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馬式美術
羅馬式美術本身就是一個極其復雜的概念,在歐洲相當長的一段時間里,人們將哥特藝術以前的所有藝術都稱之為「羅馬式」,或者指在13世紀以前凡是與地中海藝術傳統有關的東西。按這個標准,查理曼帝國和奧托帝國的藝術都應稱為「羅馬式」。隨著對中世紀藝術研究的深入,學者們逐漸意識到「羅馬式」這一概念的含混性,但至少目前對於「羅馬式」有這么幾點是可以肯定的:10世紀之後,西歐經濟水平提高,封建制度穩固;作為社會精神支柱的教會勢力也與貴族力量並行發展,特別是修道院制度更為完備;十字軍東征和大規模的傳道活動擴充了教會的勢力和影響;對聖人遺物的崇拜,掀起了各地朝拜的熱潮。經濟的發展和宗教狂熱使新的教堂和修道院層出不窮,為了追求更加壯觀的效果,這些建築普遍採用類似古羅馬的拱頂和樑柱結合的體系,並大量採用希臘羅馬時代的「紀念碑式」雕刻來裝飾教堂,因此這個時代的風格被稱為「羅馬式」。「羅馬式」概念的含混性意味著羅馬式藝術與加洛林文藝復興、奧托王朝藝術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除此之外,羅馬式藝術還有許多不太明顯的外來影響:古希臘時代的古典藝術,早期的基督教、伊斯蘭教。拜占庭和克爾特—日耳曼的傳統。所有的這些風格在11世紀最後完全融合在一起。
從地理上說,羅馬式建築分布在天主教盛行的地區:從西班牙的北部到萊茵河地區,從英國到義大利北部。這時的教堂不但數目比以前多,而且更巨大、更華麗,在外部牆面上有許多建築裝飾品或雕刻。羅馬式教堂是從巴西里卡式演變過來的,並開始用石頭屋頂替代過去的木頂。為了支持石頭屋頂的重量,在結構上廣泛運用拱券,創造出用復雜的骨架體系建築拱頂的辦法。同時,丁字形的巴西里卡式發展成為拉丁十字形,以滿足復雜的宗教儀式容納更多教徒的需要。在封建割據的情況下,羅馬式教堂也具有封建城堡的特點,石牆很厚,窗戶小,距地面較高,教堂前後往往配置碉堡似的塔樓,後來塔樓逐漸固定在西面正門的兩側,成為羅馬式建築的標志之一。
最豐富、最有地方色彩、最具有創新觀念的羅馬式建築風格在法國有生動的表現。南部圖魯茲省的聖賽爾南大教堂是我們討論羅馬風格的第一個例子。它和這時一些朝聖教堂一樣,建在朝向西班牙西北部聖地亞哥的路線上。從平面上看,聖賽爾南比奧托帝國的聖米迦勒教堂更為復雜也更為統一,它的平面圖是一個經過強調的拉丁十字架的形狀,重心在東部的一端。這也表明教堂的功能是用來容納眾多的善男信女,而不是給修道士修行的,從另一側面上反映出宗教的繁榮發展。教堂內部由立柱隔成許多個方形的小單元。在邊廊盡頭的塔樓和中堂里眾多穹頂進一步反映出它的羅馬式風格特徵,然而它只是羅馬式風格的開始,真正羅馬式風格的形成以英國杜勒姆教堂的建成為標志。杜勒姆教堂在蘇格蘭和英格蘭邊界北部,它始建於1093年,雖然它的平面設計較為朴實,但是中堂卻是聖賽爾南教堂的3倍,這意味著它的拱頂必須更能負重。教堂東邊的拱頂完成於1107年,西邊的拱頂完成於1130年,它們架在有三層樓高的中堂上,這種設計可以容納更多的信徒。教堂內部由立柱隔成許多小長方形單元而不是以前的方形單元。中堂上的每個拱券與拱券之間有兩個「x」型的設計,這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肋拱。它顯然是穩定穹頂的骨架,於是肋拱間的天花板可以非常薄,這樣一方面減少了天花板的承重,一方面也可以增加它的堅固性,而且在頂上一邊可以加一個氣窗。這種助拱的出現以杜勒姆教堂最早。早完成的拱頂是圓形,後完成的拱頂是尖形,顯然這是由建築師不斷改進嘗試的結果。作為代表性的羅馬建築還有德國的聖基列阿達教堂、義大利的比薩教堂。值得注意的是著名的比薩斜塔作為教堂的塔樓是與教堂的主體工程截然分開的。
羅馬式藝術復興的另一個顯著特徵就是石雕的復興層為此前除了一些小型的金屬雕刻以外幾乎沒有什麼大的雕刻,浮雕也都比較淺,稍微大型的雕刻傑羅的十字架也只是木雕而已。羅馬式石雕的復興最早發生在法國西南部和西班牙北部,也就是在通向聖地亞哥朝聖的路上。石雕的復興與朝聖的行程關系很密切,它們多分布在教堂的外部用來吸引、引導善男信女們。和羅馬式建築一樣,石雕在1050—1100間50年的快速發展,深深體現了當時人們對宗教的狂熱。在聖賽爾南教堂至今仍保存著當時的石雕,表現的是一個傳福音者,與早期的淺浮雕相比,它們更具三度空間感。其粗獷、沉重的風格,顯然是為了吸引遠處的視線。結實的形體、古典的氣魄,都反映出羅馬晚期雕刻的影響。羅馬式教堂廣泛使用雕塑裝飾,在教堂正立面通常有一塊半圓形的凹進去的空間,俗稱「拱角板」,這里往往安裝一塊最大的浮雕構圖,取材於「最後的審判」。法國奧頓教堂上的這塊浮雕很有代表性,作為審判者的耶穌在構圖中央佔有很顯著的位置,圍著他的是一個象徵榮譽光輝的橢圓圖形,左邊描繪的是接受善者人天堂的情景,右邊是天使為罪人衡量善惡比重把他們趕人地獄的場面,下面一層是復活的人們。人物都被誇張和變形,拉長的比例、細小的頭部、不自然的動態、恐怖的面部表情構成了中世紀藝術特有的造型。
在工藝品方面具代表性的作品有《哈斯廷之戰·諾曼入侵者渡過海峽》(107—1080)。這是為紀念諾曼國王威廉佔領英格蘭而製作的亞麻布羊毛刺綉。掛毯描繪了威廉征服英格蘭的過程。作者將故事性的敘述和裝飾趣味融合在一起。掛毯的主要部分用兩條長邊框起來,上面有純裝飾性的圖案,下面是陣亡的戰士和馬匹。盡管是一件工藝品,但它仍能反映出和當時手抄本插圖一致的繪畫風格。以輪廓線來表現運動,在輪廓線中以鮮明、平塗的顏色填滿,於是畫面上的三度空間的感覺就減低成平面的重疊。這種抽象、明朗和新鮮的感覺是羅馬式藝術所特有的。從這件作品中,可以看到英格蘭傳統繪畫風格如何演變為一種「羅馬式」的盎格魯—諾曼風格,它也是這個時代極難得的一件世俗題材的作品。
2. 什麼是羅馬式美術
羅馬式美術及復其特點制(3)
羅馬式美術(1)具有含混性的特點:經濟的發展和宗教的狂熱使多種風格融合。(2)羅馬式建築分別在天主教盛行的地區:A.用石頭屋頂代替木屋頂.B.廣泛的使用拱卷,平面為拉丁十字形.C.塔樓成為羅馬式建築的標志之一。(3)羅馬式建築風格的典型建築是:a.法國聖賽爾南大教堂。b.英國杜姆勒教堂:羅馬式風格形成的標志。c.德國聖基列阿達教堂。c.義大利比薩教堂:最著名的比薩斜塔作為教堂的塔樓是與教堂的主體工程截然分開的。
3. 羅馬式的美術
Romanesque Art 11~12世紀西歐藝術風格。11世紀時,西歐城市重新興起,封建制度日趨穩固,修道院制度也更加完備。隨著1096年的十字軍東征及大規模的傳道活動,在歐洲掀起了宗教的熱潮。統治者都為各自的城市興建宏偉的教堂和修道院,建築史上稱這種新形制為羅馬式。而此期的其他造型藝術如雕刻、繪畫等,也都成為與建築不可分割的裝飾部分。美術史上遂將這個時期的藝術風格統稱為羅馬式。其成熟於11世紀中葉,盛行於12世紀末,但有些國家則延續到13世紀以後。 雕刻作為教堂建築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隨著建築的發展而發展。羅馬式教堂大量地使用雕刻裝飾,特別是開始使用浮雕和圓雕。其題材也更加廣泛,如常常出現民間寓言和具有諷刺性的題材等,且多採用寓意、象徵、誇張、變形等非寫實性手法。法國奧頓大教堂山牆上的浮雕裝飾《最後的審判》,以基督巨大的身體和帶稜角的輪廓控制著整個構圖。其左邊是善者進入天堂,右邊是天平衡量靈魂,下面一層是復活的人群。由於人物被誇張變形,表現為比例拉長、頭部細小,面部表情十分恐怖,這種形象性的感染勝過文字的表達力量,也是中世紀藝術特有的造型方式。 羅馬式教堂的壁畫和玻璃畫,保存下來的很少。法國聖薩凡教堂的門廊壁畫,取材於《新約》故事,畫面是單線平塗的羅馬式特徵。而細密畫的發展出現新的突破,對所描繪的對象多作概括處理,很少關注細節的刻畫。法國的勃艮第四托修道院畫派、德國的雷赫瑙畫派等都為中世紀細密畫藝術的發展作出了貢獻。 在工藝品方面的代表作品是法國裝飾教堂的掛毯《哈斯廷之戰·諾曼入侵者渡過海峽》,運用細密畫手法,以彩色絨線綉成,畫中將故事性的敘述與裝飾趣味巧妙地結合在一起。此外,小型手工藝品也異常豐富多彩,如法國的盧浮宮花瓶,德國科隆的聖龕,尼德蘭的青銅聖水盒等,都反映出羅馬式時期工藝美術的突出成就。

4. 哥特式美術和羅馬式美術的區別
哥特式美術和羅馬式美術主要指的是建築方面。
羅馬式建築主要特點是:拱券結構,大柱子。厚實的磚石牆、窄小的窗口、半圓形拱卷、逐層挑出的門框裝飾和高大的塔樓。羅馬式教堂給人以雄渾莊重的印象。
哥特式建築的特點是:尖塔高聳、尖形拱門、大窗戶及繪有聖經故事的花窗玻璃。在設計中利用尖肋拱頂、飛扶壁、修長的束柱,營造出輕盈修長的飛天感。新的框架結構以增加支撐頂部的力量,予以整個建築直升線條、雄偉的外觀和教堂內空闊空間,常結合鑲著彩色玻璃的長窗。
5. 哥特式美術和羅馬式美術的區別
是藝術風格上?
哥特式給我感覺很野性 很張揚 很神秘
他們多採用誇張的手法 整體偏向暗色調~
摘抄:
12~15世紀的中世紀歐洲美術。義大利文藝復興學者認為此期美術野蠻怪誕,缺乏藝術趣味,故用「蠻族」——哥特人一詞,稱之為哥特式。其最早產生於法國,之後風靡整個歐洲。
哥特式建築由羅馬式建築發展而來
但已不是城堡式,而是由尖角的拱門、肋形拱頂和飛拱,構成一個完整的體系,以垂直軸的骨架結構承載建築物的重量。所有的門窗券頂都設計成尖拱狀,包括鍾塔也和教堂的輕巧 、垂直的形體一樣,高聳雲霄。這種以高、直、尖和具有強烈的向上動勢為特徵的造型風格
英國哥特式建築受到法國影響,但很快形成所謂英國風格
法國教堂那種緊張上升的趨勢在英國變成一種拉長、降低、水平伸展的形式,且更強調體積感的結構特徵,同時很注意巧妙地利用建築物周圍的自然環境
哥特式雕刻 雕刻是哥特式教堂的主要裝飾,與羅馬式雕刻對建築的依附性不同,哥特式雕刻大量運用半圓雕和高浮雕,從而較自由地表達人物的動態並加強了空間感。尤其是開始追求世俗情感的表現,不僅對宗教傳統模式有所突破,而且賦予人物以生命的活力。法國亞眠大教堂的基督雕像 ,流露出仁慈而誠摯的感情。南十字耳堂的《鍍金的瑪麗亞 》,則充滿了慈愛的母性。德國班保大教堂的雕像《瑪利亞與伊麗莎白的會見》,人物表現出豐富的內心活動。義大利雕刻家G.皮薩諾為普拉多大教堂作的聖母像,動勢十分優美,故被稱為哥特式傾斜,這種姿勢影響到整個歐洲。
哥特式繪畫 哥特式繪畫以錯綜復雜的方式,在13世紀中葉出現在彩色玻璃窗、手抄本插圖、北歐的板上畫和義大利的濕壁畫中。它與哥特式雕刻一樣,經歷了日益自然主義化的演變。彩色玻璃窗鑲嵌畫隨著哥特式教堂建築結構的變化而發展。其作法是用鐵條把窗子分成方欞,再用鉛條在格子里盤成圖畫,然後鑲進彩色玻璃。玻璃的色彩以深暗和強烈的為主,常用幾種不同顏色重疊,顏色層次加多。法國夏特爾教堂、蘭斯教堂和亞眠主教堂橫廳上的彩色玻璃窗畫最為著名。手抄本插圖畫在哥特式時期又有新的發展。在法國常採用建築物上的裝飾紋樣為創作題材,如巴黎圖書館藏的聖路德維克的詩篇插圖,裝飾的是哥特式尖頂發券。而世俗性的抒情詩與諷刺寓言的插圖也很發達,如法國林堡兄弟以時令為題描繪的《美好的時光》以及英國的《大動物寓言 》等。德國馬奈斯手抄本書籍中的情歌書,則表現了騎士戀愛的題材。義大利哥特式建築為壁畫提供了賴以發展的天地 ,最重要的畫派有比薩派和佛羅倫薩畫派,他們吸取拜占廷的藝術原則,並結合哥特式因素,創造出新的繪畫空間,經過奇馬布埃、卡瓦里尼、杜喬直至喬托等畫家的努力,最終揭開了文藝復興的序幕。
羅馬式美術
是歐洲古典美術 給我感覺很華麗 奢侈
他是把很多風格融為一體 從而再尋找出自己的風格
公元1世紀以後,藝術手段更加豐富
其突出成就主要反映在建築、肖像雕刻和壁畫方面
羅馬帝國從始創到公元2世紀末,是羅馬文化的黃金
時代,也是羅馬美術的發展高峰
治者利用美術來宣傳公正、 勇敢、忠誠、 寬容的精神,
塑造庄嚴的神像和理想化的皇帝像來匡正頹唐的世風,
建造凱旋門、紀念柱、祭壇來喚起羅馬人的進取之心
(羅馬建築的發展得力於優良的材料和卓越的技術)
羅馬雕像發展出新的風格,注重內心的刻畫,被稱作「情
緒雕像
羅馬繪畫
雖有不同的風格和手法,總的成就是在微妙的心理刻畫、
寫實的造型技術和熟練的光影效果上。其他地區繪畫受首
都羅馬風尚的影響,但也與地方風格相結合。
秉承和發展了東方繪畫傳統的裝飾性、
平面性和神秘色彩的風格,
成為後來拜占庭繪畫的基礎之一
風格生動多樣,具有華麗的色彩以及空間感和動感
摘抄:
羅馬美術吸收了希臘美術成就,繼承了埃特魯斯坎美術傳統,而將美術更加推向實用主義,在內容上側重描繪享樂性的世俗生活,在形式上追求宏偉壯麗的風格,在人物表現上強調個性化
6. 羅馬式美術在歐洲中世紀美術史中的意義和地位是什麼
羅馬式美術在歐洲中世紀美術史中的意義和地位,我們可以從如下幾方面來看:
1.羅馬內式美術產生於歐洲容封建社會進入成熟階段的時期,它從規模上、風格上,體現了歐洲封建社會前階段的文化成就。就基督教美術的發展而言,有人依照初期——盛期——晚期的公式,把早期基督教藝術作為初期的代表,把哥特式美術作為晚期矯飾風格的典型,而羅馬式藝術,則被作為盛期的樣板而具有重要的價值,這種說法也不是沒有意義的。
2.羅馬式美術反映了封建經濟穩定時期的宗教藝術風格,它既是宗教的,又具有一定的廣泛意義,因為它主要面對廣大缺少文化的信徒,而且其作者也大多是民間匠師,因此,也必然具有相當成分的人民性。
3.羅馬式美術同拜占廷美術之間,不但在時間上有一定承繼關系,在觀念上也比較相近。它同其後的哥特式藝術之間,也具有銜接的關系,從這一意義上說,它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在中世紀美術中佔有重要的地位。
7. 羅馬式美術的教堂
雕刻作為建築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隨著建築的發展而發展。羅馬式教堂大量地使版用雕刻裝飾,特權別是開始使用浮雕和圓雕。其題材也更加廣泛,如常常出現民間寓言和具有諷刺性的題材等,且多採用寓意、象徵、誇張、變形等非寫實性手法。法國奧頓大教堂山牆上的浮雕裝飾《最後的審判》,以基督巨大的身體和帶稜角的輪廓控制著整個構圖。其左邊是善者進入天堂,右邊是天平衡量靈魂,下面一層是復活的人群。由於人物被誇張變形,表現為比例拉長、頭部細小,面部表情十分恐怖,這種形象性的感染勝過文字的表達力量,也是中世紀藝術特有的造型方式。

8. 羅馬式的工藝美術是服務什麼的
這一時期,手工藝匠的許多寶貴創造,大多為教堂服務。現今不少教堂里珍藏內著價值連城的手工藝品,例容如,英國肯特郡巴游教堂所藏的「巴游織錦」,全長約10米,以彩色毛線綉在亞麻布上,內容描述諾曼底的威廉公爵1086年入侵英國的一次戰爭,周圍裝飾著一圈動物圖案組成的花邊。
9. 羅馬式美術的發展是怎樣的
經過5世紀-10世紀間的社會動盪,歐洲,特別是西南歐,到11世紀初年,終於漸趨穩回定。這答片土地,像越過嚴冬而經受到春風的撫慰,綻開了新的藝術花朵。正如一位名叫格留尼的法國教士所說:「從公元1000年以後之第三年,不少地方,尤其是法國和義大利,發生了一種變化。那便是人們都很關心教堂的建造。篤誠的善男信女們紛紛為修建大規模的新教堂捐款,從僧院里的禮拜堂到窮鄉僻壤里的小教堂,都被修葺一新。世界脫下了古老的衣衫,穿上了用新教堂構成的白色袈裟……」
出現這種新氣象的社會基礎,是歐洲封建社會政治和經濟形勢的穩定。這便是匈奴人的入侵最後被擊退,日耳曼人的領地逐漸恢復,農業穩定,交通與商業的繁榮給城市注入了新的血液,封建秩序已經牢固地樹立起來,宗教的狂熱一步步上升,許多威名遠揚的教會和主教大人,在政治、經濟、文化各方面發揮著很大的影響,其中不泛深諳建築、雕刻和繪畫的有才能的藝術家。
在這樣的形勢下,社會思想潮流要求有一種突破狹小的地域局限的新的價值觀念與時代精神,所謂「羅馬式的藝術」便應運而生。
10. 羅馬式美術的藝術風格是怎樣的
羅馬式美術反映了封建經濟穩定時期的宗教藝術風格,它既是宗教的,又具有一定的廣泛意義,因為它主要面對廣大缺少文化的信徒,而且其作者也大多是民間匠師,因此,也必然具有相當成分的人民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