適合小班美術作品
一:開拓視野、豐富感知是培養小班幼兒參加繪畫活動的基礎 《綱要》在第二部分「教育內容和要求」中指出「引導幼兒接觸周圍環境和生活中美好的人、事、物,豐富他們的感性經驗和審美情趣,激發他們表現美、創造美的情趣。」豐富孩子的感性經驗,就是要豐富孩子的生活經驗。教師應該常利用幼兒身邊的自然環境,社會生活去加深幼兒的體驗,從而產生表現美的願望,而不僅是在課堂中聽老師講,看教學掛圖。舉例來說:如教室自然角中種一些真實的植物,養一些小動物;家長多帶孩子去動物園、公園、去旅遊,甚至生活中的吃飯、洗澡、刷牙、睡覺等等,都是豐富孩子作畫靈感的最佳來源。 二:選擇貼近生活、形象直觀的內容,吸引幼兒對繪畫活動的興趣。 《綱要》第三部分「組織與實施」中也指出:貼近幼兒的生活來選擇幼兒感興趣的事物和問題是教育活動內容的選擇應遵循的原則之一。小班幼兒的生活經驗較少,他們往往只對日常活動中經常接觸的熟悉的和感興趣的事物有繪畫的興趣。當幼兒對教師安排的內容不感興趣時,即使教師想方設法引導幼兒,其結果也是不理想的,把孩子的注意力硬拉到自己確定的內容上來,表面上看來是完成了教學目標,但實際上幼兒並沒有真正學懂。選擇小班幼兒繪畫內容時應根據小班幼兒的年齡特點,要選擇幼兒熟悉的、感興趣、經常接觸的內容。選擇幼兒熟悉或感興趣的題材,比如小班幼兒喜歡小動物,我們就可以設計「可愛的小綿羊」、 「 小蝸牛爬爬爬」等繪畫內容。還可以選擇他們熟悉的人、玩具或食物為題材,如「切蛋糕」「香甜甜的大西瓜」等。在小班多採用添畫進行教學,因此教師要為幼兒准備進行添畫的背景。如:「香香的面條」就畫一個大碗,「救救小魚吧」就畫兩條小魚, 「摘蘋果」就把畫紙剪成一棵大樹。「乘汽車」就把畫紙剪一輛大汽車。在紙剪長頸鹿上畫方形。在紙剪斑馬上練習畫直線、橫行和斜線。通過這樣的教學,孩子們就在不知不覺中被吸引,在輕松氣氛中愉快地完成活動。 三:運用不同的繪畫工具和材料,培養幼兒對繪畫活動的興趣 《綱要》第三部分「組織與實施」中指出:幼兒園的教育活動,是教師以多種形式有目的、有計劃地引導幼兒生動、活潑、主動活動的教育過程。 (一)、工具與材料是繪畫創作的必要條件,恰當的選擇工具將會提高幼兒學習的興趣,促使他們更主動地投入創作。小班幼兒由於小肌肉發展還不完善,動手操作的能力較差,因此教師只有為幼兒提供豐富有趣且能使畫面產生較好效果的工具、材料,才能使幼兒既能對繪畫活動產生興趣,又能讓幼兒輕松獲得成功。 在選擇新工具時,應給幼兒充分嘗試的機會,去熟悉它。工具先選擇水彩筆,水彩筆顏色鮮艷,當孩子對水彩筆畫有一定的了解、使用時,幼兒便會感到不新鮮,這時,教師便要換其他的繪畫工具,如:棉簽、手指點畫、印章畫、吹畫、蠟筆水粉畫、粉筆畫等。這些作畫形式幼兒易學、色彩鮮艷、效果好,印出來的畫又快又好看,容易使幼兒深深感到成功的喜悅。在提供工具和材料的數量上必須考慮符合小班幼兒的思維特點,一次活動不能過多,否則會使幼兒手忙腳亂。 (二)、利用手工與繪畫相結合的形式,激發幼兒興趣。 手工與繪畫相結合,能使畫面作品效果更完美,同時又注重幼兒動手操作,為幼兒所喜愛。如在畫「梅花」的活動中,先教幼兒吹一棵樹,再用手指點畫梅花,畫面很完美,幼兒嘗到成功的愉悅,增強了幼兒的繪畫興趣。如,畫「小豬蓋房子」前,先進行粘貼活動,幼兒通過粘貼,對房子有了感知,再進行繪畫,也就容易多了。在教學中,多樣新穎的教學手法讓幼兒更有興趣的參與活動,提高了大膽作畫的能力。讓小班幼兒覺得繪畫原來就是「玩」游戲,繪畫是件快樂的事情。 四:在游戲中教給幼兒一些簡單的繪畫技能,可以提高幼兒對繪畫活動的興趣。 幼兒繪畫啟蒙教學不應過分追求技法的掌握,但是換一個角度看,幼兒掌握了一定的繪畫技能,才能在紙上把他們的想像力和創造力更好的反映出來。雖然小班幼兒年齡較小,但仍需要掌握一些簡單的繪畫技能。只是這些繪畫技能是幼兒在邊做邊玩中不知不覺地掌握的。 (一)、在游戲中認識點、線。 根據小班幼兒繪畫喜歡邊畫畫邊說的特點,教幼兒進行「點」的練習時,如果一味枯燥單調地練習,幼兒肯定不喜歡,我就給每位小朋友發了一張畫有烏雲圖案的畫,讓幼兒邊說邊添畫雨點「嘩啦啦,嘩啦啦下雨啦」!幼兒邊說邊畫興趣很高。還可以添畫「餅幹上香噴噴的芝麻」。小班幼兒繪畫處於塗鴉期,要充分發揮幼兒想像力,自由運用線條。如教小班幼兒畫短線可以說「小草小草快快長」畫長線可以說「嗚嗚火車開來了」,畫圓練習中,我選「小魚吹泡泡」、「七彩糖豆豆」等。教幼兒練習各種直線的畫法,「我幫媽媽梳頭發」訓練幼兒由上至下畫線,「香香的面條」通過畫面條,練習亂纏線的畫法,「救救小魚吧」通過添畫水波紋,練習波浪線的畫法,等等。 (二)、在游戲中認識形 教幼兒認識圓形時,可以讓幼兒先進行圓的暢想,用語言描述出來,從不同的角度發展幼兒的創造力,再啟發、引導小班幼兒用添畫的方法畫出氣球、蘋果、車輪、太陽、笑眯眯的臉、皮球、貓、兔子等物體。 (三)、在游戲中自由造型 各種物體的結構,都可以用幾何圖形來表示。如:房子的房頂可以畫成三角形,公共汽車的車身可以畫成長方形、正方形,車輪可以畫成圓形等等.幼兒掌握了幾何圖形後,還是應該以觀察實物、實景為基礎。通過觀察,讓幼兒了解物體的結構,如:怎樣畫魚?可以讓班上的幼兒先觀察各種魚,魚有什麼?觀察魚的結構:魚為頭,身、尾巴,身上有鰭、眼睛。作畫時,我就問幼兒,你喜歡用什麼形狀來畫魚頭?啟發幼兒用不同的形來塑造魚。有的給魚畫上圓的頭,有的給魚畫上三角形的頭。這說明,實際生活中的魚是多種多樣的,不能把魚畫圓形,身子畫圓形當作公式讓幼兒去套用。教師在不知不覺中讓幼兒掌握了繪畫的技能,又充分發揮了幼兒的主體作用,把繪畫變成幼兒的自由想像,大膽創作,體驗快樂的活動。 五:合理的評價幼兒的作品,可以促進幼兒對繪畫的興趣提高 (一) 鼓勵和贊賞 《綱要》指出:老師要成為孩子的引導者、支持者。幼兒尚屬他律階段,他們豐富的想像與成人的態度有密切關系。幼兒需要鼓勵和贊賞,評價幼兒的畫,要盡量找出好的地方,表示你的贊賞,一旦幼兒作品受到老師的承認和贊許,他們會表現出更大的創作熱情,從而增強自信心,對繪畫產生更濃厚的興趣,就會越畫越多,越畫越好。要盡可能避免指責的話語,如:「你畫得一點都不像,難看死了,亂七八糟」 等話語,這樣容易挫傷幼兒的自尊心和積極性,幼兒的想像就會因擔心得不到老師的稱贊而受到抑鬱。 (二)、慎用橫向的比較 《綱要》在第四部分「教育評價」中指出:「承認和關注幼兒的個體差異,避免用劃一的標准評價不同的幼兒,在幼兒面前慎用橫向的比較」。老師在評價幼兒作品時,要挖掘孩子作品中的閃光點,鼓勵幼兒的積極參與,如「你和別人畫的不一樣」,「你的顏色用的真鮮艷」,「塗色真均勻」,評價要建立在明確、鼓勵的基礎上,讓孩子充滿自信,從而也就達到了提升繪畫技能的目標,有效的延伸了他們的興趣。 (三)、讓幼兒自評 《綱要》中說要「為幼兒創設展示自己作品的條件,引導幼兒相互交流、相互欣賞、共同提高。」自評——就是讓幼兒說說自己的作品,說說自己畫的是什麼,講述自己的繪畫的故事,讓幼兒講出自己畫面所表現的思想,感情,心緒和對外界的認識,把自己的作品
⑵ 給小班孩子貼美術作品的地方請向一個有創意的名字
幻想樂園 夢想世界 奇思妙想 求採納~
⑶ 幼兒園小朋友的繪畫作品從哪些角度評價
幼兒園的活動,既然要發揮其教育功效,就不能缺少了評價這個環節。幼兒繪畫活動的評價活動是幼兒園繪畫活動的最後一個環節,與幼兒園其它任何一種教育教學活動的評價相比較,其應用的程度最高,受到的重視程度卻較低。而在繪畫活動中,老師對作品的評價態度往往直接影響著孩子對活動的興趣,影響孩子的自尊心與自信心,因此作為老師,我們要重視對幼兒作品的評價,培養幼兒的繪畫興趣,提高幼兒繪畫的表現力及審美能力。 關鍵詞:評價觀 評價體系 發展性評價 多元評價 教育評價:《綱要》將幼兒園教育評價的功能界定為:「是了解教育的適宜性、有效性,調整和改進工作,促進沒一個幼兒發展,提高教育質量的必要手段。」 發展性評價: 發展性評價是以人為本,以孩子的最終發展為目標的評價方式.這種評價方式是當今世界課程與教學改革評價的最新發展的先進成果,也是今後課程與教學評價的主要發展方向,具有前瞻性與實用性,對於幼兒園的課程改革與評價改革頗有成效且意義深遠。 塗鴉是孩子的天性,當還不太懂事的孩子抓著蠟筆在紙上隨意地塗鴉的時候,我們看到的是孩子滿臉燦爛的笑容,我們看到的是孩子為五彩繽紛的色彩而感動的神情,這一刻,我們相信孩子愛上了塗鴉。而在幼兒園里,我們看到的是有的孩子,漸漸不愛動手畫畫了,而有的畫的總是那麼些,也許原因有很多,但作為我們幼兒園老師應該反省一下,是什麼抹殺了孩子的天性? 我們發現在繪畫活動中,老師對作品的評價態度往往直接影響著孩子對活動的興趣,影響孩子的自尊心與自信心,因此作為老師,我們要重視對幼兒作品的評價,培養幼兒的繪畫興趣,提高幼兒繪畫的表現力及審美能力。 一、確立正確的評價觀,培養和提高幼兒繪畫興趣 教師要明確評價的目的不是為了淘汰,所以在繪畫活動中我們不能以哪個幼兒畫的好,或哪個幼兒畫的不好為標准來評價幼兒的作品,評價的根本目的是促進幼兒的發展,所以發展性評價這種以人為本,以孩子的最終發展為目標的評價方式有助於促進幼兒富有個性的發展。他能依據幼兒的不同背景和個性特點,准確地判斷每個幼兒的不同特點及其發展潛力,為每一個幼兒提出適合其發展的具體的有針對性的建議。 如果沒有正確的評價觀,就有可能對幼兒產生消極影響。孩子有時候是特別敏感的,一次在繪畫評價活動中,我無意中說了文涇的畫畫的不太好看,顏色圖的有些亂,當時孩子也沒有特別的表現。可是在接下來的一次繪畫活動中,當小朋友們都專注於自己的繪畫時,我卻看到文涇拿著筆愣在哪裡,我問他怎麼了,他說老師我不會畫,這時候我明白,孩子不是不會畫,他是不敢畫,他害怕自己的畫達不到老師的要求,怕老師說他的畫畫的不好看。於是我意識到評價的重要性。又有一次,在《宇宙人游山洞》的美術活動中,佳俊很認真地在山洞裡畫了很多宇宙人,在評價活動中佳俊向同伴們介紹宇宙人在排著隊過山洞,他們要走出山洞回家去,雖然那些宇宙人畫的有些歪扭扭的,但是今天我看到了孩子的進步,本來孩子繪畫的時候特別缺乏耐心,總是草草了事,可今天孩子很認真很耐心地完成了作品。於是我在集體面前表揚了他,並把他的作品展示出來了,我發現下課的時候佳俊會去展示區看看自己的作品,還會向同伴介紹,慢慢地孩子喜歡上了繪畫,每次繪畫活動都很認真,每當我們幫他指出一些不足之處時,孩子也會耐心的聽了,孩子的繪畫的興致越來越高了,他的作品也越來越多地贏得小朋友的喜歡了。 這些讓我清楚的明白了評價對孩子的影響,更清楚了確立正確的評價觀的重要性。作為老師不能以片面的眼光來評價孩子的繪畫作品,用畫的好或不好來評價,是對孩子的不負責任,也許只會造成部分幼兒只能聽表揚,不能聽批評,認識不到自己的缺點和不足,盲目樂觀。因此教師要用發展和全面的眼光看待孩子,逐步培養其正確認識自己,提高反省能力,不因存在某些不足而懷疑自我價值。這樣,即使教師指出幼兒的不足甚至提出批評,幼兒所感受到的也仍然是教師對自己的關注和期望,並會由此產生進步的動力。 二、建立多元的評價體系,促進幼兒多元發展 1、尊重幼兒的個別差異性,讓每個幼兒獲得富有個性特色的發展。 在幼兒園里,老師和孩子是形影不離的,所以相對中小學來說,幼兒園老師和孩子的距離更近些,老師對孩子的各方面了解也更深些。在評價中,不僅要突出「為了孩子的一切」,還要突出「為了一切的孩子」,努力做到不讓一個孩子掉隊,提高不同個性孩子的學習興趣、學習能力與學習水平,從而達到促進全體孩子共同進步的目的。 例如:在《森林裡的動物園》這一繪畫活動中,我們對於那些愛繪畫,繪畫線條有力、連貫,圖形、形象清晰完整的孩子來說,在評價中我們應本著「高起點、嚴要求」的原則,為他們的進一步成長留有足夠的發展空間。在觀察他們畫面是否完整,小動物們形象是否清晰的基礎上,我們還要考慮畫面是否具有孩子自己的想像,是否符合孩子的年齡特點富有童趣,我們鼓勵他們發揮想像里,讓畫面里的動物活起來,給動物們提供一個活起來的背景或舞台。對對那些喜歡繪畫,但繪畫線條不流暢、形象不完整的幼兒來說,應本著「低起點、小步子、多活動、快反饋」的評價宗旨,我們更關注的是動物形象是否清晰,孩子有沒有抓住動物的特徵,我們鼓勵他們在活動結束後進入美工區多加練習。對於那些不愛繪畫,繪畫習慣不好的幼兒來說,應從逐步培養喜愛繪畫的情感入手,加強有針對性的個別輔導,教師還應當是一個細心的觀察家,要敏銳地捕捉他們的點滴進步與閃光點,並及時予以獎勵和表揚,使他們不斷看到自己的進步,提高學習的自信心。 2、評價活動由靜態評價變為動態評價,注重活動的過程性。 在以往的繪畫評價活動中,我們往往偏重於作品結果的優劣,靜態的對孩子的繪畫作品實體作出評價。新綱要理念指出我們的評價要關注孩子的學習過程,應動態的對幼兒的整個繪畫過程作出評價。所以在美術活動中,我們要關注孩子在活動中的興趣性、主動性、持久性、繪畫習慣等。如觀察孩子是否主動參與美術活動,對美術活動傾注極大的熱情,完全沉浸其中,還是對美術活動遲疑不前,活動中企圖停止或張望別人做什麼等;觀察幼兒對美術作品的注意集中與持久程度;觀察其作品是自己決定完成的,還是模仿他人完成的。 如:我們班的小妹妹(鄒琦玥),一開始每次繪畫活動時都不肯動筆,軟硬兼施都無濟於事,後來,我觀察到繪畫活動時她雖然自己不畫,但是她會對邊上的小朋友指手畫腳「你畫的不對」、「不是這樣畫的」、「哎,你畫的太難看了」,通過這些行為,我猜測可能小妹妹其實她並非真的不想畫畫,也許是她對自己缺乏信心,她怕自己畫的不好,所以不敢畫,於是繪畫活動時,我就輕輕的對她說「琦玥是不是怕自己畫的不好?」她點點頭,於是我就繼續鼓勵「沒關系的,老師小時候一開始也畫得不好,多花幾次就能畫得漂亮了,但是如果不練習的話就一直畫不好的哦!」在不斷的鼓勵下,琦玥終於第一次自己動筆畫畫了,在活動評價時我把琦玥的進步告訴了大家,並在集體面前給予了肯定,琦玥靦腆的笑了,接著在以後的繪畫活動中,她開始能獨立完成作品了。可見繪畫活動中的評價要注重活動的過程性,變靜態為動態。 3、增強幼兒與評價活動的互動性 在繪畫活動中,我們往往在無意中就會以教師自己的意願為主,自己決定作品的好壞優劣。教師要扮演的是:「裁判者」的角色,雖然也有個別幼兒參與評價,教師總結,但由於教師平時缺乏對幼兒該方面的引導和培養,幼兒缺少該方面的能力,這一切形同虛設。所以
⑷ 在幼兒園中大中小班幼兒園的繪畫作品分別有哪些特點
繪畫特點的話,就是比較寫實,而且想像力也比較豐富
⑸ 如何培養小班幼兒的繪畫能力
如何培養小班幼兒的繪畫能力
小班幼兒其繪畫發展水平正處於「塗鴉期」,由於年齡小,手的動作不夠靈活,加上他們繪畫的目的不太明確,不清楚應該如何畫,怎樣塗色,畫面怎樣變得漂亮,他們只是把繪畫當成一種游戲,隨自己興趣任意塗抹,畫出的物體不太規范(成形)。因此,小班幼兒的美術是教學難度較大的一個年齡階段,作為一名小班的教師來說,幫助幼兒提高繪畫技能,使幼兒學會繪畫的手段,表現他們內心意圖是十分必要的,在小班的繪畫過程中,我們是這樣做的:
(一)激發幼兒對繪畫的興趣。
小班幼兒由於年齡小,對繪畫一無所知,他們只會持筆亂塗亂抹,來體現自己心中的喜、怒、哀、樂,伴隨著這種體驗,他們對畫畫逐漸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因此,這時教師千萬不能急於教孩子畫些什麼,也不必強調幼兒畫得像不像,因為這樣易使幼兒失去繪畫的興趣和熱情,而應該去引導、呵護、培養。提高幼兒的這種興趣,如:在美工區,我們為幼兒提供各種繪畫工具、材料,使幼兒在高興時能隨時拿起自己喜歡的材料來自由描繪、表達,教師應時刻鼓勵幼兒「畫自己喜歡的」讓幼兒興致勃勃地自由塗畫,從中感受美術活動的樂趣。
(二)採用多種繪畫形式,激發幼兒興趣。
對於小班幼兒,如採用單一的油畫棒作畫,時間一長,孩子就會失去興趣。為此,教師要採用多種教學形式,如棉簽畫、吹畫、水彩畫等。在一張作業中,也用幾種作畫形式,幼兒不能掌握的,教師幫助完成。如在「河裡的小蝌蚪」的作業中,當幼兒用手指點畫好了一個個可愛的小蝌蚪後,教師可用藍色油畫棒,來幫助其畫上藍色的河水背景,使畫面更完美,幼兒嘗到成功的愉悅。另外,可利用手工與繪畫相結合的形式,激發幼兒興趣,因為手工與繪畫相結合,不像單純繪畫那樣追求作品效果,而注重動手操作的樂趣,為幼兒所喜愛。幼兒在捏泥、折紙、粘貼等活動中所獲得的對物體的感知,有助於他們在繪畫時表現此物體,如:為了讓幼兒感知、了解小雞的基本特徵,讓幼兒觀察小雞後,利用晨間桌面游戲,用橡皮泥把小雞的形狀捏起來,幼兒感知了小雞的形狀,繪畫時,不僅能很好的畫出外形,而且形態各一,充滿童趣。再如,用棉簽畫「柳樹」前,先進行戶外觀察活動。幼兒通過觀察對柳樹有了感知,再進行繪畫也就很容易了。
(三)誘發幼兒畫添筆畫。
添畫,是幼兒開始學畫的好方法。我們每天晨間桌面游戲時,都畫許多圓圈,讓幼兒發揮想像力,或幼兒添畫一條尾巴,耳朵,鬍子,眼睛等,注意添畫的難度要適應,太難會失去信心和興趣。如教師畫一條美麗的魚,可以讓幼兒在魚的周圍畫圓圈表示水泡泡;畫曲線表示水波浪;畫短直線集中在一點上表示水草等。在教學過程中,我們可以教幼兒從淺入深,由易到難的一些簡單的基本知識和技能。如:小點表示花朵、小草、樹干,用橫線表示棍子、繩子、欄桿等。例如:教幼兒畫線先教幼兒畫點、曲線、弧線,最後過渡到直線。在教學活動中,我先讓幼兒練習畫氣球、泡泡、太陽等。再逐步畫欄桿、格子布、房子等,使幼兒逐步掌握一些基本的用筆及對筆的控制力,然後再教幼兒在畫線、弧線、長短直線的基本的線條,並進行組合,最後到幼兒自由表現自己眼中的事物。例如對幼兒進行「線條」的單元練習,學習內容包括橫線、豎線、斜線、波浪線、螺旋線等。我們將繪畫與游戲和故事結合起來,安排了「花傘外的小雨」(添畫長短不同的直線)、「一塊格子布」(練習交叉線) 「大河裡的輪船」(添畫波浪線)、「小兔的青草地」(練習鋸齒線)、「小蝸牛的殼」(練習螺旋線)等內容。通過單元練習,幼兒很快熟悉並基本掌握了「線條」這項基本技能,
(四)用兒歌、故事內容導入,調動幼兒對繪畫的積極性
利用生動、形象、富於吸引力和感染力的文學作品兒歌、故事,使教學成為有趣的活動,容易引起幼兒的興趣,集中幼兒的注意力,使幼兒便於理解,易於掌握,如:教畫魚時,教師配上兒歌吸引幼兒「魚寶寶,膽子大,天黑下雨都不怕,能唱歌,會游泳,樂得爸媽笑哈哈。」針對幼兒愛聽故事的特點,根據教學需要選擇幼兒容易理解樂於接受的、情節簡單有趣、形象鮮明突出的故事。在教畫兔子時,我給幼兒講小兔的故事:「兔媽媽生了只小兔,大家給小兔起了許多名字,有叫長兒朵,有叫紅眼睛,有叫短尾巴……」兔子的基本特徵通過小兔子的不同名字就概括出來,給幼兒頭腦中留下深刻印象,調動了幼兒作畫的興趣。
(五)展示評價幼兒作品
培養兒童的美術興趣,盡可能正面評價兒童的作品,讓兒童參與評價作品。鼓勵兒童的繪畫興趣。因此,教師應善意地接納一切孩子的畫,盡可能正面評價每一個孩子的作品。在指導上可以用「談談你為什麼這樣畫?」來代替「不應這樣畫」、「應該那樣畫」。每次美術活動結束後,我們總要展示所有孩子的作品,這本身就是對他們創作的一種肯定,且有利於他們相互間的欣賞評價。每次作品展出後,孩子們總愛圍著作業欄自豪地介紹:「這是我的畫。」「老師說我想像很豐富";或是自由地評論:「這幅畫的顏色真漂亮!」「這群小雞好可愛"等等,這樣既增強了兒童的自信心,又使他們對美術活動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⑹ 淺談如何指導小班幼兒美術活動
老師則較注重技能的培養,如注意物體的外部形狀、色彩的搭配,畫面的空間安排;評價幼兒作品的好壞也僅以「像不像」為唯一標准。這樣,幼兒在繪畫時努力按照老師的要求,抑制了自我表現力,扼殺了幼兒潛在的創造意識。在活動中,教師常常會走極端。要麼「以結果為重,以學技能技巧為主」,要麼「以發展想像為重,以放任自由為主」。教師如何在模仿學習和鼓勵創新兩者中找到一個最佳的「合適點」,如何在教學中掌握 「合適的尺度」,是值得我們教師深思的。我認為可以讓孩子初步感受、發現並喜愛環境、生活和藝術中的美。通過自主探索,嘗試各種不同的創作材料和形式,培養幼兒樂於探究、想像和創造。能在寬松、自主的創意活動氛圍中盡情地發揮想像,用自己喜歡的創作方式創造地表現美。以「凡是我感興趣的內容都可以成為我的作品,凡是我喜歡的材料都可以成為我創作的材料」來培養幼兒的自信心和成就感。多元創意美術活動為幼兒提供了自我表現的最佳形式,他們通過這一藝術方式來表示個人的感受,從中體驗到快樂、成功。那麼,我們究竟從哪幾個方面入手呢? 一、轉換思想,更新理念教師要確立以「幼兒發展為本」的觀念,滿足不同差異幼兒的需要,鼓勵每一個幼兒積極動手,鼓勵引導他們擁有獨立的自發的藝術傾向和創造。同時教師有計劃地教導幼兒學習一些基本的製作技巧,只有掌握了一定的技能技巧,才能為幼兒更好地自由表達而插上的飛行翅膀。以前教師准備的材料較單一,除了紙就是顏料,現在的教學中,各種廢棄材料:紙巾筒、紙盒、一次性筷子、冷飲棒、廢報紙、塑料袋、塑料杯等都變成了我們的教學內容,為幼兒創造力的培養提供必要的條件。同時教師要注意在幼兒一日生活的各個環節中滲透幼兒創造性思維品質和習慣的培養,豐富幼兒經驗,擴大幼兒知識面;可利用文學作品、音樂作品,引導欣賞多種形式的藝術作品,擴展幼兒視野;在美術活動引導中鼓勵幼兒盡情插上想像的翅膀來飛翔,把不可能的事情變成可能。二、營造充滿創意藝術氛圍的環境。創設具有開放的、新形態的、充滿創意藝術氛圍的教育環境是幼兒園開展創意美術的切入點。重視環境的潛在教育功能。(一)同伴的創意作品激發幼兒的創造思維我們在每班的門口裝置了作品展示欄;並且每個班在園里有對外開放的作品展示架,提供了這些框架後,我們孩子的作品就展示在這兒,這是孩子們階段性美術成果的最好展現,也為孩子們創設一方藝術交流的天地。(二)用家長的設計靈感來為孩子開辟一個展示舞台除了孩子,家長也是我們藝術環境的參與者,我們每年都組織家園教玩具製作大賽,作品要求是家長和孩子們用生活中的廢棄環保材料構思、製作的,我們有個作品展示廳,裡面陳列了家長與孩子的智慧結晶,有的新奇製作出人意料,奇思妙想讓人耳目一新,深受啟迪。孩子們參觀時都津津樂道的向同伴講解自己的作品和與父母製作中的趣事。(三)用名家的抽象藝術激發幼兒的創造思維我們首先投入了大量的人力、財力,創設了優美、生動、富有情趣、具有感染力的環境,我們的藝術走廊上畫著世界著名畫家的抽象畫作品,給幼兒欣賞人類最優秀的藝術精品,讓幼兒直接與大師對話,直接感知藝術的魅力,使之從小具有良好的審美情趣。力。(四)用個性化創意美術環境誘發幼兒的創造思維我們力圖讓幼兒園的每一幅畫、每一棵樹、一顆草,每一件設施,每一個空間設計都能給幼兒以美術的熏陶和美的享受。我園的美術創意活動室中有多種工作坊,如:色彩坊、泥塑坊、手工坊、水墨坊、紙工坊等。每個工作坊里都有一張大工作台,放著各種不同材料,有顏料、毛筆、繩、珠、棒等,鼓勵幼兒運用多種藝術手段,表達內心感受。幼兒對美術工具的喜好是不一樣的,而經常變換的,不同的美術材料能激起幼兒的興趣和熱情。提供多樣的、開放的材料工具,讓幼兒有選擇的機會,有助於創造出多樣的表現形式,有助於他們在操作中學會使用多種工具,感受不同工具所帶來的不同效果,增添樂趣,增加美感。孩子們會用短繩、稻草、舊光碟、鈕扣拼貼成小鳥,會用紙巾、漿糊、顏料做成臉譜,每件作品都是孩子們大膽想像,富有個性的創造。老師們把這些作品掛在牆壁上,放在架子上,讓幼兒感受到自己創作的過程和喜悅。在美術室的書架上,擺放著著名世界畫家的畫冊,幼兒可以隨意翻閱、欣賞。每班的個性化班級布置也是我園在美術創建中的一個亮點。老師們有充分的自主權,老師們會根據每個教學主題活動設計出不同的主題牆飾如:大班主題《動物世界》《臉譜》,中班主題《海底世界》小班主題《樹葉畫》。(五)創設寬松的心理環境,鼓勵自由的創作形式寬松的心理環境、自由的作畫方式,有利於兒童思維的激活和表現的大膽;平等的師生關系,有助於幼兒樹立自主表現的意識,使作品呈現的個性化。泥工吧、創意坊、我型我秀等是孩子們喜愛的活動,寬松自由的氛圍,濃郁的創意環境,有利於幼兒的大膽表達與表現。三、創意美術教學活動指導策略為了讓孩子更快樂的接受美術教育,讓創意美術教學發揮更大的教育
⑺ 幼兒園小小班可以做哪些美術作品
特別簡單的一些折紙,比如小狗,飛機 還有特別簡單的一些簡筆畫比如說小花,小動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