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潛文言文閱讀答案
㈠ 高中文言文閱讀訓練帶答案的
我發給你一些基礎的吧,這也是我高考時用的。
高中文言文閱讀基礎訓練12篇及答案
1.班昭續《漢書》
扶風①曹世叔妻者,同郡班彪②之女也,名昭,字惠班。博學高才。世叔早卒,有節行法度。兄固著《漢書》,其八表及天文志未及竟而卒。和帝詔昭就東觀藏書閣③踵而成之。帝數召入宮,令皇後諸貴人師事焉,號曰「大家」。每有貢獻異物,輒詔大家作賦頌。時《漢書》始出,多未能通者,同郡馬融伏於閣下,從昭受讀。
(選自《後漢書•曹世叔妻傳》)
[注釋]①扶風:古地名,今陝西境內。②班彪:當時著名學者。③東觀藏書閣:皇家藏書樓。
[文化常識]
女文史家。班昭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女文史家。她幫助哥哥班固完成了未竟的事業,而且對闡述《漢書》起到了重要作用,她的詩賦在當時也很著名。女性精通文史的在中國歷史上不多,另一個是漢末的蔡文姬(蔡琰,見後文),還有一個是宋朝的李清照,她是傑出的女詞人,她早年還同丈夫一起研究金石書畫。
[思考與練習】
1.解釋:①競_________②輒_________
2.翻譯:①和帝詔昭就東觀藏書閣踵而成之 ②師事焉
2.蔡文姬求情
董祀為屯田都尉①,犯法當②死。文姬③詣曹操請之。時公卿、名士及遠方使驛④坐者滿堂。操謂賓客曰:「蔡伯喈女在外,今為諸君見之。」及文姬進,蓬首徒行,叩頭請罪,音辭清辯,旨甚酸哀,眾皆為改容。操曰:「誠實相矜,然文狀⑤已去,奈何?」文姬曰:「明公⑥廄馬萬匹,虎士成林,何惜疾足一騎,而濟垂死之命乎!」操感其言,乃追原⑦祀罪。
(選自《後漢書•董祀妻傳》)
[注釋】①屯田都尉:職官名稱。②當:判決。③文姬:蔡文姬。④使驛:使者。⑤文狀:文書。⑥明公:對曹操的敬稱。⑦原:原諒,此指赦罪。
[文化常識]
蔡文姬。蔡文姬名琰,字文姬,東漢末年的女詩人,其父即蔡邕(字伯喈)。她博學有才辯,通音律。初嫁衛仲道。夫亡後歸母家。遇漢末大亂,為董卓部將所虜,歸南匈奴左賢王,居匈奴12年,有子女二人。曹操平定中原後,念蔡邕無後代,便以重金贖歸,再嫁董祀。她憑記憶寫出了四百多篇古文。她的《悲憤詩》及琴曲歌辭《胡笳十八拍》最為著名。當代戲劇家曹禺創作有話劇《蔡文姬》。
[思考與練習]
1.解釋:①詣_________②徒_________③廄_________④虎士_________
2.翻譯:①旨甚酸哀,眾皆為改容; ②誠實相矜;③濟垂死之命。
3.理解:「操感其言」屬什麼句式?
3.炳燭而學
晉平公①問於師曠曰:「吾年七十,欲學,恐已暮矣。」師曠曰:「何不炳燭②呼?」平公曰:「安有為人臣而戲其君乎?」師曠曰:「盲臣安敢戲其君?臣聞之:少而好學如日出之陽,壯而好學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學如炳燭之明。炳燭之明孰與昧行乎?」平公曰:「善哉!」
(選自漢•劉向《說苑》)
[注釋] ①晉平公:春秋時晉國國君。②炳燭:點燃蠟燭。
[文化常識]
「師曠」及其他。師曠是個盲樂師,他名字叫「曠」,但不姓「師」,因為他是當時著名樂師,所以叫「師曠」。這種以職業為姓的現象在春秋時還有:有個著名的工匠名石,世稱「匠石」,有個著名的製作車輪的師傅名扁,世稱「輪扁」。
[思考與練習】
1.解釋:①暮 ②安敢 ③善
2.翻譯:①安有為人臣而戲其君乎?
②炳燭之明孰與昧行乎?
3、上文「臣聞之」中的「之」屬代詞,它指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這則故事告訴我們什麼?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薛奎識范鎮
范鎮①字景仁,成都華陽人。薛奎守蜀,一見愛之,綰②於府舍,俾與子弟講學。鎮益自謙退,每行步趨府門,逾年,人不知其為帥客③也。及還朝,載以俱。有問奎入蜀何所得,曰:「得一偉人④,當以文學名世。」
(選自《宋史•范鎮傳》)
[注釋] ①范鎮:宋朝人。②綰(wǎn):留。③帥客:此指太守的賓客。④偉人:不平常的人。
[文言知識]
「陽」與「陰」。古代山的南面叫「陽」,山的北面叫「陰」。上文「華陽」,即華陽縣,它當在華山之南;又,「華陰」,當在華山之北。而水的南面稱「陰」,水的北面稱「陽」,恰與山相反。江蘇省的「江陰」市,當在長江的南面;「淮陽」縣當在淮河的北面。
[思考與練習]
1.解釋:①俾_________②益__________③退__________
④趨_________⑤逾_________
2.翻譯:①薛奎守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及還朝,載以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當以文學名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芮伯獻馬賈禍
周厲王使芮(ruì)伯帥師伐戎①,得良馬焉,將以獻於王。芮季曰:「不如捐之。王欲無厭,而多信人之言。今以師歸而獻馬焉,王之左右必以子獲為不止一馬,而皆求於子。子無以應之,則將曉②於王,王必信之,是賈禍也。」弗聽,卒獻之。榮夷公果使求焉,弗得,遂譖諸王,曰:「伯也隱。」王怒逐芮伯。君子謂芮伯亦有罪焉:爾知王之瀆貨而啟之:芮伯之罪也。
(選自明•劉基《郁離子》)
[注釋] ①戎:北方少數民族部落名稱。②曉:爭吵。
[文言知識]
伯仲叔季。「伯仲叔季」是古代兄弟之間的排行。老大往往取名為「伯」。上文芮伯,看來是老大。老二叫「仲」。孔子排行第二,故取名仲尼,後人亦稱之為孔老二。老三叫「叔」,老四叫「季」。上文「芮季」看來是芮伯的小弟了。月份是以「孟仲季」排列的,如春季第一個月為「孟春」,第二個月為「仲春」,第三個月為「季春」,夏、秋、冬以此類推。
[思考與練習]
1.解釋:①帥_________②捐__________③厭__________
④卒_________⑤逐_________
2.理解:①「將以獻於王」中省略了介詞賓語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榮夷公果使求焉」中省略了賓語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當以文學名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翻譯:①子無以應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是賈禍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遂譖諸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④爾知王之瀆貨而啟之,芮伯之罪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及之而後知
及之而後知,履之而後艱,烏有不行而能知者乎?披五嶽之圖以為知山,不如樵夫之一足①;談滄溟之廣以為知海,不如估客②之一瞥;疏八珍之譜以為知味,不如庖丁之一啜③。
(選自《魏源集》)
[注釋] ①一足:走一步。②估客:此指來往於海上的商人。③一啜(chuò):嘗一口。
[文言知識]
說「及」。「及」是個會意字,本指後面的人伸出手抓住前面的人,因此它有「接觸到」、「達到」、「夠得上」的意思。上文「及之而後知」中的「及」,就解為「接觸」,句意為接觸它之後才能知道(它的情況)。成語「望塵莫及」,意為看著車後捲起的塵土而追趕不上,比喻比不上別人。科舉考試中的「及第」,從字面上解釋是指達到名次,意為及格、錄取。
[思考與練習]
1.解釋:①烏_________②披__________
2.「五嶽」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五座高山。
3.翻譯:①履之而後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疏八珍之譜以為知味,不如庖丁之一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理解:本段文字的中心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管仲破厚葬
齊國好厚葬,布帛①盡於衣裘②,材木盡於棺槨。齊桓公患之,以告管仲,曰:「布帛盡則無以為蔽,材木盡則無以為守備,而人厚葬之不休,禁之奈何?」管仲對曰:「夫凡人之有為也,非名之則利之也。」於是下令曰:「棺槨過度者戮③其屍,罪夫當喪者。」未久,厚葬之風休矣。
(選自《韓非子》)
[注釋] ①布帛:泛指織物。②衣裘:裘,皮衣。此指死人的衣著。③戮:侮辱。
[文化常識]
「棺槨」及其他。上文有「材木盡於棺槨」,意為優質的木材都用在做棺槨上了。「棺」即棺材,裝斂死人的器具;「槨」即棺外的套棺,也就是說是棺材外再套一具棺材。古代的貴族,生前富貴榮華,極盡奢侈,死後也希望不朽,且能無窮享受,因此十分講究喪葬。屍體穿綾羅綢緞,甚至金縷玉衣。棺之外要加槨,棺與槨之間存放金銀財寶及生前用具,可惜這些都成了日後盜墓者的目標。
[思考與練習]
1.解釋:①無以_________②對__________③為__________
2.翻譯:①齊桓公患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禁之奈何?__________________;③非名之則利之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比較上文的兩個「夫」:①「夫凡人之有為也」中的「夫」,應理解為_____________;②「罪夫當喪者」中的「夫」,應理解為___________________
4.理解:齊國人為什麼好厚葬?請用原文中的句子回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董叔攀附權貴
董叔將娶於范氏①,叔向②曰:「范氏富,盍已乎!」曰:「欲為系援③焉。」他日,董祁④訴於范獻子⑤,曰:「不吾敬也。」獻子執而紡⑥之槐。叔向過之.曰:「子盍為我請乎?」叔向曰:「求系得系矣,求援得援矣,欲而得之,又何請乎?」
(選自《國語•晉語》)
[注釋] ①范氏:晉國正卿范宣子的女兒范祁。②叔向:晉國大夫。③系援:結交攀附。④董祁:范祁嫁給董叔後便稱董祁。⑤范獻子:范祁的哥哥。⑥紡:吊、懸。
[文言知識]
倒置句文言中有好幾種倒置旬式。上文「不吾敬」是其中之一。「不吾敬」要按「不敬吾」理解,意為不尊重我。這是一個否定句,有否定詞「不」表示(其他否定詞如「未」、「莫」、「毋」等),另外它的賓語是代詞「吾」(其他代詞如「我」、「爾」、「之」等),因為有這兩個前提,所以構成動賓倒置的句式。又如「勿之忘」,即「勿忘之」;「未之有」,即「未有之」。
[思考與練習]
1.解釋:①他日_________②執__________
2.翻譯:①范氏富,盍已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子盍為我請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欲而得之,又何請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王昭君出漢宮
漢元帝宮人①既多,乃令畫工圖之,欲有呼者,輒披圖召之。其中常者,皆行貨賂。王明君姿容甚麗,志不苟求,工遂毀為其狀。後匈奴來和②,求美女於漢帝,帝以明君充行。既召,見而惜之,但名字已去,不欲中改,於是遂行。
(選自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
[注釋] ①宮人:宮女。②和:和親。指異族之間用婚姻關系來保持雙方的友好關系。
[文化常識]
王昭君出塞。上文說的王明君,即西漢時的王昭君,她名嬙,字昭君。晉朝違避司馬昭的名字,故改王昭君為王明君或明妃。王昭君出生南郡秭(z ǐ)歸(今湖北境內)。史書上說,她早年被選入宮,竟寧元年(公元前33年),匈奴王單於來漢朝和親,她自請出嫁。按當時規定,和親者應是公主,而王昭君是普通宮女,故上文說「充行」(充當而行)。入胡後稱寧胡閼氏(yānzhī)。閼氏是王後的意思。她對改善漢朝與匈奴的關系起了一定作用。今內蒙古大青山麓尚有昭君墓。
[思考與練習]
1.解釋:①圖_________②但__________③中__________
2.翻譯:欲有呼者,輒披圖召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理解:「其中常者,皆行貨賂」中「常者」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常者」向_________________貨賂。
4.理解:「但名字已去」中的「去」,應理解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商於子駕豕
商於子①家貧,無犢以耕,乃牽一大豕②駕之而東。大豕不肯就軛③,既就復解:終日不能破一畦。寧毋先④生過而尤之日:「子過矣!耕當以牛,以其力之巨能起塊也,蹄之堅能陷淖⑤也。豕縱大,安能耕耶?」商於子怒而弗應。寧毋先生日:「今子以之代耕,不幾顛之倒之乎?吾憫而詔子,子乃反怒而弗答,何也?」商於子日:「子以予顛之倒之,予亦以子倒之顛之。吾豈不知服田⑥必以牛,亦猶牧⑦吾民者必以賢。不以牛,雖不得田,其害小;不以賢則天下受禍,其害大。子何不以尤我者尤牧民者耶?」寧毋先生顧謂弟子日:「是蓋有激者⑧也。」
(選自明•宋濂《宋學士文集》)
[注釋] ①商於(wù)子:作者虛構的人物。②豕(s h ǐ):同「豬」。③軛(è):牛拉東西時駕在頸上的曲木。④寧毋:作者虛構的人物。⑤淖(nào):爛泥。⑥服田:駕牲口耕田。⑦牧:統治、管理。⑧有激者:(心中)有不平之氣的人。
[文言知識]
說「以」。「以」既可作動詞用,也可作介詞、連詞用。它的解釋也相當靈活。上文「子以予顛之倒之」中的「以」,作動詞用,解為「認為」。有時「以」與「為」組合成「以為」或「以……為」,也解為「認為」。上文「必以賢」中的「以」,解為「任用」,也作動詞用。又,上文「無犢以耕」中的「以」,作連詞用;又,「子何不以尤我者尤牧民者耶」中的「以」,作介詞用,解為「把」。
[思考與練習]
1.解釋:①犢_________②尤__________③過__________
④應_________⑤幾_________⑥顧_________⑦蓋_________
2.翻譯:①既就復解,終曰不能破一畦者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吾憫而詔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子何不以尤我者尤牧民者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理解:本文的主題思想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6、及之而後知
1.①哪②翻閱 2.泰山、華山、恆山、衡山、嵩山 3.①走了之後才知道艱難;②通曉各種佳餚的菜譜,還不如廚師的嘗一口。 4.實踐第一。
7、管仲破厚葬
1.①沒有什麼用……②回答③作為、行動 2.①齊桓公為這事而擔憂;②用什麼辦法禁止?③不是為了名譽就是為了有利可圖。 3.①句首語氣詞,無義;②那些 4.非名之則利之也。
8、董叔攀附權貴
1.①往後的某一天②抓起來 2.①范氏是富貴人家,何不放棄(這門親事)!②你為什麼不替我(這門親事)!③(你)想要的都得到了,又為什麼要我替你求情呢?
9、王昭君出漢宮
1.①畫②只是③中途 2.想要召哪個宮女,就翻看容貌圖召喚她。 3.容貌平常;畫工
4.報出。
10、商於子駕豕
1.①小牛②責備③錯④回答⑤近於⑥回頭⑦大概 2.①好不容易套上了,可又掙脫了,整天不能耕一塊地;②我同情你才告訴你;③你為什麼不把責備我的話去責備那些統治百姓的人呢? 3.抨擊統治者不用賢人。
1 1.魏收改武學文
魏收①年十五,頗已屬文。及隨父赴邊,好習騎射,欲以武藝自達。滎陽②鄭伯調③之日:「魏郎弄戟(jǐ)多少?」收慚,遂折節讀書。夏月④,坐板床,隨樹陰諷誦⑤,積年,板床為之銳減,而精力不輟。以文華顯。
(選自《北齊書•魏收傳》
[注釋] ①魏收:北齊人。②滎(xíng)陽:古地名,在今河南境內。③調:嘲笑。(④夏月:夏季。⑤諷誦:背誦。
[文化常識]
「戟」及其他。上文鄭伯嘲笑魏收說:「魏郎弄戟多少?」其中「戟」泛指所有兵器。「戟」本是青銅製成的兵器,它將矛與戈結合在一起,既有「矛」直刺的功能,又有「戈」橫劈的作用。杜牧在《赤壁》詩中寫道:「折戟沉沙鐵未銷,自將磨洗認前朝。」其中說到的「戟」就是這種兵器。除矛、戈、戟外,古代進攻的武器還有刀、斧、箭、炮等。
[思考與練習]
1.解釋:①及__________②輟_________
2.翻譯:①頗已屬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欲以武藝自達___________________;③積年,板床為之銳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④以文華顯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遂折節讀書」有以下理解,哪一項是正確的?_______①就改變志向努力讀書;②因此跟隨別人讀書;③於是埋頭讀書;④就斬斷兵器致力讀書。
12.申屠敦之鼎
洛陽布衣申屠敦①有漢鼎②一,得於長安深川之下。雲螭斜錯③,其文爛如④也。西鄰魯生見而悅焉,呼金工象而鑄之。淬⑤以奇葯,穴地藏之者三年。土與葯交蝕,銅質已化,與敦所有者略類。一旦,持獻權貴人,貴人寶之,饗賓而玩之。敦偶在坐,心知為魯生物也,乃曰:「敦亦有鼎,其形酷肖是,第不知孰為真耳。」權貴人請觀之,良久曰:「非真也。」眾賓次第咸曰:「是誠非真也。」敦不平,辨數⑥不已。眾共折辱⑦之,敦噤不敢言,歸而嘆曰:「吾今然後知勢之足以變易是非也。」龍門子聞而笑日:「敦何見之晚哉?士之於文亦然。」
(選自明•宋濂《宋學士文集》)
[注釋]①申屠敦:復姓申屠。這是作者虛構的人物。②鼎:古代的炊具,三足兩耳。後演變為工藝品。⑧雲螭(chī)斜錯:雲與螭(獸名,外形像龍而無角)互相掩映交錯。④其文爛如:它的花紋斑斕。⑤淬(cuì):金屬燒熱後浸在水中或油中。⑥辨數:多次爭辯。辨,通「辯」。⑦折辱:挖苦。
[文言知識]
說「誠」。「誠」可指「誠實」、「誠心」。如「心誠則靈」,又如「無誠意則去」。上文「是誠非真也」中的「誠」,解為「確實」、「的確」,作副詞用,句意為這的確不是真品。又,「吾誠章某之子」,意為我確實是姓章的兒子。它又解為「如果」,如「誠能如此,則王業可興矣」,意為如果能這樣,那麼大王的功業可興盛了。
[思考與練習]
1、解釋:①布衣_________②焉_________③象________④穴________⑤略類________⑥第________⑦孰_______⑧次第________⑨已________⑩噤________
2.翻譯:①貴人寶之,饗賓而玩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其形酷肖是__________________;③吾今然後知勢足以變易是非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④士之於文亦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本文主題思想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班昭續《漢書》
1.①終②總是2.①漢和帝下令班昭到東觀藏書閣繼續完成《漢書》(就,到;踵,繼續);②像跟老師一樣向她學習。
2、蔡文姬求情
1.①拜見②赤足③馬棚④勇敢的士卒 2.①表露的思想極悲哀,聽的人都因此改變了臉色;②確實同情你(相,你); ③救助將要被處死的人。 3.被動詞。
3、炳燭而學
1.①遲、晚②怎麼敢③好 2.①哪有做臣子的跟國君開玩笑的呢?②點燃蠟燭明行走跟在黑暗中摸索而行哪個好呢? 3.下面一段話。4.活到老學到老;學習總比不學習好。
4、薛奎識范鎮
1.①使②更加③退讓④到、前往⑤超過 2.①薛奎在蜀地做郡太守;②等到薛奎回京城,便帶著他一同走;③必然憑文學出名。
5、芮伯獻馬賈禍
1.①同「率」②拋棄③滿足④最終⑤趕走 2.①以[之]獻於王;②使[人]求焉。 3.①你沒什麼用來應付他們;②這會招致災難的;③就在周厲王前誣陷他;④你明知周厲王貪財卻開了口,這是芮伯的過錯。
6、及之而後知
1.①哪②翻閱 2.泰山、華山、恆山、衡山、嵩山 3.①走了之後才知道艱難;②通曉各種佳餚的菜譜,還不如廚師的嘗一口。 4.實踐第一。
7、管仲破厚葬
1.①沒有什麼用……②回答③作為、行動 2.①齊桓公為這事而擔憂;②用什麼辦法禁止?③不是為了名譽就是為了有利可圖。 3.①句首語氣詞,無義;②那些 4.非名之則利之也。
8、董叔攀附權貴
1.①往後的某一天②抓起來 2.①范氏是富貴人家,何不放棄(這門親事)!②你為什麼不替我(這門親事)!③(你)想要的都得到了,又為什麼要我替你求情呢?
9、王昭君出漢宮
1.①畫②只是③中途 2.想要召哪個宮女,就翻看容貌圖召喚她。 3.容貌平常;畫工
4.報出。
10、商於子駕豕
1.①小牛②責備③錯④回答⑤近於⑥回頭⑦大概 2.①好不容易套上了,可又掙脫了,整天不能耕一塊地;②我同情你才告訴你;③你為什麼不把責備我的話去責備那些統治百姓的人呢? 3.抨擊統治者不用賢人。
11、魏收改武學文
1.①等到②停,此指懈怠 2.①很能寫文章;②想通過練習武藝求得功名;③經過好多年,板床因此磨損了很多;④憑文章華麗而著名。 3.①
12、申屠敦之鼎
1.①平民②指代漢鼎③模仿④打地洞⑤大體相同⑥只是⑦哪個⑧依次⑨停⑩閉口 2.①那權貴把它當成珍寶,在招待賓客宴飲時欣賞它;②那開頭極像這鼎;③我召集經歷這事之後知道權勢竟可以改變是非(顛倒是非);④讀書人評價文章也是這樣。 3.抨擊社會上有權勢就可顛倒黑白的現象。
㈡ 文言文閱讀《書何易於》及答案
何易於嘗為益昌令。縣距刺史治所四十里,城嘉陵江南。刺史崔朴嘗乘春自上游,多從賓客歌灑,泛舟東下,直出益昌旁。至則索民挽舟。易於即自腰笏,引舟上下。刺史驚問狀。易於曰:「方春百姓不耕即蠶隙不可奪易於為屬令當其無事可以充役。」刺史與賓客跳出舟,偕騎還去。
益昌民多即山樹茶,利私自入。會鹽鐵官奏重榷筦,詔下所在不得為百姓匿。易於視詔曰:「益昌不征茶,百姓尚不可活,矧厚其賦以毒民乎!」命吏剗去。吏爭曰:「天子詔『所在不得為百姓匿』,今剗去,罪益重。吏止死,明府公寧免竄海裔耶?」易於曰:「吾寧愛一身以毒一邑民乎?亦不使罪蔓爾曹。」即自縱火焚之。觀察使聞其狀,以易於挺身為民,卒不加劾。
邑民死喪,子弱、業破不能具葬者,易於輒出俸錢,使吏為辦。百姓入常賦,有垂白僂杖者,易於必召坐與食,問政得失。庭有競民,易於皆親自與語,為指白枉直。罪小者勸,大者杖,悉立遣之,不以付吏。治益昌三年,獄無系民,民不知役。改錦州羅江令,其治視益昌。是時故相國裴公出鎮錦州,獨能嘉易於治。嘗從觀其政,道從不過三人,其察易於廉約如此。
會昌五年,樵道出益昌,民有能言何易於治狀者,且曰:「天子設上下考以勉吏,而易於考止中上,何哉」?樵曰:「易於督賦如何」?曰:「止請貸期,不欲緊繩百姓,使賤出粟帛。」「督役如何?」曰:「度支費不足,遂出俸錢,冀優貧民。」「饋給往來權勢如何?」曰:「傳符外一無所與。」「擒盜如何?」曰:「無盜。」樵曰:「余居長安,歲聞給事中校考,則曰:『某人為某縣,得上下考,由考得某官。』問其政,則曰:『某人能督賦,先期而畢;某人能督役,省度支費;某人當道,能得往來達官為好言;某人能擒若干盜。』縣令得上下考者如此。」邑民不對,笑去。
樵以為當世在上位者,皆知求才為切。至於緩急補吏,則曰:吾患無以共治。膺命舉賢,則曰:吾患無以塞詔。及其有之,知者何人哉?繼而言之,使何易於不有得於生,必有得於死者,有史官在。
參考譯文:
何易於曾經做益昌縣縣令。益昌縣離刺史的治所四十里,縣城在嘉陵江南岸。有一次,刺史崔朴乘著春光明媚,帶了許多賓客,坐著大船,唱歌喝酒,從上游放舟東下,船一直到益昌縣附近。船到,就下令要民夫拉纖。何易於就把朝版插在腰帶里,拉著纖,與幾個民夫一起拉著船,跑上跑下奔忙。刺史發現縣令在拉纖,很吃驚,問他為什麼。何易於說:「現在正是春天,百姓不是忙於春耕,就在侍弄春蠶,一點點時間都不能損失。易於是您主管下的縣令,現在沒啥事干,可以來承當這個差使。」刺史聽了,和幾個賓客跳出船艙,上岸騎馬一起回去了。
益昌縣的百姓多數在附近山上種茶樹,收了茶葉賺得的錢 完全歸自己。正遇到鹽鐵官具奏朝廷要嚴格執行專賣制度,皇帝下詔書說,凡專賣物品生產地的官員,不準為百姓隱瞞。詔書貼到縣里,何易於看了詔書說:「益昌不征茶稅,百姓都還沒法活命,何況要增加稅賦去害百姓呢!」他下令要差役把詔書鏟掉。差役爭辯說:「皇上的詔書說,『官員不準為百姓隱瞞』,現在鏟去詔書,比隱瞞的罪名更重。我不過丟一條命,大人您難道不會因此而流放到海角天涯?」何易於說:「難道我為了保自己的命而使一縣的百姓都受苦難?我也不讓你們承擔罪名 。」他就自己放火,把詔書的木牌燒掉了。州里的觀察使知道了這事的經過,因為何易於勇於挺身為百姓,到底也沒有把這事上報而彈劾他。
本縣百姓死了,死者的兒子年幼、家業破敗無力辦喪葬的,何易於常常拿出自己的官俸錢,叫手下人給那家辦喪事。百姓來繳租稅,其中有頭發花白、彎腰僂背拄拐杖的,何易於一定招他過來給他吃東西,問他政治上什麼事辦得對、什麼事辦得不對。百姓有事爭訟,何易於都親自和他們談話,給他們分清是非黑白,犯了罪的,小罪就勸導,大罪就杖打,都當場打發回去,不把他們交給獄吏。他治理益昌三年,牢獄里沒有一個罪犯,百姓不知道什麼是徭役。以後調派到錦州羅江任縣令,治理的方法和在益昌一樣。當時,已故的宰相裴公正擔任錦州刺吏,特別贊賞何易於的政績。裴公曾經下到羅江去視察他辦理公務,帶的隨從不超過三個,他就是這樣清楚地知道何易於的廉潔儉約的。
會昌五年,我路過益昌。有百姓詳細告訴我何易於怎樣治理政務,並且說:「皇上設立考績制度來勉勵官吏,可是何易於僅僅考到中上級,這是為什麼呢?」我問:「何易於催繳賦稅做得怎樣?」回答說:「向上級申請寬放期限,不去嚴厲勒逼百姓,不讓他們低價賣出糧食絲綢。」「他催服勞役做得怎樣?」回答說:「縣里開支費用不夠,就把自己的官俸拿出來貼補,寬放貧苦百姓的勞役。」路過有權勢的人物,他怎樣招待?」回答說:「供應車馬,給具證明,其他什麼也沒有。」「捕捉盜賊怎樣?」回答說:「全縣沒有發生過盜賊案件。」我說:「我在京城裡,每年聽到給事中考核州縣官吏,說是:『某縣縣令某人,考績得某級,可以得到某官。』問那些官員的政績,就說:「某人催繳賦稅有成績,比限期提早完成,某人監督勞役有功勞,能為官府節省開支費,某人所管縣是交通要道,往來路過官員都說他接待得好;某人一年能抓到多少盜賊。』縣令的考績,就是這樣子的。」那百姓聽了我的介紹,一句不說,笑著走開了。
我認為如今在朝廷掌權的人,都懂得要迫切搜求人才。到急需補充官員的時候,就說:「我耽心沒有好官可以共同治理。』受到皇命叫薦舉賢才,就說:「我耽心找不到人去完成皇命。』等到有了好官賢才,有幾個人能夠賞識?再說,象何易於這樣的好官,即使活著得不到什麼,他死後一定美名流傳,因為我們還有史官呢!
文言文試題及答案
6.對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易於即腰笏,引舟上下 引:引導
B.矧厚其賦以毒民乎 厚:增加
C.改錦州羅江令,其治視益昌 治:治理
D.止請貸期,不欲緊繩百姓 繩:勒逼
7.下列各組語句中加點的詞語,意義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組是
A.詔下所在不得為百姓匿 誰為大王為此計者
B.以易於挺身為民 臣以險釁,夙遭閔凶
C.易於必召坐與食 今王與百姓同樂
D.樵以為當世在上位者 石之鏗然有聲者
8.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當刺史崔朴乘船進入益昌縣後,「索民挽舟」,身為下屬的何易於既不趨奉討好,也不驅民助興,而是「腰笏,引舟上下」。
B.何易於縱火焚詔,寧願冒流放海裔的危險,也不厚賦毒民,徵收茶稅。這件事以易於與小吏間的問答來表現,顯示出了小吏的剛正和易於的愛民。
C.為了使何易於的形象更加完整豐滿,在引舟焚詔兩個典型事例之外,作者又從助民治喪、尊老問政、立遣競民、部從極少、為政簡約等不同角度予以補充和擴展。
D.「何易於不有得於生,必有得於死者」,是作者以滿腔熱情而下的預言。這預言不僅顯示了作者的歷史洞察力,也包含著作者充分的自信心。
9.用/給文中打波浪線的句子斷句。(3分)
方春百姓不耕即蠶隙不可奪易於為屬令當其無事可以充役。
10.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0分)
(1)易於曰:「吾寧愛一 身以毒一邑民乎?亦不使罪蔓爾曹。」
(2)嘗從觀其政,道從不過三人,其察易於廉約如此。
(3)天子設上下考以勉吏,而易於考止中上,何哉?
6. A(引,牽拉)
7.D(A都為介詞「替」。B都為連詞「因為」。C都為介詞「和,跟」。D代詞「......的人」/助詞,表示定語後置。)
8. B(不能顯示小吏的剛正,只是表現小吏對何易於的關心之情。)
9. 方春/百姓不耕即蠶/隙不可奪/易於為屬令/當其無事/可以充役。(對2處1分,全對3分)
10.
(1)何易於說:「難道我為了保自己的命而使一縣的百姓都受苦難?我也不讓你們承擔罪名。」(寧、毒、爾曹各1分,句意和表達各1分。)
(2)(裴公)曾經下到羅江去視察他辦理公務,(看到他)帶的前導和隨從不超過三個,他就是這樣清楚地知道何易於的廉潔儉約的。(觀、道、廉約各1分,句意和表達各1分。)
(3)(3)皇上設立考績制度來勉勵官吏,可是何易於僅僅考到中上級,這是為什麼呢?(上下考、勉、止中上各1分,句意和表達各1分。)
㈢ 文言文閱讀及答案
(1)過失
(2)許諾
(3)諫勸
(4) 交付
(5)代甘寧
(呂蒙)孝順、有義氣
㈣ 列舉文言文閱讀文章及答案
黔之驢
黔無驢,有好事者船載以入。至則無可用,放之山下。虎見之,龐然大物也,以為神。蔽林間窺之,稍出近之,慭慭然,莫相知。
他日,驢一鳴,虎大駭,遠遁,以為且噬己也,甚恐。然往來視之,覺無異能者。益習其聲,又近出前後,終不敢搏。稍近,益狎,盪倚沖冒,驢不勝怒,蹄之。虎因喜,計之曰:「技止此耳!」因跳踉大闞,斷其喉,盡其肉,乃去。
1.解釋下列句中加點字的意思。(2分)
(1)蔽林間窺之 (偷看 ) (2)稍出近之 ( 漸漸 )
(3)以為且噬己也( 咬
) (4)益習其聲 (逐漸或更加
)
2.用現代漢語寫出下列句子的意思。(2分)
虎因喜,計之曰:「技止此耳!」
老虎因此而高興,盤算著驢的本領,心想:「它的本領只不過如此罷了」。
3.請補出「益習其聲,又近出前後,終不敢搏。」句中省略的詞語。(3分)
(虎)益習其聲,又近出(其或驢)前後,終不敢搏(之或驢)
4.請用原文語句在下面空格上寫出老虎逐漸接近驢的過程。(4分)
虎見之——稍出近之——往來視之——又近出前後——(稍近)盪倚沖冒
5.寫出由這則故事中演化出來的成語(2分)
龐然大物,黔驢之技,黔驢技窮
6.解釋下列句中加點字的意思。(2分)
(1)虎大駭 (受到驚嚇 ) (2)覺無異能者(本領 )
(3)驢不勝怒(禁得住 ) (4)計之曰 (盤算 )
7.用現代漢語寫出「至則無可用,放之山下」的意思。(2分)
運到之後卻沒有什麼用途,就把它(驢)放在山腳下。
8.讀了課文,寫出文中表現黔驢之技的詞語。(2分)
一鳴,一蹄。
9.本文生動形象地描寫了虎的一系列動作,試舉一例,並說說刻畫了虎怎樣的心理?(2分)
不設統一答案,例:(1)虎初見驢時,「蔽」「窺」勾畫出虎既好奇,急於摸底,又害怕的心情。(2)「驢一鳴」,虎「駭」「遁」,進一步刻畫了虎的恐懼心理。(3)「近之」、「視之」、「近出前後」直至「盪倚沖冒」,寫虎一再試探,可見虎的生性大膽和工於心計。(4)「跳踉大閉」、「斷其喉」、「盡其肉」、「乃去」等語句,寫出虎乾脆利落,得意滿足的心態。
10.本文的寓意可從多個角度進行理解。請你根據自己的理解,任選角度(至少從兩個方面)談談你的感受。(4分)
寓意(1)不設統一答案。例:(1)從「驢被虎吃掉」的角度談:諷刺那些無能而又肆意逞志的人;(2)聯系作者的政治遭遇談,本文所諷刺的是當時統治集團中官高位顯、仗勢欺人而又無才無德、外強中乾的上層人物。(3)從「虎吃掉驢」這一角度來理解本文寓意:必須以課文內容為依據,有自己的見解。(4分,每處2分。)
㈤ 文言文閱讀答案。
1 C
2 B
3 (1).王戎雖然喪禮並不周全,但是悲傷過度形銷骨立。
(2).郭巨自己跟老母親居住的租來的房子里,夫婦兩人靠給人做傭工,來供養母親。
4 王戎的孝,在內心,為母喪傷心過度是真摯的孝情的表現。
郭巨在行動,不要家產要母親,為母親肯吃苦,為母親不要孩子。是常人做不到的。
㈥ 文言文閱讀題及答案
牛角掛書,比喻復讀書勤奮。《新制唐書·李密傳》:「聞包愷在緱山,往從之。以蒲韉乘牛,掛《漢書》一帙角上,行且讀。」
原文密以薄韉乘牛,掛《漢書》一帙角上,行且讀。越國公楊素適見於道,按轡躡其後,曰:「何書生勤如此?」密識素,下拜。問所讀,曰:「《項羽傳》。」因與語,奇之。歸謂子玄感曰:「吾觀密識度,非若等輩。」玄感遂傾心結納。大業九年,玄感舉兵黎陽,遣人入關迎密。
翻譯
李密用薄草做的鞍韉騎牛,在牛角上掛一卷《漢書》,一邊走一邊看書。越國公楊素正巧在路上看見,慢慢地跟在他後面,問:「哪來的書生這般勤奮?」李密認識楊素,從牛背上下來參拜。楊素問他讀的是什麼,他回答說:「《項羽傳》。」楊素於是和他交談,覺得很驚奇。回家後對兒子楊玄感說:「我看李密的見識風度,不是你們能比的。」玄感因此就傾心結交李密 。隋煬帝九年,玄感在黎陽起兵,派人入函谷關迎接李密。
賞析
我們要學習他牛角掛書的讀書精神。
㈦ 現代文言文閱讀 含答案
閱讀《陳涉世家》(節選),完成第10~12題。
二世元年七月,發閭左謫戍漁陽,九百人屯大澤鄉①。陳勝吳廣皆次當行,為屯長。會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斬。陳勝、吳廣乃謀曰:「今亡亦死,舉大計亦死;②等死,死國可乎?」陳勝曰:「天下苦秦久矣。吾聞二世少子也,不當立,當立者乃公子扶蘇。扶蘇以數諫故,上使外將兵。今或聞無罪,二世殺之。百姓多聞其賢,未知其死也。項燕為楚將,數有功,愛士卒,楚人憐之。或以為死,或以為亡。今誠以吾眾詐自稱公子扶蘇、項燕,為天下唱,宜多應者。」吳廣以為然。乃行卜。卜者知其指意,曰:「足下事皆成,有功。然足下卜之鬼乎?③」陳勝、吳廣喜,念貴,曰:「此教我先威眾耳。」乃丹書帛曰「陳勝王」,置人所罾魚腹中。卒買魚烹食,得魚腹中書,固以怪之矣。又間令吳廣之次所旁叢祠中,夜篝火,狐鳴呼曰④「大楚興,陳勝王」。卒皆夜驚恐。旦日,卒中往往語,皆指目陳勝。
【注】①有教材為「發閭左謫戍漁陽九百人,屯大澤鄉」。②有教材此處為逗號。③有教材此處為嘆號。④有教材此處有冒號。
10.解釋下列語句中加點詞的意思。(2分)
(1)今亡亦死
亡:
(2)宜多應者
應:
11.用現代漢語翻譯下面的語句。(4分)
(1)上使外將兵
翻譯:
(2)置人所罾魚腹中
翻譯:
12.閱讀選文,寫出引發陳勝、吳廣起義的直接原因。(用原文回答)(2分)
答:
10.答案:(1)逃亡(逃走)
(2)響應
11.答案:(1)皇上派(他)在外面帶兵。(2)放在別人所捕(獲)的魚的肚子里。
12.答案:失期,法皆斬。(或:會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