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美術學科 » 自恣文言文

自恣文言文

發布時間: 2020-12-05 10:55:35

❶ 求文言文全篇翻譯 我要整篇文章!!

吳甡,字鹿友,揚州興化人。萬曆四十一年進士。歷知邵武、晉江、濰縣。天啟二年征授御史。初入台,趙南星擬以年例出之,甡乃薦方震孺等,而追論崔文升、李可灼罪,遂得留。後又諫內操宜罷,請召還鄒元標、馮從吾、文震孟,乃積與魏忠賢忤。七年二月削其籍。
崇禎改元,起故官。溫體仁訐錢謙益,周延儒助之。甡恐帝即用二人,言枚卜大典當就廷推中簡用,事乃止。時大治忠賢黨,又值京察,甡言此輩罪惡非考功法所能盡,宜先定其罪,毋混察典。御史任贊化以劾體仁謫,甡論救,而力詆王永光媚璫,請罷黜。皆不納。出按河南。妖人聚徒劫村落,甡遍捕賊魁誅之。奉命振延綏飢,因諭散賊黨。帝聞,即命按陝西。劾大將杜文煥冒功,置之法。數為民請命,奏無不允。遷大理寺丞,進左通政。
七年九月,超擢右僉都御史,巡撫山西。甡歷陳防禦、邊寇、練兵、恤民四難,及議兵、議將、議餉、議用人四事。每歲暮扼河防秦、豫賊,連三歲,無一賊潛渡,以閑修築邊牆。八年四月上疏言:「晉民有三苦:一苦凶荒,無計糊口;一苦追呼,無力輸租;一苦殺掠,無策保全。由此悉為盜,請蠲最殘破地十州縣租。」帝即敕議行。戶部請稅間架,甡力爭,弗聽。其秋,我大清平察哈爾國,旋師略朔州,直抵忻、代,守將屢敗。總督楊嗣昌遣副將自代州往偵,亦敗走。甡鐫五級,嗣昌及大同巡撫葉廷桂鐫三級,俱戴罪視事。先是,定襄縣地震者再,甡曰:「此必有東師也。」飭有司繕守具,已而果入。定襄以有備,獨不被兵。山西大盜賀宗漢、劉浩然、高加計皆前巡撫戴君恩所撫,擁眾自恣。甡陽為撫慰,而密令參將虎大威、劉光祚等圖之,以次皆被殲。甡行軍樹二白旗,脅從及老弱婦女跪其下,即免死,全活甚眾。在晉四年,軍民戴若慈母。謝病歸。
十一年二月,起兵部左侍郎。其冬,尚書楊嗣昌言邊關戒嚴,甡及添注侍郎惠世楊久不至,請改推。帝怒,落職閑住。十三年冬起故官,明年命協理戎政。帝嘗問京營軍何以使練者盡精,汰者不嘩,甡對曰:「京營邊勇營萬二千專練騎射,壯丁二萬專練火器,廩給厚而技與散兵無異。宜行分練法,技精者,散兵拔為邊勇,否則邊勇降為散兵,壯丁亦然。老弱者汰補,革弊當以漸,不可使知有汰兵意。」帝然之。又問別立戰營,能得堪戰者五萬否,甡對:「京營兵合堪戰。承平日久,發兵剿賊,輒沿途雇充。將領利月餉,遊民利剽敚,歸營則本軍復充伍。今練兵法要在選將,有戰將自有戰兵,五萬非難。但法忌紛更,不必別立戰營也。」帝顧兵部尚書陳新甲,令速選將,而諭甡具疏以聞。賜果餌,拜謝出。
十五年六月,擢禮部尚書兼東閣大學士。周延儒再相,馮銓力為多,延儒許復其冠帶。銓果以捐資振飢屬撫按題敘,延儒擬優旨下戶部。公議大沸,延儒患之。馮元飆為甡謀,說延儒引甡共為銓地,延儒默援之,甡遂得柄用。及延儒語銓事,甡唯唯,退召戶部尚書傅淑訓,告以逆案不可翻,寢其疏不覆。延儒始悟為甡紿。延儒欲起張捷為南京右都御史,甡力尼之。甡居江北,延儒居江南,各樹黨。延儒引用錦衣都督駱養性,甡持不可。後帝論諸司弊竇,甡言錦衣尤甚,延儒亦言緹騎之害,帝並納之。
十六年三月,帝以襄陽、荊州、承天連陷,召對廷臣,隕涕謂甡曰:「卿向歷岩疆,可往督湖廣師。」甡具疏請得精兵三萬,自金陵趨武昌,扼賊南下。帝方念湖北,覽疏不悅,留中。甡請面對,帝御昭文閣,諭以所需兵多,猝難集。南京隔遠,不必退守。甡奏:「左良玉跋扈甚,督師嗣昌九檄徵兵,一旅不發。臣不如嗣昌,而良玉踞江、漢甚於曩時,臣節制不行,徒損威重。南京從襄陽順流下,窺伺甚易,宜兼顧,非退守。」大學士陳演言:「督師出,則督、撫兵皆其兵。」甡言:「臣請兵,正為督、撫無兵耳。使臣束手待賊,事機一失,有不忍言者。」帝乃令兵部速議發兵。尚書張國維請以總兵唐通、馬科及京營兵共一萬畀甡,又言此兵方北征,俟敵退始可調。帝命姑俟之。甡屢請,帝曰:「徐之,敵退兵自集,卿獨往何益?」逾月,延儒出督師,朝受命,夕啟行。蔣德璟謂倪元璐曰:「上欲吳公速行,緩言相慰者,試之耳,觀首輔疾趨可見。」甡卒遲回不肯行。部所撥唐通兵,演又請留,雲關門不可無備。甡不得已,以五月辭朝。先一日出勞從騎,帝猶命中官賜銀牌給賞,越宿忽下詔責其逗遛,命輟行入直。甡惶恐,兩疏引罪,遂許致仕。既行,演及駱養性交構之,帝益怒。至七月,親鞫吳昌時,作色曰:「兩輔臣負朕,朕待延儒厚,乃納賄行私,罔知國法。命甡督師,百方延緩,為委卸地。延儒被糾,甡何獨無?」既而曰:「朕雖言,終必無糾者,錦衣衛可宣甡候旨。」甡入都,敕法司議罪。十一月,遣戍金齒。南京兵部尚書史可法馳疏救,不從。
明年,行次南康,聞都城變。未幾,福王立於南京,赦還,復故秩。吏部尚書張慎言議召用甡,為勛臣劉孔昭等所阻。國變後,久之,卒於家。

❷ 求救!「光專權自恣,疑有非常」是哪篇文言文里的咋翻譯呀

《漢書·霍光傳》
作者:班固
節選自《漢書·霍光金日磾傳》
霍光想奪璽,(郎官手按著劍把說:「臣子的頭可以得到,國璽你不能得到!」)霍光很贊賞他的忠義。

❸ 文言文樂工羅程里的羅程是女的嗎 為什麼翻譯里有有句是皇上動情

羅程是男的,不是女的。原文說的是羅程唐武宗的妃嬪歌舞伴奏,其演奏的音樂聲打動了皇上。而不是皇上對羅程這個樂工動了感情。
樂工羅程
【原文】
樂工羅程者,善彈琵琶,為第一,能變易新聲。得幸於武宗,恃恩自恣。宣宗初亦召供奉。程既審上曉音律,尤自刻苦。往往令倚嬪御歌,必為奇巧聲動上,由是得幸。程一日果以眥睚殺人,上大怒,立命斥出,付京兆。他工輩以程藝天下無雙,欲以動上意。會幸苑中,樂將作,遂旁設一虛坐,置琵琶於其上。樂工等羅列上前,連拜且泣。上曰:「汝輩何為也?」進曰:「羅程負陛下,萬死不赦。然臣輩惜程藝天下無雙,不得永奉陛下,以是為恨。」上曰:「汝輩所惜羅程藝耳,我所重者高祖、太宗法也。」卒不赦程。
【譯文】
樂師羅程,擅長彈奏琵琶,技藝天下第一,能夠變換創作出新穎的樂曲。他在唐武宗時得到了皇上的寵愛,憑仗著皇上的恩寵,自己還驕橫放肆。唐宣宗初年又召他到宮廷演奏。羅程知道皇上通曉音樂的曲調韻律,自己研習音樂尤其刻苦。時常皇上命令羅程依照格律為妃嬪作歌伴奏,羅程必定演奏出新奇巧妙的樂曲使皇上動情,因此羅程得到了宣宗皇帝的寵幸。一天,羅程竟然因小事殺死了人,皇上大為震怒,立即將他驅逐,押赴他給京城地方長官處理。 其他樂工們因羅程的技藝天下無人能比,想要以此打動皇上的心意。適逢皇上到花園中去,將要演奏,樂工們便安設了一個空座,把琵琶放置在座位的上面。樂工們排列成隊,走上前來,環繞在皇上跟前連連叩拜並痛哭流涕。皇上說:「你們這些人干什麼呀?」眾樂工向前來說道:「羅程對不起皇上您,他犯的罪無論怎樣都不能赦免。但是我們這些臣民們都憐惜羅程天下無雙的技藝,(他)不能得以永遠侍奉給皇上,因此把這件事,當成為內心的遺憾。」皇上說:「你們這些人,憐惜的不過是羅程的技藝罷了,我所注重的是唐高祖、唐太宗時代所制定的法律啊。」最終,沒有赦免羅程的罪。

❹ 請幫我翻譯以下古文

人到了30還沒結婚,就不應該再結。40還沒進仕途,就不應該再去當官。五十的時候就不要再找老婆成家了,縱欲要有度。60歲就不應該出去遊玩。為什麼這樣說?違背了事物發展的時間,事情不能長久。

❺ 一篇文言文的翻譯

尹思貞,京兆長安人。弱冠以明經第,調隆州參軍事。屬邑豪蒲氏驁肆不法,州檄思貞按之,擿其奸贓萬計,卒論死,部人稱慶,刻石嘆頌。遷明堂令,以善政聞。擢殿中少監,檢校洺州刺史。會契丹孫萬榮亂,朔方震驚,思貞循撫境內,獨無擾。 神龍初,擢大理卿。雍人韋月將告武三思大逆,中宗命斬之,思貞以方發生月[注],固奏不可,乃決杖,流嶺南。三思諷所司加法殺之,復固爭,御史大夫李承嘉助三思,而以他事劾思貞,不得謁。思貞謂承嘉曰:「公為天子執法,乃擅威福,慢憲度,諛附奸臣圖不軌,今將除忠良以自恣邪?」承嘉慚怒,劾思貞,為青州刺史。或問曰:「公敏行,何與承嘉辯?」答曰:「石非能言者,而或有言。承嘉恃權而侮吾,義不辱,亦不知言從何而至。」治州有績,蠶至歲四熟,黜陟使路敬潛至部,嘆曰:「是非善政致祥乎!」表言之。 睿宗立,召授將作大匠,封天水郡公。僕射竇懷貞護作金仙、玉真觀,廣調夫匠,思貞數有損節。懷貞讓之,答曰:「公,輔臣也,不能宣贊王化,而土木是興,以媚上害下,又聽小人譖以廷辱士,今不可事公矣。」乃拂衣去,闔門待罪。帝知之,特詔令視事。懷貞誅,拜御史大夫,累遷工部尚書。請致仕,許之。思貞前後為刺史十尹思貞是京兆長安人.二十歲時因考中明經科進士,調任隆州參軍事.下屬縣邑的豪強蒲氏驕縱不守法,州府傳文書令尹思貞審查他,揭發他的不正當得來的錢財上萬,終於定罪處死,轄區百姓道賀,刻石碑贊頌.升為明堂縣令,因良好的政事出名.提拔為殿中少監,任檢校洺州刺史.正逢契丹人孫萬榮作亂,北方一帶受震驚,尹思貞安撫境內民眾,唯獨不受驚擾. 神龍初年,提拔為大理卿.雍地人韋月將告發武三思叛逆,唐中宗下令斬韋月將,尹思貞認為正處在春天萌發滋長的月份,堅持奏告不能斬殺,就判處杖刑,把他流放到嶺南.武三思暗示主管官員施加法令殺韋月將,尹忠貞義堅持爭論,御史人大李承嘉幫助武三思,因而拿別的事情彈劾尹思貞,使尹思貞不能見官陳述.尹思貞對李承嘉說:"您為天子執行法令,竟擅自使用權威,輕視法度,阿諛依附奸臣圖謀不軌,現在您將要除掉忠良來自己任意妄為嗎 "李承嘉羞愧惱怒,彈劾尹思貞,讓尹思貞做了青州刺史.有人問他說:"您勤勉修養自身,為什麼要與李承嘉辯論呢 "他回答道:"石頭不能說話,可是有時也會發出聲音.李承嘉依仗權勢侮辱我,我堅持正義不受辱,也不知道這些話從哪裡來的."他治理青州有政績,蠶甚至一年結四次繭,黜陟使路敬潛到他的轄區,感嘆道:"這不是良好的政事導致出現祥瑞嗎!"上奏章說此事. 睿宗即位,徵召尹思貞授官職為將作大匠,封他為天水郡公.僕射竇懷貞總管興建金仙,玉真兩座道觀,大量的徵用民夫工匠,尹思貞多次減少用人數量.竇懷貞責備尹思貞,尹思貞回答道:"您是輔佐大臣,不能輔助君王宣揚教化,卻大興土木,來討好皇帝損害百姓,又聽小人誣陷的話來在朝廷上侮辱士人,現在不能侍奉您了."他就拂衣離去,關上家門不出等候定罪.皇帝知道了此事,特地下命令讓他辦理公事.竇懷貞被處死後尹思貞被命任為御史大夫,多次提升為工部尚書.後請求辭職,皇帝答應了.尹思貞前後當了十三年郡的刺史,他的政事都因清明最佳聞名. 三郡,其政皆以清最聞。

❻ 對武帝策董仲舒文言文

制曰:「朕獲承至尊休德,傳之亡窮,而施之罔極,任大而守重,是以夙夜不皇康寧,永惟萬事之統,猶懼有闕。故廣延四方之豪俊,郡國諸侯公選賢良修潔博習之士,欲聞大道之要,至論之極。今子大夫褎然為舉首,朕甚嘉之。子大夫其精心致思,朕垂聽而問焉。

漢武帝策問道:我繼承了先帝最崇高的地位和最美好的德行,要永久傳下去,延長到無窮盡的未來,這項任務巨大而且職守重要,所以我從早到晚都沒有時間來享樂休息,長久地思考一切事情的原委,惟恐有不周到的地方。因此廣泛地邀請各地的豪傑俊才,郡守、國王、諸侯公正地推選出來的賢良、修德、博學的才士們,我想知道治國大道的綱要,安民理論的最高原則。現在大夫們卓然作為賢良的首選,我認為這很好。大夫們要精心思考,我很想知道和要問的如下。

蓋聞五帝三王之道,改製作樂而天下洽和,百王同之。當虞氏之樂莫盛於《韶》,於周莫盛於《勺》。聖王已沒,鍾鼓管弦之聲未衰,而大道微缺,陵夷至乎桀、紂之行,王道大壞矣。夫五百年之間,守文之君,當塗之士,欲則先王之法以戴翼其世者甚眾,然猶不能反,日以仆滅,至後王而後止,豈其所持操或誖繆而失其統與?固天降命不查復反,必推之於大衰而後息與?烏乎!凡所為屑屑,夙興夜寐,務法上古者,又將無補與?三代受命,其符安在?災異之變,何緣而起?性命之情,或夭或壽,或仁或鄙,習聞其號,未燭厥理。伊欲風流而令行,刑輕而奸改,百姓和樂,政事宣昭,何修何飭而膏露降,百穀登,德潤四海,澤臻草木,三光全,寒暑平,受天之祜,享鬼神之靈,德澤洋溢,施乎方外,延及群生?

聽說五帝三王治理國家之道,是改革制度,創作樂章,因而天下安定,後來的百位國王也都同樣這么作。虞舜的樂以《韶》樂最美好,周朝的樂以《勺》最優美。聖明的君王死後,鍾鼓管弦的聲音依然存在,可是大道衰微,逐漸變壞到桀紂那樣的所作所為,王道大大地敗壞了。這五百年中閭,遵守舊制度的國君和當權的士人,想學習先王的法制來輔助當時政治的很多,可是都沒有扭轉過來,而且王道還一天天走向滅亡,一直到後來的王興起了,這種沒落的趨勢才得到制止。難道是他們所信奉的有錯誤,而失掉了道的傳統嗎?還是天命就是這樣,不是人力所能扭轉的,一定要衍變到國家危亡以後才停止呢?唉!所作的一切日夜勤勞,力求效法遙遠的古代,難道都沒有作用嗎?那麼,夏、商、周三代的君主承受天命,他們的依據在什麼地方?災異變故,又是因為什麼而發生的呢?性命的實際,或者天亡,或者長壽,或者仁德,或者鄙陋,常常聽到這些名稱,可是沒能透徹地明曉其中的道理。想用風俗教化的力量使命令推行;使刑罰減輕,姦邪改變;使百姓和睦安樂,政治開明。應該怎樣整頓政治才能使甘露普降,百穀豐收,使四海之內的人民都受到德澤,連草木也得到滋潤?怎樣才能使曰、月、星三光完全不發生虧蝕,寒暑季節正常,能夠得到天的福佑,為鬼神所歆享?使德澤洋溢,擴大到國外,普及到所有的生命呢?

子大夫明先聖之業,習俗化之變,終始之序,講聞高誼之日久矣,其明以諭朕。科別其條,勿猥勿並,取之於術,慎其所出。乃其不正不直,不忠不極,枉於執事,書之不泄,興於朕躬,毋悼後害。子大夫其盡心,靡有所隱,朕將親覽焉。

大夫們通曉先代聖王的事業,熟悉風俗變化的道理,了解事物從發生、發展到結束的次序,而且你們研究高深道理的時間也很久了,希望把研究的成果明白地告訴我!要分清條理,不要籠統,不要混亂,提出的方案,也應慎密考慮。要是有不正直、不忠實、邪曲不守中道的官吏,你們大膽告訴我,決不會泄露出去,我親自拆看,希望你們不要有後顧之憂。大夫們盡管說出所知道的一切,不要隱瞞,我要親自看的啊!

仲舒對曰:

陛下發德音,下明詔,求天命與情性,皆非愚臣之所能及也。臣謹案《春秋》之中,視前世已行之事,以觀天人相與之際,甚可畏也。國家將有失道之敗,而天乃先出災害以譴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異以警懼之,尚不知變,而傷敗乃至。以此見天心之仁愛人君而欲止其亂也。自非大亡道之世者,天盡欲扶持而全安之,事在強勉而已矣。強勉學習,則聞見博而知益明;強勉行道,則德日起而大有功:此皆可使還至而有效者也。《詩》曰「夙夜匪解」,《書》雲「茂哉茂哉!」皆強勉之謂也。
董仲舒的對策說:

陛下發出有德的聲音和英明的韶書,尋求天命和情性的解答,這兩個問題都不是愚臣所能答覆的。我謹慎地按照《春秋》中的記載,考察前代已經做過的事情,來研究天和人相互作用的關系,情況是很可怕的呀!國家將要發生違背道德的敗壞事情,那麼天就降下災害來譴責和提醒它;如果不知道醒悟,天又生出一些怪異的事來警告和恐嚇它;還不知道悔改,那麼傷害和敗亡就會降臨。由此可以看出,天對人君是仁愛的,希望幫助人君消彌禍亂。如果不是非常無道的世代,天總是都想扶持和保全他,事情在於君主發奮努力罷了。發奮努力鑽研學問,就會見聞廣博使才智更加聰明;奮發努力行道,德行就會曰見崇高,而且越發成功,這些都是可以很快得到,並且是可以很快就有成效的。《詩經》上說:「從早到晚,不敢懈怠。」《尚書》中說:「努力呀!努力呀!」都是奮勉努力的意思。

道者,所繇適於治之路也,仁義禮樂皆其具也。故聖王已沒,而子孫長久安寧數百歲,此皆禮樂教化之功也。王者未作樂之時,乃用先五之樂宜於世者,而以深入教化於民。教化之情不得,雅頌之樂不成,故王者功成作樂,樂其德也。樂者,所以變民風,化民俗也;其變民也易,其化人也著。故聲發於和而本於情,接於肌膚,臧於骨髓。故王道雖微缺,而管弦之聲未衰也。夫虞氏之不為政久矣,然而樂頌遺風猶有存者,是以孔子在齊而聞《韶》也。夫人君莫不欲安存而惡危亡,然而政亂國危者甚眾,所任者非其人,而所繇者非其道,是以政日以仆滅也。夫周道衰於幽、厲,非道亡也,幽、厲不繇也。至於宣王,http://www.zhao-kao.com/1-youshengxiao.html思昔先王之德,興滯補弊,明文、武之功業,周道粲然復興,詩人美之而作,上天晁之,為生賢佐,後世稱通,至今不絕。此夙夜不解行善之所致也。孔子曰「人能弘道,非道弘人」也。故治亂廢興在於己,非天降命不得可反,其所操持誖謬失其統也。

「道」就是由此達到治理國家的道路,仁、義、禮、樂都是治理國家的工具。所以雖然聖明的君王死了,可是他的子孫還能長久統治,安寧數百年,這都是禮樂教化的功效啊。君王在自己沒有製作樂章的時候,就選用先代君王樂章中能適合當時社會的,用它來深入教化人民。得不到教化的實效,典雅、歌頌的樂也就做不成,所以君王功成名就以後才作樂,用樂來歌頌他的功德。樂是用來改變民風,感化民俗的;樂改變民風容易,感化人民也有顯著的功效。所以,樂的聲音是從和諧的氣氛中發出,依據於感情,接觸到肌膚,深藏在骨髓。因此王道雖然衰微了,管弦之聲卻依然流傳。虞舜的政治已經很久都沒有了,可是流傳下來的樂頌還依舊存在,所以孔子在齊國能聽到《韶》樂。人君沒有不希望國家安寧而憎惡危亡的,然而政治混亂、國家危亡的很多,這是由於任用的人不得當,言行舉止不符合治理國家的「道」,所以政事一天天衰敗下去。周代的「道」到了周厲王、周幽王時衰落了,不是「道」亡了,而是厲王和幽王不遵循這個「道」走。周宣王思念先代聖君的德行,復興久已停滯的事業,補救時弊,發揚周文王、周武王開創的功業,周代的「道」又燦爛復興起來。詩人贊美他,為他作詩,認為上天保佑他,為他出生賢良的輔佐,後世稱頌周宣王,至今不絕。這是周宣王H夜不懈地做好事得來的。孔子說「人能光大『道,,不是『道,光大人」。所以治和亂、廢和興,都在於自己。世遭衰亂並不是天命不可挽回,而是由於人君的行為荒謬,失掉了先王優良的傳統啊。

臣聞天之所大奉使之王者,必有非人力所能致而自至者,此受命之符也。天下之人同心歸之,若歸父母,故天瑞應誠而至。《書》曰「白魚入於王舟,有火復於王屋,流為烏」,此蓋受命之符也。周公曰「復哉復哉」,孔子曰「德不孤,必有鄰」,皆積善累德之效也。及至後世,淫佚衰微,不能統理群生,諸侯背畔,殘賤良民以爭壤土,廢德教而任刑罰。刑罰不中,則生邪氣;邪氣積於下,怨惡畜於上。上下不和,則陰陽繆盭而嬌孽生矣。此災異所緣而起也。

臣聽說受到天的尊重,天使他得到天下而成為王的人,必定有人力做不到而自然達到的事情,這就是王者承受天命的憑證。天下的人都同心歸順他,就像歸順父母一樣,所以天感應到誠意,祥瑞就出現了。《尚書》中說:「白魚跳進王乘坐的船裹,有火覆蓋著王屋,變成了烏鴉。」這就是承受天命的憑證啊。周公說:「應得善報呀!應得善報呀!」孔子說:「有德的人決不會孤立,一定會得到幫助。」這都是積善累德的效果啊。可是到了後世,君主淫逸奢侈,道德衰微,不能治理人民,諸侯背叛他,殺害良民,爭奪土地,廢棄道德教化,濫用刑罰。刑罰使用不適當,就產生了邪氣;邪氣聚積在下面,怨惡聚集在上面,上下不和,就會陰陽錯亂,妖孽滋生。造就是災害怪異發生的原因。

臣聞命者天之令也,性者生之質也,情者人之欲也。或夭或壽,或仁或鄙,陶冶而成之,不能粹美,有治亂之所在,故不齊也。孔子曰:「君子之德風,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風必偃。」故堯、舜行德則民仁壽,桀、紂行暴則民鄙夭。未上之化下,下之從上,猶泥之在鈞,唯甄者之所為,猶金之在熔,唯冶者之所鑄。「綏之斯倈,動之斯和」,此之謂也。

臣聽說,命就是天的命令,性就是生來的本質,情就是人的慾望。有的人夭折,有的人長壽,有的人仁慈,有的人卑鄙,好比造瓦鑄金,不可能都是純粹美好的,由於社會治、亂的影響,所以人的壽命、品行是不一致的。孔子說:「君子的德行像風,小人的德行像草,風向哪邊吹,草就向哪邊倒。」所以堯、舜實行德政,人民就仁慈長壽;桀紂肆行暴虐,人民就貪鄙天亡。在上的人君教化在下的人民,下面的人民服從在上的人君,好像泥土放在模型裹,聽憑陶匠的加工;也好像金屬放在容器裹,聽憑冶匠的鑄造。《論語》中說:「使人民安定,人民就來歸順,使人民得到鼓舞,人民就會同心協力。」說的就是這樣的意思。

臣謹案《春秋》之文,求王道之端,得之於正。正次王,王次春。春者,天之所為也;正者,王之所為也。其意曰,上承天之所為,而下以正其所為,正王道之端雲爾。然則王者欲有所為,宜求其端於天。天道之大者在陰陽。陽為德,陰為刑;刑主殺而德主生。是故陽常居大夏,而以生育養長為事;陰常居大冬,而積於空虛不用之處。以此見天之任德不任刑也。天使陽出布施於上而主歲功,使陰入伏於下而時出佐陽;陽不得陰之助,亦不能獨成歲。終陽以成歲為名,此天意也。王者承天意以從事,故任德教而不任刑。刑者不可任以治世,猶陰之不可任以成歲也。為政而任刑,不順於天,故先王莫之肯為也。今廢先王德教之官,而獨任執法之吏治民,毋乃任刑之意與!孔子曰:「不教而誅謂之虐。」虐政用於下,而欲德教之被四海,故難成也。

臣仔細考察《春秋》裹「春王正月」的意思,尋求王道的開端,得到了「正」。「正」次於「王」,「王」次於「春」。春是天的作為。正是王的作為。它的意思是說,君主上面奉承天的作為,下面用來端正自己的行為,「正」是王道的開端啊。可是,王者想有所作為,應該向天去求到這個開端。天道最大的就是陰陽,陽作為德,陰作為刑,刑主殺,德主生。所以陽常常處在盛夏,把生育養長作為自己的事;陰經常處在嚴冬,積聚在空虛不起作用的地方。由此可以看出,天是任用德教,不任用刑罰的。天使陽出現,在上面布施,主管一年的收成;使陰入內,在下面藏伏,時常出來幫助陽;陽沒有陰的幫助,也不能使年歲獨自完成。從始至終陽是以完成年歲為名的,這是天意啊。王者秉承天意來做事,所以任用德教而不任用刑罰。刑不能任用來治理社會,就像陰不能用來完成年歲一樣。執政而任用刑罰,是不順從天意,所以先王沒有肯這樣做的。現在廢除了先王掌管德教的官員,只任用執法官吏來治理人民,這難道是先王任用刑罰的本意嗎?孔子說:「不進行教育就殺人,叫做暴虐。」暴虐的政治施用到下面,卻想使德教普及到四海,這是難以辦到的啊。
臣謹案《春秋》謂一元之意,一者萬物之所從始也,元者辭之所謂大也。謂一為元者,視大始而欲正本也。《春秋》深探其本,而反自貴者始。故為人君者,正心以正朝廷,正朝廷以正百官,正百官以正萬民,正萬民以正四方。四方正,遠近莫敢不壹於正,而亡有邪氣奸其間者。是以陰陽調而風雨時,群生和而萬民殖,五穀孰而草木茂,天地之間被潤澤而大豐美,四海之內聞盛德而皆徠臣,諸福之物,可致之祥,莫不畢至,而王道終矣。

臣認真考察《春秋》講的「一元」的意義,「一」就是萬物的開始,「元」就是辭語中所說的「大」。說「一」是「元」,顯示了大的開始並且想正其根本。《春秋》深深地探究它的本源,原來卻要從尊貴的人開始。所以做君主的,先正心才能正朝廷,正朝廷才能正百官,正百官才能正萬民,正萬民才能正四方。四方正了,遠近就沒有敢不趨向於正的,而且沒有邪氣摻雜在裹面。所以陰陽調和而風雨及時,萬物和諧而人民長育,五穀豐收而草木茂盛,天地間都受到恩澤,並呈現出非常豐富美好的景象,四海之內聽到君主的盛德都來稱臣,一切幸福的東西,可以得到的祥瑞,無不畢至,這就是王道完成了。

孔子曰:「鳳鳥不至,河不出圖,吾已矣夫!」自悲可致此物,而身卑賤不得致也。今陛下貴為天子,富有四海,居得致之位,操可致之勢,又有能致之資,行高而恩厚,知明而意美,愛民而好士,可謂誼主矣。然而天地未應而美祥莫至者,何也?凡以教化不立而萬民不正也。夫萬民之從利也,如水之走下,不以教化堤防之,不能止也。是故教化立而姦邪皆止者,其堤防完也;教化廢而姦邪並出,刑罰不能勝者,其堤防壞也。古之王者明於此,是故南面而治天下,莫不以教化為大務。立太學以教於國,設癢序以化於邑,漸民以仁,摩民以誼,節民以禮,故其刑罰甚輕而禁不犯者,教化行而習俗美也。

孔子說:「鳳鳥不來到,『河圖』不出現,我恐怕要完了吧!」這是他悲傷自己的德行可以招致這些祥瑞,卻因為自己地位卑賤而不能招來。現在陛下貴為天子,富有四海,處在可以招致祥瑞的地位,掌握了可以招致祥瑞的形勢,又有能招致祥瑞的資質,行為高尚而恩德廣厚,才智聰明而意向美好,愛護人民而喜歡文士,可以說是有道義的君主了。然而天地沒有感應,美好的祥瑞沒有到來,這是什麼原因呢?大概是教化沒有建立,沒有把人民納入正道吧。萬民追逐利益,就好像水向下流一樣,不拿教化作他們的堤防,就不能制止。所以教化建立而姦邪停止,是因為它的堤防完好;教化廢止而姦邪並出,用刑罰也不能制止,這是它的堤防壞了。古代的王者明白這個道理,所以坐朝治理天下,沒有不把教化當作主要任務的。在國都設立太學進行教育,在縣邑設立縣學、鄉學實施教化,用仁來教育人民,用義來感化人民,用禮來節制人民,所以,雖然刑罰很輕,卻沒人違犯禁令,這是教化施行,習俗美好的緣故啊。

聖王之繼亂世也,掃除其跡而悉去之,復修教化而崇起之。教化已明,習俗已成,子孫循之,行五六百歲尚未敗也。至周之末世,大為亡道,以失天下。秦繼其後,獨不能改,又益甚之,重禁文學,不得挾書,棄捐禮誼而惡聞之,其心欲盡滅先聖之道,而顓為自恣苟簡之治,故立為天子十四歲而國破亡矣。自古以來,未嘗有以亂濟亂,大敗天下之民如秦者也。其遺毒餘烈,至今未滅,使習俗薄惡,人民嚚頑,抵冒殊扞,孰爛如此之甚者也。孔子曰:「腐朽之木不可雕也,糞土之牆不可圬也。」今漢繼秦之後,如朽木、糞牆矣,雖欲善治之,亡可奈何。法出而奸生,令下而詐起,如以湯止沸,抱薪救火,愈甚亡益也。竊譬之琴瑟不調,甚者必解而更張之,乃可鼓也;為政而不行,甚者必變而更化之,乃可理也。當更張而不更張,雖有良工不能善調也:當更化而不更化,雖有大賢不能善治也。故漢得天下以來,常欲善治而至今不可善治者,失之於當更化而不更化也。古人有言曰:「臨淵羨魚,不如退而結網。」今臨政而願治七十餘歲矣,不如退而更化;更化則可善治,善治則災害日去,福祿日來。《詩》雲:「宜民宜人,受祿於人。」為政而宜於民者,固當受祿於天。夫仁、誼、禮、知、信五常之道,王者所當修飭也;五者修飭,故受天之晁,而享鬼神之靈,德施於方外,延及群生也。

聖明的君王承繼亂世,他把亂世所遺留的一切痕跡都掃除掉,恢復教化,並且給以特別推崇。到了教化已經明了,習俗已經養成,子孫遵循推行下去,遇五、六百年仍然不會衰敗。到周朝末世,君主非常無道,以致失去了天下。秦朝承繼周朝以後,不但沒有更改,反而比周朝末年更加無道,嚴禁文學,不許私自藏書,摒棄禮義,甚至厭惡聽到禮義的話,他想把先王的道義完全毀滅掉,專門用自己放肆、苟且、簡陋的一套辦法來治理國家,所以做天子才十四年,國家就滅亡了。自古以來,還沒有像秦朝這樣用亂救亂,嚴重危害天下人民的。秦朝遺留下來的毒素像殘余的火焰,到現在還沒有熄滅,它使習俗薄惡,人民欺詐頑劣,抵觸抗拒,犯法亂德,腐敗達到如此嚴重的地步。孔子說:「腐朽的木頭,不能雕飾啊;泥糊的牆,不能粉飾啊。」現在漢朝繼承秦朝之後,社會狀況就像朽木和泥牆,雖然想很好地治理它,卻沒有好辦法。法令一頒布,姦邪接著就發生,命令一下達,欺騙跟著就興起,好像用熱水去制止沸騰,抱著木柴去救火,只會越來越糟,沒有任何益處。譬如琴瑟的音不協調,嚴重的必須把弦折下來重新安裝,才能彈奏;處理政事不行,壞得厲害的,必須破舊立新,才能治理。應當重新張設琴弦而不改弦更張的,雖然有優秀技工也不能調理好;應當改革而不改革的,雖然有大賢人也不能整治好。所以漢朝得天下以來,常想好好治理,可是到現在還沒治理好,問題就在於應當改革而沒有改革。古人證過:「站在潭邊羨慕別人捕到了魚,不如自己回去編織魚網。」漢朝臨政並且想把政事治理好,到現在已經七十多年了,不如回頭來進行改革,改革了就能好好治理,國家治理好了,災害就會一天天消除,福祿也就會一天天到來。《詩經》上說:「適合於民,適合於人,接受天給予的福祿。」執政能適合人民,自然會得到天給予的福祿。仁、義、禮、智、信是五種恆久不變的道,這是王者應培養整飭的。這五種道能培養整飭好,就能得到天的保佑,鬼神也來贊助他接受祭祀,恩德就會普及到國外,擴大到一切生命。

天子覽其對而異焉,乃復冊之曰:

漢武帝看了董仲舒的對策認為很不尋常,於是又策問大夫們說:

制曰:蓋聞虞舜之時,游於岩郎之上,垂拱無為,而天下太平。周文王至於日昃不暇食,而宇內亦治。夫帝王之道,豈不同條共貫與?何逸勞之殊也?

策問說:聽說虞舜的時候,虞舜常常在宮殿的走廊裹散步,沒有什麼作為,可是天下太平。周文王整天忙到日頭偏西,連吃飯的空兒都沒有,天下也很太平。帝王治理天下的道,難道沒有共同的條理,一貫的主張嗎?為什麼安逸和勞苦有這樣大的差別呢?

蓋儉者不造玄黃旌旗之飾。及至周室,設兩觀,乘大路,朱干玉戚,八佾陳於庭,而頌聲興。夫帝王之道豈異指哉?或曰良玉不瑑,又曰非文亡以輔德,二端異焉。

那些勤儉的帝王連黑色、黃色的旌旗也不製作。可是到了周朝,在宮門外築了兩座觀望的台,乘坐用玉裝飾的車,製造紅色的盾和玉石做的斧柄,朝廷裹排列著六十四人的舞蹈,到處響起歌頌的聲音。帝王的道,難道意旨不一樣嗎?有入說:「良玉不需要雕琢,」有人說「沒有文采就不能輔助德行,」兩種說法是不同的。

殷人執五刑以督奸,傷肌膚以懲惡。成、康不式,四十餘年天下不犯,囹圄空虛。秦國用之,死者甚眾,刑者相望,秏矣哀哉!

殷朝人制定五種刑法來防止奸詐,用毀傷身體的辦法來懲戒邪惡。可是周成王和周康王放棄這些刑法四十多年,天下也沒有犯法的。監獄空盪無人。秦國使用這些刑法,殺死的人很多,受刑的人接連不斷,天下空虛,人口減少,真可哀呀!

烏乎!朕夙寤晨興,惟前帝王之憲,永思所以奉至尊,章洪業,皆在力本任賢。今朕親耕籍田以為農先,勸孝弟,崇有德,使者冠蓋相望,問勤勞,恤孤獨,盡思極神,功烈休德未始雲獲也。今陰陽錯繆,氛氣充塞,群生寡遂,黎民未濟,廉恥貿亂,賢不肖渾淆,未得其真,故詳延特起之士,庶幾乎!今子大夫待詔百有餘人,或道世務而未濟,稽諸上古之不同,考之於今而難行,毋乃牽於文系而不得騁與?將所繇異術,所聞殊方與?各悉對,著於篇,毋諱有司。明其指略,切磋究之。以稱朕意。

唉!我晚睡早起,考慮先代帝王的法典,久久地思慮用什麼來適合至尊的地位,光大祖宗的事業,我認為關鍵在於努力搞好農業,任用賢人。現在我親自耕種籍田為農民做榜樣,鼓勵百姓孝敬父母,友愛兄弟,尊敬有德行的人,並且派出很多使者,絡繹不絕地去慰問勞苦人家,救濟沒有父母、沒有子女的孤獨的人,一切辦法都想到了,但並沒有收到大的成效和美好的德行。現在陰陽錯亂,天地間充滿了惡劣的氣氛,許多生物得不到生長,人民陷在貧困的境地,廉潔的人和無恥的人混淆在一起,好人和壞人也分不清楚,得不到真實的情況,所以我廣泛地邀請了特別傑出的士人來請教,目的也許可以達到吧!現在大夫們等待詔命的有一百多人,有的談論當今的事情卻不切實際,用古代歷史來印證不相符合,用現在的情況來考察又難於實行,難道是因為受到文吏法令的牽累而不能任意發揮嗎?還是因為學術的來源不同,所得的見解各異呢?每個人都可以盡意對答,寫在篇上,不要害怕主管官吏,闡明你們的意旨和方略,進行切磋研究,以符合我的心意。

❼ 蘇武牧羊文言文翻譯

衛律知道蘇武終究不可脅迫投降,報告了單於。單於越發想要使他投降,就把蘇武囚禁起來,放在大地窖裡面,不給他喝的吃的。

天下雪,蘇武卧著嚼雪,同氈毛一起吞下充飢,幾日不死。匈奴人認為很神奇,就把蘇武遷移到北海邊沒有人的地方,讓他放牧公羊,等到公羊生產了小羊才准許蘇武回國。同時把他的部下及其隨從人員常惠等分別安置到別的地方。

蘇武遷移到北海後,糧食運不到,只能掘取野鼠所儲藏的野生果實來吃。他拄著漢廷的符節牧羊,睡覺、起來都拿著,以致系在節上的氂牛尾毛全部脫盡。

出自班固的《漢書·蘇武傳》。

原文

《漢書.蘇武傳》

律知武終不可脅,白單於。單於愈益欲降之,乃幽武,置大窖中,絕不飲食。

天雨雪,武卧嚙雪,與氈毛並咽之,數日不死。匈奴以為神,乃徙武北海上無人處,使牧羝,羝乳始得歸。別其官屬常惠等,各置他所。

武既至海上,廩食不至,掘野鼠去草實而食之。杖漢節牧羊,卧起操持,節旄盡落。

(7)自恣文言文擴展閱讀

《蘇武傳》是《漢書》中最出色的名篇之一,它記述了蘇武出使匈奴,面對威脅利誘堅守節操,歷盡艱辛而不辱使命的事跡,生動刻畫了一個「富貴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的愛國志士的光輝形象。

作者採用寫人物傳記經常運用的縱式結構來組織文章,以順敘為主,適當運用插敘的方法,依時間的先後進行敘述,脈絡清晰,故事完整。

❽ 求助翻譯文言文

蘇武歸漢第二年,上官桀、子安與桑弘羊及燕王、蓋主謀反,蘇武的兒子蘇元因參與上官安的陰謀,而被處死。起初,上官桀、上官安與大將軍霍光爭權,上官桀父子屢次把霍光的過失記下交給燕王,使燕王上書給皇帝,告發霍光。又說蘇武出使匈奴二十年,不投降,回到漢廷後,只做典屬國。而大將軍屬下的長史官並無功勞,卻被提升為搜粟都尉,霍光專權放肆。等到燕王等人謀反,被殺,追查處治同謀的人,蘇武一向與上官桀、桑弘羊有舊交,燕王又因蘇武功高而官小數次上書,替他抱不平,他的兒子又參與了謀反,主管刑獄的官員上書請求逮捕蘇武。霍光把刑獄官的奏章擱置起來,只免去了蘇武的官職。

過了幾年,昭帝死了。蘇武以從前任二千石官的身份,參與了謀立宣帝的計劃,賜封爵位關內侯,食邑三百戶。過了很久,衛將軍張安世推薦說蘇武通達熟悉朝章典故,出使不辱君命,昭帝遺言曾講到蘇武的這兩點長處。宣帝召來蘇武在宦者令的衙門聽候宣召。多次進見,又做了右曹典屬國。因蘇武是節操顯著的老臣,只令他每月的初一和十五兩日入朝,尊稱他為德高望重的「祭酒」,非常優寵他。蘇武把所得的賞賜,全部施送給弟弟蘇賢和過去的鄰里朋友,自己家中不留一點財物。皇後的父親平恩侯、宣帝的舅舅平昌侯和樂昌侯、車騎將軍韓增、丞相魏相、御史大夫丙吉,都很敬重蘇武。

蘇武年老了,他的兒子以前被處死,皇帝憐憫他。問左右的人:「蘇武在匈奴很久,有兒子嗎?」蘇武通過平恩侯向宣帝陳述:「以前在匈奴發配時,娶的匈奴婦人正好生了一個兒子,名字叫通國,有消息傳來,想通過漢使者送去金銀、絲綢,把男孩贖回來。」皇帝答應了。後來通國隨漢使者回到了漢朝,皇帝讓他做了郎官。又讓蘇武弟弟的兒子做了右曹。
蘇武活到八十多歲,漢宣帝神爵二年(前60年)病亡。

❾ 與法正辯法度 文言文翻譯

與法正辯法度
原文
亮刑法峻急,刻剝百姓,自君子小人咸懷怨嘆,法正諫曰:「昔劉邦入關,約法三章,秦民知德,今君假借威力,跨據一州,初有其國,未垂惠撫;且客主之義,宜相降下,原緩刑弛禁,以慰其望。」亮答曰;「君知其一,未知其二。秦以無道,政苛民怨,匹夫大呼,天下土崩,高祖因之,可以弘濟。劉璋暗弱,自焉已來有累世之恩,文法羈縻,互相承奉,德政不舉,威刑不肅。蜀土人士,專權自恣,君臣之道,漸以陵替;寵之以位,位極則賤,順之以恩,恩竭則慢。所以致弊,實由於此。吾今威之以法,法行則知恩,限之以爵,爵加則知榮;榮恩並濟,上下有節。為治之要,於斯而著。」
翻譯
諸葛亮刑法嚴峻,對百姓苛刻,不管君子小人都心懷怨恨,法正勸說:「當初漢高祖劉邦入主關中,約法三章,秦國的百姓感恩戴德,現在你卻藉助國家威力,稱霸一州,剛剛攻克益州,但沒有摁扶百姓;況且以主客之義,關中剛剛投降,原應該緩鬆弛法紀,休養生息,為的是建立百姓對蜀漢政權的威望。」諸葛亮回答說:「您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秦政權無道推行苛政,一召匹夫起義秦政權便土崩瓦解,高祖順應天下局勢,於是才可以穩固政權」。劉璋昏庸,自劉焉以來已經有幾代,政法鬆弛,文官互相奉承,德政不興,法律威望不在。蜀中的人士又專權跋扈,已經喪失君臣之道;國君以高位尊寵臣下,僭越法度,積重難返,實際皆由此而生。現在我樹立法律的威嚴,法律施行則會感恩,並以爵位管轄百姓,爵位增加則知道榮耀;榮譽和恩典共同施用,上下便進退有度。這是治理國家的關鍵,正因如此才重要。」

熱點內容
末世化學家txt下載 發布:2025-10-20 05:02:05 瀏覽:397
教學常規學習心得 發布:2025-10-20 04:03:06 瀏覽:298
推拿手法教學 發布:2025-10-20 01:15:51 瀏覽:398
教師師德素養提升總結 發布:2025-10-19 23:57:12 瀏覽:68
舞獅鼓教學 發布:2025-10-19 16:17:31 瀏覽:669
杭州市教育局電話 發布:2025-10-19 09:21:50 瀏覽:285
中非歷史關系 發布:2025-10-19 06:47:41 瀏覽:5
師德雙八條 發布:2025-10-19 05:31:17 瀏覽:360
大學物理第十一章答案 發布:2025-10-19 04:36:23 瀏覽:750
如何讓網吧 發布:2025-10-19 01:49:35 瀏覽:7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