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設文言文
A. 高中文言文表假設的實詞
若,復例句:若潛師以來,國可得制也。--《餚之戰》
當,例句:當與秦相較,或未易量。-- 《六國論》
而,例句:諸君而有意,瞻余馬首可也。-- 《馮婉貞》
非,例句:非澹泊無以明志。-- 諸葛亮《誡子書》
苟,例句:苟非吾之所有,雖一毫而莫取。--《赤壁賦》
此外還有很多,就不一一舉例了,可自己網路。
果、即、詎非、其、如、若、尚、設、所、倘、倘若、倘使、倘或、脫、脫若、脫其、脫誤、微、為、向、鄉、向使、鄉使、向令、向者、信、猶、雲、則、自非、自無、當使、或、假、假令、假使、假之、借、令、設令、設使、使、儻、黨、抑、則等。
杭州 語文組
B. 文言文中「且」有沒有表假設的意思,就是有沒可以翻譯為「如果」的意思要是有,舉個例子
有,如呂氏春秋中有句:且靜郭君聽辯而為之也,必無今日之患也。
C. 在古文中表示假設的連詞
當、第、儻、黨、令、苟、假、今、其、向、鄉、使、設、乃、尚、若、如、自、則、載、即、藉、借、且、所、猶、為、微、雲、而。」楊伯峻的《古漢語虛詞》(以下簡稱《虛詞》)列有「當、第、而、非、苟、果、即、詎非、其、如、若、尚、設、所、倘、倘若、倘使、倘或、脫、脫若、脫其、脫誤、微、為、向、鄉、向使、鄉使、向令、向者、信、猶、雲、則、自非、自無。何樂士等的《古代漢語虛詞能釋》(以下簡稱《通釋》)列有「當、當使、而、苟、或、即、假、假令、假使、假之、借、令、如、若,設、設令、設使、使、向使、倘、倘若、儻、黨、脫、脫其、微、為、向、鄉、抑、則。
D. 表假設 古文
如、若、倘、苟、使
E. 高中文言文中的「而」字表假設的句子有哪些
1、諸君而有意;瞻余馬首可也。
出自清朝徐珂《清稗類鈔·戰事類》。
這句話的意思是:諸位如果有意,看我馬頭的指向,聽我的指揮。
2、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
出自《論語·為政》。
這句話的意思是:人要是失去了信用或不講信用,不知道他還可以做什麼。
3、鍥而舍之,朽木不折;鍥而不舍,金石可鏤。
出自《荀子·勸學》
這句話的意思是:如果刻幾下就停下來了,那麼腐爛的木頭也刻不斷。如果不停地刻下,金石也能雕刻成功。

(5)假設文言文擴展閱讀:
1、而表示並列關系,相當於「和」、「與」。
永州之野產異蛇,黑質而白章。——唐·柳宗元《捕蛇者說》
釋義:永州的野外出產一種奇異的毒蛇,這種蛇黑色的身子上有白色的花紋。
然後知生於憂患,而死於安樂也——《孟子.告子下.生於憂患,死於安樂》
釋義:這樣以後才知道憂慮禍患能使人(或國家)生存發展,而安逸享樂會使人(或國家)走向滅亡的道理了。
2、而表示遞進關系,相當於「而且」。
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荀子·勸學》
釋義:君子廣博地學習,並且每天檢驗反省自己
3、而表示承接關系,相當於「就」、「才」。
余方心動欲還,而大聲發於水上。——宋·蘇軾《石鍾山記》
釋義:我正心驚想要回去,忽然巨大的聲音從水上發出
鄉為身死而不受——《孟子.告子上.魚我所欲也》
釋義:從前(有人)為了(道義)(寧願)死也不願接受(別人的施捨)。
4、而表示轉折關系,相當於「卻」、「但是」。
青,取之於藍,而青於藍;冰,水為之,而寒於水。——《荀子·勸學》
釋義:青是一種染料,從藍草中提煉出來,但顏色比藍草更深;冰是由水製成但卻比水溫度更低
荊有餘地而不足於民——《公輸》
釋義:楚國有多餘的土地但不能滿足百姓的需要。
5、而表示目的關系,相當於「來」
縵立遠視,而望幸焉。——《阿房宮賦》
釋義:宮妃們久久地站著,遠遠地探視,盼望著皇帝來臨。
F. 高中文言文中的而字表假設的句子
<勸學>
鍥而舍之,朽木不折;鍥而不舍,金石可鏤。
G. 在古文中哪些詞語是表示假設的
若,倘,今,令,如,使
「則」用於引出假設的結果
H. 「苟」在文言文的哪些句子中表假設
當「苟」當假設講的時候,就是一個連詞,我舉幾個例子,供你參考!版
若;如果;假使。
苟富貴,權無相忘。——《史記·陳涉世家》
苟粟多而財有餘,何為而不成?——漢·賈誼《論積貯疏》
苟有可觀,皆有可樂。——宋·蘇軾《超然台記》
苟公子相助,敢不如命!——明 馮夢龍 《東周列國志》
又如:苟或(假如;如果);苟能堅持,必將勝利。
I. 關於文言文18個常見虛詞
18個常見文言虛詞:而、何、乎、乃、其、且、若、所、為、焉、以、因、於、與、也、則、者、之。
其中部分虛詞的用法如下:
1、何:
(1)副詞,用在動詞前,表疑問,怎麼。
(2)疑問代詞,表原因,後面常帶語氣助詞「哉」「也」;相當於「為什麼」、「什麼」、「什麼原因」。
(3)代詞,做賓語,什麼。
(4)用在形容詞前,表示程度深,相當於「多麼」。
2、而
(1)連詞,表並列。
(2)復音詞,即「何況」,用反問語氣表示更進一層的意思。
(3)連詞,表假設。
(4)代詞,通「爾」。你,你的。
3、乎
(1)句末語氣助詞,表揣測,相當於「吧」。
(2)介詞,相當於「於」,「在」。
(3)句末語氣助詞,表感嘆,相當於「啊」「呀」。
4、乃
(1)副詞,表承接,於是。
(2)代詞,用作第二人稱,「你」、「你的」。
(3)副詞,表判斷,相當於「為」、「是」、「就是」。
5、其
(1)副詞,表揣測語氣,大概、或許。
(2)連詞,表假設,如果。
(3)指示代詞,其中的。

(9)假設文言文擴展閱讀
虛詞的注意點:
1、通假字
在古代漢語中,有些字可以用聲音相同或相近的字來代替,這種現象叫通假。「通」是通用,「假」是假借。古漢語中的通假字有三種情況:同音通假、近音通假和變音通假。通假字的讀音應讀被通假字的讀音,解釋也應按被通假字的字義解釋,表達時一般用「通」的解說形式。
2、一詞多義
我國的文字用法極為復雜,一個字詞往往有很多的意義與用法。一詞多義的現象在古代漢語乃至現代漢語都是極其普遍的。一詞多義也是我們平時在閱讀文言文、考試中經常遇到的問題。
把握一詞多義,要注意了解詞的本義、引申義、比喻義和假借義。了解詞的本義和引申義是掌握一詞多義的基本方法,一個詞的基本義稱為「本義」,由本義生發延伸出來的意義稱為引申義。另外,比喻義是通過打比方產生的詞義,假借義是利用假借字形成的詞義。
3、文言句式
文言句式與現代漢語句式基本相同。他們都分單句和復句,都有主謂賓和定狀補六大成分。句子的語序也基本相同。當然,他們之間還有相異的地方,學習文言句式,要努力把握它和現代漢語句式的相異點。
雖然古代漢語和現代漢語的句子形式基本上是一致的,但是,由於文言文有些實詞和現代漢語用法不同,因此就出現了一些特殊句式。要想學好文言文,正確理解句子含義,領會文章內容,就必須掌握文言特殊句式。我們常講的文言特殊句式就是判斷句、省略句、倒裝句、被動句和固定句式。
J. 「即」字在文言文中表示假設、如果的關系的時候,有哪個比較明確的例句
即有不稱。(如果不能稱將軍之職。意即打敗仗。)——漢· 劉向《列女傳》
即不幸有方二三千里之旱,國胡以相恤。——漢· 賈誼《論積貯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