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美術學科 » 治生之道文言文翻譯

治生之道文言文翻譯

發布時間: 2020-12-05 16:21:08

文言文『主明臣直』『蜀市三賈』『掣肘』『治生之道』『井底之蛙』『漢有三傑』的翻譯

主明臣直
【原文】
長樂公主將出降,上以公主皇後所生,特愛之,敕有司資送倍於永嘉長公主。魏徵諫曰;「昔漢明帝欲封皇子,曰:『我子豈得與先帝子比!』皆令半楚、淮陽。今資送公主,倍於長主,得無異於明帝之意乎!」上然其言,入告皇後。後嘆曰:「妾亟聞陛下稱重魏徵,不知其故,今觀其引禮義以抑人主之情,乃知真社稷之臣也!妾與陛下結發為夫婦,曲承恩禮,每言必先候顏色,不敢輕犯威嚴;況以人臣之疏遠,乃能抗言如是,陛下不可不從也。」因請遣中使齎錢四百緡、絹四百匹以賜征,且語之曰:「聞公正直,乃今見之,故以相賞。公宜常秉此心,勿轉移也。」
上嘗罷朝,怒曰:「會須殺此田舍翁。」後問為誰,上曰:「魏徵每廷辱我。」後退,具朝服立於庭,上驚問其故。後曰:「妾聞主明臣直;今魏徵直,由陛下之明故也,妾敢不賀!」上乃悅。
【譯文】
長樂公主將要出嫁長孫仲,太宗以公主是皇後親生,特別疼愛,敕令有關部門所給陪送比皇姑永嘉長公主多一倍。魏徵勸諫說:「過去漢明帝想要分封皇子采邑,說:『我的兒子怎麼能和先帝的兒子相比呢?』均令分給楚王、淮陽王封地的一半。如今公主的陪送,比長公主多一倍,豈不是與漢明帝的意思相差太遠嗎?」太宗覺得有理,進宮中告知皇後,皇後感慨系之:「我總是聽得陛下稱贊魏徵,不知是什麼緣故,如今見其引征禮義來抑制君王的私情,這真是輔佑陛下的棟梁大臣呀!我與陛下是多年的結發夫妻,多蒙恩寵禮遇,每次講話還都要察言觀色,不敢輕易冒犯您的威嚴。何況大臣與陛下較為疏遠,還能如此直言強諫,陛下不能不聽從其意見。」於是皇後請求太宗派宦官去魏徵家中,賞賜給四百緡錢,四百匹絹。並且對他說:「聽說您十分正直,今日得以親見,所以賞賜這些。希望您經常秉持此忠心,不要有所遷移。」
有一次太宗曾罷朝回到宮中,怒氣沖沖地說:「以後找機會一定殺了這個鄉巴佬。」皇後問是誰惹怒陛下,太宗說:「魏徵常在朝堂上羞辱我。」皇後退下,穿上朝服站在庭院內,太宗驚奇地問這是何故。皇後說:「我聽說君主開明則臣下正直,如今魏徵正直敢言,是因為陛下的開明,我怎能不祝賀呢!」太宗於是轉怒為喜。

蜀市三賈

蜀賈三人,皆賣葯於市。其一人專取良,計入以為出,不虛價,亦不過取贏。一人良不良皆取焉,其價之賤貴,惟買 者之欲,而隨以其良不良應之。一人不取良,惟其多,賣則賤其價,請益則益之,不較。於是爭趨之,其門之限(門坎)月一易。歲余大富。其兼取者,趨稍緩,再諅(讀音ji一聲,一周年)亦富。其專取良者,肆日中如宵,旦食而昏不足。 郁離子見而嘆曰:「今之為士者,亦如是夫!昔楚鄙(邊遠地方)三縣之尹三。其一廉而不獲於上官,其去也,無以 僦(讀音jiu四聲,租賃)舟,人皆笑以為痴。其一擇可而取之,人不尤其取而稱其能賢。其一無所不取,以交於上官,子吏卒而賓富民,則不待三年,舉而任諸綱紀之司,雖百姓亦稱其善。不亦怪哉!」

翻譯:四川有三個商人,都在市場上賣葯。其中一人專門進優質葯材,按照進價確定賣出價,不虛報價格,更不過多地取得贏利。(其中)一人優質不優質的都進貨,他售價的高低,只看買者的需求(程度來定),然後用優質品或次品來應對他們。(其中)一人不進優質品,只求多,賣的價錢也便宜,要求多就多一點,不計較。於是(人們)爭著到他那(買葯),他店鋪的門坎每個月換一次。過了一年就非常富了。那兼顧優質品和次品的商人,前往他那買葯的稍微少些,過了兩年也富了。那專門進幼稚品的商人,中午時的店鋪就如同在晚上,早晨有吃晚餐不足。郁離子見了嘆道:「當今為官的,也如此啊!從前楚國邊遠的三個縣的三個縣官。其中一個廉潔卻不能得到上司的提 拔,他離任的時候,沒有錢租賃坐船,人們都笑話他認為他蠢。其中一個選擇方便獲取的利益就取,人們不責怪他的攫取反而稱贊他賢能。其中一個沒有利益不(榨)取的,獲得的利益用來交給上級(官吏),他將下級官吏和士卒當成兒子一 樣將富人象賓客一樣地對待,便不到三年,升遷被任命為長官法紀的職務,就是百姓也稱贊他的善良。這不是怪事嗎!」 感:當官一旦等同於經商,這個社會制度也就危機四伏了。第一個官說明高薪養廉的必要性;第二個官提示人們重視 監督機制及其法律的健全,再就是他們是否能真正發揮作用;第三個官讓我們知道,官的獲得實際取決於誰,官就不是表 面討好誰,而是將利益送給誰或者說為誰謀利益啊!

② 求一生之計在於勤古文譯文

經營人生的原則,不過在於勤勞。因此邵子說:「一天的作為決定於早晨,一生是否有作為取決於他是否勤勞。」說法雖然淺顯而道理卻很深遠。愚蠢的人的一般情況是,喜歡閑散而厭惡辛勞,希望能吃得好穿的好,整天整年的遊玩。這種人去務農,就不能認真耕種,去當工匠,就不能每日工作有近戰,當商人,就不能因利潤而前去做生意,這種人當士人,就不能保持操守節儉行事。活在世上只知道吃吃喝喝,就是一個蛀蟲!這天地造化,每天更新才不顯得衰老,因此搖擺的窗戶不會被蟲蛀,流動的水不會腐臭,做人實在是不能夠長期苟且偷閑。人的心靈、行為,什麼東西不是這樣的呢?勞苦才能思考,逸豫就會忘記自己的本分,事物都是這的。大禹這樣的聖人尚且珍惜每寸光陰,陶侃這樣的賢人尚且珍惜每一分,何況賢能不如大禹、陶侃的人呢?

③ 《勤訓》文言文翻譯

謀生的道理,沒有什麼比勤勞更重要的了,因此邵雍說:「一天的計劃在於專早晨的決屬定,一年的計劃在於春天的決定,一生的計劃在於勤勞的決定。」這句話雖然說得淺近,意義卻很深遠啊!
無奈一般人的習性,厭惡勞苦而喜好安樂,在食物方面貪圖美味,在衣著方面講究華麗,怠墯偷安,浪費光陰。讓他去當農夫,卻不能把土耕深把草除盡;讓他去做工人,卻不能計算日期來求工作的成效;讓他去做商人,卻不能把握時機而追求利潤;讓他去當讀書人,卻不能堅定志向努力實踐。白白生活在人間,好像一隻蛀蟲罷了!
天地化育萬物的道理,是天天更新就不會敗壞。因此常轉動的門軸不會蛀蝕,流動的水不會腐臭,實在是上天不想要萬物常常安逸啊!人的心思和力量,不是也一樣嗎?勞苦了就會用心思考,安逸了就會迷惑昏亂,這是一般人的常情。像大禹那樣的聖人,尚且愛惜每一寸的光陰;像陶侃那樣賢明的人,尚且愛惜每一分的光陰;又何況才能,智慧都比不上他們的人呢?

④ 治生之道的原文

治生之道,莫尚乎勤。故邵子雲:「一日之計在於晨,一歲之計在於春,一生之計版在於勤。」言雖近,權而旨則遠矣!
無如人之常情,惡勞而好逸,甘食媮衣,玩日愒歲。以之為農,則不能深耕而易耨;以之為工,則不能計日而效工;以之為商,則不能乘時而趨利;以之為士,則不能篤志而力行,徒然食息與天地之間,是一蠧耳。
夫天地之化,日新則不敝。故戶樞不蠧,流水不腐,誠不欲其常安也。人之心於力,何獨不然?勞則思,逸則淫,物之情也。
大禹之聖,且惜寸陰;陶侃之賢,且惜分陰,又況聖賢不若彼者乎?

⑤ 幫忙翻譯幾個文言文句子

[編輯本段](二一)推敲《詩話總龜》
【原文】
賈島初赴舉,在京師。一日於驢上得句雲:「鳥宿池邊樹,僧敲月下門。」又欲「推」字,煉之未定,於驢上吟哦,引手作推敲之勢,觀者訝之。時韓退之權京兆尹,車騎方出,島不覺得止第三節,尚為手勢未已。俄為左右擁止尹前。島具對所得詩句,「推」字與「敲」字未定,神遊象外,不知迴避。退之立馬久之,謂島曰:「『敲』字佳。」遂並轡而歸,共論詩道,留連累日,因與島為布衣之交。
【譯文】
賈島初次參加科舉考試,往京城裡。一天他在驢背上想到了兩句詩:「鳥宿池邊樹,僧敲月下門。」又想用「推」字(來替換「敲」字),反復思考沒有定下來,便在驢背上(繼續)吟詠,伸出手來做著推和敲 的姿勢。(行人)看到賈島這個樣子都很驚訝。當時韓愈提任代理京城的地方長官,(他正帶車馬出巡,賈島不知不覺,直走到(韓愈儀仗隊的)第三節,還在不停地做(推推敲敲)的手勢。於是一下子就被(韓愈)左右的侍從推搡到京兆尹的面前。賈島詳細地回答了他在醞釀的詩句,用「推」字還是用「敲」字沒有確定,思想離開了眼前的事物,不知道要迴避。韓愈停下車馬思考了好一會,對賈島說:「用『敲』字好。」兩人於是並排騎著驢馬回家,一同議論作詩的方法,互相捨不得離開,共有好幾天。(韓愈)因此跟賈島結下了深厚的友誼。
【閱讀訓練】
1.下面句中加點「之」字用法不同於其他三項的是( )
A.退之立馬良久之 B.何陋之有 C.久之,目似瞑 D.悵恨久之
2. 解釋下列句中加點的詞。
①一日於驢上得句雲…… ② 煉之未定
③觀者訝之 ④島具對所得詩句雲雲
3. 這篇短文作者意在贊揚賈島什麼精神?
答:
[編輯本段](二二)勤訓《恆齋文集》
【原文】
治生之道,莫尚乎勤。故邵子雲:「一日之計在於晨,一歲之計在於春,一生之計在於勤。」言雖近,而旨則遠矣!
大禹之聖,且惜寸陰;陶侃之賢,且惜分陰,又況聖不若彼者乎?
【譯文】
謀生的道理,沒有什麼比勤勞更為重要的了。所以邵先生說:「一天的計劃決定於早晨,一年的計劃決定於春天,一生的計劃決定於勤勞。」這些話雖然說得淺近,可是意義卻很深遠哪!
像大禹這樣的人,智慧、才能如此傑出,況且愛惜每一寸的光陰;像陶侃這樣的人,品德如此高尚,況且愛惜每一分的時間,又何況在才幹、品德方面都比不上他們的人呢?
【閱讀訓練】
1. 文中表明觀點的句子是
2. 與「且惜寸陰」中的「且」字意義相同的兩項是( )
A.愚公者,年且九十。 B.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C.存者且偷生,死者長已矣。 D.且壯士不死即已,死即舉大名耳。
3. 作者舉大禹、陶侃的事例,其用意是什麼?
答:
[編輯本段](二三)誡子書《諸葛亮》
【原文】
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澹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夫學須靜也,才須學也,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淫慢不能勵精,險躁則不能治性。年與時馳,意與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窮廬,將復何及!
【譯文】
君子的品德,靠靜來修身,靠儉來養德,不拋開功名利祿就不能表明自己崇高的志向,不做到安靜就不能高瞻遠矚。學習必須安靜焉,才能來源於學習,不學習無法擴展才能,沒有志向就不能在學習上有甩成就。享樂過度就不能掛歷精神,暴躁就不能陶冶性情。年華和時光一同逝去了,意志和時間一同消失了,象枯枝敗葉一樣凋落,對社會沒有任何貢獻,晚年守著破房子痛惜過去,還怎能來得及呢?
【閱讀訓練】
1. 用現代漢語翻譯下面的句子。
① 靜以修身
② 儉以養德
③ 非澹泊無以明志
④ 非寧靜無以致遠
2. 本文作者就哪幾個方面進行了論述?從這幾個方面又是怎樣展開論述的?
答:
3. 作者寫這封信的用意是什麼?
答:
4. 文中有兩句話常被人們用作「志當存高遠」的座右銘,請寫出這兩句話。
答:
[編輯本段](二四)陶侃惜谷《晉書》
【原文】
陶侃嘗出遊,見人持一把未熟稻,侃問:「用此何為?」人雲:「行道所見,聊取之耳。」侃大怒曰:「汝既不田,而戲賊人稻!」執而鞭之。是以百姓勤於農植,家給人足。
【譯文】
陶侃曾經到郊外去游覽,看到一個人拿著一把未熟的稻穗,陶侃問:「拿這些東西干什麼?」那人說:「走在路上我看見它,隨便拔一把罷了。」陶侃大怒說:「你既然不種田,竟然還糟蹋人家的稻子!」就把那人抓起來,抽了一頓鞭子。陶侃愛護莊稼而執法嚴,因此老百姓都勤懇耕種,家家生活寬裕,人人豐衣足食。
【閱讀訓練】
1. 解釋下列句中加點的詞。
①見人持一把未熟稻 ②執而鞭之
2.下列各句中加點的字與「汝既不田」中的「田」用法相同的是( )
A.向吾不為斯役,則久已病矣 B.意將隧入以攻其後也。
C.醉翁之意不在酒 D.去國懷鄉
3.翻譯:是以百姓勤於農植。
譯文:
4. 者對陶侃的態度如何?本文表現了陶侃的什麼特點?
答:
[編輯本段](二五)郭茂倩《木蘭詩》
(一)1.①書法②寫字③臨摹④有時 2.稍微不稱心,必定再三地更改它而不感到厭倦。 3.本段文字贊揚了文明學習書法認真,一絲不苟的精神。
(二)1.①不,沒有②阻止 2.D 3.薛譚於是(向秦青)道歉,要求回來(繼續學習)。 4.有。是他那知錯能改,變驕傲為虛心的態度。
(三)1.①dàn;吃。②zhé;往往,總是。③jǐ;供應。④Chán;說別人壞話 2.B 3.①有時夜裡疲憊睏倦,常常用冷水洗臉。②妻子和孩子的衣食僅僅自足罷了。 4.①年少家貧而胸有大志。②做官後因直言而遭讒降職。③刻苦自勵而心憂天下。 5.岳陽樓記,揭示主題。
(四)1.①擔心②等到③才④吟詠 2.D 3.C 4.韋編三絕
( 五)1.D 2.①歐陽修四歲時父親就去世了②只是致力讀書 3.勤學苦練、專心致志 4.家長的善於教育,嚴格要求。
(六)1.①私下的意思②總是(常常)③入迷④安詳的樣子 2.C 3.C 4.王冕幼時讀書專心致志,好學不倦,並且達到入迷的程度。這種堅定的志向,頑強的學習精神,是他後來成功的基石。
(七)1.①降職遠調貶官②總是③光,光亮④這 2.雙腳踏出的痕跡還隱約可見。 3.A 4.略
(八)1.C 2.①因此別人都願意把書借給我②等到他高興了,(我)就又向他請教問題。3.①他好學,家貧,買不起書,但他借書不失信於人;抄書不畏艱苦,從而得以遍觀群書。②為求得先達的指導,常常遠行百里之外,登門請教,不恥下問,因此他能「卒獲有所聞」。4.學習勤奮刻苦,尊師,求學誠心。
(九)1.①向②怎麼;開玩笑③在黑暗中走路④點燃蠟燭2.一個人要有活到才老學到老的精神。
(一0)1.離開 睡醒 2.楊時謙虛好學、孜孜以求的精神值得學習。
(一一)1.①到,及②僱用③供給,資助④大學問 2.見譯文 3.D4.鑿壁借光;鑿開牆壁,借鄰居家的燈光(讀書勤學苦讀。
(一二)1.①鈔通「抄」②才③洗④命名 2.A、C 3.見譯文 4.C5.一絲不苟 天才出自勤奮
(一三)1.①教誨②這樣③引,拉④聰明才智 2.只聽弈秋的教導 4.闡明了學習必須專心致志,才能有所收獲的道理。
(一四)1.①zhì;同「識」記 ②shuì;勸說 ③xuán;同「旋」,轉身 ④cuō tuó光陰消逝 2.D. 3.那些善於學習的人不把向地位比自己低的人請教當成恥辱,選擇最好的人,跟隨他,希望聽到真理啊! 4.C 5.要點:①學貴善思 ②不恥下問,擇善而從之
(一五)1.①提出疑難 ②也許,或許 ③增加知識 ④判斷,解決 2.C. 3.問和學,是相輔相成的。 4.好學尤當勤問
(一六)1.①zhī;味美 ②zhǎng;增加,促進 ③雖,suī;即使; 道理,dào;道理 ④kùn;困惑,理解不透 2.①學然後才知道自己的欠缺,教然後才知道自己理解得不透。②所以說:教與學是互相促進的道理。3.教;學;教與學互相促進的道理。 4.嘉餚弗食不知其旨;至道弗學不知其善;教學相長。
(一七)1.C. 2.塗通「途」;邪通「耶」。 3.①讀書具分別炻日,就該重新另眼相看,大哥為什麼這么遲才改變演算法呢! ②士別三日當刮目相看 4.說明了讀書學習的重要性,一個人不論事務有多繁忙,只要肯抓緊學習,就必定學有甩獲。
(一八)1.①蚤同早 ②亡同無 2.①哀痛到了極點 ②更 ③誰 ④過失,錯誤 3.(顏回)從不把脾氣發到別人身上,也不重犯同樣的錯誤。 4.不遷怒,不貳過。
(一九)1.①能夠 ②得到 ③白白地 ④只是 2.①狐兒容易悲哀,二來羨慕他們能夠上學。 ②你如果立志讀書,我願意白教你,不收學費。 3.為下一代無私奉獻的精神。 4.學習他貧不喪志,立志求學的精神和他在學習上刻苦勤奮的精神。
(二0)1.①背 ②背棄,辜負 ③見同「現」④拜見 2.C 3.①苦於沒有時間 ②見譯文 4.這句話是為了啟發別人自學的積極性而說的,它的用意是要求人們在反復誦讀的過程中用心思考,以達到「其義自見」的目的。
(二一)1.B 2.①想到②鍛煉,此指反復思考 ③驚訝 ④詳細 3.贊揚了賈島寫文章時在遣詞造句方面精益求精的精神。
(二二)1.治生之道,莫尚乎勤。 2.B、D 3.以古代聖賢珍惜光陰的榜樣來鼓舞讀者,使讀者警醒。
(二三)1.①用恬靜來修身養性. ②用節儉來培養自己的品德 ③不拋開功名利祿就不能表明自己崇高的志向 ④不做到安靜就不能高瞻遠矚。2.作者就學習和做人兩個方面進行了論述;無論做人;還是學習,作者強調的是一個「靜」字:修身須要靜,學習須要靜,獲得成就也取決於靜。把失敗歸結為一個「躁」字,把「靜」與「躁」加心對比,增強了論述效果。 3.告誡兒子修身養性,生活節儉,以此來培養自己的品德。 4.非澹泊無心明志,非寧靜無心致遠。
(二四)1.(1)拿(2)用鞭子打 2.B 3.因此老百姓都勤懇耕種 4.贊揚。本文表現了陶侃重視農耕、愛護農業生產和農民有較深的感情的特點。
7.蝜蝂傳
柳宗元
選自《柳河東集》
《蝜蝂傳》原文
蝜蝂者,善負小蟲也。行遇物,輒持取,昂其首負之。背愈重,雖困劇不止也。其背甚澀,物積因不散,卒躓仆不能起。人或憐之,為去其負。苟能行,又持取如故。又好上高,極其力不已。至墜地死。
〔蝜蝂(fùbǎn)〕,一種擅長背負東西的小蟲。
〔困劇〕疲乏已極。困,疲乏。劇,很,非常。
〔因〕因而。
〔輒持取〕輒,總是。
〔苟〕如果。
〔又持取如故〕故,原來的樣子。
〔卒〕終於。
〔躓仆(zhìpū)〕跌倒。
〔去〕除去,拿掉。
〔負〕負擔,指小蟲身上背的東西。
〔好(hào)〕喜愛。
〔上高〕爬高。
(以)通「已」,已經。
《蝜蝂傳》(2)
今世之嗜取者,遇貨不避,以厚其室。不知為己累也,唯恐其不積。及其怠而躓也,黜棄之,遷徙之,亦以病矣。苟能起,又不艾,日思高其位,大其祿,而貪取滋甚,以近於危墜,觀前之死亡不知戒。雖其形魁然大者也,其名人也,而智則小蟲也。亦足哀夫!
〔嗜取者〕貪得無厭的人。嗜,貪,喜好。
〔貨〕錢財。
〔厚〕動詞,增加。
〔室〕家。
〔怠(dài)〕通「殆」,危險。
〔黜(chù)棄〕罷免不用。
〔遷徙〕這里指貶斥放逐。
〔病〕辱。
〔不艾(y ì)〕不停止。艾,停止。
〔前之死亡〕前人因貪財而死的。
〔形〕形體。
〔魁然〕高大的樣子。
〔名人〕名字叫做「人」。

⑥ 初中課外文言文並帶譯文20篇,越多越好

(一)文徵明習字《書林紀事》
【原文】
文徵明臨寫《千字文》,日以十本為率,書遂大進。平生於書,未嘗苟且,或答人簡札,少不當意,必再三易之不厭,故愈老而愈益精妙。
【譯文】
文徵明監貼寫《文字文》,每天以寫十本作為標准,書法就迅速進步起來。他平生對於寫字,從來也不馬虎草率。有時給人回信,稍微有一點不全意,一定三番五次改寫過它,不怕麻煩。因此他的書法越到老年,越發精緻美好。
(二)薛譚學謳
【原文】
薛譚學謳於秦青,未窮青之技,自謂盡之,遂辭歸。秦青弗止,餞行於郊衢,撫節悲歌,聲振林木,響遏行雲。薛譚乃射求反,終身不敢言歸。
【譯文】
薛譚向秦青學習唱歌,還沒有學完秦青的技藝,就以為學盡了,於是就告辭回家。秦青沒有勸阻他,在城外大道旁給他餞行,秦青打著拍節,高唱悲歌。歌聲振動了林木,那音響止住了行雲。薛譚於是向秦青道歉,要求回來繼續學習。從此以後,他一輩子也不敢再說要回家。
(三)范仲淹有志於天下
【原文】
范仲淹二歲而孤,家貧無依。少有大志,每以天下為己任,發憤苦讀,或夜昏怠,輒以水沃面;食不給,啖粥而讀。‖既仕,每慷慨論天下事,奮不顧身。乃至被讒受貶,由參知政事謫守鄧州。‖仲淹刻苦自勵,食不重肉,妻子衣食僅自足而已。常自誦曰:「士當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也。」
【譯文】
范仲淹兩歲的時候就失去父親,家中貧困無依。他年輕時就有遠大的志向,常常用冷水沖頭洗臉。經常連飯也吃不上,就吃粥堅持讀書。做官以後,常常談論天下大事,奮不顧身。以至於有人說壞話被貶官,由參知政事降職作鄧州太守。范仲淹刻苦磨煉自己,吃東西不多吃肉,妻子和孩子的衣食僅自保養罷了。他經常朗誦自己作品中的兩句話:「讀書人應當在天下人憂之前先憂,在天下人樂之後才樂。」
(四)司馬光好學《三朝名臣言行錄》
【原文】
司馬溫公幼時,患記問不若人,群居講習,眾兄弟既成誦,游息矣;獨下帷絕編,迨能倍誦乃止。用力多者收功遠,其所精誦,乃終身不忘也。溫公嘗言:「書不可不成誦,或在馬上,或中夜不寢時,詠其文,思其義所得多矣。」
【譯文】
司馬光幼年時,擔心自己記誦詩書以備應答的能力不如別人。大家在一起學習討論,別的兄弟已經會背誦了,去玩耍休息了;(司馬光卻)獨自苦讀,像董仲舒和孔子讀書時那樣專心和刻苦,一直到能夠熟練地背誦為止,(由於)讀書時下的力氣多,收獲就長遠,他所精讀和背誦過的書,就能終身不忘。司馬光曾經說:「讀書不能不背誦,在騎馬走路的時候,在半夜睡不著覺的時候,吟詠讀過的文章,想想它的意思,收獲就多了!」
(五)歐陽修苦讀《歐陽公事跡》
【原文】
歐陽公四歲而孤,家貧無資。太夫人以荻畫地,教以書字。多誦古人篇章。及其稍長,而家無書讀,就閭里士人家借而讀之,或因而抄錄。以至晝夜忘寢食,惟讀書是務。自幼所作詩賦文字,下筆已如成人。
【譯文】
歐陽修先生四歲時父親就去世了,家境貧寒,沒有錢供他讀書。太夫人用蘆葦稈在沙地上寫畫,教給他寫字。還教給他誦讀許多古人的篇章。到他年齡大些了,家裡沒有書可讀,便就近到讀書人家去借書來讀,有時接著進行抄寫。就這樣夜以繼日、廢寢忘食,只是致力讀書。從小寫的詩、賦文字,下筆就有成人的水平,那樣高了。
(六)王冕僧寺夜讀《宋學士文集》
【原文】
王冕者,諸暨人。七八歲時,父命牧牛隴上,竊入學舍,聽諸生誦書;聽已,輒默記。暮歸,忘其牛,父怒撻之。已而復如初。母曰:「兒痴如此,曷不聽其所為?」冕因去,依僧寺以居。夜潛出坐佛膝上,執策映長明燈讀之,琅琅達旦。佛像多土偶,獰惡可怖,;冕小兒,恬若不知。
【譯文】
王冕是諸暨縣人。七八歲時,父親叫他在田埂上放牛,他偷偷地跑進學堂,去聽學生念書。聽完以後,總是默默地記住。傍晚回家,他把放牧的牛都忘記了。王冕的父親大怒,打了王冕一頓。過後,他仍是這樣。他的母親說:「這孩子想讀書這樣入迷,何不由著他呢?」王冕由是離開家,寄住在寺廟里。一到夜裡,他就暗暗地走出來,坐在佛像的膝蓋上,手裡拿著書就著佛像前長明燈的燈光誦讀,書聲琅琅一直讀到天亮。佛像多是泥塑的,一個個面目猙獰凶惡,令人害怕。王冕雖是小孩,卻神色安然,好像沒有看見似的。
(七)張無垢勤學《鶴林玉露》
【原文】
張無垢謫橫浦,寓城西寶界寺。其寢室有短窗,每日昧爽執書立窗下,就明而讀。如是者十四年。洎北歸,窗下石上,雙趺之跡隱然,至今猶存。
【譯文】
張九成被貶官到橫浦,住在城西的界寺。他住的房間一扇短窗,每天天將亮時,他總是拿著書本站在窗下,就著微弱的晨光讀書。這樣一直堅持了十四年這久。等到他回到北方了,在窗下的石頭上,雙腳踏出的痕跡還隱約可見。
(八)送東陽馬生序(節選)宋濂
【原文】
余幼時即嗜學,家貧,無從致書發觀,每假借於藏書之家,手自筆錄,計日以還。天大寒,硯冰堅,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錄畢,走送之,不敢稍逾約。以是人多以書假余,余因得遍觀群書。
既加冠,益慕聖賢之道,又患無碩師、名人與游,嘗 趨百里外,從鄉之先達執經叩問。先達德隆望尊,門人、弟子填其室,未嘗 稍降辭色。余立侍左右,授疑質理,俯身傾耳以請;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禮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復;俟其欣悅,則又請焉。故余雖愚,卒或有所聞。
【譯文】
我幼年時候,就喜好讀書,因為家裡貧寒,沒有辦法買到書看,常常向藏書的人家去借閱,親手抄寫,計算著約定的日子到時歸還。遇到天寒,硯台里結成堅冰,手指頭不能屈伸,(仍然堅持抄寫)一點也不敢偷懶。抄寫完,立刻送人家,從不敢超過約定的期限。因此別人都願意把書借給我,我所以能夠讀了許多書。
到了成年,更羨慕有道德有學問的人,又恐怕沒有大師、名人來開導自己,曾經跑到百里以外,拿著經書向地方上有道德有學問的前輩請教。先輩是德高望重的人,學生擠滿屋子,他說話態度從沒有流露一點客氣。我(畢恭畢敬地)站著侍候在先輩的左右,向他提出問題,詢問道理,彎著腰,側著耳朵專心地請教;有時遭到了斥責,態度越發恭敬,禮節越發周到,不敢回答一句話;等待他高興了,就向他請教問題。所以我雖然很愚笨,還是得了知識,增長了見聞。
(九)師曠論學
【原文】
晉平公問於師曠曰:「吾年七十,欲學,恐已暮矣。」師曠曰:「何不炳燭乎?」
平公曰:「安有為人臣而戲其君乎?」
師曠曰:「盲臣安敢戲其君?臣聞之:少而好學,如日出之陽;壯而好學,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學,如炳燭之明,孰與昧行乎?」
平公曰:「善哉!」
【譯文】
晉平公問師曠,說:「我已經七十歲了,想要學習主,但是恐怕已經晚了。」
師曠回答說:「為什麼不點上蠟燭呢?」
平公說:「哪有做臣子的和君主開玩笑的呢?」
師曠說:「我是一個雙目失明的人,怎敢戲弄君主。我曾聽說:少年的時候喜歡學習,就象初升的太陽一樣;中年的時候喜歡學習,就象正午的太陽一樣;晚年的時候喜歡學習,就象點蠟燭一樣明亮,點上蠟燭和暗中走路哪個好呢?」
平公說:「講得好啊!」
(一0)程門立雪《宋史》
【原文】
楊時見程頤於洛。時蓋年四十矣。一日見頤,頤偶瞑坐,時與游酢侍立不去。頤既覺,則門外雪深一尺矣。
【譯文】
楊時到洛陽求見程頤。楊時大概當時有四十歲了。一天拜見程頤的時候,程頤偶爾坐著打瞌睡。楊時與游酢站在門外等著沒有離開。等到程頤醒後,門外積雪已經一尺多厚了。

(一一)鑿壁借光《西京雜記》
【原文】
匡衡勤學而燭,鄰居有燭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發書映光而讀之。邑人大姓文不識,家富多書,衡乃與其佣作而不求償。主人怪問衡,衡曰:「願得主人書遍讀之。」主人感嘆,資給以書,遂成大學。
【譯文】
匡衡勤奮好學,但家中沒有蠟燭照明。鄰家有燈燭,但光亮照不到他家,匡衡就把牆壁鑿了一個洞引來鄰家的光亮,讓光亮照在書上來讀。同鄉有個大戶人家叫文不識的,是個有錢的人,家中有很多書。匡衡就到他家去做僱工,又不要報酬。主人感到很奇怪,問他為什麼這樣,他說:「我希望能得到你家的書,通讀一遍。」主人聽了,深為感嘆,就把書借給他讀。於是匡衡成了大學問家。
(一二)七錄《明史·張溥傳》
【原文】
溥幼好學,所讀書必手鈔,鈔已朗誦一過,即焚之,又鈔,如是者六七始已。右手握管處,指掌成繭。冬日手皸日沃湯數次,後名讀書之齋曰:「七錄」。
【譯文】
張溥從小就酷愛學習,凡是所讀的書一定要親手抄寫,抄寫後朗誦一遍,就把它燒掉,又要重新抄寫,像這樣反復六七次才停止。他右手握筆的地方,指掌上長了老繭。冬天手指凍裂,每天要在熱水裡洗好幾次,後來他把讀書的房間題名為「七錄」。
(一三)學弈
【原文】
弈秋,通國之善弈也。使弈秋侮二人弈,其一人專心致志,惟弈秋之為聽;一人雖聽之,一心以為有鴻鵠將至,思援弓繳而射之。雖與之俱學,弗若之矣。為是其智弗若與?吾曰:非然也。
【譯文】
弈秋是僵最會下棋的人。讓他教兩個人下棋,其中一個人專心致志,只聽弈秋的教導;而另一個人雖然在聽著,可是他心裡總以為有天鵝要飛過來,想拿弓箭去射它。這樣雖然他同前一個人一起學習,卻學得不如前一個。能說這是他的聰明才智不如前一個人嗎?我說:不是這樣的。
(一四)李生論善學者
【原文】
王生好學而不得法。其友李生問這曰:「或謂君不善學,信乎?」王生不說,曰:「凡師這所言,吾悉能志之,是不亦善學乎?」李生說之曰:「孔子雲『學而不思則罔』,蓋學貴善思,君但志之而不思之,終必無所成,何心謂之善學也?」王生益慍,不應而還走。居五日,李生故尋王生,告之曰:「夫善學者不恥下問,擇善者所應有邪?學者之大忌,莫逾自厭,盍改之乎?不然,迨年事蹉跎,雖欲改勵,恐不及矣!」王生驚覺,射曰:「余不敏,今日始知君言之善。請銘之坐右,以昭炯戒。」
【譯文】
王生愛好學習而不得法。他的朋友李生問他說:「有人說你不善於學習,是真的嗎?」王生不高興,說:「凡是老師所講的,我都能記住它,這不也是善於學習嗎?」李生勸他說:「孔子說過『學習,但是不思考,就會感到迷惑』,學習貴在善於思考,你只是記住老師講的知識,但不去思考,最終一定不會有什麼成就,根據什麼說你善於學習呢?」王生更惱恨,不理睬李生,轉身就跑。過了五天,李生特地找到王生,告訴他說:「那些善於學習的人不把向地位比自己低的人請教當成恥辱,選擇最好的人,跟隨他,希望聽到真理啊!我的話還沒說完,你就變了臉色離支,幾乎要拒絕人千里之外,哪裡是善於學習的人所應該具有的(態度)呢?學習的人最大的忌諱,沒有超過自己滿足,你為什麼不改正呢?如不改正,等年紀大了,貽誤了歲月,即使想改過自勉,恐怕也來不及了!」王生聽完他的話,感到震驚,醒悟過來,道歉說:「我真不聰明,今天才知道你說得對。我把你的話當作座右銘,用來展示明顯的警戒。」
(一五)問說《孟塗文集》
【原文】
君子之學必好問。問與學,相輔而行者也,非學無以致疑,非問無以廣識。好學而不勤問,非真能好學者也。理明矣,而或不達於事,識其大矣,而 或不知其細,舍問,其奚決焉?
【譯文】
一個有見識的人,他做學問必然喜歡向別人提問請教。問和學,是相輔相成的,不學習鑽研不可能發現疑難,不提問請教不能使知識廣博。只是喜歡學習但不願時時向別人請教,還算不上是真正愛學習的人。即使你道理懂得了,也許你還不能用於實踐,即使你搞清楚了主要的東西,也許你還不了解它的細微末節,那麼除了向別人請教,又從哪裡去推斷解決呢?
(一六)教學相長(節選)《札記》
【原文】
雖有嘉餚,弗食不知其旨也;雖有至道,弗學不知其善也。是故學然後知不足,教然後知困。知不足,然後能自反也;知困,然後自強也。故曰:教學相長也。
【譯文】
即使有美味的熟食,不吃就不知道它的味美;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不學就不知道它的好處。因此,學然後才知道自己的欠缺,教然後知自己理解不透。知道了自己欠缺,然後才能自己刻苦地鑽研。所以說:教與學是互相促進的。
(一七)孫權勸學《資治通鑒》
【原文】
初,權謂呂蒙曰:「卿今當塗掌事。不可不學!」蒙辭以軍中多務。權曰:「孤豈欲卿治經為博士邪!但當涉獵,見往事耳,卿言多務,孰若孤?孤常讀書,自以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學。及魯肅過尋陽,與蒙論議,大驚曰:「卿今者才略,非復吳下阿蒙!」蒙曰:「士別三日,即便刮目相待,大兄何見事之晚乎!」肅遂拜蒙母,結友而別。
【譯文】
當初,孫權對呂蒙說:「您現在擔任要職,不可以不學習!呂蒙以軍中事務繁多為借口推辭了。孫權說:「我難道要您研究經典成為博士嗎?只要您廣泛閱讀,見識從前的事情罷了。您說事務繁多,哪裡比得上我呢?我常常讀書,自己覺得有很大的收獲。」於是呂蒙開始學習。到了魯肅經過尋陽,跟呂蒙一道議論軍事,非常驚訝地說:「您現在的才幹謀略,不再是當年吳地的阿蒙!」呂蒙說:「讀書人離別三日,就應該重新別眼相看。大多數哥為什麼這么遲才改變看法呢!」魯肅於是拜見呂蒙 的母親,與呂蒙結為朋友才辭別。
(一八)顏回好學《史記》
【原文】
回年 二十九,發盡白,蚤死。孔子哭之慟,曰:「自吾有回,門人益親。」魯哀公問:「弟子孰為好學?」孔子對曰:「有顏回者好學,不遷怒不貳過。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則亡。」
【譯文】
顏回二十九歲,頭發全白了,過早地死了。孔子哭得十分傷心,說:「自從我有了顏回,學生們(以顏回為榜樣)更加親近我。」魯哀公問(孔子):「(你的)學生中誰是最好學的?」孔子回答說:「有個叫顏回的最好學,(他)從不把脾氣發到別人的身上,也不重犯同樣的錯誤。不幸年紀輕輕死了,現在沒有(像顏回那樣好學的人)了。」

(一九)邴原泣學《初潭集》
【原文】
邴原少孤,數歲時,過書舍而泣。師曰:「童子何泣?」原曰:「孤者易傷,貧者易感。夫書者,凡得學者,有親也。一則願其不孤,二則羨其得學,中心感傷,故泣耳。」師惻然曰:「欲書可耳!」原曰:「無錢資。」師曰:「童子苟有志,吾徒相教,不求資也。」於是遂就書。一冬之間,誦《孝經》《論語》。
【譯文】
邴原幼時喪父,幾歲時,從書塾經過,(聽見書聲琅琅)忍不住哭了,書塾的老師問他說:「小孩子為啥哭泣?」邴原答道:「孤兒容易悲哀,窮人容易感傷。那些讀書的,凡是能夠學習的人,必然都是些有父母的孩子。我一來羨慕他們不孤單,二來羨慕他們能夠上學。內心感傷,因此而哭泣。老師憐憫嶼地說:「你想讀書就來吧!」邴原進了學堂,學習異常努力。一個冬天,就讀熟了《孝經》和《論語》。
(二十)董遇「三餘」讀書《三國志》
【原文】
(董)遇字季直,性質訥而好學。興平中,關中擾亂,與兄季中依將軍段煨。采穭負販,而常挾持經書,投閑習讀,其兄笑之而其兄笑之而遇不改。……
遇善治《老子》,為《老子》作訓注。又善《左氏傳》,更為作《朱墨別異》,人有從學者,遇不肯教,而雲:「必當先;讀百遍!」言:「讀書百遍,其義自見。」
從學者雲:「苦渴無日。」
遇言:「當以『三餘』。」
或問「三餘」之意。遇言「冬者歲之餘,夜者日之餘,陰雨者時之餘也。」
【譯文】
董遇,字季直。為人朴實敦厚,從小喜歡學習主。漢獻帝興平年間,關中李榷等人作亂,董遇和他哥哥便投朋友段煨處。董遇和他哥哥入山打柴,背回來賣幾個錢(維持生活),每次去打柴董遇總是帶著書本,一有空閑,就拿出來誦讀,他哥哥譏笑他,但他還是照樣讀他的書。
董遇對《老子》很有研究,替它作了注釋;對《春秋左氏傳》也下過很深的功夫,根據研究心得,寫成《朱墨別異》。附近的讀書人請他講學,他不肯教,卻對人家說:「讀書百遍,其義自見。」請教的人說:「(您說的有道理),只是苦於沒有時間。」董遇說:「應當用『三餘』時間」。有人問「三餘」是什麼?董遇說:「三餘就是三種空閑時間。冬天,沒有多少農活。這是一年裡的空閑時間;夜間,不便下地勞動,這是一天里的空閑時間;雨天,不好出門幹活,也是一種空閑時間。」
(二一)推敲《詩話總龜》
【原文】
賈島初赴舉,在京師。一日於驢上得句雲:「鳥宿池邊樹,僧敲月下門。」又欲「推」字,煉之未定,於驢上吟哦,引手作推敲之勢,觀者訝之。時韓退之權京兆尹,車騎方出,島不覺得止第三節,尚為手勢未已。俄為左右擁止尹前。島具對所得詩句,「推」字與「敲」字未定,神遊象外,不知迴避。退之立馬久之,謂島曰:「『敲』字佳。」遂並轡而歸,共論詩道,留連累日,因與島為布衣之交。
【譯文】
賈島初次參加科舉考試,往京城裡。一天他在驢背上想到了兩句詩:「鳥宿池邊樹,僧敲月下門。」又想用「推」字(來替換「敲」字),反復思考沒有定下來,便在驢背上(繼續)吟詠,伸出手來做著推和敲 的姿勢。(行人)看到賈島這個樣子都很驚訝。當時韓愈提任代理京城的地方長官,(他正帶車馬出巡,賈島不知不覺,直走到(韓愈儀仗隊的)第三節,還在不停地做(推推敲敲)的手勢。於是一下子就被(韓愈)左右的侍從推搡到京兆尹的面前。賈島詳細地回答了他在醞釀的詩句,用「推」字還是用「敲」字沒有確定,思想離開了眼前的事物,不知道要迴避。韓愈停下車馬思考了好一會,對賈島說:「用『敲』字好。」兩人於是並排騎著驢馬回家,一同議論作詩的方法,互相捨不得離開,共有好幾天。(韓愈)因此跟賈島結下了深厚的友誼。
(二二)勤訓《恆齋文集》
【原文】
治生之道,莫尚乎勤。故邵子雲:「一日之計在於晨,一歲之計在於春,一生之計在於勤。」言雖近,而旨則遠矣!
大禹之聖,且惜寸陰;陶侃之賢,且惜分陰,又況聖不若彼者乎?
【譯文】
謀生的道理,沒有什麼比勤勞更為重要的了。所以邵先生說:「一天的計劃決定於早晨,一年的計劃決定於春天,一生的計劃決定於勤勞。」這些話雖然說得淺近,可是意義卻很深遠哪!
像大禹這樣的人,智慧、才能如此傑出,況且愛惜每一寸的光陰;像陶侃這樣的人,品德如此高尚,況且愛惜每一分的時間,又何況在才幹、品德方面都比不上他們的人呢?
(二三)誡子書《諸葛亮》
【原文】
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澹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夫學須靜也,才須學也,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淫慢不能勵精,險躁則不能治性。年與時馳,意與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窮廬,將復何及!
【譯文】
君子的品德,靠靜來修身,靠儉來養德,不拋開功名利祿就不能表明自己崇高的志向,不做到安靜就不能高瞻遠矚。學習必須安靜焉,才能來源於學習,不學習無法擴展才能,沒有志向就不能在學習上有甩成就。享樂過度就不能掛歷精神,暴躁就不能陶冶性情。年華和時光一同逝去了,意志和時間一同消失了,象枯枝敗葉一樣凋落,對社會沒有任何貢獻,晚年守著破房子痛惜過去,還怎能來得及呢?
(二四)陶侃惜谷《晉書》
【原文】
陶侃嘗出遊,見人持一把未熟稻,侃問:「用此何為?」人雲:「行道所見,聊取之耳。」侃大怒曰:「汝既不田,而戲賊人稻!」執而鞭之。是以百姓勤於農植,家給人足。
【譯文】
陶侃曾經到郊外去游覽,看到一個人拿著一把未熟的稻穗,陶侃問:「拿這些東西干什麼?」那人說:「走在路上我看見它,隨便拔一把罷了。」陶侃大怒說:「你既然不種田,竟然還糟蹋人家的稻子!」就把那人抓起來,抽了一頓鞭子。陶侃愛護莊稼而執法嚴,因此老百姓都勤懇耕種,家家生活寬裕,人人豐衣足食。

⑦ 文言文意思

董遇「三餘」讀書《三國志》
【原文】
(董)遇字季直,性質訥而好學。興平中,關中擾亂,與兄季中依將軍段煨。采穭負販,而常挾持經書,投閑習讀,其兄笑之而其兄笑之而遇不改。
遇善治《老子》,為《老子》作訓注。又善《左氏傳》,更為作《朱墨別異》,人有從學者,遇不肯教,而雲:「必當先;讀百遍!」言:「讀書百遍,其義自見。」
從學者雲:「苦渴無日。」
遇言:「當以『三餘』。」
或問「三餘」之意。遇言「冬者歲之餘,夜者日之餘,陰雨者時之餘也。」
【譯文】
董遇,字季直。為人朴實敦厚,從小喜歡學習主。漢獻帝興平年間,關中李榷等人作亂,董遇和他哥哥便投朋友段煨處。董遇和他哥哥入山打柴,背回來賣幾個錢(維持生活),每次去打柴董遇總是帶著書本,一有空閑,就拿出來誦讀,他哥哥譏笑他,但他還是照樣讀他的書。
董遇對《老子》很有研究,替它作了注釋;對《春秋左氏傳》也下過很深的功夫,根據研究心得,寫成《朱墨別異》。附近的讀書人請他講學,他不肯教,卻對人家說:「讀書百遍,其義自見。」請教的人說:「(您說的有道理),只是苦於沒有時間。」董遇說:「應當用『三餘』時間」。有人問「三餘」是什麼?董遇說:「三餘就是三種空閑時間。冬天,沒有多少農活。這是一年裡的空閑時間;夜間,不便下地勞動,這是一天里的空閑時間;雨天,不好出門幹活,也是一種空閑時間。」

勤訓《恆齋文集》原文.譯文

原文:

治生之道,莫尚乎勤。

故邵子雲:「一日之計在於晨,一歲之計在於春,一生之計在於勤。」言雖近,而旨則遠矣!

大禹之聖,且惜寸陰;陶侃之賢,且惜分陰,又況聖不若彼者乎?

譯文:

謀生的道理,沒有什麼比勤勞更為重要的了。

所以邵先生說:「一天的計劃決定於早晨,一年的計劃決定於春天,一生的計劃決定於勤勞。」這些話雖然說得淺近,可是意義卻很深遠哪!

像大禹這樣的人,智慧、才能如此傑出,況且愛惜每一寸的光陰;像陶侃這樣的人,品德如此高尚,況且愛惜每一分的時間,又何況在才幹、品德方面都比不上他們的人呢?

⑧ 求以下文言文《勤訓》(節選)的翻譯。 治生之道,莫尚乎勤。故邵子雲:「一日之計在於晨,一歲之計

謀生的道理,沒有什麼比勤勞更重要的了,因此邵雍說:「一天的計劃在於早晨的決內定,一年的計劃在容於春天的決定,一生的計劃在於勤勞的決定。」 這句話雖然說得淺近但是意義卻很深遠啊 !無奈一般人的習性,厭惡勞苦而喜好安樂,在食物方面貪圖美味,在衣著方面講究華麗,怠墯偷安,浪費光陰。讓他去當農夫,卻不能把土耕深把草除盡;讓他去做工人,卻不能計算日期來求工作的成效;讓他去做商人,卻不能把握時機而追求利潤;讓他去當讀書人,卻不能堅定志向努力實踐。白白生活在人間,好像一隻蛀蟲罷了!天地化育萬物的道理,是天天更新就不會敗壞。因此常轉動的門軸不會蛀蝕,流動的水不會腐臭,實在是上天不想要萬物常常安逸啊! 人的心思和力量,為何單單不是一樣呢 ?勞苦了就會用心思考,安逸了就會迷惑昏亂,這是一般人的常情。像大禹那樣的聖人,尚且愛惜每一寸的光陰;像陶侃那樣賢明的人,尚且愛惜每一分的光陰;又何況才能,智慧都比不上他們的人呢?

⑨ 《勤訓》文言文翻譯

謀生的道理,沒有什麼比勤勞更為重要的了。所以邵先生說:「一天的計劃決定於早晨,一年的計劃決定於春天, 一生的計劃 決定於勤勞。」這些話雖然說得淺近,可是意義卻很深遠哪!

像大禹這樣的人,智慧、才能如此傑出,況且愛惜每一寸的光陰;像陶侃這樣的人,品德如此高尚,況且愛惜每一分的時間,又何況在才幹、品德方面都比不上他們的人呢?

拓展資料

一、全文

治生之道,莫尚乎勤。故邵子雲:「一日之計在於晨,一歲之際在於春,一生之際在於勤。」言雖近,而旨則遠矣! 無如人之常情,惡勞而好逸,甘食褕衣,玩日愒歲。以之為農,則不能深耕而易耨;以之為工,則不能計日而效功;以之為商,則不能乘時而趨利;以之為士,則不能篤志而力行;徒然食息於天地之間,是一蠹耳。

夫天地之化,日新則不敝。故戶樞不蠹流水不腐,誠不欲其常安也。人之心與力,何獨不然?勞則思,逸則淫,物之情也。大禹之聖,且惜寸陰;陶侃之賢,且惜分陰;又況賢聖不若彼者乎?

二、賞析

提出論點,指出「勤」是最重要的。 治生之道,莫尚乎勤,故邵子雲:「一日之計在於晨,一歲之計在於春,一生之計在於勤。」言雖近而旨則遠矣。

三、作者簡介

李文炤(1672—1735)清經學家。字元朗,號恆齋。湖南善化(今長沙)人。生於1672年,卒於1735年。潛心程朱之學,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任嶽麓書院山長。

字元朗,號恆齋。湖南善化(今長沙)人。年13為縣學生員。清康熙五十二年(1713)舉人。授谷城教諭,未赴任。從此潛心程朱之學,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任嶽麓書院山長,與同邑熊超、寧鄉張鳴珂、邵陽車無咎、王元復等友善,相與切磋問難,湖湘理學興盛一時。著《學庸講義》,論篡宋五子書,解《春秋》,訂《禮》正《詩》、《樂》,釋《易》卦象,皆有創見。

熱點內容
末世化學家txt下載 發布:2025-10-20 05:02:05 瀏覽:397
教學常規學習心得 發布:2025-10-20 04:03:06 瀏覽:298
推拿手法教學 發布:2025-10-20 01:15:51 瀏覽:398
教師師德素養提升總結 發布:2025-10-19 23:57:12 瀏覽:68
舞獅鼓教學 發布:2025-10-19 16:17:31 瀏覽:669
杭州市教育局電話 發布:2025-10-19 09:21:50 瀏覽:285
中非歷史關系 發布:2025-10-19 06:47:41 瀏覽:5
師德雙八條 發布:2025-10-19 05:31:17 瀏覽:360
大學物理第十一章答案 發布:2025-10-19 04:36:23 瀏覽:750
如何讓網吧 發布:2025-10-19 01:49:35 瀏覽:7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