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美術學科 » 孔子論孝文言文翻譯

孔子論孝文言文翻譯

發布時間: 2020-12-05 19:14:46

Ⅰ 古文:孔子論"孝" 翻譯 急~

【譯文】
有子說:」孝順父母,順從兄長,而喜好觸犯上層統治者,這樣的人是很少見的。不喜好觸犯上層統治者,而喜好造反的人是沒有的。君子專心致力於根本的事務,根本建立了,治國做人的原則也就有了。孝順父母、順從兄長,這就是仁的根本啊!」

【原文】
有子(1)曰:「其為人也孝弟(2),而好犯上者(3),鮮(4)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5)。君子務本(6),本立而道生(7)。孝弟也者,其為人之本與(8)?」
【注釋】
(1)有子:孔子的學生,姓有,名若,比孔子小13歲,一說小33歲。後一說較為可信。在《論語》書中,記載的孔子學生,一般都稱字,只有曾參和有若稱「子」。因此,許多人認為《論語》即由曾參和有若所著述。
(2)孝弟:孝,奴隸社會時期所認為的子女對待父母的正確態度;弟,讀音和意義與「悌」(音tì)相同,即弟弟對待兄長的正確態度。孝、弟是孔子和儒家特別提倡的兩個基本道德規范。舊注說:善事父母曰孝,善事兄長曰弟。
(3)犯上:犯,冒犯、干犯。上,指在上位的人。
(4)鮮:音xiǎn,少的意思。《論語》書中的「鮮」字,都是如此用法。
(5)未之有也:此為「未有之也」的倒裝句型。古代漢語的句法有一條規律,否定句的賓語若為代詞,一般置於動詞之前。
(6)務本:務,專心、致力於。本,根本。
(7)道:在中國古代思想里,道有多種含義。此處的道,指孔子提倡的仁道,即以仁為核心的整個道德思想體系及其在實際生活的體現。簡單講,就是治國做人的基本原則。
(8)為仁之本:仁是孔子哲學思想的最高范疇,又是倫理道德准則。為仁之本,即以孝悌作為仁的根本。還有一種解釋,認為古代的「仁」就是「人」字,為仁之本即做人的根本。
【評析】
有若認為,人們如果能夠在家中對父母盡孝,對兄長順服,那麼他在外就可以對國家盡忠,忠是以孝弟為前提,孝弟以忠為目的。儒家認為,在家中實行了孝弟,統治者內部就不會發生「犯上作亂」的事情;再把孝弟推廣到勞動民眾中去,民眾也會絕對服從,而不會起來造反,這樣就可以維護國家和社會的安定。
這里所提的孝悌是仁的根本,對於讀者理解孔子以仁為核心的哲學、倫理思想非常重要。在春秋時代,周天子實行嫡長子繼承製,其餘庶子則分封為諸侯,諸侯以下也是如此。整個社會從天子、諸侯到大夫這樣一種政治結構,其基礎是封建的宗法血緣關系,而孝、悌說正反映了當時宗法制社會的道德要求。
孝悌與社會的安定有直接關系。孔子看到了這一點,所以他的全部思想主張都是由此出發的,他從為人孝悌就不會發生犯上作亂之事這點上,說明孝悌即為仁的根本這個道理。自春秋戰國以後的歷代封建統治者和文人,都繼承了孔子的孝悌說,主張「以孝治天下」,漢代即是一個顯例。他們把道德教化作為實行封建統治的重要手段,把老百姓禁錮在綱常名教、倫理道德的桎梏之中,對民眾的道德觀念和道德行為產生了極大影響,也對整個中國傳統文化產生深刻影響。孝悌說是為封建統治和宗法家族制度服務的,對此應有清醒的認識和分析判別,拋棄封建毒素,繼承其合理的內容,充分發揮道德在社會安定方面所應有的作用。

Ⅱ 《資治通鑒》文言文+翻譯,pdf或txt格式,誰有呢

一打包上傳 求採納 謝謝

Ⅲ 文言文翻譯

翻譯:

因為士人讀書,第一要有志向,第二要有認識,第三要持之以恆。有志向就不甘心為下游;有見識就知道學無止境,不敢一得到自我滿足,如河伯的看到的海門,如井底之蛙的看天,都沒有認識的人了;一般的人就沒有不成功的事。這三者缺一不可。

(3)孔子論孝文言文翻譯擴展閱讀:

文言文翻譯要點:

1、關鍵實詞

關鍵實詞,從詞性上看,以動詞居多,其次是形容詞和名詞。把關鍵實詞翻譯到位,就是把句中的通假字、多義詞、古今異義詞、活用詞語(名詞用作狀語、形容詞用作動詞、意動用法、使動用法等)、特殊難解詞語准確理解,並且在譯文中正確地體現出來。

2、關鍵虛詞

關鍵虛詞,主要指文言語句中的副詞、連詞、介詞。虛詞的翻譯要注意兩點:

(1)必須譯出的:有實詞義項的要譯出實義,如作代詞的「之」「其」等;現代漢語中有與之相對應的虛詞進行互換的,如「之」「而」「以」「於」等。

(2)不必譯出的:在句中起語法作用的「之」、發語詞及句末語氣助詞等。關鍵虛詞的翻譯,要仔細辨明詞性及意義,能譯則譯,不需要譯出的切不可強行譯出。

3、文言句式

文言句式在翻譯題目中是重要的得分點,考生審出譯句中的特殊句式是關鍵。考生要注重積累,重點掌握容易忽略的定語後置句、賓語前置句和固定句式等。

Ⅳ 孔子文言文《論仁》翻譯

論語 《論仁、論君子》

文體: 本篇屬語錄體。語錄體就是用對話的形式,直接記錄人物的言論,條列寫載。

主旨: 說明孔子所提倡的仁道的內涵及君子應有的修養風度。仁的實踐先要剋制私慾,按照禮的要求去做;至於君子人格的核心,是一切言行都應合乎義理。

表列:


仁的綱目
1. 總綱 — 「克己復禮」

2. 條目 — 「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

仁者本質
「安仁」,可「久處約」、「長處樂」。

「能好人,能惡人」,能本著正道去要求別人。

「不憂」,與知者、勇者同具自信。

「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視仁比生命更為重要。

行仁方法
「居處恭,執事敬,與人忠」,無論何時何地都態度嚴謹認真。

以正道取富貴,以正道除貧賤,片刻不違背仁。

君子

君子品德
「不憂不懼」,兼有仁者和勇者的品德。

時常「內省不疚」,所以胸懷坦盪。

「喻於義」而不「喻於利」。

「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

「求諸己」而不「求諸人」。

原則
「先行其言,而後從之。」

「恥其言而過其行。」

「病無能」而「不病人之不己知。」

君子行事

方法
儀表莊重、威嚴。

「主忠信,無友不如己。」

「過則勿憚改。」

「義以為質,禮以行之,孫以出之,信以成之。」

各章大意:

《論仁》總括本篇七則語錄,孔子對「仁」的涵義論點有:

1. 「仁」是衡量君子的標准,只有君子才能安貧樂道。

2. 「仁」是發自內心的,不隨環境改變。

3. 「克己復禮」為仁的總綱,即抑制私慾,依循禮制。

4. 「非禮勿視,勿聽,勿言,勿動」是為仁的綱目,一切舉止,均合乎禮。

5. 「仁者」心無憂慮,胸懷寬達。

6. 「仁者」待人處事恭敬盡責,能舍己為群。

《論君子》總括本篇十則語錄,孔子論述一個君子所應具備的態度和修養有:

1. 君子要儀容端莊,舉止穩重,有過則改,方足為人之表范。

2. 君子以忠、信、仁、義為原則。

3. 君子要言行一致,重視實踐。

4. 君子心境寬祥,心地光明。

5. 君子待人,成人之美。

6. 君子為學勤恆,在求本身進德,不誇炫其功。

7. 君子凡事嚴格要求自己,不苛責別人。

【內容討論】

一、 孔子生於甚麼時代?孔子時常論仁、論君子,這些言論反映出那個時代是怎樣的?

答: 孔子是春秋末期的思想家,因而目睹了春秋時代王權低落、禮制崩潰和諸侯殺伐的情形。為了挽救封建禮制,他提出仁的學說,並且舉出君子這個理想的人格,呼籲天下人行仁和遵守君子之道。他的呼籲正好反映出春秋時代人心險詐和小人充斥的政治現象,是一個黑暗時代的回響。

二、 孔子認為仁的價值怎樣?他對行仁有甚麼具體方法?

答: 在孔子的眼中,仁是至高無當尚的品德,為了實踐仁,人是應該不惜任何代價的。所以他說:「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本來每個人都最珍惜自己的生命,但在遇到與行仁互相沖突而無所選擇的情況時,孔子主張舍棄生命來維護仁德,由此可見仁的價值。

要行仁,當然得依循正確的方法。這可以分為概括和具體兩方面來說:

1. 概括的行仁方法是孔子對顏淵所說的「克己復禮」,而它的條目便是「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簡言之,就是言行舉止 都要合符禮制,不可逾越。

2. 具體的行仁方法則有兩項,一是獨處時和待人處事時的態度,二是對富貴貧賤的態度。在獨處時,孔子主張要態度端正;在處事時,孔子主張要態度嚴謹;在待人時,孔子主張要態度忠誠。(居處恭,執事敬,與人忠。)總括而言 ,就是無時不是嚴謹認真。

至於富貴貧賤,本來人人都愛富貴而厭貧賤,但孔子認為必須憑正道去取得富貴或脫離貧賤,否則就是違背了仁德,而且這種正義的態度必須貫徹到底,不容有一刻疏忽,也不應受環境的影響,而有所改變。(富與貴……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

三、 試就《論仁》一篇內容,說明下列四項「仁」的涵義:

1. 克己復禮 — 這是為仁的「總綱」。孔子認為要剋制自己的私慾,使言行回復合禮的境地,而其「細目」是「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一切舉止均合乎禮,便達到仁德之境。

2. 處事忠敬 — 孔子回答樊遲問仁,說:「居處恭,執事敬,與人忠。」即閑居沒有事情做時,要用嚴謹的態度面對生活,做事嚴肅認真,待人誠實。

3. 舍己為群 — 孔子認為:「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因為他們有崇高的節操,寧可為了維護仁道而獻出自己生命,絕不苟且偷生,使仁道受損害。

4. 胸懷寬達 — 孔子說:「仁者不憂」。仁者樂天知命,悲天憫人,大公無私,不重得失,經常反省自己發覺沒有甚麼過錯,所以胸懷寬達,無私慮私憂。

四、 試綜合《論仁》各則內容,說明「仁者」在下列四方面的應有表現:

1. 修養自己: A. 居處恭 平日起居恭謹莊重,做事嚴謹認真。

B. 克己復禮 克制自己私慾,凡事依禮而行;不合禮的不看,不聽,不說,不做。

C. 不憂 反省自己,問心無愧,可以做到不憂。

D. 安仁 實行仁德就心安。

2. 對待別人: A. 與人忠 對人誠實,尊重。

B. 能好人,能惡人 能公正地喜歡好人,憎惡壞人,不會因私心而好惡某人。

3. 處理事情: 執事敬 — 常抱嚴肅認真態度處理事情。

4. 環境改變: 仁者的表現不會隨環境而改變,無論生活貧賤,倉猝匆忙或顛沛流離的時候也不會違背仁德,甚至到了生死關頭,也只會犧牲自己來成全仁德。

五、 試據《論仁》一文內容,比較「仁者」與「不仁者」有何不同?

答: 孔子認為,「仁者」具有高度的道德修養,人格完美,對人處事的態度合乎禮法。「不仁者」則沒有道德修養,缺乏堅貞操守,言行態度流於奸詐虛偽,甚至損人利己。他對於二者的界限作如下劃分:

A. 精神表現 — 孔子說:「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仁者不會為了求取生存而損害仁德,只會犧牲一己之生命以成全仁德。反過來說,不仁者則顧全私利,會貪生怕死,甚或損人利己。

B. 對人態度 — 孔子說:「惟仁者,能好人,能惡人。」只有具有仁德的人才懂得愛人和恨人,能分辨是非曲直,親賢去惡。反過來說,不仁者則是好壞不分,是非顛倒。

C. 人格操守 — 孔子認為仁者具有堅貞不屈的意志,安貧樂道的精神,他說:「仁者安仁。」又說:「仁者不憂。」反過來說,不仁者因道德修養不同,易受物質引誘,不能安於貧賤,亦不能長享快樂。所謂「不仁者,不可以久處約;不可以長處樂。」

六、 試就《論君子》一章內容,略述「君子」之人格形態。

答: 「君子」本為我國古代貴族的通稱,《論語》中的「君子」,多指有仁德的人。君子之修養, 乃包括言行、風貌、對人處世之態度,以及治學做事的方法。綜合《論君子》一章內容,「君子」之人格形態輪廓如下:

1. 言行一致 — 平時謹慎言語,必須做到言行一致,始能成為君子。孔子說:「君子恥其言而過其行。」又說:「先行其言,而後從之。」

2. 儀容端莊 — 孔子說:「君子不重,則不威,學則不固。」因為儀容端莊,舉止穩重,方足為人之表范。

3. 心境寬祥 — 君子心境安泰,不做壞事,所謂「君子不憂不懼。」又說:「君子坦盪盪。」心地光明,內省不疚,自然無懼於中。

4. 進德修身 — 君子明曉大義,不計較利益。君子修養自己,「義以為質,禮以行之」,做人以義為根本,依據禮來行事,凡事必憑正道去做,連處於富貴和去除貧賤都「以其道得之」,一生「無終食之閑違仁」,就是匆忙極了,以至流離失所的時候,也是如此地忠於行仁。

5. 待人處事 — 君子是個辦事認真的人,他先「求諸己」,嚴格地要求自己,而且「病無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只擔心自己能力不足,辦不好事情,而絕不愛誇誇其談,不切實際。可知君子之學,在求本身進德,不是誇炫自己以取悅他人。

這是因為他具有「恥其言而過其行」的品性,所以做事踏實,寧願「先行其言,而後從之」,把事辦好才說。君子「主忠信」,處事以忠、信為主,同時要慎交朋友,以免影響自己道德進益,所謂「無友不如己者。」孔子又說:「過則勿憚改」,有錯不怕改過,這樣才有進步。君子能「成人之美」,能嘉許別人、幫助別人完成所做的好事;並勸誡朋友,阻止朋友做壞事。

七、 試就下列各項比較君子和小人的不同:

答: 在《論語》中,「君子」一詞經常與「小人」相對,大概是指有德行和缺德的人。《論君子》一章「君子」跟「小人」有著明顯的分別:

1. 本質方面 — 君子喻於義(只知道行仁義,以義為本質)。

小人喻於利(只知道求利益,作私利營謀)。

2. 對己方面 — 君子求諸己(只會責備自己)。

小人求諸人(只會埋怨別人)。

3. 待人方面 — 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成全、嘉許別人的行為,不成全、嘉許別人的壞行為)。

小人反是(相反)。

4. 心境方面 — 君子坦盪盪(平靜安舒而心懷寬廣)。

小人長戚戚(經常顯出憂愁的樣子)。

八、 在《論語》中,「仁者」和「君子」有許多相同之處,試據《論仁》、《論君子》二章歸納類比,說出二者概念相近之處。

答: 「仁」是「君子」必要的修養。孔子說:「君子去仁,惡乎成名?」拋棄了仁德便不能稱為君子,可見兩者關系之密切。「仁者」是「有仁德的人」,而「君子」必須實踐「仁」才能成君子,所以二者概念大致相同,現試從下列三個角度論述 :

1. 做人准則方面 — 仁者「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也絕不循不正當的途徑去求取富貴,不會用不正當手法去擺脫貧賤;君子是「喻於義」,明曉大義,不為利益、富貴動搖意志,兩者都堅守原則。

2. 待人處事方面 — 仁者的特點是「居處恭,執事敬,與人忠。」這跟君子「主忠信」、「義以為質禮以行之,孫以出之,信以成之。」的特點十分接近。仁者愛憎分明,大公無私,有正確的好惡標准;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嘉許別人,幫助別人去完成好事,不幫助別人做壞事。

3. 個人心境方面 — 仁者「不憂」,安於仁德,無論在任何時間、地方、處境都不會違背仁德,樂天知命,所以沒有憂愁;而君子也是「坦盪盪」和「不憂不懼」,以德行要求自己,經常自我反省,因貫徹始終地行仁而放懷自適。

九、 試就《論仁》、《論君子》二章內容,舉例說明下列兩項孔子教導學生的方法:

1. 著重啟發:孔子教導學生,往往因應學生的程度,用慢慢引導的方式啟發。如顏淵問仁,司馬牛問君子,孔子先扼要提出見解,待學生再追時才詳細說明。孔子又常用「反問」的方式去刺激學生思考問題,例如「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內省不疚,夫何憂何懼?」等句便是。

2. 因材施教:孔子平日教學,注重個別開導,對學生所問,視各人性格修養程度之不同,而分別作答。例如顏淵和樊遲同樣問怎樣做才能達到仁,孔子給他們的答案便不同。孔子知道顏淵領悟力強,修養工夫深,所以孔子答以「克己復禮」之義;樊遲領悟力不及顏淵,有一次樊遲向孔子問農圃的事,孔子只說「吾不如老農」、「吾不如老圃」,根本不願回答。及至樊遲走出屋外,孔子便對其他弟子感嘆說樊遲沒有大志。

面對這樣的學生問仁,孔子就告以「居處恭,執事敬,與人忠」三種具體的做法,以符合樊遲較為呆板的性格。

又例如子貢和司馬牛問怎樣才算是君子,孔子也給予不同的答案。子貢有時會有「言過其行」的缺點,孔子就教他「先行其言,而後從之」,使他先由矯正自己的缺點做起。司馬牛常常憂懼,孔子就教他「不憂不懼。」此種「因材施教」方法實與現代教育原理相合。

十、 根據《論語》一文詳細解釋下列各句含意:

1. 「不仁者,不可以久處約,不可以長處樂」

答 沒有仁德的「不仁者」不能抵受物慾財利的引誘,當他們長久居於窮困之中,因為不甘貧窮,就會不擇手段,為非作歹以求富貴,所以不可以「久處約」。同樣道理,當「不仁者」長期居於安樂生活中,又會驕奢淫逸,放盪而不自覺,所以不可以「長處樂」。

2. 「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

答 孔子說有智慧的人不疑惑。因為智者能審物明辨,善於判斷,不受情緒左右,能依理而行,一切謠言、假象,都不能疑惑他,所以亦有「謠言止於智者」這句話。

有仁德的人樂天知命,內省不疚,事事都大公無私,不重視個人得失,所以不會憂慮。

勇敢的人果敢正義,不計禍福,所以不會畏懼。大勇如愛國守土,沙場殺敵;小勇如維護正義,敢言敢為,都有「雖千萬人吾往矣」的勇氣。

3. 「君子喻於義」

答 君子行仁義,以義為本。孔子所說的「義」,是正確的道理的意思,也就是他所說無論富貴、貧賤都必須「以其道得之」的「道」。君子要顯出「義」,便須遵守禮法、態度謙遜和誠實不欺,這樣才成其為君子。

4. 「君子不憂不懼」

答 君子凡事依禮而行,不犯錯誤,所謂「內省不疚,夫何憂何懼?」反省自己,問心無愧,不做虧心之事,故立身處世,自然不擔心不畏懼 。

5. 「君子病無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

答 君子不擔憂別人不了解知道自己,只憂慮自己沒有真正本領,沒有被別人賞識的條件。

【作法探究】

一、 試為下列各句配對:

1. 君子去仁,惡乎成名? ‧ 5 ‧ 疊詞

2. 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 ‧ 2 ‧ 對比

3. 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 ‧ 1 ‧ 反問

4. 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 ‧ 7 ‧ 借代

5. 君子坦盪盪,小人長戚戚。 ‧ 3 ‧ 排比

6. 君子無終食之間違仁。 ‧ 6 ‧ 借喻

7. 雖之夷狄,不可棄也。 ‧ 4 ‧ 對偶

二、試解釋下列各句括弧中字詞的詞性和意義:

1. 仁(者)安仁。 答:代詞。人。

2. 不以(其)道得之。 答:代詞。它的。

3. 惡(乎)成名? 答:助詞。呢。

4. 而由人乎(哉)? 答:助詞。嗎。

5. 請事斯語(矣)。 答:助詞。了。

6. 雖(之)夷狄。 答:動詞。往、去。

7. 學(則)不固。 答:連詞。就、便。

8. 先行其言,(而)後從之。 答:連詞。表示上下兩個動作的承接關系。

9. (夫)何憂何懼。 答:助詞。無義。

【試題舉隅】

93 《論語》用「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小人反是」將君子和小人對比,又說小人「喻於利」、「長戚戚」、「求諸人」。綜合來說,孔子認為君子與小人在立心和行事兩方面有什麼分別?試用自己的文句加以說明。(8分)

答 君子與小人的立心、行事方面的分別:

君子 立心:  胸懷寬廣/眼光遠大。君子喻於義而坦盪盪。明曉大義,不計較利益。

 發憤向上/盡力催促(要求)自己。君子求諸己,只病己之無能,先行其言而後從之,無友不如己者,過不憚改。

 心境舒泰。君子坦盪盪,不憂不懼。

行事:  以道義為准則。君子喻於義,義以為質。

 鼓勵、協助人家做好事。君子成人之美而不成人之惡。

小人 立心:  心胸狹窄/目光短淺。小人只喻於利而長戚戚。

 只管向別人提出要求,誇誇其詞。小人求諸人。

 心中憂慮無時或已。小人長戚戚。

行事:  以謀取私利為目的。小人喻於利。

 慫恿、引誘人家做壞事。小人成人之惡而不成人之美。

96 (1) 據所讀《論語》,用自己的文句解說「安仁」、「利仁」、「害仁」、「成仁」的含義。(6分)其中所提及的是哪些人?(2分)

答 四者的含義:

 安仁:自己能實行仁德,便覺心安。

 利仁:明白行仁德對己對人有利,便勉力實行。

 害仁:為求保有生命,所作所為竟違反(離棄)仁德原則。

 成仁:寧願捐棄(犧牲)性命,體現(實踐)仁德精神。

所提及的人:

有仁德的人/仁者;有智慧(聰明)的人/知者;

有志氣、有仁德的人/志士仁人。

(2) 《論語‧顏淵第十二》一章雲:

司馬牛問君子。子曰:「君子不憂不懼。」曰:「不憂不懼,斯謂之君子已乎?」子曰:「內省不疚,夫何憂何懼?」

 《論語》的文體形式有什麼特點?《顏淵第十二》指什麼意思?(4分)

答 屬語錄體,以問答形式表達哲理。分章節,篇輻短。

《顏淵第十二》中顏淵是篇名,論語以每篇的首二、三字為篇名。第十二是篇序,即第十二篇。

 解說「內省不疚」的含義。(2分)

答 經過自己冷靜的反省,不覺得做了錯事,不感到內疚欺仄。

 在《廉頗藺相如列傳》中,藺相如舍人對於相如引車避匿一事,有什麼反應?怎樣看出藺相如有君子氣度?(3分)

答 藺相如舍人的反應:

他們認為藺相如害怕廉頗,是怯懦的表現,因而感到十分丟臉,紛紛要求離去。

Ⅳ 孔子論孝悌全文翻譯,在線急求啊!!謝謝!!!

【原文】
2、子曰:「弟子入則孝①、出則弟,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版。行有餘力,則以學文②。」權

《論語•學而篇》
【注釋】
① 弟子:此指年紀幼小的人。 ②文:指古代文獻。

【翻譯】
孔子說:「弟子們無論在家還是出外都要孝敬父母,敬愛兄長,言行謹慎而誠信,廣泛地關愛民眾,並且親近有仁德的人。做到這些以後,如果還有時間和精力,那麼就可以用來讀書學習文獻知識了。」

【解讀】
「入」「出」互文見義,意即不論是「出」,還是「入」,都要講究「孝」「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三句緊隨,一氣呵成,魚貫而下,語勢自然。孝、悌、謹、信、愛、仁,孔子從六個方面告誡弟子。以「孝悌」為根本,「謹」「信」「愛」為行為規范,以「仁」為核心,以「仁」為奮斗目標。學習應是廣義的,不僅僅限於學習書本知識,首先是學做人,其次才是「學文」。孔子教育學生,要求做人在前、讀書在後;進德在前,修業在後。這段話表現了孔子為「學」的基本思想。

熱點內容
末世化學家txt下載 發布:2025-10-20 05:02:05 瀏覽:397
教學常規學習心得 發布:2025-10-20 04:03:06 瀏覽:298
推拿手法教學 發布:2025-10-20 01:15:51 瀏覽:398
教師師德素養提升總結 發布:2025-10-19 23:57:12 瀏覽:68
舞獅鼓教學 發布:2025-10-19 16:17:31 瀏覽:669
杭州市教育局電話 發布:2025-10-19 09:21:50 瀏覽:285
中非歷史關系 發布:2025-10-19 06:47:41 瀏覽:5
師德雙八條 發布:2025-10-19 05:31:17 瀏覽:360
大學物理第十一章答案 發布:2025-10-19 04:36:23 瀏覽:750
如何讓網吧 發布:2025-10-19 01:49:35 瀏覽:7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