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策美術展
❶ 藝術展覽策劃方案
有大航海。丁菲飛
❷ 為何策展,如何策展
盧傑 視覺藝術展示方式的理念與藝術作品的原創及理論研究息息相關。展覽是藝術作品被闡釋、認知的一個重要環節。因而,在對藝術及其作品閱讀、批評的過程中,也需要對提供這一閱讀框架惱估賴牟呋砟鈑敕絞教岢讎饋!侗舊業氖瀾緄諶卣埂肥歉齪苡幸庖宓惱估潰塹貝泄帳跽故痙絞街械囊桓齙湫汀S芍蘭搖⒂猩矸蕕幕遙ㄌ囟ㄈ禾宓諶卣梗┖陀小捌放頻牡盪巍鋇奈逍羌侗齬蒓齲餐鉤刪哂辛司哂邢笳饕庖宓娜ㄍ視域。空間、人、話語,概括了這個展覽的策劃主旨:「本色」(個人化傾向,在這里以「女性」為契機?學院的繪畫(統一而又有變化的)=人文主義的永恆藝術。具體方式為某學院(中央美院)某代人(90年代初畢業、成名)之某特定性別(女)以某特定藝術媒介(油畫)共同構成的某種藝術態度(個人化),傳達給觀眾的信息是:由中國方式的女性特質與新學院油畫結合而使各參展畫家的藝術語言純化達到了不同風格的個人化,而遠離了「明星式」的急功近利與嘩眾取寵,只有這樣的藝術才有了人文主義的力量與永恆。 這種精英主義的創作與展示方式,這種追求純粹的繪畫感覺的「個人化」傾向與「學院藝術」這兩者是如何互動的呢?學院、純繪畫、風格、人文主義這些概念在展覽及其寫作中明顯是一種肯定的述說,而缺少其上下文關系的質疑。作為一個特定群體,它的狹義的典型性是否被圖說成了具有普遍意義的趨勢?到底是主流還是反主流?論者認可這群藝術家既關懷當代意識又注意與當代俗文化保持距離,她們是否做到了?如何做到的?做到了又會如何,都是些耐人尋味的問題。
提出此問題不是為了藝術理論的探討,也就是說本文無意贊成或反對「本色」展的學術主旨,而是要對這樣一個典型案例的展覽文化與策展方式的詢問:展覽的觀眾是誰?如果不是特定的圈中人,即使是藝術界的觀眾,除非是居住在北京且目睹過第一、二回展,又如何面對這個「三」字?策劃人是為了以權威視域強化某一學術觀念,而賦予展覽的自傳性,還是以復述(歷史感)代替歷史,直接進入歷史的書寫?而這一、二、三回展出的社會時空變幻,第一回展在10年前,每屆參展人並不完全相同,所包含的極其復雜的這十年間的視覺藝術發展過程的互為因果的關系,在這個展覽及畫冊中均很少涉及,這是由於技術與資金的限定,還是展覽語言的狹獈,更可能是由於這個固有權威視域的建構就是策展人所為。我們在過去是就畫論畫,後來又加上了市場,現在,是否應該把視覺藝術的展示文化也看在眼裡,如果說有純粹的繪畫,人文主義的,個人化的,學院的繪畫,是否有純粹的展覽?人文主義的展覽,學院的展覽?個人化的展覽?因而,要問一下,,這與如何畫,為誰畫是同一個命題。 策展人(curator)一詞是從泛義的「西方」翻譯到中文的一個尷尬的對應詞,它在拉丁文原義中指涉的是關懷、照應、疑問、探尋等義,在英語中濃縮為展品之組織管理,展示策劃人,它在許多文化中仍是不可譯的,因為這些文化中尚無策展人及其工作存在,如在丹麥文中仍常被誤為收屍者。 「策展人」一詞在中國語境中失去了許多語義,也保留了許多,而又生發了許多新義。其中,批評家、藝術史論家、藝術家兼策展人這一各地理文化區域中普遍存在的現象,在中國是主流。但投資人與行政人員擔任策劃則屬於中國特色,在「西方」它仍然招來藝術行業內外的批判,社會結構體制內外的抵制,當然,這只能說是一般意義的規范尺度,而幕後從意識形態到商業利益的操縱其實是後現代主義社會的內在文化邏輯。中國的藝術行態中,展覽策劃與「西方」最大的不同,是職業策展人,包括公私機構策展人和獨立策展人的不同。重要的是獨立策展人,他們以藝術展示方式作為對視覺文化生成過程的批評、闡釋,而不是以藝術家的作品與圖示理論以及展覽圖示的觀念或學術、批評的姿態、造成策展人對作品沒有距離,或基於自身大至思想觀念小至具體選題上的認可,或基於藝術家的要求,而使展覽失去其創造性、開放性和學術性。 「本色」在強調繪畫性,個人化、學院化的同時,展覽結構重心在於個人自身與個人風格語言之間的發展變異與統一,而較少展示她們精神圖式整體上的一致性。之所以這樣,有很大原因並不是主動地個人化、純化,而是被動的對時代的選擇。具體說甚至個人創作風格語言與工作單位、體制和當下的藝術評說與展示方式有關。參展藝術家中有曾經具有批判性的「前衛」分子,而今與其完全對立風格的裝飾繪畫同在「學院」女畫家「繪畫」等前提下並置,極具意義。再觀「本色」展,展現了另一個性論:中國的女性方式。我知道女權意識及相關的藝術領域的發展在矛盾而統一的「西方」有與中國完全不同的因由、到了今天,朱莉亞?克里斯蒂娃這樣的行中高手只會去寫小說《武士》,而不會象在文革期間那樣興沖沖地來到中國,急購一冊《中國婦女》,但有關女權意識而引發的思想史,文化學、比較文學、視覺藝術等各領域的巨大突破,其革命意義並未因後期的美國式政治等削弱。 女權意識,或者說女性方式在中國當然有我們不同的語境。我們常聽到「某女畫家畫得遠比男畫家」的一類話語,或者我們婦女半邊天,女權是西方的問題等等。對這些問題的狹獈化理解除了其翻譯上的誤差,還涉及了許多問題。對於中國女性意識的研究如今在中國其它領域已不完全是被「西方」在單方面書寫了,而它在中國的視覺藝術領域就真的是象這個展覽所表現的,或如那些藝術家們所理解的,中國的女性意識在藝術里主要為不強調女性特徵(亦即強調女性特徵),不刻意(亦即刻意)女性化(指油膩、感性、秀麗等),實則在強調固有的女性化定義。 這不僅過分強調了女性主義藝術對女性特徵的表面涉及,同時這種女性特徵也僅停留在生物形式上,更多的是完全依附在男性中心位置上對女性「本色」的一再復述——「她」之為「他者」。如在「本色」畫展後的研討會上有位男性著名藝術家的評語:好就好在你們作為女畫家要面對女畫家各方面的困難,卻又能畫得和男畫家一樣好。女畫家們在會上與在畫展中一樣失語,即使對筆者有隻言片語也無非是「我們只管畫畫,不管說話」一類的話語。「她」和「畫畫」兩種本色,誰更「本色」?「他」策劃「展覽」,為誰而展?「女畫家」與「學院」一樣,是附加價值,疲軟、前言不接後語的「個人化」,正是策展人努力提供的閱讀提示,也是此展覽的成功之處,它提示了當下藝術生態中為畫而畫為展而展仍是主流。
❸ 如何做畫展策劃
首先要考慮自來己要做到什麼規模,自要產生什麼效果。這次活動要定什麼主題?
邀請哪些嘉賓和媒體?等等...
所有的問題解決以後,最最重要的就是執行力。所有的計劃執行不到為等於零。有什麼可以幫助您的可以繼續和我聯系。我們就是鄭州專業做活動策劃的企業。
下面是一個展會策劃的框架您可以參考一下:
1.前期准備。
(1)你准備投入多少資金?
(2)展會的目的?
(3)方案構思。
(4)預算細分。
2.組織和時間安排。
(1)關鍵任務時間表。
(2)確定任務負責人。
3.位置。
(1)地點的選點。
(2)地點的要求。
4.交通。
(1)展會地點的交通優化。
(2)停車區規劃。
5.客人抵達。
(1)天氣狀況。
(2)客人通行。
(3)票劵領取。
6.展會現場要求。
(1)舞台。
(2)視聽。
(3)燈光。
7.餐飲。
(1)預算人數。
(2)菜單策劃。
(3)人員配置。
8.其他考慮事項。
(1)娛樂節目。
(2)主題
裝飾
贈品
等。
9.結束。
(1)結束撤場。
(2)活動總結。
(3)等....
❹ 美術展覽 策展人 和展覽策劃一樣嗎
作為當代藝術策展人需要具備哪些本事?
這是前不久我給沃什(Victoria Walsh)教授提的問題。沃什女士是英國皇家美術學院當代藝術策展人研究生培養項目主管、藝術史與策展專業教授,她曾任英國泰特美術館公共教育部主任和策展人,既有實踐經驗,又有教育經驗。在她看來,作為當代藝術項目策展人最需要具備的是「策展意識」。這話聽起來有點抽象。但是如果我們結合該校當代藝術策展人研究生培養項目來討論,就容易理解了。
1992年,英國皇家美院開設了策展人研究生培養項目。從那時到今天,該專業已培養了308位碩士和6位博士。這些學生來自40多個國家,有豐富多元的文化背景,而學校提供的課程在全球化的文化氛圍中,持續引領學科潮流,讓學生真切理解策展的要義,在國際專業領域得到了高度尊崇。同時該校也在持續20多年的探索中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策展人培養理念與完備的教學規劃。
從手頭拿到的最近一屆(2015到2016學年)策展人碩士研究生培養資料看,該校強調了這樣一種理念:策展專業的學習要注重理論與實踐的結合以及協作與適應能力。這是一種基於實踐的學習和以研究為主導的教學。也就是說,要將知識的傳授與研究和創造性的激發結合起來,在參與策展的實踐中學習並研究「策展」理論。為此,該校在相關課程的設置上不設學科藩籬,在教學中強調與藝術家和公眾的互動,在互動過程中,通過主動學習、協作溝通,來創新發展「策展」理念與方法。
在沃什教授看來,皇家美院的策展人教育要讓學生充分認識並理解理論與實踐關系的重要性,要了解「策展」不只是一種「實用技能」,而是理念的展現形式,是一種實踐形式。要通過思考與實踐,進行反思與創新,從而超越現有的策展模式。為此,他們在專業與學術領域充分利用藝術院校的特殊背景和公共資源與環境優勢,引導學生制訂自己的策展議程,採用獨立或合作策展的方式進行策展實踐,以培養學生具有跨學科的研究能力和探索當代藝術策展本質的求真精神與策展能力。
也就是說,作為一個合格的策展人,理論思考和策展實踐是兩翼並舉的,超越表象的理性思辨與接地氣的策展實踐一個都不能少。這是推動策展活動不斷創新的前提。除此之外,策展人的精神狀態也很重要。一個充滿自信,能夠積極投身於當代藝術的策展實踐、具有冒險精神和突破陳規、把握創意的掌控能力,能夠形成讓人信服的策展思想、清晰地架構既定的策展項目,找到方案的准確定位,這樣的策展人便是他們所期待的。而要造就這樣的人才,在教學環節主要是通過課程設置、教學框架與教學重點的確定來體現的。
從課程設置看,該校的一個主要目標是培養學生成為具有創新意識的策展人,在當代藝術策展領域,能有效而又充滿自信地開展工作。為了達到這個目標,在課程設置上他們細分出若干要求。一是培養學生具有社會、文化與政治意識,要有自我反思能力以及對藝術倫理的實踐能力;二是培養學生具有批判性思維以及解決問題的能力,通過自信實驗激發創新思維,尋求創新發展;三是培養學生的適應能力,能在各種情況下以靈活的方式找到資助、開展工作;四是培養學生具有清晰的溝通能力、制訂合適的指標以及明確的目標定位;五是培養學生的協同能力,能夠主動積極地協助策劃。顯然,這樣的課程設置既有思想性又有操作性。
再看他們的教學框架與教學重點,總體上他們試圖通過對當代藝術的展覽、展示,對藝術收藏品展開的討論,以及對公共領域公共項目的討論,來鍛煉學生的觀察能力、解釋能力和批評分析能力,強化對這三種能力的培養。為此,他們也細分出若干要求。一是要求學生將自己掌握的理論模型和知識觀念應用到對當代藝術的理解上;二是要求學生運用清楚的口頭表達能力和專業的書面表達能力與合作對象進行有效溝通;三是要熟悉美術館、博物館、畫廊以及其他藝術委託機構,開展策展實踐;四是要提升對策展事務的行政管理能力和展覽製作能力;五是要增強職業道德和策展人的責任感。協調好與藝術家和社會公眾的關系。六是要處理好與資助人和資助機構的關系。
從培養目標到課程框架以及設置要求,從抽象的原則到具體量化的教學指標,英國皇家美院對策展人的培養是有系統考慮的。不過,僅僅看教學這一面還不夠,皇家美院對策展人的培養還有研究的一面。注重研究並將研究成果迅速轉化為策展實踐,是該校在國際策展人領域持續保持其權威地位的「秘訣」。事實上,皇家美院的策展人培養計劃不僅包括碩士研究生的培養,還包括博士生的研究工作。在他們看來,研究工作也是一個重要的、綜合性的實踐活動,是知識不斷更新循環的過程。將研究型教學與實踐性學習結合在一起,不僅令理論常新,而且令策展活動更有深度。
目前,該校在基礎研究和教學創新方面已經形成了良性互動的格局。學生所做的策展項目,不僅有校內研究成果的支持,還可以與國際夥伴進行合作,這就大大拓展了研究視野和實踐機會。這一點可以從他們對研究課題的選擇上得到印證。比如,他們以跨學科的綜合研究方法,對視覺藝術在全球范圍內的相互激盪以及當代社會的熱點問題,予以了極大關注,通過學術研究和策展實踐,一方面回應了社會關切,深化了策展選題,另一方面也推進了策展理論與方法的發展,使研究、教學、策展實踐三方面受益。
那麼,他們是怎麼做到這一點的呢?在下一篇文章中,將通過對策展研究生培養項目在第一學年和第二學年的不同課程與教學方法的細致解析,來透視其中的奧秘。
❺ 做好藝術展覽策劃的幾點技巧
注意的東西 ,很多的哦!!
作品的,展示方式,例如:畫,要怎麼裱,什麼的方式展示給眾人看!!
場地,......哪裡,大小,怎麼擺放...
❻ 請教中國美術學院研究生專業「當代藝術和策展研究」的考研准備問題!
當代藝術與策展研究,考試內容不僅僅涉及到了指定了的四本書,這內是屬於美術理論一方面的專容業,考試的內容會滲透相關專業內容,例如:中國美術史、外國美術史、策展手冊、藝術管理概論、考古概論、等等的一系列有關於藝術理論的書籍;不會考繪畫,專業的方面專業一、專業二,都會是考美術理論,會要求思維開放、范圍廣泛、運用靈活....絕對不會是背會四本書就可以的...見導師只是等你拿下復試資格才行,初試不過,見導師也不會要你....除非你的關系很硬,直接把保送名額要過來,連試都不用考,書?更不用看了....還是外校的,只能是強中強,才會有希望....最你好運
❼ 藝術策展和美術史專業哪個好些
這個不能簡單的分那個好,那個不好
選擇的時候要看自己的愛好、能力、或者更適合那個專業
另外,自己的出身,家庭背景,社會關系等等其實也對擇業有影響的
相對來說我也傾向美術史
❽ 如何成為一名獨立策展人
現在的中國當代藝術市場,看起來紅紅火火,展覽一場接一場,策展人作為這其中重要的一環,甚至成為展覽中的靈魂人物。無論是從藝術家的選擇、作品的定位、以何種的方式呈現、作品所需要面對的受眾人群,有些策展人甚至能夠成為一名藝術家找到作品買家的推手。
當下,中國策展人正處在重要的轉型期。我們看到,藝術市場上,這個20世紀的舶來品正逐步趨於流行,大大小小的策展人相繼活躍在國內乃至國際的舞台上。面對如此局面,探究當下策展人的地位和生活境況,以此折射出中國策展人制度的一些問題就具有了深遠的意義。
在中國當代藝術的歷史中,獨立策展人的角色一直非常重要。從上世紀90年代的地下藝術到全球資本追捧藝術市場的今天,中國當代獨立策展人的學術推動力量和市場推廣作用確實不可忽視。但是,在藝術市場化氣氛濃厚的今天,獨立策展人的策劃展覽還能夠在多大程度上保持應有的學術針對性而不被資本利益驅使已成為一個不得不認真思考的問題。
中國很少有純粹意義上的策展人。現在的一些策展人難以抵制誘惑,直接或間接參與到商業運作,其公正性和學術性很難保證。策展人只有保持中立態度,才能對學術的健康發展起關鍵作用。策展人各立山頭,缺乏獨立性、公正性,一般每個策展人都會負責運作幾個藝術家,所以策展人之間會經常互相打壓,也經常會出現城頭變換大王旗、各領風騷三五天的情況,給藝術市場帶來極大的混亂,造成一些青年藝術家盲目跟風,對學術發展極為不利。
元典美術館館長策展人梁克剛在大學期間正值85』新潮時期,參與了許多前衛藝術運動。畢業後從事建築設計行業。2004年,栗憲庭邀請梁克剛主持宋庄藝術區的規劃設計,使得他與藝術的前緣再續有了新的契機。2005年,他創建了現在的宋庄壹美術館,最初是以展覽出品人的身份出現。後來,又在798開辦了壹空間畫廊。管理兩家藝術機構,使他有很多機會接觸展覽,接觸藝術家,加之長期以來培養出來的對藝術的敏感,梁克剛開始嘗試做起了策展人。
作為基本素質,梁克剛認為策展人要有很強的條理性,比如策劃大型群展,就意味著你要與許多藝術家溝通協調,中間所要做的工作非常繁瑣,要有一個清晰的時間表,來完成每一步的工作。其次,策展人要在盡量不喪失機會的同時堅持自己的立場,不能完全被商業化,要協調學術與商業投資之間的關系。商業化是一把雙刃劍,有可能會扼殺藝術,也有可能會推動藝術的發展。策展人就是掛畫人?
藝術批評家、策展人黃篤這樣評價策展人這個職業:策展人是個新興的行業,在歐洲、美國的博物館、美術館中,比較晚才有這樣一個部門,來規劃一年的展覽。展覽通過策展人要探討什麼樣的問題,這是策展人的職責、功能。在中國,策展也是一個新興行業。談及策展,主要還是跟學術有關,不排除策展也與商業有關,但策展的本質功能還是與學術有關。如何選擇藝術家,與策展人的個人趣味、審美判斷力有關。選擇一個藝術家作為策展對象時,一定是與價值取向相吻合的,比如說在某個展覽中探討什麼問題,是社會學的問題?還是關於藝術本體的問題?還是藝術語言、藝術觀念上的問題?這是策展的核心問題。
面對藝術家應該選擇怎樣的策展人合作這個問題,藝術批評家、策展人顧振清認為藝術家應該選擇職業策展人:因為他可以拿出一個時間段認真地打理一個展覽,策展人一定要拿出策展報告來,對展覽進行比較系統的規劃,包括對媒體的推廣有所規劃,對展覽的預設有所規劃,此外還要有對展覽倒計時的一個工作流程。如果不找職業策展人,可能開始答應得很好,最後什麼都沒有做,變成一次自我策展,那就悲劇了。
專業的策展對策展人要求很高,策展的工作是一個整體化的工作,體現了策展人整體性的審美判斷力。要有藝術史的知識,有政治學的知識,要有經濟學的觀察能力,以及文化上的敏銳感。黃篤認為,當然除了對思想性的、形而上的整體關注以外,還需要形而下的關注,比如對空間如何掌控。把一個很大的空間通過藝術作品、通過對空間的分割去有機塑造,這也是考驗策展人能力的地方。不同的策展人有不同的關注角度,因為世界是多元的。策展人的水平也不同,就像藝術存在的世界的豐富性一樣,策展人也存在參差不齊的現象。
一場展覽,並不僅僅是藝術家出畫,策展人掛畫這么簡單。藝術家與策展人應該是合作關系,好的藝術家和好的策展人通過談話,互相會有所啟發,工作起來也會有更多的回應,彼此之間也會有挑戰,這很重要。如果只是藝術家和策展人共同完成一件事,我出錢你出力,這就變成了一種純粹的市場行為了,這是並不可取的合作方式。藝術家和策展人在文化上應該有共同的理念,在藝術上有創新思想的人在一起工作,才會有火花,才會有超越日常的表現。顧振清認為,只有雙方在思路上保持一致,才有可能呈現出成功的展覽。
藝評人、獨立策展人譚秦就這樣看待策展人與作品之間的關系:我以前有過一種經驗,認為把這次展覽的作品統統看過原作之後,出一個策展圖,上面標明哪幅畫掛在哪兒就可以了。但實際上並不是這么簡單的事。我做了很多次展覽之後,發現原來的想法雖然很好,但後來才發現這只是一個框架,作為策展人你一定要知道這個展廳有多大,展覽時光線、燈光的變化,甚至作品重新裝裱或者換了畫框,都會讓作品呈現出不同的效果,所以你一定要去現場看一看,感覺一下,我想這就是策展工作的樂趣之一。無論你之前覺得已經安排的如何完美,但是到了現場還是會有很多意想不到的情況發生,你會覺得如果能夠再調整一下會更好。
而在策展的過程中,最讓策展人譚秦魂牽夢繞的地方還在於:布展是很有意思的,當你把原作的包裝打開之後,就會不斷有新的靈感出現。這種新的靈感會讓人很興奮。如果一個策展人在掛畫的過程中沒有來到現場,我認為這會是一種遺憾。這種體會是非常個性化的,每個人都會從一場展覽中得到自己想要的感觸,哪怕這場展覽遇到了展廳漏雨、開幕式觀眾寥寥的情況。對於我個人來說,展覽中具有的學術性是我很喜歡的,作為策展人你要對你此次的展覽進行評價,對你邀請的藝術家作品進行點評,雖然你也可以請更有名氣的藝評人來寫,但是我還是更喜歡自己操刀,如果全部要假他人之手,那你的工作就沒什麼意義了。我覺得作為策展人,不應該成為只是一個『掛畫的』或者『掛名兒』的,而是應該深入到從策劃到執行再到開幕的所有過程中,並體會這其中的每一點變化,這才是作為一名獨立策展人最享受的部分。
策展人選擇藝術家,有的選擇跟自己利益相關的藝術家,如自己畫廊或藝術機構代理的藝術家、關系比較好的學生、個人喜好的藝術家等。有的從學術角度選擇學術評價比較高的藝術家。現在的策展人一般兼有多重身份,有的本身就是畫廊的老闆,直接參與畫廊運作或者佔有畫廊股份;有的辦藝術類雜志,掌控話語權。
上述這些情況現階段在國內都的確存在,也是大致的一種狀況。這跟國內藝術界的整個大環境是有關系的。美術館、畫廊等專業藝術機構通過這些年較之前有所發展,但是,特別是畫廊與國際正規專業級的相比,差距還是明顯的。應該說畫廊作為一級市場,是藝術最主要的推動力,簡單說來,藝術家藉由與畫廊的合作,得到宣傳,推廣,為人所知。而現在國內並不完全是這樣的狀況,藝術家可以不通過這樣的渠道達到本應該是畫廊這些機構應該做到的效果。所以,現階段,幾乎人人都可以是策展人,策展人被普遍化與概念化了,感覺就是只要能組織成一個展覽,掛上幾幅畫,這就是策展人了。中國現當代美術文獻研究中心拓展部主管、策展人彭瑋也認為,策劃人不是掛畫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