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文言文
1. 表達歲月催人老的古文詩句
《龜雖壽》
【東漢】曹操
神龜雖壽,猶有竟時。
螣蛇乘霧,終為土灰。
老驥伏櫪,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壯心不已。
盈縮之期,不但在天;
養怡之福,可得永年。
幸甚至哉,歌以詠志。
曹詩確有一種震撼人心的巨大力量,古典君不禁為之傾倒若狂。
《十一月四日風雨大作》
【宋代】陸游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為國戍輪台。
夜闌卧聽風吹雨,鐵馬冰河入夢來。
一個「夢」字,幻化出詩人魂牽夢繞的情境,可憐陸老,身老尚思家國。
《江城子·密州出獵》
【宋代】蘇軾
老夫聊發少年狂。左牽黃。右擎蒼。
錦帽貂裘,千騎卷平岡。
為報傾城隨太守,親射虎,看孫郎。
酒酣胸膽尚開張。鬢微霜。又何妨。
持節雲中,何日遣馮唐?
會挽雕弓如滿月,西北望,射天狼。
寶刀未老、志存千里的英風與豪氣,讓人欽佩。
《老馬》
【元代】郝經
百戰歸來力不任,消磨神駿老駸駸。
垂頭自惜千金骨,伏櫪仍存萬里心。
一匹垂老的駿馬,雖力不足而心尚不老,仍然自珍自愛,期望著有朝一日能再馳騁於萬里疆場之上。這也是詩人「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的心態寫照,其精神可欽可佩。
《破陣子·為陳同甫賦壯詞以寄》
【宋代】辛棄疾
醉里挑燈看劍,夢回吹角連營。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聲。
沙場秋點兵。
馬作的盧飛快,弓如霹靂弦驚。
了卻君王天下事,贏得生前身後名。
可憐白發生。
對一個英雄來說,一腔熱血和滿腹韜略是不足惜的,最重要的是為這些本錢派上用場,即所謂英雄有用武之地。
《訴衷情·當年萬里覓封侯》
【宋代】陸游
當年萬里覓封侯。匹馬戍梁州。
關河夢斷何處,塵暗舊貂裘。
胡未滅,鬢先秋。淚空流。
此生誰料,心在天山,身老滄洲。
歲月不多,兩鬢已蒼,雄心雖在,壯志難酬。
《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
【宋代】辛棄疾
千古江山,英雄無覓,孫仲謀處。
舞榭歌台,風流總被,雨打風吹去。
斜陽草樹,尋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
想當年,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贏得倉皇北顧。
四十三年,望中猶記,烽火揚州路。
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鴉社鼓。
憑誰問,廉頗老矣,尚能飯否。
既諷刺當朝苟且偷安的行為,又表明自己老成謀國,壯心未已的雄心,胸有萬卷,筆無點塵。
《滿江紅》
【宋代】管鑒
十日狂風,都斷送、杏花紅去。
卻是有、海棠枝上,一分春住。
桃葉桃根渾未覺,櫻桃楊柳成輕負。
強尊前、抖擻舊精神,誰能許。
時不再,歡難屢。心未老,杯頻舉。
尚不妨領略,登臨佳處。
山接武陵餘勝氣,江吞大別仍東注。
嘆聖賢、功業與江山,無今古。
杏花雖去,春色仍駐,舉一盞濁酒,英雄無今古。
《醉亭樓》
【宋代】劉使君
平生性格,隨分好些春色。
沉醉戀花陌。
雖然年老心未老,滿頭花壓巾帽側。
鬢如霜,須似雪,自嗟惻。
幾個相知勸我染,幾個相知勸我摘。
染摘有何益。
當初怕成短命鬼,如今已過中年客。
且留些,妝晚景,盡教白。
兩鬢已被歲月染指,卻安然處之,人老心未老。
《閑身》
【宋代】陸游
炊煙漠漠閉柴荊,聊用閑身答太平。
重碧飛觴心未老,硬黃臨帖眼猶明。
吳蠶滿箔含桃熟,壟麥登車搏黍鳴。
補劓息黥今有地,問君何處用虛名?
閑身待君,心未老,眼猶明。
2. 文言文中『老』的漢譯
「老」在文言文中來主要有以下意義:自
與現代漢語(今義)相同的:
1、年老;衰老。
2、老死。現代漢語也有將老人過世了說成「老了」
3、老年人。
4、對輩、長者的稱呼。
5、陳舊的;時間久的;以前的。如:老屋、老家。
與現代漢語(今義)不同的:
作動詞,敬養。如《齊桓晉文之事》:「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3. 文言文翻譯,,自老至少.........
(宋濂)從少年時代直到老年,沒有一天離開書本,對於學問沒有不精通的。寫的文章淳厚精深,氣勢流轉綿長,與古代作者並駕齊驅。在朝廷上,有關祭祀天地、宗廟、山川、諸神的典章,朝見天子、飲宴國賓群臣、樂律歷法、衣冠服飾的制度,對於四方邊遠地區前來朝見納貢(使者)的獎賞犒勞儀式,以及有關元勛、大臣碑記、刻石的文辭,全都委託宋濂(起草、擬定),(他)屢次被推舉為開國文臣之首。士大夫登門求寫文章的人,前後相繼,接連不斷。外國進貢的使者也知道他的名字,屢次問候宋先生起居正常、身體健康不。高麗、安南、日本甚至出重金購買宋濂的文集。四方學者都稱他為「太史公」,不以姓氏稱呼。
未嘗:未曾,沒有過。
演迤:綿延不絕,指文章氣勢流轉綿長。迤,音yǐ。
郊社:祭祀天地。周代冬至祭天稱郊,夏至祭地稱社。
旁及:兼及,另外涉及。
咸:全。
元勛:有極大功績的人。
巨卿:大官,大臣。
士大夫:古代官僚階層。
造門:登門。造:到,去。
相踵:足踵相接,指前後相繼。
兼金:加倍的金子,泛指多量的金銀錢帛。
4. 「感覺自己已經老了」用文言文怎麼說
覺身已老矣。或者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
5. 感覺自己已經老了用文言文怎麼說
某垂垂老矣
老朽以至垂暮之年
6. 程迪字惠老文言文翻譯
翻譯為:
程迪,字惠老,是開封人。(他的)父親程博古,統帥鄜延軍隊在永樂戰死。程迪憑借門蔭得到官位。宣和年間,跟從楊惟中征討方臘有功勞,加封武功大夫、榮州團練使、瀘南潼川府路走馬承受公事。
幾位使官聯合推薦程迪忠義有謀略,可以擔任將帥,朝廷徵召他到行在所(皇帝在的地方)。經略制置使唐重因為敵軍迫近,留程迪提舉軍馬,安排民兵作為防備。金人已經從同州渡過黃河,有人勸程迪回蜀地,程迪想有機會報國,沒聽從。
於是到種氏眾位豪傑那裡去,謀劃率領眾人各自保衛險要之地,等金兵的勢頭逐漸衰弱後,使出奇招攻擊他們。轉運使桑景詢了解他的謀略,就告訴了唐重,張榜准許百姓自主選取險地自保。
適逢前河東經制使傅亮建議應當防守但不應當躲避,唐重聽從了他的建議,任命傅亮擔任制置副使,離開的人都回來了。不久金兵更加逼近,唐重就任命程迪提舉永興路軍馬,安排民兵,令程迪巡視南山諸山谷,將要運送金帛物資去那裡並將治所搬到那裡。
於是召集土豪,集合民兵來補充軍籍。適逢接受招募的人很多,傅亮告訴唐重說:「人心這樣,如果再有十天,防守的裝備就要置辦好了,怎麼能望風而去呢?」唐重認為他說得很對,就下令諸司聽傅亮節制。
金人逼近城池,程迪又想選兵迎戰,讓老人小孩都進入險境(自保),還可以救活十萬人。傅亮堅持自己堅守城池的意見,金人四面急攻,外無援兵,程迪率領諸司及統制副將以下面向東集合盟誓:「危急時刻一定要以死應敵,誓不與敵人共存。」
慷慨激昂嗚咽失聲,一同盟誓的人都受到感染而流淚。城池被攻破,就從傅亮所分管的地方開始。傅亮先出城投降了,於是大軍潰敗。
程迪率領他的部屬在眾人前巡行說:「敵人仇恨我們,投降也是死,奮戰也是死!」(程迪)努力與敵人戰斗,憤怒大喊,口中流血,戰士都感動激奮,斬殺敵人很多。程迪冒著飛箭,手持短兵器與敵軍大戰數十回合,幾乎全身受傷,昏死過去又醒過來,仍然厲聲呵叱戰斗不停止,最後戰死了。
部下的士兵抬著(他的屍體)放到空屋中,並排的其他屋子都被燒為灰燼,唯獨那間空屋沒有起火,等到入殮時,他的面容臉色還像活的時候一樣。(朝廷)下詔追贈(他)為明州觀察使,謚號恭愍。
出處
元朝丞相脫脫和阿魯圖先後主持修撰的《宋史·程迪傳》
原文:
程迪,字惠老,開封人。父博古,部鄜延兵戰死永樂。迪以門蔭得官。宣和中,從楊惟中征方臘有功,加武功大夫、榮州團練使、瀘南潼川府路走馬承受公事。諸使合薦迪忠義謀略,可任將帥,召赴行在。經略制置使唐重以敵迫近,留迪提舉軍馬,措置民兵以為備。
金人已自同州渡河,或勸迪還蜀,迪思有以報國,不從。乃詣種氏諸豪,謀率眾保險,俟其勢稍衰,出奇擊之。轉運使桑景詢知其謀,以告唐重,揭榜許民擇險自固。會前河東經制使傅亮建議當守不當避,重從之,以亮為制置副使,去者悉還。
既而金兵益迫,重乃以迪提舉永興路軍馬,措置民兵,令迪行視南山諸谷,將運金帛徙治其中。因召土豪,集民兵以補軍籍。會應募者眾,亮語重曰:「人心如此,假以旬日,守備且具,奈何望風棄去。」重大然之,即檄諸司聽亮節制。
金人近城,迪又欲選兵迎戰,使老稚得趣險,尚可以活十萬人。亮執議城守,金人四面急攻外無援兵迪率諸司及統制偏裨以下東向會盟危急必以死相應誓不與敵俱生慷慨嗚咽同盟皆感泣。城破,乃自亮所分地始。亮先出降,眾潰。
迪率其徒行徇於眾曰:「敵仇我矣,降亦死,戰亦死!」努力與斗,憤怒大呼,口流血,士皆感奮,多所斬殺。迪冒飛矢,持短兵接戰數十合,身被創幾遍,絕而復甦,猶厲聲叱戰不已,遂死之。麾下士舁置空室中,比屋皆燼,室獨不火,及斂,容色如生。詔贈明州觀察使,謚恭愍。

(6)老文言文擴展閱讀:
作品簡介
《宋史》中《本紀》四十七卷,《志》一百六十二卷,《表》三十二卷,《列傳》二百五十五卷,共四百九十六卷,是中國二十四史中最龐大的一部史書。
《宋史》卷帙浩繁,共兩千多人的列傳,比《舊唐書》列傳多出一倍,《周三臣傳》將韓通、李筠、李重進同列,橫跨五代至宋初,彌補過去新舊五代史之不足。
《志》共有十五志(天文、五行、律歷、地理、河渠、禮、樂、儀衛、輿服、選舉、職官、食貨、兵、刑、藝文),約佔全書三分之一,僅次於《列傳》,份量在二十四史中也是很大的,《職官志》詳細地記述了宋朝從中央到地方各級官僚機構的組織情況。
7. 老字文言文
這很像是一個葯劑書籍。
關鍵部位,你沒有照清楚。我按此推測,有可能是「理應」。
『應』字是繁體字。

8. 文言文中故老是什麼意思
元老;舊臣,年高而見識多的人,.前朝遺老,泛指老人
(1).元老;舊臣。《詩·小雅·正月》:「召彼故老,訊之占夢。」 鄭玄 箋:「君臣在朝,侮慢元老,召之不問政事,但問占夢。」《漢書·藝文志》:「古制,書必同文,不知則闕,問諸故老。」 唐 韓愈 《永貞行》:「元臣故老不敢語,晝卧涕泣何汍瀾。」
(2).年高而見識多的人。 晉 陶潛 《詠二疏》:「促席延故老,揮觴道平素。」 金 王若虛 《贈昭毅大將軍高公墓碣》:「事實始末,雖不能詳;而故老所傳,猶得見其為人之大略。」清 田蘭芳《明河南參政石□袁公(袁可立子袁樞)墓誌銘》:「歿向六十年,袁氏故老幾盡。顧以表揚之事遺之童弱,使余小子得以操筆,撰次其生平。」 袁鷹 《悲歡·飛》:「 淮安 故老相傳:從幼年時代起,他就愛倚在城中心 鎮淮樓 的石欄桿上……佇目縱望遙天。」
(3).前朝遺老。 宋 王安石 《和微之登高齋》:「百年故老有存者,尚憶 世宗 初伐 淮 。」 明 宋濂 《元故曾府君石表辭》:「當 宋 初改物,遺黎故老,猶有存者。」 清 趙翼 《甌北詩話·吳梅村詩》:「比之自諱失節,反托於遺民故老者,更不可同年語矣。」
(4).泛指老人。李密《陳情表》:「凡在故老,猶蒙矜育。」杜甫《秦州雜詩》之十九「故老思飛將,何時議築壇。」
9. 文言文里經常要翻譯的字
常見文言詞
一、與政事相關的常用詞
官員到某地任職,做一些相關的政事,實行一定的政策,會引起各方不同的褒貶評論。於是官員與百姓、官員與官員、官員與國君(帝王)之間就會有許多「動作」發生。
1.詣:到,去。
2.勸:①鼓勵,獎勵;②受到鼓勵、獎勵。
3.課:考核、督促、徵收。
4.風、化:教育感化。
5.按、案:巡視,巡行;考察,核實,查明。
6.游:①遊玩,游覽;②外出求學或求官;③交際,交往。
7.趣、趨:①小步走,跑;又引申為趕快,迅速。②通「促」,催促。
8.劾:舉報,檢舉,揭發。
9.白:告訴,報告。常用於官吏之間。
10.短:進讒言,說壞話。
11.害:嫉妒。
12.聞:①聽說,聽見;②使知道,報告給……知道。對於義項②要特別注意。
13.折:指斥,指責,駁斥。
14.讓:①責備,責怪;②謙讓,辭讓。
15.黨:偏袒,夥同,包庇。
16.矯:假託,假傳。
17.質:作人質;抵押。
18.次:①臨時駐扎(用於軍隊);②住宿,停留(用於個人)。
19.輸:繳納(貢品或賦稅)——由「輸送、運輸」引申。
20.當:判刑,判罪。後多帶表示懲罰意義的詞語。
21.坐:①因……犯罪或錯誤,觸犯;②牽連,定罪。
22.多:贊揚,欣賞。「高、貴」等字,若帶賓語,就是意動,也意譯為此。
23.少:批評,輕視,看不起。
這是一些常見的單音動詞。我們基本可以按照官員行為、他官(官場)反應、社會評價三個層面來掌握。
二、官職人物常用詞語
1、表官職的
(1)宰相:總攬政務的大官。宰,主持,相,輔佐。
(2)御史大夫:其權力僅次丞相。
(3)六部:吏、戶、禮、兵、刑、工。
(4)三司:太尉,司徒司空。
(5)中書省:中央行政機要機關。
(6)尚書:六部最高行政長官。
(7)太尉:軍事首腦。
(8)郎中:尚書屬下部員。
(9)宦官:宮廷內侍,又稱太監。
(10)侍郎侍中:官庚侍衛。
(11)校尉:漢代軍事長官。
(12)翰林學士:管文件,圖書,侍讀。
(13)太史:記史,管文收。
(14)國子監:中央教育機構。
(15)左右拾遺:唐代諫官。
(16)總督:清代地方最高行政長官。
(17)巡撫:總攬一省行政軍事長官。
(18)知州:州一級行政長官。知,管理。
(19)太守:郡一級行政長官
(20)主簿:秘書。
2、表官職變化的
①、表授予官職的詞語。
征:由皇帝徵聘社會知名人士充任官職。如:公車特徵拜郎中。《張衡傳》
辟:由中央官署徵聘,然後向上薦舉,任以官職。如:連辟公府不就。《張衡傳》
薦、舉:由地方官向中央舉薦品行端正的人,任以官職。如:舉其偏,不為黨。《左傳"襄公三年》
如:韓琦鎮長安,薦知涇陽縣。《宋史•侯可傳》
拜:授予官職。如:……安帝雅聞衡善術學,公車征拜郎中。《張衡傳》
選:通過推薦或科舉選拔任以官職。《元史•賈魯傳》:「延、至治間……選丞相東曹掾。」
除:任命,授職。如:尋蒙國恩,除臣冼馬。《陳情表》
授:授給、給予官職。《元史•賈魯傳》:「秦定初恩授東平路儒學教授。」
賞:指皇帝特意賜給官銜或爵位。如:八月初一,上召見袁世凱,特賞侍郎。《譚嗣同》
封:指帝王將爵位或土地賜給臣子。如:勞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賞。《鴻門宴》
起:起用人任以官職。如:魯居喪服闋,起為太醫都事。《元史•賈魯傳》
察:考察後予推薦,選舉。如:郡察孝廉,州舉茂才。《三國志•吳主傳》
仕:做官。如:學而優則仕。《論語•子張》
仕宦:做官,任官職。如:汝是大家子,仕官於台閣。《孔雀東南飛》
仕進:進身為官。如:邁少恬靜,不慕仕進。《晉書•許邁傳》
②、表罷免官職的詞語。
罷:免去,解除官職。如:竇太後大怒,乃罷逐趙綰、王臧等。《魏其武安侯列傳》
絀、黜:廢掉官職。如:有罪得以黜,有能得以賞。《封建論》
免:罷免。如:免官削爵。〈漢書"貢禹傳〉
奪:削除。如:使者遂逮守,脅服奪其官。《書博雞者事》
③、表提陞官職的詞語。
升:陞官。如:升(魯)台都事。《元史•賈魯傳》
擢:在原官上提拔。如:擢為後將軍。《漢書"趙充國傳》
拔:提升本來沒有官職的人。如:山濤(人名)作冀州(長官),拔三十餘人。李白《與韓荊州書》
遷:一般指提升。如:孝文帝說之,超遷,一歲中至太中大夫。《賈誼傳》
陟:進用。如:陟罰臧否,不宜異同。《出師表》
晉、進:晉陞官職,提高職位或級別。如:成語「加官進爵」
加:加封,即在原來的官銜上增加榮銜,一般可享受一世特權。如:平劇盜賴文政有功,加秘閣修撰。《宋史•辛棄疾傳》
拜:按一定禮節授予(任命)官職,一般用於升任高官。如:以相如功大,拜為上卿《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
④、表降低官職的詞語。
謫:因罪被降職或流放。如:滕子京謫守巴陵郡。《岳陽樓記》
貶:①降職。如:貶連州刺史。《劉禹錫傳》②降職並外放。如:貶邵州刺史,不半道,貶永州司馬。《新唐書•柳宗元傳》
放:一般指由京官改任地方官。如:屈原既放,三年不得復見。《卜居》
左遷:降職貶官,特指貶官在外。如:予左遷九江郡司馬。《琵琶行》
竄:放逐,貶官。如:暫為銜使,遂竄南夷。(韓俞《進學解》)
左除、左降、左轉:降職。如:帝怒,乃罷(陸)贄宰相,左除(張)滂等官(《新唐書•裝延齡傳》)
出宰:京官外放出任地方官。如:郎官上應列宿,出宰百里,有非其人,則民受其殃。(《後漢書•明帝紀》)
⑤、表調動官職的詞語。
遷:調動官職,一般指提升。《漢書•王尊傳》:「遷東郡太守。」
徙:一般的調動官職。如:徙王信為楚王。《淮陰侯列傳》
調:變換官職。如:調為隴西都尉。《漢書"袁盎傳》
轉、調、徙:調動官職。《張衡傳》:「再轉復為太史令,衡不慕當世,所居之官輒積年不徙。」
補:補充空缺官職。如:太守察王尊廉,補遼西鹽官長。《漢書•王尊傳》
改:改任官職。如:改刑部詳覆官。《宋史•王濟傳》
出:京官外調。如:出為河間相,時國王驕奢。《張衡傳》
⑥、表兼代官職的詞語。
兼:兼任。如:余除右丞相兼樞密使。《〈指南錄〉後序》
領:兼任(較為低級的官職)。如:桓溫鎮江口,復引(喬)為司馬,領廣陵相。《晉書•袁喬傳》
行:代理官職。如:太祖行奮武將軍。《三國志•魏書•武帝紀》
署:代理、暫任。如:太守奇之,署守屬監獄。《漢書•王尊傳》
權:暫代官職。如:時韓愈吏部權京兆。《劉公嘉話》
判:高位兼低職。如:除鎮安武勝軍節度史,司徒兼侍中,判相州。《宋史"韓琦傳》
假:臨時的,代理的。如:乃相與共立為假上將軍。(《史記•項羽本記》)
攝:暫代官職。如:俄檢校侍中,攝史部尚書。(《新唐書•杜如晦傳》)
守:代理官職。如:初平中,北海孔融召為主薄,守高密令。(《三國志•王修傳》)
⑦、表辭官
告老:官員年老。如:時年已七十,遂隱上山,懸車告老。
解官:辭去官職。如:得監和州稅,父母又不欲行,拯即解官歸養》
請老:古代官吏請求退休養老。如:祁溪請老,晉侯問嗣焉。
乞身:古代認為官吏做官是委身事君,因此稱請求退職為「乞身」。如:時天下略定,通思欲避榮寵,以病上書乞身。(《後漢書•李通傳》)
乞骸骨:古代官吏請求退職,,意思是使骸骨歸葬故鄉。如:龔在位五年,以老病乞骸骨。
移病:上書稱病,居官者請求退職的委婉語。如:即日父子供移病,滿三月賜告。(《漢書•疏廣傳》)
致仕:交還官職,即退休。如:以刑部尚書致辭仕。(《新唐書•白居易傳》)
官職的變動特別是主觀情緒明顯的降職和升職,往往是我們推斷翻譯主人公行為、事件中生難字詞的重要依據。
3、表人物個性的:耿、(仁)厚、(仁)矜、耿介、剛毅、周密、寬厚、正直、埂、鯁、骨鯁、鯁切、聰、慧、敏、木訥、佞、詐、阿諛、諂讒、譎
耿:光明。
埂:()正直。
鯁:()直爽,正直。
佞:()能說會道,引為巧言諂媚。
譎:()欺詐,玩弄手段。
4、表人物品行的:行、德、操、節、清(廉)、淫(靡)、貪(濁)
5、與科考有關的:貢舉、第、登第、中第、狀元、解元、鄉試
6、與學校有關的:庠、序、太學、博士、太傅
7、表敬重的:敬、重、尊、恭
8、表贊揚的:多、嘉、稱、譽、與、許、嘆
多:稱贊。
嘉:贊美。
與:贊許。
9、表社會狀態的:治、亂、興、盛、衰
10、表少數民族的:蠻、夷、戎、狄
蠻:南蠻,古代統治階級對南部民族帶污衊性的稱呼。
夷:東部少數民族。
戎:西部少數民族。
狄:北部少數民族。
11、表人物地位的:貴、顯、卑、官紳、豪
12、表主管的:知、典、主
13、與水利有關的:堤、決、潰、溢、漲、灌溉、澇、旱、堰、蕪穢
14、與糧食有關的:粟、黍、禾、谷、稻、菽、稼穡、耕耘、稔、熟、刈、糴、糶、廩、稟、府、荒、欠收
稔:()莊稼成熟。
刈:()割;鐮刀一類的農具。
廩:米倉。官府供給糧食。
稟:()給於各物。
府:古代國家收藏文書或財物的地方,藏兵器的地方叫庫。後來成了同義詞。
荒:荒年,收成不好。
15、表糧食豐收的:豐、饒、贍、足、給、佚
贍:富足,充足;供給。
給:足,豐足。
16、表食物的:糗、饌、餚、膳、羞(饈)、蔬、果、脂膏
17、表飽飢的:飽、飢、餓、餒、饉
餒:飢餓,五穀沒有收成。
饉:蔬菜和野菜吃不上。連用時飢和謹無區別。
18、表俸祿的:俸、祿、秩、餉
秩:官吏的俸祿。
19、表布匹的:布、麻、匹、絲、絹、錦、練、綾、綃、縑、綢、羅、緞、綺、紗、絛、縞、縑、繒、蠶、桑
20、表穿戴的:紈絝、布衣、履、綬、冠、冕、巾、弱冠、免冠、帶
21、表房舍的:宇、舍、館、宅、第、邸、廡、屋
宇:屋檐。
廡:()高堂周圍的郭房,廚房;房屋。
22、表桌床的:案、幾、床、榻
23、表違背的:牾、忤、逆、倍(背)
忤:()違反,抵觸。
牾:()逆。
24、表揭發的:劾、訐、揭
劾:()揭發罪狀。
訐:()攻擊或揭發別人的短處。
25、表害怕的:畏、懼、憚、駭、患
26、表嫉恨的:惡、厭、憎、貶、銜、怨、患、疾、恨、怒、詛
銜:藏在心中,特指懷恨。
詛:詛咒。
27、表暗中的:陰、間、密
28、表誣陷的:中、譖、誣
譖:()說壞話誣陷別人。
29、表朝見的:朝、覲
覲:()原指諸侯秋天朝見天子,朝:諸侯春天朝見天子,後來都泛指朝見帝王。
30、與京城有關的:禁、闕、畿、京、京畿
畿:()京城所管轄的地方。
31、與皇帝有關的:上、帝、祚、踐祚、登基、用事、朕、孤、寡人、御、詔、召、誥、(駕)幸、膳、對策、輪對、奏、表、疏
祚:福;帝王。
踐祚:即位。
32、表說話的:曰、雲、謂、詔、誥、告、敕、白、陳、對、語、諭、喻、曉、辯、問、謝、折、詰、訴、咨(諮)
告:告誡,囑咐;皇帝的命令或詔書。
諭:告訴,使人知道;知道,了解,明白。
折:駁斥,使對方屈服。
詰:()責備,追問。
訴:告狀;誹謗。
33、表勸說的:說、勸、規、諷、譏、謗、諫
34、表責備的:過、責、咎、誅、讓、譴、尤、折
讓:責備,責怪
尤:罪過,過錯
折:駁斥,使對方屈服
35、表寬容的:容、貸、恕、寬
36、表喜樂的:樂、欣(然)、悅(說)、歡、蹈舞
37、表哀怒的:怒、憤、惱、忿恚、涕泣、罵、責、戾、詬、謾
戾:()①凶暴,猛烈②違背,違反或乖張,不講情理。
詬:①恥辱②罵
忿:()憤怒,怨恨。
恚:()恨、怒。
38、表刑罰的:辟、大辟、髡、笞、磔、刖、族、杖、流、赭衣、械
族:滅族。
流:流放,古代的一種刑罰。
赭衣:赭,紅褐色。「衣赭衣,關三木」是古代犯人特穿的衣服。
械:桎梏,腳鐐和手銬。
39、表監獄的:囹圄、獄
40、表拜訪的:造、過、訪、謁(見)、顧
41、表告別的:辭、別、謝
42、表離開某地的:去、遷、徙
43、表到往某地的:如、過、詣、往、經
44、與馬匹有關的:馬、駒、廄、策、羈、縻、轡、逸、馭、御、駕、轅、轍
逸:馬脫了韁繩,放縱。
45、錶行動的:步、趨、走、遁、亡、逃、徙、匿、逋
遁:()逃,「遁」與「逃」均是逃離某個地方,但「遁」比「逃」更隱蔽,多指悄悄地遛走,不知去向。
逋:()①逃亡,逃跑。②拖延,遲延。
46、表死亡的:(駕)崩、山陵崩、薨、卒、不祿、死、沒(歿)、終、圓寂
三、值得重視的特殊單音詞
1.獄:案件,案情;監獄:監管案件。
2.脫:①副詞,表推測,也許、或許;「事既未然,脫可免禍」。②連詞,表假設,倘若、如果。w
3.第:①只,只是,只要;②科舉考試或官員考核的等級,如「高第」就是高的等級。(單獨的「最」也可表示等級)
4.獨:若在疑問句中,表反問,難道、怎麼。「相如雖駑,獨畏廉將軍哉」(《廉頗藺相如列傳》)。同樣用法的還有「寧」「顧」。
5.他:別的,其他的,另外的。「又顧而之他」「王顧左右而言他」(《齊人有一妻一妾》)。
四、值得了解的相關復音詞
1.下車:剛上任、剛到任。現有成語「下車伊始」。
2.乞骸骨、請辭、告老、請歸、乞歸:辭官。
3.用事:掌權,主管。
4.視事:在任,在職;辦公。
5.聽事:辦公的地方。
6.逆旅:旅館。
7.部曲:私家軍隊。
8.祖道:在路上設宴為人餞行。祖,祭祀路神。
9.家人:平民,老百姓。不同於「家裡人」和「傭人、僕人」。
10.起家:起於家,就是從家裡被徵召為官。
11.作色:發怒。
12.從子:侄子。從,堂房親屬;又如「從兄、從弟、從父」等。
五、相對穩定的通假字
1.鄉,通「向」:「侯生果北鄉自剄」(《史記•魏公子列傳》)。
2.詳,通「佯」:「行十餘里,廣詳死」(《史記•李將軍列傳》)。
3.蚤,通「早」:「旦日不可不蚤自來謝項王」(《史記•項羽本紀》)。
4.倍,通「背」:「願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史記•項羽本紀》)。
5.禽,通「擒」:「禽滅六王」(《史記•秦始皇本紀》)。w
6.畔,通「叛」:「人言公之畔,陛下必不信」(《史記•淮陰侯列傳》)。
7.趣,①通「趨」:「兵法,百里而趣利者蹶上將」(《史記•孫臏列傳》)。
②通「促」:「趣趙兵亟入關」(《史記•陳涉世家》)。
8.內,通「納」:接納,讓……近來;藏。「無內諸侯軍」(《史記•高祖本紀》)。
9.郤,通「隙」:隔閡,矛盾。「令將軍與臣有郤」(《史記•項羽本紀》)。
10.責,通「債」:「此兩家常折券棄責」(《史記•高祖本紀》)。
六、表示時間的詞
1.表瞬間:俄、俄而、俄頃;頃、頃之、頃刻、有頃;旋、尋、無何。
2.表過去:既、既而,先、先是、先時,初,時、當是時,曩、嘗,昔、向。
3.表一段時間:比、迨、逮、及、洎、居(後帶時間,則譯作「過了…」,不譯作「居住」,如「居無何,居三月」)
如果掌握這些字詞的同時,又養成閱讀時用「/」或序號標出事件起止的習慣,就明確了語境的起止區間,方便理解判斷。
七、其他常用詞語
(1)先:祖先,已經死去的,多指上代或長輩。
(2)課:督促勸說去做某件事。
(3)秩:官吏的俸祿,十年為一秩。
(4)逸:馬脫了韁繩,放縱。
(5)禁:皇帝居住的地方。
(6)對:回答或對話。
(7)如:到,往。
(8)檄:古代用來徵召、聲討的文書。
(9)中:中傷、誣蔑別人,使受損害。
(10)誣:捏造事實誣陷別人、言語不真實。
(11)掾:古代屬官的統稱。
(12)工:工匠,精巧,擅長,官吏。
(13)僭:超越本分,過分,虛假不真實。
(14)孤:幼年失去父親。
(15)貸:借出、借入,寬容、寬免。
(16)獄:官司,案件,監牢。
(17)白:告訴。
(18)與:贊揚。
(19)多:贊揚。
(20)遽:急速,就,恐懼。
(21)尤:罪過過錯,指責歸罪,優異突出,特別尤其。
(22)給:食用豐足。
(23)劫:強奪,掠取,威逼,威脅。
(24)按:追究,考察,調查。
(25)贍:富足充足,供給供養。
(26)令:美好,縣令。
(27)執:捉拿。
(28)延:延請。
(29)省:減免。
(30)謝:道歉,推辭,告訴。
(31)第:次第,官僚和貴族的住宅,科舉考試的等級。
(32)折:駁斥,指責使對方屈服。
(33)察:考察,考察後給予推薦。
(34)赧:因羞愧而臉紅。
(35)竟:結束,完。
(36)坐:因……而犯罪,因為。
(37)尋:不久。
(38)祚:大堂前東面的台階,帝位。
(39)造:造訪。
(40)過:拜訪,經過,過失,責備。
(41)弒:子殺父,臣殺君。
(42)用:財用,因為。
(43)典:主持。
10. 文言文一個字形容人老了是什麼字
耳順、古稀、耄耋(mào dié)、期頤(100歲)、人瑞(100歲以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