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科課程名詞解釋
『壹』 學科分化的名詞解釋
器官發生(organogenesis)亦抄稱器官形成,一般指脊椎動物個體發育中,由器官原基進而演變為器官的過程。各種器官形成的時間有早有晚,通過器官發生階段,各種器官經過形態發生和組織分化, 逐漸獲得了特定的形態並執行一定的生理功能。中文名器官發生外文名organogenesis亦????稱器官形成性????質器官原基進而演變為器官的過程
『貳』 比較文學學科,翻譯文學,世界文學(名詞解釋)
比較文學作為一個學科形成於19世紀70年代到20世紀初,形成和進一步發展的中心在法國(梵·第根等人)。
法國論學派:將比較文學看作「文學史」的一支,研究不同國家和民族的作家作品之間的相互關系,強調「事實聯系」的實證主義方法。
美國學派:將比較文學看作一種文學研究,涵蓋文學史、文學批評和文學理論三個方面。既包括「事實聯系」的文學關系研究,也包括無事實聯系的跨國界文學研究,還包括對文學與其他學科的比較研究。
比較文學:一種開放式的文學研究,具有宏觀的視野和國際的角度,以跨民族、跨語言、跨文化、跨學科界限的各種文學關系為研究對象,在理論和方法上,具有比較的自覺意識和兼容並包的特色。比較文學的研究對象,是跨民族、跨語言、跨文化界限和跨學科界限的各種文學關系。
跨民族意味著:一,把比較文學與民族文學的研究加以區別,強調不同文化之間的比較,跨民族的根本意義在跨文化。二,一個多民族國家之內的各民族文學之間的比較研究也在比較文學范圍之內。
各種文學關系:包括事實聯系(實際存在於兩個或多個民族文學之間的相互關系和相互影響)
價值關系(有些文學現象,雖不存在實際的聯系,但其相同和相異具有某種可比性和研究價值,它們之間的內在價值聯系)
交叉關系(文學和其他學科之間的關系,包括相互影響、互相闡發等關系)
比較文學的性質:文學研究的一支,是一門獨立的學科,而不單純是一種研究方法。它具有特定的研究領域,一種強烈的自覺的比較意識,研究工作中的比較的立場,超越各種界限,在不同參照系中考察文學現象,貫穿始終的、須臾不可缺少的比較的方法。
比較文學的特徵:開放性、宏觀性。開放性:比較文學最根本的特徵。比較文學是一個巨大的、不斷運動的開放體系,它的開放性有三層意思:
1,不受時間、空間以及作家、作品本身地位高低、價值大小的限制。只要它們之間存在可比性、能得出有意義的結論。
2,比傳統文學研究具有更寬泛的內容,是一個作家、作品、讀者、世界四極相互運動的宏大模式。
3,在研究方法上以比較分析法為主兼容並包,並且具有迅速接納(人文、社科、自然科學)新思想、新方法的敏銳和自覺,這一點在當代具有相當大的優越性。
宏觀性:從國際的角度俯視各種文學現象,進行宏觀的比較剖析,具有寬闊的視野和宏大的胸懷。
國別文學:按國家這樣的政治概念相區別的文學。
民族文學:按民族區分的文學。是比較文學的出發點。
世界文學:歌德最先提出的一種文學發展的美好遠景。
總體文學:詩學或美學的總稱,實際是文學理論的別稱,沒有規定一種比較的研究方法。
可比性:指跨越性文學現象中,由於實際存在的各種內在聯系,而具有的比較研究的可能和比較研究的價值,是比較文學學科的理論根基,是客觀存在而又有待我們發掘的。
比較文學的目的和功能:幫助我們更好的認識文學的本質和文學文學發展的動因,對文學作品的影響、意義、價值進行研更好地探討文學規律,促進文化交流,促進民族文學的繁榮和推動世界文學進步。
《管錐編》:錢鍾書所著,1979年問世,標志中國比較文學的復興,從具體作品和具體的文學現象出發,尋找具有普遍意義的藝術規律,在中西文學和中西文論的闡發研究方面具有獨到見解,為中國比較文學的發展開辟了道路。
比較文學的基本類型:影響研究、平行研究、闡發研究和接受研究。
影響研究:比較文學的基本研究類型之一,早期實踐中的唯一類型,以一種強烈的歷時意識通過廣泛搜集材料,對事實和進行嚴密考據、分析、歸納,來研究各民族文學之間建立在事實基礎上的、超越國界的相互聯系和相互影響,包含著對藝術創作活動本質的理解。
平行研究:將「類似」的、可比的,但沒有直接關系的屬於兩個或多個不同民族的文學、作家、作品加以比較,研究其異同,得出有益的結論,注重作品的內在因素和美學價值,要求研究對象具有「可比性」和「文學性」。
闡發研究:比較文學中的一種研究類型,最先由我國台灣學者提出,包括用外來的(本民族的)文學理論來闡發本民族的(外來的)文學作品和文學現象、不同民族文學理論的相互闡發和別的學科及理論來對文學進行闡發、解釋文學現象。是一種雙向的、相互的闡發,通過具體的、細微的研究來說明基本道理。
接受研究:研究作家作品對不同民族的廣大讀者(聽眾、觀眾)產生的作用,即一部文學作品被外民族讀者大眾接受的情況,是受到接受美學影響的、充分考慮讀者的參與作用的研究類型。
文學范圍內比較研究的若干領域:神話和民間文學的比較研究、文類學、主題學、媒介學、形象學、思潮流派比較研究、比較詩學等。
文類學:對於文學形式的各個種類和類型以及文學風格的比較研究,通過歷時的和共識的方法,了解文類發展的歷史和基本特徵,認識作家的獨創和文學的民族傳統、民族特徵。
主題學:通過對同一題材、主題、母題、情節、人物、意象在不同民族的文學作品中的不同表現以及它們之間的聯系以及流變的歷時,研究不同作家對它們的不同處理,以及這種流變和處理的根源。
媒介學:比較文學研究中對文學交流過程中起傳遞作用並實現文學交流的人和事物——媒介的研究,分為對個人媒介、團體與環境媒介以及文字材料媒介的三大類研究。
形象學:脫胎於影響研究,是比較文學學科中的一個門類,研究某國文學作品中的異國異族形象,關注作家在作品中如何理解、描述、闡釋作為他者的異國異族,探索異國異族神話的創造過程和規律,分析其社會心理背景以及深層文化意蘊。
「套話」:在形象學中,套話是指一個民族在長時間內反復使用、用來描寫異國或異國人的約定俗成的片語。是他者形象在文本中的最小單位,是在民族心理定勢推動下一種不由分說的表述,標志著對「他者」的凝固看法。
比較詩學:比較文學中的一個研究領域,專指不同民族不同文化體系的文學理論的比較研究,用更廣闊的研究視野和國際角度,以自覺的比較意識,超脫本民族文化體系的「模子」,站在更高的層次上探求人類文學的「共同規律」。(對中國學者來說,最重要的是中西比較詩學。)
1、英文中的「比較文學」一詞是1886年由波斯奈特在《比較文學》一書中給予確定並使用的。2、比較文學作為一門學科最終誕生於19世紀70年代末至90年代。3、比較文學誕生的標志是比較文學雜志的出現、比較文學理論著作的問世、比較文學作為一門正式的課程進入高等學校的課堂和比較文學學位論文與工具書的出現。4、世界比較文學大致可以分為法國學派、美國學派和中國學派三大學派。5、當代文類學把文學作品分抒情類、敘事類和戲劇類三大類。6、《文心雕龍》的作者是劉勰。7、形象學的研究內容包括外部研究、內部研究兩方面。8、中國大陸第一部比較文學概論性著作是1984年盧康華、孫景堯所著的《比較文學導論》。9、中國的比較文學研究開始得比較早,但是形成一門獨立的學科則是在20世紀80年代。10、淵源學分為筆述的淵源,口傳的淵源,印象的淵源,孤立(直線式)的淵源和集體的淵源。11、比較文學的可比性由文學性、跨越性和相容性三個條件組成。12、比較文學研究領域的各種文學關系大致包括影響關系、價值關系和交叉關系三個方面。13、《管錐編》的作者是錢鍾書。14、英文中的「比較文學」一詞是1886年由波斯奈特在《比較文學》一書中給予確定並使用的。15、比較文學的變異研究包括文學變異和文化過濾、譯介學、形象學、接受學和文學的他國化研究。16、梵·第根的代表作是《比較文學論》。17、中國大陸第一部以「比較詩學」為名的著作是《中西比較詩學》。18、《原始文化》的作者是泰勒。
二、簡要回答:(30分)
1、什麼是題材研究? 就是研究不同作家對相同或相似題材的不同處理,以及產生不同題材的文化根源。
2、什麼是「文學誤讀」? 文學誤讀本來是閱讀學中的概念,指偏離閱讀對象本身的意思和內容的閱讀。過去常用來指稱不正確的閱讀,誤差性閱讀或閱讀理解錯誤。比較文學中指文學作品在傳播和接受過程中發送者文化的損耗和接受者文化的滲透而形成的誤差。
3、什麼是「套話」? 指一個民族在長時間內反復使用、用來描寫異國或異國人的約定俗成的詞彙。也由學者譯為「滯定型」,或把套話描述為「我們頭腦中已有的先入之見」。「套話」也是自我關於「他者」的社會集體想像物。
4、什麼是比較文學的可比性?可比性就是比較研究對象中存在的一種可資研究文學規律的內在價值,是提供比較研究的可能,並保證比較研究得以有效進行的前提。)比較文學的可比性指的是在跨國家、跨學科和跨文明的比較文學研究中尋求同的學理依據,是比較文學研究賴以存在的邏輯上的可能性。在比較文學發展的不同時期,這種學理依據是不斷拓展的。
5、什麼是「期待視野」?作者在「接受屏幕」所構成的接受前提下對作品向縱深發展的理解和期待。如古典小說讀者對「金榜題名」等大團圓結局的期待。
6、什麼是「社會總體想像物」?即指全社會對一個異國社會文化整體所做的闡釋。因為想像主體是生活在一定社會中的人,他們的思想必然受到其所屬文化的影響與制約,他們被其自身所屬的文化烙上了強烈的特徵。當他們對另一個文化進行審視時,必然帶有其社會整體想像的濃厚印記。
7、什麼是比較文學? 答:比較文學是以世界性眼光和胸懷來從事不同國家、不同文明和不同學科之間的跨越式文學比較研究。它主要研究各種跨越中文學的同源性、類同性、變異性、異質性和互補性,以實證性影響研究、文學變異研究、平行研究和總體文學研究為基本方法論,其目的在於以世界性眼光來總結文學規律和文學審美特性,加強世界文學的相互了解與整合,推動世界文學的發展。
8、跨文明闡發研究的主要方式有哪些? 答:我們依據闡發過程當中相關對象的不同,可以把跨文明闡發研究分為四種主要方式:作品闡發、理論闡發、科際闡發和綜合闡發。
9、在文學的他國化過程中,接受國如何以本民族的文化規則和思維方式為主? 答:首先就是接受國必須充分認識到本國文學傳統的重要性,尊重本國的文化規則和話語言說方式。其次,接受國在堅持本國文學文化規則的基礎上,結合本國文學和外來文學的特點,對外來文學進行本土化的改造。再次,文學的他國化研究還應該注意,文學的他國化必須與接受國當下的語境或者說是文學要求結合起來。
10、跨文明對話研究的主要方式有哪些? 答:跨文明研究的主要方式有:共同話題的對話、共同語境的對話、話語互譯的對話、雜語共生的對話與激活的對話等五種。
三、論述:(54分)
1、試論述跨學科研究。
(1)定義:是以文學為一端,以其他學科(如各種藝術、社會科學、自然科學)為另一端,對它們相互關系的研究。因而又稱為科際整合。目的在於揭示不同知識形態的一致性、共通性,同時也彰顯文學之為文學的獨特性,把握文學的內在規律。(2)必須注意文學性與系統性兩個方面。(3)舉例:比如文學與音樂:《詩經》與音樂的關系;文學與哲學:存在主義與文學。
2、試述文學翻譯中「文化誤讀」的消極作用和積極意義。
消極一面:「誤讀」就是對原作的「曲解」、「誤解」、「改變」,它自然會導致文學傳播中的部分失敗,使譯作讀者看不到異質文化文學的真相;而且,翻譯界已取得共識,文學翻譯應最大程度地在各個層面上忠實於原作,所謂「信、達、雅」,「誤讀」顯然與翻譯的宗旨相悖。如上世紀30年代,中國學界有人討論哈姆雷特的「孝」與「不孝」問題,應該說就是翻譯「誤讀」引起的後果。
積極作用:(1)便於外國文學作品在本國傳播,促進文化交流。(2)在「誤讀」中可能闡發出原作中一些未被發掘的新意,重新發現原作的價值,甚至「創造」出文學名家。(3)「誤讀」往往由譯者自身的文化歷史需求造成,因而它也能促進本民族文學的發展。(4)舉例:林紓對西洋文學的翻譯,對中國現代文學的意義。
3、試從形象學研究的角度談談19世紀中葉以後,西方人對中國人形象的描寫發生了怎樣的變化?
隨著中國國門被打開,19世紀中葉以前通過耶穌會士和啟蒙哲學家塑造的中國人形象發生了變化:(1)、態度上完全相反:由喜好到厭惡,由崇敬到詆毀;(2)、白人比其他人種優越的看法盛行起來,中國人的衣著打扮和行為舉止都變得醜陋滑稽;(3)、在思想和性格方面,中國人「善良」和「高尚」的神話也不再時興,代之以野蠻和麻木;(4)、這是由於社會意識形態的作用所造成的「社會總體想像物」的變化。
4、試述比較文學的三大學派及其基本特徵。
答:比較文學的三大學派及其基本特徵。
法國學派,主張影響研究。影響研究包括流傳學、淵源學、媒介學、形象學等研究。
美國學派,主張平行研究,指研究那些沒有明確直接的影響關系的兩個或多個不同文化背景的文學現象。平行研究還包括對文學與其他學科如哲學、宗教、心理學等之間的比較研究。
中國學派:以跨異質文明研究為基本特徵,主張雙向闡發研究。
5、試論述詩學與比較詩學的區別和聯系。
答:比較詩學和詩學既有聯系又有區別。
從聯系來看,詩學和比較詩學都是以文藝理論作為學科的中心,都在探討文學的基本規律。但是,二者的區別也是很明顯的,首先,詩學和比較詩學研究的對象不同。詩學是以文學實踐為對象。通過研究總結文學的經驗,而後上升到理論的層面做出闡釋,建立一套話語體系。而比較詩學則是以各文明的詩學為對象。在世界各文明中形成了各有千秋的種種詩學體系,它們都是人類文化的寶貴財富,都在一定的語境中對文學做出了探討,但這其中的差異也或大或小。怎樣溝通呢?這就是比較詩學的任務,讓各種詩學互識、互解、互補,以期在將來能夠在多元化的基礎上構建一種一般詩學(共同詩學)。其次,詩學和比較詩學研究的范圍不同。詩學一般是在一個文化內部進行的,而比較詩學必須要求在兩種或兩種以上的文化與文明中展開。如西方的詩學體系是歐洲文化和北美文化內進行的,這兩種文化實際上也是屬於同一種文化。真正總體性的比較詩學就必須在不同文明之間進行,當前廣泛引起學界重視的中西詩學的比較研究就屬於比較詩學的范圍。最後,詩學和比較詩學研究的方法不同。詩學常常運用的是歸納推理的方法,而比較詩學則更多的運用比較研究的方法。比較詩學的『比較』,不同於一般學術研究的比較。比較方法是一種辯證思維方式與方法論的結合,它是綜合的、多層次的,也是分析的,它超越了一般民族文學研究的方法,從總體上與對象構成了新的關系。
『叄』 學科中心模式(名詞解釋)
學科中心模式: 出發點是學科本身。主張學校課程應以各科知識的分類為基礎,以學科教學為核心,以掌握各科的基本知識、基本技能為目標。
『肆』 名詞解釋:語文課程資料
當代語文課程是學生在教師指導下的語文學習活動的總和,它既包括語文學科內容(學科課程),也包括學習者的經驗和體驗(活動課程);既包括顯性課程,也包括隱性課程;既包括語文課程目標和課程計劃,也包括學習過程本身的價值;既包括教材因素,也包括教師、學生、教材、環境四重因素的整合。 (希望可以幫助你)
『伍』 名詞解釋:信息素養。(信息技術教育應用學科)
「信息素養(Information
Literacy)」的本質是全球信息化需要人們具備的一種基本能力。簡單的定義包括能夠判斷什麼時候需要信息,並且懂得如何去獲取信息,如何去評價和有效利用所需的信息。
『陸』 學科滲透式教學 名詞解釋
學科滲透式教學----即將某個學科教育內容滲透到各門學科之中,通過各門學科課程化整為零地實施教育。這種課程模式,便於將這個學科領域的各方面內容分門別類,使學習者在各學科的學習中獲得相應的知識、技能和情感。
『柒』 舞蹈學科的一些名詞解釋
浪漫芭蕾 一 來龍去脈(1832~1876) 浪漫主義文藝思潮發端於18世紀末和19世紀初的巴黎,現實生活中的戰亂和苦難不但未泯滅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反而促使這個流派的藝術家創作出大量的不朽之作,其主要特徵是通過表現神秘莫測的超自然境界,傳達人們在世俗空間中難以如願的理想。表現在這個時期的芭蕾舞劇中,就大多是些不現實的仙凡之戀,如《仙女》(1832)、《吉賽爾》(1841)、《帕基塔》(1846)、《海盜》(1856)、《葛蓓莉婭》(1870)和《希爾維婭》(1876)等等。「巴黎」和「芭蕾」因此結下了不解之緣,而當時的芭蕾舞校曾多達數百家。 法國流派對芭蕾史作出的最大貢獻,是率先推出了輕盈飄逸的腳尖舞技術,而身為瑞典-義大利後裔的法國芭蕾巨星瑪麗·塔里奧妮則因在巴黎歌劇院金碧輝煌的大舞台上,主演了父親菲利波·塔里奧尼專門為她度身創作的「浪漫芭蕾的處女作」——《仙女》而名垂青史,更開創了一個「白裙芭蕾」的新時代。 作為「浪漫芭蕾的悲劇代表作」,《吉賽爾》將浪漫芭蕾那種「仙凡之戀」的題材和輕盈飄逸的動感發揮到了極致,其中由法國詩人和舞評家泰奧菲勒·戈捷創作的劇本令人心馳神往,法國作曲家阿道夫·亞當創作的音樂使人心曠神怡,兩位法國編導家讓·科拉利和朱爾·彼羅在第一、二幕中分別創作的好戲和好舞足以感天動地,而義大利表演家卡洛塔·格里西則將吉賽爾的人鬼情表現得摧人淚下。 浪漫芭蕾是法國流派芭蕾的興盛時期,其總體特徵與整個法國文化一樣,可謂高貴典雅、嚴謹規范、輕盈飄逸、情懷浪漫,具有典型的浪漫主義藝術特徵。這些特徵由於布農維爾這個法裔芭蕾家族的傳播,很快便在丹麥這個北歐國家生根、開花、結果,甚至在法國芭蕾衰落時,也依然得到發揚光大,並逐漸形成一個取之於法國,並具有自身風范的丹麥流派。
舞蹈形態與舞蹈文化
在人類的發展史上,舞蹈與人類的生存現實一直存在著本質性的關聯,舞蹈與人類學也有著漫長的、相互聯系的歷史。聞一多先生很早就運用文化人類學的研究方法對舞蹈「是什麼」作出了精闢的闡解:「舞是生命情調最直接、最實質、最強烈、最尖銳、最單純而又最充足的表現。」這一著名的論斷,從實質而言是聞一多先生在客觀的人類學視野中,通過舞蹈形態來解析、透視舞蹈的本質內涵。他的思維角度是從較為廣闊的意義上來闡釋「舞蹈是什麼」這樣一個哲學命題。他在《說舞》中根據澳洲風行的科羅潑利舞,進一步推論出世界各國的原始舞蹈都具有「生命機能總動員」的特點。應該說,聞一多先生的文化人類學探索向度,對我們認識舞蹈的文化原理是有很大幫助的,我們看到的是與生命本能最貼近的文化。毫無疑問,舞蹈是文化的一種表述形式,人類藉助了手舞足蹈的形式,把想像的、觀念的、整合著多種文化因素的東西化為形象性的、象徵性的舞蹈形態來轉述我們對生命及自然規律的認識。由此看來,任何形態的舞蹈,都是由它的文化因素所決定的,我們了解和分析這些舞蹈形態非常重要,但是更重要和最困難的是認識這些形態背後的東西。幾年前,我曾和日本的幾位文化人類學者赴西藏考察薩迦教派的喇嘛跳神。平心而論,如果僅從舞蹈形態上來欣賞薩迦跳神,它可能是一種低消耗的藝術審美,很難從形態上找出動律特徵。舉手投足極其緩慢,結構與情節全部儀式化了,一尊又一尊的佛神我行我素地表演法事儀軌,「局內」觀眾是那樣地虔誠和頂禮膜拜,而「局外」人要從頭到尾看完全部的跳神,還真需要耐性。然而,文化人類學者看到的是巫術與藝術、神學與美學、神格與人格的關聯,看到的是一種文化模式,一種可印證的歷史、社會、宗教、民俗的文化觀念。也許薩迦人並不認為他們在跳舞或從事什麼舞蹈活動,對他們來說,重要的是明了生死之念的虛幻,體悟生時救度的徵兆。在這里,跳神不是藝術形式而是心靈的表述。舞情、舞律、構圖在這里沒有更多的價值和意義,真正的價值和意義在於他們必須跳神,跳神是他們生命中的一部分。
在文化人類學的視野中舞蹈是一種文化象徵,它包括兩個層面的內容,一是外顯媒介和載體,它可能是最為民族化,最具地方色彩,最具有民俗意味,最受當地人認可的文化形態。另一層面是這種文化形態所包涵和體現的內隱的文化價值和意義。在這里,形態和文化是不可分隔的,這是因為文化因素形成了特定的形態,反過來形態又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文化。文化人類學的結論是:一定的文化意義是以一定的藝術元素為傳播媒介的,藝術形式反映了一定的社會行為和社會結構。並進一步回答藝術形式的文化特質是什麼,它體現和負載了何種文化意義,為什麼會製造和使用這種藝術形式,等等。
二、采風與田野調查
文化人類學的舞蹈研究有其獨特的立場,它與舞蹈藝術家的角度有其不同的地方。一般來說,舞蹈藝術家注重藝術的、美學的意義,而文化人類學者注重其文化意義的探討。但是在兩個不同的領域卻也有其共同的地方,他們都是深入到民間去采風和搜集資料,然而藝術家到民間去采風其關注點往往是舞蹈本身。諸如表現形式、語言符號、象徵意義以及風格、韻味、形態等,較少地研究和觀察舞蹈以外的其他文化現象。而文化人類學者的田野調查的概念范圍相當廣泛,他也探討藝術家所關注的問題,但是他對藝術的關注是全方位的,他研究的對象不僅是作為藝術的舞蹈,而是整個社區的各種文化現象與舞蹈的相互交織,以及它們之間的相互關系。文化人類學在描述和分析一個文化現象時,強調將研究對象置於整體文化中來觀察理解,要求在深入細致的田野調查中集中精力分析這個文化行為的結構與功能,以及整體文化與部分文化的關系。文化人類學認為社會文化每一個部分(制度、觀念、生存方式、生態環境等)都是緊密地關聯在一起的。目前散存在中國各民族的形態各異的民族民間舞蹈除了自己的一些獨立形態和表現方式之外,它世世代代沉澱在人們意識深層和社會心理機制中,它的文化包容量非常復雜而又博大精深,僅從舞蹈這個學科去研究可能會顯得貧乏和單薄。因此研究的方法應該是一種新型的、綜合性的、交叉性的、邊緣性的多學科研究。文化人類學的研究方法最大的特點就是深入田野調查,掌握第一手資料。因為田野調查能提供人類學家由內部去理解人們在一個特殊的生態環境所從事的特殊文化行為,通過深入的觀察和訪談來記錄、收集第一手資料。 舞蹈是人類最早發生的文化現象之一。舞蹈是原始人類生命情調最充足的表現,舞蹈是原始社會中拔高了的簡朴生活,舞蹈隨著原始人類身體的進化而發展,舞蹈又作為發達的肢體語言團聚起人類的原始社會。
自覺地把舞蹈作為審美對象,同時又自覺地把舞蹈作為人類自我形象塑造的藝術手段,嚴格來說是發生在近代以來的舞蹈現象。認識作為審美對象的舞蹈,一方面需要了解自然沉澱著歷史文化的舞蹈,一方面則需要了解舞蹈審美的動作協調原理與動機展開原則。本書並不羅列舞蹈藝術作品的形象營造與形態沿革,而是通過舞蹈藝術作品的典型剖析,幫助讀者步入舞蹈審美之門……
舞蹈詩
之所以為「詩」,就在於其動態表現具有詩的韻律和詩的意象。「舞蹈詩」的創作,說到底是「動態意象組合的造境活動」。這就是說「意象」作為詩歌藝術的最小單位,也是舞蹈詩的最小單位;在舞蹈詩中,直抒胸臆的動態應當讓位於審美意象的動態.在一部大型舞蹈詩中,作為最小藝術單位的「意象」要服從於整體「意境」的營造;因為意象著眼的是與單個物象或事象相聯系的動態,而意境著眼的是整個舞蹈詩的構思和境界.正是在這個意義上,我們視「舞蹈詩」為「動態意象組合的造境活動」。
『捌』 4.什麼是學科中心課程和兒童中心課程
1、學科中心課程,是指根據學校培養目標和科學發展,分門別類地從各門學科版中選擇合適的學生年齡特徵權和發展水平的知識所組成的教學科目,亦稱分科課程。
2、兒童中心課程理論是一種通過批判和超越赫爾巴特主義課程理論而建立和發展起來的課程理論,它徹底否定各種以學科主題為中心的傳統觀點,主張以學生興正職、愛好、動機、需要等為價值取向,以兒童社會活動為中心來研製課程。它的代表人物,最著名的是杜威。
『玖』 王權制的名詞解釋和學科概念
王權制,即君主制,是國家元首為世襲君主的政體,由單一國家領袖行使名版義上權或是事實上的政體權力,通常為世襲制,且為終身任期。
從發展史上,羅馬帝國和阿拉伯帝國時期,其王國多為絕對君主制。
當君主制的現代國家,如君主立憲制的日本、英國,及部分 君 主 專 制( 政 教 合 一 )的 阿 拉 伯 國家。
『拾』 舞蹈學科的一些名詞解釋
性格舞是指專業芭蕾舞者的一門必修課程,其實就是外國民族民間舞蹈。
浪漫芭蕾一般是指浪漫主義時期芭蕾,該時期代表作為《仙女》。
交響編舞,是一種新的芭蕾舞編創形式,尤以巴蘭欽的交響芭蕾最為流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