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科課程的主要缺點是
學科課程的優點
1.以濃縮的形式集納人類在各個基本學科領域探索的成果,間接經驗
的容量較大,有利於系統傳承人類文化遺產
2.便於按知識邏輯順序組織教材,使知識系統化,有利於向學生傳授系統的科學文化知識
3.有助於組織教學與評價,便於提高教學效率
學科課程的缺點
1.現代學校的不少學科中的不少知識與日常生活和學生的經驗,需求缺乏聯系,容易導致死記硬背
2.強調每一門學科課程的相對獨立和穩定的邏輯系統,容易導致忽略當代社會生活的需要
3.學科課程容易導致單調的教學組織和劃一的講解式教學方法
(希望能幫到您,也希望您能好評一下,謝謝)
2. 學科課程的優點是它的()特點有利於教師
學科課程的優點是它的( )特點有利於教師傳授知識和學生學習、鞏固知識
A.綜合性 B.系統性 C.實踐性 D.邏輯性 E.簡約性
答案:BDE
3. 教育學中按照不同的標准課程類型有哪些,每種課程的主要特點是什麼
教育學中按照不同的標准課程類型有:學科課程VS經驗課程、分科課程VS綜合課程、必修課程VS選修課程、國家課程VS地方課程VS校本課程、基礎型課程VS拓展性課程VS研究型課程、顯性課程VS隱性課程。每種課程的主要特點是:
1、學科課程VS經驗課程
按照學科固有的屬性(不同的內容)來劃分,分為分科課程和經驗課程。
學科課程也叫分科課程,是一種主張以學科為中心來編定的課程,以文化知識為基礎,根據知識的邏輯體系,將所選出的知識組織為學科的課程。
經驗課程也叫活動課程或生活課程,是從學生的興趣和需要出發,以兒童的主體性活動的經驗為中心組織的課程。經驗課程的主導價值在於使學生獲得關於現實世界的直接經驗和真切體驗。
2、分科課程VS綜合課程
按照課程內容的組織(組合)方式,分為分科課程和綜合課程。
分科課程:單科形式,使學生獲得邏輯嚴密和條理清晰的文化知識。分科課程與學科課程的本質是一致的,但是劃分的標准不一樣。
綜合課程主張把兩門或兩門以上學科的內容合並起來組成課程;強調學科之間的關聯性與統一性;是基於各門學科內在聯系編制而成的課程;是針對學科課程而言的。
3、必修課程VS選修課程
從課程計劃對課程設置實施的要求來劃分,分為必修課和選修課。
必修課程是指國家、地方或學校規定,學生必須學習的公共課程,是為了保證所有學生的基礎學力而開發的課程,其主導價值在於培養和發展學生的共性,體現對學生基本的要求。
選修課程是指依據不同學生的特點和發展方向,允許個人選擇的課程,是為了適應學生的個性差異而開發的課程。其主導價值在於滿足學生的興趣、愛好,培養和發展學生的良好個性。
4、國家課程VS地方課程VS校本課程
按照設計開發主體可將課程分為國家課程、地方課程和學校課程。
國家課程(一級課程)主要是由國家制定的一些課程,所體現的是國家的教育意志。
地方課程(二級課程)主要是由省教育行政部門指定的課程,滿足的是地方發展的現實需要。
校本課程又稱之為學校課程。學校課程(三級課程)主要是由學校的教師負責編寫的課程,是在確保國家課程和地方課程有效實施的前提下,針對學生的興趣和需要,結合學校的傳統和優勢及辦學理念,充分利用學校和社區的課程資源,自主開發和選用的課程,來展示學校的辦學宗旨和特色。
5、基礎型課程VS拓展性課程VS研究型課程
按照課程任務可將課程分為基礎型課程、拓展型課程、研究型課程。
基礎型課程主要培養的學生的基礎能力,比如:「三基」(讀寫算)的能力。
拓展型課程主要拓展學生的特殊能力。比如繪畫課、音樂課主要擴展學生的繪畫、音樂能力等。
研究型課程主要培養學生的探究態度和能力,主張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生自主探索、自主設計來完成教學任務。
6、顯性課程VS隱性課程
根據課程呈現形式,分為顯性課程和隱性課程。

顯性課程也叫顯在課程、正規課程、官方課程,指的是為實現一定的教育目標而正式列入學校教學計劃的各門學科以及有目的、有組織的課外活動。顯性課程特徵之一就是計劃性。
隱性課程指學生在學校情景中無意識地獲得經驗、價值觀、理想等意識形態內容和文化影響。具有非預期性、潛在性、多樣性、不易覺察性的特點。
(3)學科課程的主要缺點是擴展閱讀:
課程的類型在教師資格證和教師招聘考試中都屬於高頻考點,主要以選擇題的方式出現,通常會在題干中給出課程的描述,要求考生選出相對應的課程類型;或者給出課程類型,要求考生選出分類標准。因此,要做到將不同課程的名稱、特點及分類標准對應清楚。
古德萊德的課程分類:
1、理想的課程,由一些研究機構、學術團體與課程專家提出的應該開設的課程。
2、正式的課程,由教育行政部門所規定的課程。
3、領悟的課程,任課教師對正式的課程所領悟而形成的課程。
4、運作的課程,教師在課堂上所實際實施的課程。
5、經驗的課程,學生在課程學習過程中實際上體驗到的東西。
4. 結合自己的學科談談新的課程標准有哪些主要特點
案例:英語主觀題學生互評過程中的學生三維目標實現的探索
最初動機:對於平常形成性測驗後的答卷,因為沒有統一要求,我希望學生能夠通過互評的方式來 鞏固階段性的學習成果。自己也能從繁重的事務性工作中解脫出來,集中於情節的涉及和目標的達成,過程讓學生自己去探索。
第一次,答卷統一收上來,打亂,隨機下發,科代表念標准答案,學生打分。效果並不理想,A情感上,好多學生不願意別的同學看到自己的學習狀況,特別是種差生,好成績也不願意被成績差的打分。針對這種狀況,我們要求每個同學必須找一個學習對子,有且只許找一個。自願組合,如果單數的,最後一人的對子就是老師。學生的情感被老師和同學所認同,那麼互評的效果和質量就大大提高了。
第二步,發回經互評後的各自原始答卷,老師講評。學生對於批註後的題卷結合老師的講評又多以次自評。講評過程中,舉手統計選項分布,反饋交流充分。
通過這種形式的組織,個人對新課程除學科知識點大綱所要求的標准外,對學生三維能力的培養有新的體會:知識與技能的目標需要學生在他們所認同的情感和價值的指引下,能夠更認真負責的去探究自己應該達到的目標。其過程和方法可以通過他評、老師講評和自評來探究實現。
理論將不出什麼來,個人體會。把情感與價值、過程和方法、知識和技能聯系在一個整體,照顧到學生三維的成長和發展,對於提高教學效率是有很大幫助的。
效果,
5. 簡述學科課程和活動課程的優缺點。
學科課程是一種古老的和基本的課程形式,具有結構性、系統性、簡約型等特點。它的優點在於強調每一門學科的邏輯組織,缺點是較少的考慮學科間的相互聯系。
6. 學科本位的優缺點
優點:知來識量豐富,各學科自身體源系較完備。
缺點:沒有與其他學科有機結合,沒有鍛煉學生的綜合能力。 科目多並缺乏整合,過分強調學科的邏輯體系而忽視學生的經驗。
從國際科學教育改革歷史可知,過分強調學科中心或學科本位,將課程設置的重點放在學科的完善上,很容易導致學習內容繁、難、偏、舊等,而且教學也更容易側重於知識的灌輸,這無疑會影響學生學習的興趣,使學生對課程產生畏難情緒。因此,課程的設置應以學生的發展為主,充分考慮學生的認知發展規律,而不過分強調科學體系自身的完備。

7. 簡述學科課程和活動課程的優缺點
學科課程
主要優點:
1.以濃縮的形式集納人類在各個基本學科領域探索的成果,間接經驗的容量較大,有利於系統傳承人類文化遺產
2.便於按知識邏輯順序組織教材,使知識系統化,有利於向學生傳授系統的科學文化知識
3.有助於組織教學與評價,便於提高教學效率。
主要缺點:
1.科目繁多的學科課程導致總體課程體系臃腫不堪,同時也會加重學生的課業負擔。
2.學科課程以分門別類的方式組織和編排,而學生的現實生活卻是完整的,這種課程上的人為的割裂,造成學生認知結構的支離破碎,不利於學生綜合能力的培養和發展。
3.由於學科劃分過細,造成知識面過窄,內容偏深偏難。
4.各學科相互分離,彼此孤立,造成學習內容相互分離甚至脫節。
活動課程
主要優點:
1.重視學生的需要與興趣,尊重學生的主體性,有利於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的發揮
2.強調教材的心理組織,有利於學生在與文化,與科學知識的交互作用的過程中,獲得人格的不斷發展
3.強調實踐活動,重視學生通過親身體驗獲得直接經驗,有利於培養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4.重視課程的綜合性,主張以社會生活問題來統合各種知識,有利於學生獲得對世界的完整認識。
主要缺點:
1.過分地誇大了兒童個人經驗的重要性,忽視系統的學科知識的學習,容易導致「功利主義」
2.忽視兒童思維力和其他智力品質的發展,往往把兒童日常生活中個別經驗的作用絕對化而不顧及這些經驗本身的邏輯順序,結果學生只能學到一些支離破碎的知識,降低了學生的系統知識水平
3.對於習慣了學科課程的講授方式的教師而言,活動課程的組織較困難。

(7)學科課程的主要缺點是擴展閱讀:
學科課程亦稱「分科課程」。
以文化遺產為基礎組織起來的傳統的課程形態的總稱。由一定數量的不同學科組成。各門學科各具固有的邏輯和系統。
這種課程有悠久的歷史,中國古代的六藝,古希臘的七藝,是最早的學科課程。
近代學校的學科課程是文藝復興後逐步形成的網路全書式的課程。
學科課程至今仍為各國學校廣泛採用。正如赫爾巴特指出的,這種課程是「從易到難」 地排列教材的。它符合兒童的發展階段的特徵,而且注重科學的體系。
活動課程
亦稱經驗課程、兒童中心課程。是與學科課程對立的課程類型。它以兒童從事某種活動的興趣和動機為中心組織課程。
因此,活動課程也稱動機論。 活動課程的思想可以溯源到法國自然主義教育思想家盧梭。19世紀末20世紀初,美國的杜威和克伯屈發揚了這一思想,杜威的課程為「經驗課程」或「兒童中心課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