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講讀
Ⅰ 文言文閱讀 晉書鄭沖傳求翻譯
【原文】
鄭沖,字文和,滎陽開封人也。起自寒微,卓爾立操,清恬寡慾,耽玩經史,遂博究儒術及百家之言。有姿望,動必循禮,任真自守,不要鄉曲之譽,由是州郡久不加禮。及魏文帝為太子,搜揚側陋,命沖為文學,累遷尚書郎,出補陳留太守。沖以儒雅為德,蒞職無干局之譽,簞食縕袍,不營資產,世以此重之。大將軍曹爽引為從事中郎,轉散騎常侍、光祿勛。嘉平三年,拜司空。及高貴鄉公講《尚書》,沖執經親授,與侍中鄭小同俱被賞賜。俄轉司徒。常道鄉公即位,拜太保,位在三司之上,封壽光侯。沖雖位階台輔,而不預世事。時文帝輔政,平蜀之後,命賈充、羊祜等分定禮儀、律令,皆先諮於沖,然後施行……
【譯文】
鄭沖字文和,是滎陽開封人也。從寒微的出身起家出仕,操守超群出眾,生性恬靜清心寡慾,專心研習經史典籍,於是廣泛研習儒家及百家學說。有優美的風度,行動一定遵循禮制,率真任情,堅持本性。不要同鄉人的贊譽,因此在州郡很久都對他不加禮遇。到了魏文帝做太子的時候,尋找和舉薦地位低微的賢能之士(搜:尋找。揚:選拔、舉薦。側:同「仄」。側陋:隱伏,卑微,引申指地位低微),任鄭命沖為文學侍從,不斷升遷做了尚書郎,出京補任陳留太守。鄭沖把儒雅作為(自己追求的)道德境界,任職沒有辦事干練(干局:謂辦事的才幹器局)的贊譽,吃蔬食,穿麻絮袍子,不營制個人產業,世人因此而看重他。世以此重之。大將軍曹爽提拔他為從事中郎,轉任散騎常侍、光祿勛。嘉平三年,被授予司空之職。等到高貴鄉公曹髦講《尚書》,鄭沖手執經書親自講授,與侍中鄭小同一起被賞賜。不久轉任司徒。常進言高貴鄉公曹髦即位,被授予太保之職,職位在三司之上,進封壽光侯。鄭沖官職的品級雖然達到台輔一級,卻不參與塵俗之事(特指社交應酬之事)。當時文帝輔佐朝政,平定蜀國之後,命賈充、羊祜等人分別制定禮儀、法律制度,(他們)都先向鄭沖咨詢,然後再施行……
重點翻譯:
耽玩經史;
專心研習經史典籍。
耽玩:專心研習;深切玩賞。
公宜頤精養神,保衛太和,以究遐福。
譯文:您應當頤養精神,護持自己的元氣,來好好享受久遠之福。
遐福:久遠之福。保衛:保護使不受侵犯。太和:人的精神、元氣;平和的心理狀態。
其賜幾杖,不朝;
(後來)他被皇帝賜予坐幾和手杖,(並且特批他)可以不上朝。
幾杖:坐幾和手杖、皆老者所用,古常用為敬老者之物,亦用以借指老人。
簞食縕袍,不營資產,世以此重之。
(他)吃蔬食,穿麻絮袍子,不營制個人產業,世人因此而看重他。
簞食:猶蔬食。縕袍:以亂麻為絮的袍子。古為貧者所服。資產:資財;產業。世:世人。以此:因此。重:看重;推重。
Ⅱ 歐陽修有一篇文言文講的是他少年時苦讀,把別人書筐里的書拿回家讀,我要這篇文章的譯文,快啊!快!
歐陽公②四歲而孤③,家貧無資④。太夫人⑤以荻⑥畫地,教以⑦書⑧字。多誦古人篇章。及其稍長,而家無書讀,就⑨閭里⑩士人家⑪借而讀之,或⑫因⑬而抄錄。以至晝夜忘寢食,惟讀書是務⑮。自幼所作詩賦文字⑯,下筆已如成人。
歐陽修四歲時就失去了父親,家境貧窮,沒有錢供他上學。母親用蘆葦稈在沙地上寫畫,教給他寫字。還教給他誦讀許多古人的篇章 。到他年齡大些了,家裡沒有書可讀,他就到鄉里的讀書人家去借書來讀,有時進行抄寫。以至於白天黑夜廢寢忘食,只有讀書是最重要的事。他從小起所寫的詩歌文章,就像大人寫的一樣有文采。
Ⅲ 文言文中「為」當「被」講時的讀音
讀做二聲,例如,為天下所知,中的為就是被的意思,讀做二聲
Ⅳ 喜歡看書。用文言文怎麼講這句話
文言文說法:
好看書。
祝你生活愉快
Ⅳ 請推薦一本講古漢語基礎知識的書,對讀懂古文有幫助的,謝謝,要高水平的
我覺得古漢語積累是長期的過程
你不如整一本古漢語字典
邊看邊學,開始可能很慢,時間長了就好了。
如果從基礎開始學起,可能還沒等你學完,就沒有興趣了
Ⅵ 蓋當姓氏講時在古文中讀什麼
☞十分詳細的參考資內料容http://ke..com/view/491860.html?wtp=tt
Ⅶ 賞析文言文的方法技巧
一、認真審讀,整體感知鑒賞詩歌。
首先應讀懂詩歌,力求從整體上把握作品的內容、主旨、情感傾向。這當然要從詩的文字元號入手,在文本上下一番苦功,反復咀嚼,但一些提示性的信息,如標題、作者、注釋等也是不可忽視的。
標題往往包含許多信息,如時間、地點、人物、思想內容、情感傾向、詩歌類型等,有助於把握詩歌內容,理解主題;作者能揭示詩歌的背景、創作的思想傾向等;注釋往往是對關鍵詞句、時代背景的交待,能幫助讀者更好地理解作品。在鑒賞時,對這些輔助性的東西一定要予以足夠的重視。
二、合理想像,感悟意境
鑒賞古詩的關鍵在於准確把握意境。所謂意境就是詩人的主觀情意與詩中描繪的圖景相融合而形成的情景交融、形神兼備的藝術境界。品味詩歌的意境,離不開想像。鑒賞詩歌應抓住具體的意象,調動自己的生活體驗,展開合理的'聯想和想像去補充、拓展、豐富詩歌的意境。
三、吟詠推敲,品味語言
詩貴含蓄。由於詩歌要用極小的篇幅容納豐富的意蘊,所以,與其它文學作品的語言相比,詩歌語言更具抒情性、含蓄性、精煉性、跳躍性。鑒賞詩歌,如果對詩歌的語言意思不了解,就很難把握作者的情感。品味語言可以從下面幾個方面著手:
首先,品味關鍵詞語。動詞、修飾語、疊詞、表顏色的詞等都是要關注的對象,而改變了詞性的詞,應特別予以重視。詩人為了煉字、煉意的需要,常常改變某些詞語的詞性,這些地方往往就是「詩眼」或「詞眼」。
其次,品味變化了的句式。詩歌為了格律的需要,給讀者留下藝術想像的空間,不僅改變詞性,還常常顛倒詞序、省略句子成分。品味語言,還需將這些詩句還原,把握詩意詩情。如「香稻啄余鸚鵡粒,碧梧棲老鳳凰枝」(杜甫《秋興八首》)讀起來不知所雲,但實際上是運用了倒裝,正常的語序應為「鸚鵡啄余香稻粒,鳳凰棲老碧梧枝」。倒裝的目的只是要強調「香稻」、「碧梧」,通過稻粒的富足、梧葉的茂盛來反映盛世氣象。
第三,品味修辭技巧。弄清修辭手法及其所指的具體形象,把握表達效果,有助於正確把握詩句的深刻內涵。如2005年高考浙江卷第16題「荷花入暮猶愁熱,低面深藏碧傘中」(楊萬里《暮熱游荷池》)運用了擬人的手法,寫出了荷花被西風吹動而躲藏於荷葉之中,似是「愁熱」的嬌羞之態,表露了詩人的憐愛喜悅之情。
四、明辨技法,賞析妙處
古典詩歌常通過各種表達技巧的運用曲折而藝術的抒情言志。鑒賞詩歌,也應從整體著眼,立足主旨,賞析表達技巧運用的妙處。
Ⅷ 文言文中為做被講讀音是啥
讀四聲, [wèi]
文言文中「為」作動詞講時讀二聲,[wéi]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