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學學科論文
1. 大學 國學論文1500字作文
1.古語有雲: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廉潔修身,乃齊家之始,治國之源,平天下之基。
徜徉亘古,卷卷浩史中,總有股股貪婪之濁流讓我們歷歷在目;渺渺青史里,也總有陣陣廉潔之清風讓我們刻骨銘心。中國,一個禮儀之邦,一個道德之國,無論是孔子還是孟子,無論是屈原還是范仲淹,廉潔之風,修身之氣,貫穿始終。當今世界,物慾橫流,廉潔修身,有時已被金錢,名聲,利慾拋之於腦後。然而,國無廉潔修身之風氣,衰敗傾頹之勢,必將指日可待!因此,反腐倡廉,靜心修身,勢在必行!學生在大學之時,文化基礎學習基本完備,思想尚未受到歪風邪氣的侵襲,猶如初生之犢,若能於此最佳良機修身養性,步入社會後才能婉如出淤泥而不染之蓮,身正心明!
廉如深山幽蘭,不言自芳;欲似長堤螻蟻,無孔不入。要做到達則兼顧天下,穹則獨善其身,實屬不易。因此,廉潔修身,任重道遠!多植荷花塘自清,勤讀修身道自明,名節重於泰山,利慾輕於鴻毛,功名利祿,只不過是身外之物,品格道德,才是立身之本!面對一疊疊強取豪奪的鈔票,面對一張張後悔莫已的貪官的臉,面對一滴滴發人深省的眼淚,面對一副副維護廉潔的鐐銬,我們覺悟,寧可清貧自樂,不可濁富多憂,雖不能效彷古人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亦可做到,勤以為民,廉以養德,淡以明志,靜以修身!
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每一個背離廉潔之道的人,其心本正,而後踏上歧途,究其根本,是心無正綱之向導所致,因此,從今始學廉潔修身之道,從今始立廉潔修身之綱,其重要之勢,已畢現無遺!以史為鑒才能知興衰,以德為綱方能知得失。
當代大學生,倡導的是德才兼備,我們才學智慧已具有,道德修養需完備,廉潔修身,從小事做起,從身邊做起!不以善小而不為,不以惡小而為之;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廉潔,多一次拾金不昧,少一次偷拐搶騙,多一次路不拾遺,少一次貪贓枉法;修身,多一份處事的坦然,少一份無謂的執著,多一份真誠的微笑,少一份待人的無禮。讓我們乘著廉潔修身之舟,駛向那前程似錦的未來!
2. 論文:學習國學對當代社會的意義
國學經典是代代相傳的民族文化精髓,經典中承載的 「仁義忠恕孝悌禮信」的道德倫理觀,構成中華傳統文化的核心價值體系,對於青少年世界觀的形成至今仍具有現實指導意義。通過學習,讓這些傳統美德根植於青少年的心靈,提高他們的人文素養,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國學經典讓傳統文化走進了他們的日常生活,走進他們的家庭,規范著他們日常行為,成為他們成長路上的「指南針」 因此,在物慾橫飛的今天,如何加強青少年的品德修養成為當務之急。那麼國學經典的教育意義有哪幾方面呢?
(一)可以提高道孩子的德修養,讓品德觀念深入人心 《易經》中說:「厚德載物」,意思是說「一個人只有有很高的品德,才能享受得了那些錢、名和利等」。反言之,就是沒有很高品德人,即使得到了大量的錢、名和利,也享受不了多長時間。如今「厚德載物」早已成為清華大寫的校訓。 國不經典崇尚「先做人、後學藝」的教育理念,因此,古人的啟蒙讀書如《三字經》和《弟子規》均是告訴孩子們如何做人。《弟子規》的開篇就引用了《論語·學而》中的一句話,即: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弟子規》的全文就是圍繞這句話分八個章節闡述的。 國學經典中體現也道德修養高於六藝(禮樂射御書數)的學習,一個人只有有了良好品德,才能更好地服務於社會(古人讀書時為了做官,「學而優則仕」)。所以,古時有「孟母三遷」。《三字經》開篇就說:「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苟不教,性乃遷」。這里例舉幾句經典句子,我們不妨管中窺豹,看看古人是如何闡述道德修養的重要性的:
(二)讓孩子樂於孝悌, 學會感恩 「孝」,是指對父母的關愛;悌,指兄弟姐妹之間的友愛,也包括了和朋友之間的友愛。孔子非常重視孝悌,認為孝悌是做人做學問的根本。子曰:「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論語.學而》。孝悌不是教條,是培養人性光輝的愛,是中國文化的精神。中國傳統的講法叫「教育,孝之文也」。以孝為根本,通過孝的教育,培養孩子對血緣的尊重,培養孩子孝敬父母,尊重長輩。百善孝為先,可見,孝在古人的道德培養中居於首要地位,為此,古代出現了兩本著名的有關道德的小冊子,即《孝經》和《二十四孝》。
(三)讓孩子們學會「設身處地,將心比心」 如今的孩子嬌生慣養,在祖輩父輩的精心呵護下,從不曉得關心他人,自然而然的生成了自私自利的缺點。 責已之心責人,恕已之心恕人。——《增廣賢文》。如果人與人之間,多一些將心比心,則整個社會再沒有人際之間的明爭暗鬥、家庭矛盾、貧富懸殊;如果人與人之間可以做到設身處地、將心比心,那麼國與國之間戰爭恐嚇也將減少甚至消失,因為國與國之間的關系歸
根結底也就是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如此,社會就是個和諧、大一同的社會。因此學會互相理解寬容在當今世界對我們太重要了。 國學經典中傳承理解寬恕的思想句句珠玉。「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論語》,自己所厭惡的,不要施之於別人。孔子的學生仲弓問怎樣實行仁德,孔子回答說:「出門如見大賓,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在邦無怨,在家無怨」。孔子的學生子貢也說:「我不欲人之加諸我也,吾亦欲無加諸人」。「施諸己而不願,亦無施於人」。如果人人都自覺地按照「施諸己而不願,亦無施於人」的原則處理人與人的關系,那就不會有怨恨和不愉快的事情發生,社會就會出現和諧的局面。
(四)讓孩子學會明是非,學會反省,知錯能改 如今的孩子,學習被動,對於師長的關心與教育往往不屑一顧,甚至反向為之。這就是因為孩子沒學會辨是非,辨不清什麼是「榮」,什麼是「恥」;自身的行為如何,沒學會反省。國學經典當中教育人們辯是非、反省等方面的文章句子很多。孟子曰:「人不可以無恥,無恥之恥,無恥矣。」 —— 《孟子.盡心上》,意思是說一個人不能沒有羞恥之心。不知羞恥的那種羞恥,是最無恥的。這也就是說做人必須明是非。 「知恥」,要對得起自己的良心,就是要在心中建立起一個標准,一條底線,也就是有羞恥心。它是一個人言行的底線,有羞恥心,他就會自律,自覺不做不道德的和會招致恥辱的事;在他做了錯事的時候就會於心不安,努力去改正。有恥才能有所不為,才能自覺走上正道,相反,人若無恥,就會肆無忌憚,無所不為,不可救葯。所以知恥歷來為中華文化所重視,早在春秋時期,管子就說過:「禮義廉恥,國之四維。四維不張,國乃滅亡。」孟子則說:「無羞惡之心,非人也。」 知道了什麼是「是」,什麼是「非」,接下來自然而然會知道「反省」。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論語.學而》。 先驗身過,次驗心過,悔其前非,斷其後續,亦期至於無一念之不純,無一息之稍懈而後已。——(李顒《二曲集》卷一)意思是首先檢查自己犯了什麼過錯,再從思想上檢查自己錯的原因。後悔以前的錯誤,截斷再犯錯誤的根源。力求達到沒有一個念頭不純,沒有一點時間稍微鬆懈的程度才算罷休。 國學經典是代代相傳的民族文化精髓,讓我們懷著虔誠與敬仰,領著孩子們踏上讀經之路,讓經典伴隨著他們成長,讓孩子在醇厚的文化熏陶下,傳承優秀的民族氣質。
3. 如何把國學經典融進課堂教學論文
這個關鍵就是文明的老師了,文明老師可以帶頭讓孩子讀讀國學經典,另外在解釋一下他的一個意思,讓孩子感受國學經典的魅力,在以後的生活中他就會自然而然的就會去讀經典了!
4. 國學經典教育論文
「觀今宜鑒古,無古不成今。」國學是一門內容包羅萬象的學科,萬物可用一理貫通回。一個義答理,既可以用於修身,亦可以用於治國,還可以用於處理人與天地萬物之間的關系,具有極強的實踐性。現今,各地中小學紛紛打出「國學特色教育」的品牌,使經典國學教育進入課堂。《教育部2014年工作要點》中明確提到:「確保2014年秋季學期義務教育起始年級學生使用德育、語文、歷史新教材。」
5. 關於國學的論文
什麼是「道」:
客觀世界是否存在著能適應萬物萬事的總版法則──它應是介於科權學(知道的認識)和宗教(相信的認識)之中的某種"可能的認識"范疇──如果有的話,那就是老子《道德經》中把本體論,認識論和邏輯學統一起來的「道」。一般學科只是研究社會現象的一個側面或一個層次,而面對社會萬物萬事這一錯綜復雜的系統,卻無法給予有力的全面解釋。而老子的「道」指出的卻是宇宙物理與人事必然的基本法則。自然界的事物都擺脫不了這基本法則的規矩,事物順之則生成,逆之則敗亡。因此,人與天地萬物皆應循「道」而為。梁啟超說:"吾先民以為宇宙間有自然之大理法,實為人類所當率循者,而此法理乃天之所命。"
「 道」是什麼?「道」就是化生為萬物的原物質和這原物質化生的萬物演化時所遵循的基本法則(這種法則當然也是人應當遵循的人事法則)。「德」是什麼?「德」是萬物順應道而形成的自性、本然,是萬物各自的一種內在的品質。《道德經》就是論述宇宙間的這種大理法和人應該怎樣遵循這大理法的哲學論著。
6. 國學圖書的代碼,寫論文是要用到的
畢業論文是學術論文的一種形式,為了進一步探討和掌握畢業論文的寫作規律和特點,需要對畢業論文進行分類。由於畢業論文本身的內容和性質不同,研究領域、對象、方法、表現方式不同,因此,畢業論文就有不同的分類方法。
按內容性質和研究方法的不同可以把畢業論文分為理論性論文、實驗性論文、描述性論文和設計性論文。後三種論文主要是理工科大學生可以選擇的論文形式,這里不作介紹。文科大學生一般寫的是理論性論文。理論性論文具體又可分成兩種:一種是以純粹的抽象理論為研究對象,研究方法是嚴密的理論推導和數學的運算,有的也涉及實驗與觀測,用以驗證論點的正確性。另一種是以對客觀事物和現象的調查、考察所得觀測資料以及有關文獻資料數據為研究對象,研究方法是對有關資料進行分析、綜合、概括、抽象,通過歸納、演繹、類比,提出某種新的理論和新的見解。
按議論的性質不同可以把畢業論文分為立論文和駁論文。立論性的畢業論文是指從正面闡述論證自己的觀點和主張。一篇論文側重於以立論為主,就屬於立論性論文。立論文要求論點鮮明,論據充分,論證嚴密,以理和事實服人。駁論性畢業論文是指通過反駁別人的論點來樹立自己的論點和主張。如果畢業論文側重於以駁論為主,批駁某些錯誤的觀點、見解、理論,就屬於駁論性畢業論文。駁論文除按立論文對論點、論據、論證的要求以外,還要求針鋒相對,據理力爭。
按研究問題的大小不同可以把畢業論文分為宏觀論文和微觀論文。凡屆國家全局性、帶有普遍性並對局部工作有一定指導意義的論文,稱為宏觀論文。它研究的面比較寬廣,具有較大范圍的影響。反之,研究局部性、具體問題的論文,是微觀論文。它對具體工作有指導意義,影響的面窄一些。
另外還有一種綜合型的分類方法,即把畢業論文分為專題型、論辯型、綜述型和綜合型四大類:
1.專題型論文。這是分析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礎上,以直接論述的形式發表見解,從正面提出某學科中某一學術問題的一種論文。如本書第十二章例文中的《淺析領導者突出工作重點的方法與藝術》一文,從正面論述了突出重點的工作方法的意義、方法和原則,它表明了作者對突出工作重點方法的肯定和理解。
2.論辯型論文。這是針對他人在某學科中某一學術問題的見解,憑借充分的論據,著重揭露其不足或錯誤之處,通過論辯形式來發表見解的一種論文。如《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改變了農村集體所有制性質嗎?》一文,是針對「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改變了農村集體所有制性質」的觀點,進行了有理有據的駁斥和分析,以論辯的形式闡發了「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並沒有改變農村集體所有制」的觀點。另外,針對幾種不同意見或社會普遍流行的錯誤看法,以正面理由加以辯駁的論文,也屬於論辯型論文。
3.綜述型論文。這是在歸納、總結前人或今人對某學科中某一學術問題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礎上,加以介紹或評論,從而發表自己見解的一種論文。
4.綜合型論文。這是一種將綜述型和論辯型兩種形式有機結合起來寫成的一種論文。如《關於中國民族關系史上的幾個問題》一文既介紹了研究民族關系史的現狀,又提出了幾個值得研究的問題。因此,它是一篇綜合型的論文。
7. 有關國學的相關論文
漢斯有本《國學》期刊,是這個領域的一些研究成果
8. 如何對待國學的論文
國學:如何在傳承與創新中發展
楊晨光
中國人民大學國學院日前舉行開學典禮。圍繞國學院成立,學術界、文化界展開了一場有關國學的討論。這場討論正演變成一場關於當今如何對待傳統文化的大討論。
復興國學是否過時?國學如何隨時代變遷體現新的特色?未來國學發展之路指向何處?記者帶著種種問題采訪了有關學者和專家。
重振國學,時機是否成熟
如何重建和保持全球化時代國家不可或缺的清晰的文化身份,走出文化自卑的歷史陰影,是在經濟、科技塑造民族自信的今天,當代中國不能迴避的文化命題。有學者指出,在眼下的社會轉型期,各種思潮並立,尤其是現代文明還沒有在我國立穩根基的前提下,急於呼喚重建國學有點不合時宜,把握不好有可能弄巧成拙,造成一定程度上的封建思想復辟。
針對這一觀點,人大校長紀寶成認為,民族精神的傳承,主要是通過自己固有的精神文化來體現,國學則是這種精神文化的重要載體。重視傳統文化越來越成為人們廣泛的共識,因此重振國學可謂恰逢其時。人大興辦國學院不是圖一時的熱鬧,而是要踏踏實實地從事一件帶有探索性質的教育事業,為豐富教學內容、完善教育體制、弘揚中國的傳統文化作出積極的努力。倡導國學教育,絕不是簡單的鑽故紙堆,更不是復古,而是充滿了明確的創新意識和與時俱進的當代精神;絕不是張揚狹隘的民族主義,而是追求在世界文化多元化的背景之下,致力於將博大精深的中國文化作為世界文化的一部分,作為全人類共同的精神財富加以繼承、闡釋和光大。
部分社會學家擔心,重振國學絕不是僅靠知識分子的力量就能做到的。對此,北京大學教授湯一介表示,實現民族的偉大復興,最根本的是文化的自覺與復興,必須對自己的文化有一個清醒的認識,越多的民眾對自己民族文化的價值了解越深,根就越深,吸收外來文化的能力也就越強。從這方面講,在社會大眾尤其是在青少年中普及國學,是時代的需要,關繫到民族的未來。
與時俱進,國學需要創新
某高校中文系的一位教師說,最具活力的中青年人沒有多少人讀古文,他們對博大的中華文化知之甚少,因此許多人出現精神迷茫不足為奇。民族文化、民族精神的傳承是個宏觀的大問題,與個體的命運聯系得不太緊密。特別是年輕的一代,他們對追求時尚生活方式的興趣遠遠大於對傳統文化的興趣。
「今天的國學一定要有自己的發展創新,不是重復古人的思想,要有時代觀點在其中。」人大國學院院長、紅學家馮其庸說,「傳統文化不是凝固的,而是不斷豐富發展的,我們研究得越深入,越會有新的意識產生,形成今天的科學新面貌,形成我們的時代精神。有兩句話說得非常客觀,舊學要將新學揚,今朝不與昨朝同,這種唯物辨證的觀點是我們在創新國學的過程中要始終堅持的。」
著名哲學家任繼愈則認為,當前存在一些不利於文科發展的東西,即評審制度,用理工科的標准來衡量文科,不利於文科的發展,越評文科的創新性就越萎縮。文科要有適合自己特點的評價標准,而不是看發表文章被引用的次數。對於青年人學習國學來說,發表多少文章是次要的,關鍵是不斷充實自己,真正把基礎打牢。
看來,在探索國學建設新路徑的過程中,既要繼承前人行之有效的傳統方法,又要注意導入現代化的教育、科研手段,使青年學生真正對國學感興趣。
未來發展,國學路在何方
重提國學,重建學科,如果說是為了平衡自身心靈的需要,應該沒有什麼困難;但如果是為了重建兼容並包的中華新學術、新文化,就必須具有開放的視野、健全的心態,自覺養成把中國文化置於世界文化總體格局之中加以分析和判斷的思維習慣。
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研究員徐友漁表示,許多人都想增加自己的國學知識,許多家長希望自己的孩子具有這方面的基本常識,因此,熱心倡導國學的人最好把自己的任務看成是文化補習的教師,而不要把自己定位成點化門徒、拉人入教的「教主」。國學的前景包括大力吸收現代化的知識和思維方式,以當前的情況看,倡言者應當注意考慮行政中立性原則,即把個人的文化立場和職務行為分開,以及在學術爭論中學會嚴密地論證,而不是靠氣勢壓服別人,這個原則對所有的人都適用。
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員趙汀陽認為,百餘年來,人們以西學格式去改寫國學,有得有失。隨著研究的問題規模越來越大且越復雜,「不分家」的方法論在今天又顯示出優越性。將來的發展方向可能就是這樣,把原來被認為分別屬於各個領域的事情重新聯系在一起去思考,這不是所謂「多學科」或者「跨學科」,而是「學術一體化」。這種做法暗合了中國傳統的方法論,即綜合性學術研究,同時是政治、倫理、哲學、歷史等方面的混合理論。
談及未來國學的發展,清華大學人文學院教授張豈之說,培養國學人才不能忘記從人類所有文化里吸收有用的東西,在強調國學重要的同時,不能忘記二十世紀重要的經驗,今天我們要向西方學習人文學術方面對我們有價值的知識,未來的發展更要強調這一點,從全人類的文化中汲取營養。
國學,我們能期望什麼
中國人民大學孔子研究院副院長 彭永捷
【編者按】近年來,「國學熱」正愈演愈烈。復興國學並不是一個新鮮的話題,自上個世紀20年代至今,國學復興運動就斷斷續續在中華大地上演,如何看待國學沉浮難定的命運?國學對於當今自主創新的文化建設意義何在?國學如何走出一條多元化的發展道路?也許本文能給予讀者些許啟迪。
80餘載國學復興路:時起時落循環往復
幾乎與新文化運動同時,國學復興運動也開始起步。從上世紀20年代劉師培、黃侃、陳漢章諸人倡「保存國粹」,胡適、顧頡剛諸人倡「整理國故」,至清華學校創立時只設有國學一門的研究院、廈門大學諸校設立國學研究院,再至上世紀90年代北大成立國學研究院和不久前人大成立國學院,時斷時續、時起時落的國學復興運動已走過了80餘年的歷程。在這80餘年中,歷史似乎是在循環與回溯,給人些許似曾相識的感覺。
成立「國故社」、創辦《國故》月刊的劉師培等人,「慨然於國學淪夷」,故而「發起學報,以圖挽救」。清華學校成立研究院,主事者慨然中國教育對歐美教育之模仿抄襲,憂慮本國文化研究之忽視。今日國人再倡國學,與彼時的感慨與憂慮,何其相似!
國故社諸人,明其宗旨為「欲以謀求中國學術之獨立」;四大導師之一的梁啟超,在研究院成立時,演講《學問獨立與清華第二期事業》,認為研究院的創立,標志著清華完成了模仿階段而走向獨立創業階段。今日學術界深刻反思中國人文學科的合法性危機,反思人文學術的自主性和創造性危機,與彼時學術獨立的自覺,何其相似!
清華學校研究院另一位導師吳宓,批評現代教育以分科為特徵,用文、史、哲的分科之學取代了對中國文化整體的研究。今日我們對文、史、哲分科研究之弊的反思,對拆除學科壁壘的呼喚,與彼時尋求對中國人文學術特性的尊重,何其相似!
清華學校研究院之成立,不特以學術研究為指歸,還以尋求中國之國魂為目的。人大國學院之成立,也不特以培養文史哲通才為任務,還希冀於「脊續」中國之文脈,培育民族之精神。期待以國學、國故,以人文學術,來找尋和樹立我們的國魂、民族精神,此時與彼時,又何其相似!
今日研究國學,倡導科學方法,這與胡適《研究國故的方法》提出的「歷史的觀念」、「疑古的態度」、「系統的研究、整理」,或清華學校研究院倡導的「科學的方法」,何其相似!
今日反對國人重倡國學,勸說國人把本國文化當作「千年古董」,自覺地放進博物館里,然後還要自覺歸化到「人類文化」、「世界文化」———這種不包括中國文化在內的「人類文化」、「世界文化」,說白了就是西方文化,更准確地說就是美國文化———的全盤西化(美國化)論調,和當年認為只有在人類歷史教科書中才有中國文化之地位,主張以「全盤西化」作為「中國文化之出路」的陳序經等人的論調,何其相似!
今日部分國人以提倡國學為「復古」,以復興儒學為「逆流」。當年毛子水在《新潮》撰文批評《國故》,斷定「他們研究國故,就是『抱殘守缺』。」將此一時和彼一時的論調對看,批評的理由和語氣,又是何其相似!
80餘年的歷史,說長不長,說短也不能算短,兩頭之間,竟然有這么多的彷彿與相似。國學,竟然如此牽扯我們的神經,無論贊成還是反對,都使她遠遠超出人文學術,和人間治道、國魂民心緊密相聯。
國學:人文學術與文化產業創新的根基
如此多的相似,無非是表明,雖然時光荏苒,世道變遷,然而橫亘在中國人文學術和中國文化建設面前的一些問題沒有變,我們對於國學的理解沒有變,我們對復興或是拋棄國學的許多期待也沒有變。如何對待我們自己的歷史,對待我們自己的傳統,對待我們自己的文化,對待我們自己的人文學術,至今仍是未能從根本上給予破解的謎局。
國家富強,是百年夢想。在經濟飛速發展的今天,我們突然發現,文化對於我們,竟然不覺間成了一個沉重話題。舉世公認,今日之中國,是政治大國,是經濟大國,是軍事大國。是否也是一個文化大國呢?這卻是成疑問的。中國文化產品的進口和出口比例是9∶1,而在輸往國外的文化產品中,也主要是以傳統文化為主要內容。這意味著,中國當代文化在世界上缺乏影響力!怎麼會是這樣一種局面?原因很簡單,當代中國文化中具有原創性、自主性的產品太少了。我們反思一下,無論是人文學術,還是文化產業,究竟有多少是中國獨有的,多少是擁有獨立「知識產權」的,多少是可以拿到世界上去的!
中國人口眾多,教育事業發達,高等教育在讀學生數,已超過了美國而躍居世界之首。在教育領域,無論是教育體制,還是教育理念,一味追逐西方國家,卻很少去考慮繼承和發揚中國傳統教育精華。近年國人多提素質教育,然而在一些人的觀念中,所謂素質教育就是美國式教育,對美國教育的弊端卻視而不見,一味照抄照搬。「和世界接軌」,成了全盤西化的借口。假若我們睜眼看看世界,世界上是否存在著一種放之四海而皆準的普遍的教育體制和教育模式讓你來「接軌」嗎?有哪個國家的教育體制和教育模式,可以不尊重本國的歷史、傳統和現實?
中國從事人文學術研究和教育的知識分子隊伍規模龐大,學術成果眾多。然而,在這眾多成果之中,有多少是擺脫了對外國學術的模仿和套用,是屬於真正的學術創新?在今日最有影響力的中青年人文學者中,又有幾人不是憑借著快速移植西方理論和西方話語的伎倆闖天下?表面的學術繁榮與內在的學術貧血相伴而生。在過去的哲學研究中,簡單套用唯物主義與唯心主義、辯證法與形而上學的對立,產生了數以萬計的「鑒定」成果。這些成果,除了在鑒定過程中仍有整理史料之功用外,對於中國的哲學研究事業,究竟有多少幫助?今日我輩已不再去做這些鑒定工作了,轉而去模仿和套用更新的西方學術話語。例如,一個「隱喻」的觀念,被套用到分析一個個文學作品,產生了眾多的論文,也不知由此又評上了多少教授、博導。然而這大量的研究成果,對於中國的人文學術,究竟又有多少實質性的提高呢?針對今日中國人文學術之現實,假若梁任公在世,想必他仍會痛心疾首,不得不振臂高呼「吾國學術之第二期發展」了。
「科學」的本義是「分科之學」。分科研究是西方學術的特徵,我們加以借鑒也未嘗不可,然而卻以此去取代中國固有之學術,使得我們最終難解分科研究與分科教育之弊。此種態勢愈演愈烈,以至於每一學科、每一領域內部都壁壘森嚴,彼此不通,不能對話。在此種情形下,國學成了對分科之學的一種補充。
文化建設,是長期的課題,不會一蹴而就。國學的復興,背後是中國文化的復興。在這復興的路上,80多年前的問題仍然等著我們去探索和解決。國學的再次振興,引發的是又一次如何對待傳統文化的討論,是再一次的文化啟蒙,是對當代人文學術的深刻反省。
國學復興的期待:從「一枝獨秀」到「山花爛漫」
問題種種,也帶來期望種種。由此,也就有對國學的不同要求和辦國學院的不同思路。
或曰興國學的目的,主要在於解文史哲分科之弊。如果只是如此,那麼把文史哲合並在一起,不就解決問題了嘛。學術界也有人質疑,與其辦一個國學院,疊床架屋,何不把文史哲合並成一個人文學院,以發揮各家之長,綜合匯通。然而,分科研究恰是文史哲三個一級學科的優勢,強行把它們合在一起,並不能改變其根深蒂固的學術體制,也對發揮他們的優勢沒有多大幫助,正像人大曾經把文史哲各系合並為人文學院,宣稱打造「人文學科航空母艦」而未克其功一樣,這「航空母艦」最終還是解體了。
或曰研究國學的方法,是以借鑒西方學術,用科學的方法來研究和整理國學。試問,現行的文史哲等學科對傳統文化的整理和研究,又有哪一個不是在借鑒西方學術,用科學的方法?如果一味強調借鑒西方學術,那麼中國人對傳統文化的研究,又和外國人研究中國文化的洋漢學,有什麼區別?難道國學院是要培養又一代身居中國本土的「洋漢學家」嗎?清華學校研究院諸人所關心的學術獨立,又何以去找尋和體現呢?再說所謂「科學的方法」,究竟是西方的方法,還是中國的方法?沒有方法的獨立,又何來學術的獨立?
或曰國學即是儒學,國學即是國魂。人們對於國學的期待,有超出單純學術研究的地方。一些國人希望國學不僅只是純粹的學術研究,而且還要提供民族精神,提供安頓精神的文化家園。國學自然應當具備這種功能,有重樹國魂之責。儒學是中國文化的主幹,傳達著國人生活的常道,代表著最基本最穩定的日常生活倫理和價值觀。然而,無論是從正面要求一個大學的國學院應當變成一所儒學院,還是從反面強加給一所大學的國學院以懷有「特定宗教使命」、「培養儒教徒」的「罪名」,都是一廂情願和缺乏根據的見解。儒學是中國文化的主幹,但並不是全部,也不是惟一的主幹,至少佛教和道教文化,在中國文化中也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僅以儒學作為中華民族之國魂,乃屬片面。僅以繼承儒家文化為任務而不去繼承中國文化之整體,未免狹隘。國學,也並非只是義理之學、辭章之學、訓詁之學,也是應有內容。國學,也並非僅是與文史哲相應的人文學術,其內容幾乎涉及一切學科門類。《四庫全書》———經史子集的四部之學,就比我們通常所理解的國學要廣博得多。
或曰復興國學即是經典教育,或謂創辦學院不如開展經典教育。國學教育,包含兩個層次,一是培養專業人才的教育,一是普及國學基本知識的素質教育或啟蒙教育。兩者都包含經典教育,但對於專業人才培養而言,僅有經典教育是不夠的。為國民開展經典教育,得有高水平的師資才行,而為了培養高水平的師資,專業人才的培養就是必要的。因此,以經典教育反對專門的國學教育和國學人才的培養,並不恰當。
針對以上種種對復興國學的主張,是否屬於正與誤的對立呢?是否只能這樣而不能那樣呢?其實又不然。我們的時代,是一個倡導多元和諧的時代,這和過去非此即彼流行的時代,在思維方式上大大不同。在80餘年前,一批青年倡導自由、民主、科學,並以此去打倒傳統和反對別人繼承傳統。這樣一種態度,本身恰恰成為自身所倡自由、民主、科學的反面。我引入西方文化,要允許別人去繼承傳統文化;我崇拜西方文化,要允許人家去欣賞中國文化;我關心政治文化,要允許別人去關心宗教與倫理;我要以科學的方法去整理國故,要允許別人以欣賞和崇敬的方式去信奉傳統,以溫情和敬意去對待傳統。對國學的期待不同,對國學的理解不同,對辦國學院的思路不同,可以各抒己見,也可以各自試驗,不必強求一致。如果有朝一日,國學院或國學專業能夠在不同的大學出現,能夠在民間也有試驗,能夠有不同的辦學理念和辦學風格,從「一枝獨秀」到「山花爛漫」,這才是國學復興的大好景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