,倘魏兵驟至,四面圍定,將何策保之?」謖大笑曰:「汝真女子之見!兵法雲:『憑高視下,勢如劈竹。』若魏兵到來,吾教他片甲不回!」平曰:「吾累隨丞相經陣,每到之處,丞相盡意指教。今觀此山,乃絕地也:若魏兵斷我汲水之道,軍士不戰自亂矣。」謖曰:「汝莫亂道!孫子雲:『置之死地而後生。』若魏兵絕我汲水之道,蜀兵豈不死戰?以一可當百也。吾素讀兵書,丞相諸事尚問於我,汝奈何相阻耶!」平曰:「若參軍欲在山上下寨,可分兵與我,自於山西下一小寨,為掎角之勢。倘魏兵至,可以相應。」馬謖不從。忽然山中居民,成群結隊,飛奔而來,報說魏兵已到。王平欲辭去。馬謖曰:「汝既不聽吾令,與汝五千兵自去下寨。待吾破了魏兵,到丞相面前須分不得功!」王平引兵離山十里下寨,畫成圖本,星夜差人去稟孔明,具說馬謖自於山上下寨。卻說司馬懿在城中,令次子司馬昭去探前路:若街亭有兵守御,即當按兵不行。司馬昭奉令探了一遍,回見父曰:「街亭有兵守把。」懿嘆曰:「諸葛亮真乃神人,吾不如也!」昭笑曰:「父親何故自墮志氣耶?男料街亭易取。」懿問曰:「汝安敢出此大言?」昭曰:「男親自哨見,當道並無寨柵,軍皆屯於山上,故知可破也。」懿大喜曰:「若兵果在山上,乃天使吾成功矣!」遂更換衣服,引百餘騎親自來看。是夜天晴月朗,直至山下,周圍巡哨了一遍,方回。馬謖在山上見之,大笑曰:「彼若有命,不來圍山!」傳令與諸將:「倘兵來,只見山頂上紅旗招動,即四面皆下。」
卻說司馬懿回到寨中,使人打聽是何將引兵守街亭。回報曰:「乃馬良之弟馬謖也。」懿笑曰:「徒有虛名,乃庸才耳!孔明用如此人物,如何不誤事!」又問:「街亭左右別有軍否?」探馬報曰:「離山十里有王平安營。」懿乃命張郃引一軍,當住王平來路。又令申耽、申儀引兩路兵圍山,先斷了汲水道路;待蜀兵自亂,然後乘勢擊之。當夜調度已定。次日天明,張郃引兵先往背後去了。司馬懿大驅軍馬,一擁而進,把山四面圍定。馬謖在山上看時,只見魏兵漫山遍野,旌旗隊伍,甚是嚴整。蜀兵見之,盡皆喪膽,不敢下山。馬謖將紅旗招動,軍將你我相推,無一人敢動。謖大怒,自殺二將。眾軍驚懼,只得努力下山來沖魏兵。魏兵端然不動。蜀兵又退上山去。馬謖見事不諧,教軍緊守寨門,只等外應。
卻說王平見魏兵到,引軍殺來,正遇張郃;戰有數十餘合,平力窮勢孤,只得退去。魏兵自辰時困至戌時,山上無水,軍不得食,寨中大亂。嚷到半夜時分,山南蜀兵大開寨門,下山降魏。馬謖禁止不住。司馬懿又令人於沿山放火,山上蜀兵愈亂。馬謖料守不住,只得驅殘兵殺下山西逃奔。司馬懿放條大路,讓過馬謖。背後張郃引兵追來。趕到三十餘里,前面鼓角齊鳴,一彪軍出,放過馬謖,攔住張郃;視之,乃魏延也。延揮刀縱馬,直取張郃。郃回軍便走。延驅兵趕來,復奪街亭。趕到五十餘里,一聲喊起,兩邊伏兵齊出:左邊司馬懿,右邊司馬昭,卻抄在魏延背後,把延困在垓心。張郃復來,三路兵合在一處。魏延左沖右突,不得脫身,折兵大半。正危急間,忽一彪軍殺入,乃王平也。延大喜曰:「吾得生矣!」二將合兵一處,大殺一陣,魏兵方退。二將慌忙奔回寨時,營中皆是魏兵旌旗。申耽、申儀從營中殺出。王平、魏延徑奔列柳城,來投高翔。此時高翔聞知街亭有失,盡起列柳城之兵,前來救應,正遇延、平二人,訴說前事。高翔曰:「不如今晚去劫魏寨,再復街亭。」當時三人在山坡下商議已定。待天色將晚,兵分三路。魏延引兵先進,徑到街亭,不見一人,心中大疑,未敢輕進,且伏在路口等候,忽見高翔兵到,二人共說魏兵不知在何處。正沒理會,又不見王平兵到。忽然一聲炮響,火光沖天,鼓聲震地:魏兵齊出,把魏延、高翔圍在垓心。二人往來沖突,不得脫身。忽聽得山坡後喊聲若雷,一彪軍殺入,乃是王平,救了高、魏二人,徑奔列柳城來。比及奔到城下時,城邊早有一軍殺到,旗上大書「魏都督郭淮」字樣。原來郭淮與曹真商議,恐司馬懿得了全功,乃分淮來取街亭;聞知司馬懿、張郃成了此功,遂引兵徑襲列柳城。正遇三將,大殺一陣。蜀兵傷者極多。魏延恐陽平關有失,慌與王平、高翔望陽平關來。
卻說郭淮收了軍馬,乃謂左右曰:「吾雖不得街亭,卻取了列柳城,亦是大功。」引兵徑到城下叫門,只見城上一聲炮響,旗幟皆豎,當頭一面大旗,上書「平西都督司馬懿」。懿撐起懸空板,倚定護心木欄干,大笑曰:「郭伯濟來何遲也?」淮大驚曰:「仲達神機,吾不及也!」遂入城。相見已畢,懿曰:「今街亭已失,諸葛亮必走。公可速與子丹星夜追之。」郭淮從其言,出城而去。懿喚張郃曰:「子丹、伯濟,恐吾全獲大功,故來取此城池。吾非獨欲成功,乃僥幸而已。吾料魏延、王平、馬謖、高翔等輩,必先去據陽平關。吾若去取此關,諸葛亮必隨後掩殺,中其計矣。兵法雲:『歸師勿掩,窮寇莫追。』汝可從小路抄箕谷退兵。吾自引兵當斜谷之兵。若彼敗走,不可相拒,只宜中途截住:蜀兵輜重,可盡得也。」張郃受計,引兵一半去了。懿下令:「竟取斜谷,由西城而進。西城雖山僻小縣,乃蜀兵屯糧之所,又南安、天水、安定三郡總路。若得此城,三郡可復矣。」於是司馬懿留申耽、申儀守列柳城,自領大軍望斜谷進發。
卻說孔明自令馬謖等守街亭去後,猶豫不定。忽報王平使人送圖本至。孔明喚入,左右呈上圖本。孔明就文幾上拆開視之,拍案大驚曰:「馬謖無知,坑陷吾軍矣!」左右問曰:「丞相何故失驚?」孔明曰:「吾觀此圖本,失卻要路,佔山為寨。倘魏兵大至,四面圍合,斷汲水道路,不須二日,軍自亂矣。若街亭有失,吾等安歸?」長史楊儀進曰:「某雖不才,願替馬幼常回。」孔明將安營之法,一一分付與楊儀。正待要行,忽報馬到來,說:「街亭、列柳城,盡皆失了!」孔明跌足長嘆曰:「大事去矣!此吾之過也!」急喚關興、張苞分付曰:「汝二人各引三千精兵,投武功山小路而行。如遇魏兵,不可大擊,只鼓噪吶喊,為疑兵驚之。彼當自走,亦不可追。待軍退盡,便投陽平關去。」又令張冀先引軍去修理劍閣,以備歸路。又密傳號令,教大軍暗暗收拾行裝,以備起程。又令馬岱、姜維斷後,先伏於山谷中,待諸軍退盡,方始收兵。又差心腹人,分路報與天水、南安、安定三郡官吏軍民,皆入漢中。又遣心腹人到冀縣搬取姜維老母,送入漢中。
孔明分撥已定,先引五千兵退去西城縣搬運糧草。忽然十餘次飛馬報到,說:「司馬懿引大軍十五萬,望西城蜂擁而來!」時孔明身邊別無大將,只有一班文官,所引五千軍,已分一半先運糧草去了,只剩二千五百軍在城中。眾官聽得這個消息,盡皆失色。孔明登城望之,果然塵土沖天,魏兵分兩路望西城縣殺來。孔明傳令,教「將旌旗盡皆隱匿;諸軍各守城鋪,如有妄行出入,及高言大語者,斬之!大開四門,每一門用二十軍士,扮作百姓,灑掃街道。如魏兵到時,不可擅動,吾自有計。」孔明乃披鶴氅,戴綸巾,引二小童攜琴一張,於城上敵樓前,憑欄而坐,焚香操琴。
卻說司馬懿前軍哨到城下,見了如此模樣,皆不敢進,急報與司馬懿。懿笑而不信,遂止住三軍,自飛馬遠遠望之。果見孔明坐於城樓之上,笑容可掬,焚香操琴。左有一童子,手捧寶劍;右有一童子,手執麈尾。城門內外,有二十餘百姓,低頭灑掃,傍若無人,懿看畢大疑,便到中軍,教後軍作前軍,前軍作後軍,望北山路而退。次子司馬昭曰:「莫非諸葛亮無軍,故作此態?父親何故便退兵?」懿曰:「亮平生謹慎,不曾弄險。今大開城門,必有埋伏。我兵若進,中其計也。汝輩豈知?宜速退。」於是兩路兵盡皆退去。孔明見魏軍遠去,撫掌而笑。眾官無不駭然,乃問孔明曰:「司馬懿乃魏之名將,今統十五萬精兵到此,見了丞相,便速退去,何也?」孔明曰:「此人料吾生平謹慎,必不弄險;見如此模樣,疑有伏兵,所以退去。吾非行險,蓋因不得已而用之。此人必引軍投山北小路去也。吾已令興、苞二人在彼等候。」眾皆驚服曰:「丞相之機,神鬼莫測。若某等之見,必棄城而走矣。」孔明曰:「吾兵止有二千五百,若棄城而走,必不能遠遁。得不為司馬懿所擒乎?」後人有詩贊曰:「瑤琴三尺勝雄師,諸葛西城退敵時。十五萬人回馬處,土人指點到今疑。」言訖,拍手大笑,曰:「吾若為司馬懿,必不便退也。」遂下令,教西城百姓,隨軍入漢中;司馬懿必將復來。於是孔明離西城望漢中而走。天水、安定、南安三郡官吏軍民,陸續而來。
卻說司馬懿望武功山小路而走。忽然山坡後喊殺連天,鼓聲震地。懿回顧二子曰:「吾若不走,必中諸葛亮之計矣。」只見大路上一軍殺來,旗上大書「右護衛使虎冀將軍張苞」。魏兵皆棄甲拋戈而走。行不到一程,山谷中喊聲震地,鼓角喧天,前面一桿大旗,上書「左護衛使龍驤將軍關興」。山谷應聲,不知蜀兵多少;更兼魏軍心疑,不敢久停,只得盡棄輜重而去。興、苞二人皆遵將令,不敢追襲,多得軍器糧草而歸。司馬懿見山谷中皆有蜀兵,不敢出大路,遂回街亭。
此時曹真聽知孔明退兵,急引兵追趕。山背後一聲炮響,蜀兵漫山遍野而來:為首大將,乃是姜維、馬岱。真大驚,急退軍時,先鋒陳造已被馬岱所斬。真引兵鼠竄而還。蜀兵連夜皆奔回漢中。卻說趙雲、鄧芝伏兵於箕穀道中。聞孔明傳令回軍,雲謂芝曰:「魏軍知吾兵退,必然來追。吾先引一軍伏於其後,公卻引兵打吾旗號,徐徐而退。吾一步步自有護送也。
卻說郭淮提兵再回箕穀道中,喚先鋒蘇顒分付曰:「蜀將趙雲,英勇無敵。汝可小心提防,彼軍若退,必有計也。」蘇顒欣然曰:「都督若肯接應,某當生擒趙雲。」遂引前部三千兵,奔入箕谷。看看趕上蜀兵,只見山坡後閃出紅旗白字,上書「趙雲」。蘇顒急收兵退走。行不到數里,喊聲大震,一彪軍撞出:為首大將,挺槍躍馬,大喝曰:「汝識趙子龍否!」蘇顒大驚曰:「如何這里又有趙雲?」措手不及,被雲一槍刺死於馬下。余軍潰散。雲迤邐前進,背後又一軍到,乃郭淮部將萬政也。雲見魏兵追急,乃勒馬挺槍,立於路口,待來將交鋒。蜀兵已去三十餘里。萬政認得是趙雲,不敢前進,雲等得天色黃昏,方才撥回馬緩緩而進。郭淮兵到,萬政言趙雲英勇如舊,因此不敢近前。淮傳令教軍急趕,政令數百騎壯士趕來。行至一大林,忽聽得背後大喝一聲曰:「趙子龍在此!」驚得魏兵落馬者百餘人,余者皆越嶺而去。萬政勉強來敵,被雲一箭射中盔纓,驚跌於澗中。雲以槍指之曰:「吾饒汝性命回去!快教郭淮趕來!」萬政脫命而回。雲護送車仗人馬,望漢中而去,沿途並無遺失。曹真、郭淮復奪三郡,以為己功。卻說司馬懿分兵而進。此時蜀兵盡回漢中去了,懿引一軍復到西城,因問遺下居民及山僻隱者,皆言孔明止有二千五百軍在城中,又無武將,只有幾個文官,別無埋伏。武功山小民告曰:「關興、張苞,只各有三千軍,轉山吶喊,鼓噪驚追,又無別軍,並不敢廝殺。」懿悔之不及,仰天嘆曰:「吾不如孔明也!」遂安撫了諸處官民,引兵徑還長安,朝見魏主。睿曰:「今日復得隴西諸郡,皆卿之功也。」懿奏曰:「今蜀兵皆在漢中,未盡剿滅。臣乞大兵並力收川,以報陛下。」睿大喜,令懿即便興兵。忽班內一人出奏曰:「臣有一計,足可定蜀降吳。」正是:蜀中將相方歸國,魏地君臣又逞謀。
⑷ 三國演義的原著完全是文言文嗎
是半文言,半白話,三國演義雖然是文言文但是不是特別難懂的,雖然作為文言文但裡面的生僻詞彙已經很少了。
內容簡介:
整個故事在東漢末年至西晉初的歷史大背景下展開。東漢末年,皇帝昏聵無能,宦官專權,朝廷腐敗,百姓苦不堪言,進而爆發了大型農民起義——黃巾起義。亂世之中,一代梟雄與英雄人物競相涌現。
是時,袁紹和曹操領眾諸侯以平「十常侍之亂」為名沖人皇宮,漢少帝劉辯與陳留王劉協慌亂出逃。在各路諸侯爭相尋找劉辯和劉協的過程中,原屯兵涼州的董卓因救駕有功隨即掌控朝中大權,廢漢少帝,立陳留王劉協為漢獻帝。
生性殘暴的董卓倒行逆施,引發多方憤然。曹操假借聖旨之名,召集群雄聯合討伐董卓,迫使其挾漢獻帝至長安。董卓後被其義子呂布所殺。
此後,袁紹欲謀長沙太守孫堅手中的傳國玉璽,孫堅在逃避途中遭荊州劉表所襲而兩相結怨。孫堅在後進攻荊州之時死於戰中。與此同時,袁紹與公孫瓚在河北地界爭斗,爆發界橋之戰。曹操廣泛招賢納才,劉備不斷擴充實力。此時,群雄逐鹿中原的雛形初成。
董卓死後,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迎漢獻帝於許昌建都,並運用權謀除去了呂布、袁術等人。在其後的官渡之戰中,曹操以少勝多大敗袁紹,繼而一統北方,為此後魏國的建立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在江東,孫堅之子孫策多年苦心經營,終於稱霸江東六郡八十一州。孫策亡故後,其弟孫權繼業。孫權在周瑜等人扶持下,為吳國的建立積聚了強大的實力。劉備則與關羽、張飛二人桃園結義,共同立起輔佐漢室的大旗。
劉備在汝南遭曹操戰敗,投奔荊州劉表。而後劉備三顧茅廬,請得足智多謀而又心懷天下的諸葛亮輔佐。
曹操統一北方後開始舉兵南征,矛頭直指荊州和江都。此時,劉表亡故,其長子劉琦守江夏。次子劉琮接管荊州,後投降曹操,荊州於是落入曹操手中。面對曹操南征之勢,劉備遣諸葛亮往江東與孫權結盟。
諸葛亮憑借機智在江東舌戰群儒,最終促成孫、劉聯軍,並在赤壁之戰中通過反間計、連環計、苦肉計等一系列有步驟、有計劃的行動,大破曹軍,譜寫了我國古代戰爭史上以少勝多的光輝篇章。
赤壁大戰過後,劉備、孫權轉而互爭荊州。孫權遣魯肅向劉備討還荊州,劉備在諸葛亮的勸諭下多次推辭。周瑜向孫權獻計,欲騙劉備前往東吳迎娶孫權之妹孫尚香為妻,進而扣留劉備,威逼諸葛亮以荊州換之。
不料周瑜的計謀都被諸葛亮屢屢識破,致使其「賠了夫人又折兵」。周瑜最終在諸葛亮的譏諷中嘔血而亡,留下了「既生瑜,何生亮!」的長嘆。
周瑜死後,吳軍忙於與曹軍開戰。劉備則在諸葛亮的勸說下打敗劉璋,奪取西川,並從曹操手中奪得漢中,自封漢中王。至此,天下大勢抵定,三國鼎立局面形成。劉備在巴蜀稱帝,國號蜀漢;曹操稱霸中原,後由其子曹丕篡漢,改國號為魏;孫權則坐鎮江東一方。
後東吳與曹魏修好,孫權受封南昌侯。東吳大將呂蒙以白衣渡江之計奪取荊州。此時正在攻打樊城的關羽不得不退守麥城並在突圍過程中被擒。關羽寧死不降而被孫權斬首。張飛亦被部下范強、張達所殺,劉備痛心疾首。
孫權繼而拜陸遜為大都督,大敗蜀軍。劉備在率敗軍撤至白帝城之時病倒,並在臨終前向諸葛亮託孤。曹丕此時趁機聯合東吳、南蠻、羌族和蜀漢降將孟達進攻蜀國。諸葛亮派出馬超、趙雲等猛將把守關口,又派出李嚴,鄧芝等人說服孟達與東吳。諸葛亮則親領大軍七擒七縱,平定了南蠻孟獲之亂。
後曹丕病逝,其子曹睿即位。諸葛亮六齣祁山,決心為劉備完成匡復漢室的遺願。在此其間,諸葛亮收復姜維並以己平生所學相授。諸葛亮最終因操勞過度在五丈原病逝。
姜維繼承諸葛亮遺志,繼續興兵抗魏卻被昏主奸臣所害,逃往閬中。魏將鄧艾趁蜀國內亂之際發兵進攻,蜀主劉禪不戰而降,蜀漢至此滅亡。姜維在司馬昭的圍攻下身負重傷,拔劍自刎。
東吳孫權死後,內亂不止,吳主孫亮被獨攬大權的孫琳所廢,孫休被立為帝。孫休聯合老將丁奉除掉孫琳將大權奪回手中,但東吳此時也已呈現大江東去之勢。
在魏國,曹睿死後曹芳繼位,司馬懿從曹爽手中奪得兵權。後曹芳被廢,司馬兄弟立曹髦為帝,司馬懿之子司馬昭大權獨攬。後司馬昭之子司馬炎篡位,改國號為晉,魏國滅。吳國最終被西晉所滅。
「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百年戰亂終於在此劃下句點,西晉開拓了中國歷史上又一個大一統的局面。
此文出自元末·羅貫中《三國志通俗演義》

(4)三國演義文言文擴展閱讀
寫作背景:
《三國演義》全名為《三國志通俗演義》(又稱《三國志演義》),是中國古典四大名著之一,也是中國第一部長篇章回體歷史演義小說,作者是元末明初的小說家羅貫中。
《三國志通俗演義》成書後有嘉靖壬午本等多個版本傳於世,到了明末清初,毛宗崗對《三國演義》整頓回目、修正文辭、改換詩文。
《三國演義》描寫了從東漢末年到西晉初年之間近百年的歷史風雲,以描寫戰爭為主,訴說了東漢末年的群雄割據混戰和魏、蜀、吳三國之間的政治和軍事斗爭,最終司馬炎一統三國,建立晉朝的故事。
反映了三國時代各類社會斗爭與矛盾的轉化,並概括了這一時代的歷史巨變,塑造了一群叱吒風雲的三國英雄人物。
元末明初,社會矛盾尖銳,農民起義此起彼伏,群雄割據,多年戰亂後朱元璋剿滅群雄,推翻元王朝,建立明王朝。
期間人民流離失所,羅貫中作為一名雜劇和話本作者,生活在社會底層,了解和熟悉人民的疾苦,期望社會穩定,百姓安居樂業,作為底層的知識分子思考,並希望結束動盪造成的悲慘局面。由此就東漢末年的歷史創作了《三國演義》這部歷史小說。
西晉陳壽所著《三國志》是三國故事的最早源頭,但這是紀傳體的史書,記事簡略,粗陳梗概。南朝宋人裴松之為《三國志》作注,增加了許多奇聞軼事,傳奇色彩與可讀性都大大增強。
中唐史學家劉知襲在《史通》中說,諸葛亮未死的故事已「得之於行路,傳之於眾口」,可見這個時期三國故事已廣泛流傳於民間。
作者簡介:
羅貫中(約1330年-約1400年),元末明初小說家。名本,字貫中,號湖海散人,漢族,山西並州太原府人。羅貫中早年曾參與反元的起義斗爭。明朝建立之後,專心致力於文學創作。羅貫中編著的小說有《三國志通俗演義》、《隋唐志傳》、《殘唐五代史演傳》、《三遂平妖傳》。
其中《三國志通俗演義》(又稱《三國演義》)是羅貫中的力作,這部長篇小說對後世文學創作影響深遠。羅貫中有多方面的藝術才能,除小說創作外,尚存雜劇《趙太祖龍虎風雲會》。
⑸ 求三國演義文言文版好句+賞析20句
在《三國演義》里劉備給人的感覺總是仁厚而少智,所以他在「天時、地理、人和」中占據「人和」,其實不然,真正來說他的心計一點也不亞於他人.我們可以從下面的兩則精段中看出:
精段一:
雲縱馬過橋,行二十餘里,見玄德與眾人憩於樹下.雲下馬伏地而泣.玄德亦泣.雲喘息而言曰:「趙雲之罪,萬死猶輕!糜夫人身帶重傷,不肯上馬,投井而死,雲只得推土牆掩之.懷抱公子,身突重圍;賴主公洪福,幸而得脫.適來公子尚在懷中啼哭,此一會不見動靜,多是不能保也.」遂解視之,原來阿斗正睡著未醒.雲喜曰:「幸得公子無恙!」雙手遞與玄德.玄德接過,擲之於地曰:「為汝這孺子,幾損我一員大將!」趙雲忙向地下抱起阿斗,泣拜曰:「雲雖肝腦塗地,不能報也!」後人有詩曰:「曹操軍中飛虎出,趙雲懷內小龍眠.無由撫慰忠臣意,故把親兒擲馬前.」
(選自《三國演義》第四十一回)
【賞析】
應該說趙雲不畏生死,往來曹操百萬大軍之中,救出劉備的兒子是大功一件,但對於劉備來說當時已經到了走投無路的時候了,更沒有什麼可以撫慰和獎賞像趙雲這樣的忠臣了,擲子於地既可以籠絡人心又打破了當時的尷尬局面,正可謂是一箭雙雕.
精段二:
先主命內侍扶起孔明,一手掩淚,一手執其手,曰:「朕今死矣,有心腹之言相告!」孔明曰:「有何聖諭?」先主泣曰:「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邦定國,終成大事,若嗣子可輔,則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為成都之主.」孔明聽畢,汗流遍體,手足失措,泣拜於地曰:「臣安敢不竭股肱之力,盡忠貞之節,繼之以死乎!」言訖,叩頭流血.
(選自《三國演義》第八十五回)
桃園三結義
東漢末年,黃巾起義.朝廷發榜文四處招兵買馬以平亂.劉備見了榜文長嘆一聲,剛好張飛聽見,說「大丈夫不去為國出力,在這里長嘆什麼.」劉備說力不從心,所以長嘆.張飛說他賣豬肉頗有積蓄,可招兵.劉備非常高興.兩人就去喝酒,剛好關羽也正要去應募,也進來喝酒.三人志同道合,非常投機,於是結拜為兄弟,共圖大事.
刮骨療毒
水淹七軍之後,關羽攻打樊城,在樊城下罵陣.曹仁命令弓箭手射箭,關羽右臂中箭,回兵.箭頭有毒,毒已入骨.於是請來了曾經為周泰療傷的名醫華佗.華佗說要割開皮肉,把骨頭上的毒颳去,這會極其疼痛,請關羽把手臂套住綁緊,把頭蒙住.關羽卻說不用.一邊和馬良下棋,一邊伸手刮骨,談笑中沒有絲毫痛苦的神色.事畢,兩人互相驚嘆,關羽稱贊華佗的醫術,華佗贊嘆關羽的勇氣毅力.
義釋曹操
赤壁之戰曹軍遭遇火攻,死傷慘重.曹操大敗逃跑,沿路遭遇了張飛趙雲等人的截殺,身邊只剩下幾百人馬.經過華容道,關羽已經在這里埋伏多時.原來諸葛亮早已經料定曹操會從華容道逃跑,就讓關羽帶兵埋伏在這.此時曹操已經走投無路,便請求關羽看在往日的情份上放他一馬.關羽是個很重情義的人,想起了往日寄居在曹操那裡時曹操對他的恩義,心一軟,就放了曹操.
單刀赴會
赤壁之戰之後.三國鼎立逐漸形成.劉備留關羽鎮守荊州,主力向西擴張.荊州是歷代兵家必爭之地.本屬東吳.東吳一直想找機會討回.魯肅又獻上一計:騙關羽過江赴宴,在宴席上埋伏刀斧手,擲杯為號沖出殺之.便遣請關羽赴宴.關羽明知是計坦然答應!只帶了周倉隨身為他提刀.席間魯肅提起索回荊州之事,關羽卻絕口不談,說酒席之間不談國事.魯肅再三糾纏,周倉插嘴,關羽借機故作生氣狀奪過周倉手中大刀,喝退周倉.周倉會意,退出去.關羽假醉,一手提大刀,一手挽住魯肅手將魯肅扯到江邊.東吳將士怕誤傷魯肅,又攝於關公武力,不敢動手.關雲長上船乘風而去.
三英戰呂布
華雄被關羽斬了之後,呂布親自出馬,無人能敵.張飛沖出和他交鋒50多回合不分勝負,關羽上來夾攻,30回合戰不倒呂布.劉備也上來夾攻,三英戰呂布,打得非常激烈.呂布虛刺劉備一戟便敗退.(呂布不愧是三國第一武將啊)
火燒博望坡
三國前期,曹操勢力非常強大,統一了北方,接下來就是南下.攻打劉備,此時劉備投靠劉表,駐在新野.曹操派大將夏侯敦進攻新野.這時劉備已經請出了諸葛亮.諸葛亮在博望坡設下埋伏,令趙雲去誘敵深入,然後火攻.夏侯敦果然中極.大敗而歸.這是孔明出山後打的第一仗.
火燒新野
火燒博望坡之後,曹操卷土重來,派曹仁和曹洪大軍進攻新野.諸葛亮料新野呆不了,就留下空城,民房屋上藏硫磺等引火之物.曹軍進城之後住入了民房.夜裡狂風大作,埋伏在城外的劉備軍往城裡射火箭.大火迅速燒起來.曹兵逃奔出城,被劉備軍截殺,大敗而歸.
白帝城託孤
關羽失荊州被殺後,劉備悲憤不已,舉大軍伐吳.誓要「踏平東吳」.不料被東吳的陸遜「火燒連營」.大敗,逃往白帝城,憂郁成疾,危在旦夕.召大臣吩咐後事.將太子劉禪託付給諸葛亮.
空城計
三國中後期,諸葛亮出兵討伐魏國,由於要地街亭失守,導致滿盤皆輸.諸葛亮被迫撤兵,司馬懿大軍追至,這時孔明手下的將領士兵基本都分配軍務調完了,只剩二千五百軍在城中.於是他命令偃旗息鼓,大開城門,獨自在城樓上彈琴.司馬懿疑心有伏兵.調頭就撤兵.諸葛亮躲過一劫!
七禽孟獲
三國中期,蜀國占據西蜀一帶,這時南方孟獲作亂.諸葛亮出征南蠻孟獲,為了收買人心,七次俘獲孟獲而又其次將其釋放.第七次釋放孟獲的時候,孟獲終於歸順蜀國,諸葛亮平定了南方.
舌戰群儒
三國中前期,劉備勢力還很小,被曹操趕得走投無路.想去投靠東吳,就是孫權.派諸葛亮去做說客.但是東吳謀臣處處刁難諸葛亮,諸葛亮憑著他的滿腹經綸舌戰群儒.說得他們個個啞口無言.後來經魯肅協助,說服孫權聯合起來抵抗曹操.
"三國演義"中最精闢的十句話賞析
「人中呂布,馬中赤兔」
一共八個字卻稱贊了兩件事物,足可見微言大義的春秋筆法.而且朗朗上口,婦孺皆宜.後來關羽雖然也得到了赤兔,但也沒聽別人這么說過,估計作者肯定是呂溫侯的FAN
,否則也不會這么肉麻.
「馬氏五常,白眉最良」
老馬家五個兒子,為大家熟知的只有馬良,馬謖哥倆.馬良的確才華出眾,為劉備坐穩西川出了不少力,可惜死得較早.馬謖雖說智商較高,也一度取得諸葛亮的賞識,只可惜後來一步棋走錯,丟了街亭.因此當人讀起這一句話時,一則嘆馬良死得過早,二則嘆馬謖聰明一世,糊塗一時.
「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有人說《後出師表》不是諸葛亮寫的,先不論是誰寫的,這里的「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就是諸葛亮真實的寫照,也是最能表現諸葛亮後期六齣祁山無力回天時的心情,也成為現代人常掛在嘴邊的一個詞.
「既生瑜,何生亮」
在《演義》里,周瑜是心胸狹窄,永不服輸的代名詞,也只有當他病入膏肓,不久於人世時,才會由口及心地發出這樣的感慨.只不過這句話過於自卑,長了諸葛志氣,滅了自己威風.使得二人的形象在人們主中格式化了.
「子龍一身都是膽也!」
這是趙雲迷們最津津樂道的評語,原因是在《演義》里趙雲並不是作者重點描寫的對象,但由於他每回出場都是英姿颯爽,攻無不克,能得到主子這么一句肯定,當然是高興得找不到北了.不過也可以看出劉備沒有知人之能:趙雲跟了自己這么多年,到這時才知道他的膽識,平時只給他一些壓糧運草,打掃戰場,保護家屬的雜活,真是埋沒英雄.
「伏龍、鳳雛二人得一,可安天下」
司馬徽一向看好諸葛亮和龐統,曾經把諸葛亮比成姜尚,張良,所以這話從他嘴裡說出來一點也不奇怪.二人倒也有些經天緯地的本事,因此這么說也不過份.奇怪的是劉備二人皆得,反倒不能安天下了,不能不引人思考.
「內事不決問張昭,外事不決問周瑜」
孫策當政時常常霸氣有餘而策略不足,想不到他倒還有些識人之能,前者信任太史慈回城招降眾人,臨死時還給孫權留下了這樣的忠告,深刻看出了兩人的處事風格.事實也驗證了他的准確性,張昭主外事時主張投降曹操;周瑜主內事時把孫權的妹子糊里糊塗地嫁給了劉備.而二人各行其事時卻做得近乎完美.
「生子當如孫仲謀」
小時候看三國,很不明白這句話的含義,倒底是在誇孫權還是在罵孫權.稍大了一點後才知道,曹操其實和孫權他爹孫堅是一輩的,這么說沒什麼不可以.另外曹操的主要意思是誇孫權能守住父兄基業,跟袁紹和劉表的那幾個敗家子不同.怪不得辛棄疾很是欣賞孫權,並在自己的詞里引用了這句話.
「天下英雄,惟使君與操耳!」
個人認為,在曹操說過的所有的話裡面,這句話是最精闢的.難怪劉備會嚇掉勺子,連蒼天也打了個冷戰,以為泄露了天機.其實曹操也就是這么一說,試探一下而已,後來又被劉備一糊弄,否定了自己有生以來說過的最正確的一句話.
「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
這一句話,不僅給曹操的一生定了性,也道出了曹操的能力,在治世是治國安邦之臣,在亂世則是獨霸一方的軍事首領.而曹操聽到這話面露喜色的原因還有一點,就是沒有說他能成為皇帝,而他也不願登基稱帝,在史書上成為王莽、董卓一類的人.
⑹ 三國演義 中的經典古詩文有哪些
最經典的
希望喜歡
滾滾長江東逝水,
浪花淘盡英雄。
是非成敗轉頭空。
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
白發漁樵江渚上,
慣看秋月春風。
一壺濁酒喜相逢。
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
⑺ 三國演義文言文問題
提示:
1、阿諛奉承,割據混戰,人心惶惶,天下反他。
2、
操曰:「回河北人馬,如此雄壯!」 關公曰:「以吾關之如土雞瓦犬爾。」操又指曰:「麾蓋之下,綉袍金甲,持刀立馬者,乃顏良也。」關答公舉目一望,謂操曰:「吾觀顏良,如插標賣首耳!」操曰:「未可輕視。」關公起身曰:「某雖不才,願去萬軍中取其首級,來獻丞相。」
評論:這段話描寫關羽雄視天下的英雄氣概,言語中帶有譏諷之色,也帶有好強的一面,以及劉備收降馬超後 關羽之其勇武過人 欲何其比試 也說明了這一點 關羽雄霸天下 武藝絕倫
3、是。曹操若聽許攸的建議,就不會赤壁參拜。
⑻ 三國演義文言文
真模糊。。。累死眼睛了。A是呂布,B 是張飛,C是關羽,D是劉備。這段故事是三英戰盧布。BCD故事:他們三人桃園結義,共討黃巾賊,劉備建立蜀國,三顧茅廬請諸葛亮,孫劉聯合成就霸業,關羽溫酒斬華雄,斬顏良誅文丑,千里走單騎。最後大意失荊州,敗走麥城。張飛斷長板橋,幫助劉備奪取益州。
⑼ 三國演義(不要古文)
在中國,諸葛亮是一個家喻戶曉的名字。如果說一個人象諸葛亮一樣,那是對他智慧的高度贊賞。下面就是一個有關諸葛亮的故事。
公元前二世紀左右,中國的國土上並列存在著三個主要的國家,它們是魏國 、蜀國和吳國。這一段時期在歷史上被稱為「三國時期」。三個國家相互間經常發生戰爭,但是誰也消滅不掉誰。諸葛亮是蜀國的軍師,素以善於指揮戰爭而著稱。
有一次,魏國得到消息,得知蜀國的戰略要地西城兵力薄弱,只有不到一萬士兵,就派大將司馬懿率領十幾萬軍隊前去攻打。蜀國得到魏國的軍隊正迅速向西城趕來的情報後,從國王到士兵都非常緊張。以一萬士兵抵擋十幾萬敵人,如以卵擊石,必敗無疑。可是蜀國要從別的地方調集軍隊增援又來不及。西城危在旦夕,大家都把希望寄託在一向足智多謀的軍師諸葛亮身上。諸葛亮也有些犯難,但嚴峻的形勢又迫使他必須拿出一個應對的辦法來。
諸葛亮苦思冥想,終於想出一個萬全之策。他命令城內的平民和士兵全部撤出,暫時躲避到一個安全的地方,然後大開城門,等候敵人的到來。 魏國大將司馬懿不久即帶兵包圍了西城,但令他吃驚的是,本來以為會戒備 森嚴的西城卻城門大開,城牆上也看不到一個守衛的士兵,只有一個老頭在城門前掃地。正在他大惑不解的時候,就看到城樓上出現一個人,正是他的老對手 諸葛亮。只見諸葛亮不慌不忙地整理了一下自己的衣服,在一架預先放好的古琴前坐下來,隨即悠揚的音樂從城樓上傳下來。魏國的將士都愣住了,在大軍圍城的危急關頭,蜀國的軍師諸葛亮卻彈起了琴,不知道這是怎麼回事。
面對開著的城門和彈琴的諸葛亮,老奸巨滑的將軍司馬懿竟一時不知如何是好。他早就知道諸葛亮足智多謀,可諸葛亮膽敢大開城門迎候十幾萬大軍,這太出乎他的預料了。因此他想,城裡必定埋伏了大量兵馬。這時,就聽得城樓上傳來的琴聲由舒緩漸漸變得急促起來,彷彿暴風雨就要來臨一般。司馬懿越聽越不對勁,他懷疑這是諸葛亮發出調動軍隊反攻的信號,於是急忙下令他的軍隊撤退 。 成千上萬的魏軍迅速撤退,就這樣,蜀國的西城沒有用一兵一卒就得以保全。這就是諸葛亮有名的「空城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