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美術學科 » 美術生的色彩

美術生的色彩

發布時間: 2020-12-05 20:02:24

1. 美術生的素描、色彩如何才能高分

一般聯考時素描畫結構畫好了容易得高分,因為在滿地上了明暗的素描中,結構是很顯眼的
色彩。。我色彩很差就不好多說了。

2. 我是一美術生,現在正剛學習色彩,但怎麼都畫不好。。。請高手前輩指教!

博藝設計畫室老師提醒色彩需要謹記七點:
第一點:構圖
和諧的構圖—豎式優先、均衡對稱、統一又不失對比。
色彩靜物寫生通常會要求學生對提供的物體進行自由構圖,因此,構圖成為構成畫面最不可缺少的要點之一,構圖的目的在於增強畫面表現力,更好的表達畫面內容,使主題鮮明,形式新穎獨特。主體突出,意圖明確,具有形式美感是構圖的基本要求。
第二點:色調
統一的色調—冷暖明確、色相統一、和諧自然。
首先注意的是色調。要提升畫面的第一直觀美感,色調是關鍵。這是一張色彩非常統一的畫面,畫面整體呈偏紫紅灰的暖調,並運用中長調的和諧構成方式組建畫面。在第一步起完稿後,一氣呵成將畫面顏色鋪滿,沒什麼刻畫,沒什麼細節,但色調已經形成,在接下來的刻畫中不偏離這個色調。
第三點:塑造
中心的塑造—掌握核心、中心深入、主題明確
在默寫中,不同位置的物體必須有主次區分,在深入刻畫階段,首先確立畫面物體的主次順序,找到第一主物體,第二、第三主物體及陪襯物。明確表現第一主物體,這也是整個畫面的中心塑求點,除此之外其他任何物體不能超過主題的塑造程度,讓畫面的趣味中心偏移到主物體上,讓畫面的視覺中心集中在主物體周圍。
第四點:質感
質感的表現—應物象形、隨類賦彩、強調肌理
在默寫中,表現物體的質感既是重點又是難點,我們在平時留意身邊事物表象特徵的同時,要多分析物體表面肌理的構成特點,才有可能使物體更真實、更生動。
第五點:空間
虛實的處理—前實後虛、近實遠虛、主次分明
虛實關系的表現尤為重要,而這一點更是初學者最難理解和把握的問題。我們在作畫時,要避免面面俱到,但可以誇大畫面的前後關系,增強畫面的空間感。這需要在平時寫生練習時,主觀處理畫面的前後虛實對比。畫面中虛實處理的運用不僅是主觀處理能力的體現,也能為作畫節約寶貴的時間。
第六點:節奏
靈動的筆觸—膽大心細、靈活用筆、寧松勿緊
松動的筆觸能有助提升畫面的品味。隨和的用筆,可是使整幅畫面具有節奏感和韻律感。流動的顏色伴隨著靈動的筆觸,可以更好的表現物體的質感,膽大而心細,隨心所欲。如在較短的時間內作畫,不可能讓你有過多深入的刻畫,要想提升繪畫感,增強畫面的情趣,不妨多試試松動的用筆。
第七點:色彩運用
高級灰的應用—復色並置、多而不亂、灰而通透
市面上的顏料種類越來越多灰色系多大十種之多,這為畫面的處理帶來不少便捷。應注意高級灰的運用非常重要。高級灰,是畫面豐富而微妙的色彩變化的統稱,這一次源於央美,正是所謂真正的色彩的含義精髓所在。為了統一色調,在變化反差較大的色彩環境中,一方面保留色彩的區別,另一方面運用高級灰的構成實現其微妙的變化,使畫面變化而統一,微妙而豐富。

3. 作為新手美術生的我,美術集訓色彩怎麼能從入門到精通

現在對於你來說,最重要的是面對藝考。
色彩不像素描,把握好造型和明暗關系這些大塊面的處理,色彩更趨於感性。如果你即將參加美術集訓的話,我覺得你不用擔心太多。因為我相信帶你們集訓的老師肯定會從頭教你們基本的色彩知識的。
如果你要問色彩怎麼畫,我覺得最直接的方法,就是你上網找一些老師錄的水粉教學視頻或者說是直接買水粉的教學書去看,那樣對你來說也是更加的直觀。但是,如果你要問需要多長時間,就真的沒人能告訴你了,因為這不僅取決於你的學習方法和態度,更加是取決於你對於色彩的領悟。色彩和素描其實步驟差不多,就是定位置,把形畫出來,然後上大塊面的顏色(明暗交界線、暗部),然後再不斷的細化。
作為已經考上美院的老人家,就淺淺的談一下我的建議吧。首先,就是要把你的基本功打扎實,多臨摹范畫,學習范畫的用色和用筆技巧。其次,再去進行寫生,你可以把你的作品與類似的范畫進行對比,學一些好看的用色。多請教老師,多去問問題,不斷的臨摹加寫生。這段時間對你來說就是不停的畫畫,不斷的練習。我相信你只要有想學好色彩的心,有不考上心儀的大學決不罷休的信念,有堅持的毅力,沒什麼可以難到你的。
最後,推薦幾本書吧,一個是完美教學的色彩靜物(完美教學的書對我來說都是寶典),一是敲門磚系列的色彩書,可以選擇性的買幾本。不要去買什麼色彩入門教程之類的書,那些不太適合藝考。最後可以再買一本靜物的照片書,照片書一般來說色調都很統一,很適合練習。最後的最後,希望你可以考上理想的大學,加油!

4. 美術高考生畫的色彩的一些理論知識

對於色彩的研究,千餘年前的中外先驅者們就已有所關注,但自18世紀的科學家牛頓真正給予科學揭示後,色彩才成為一門獨立的學科。色彩是一種涉及光、物與視覺的綜合現象,「色彩的由來」自然成為第一命題。
所謂色彩術語,即色彩的專用名詞。了解這些名詞的含義,一方面是基本知識的組成部分,另一方面也是闡述色彩原理與規律的必要的中介語言,所以應在開始就作為講解的內容。
經驗證明,人類對色彩的認識與應用是通過發現差異,並尋找它們彼此的內在聯系來實現的。因此,人類最基本的視覺經驗得出了一個最樸素也是最重要的結論:沒有光就沒有色。白天使人們能看到五色的物體,但在漆黑無光的夜晚就什麼也看不見了。倘若有燈光照明,則光照到哪裡,便又可看到物像及其色彩了。
真正揭開光色之謎的是英國科學家牛頓。17世紀後半期,為改進剛發明不久的望遠鏡的清晰度,牛頓從光線通過玻璃鏡的現象開始研究。1666年,牛頓進行了著名的色散實驗。他將一房間關得漆黑,只在窗戶上開一條窄縫,讓太陽光射進來並通過一個三角形掛體的玻璃三棱鏡。結果出現了意外的奇跡:在對面牆上出現了一條七色組成的光帶,而不是一片白光,七色按紅、橙、黃、綠、青、藍、紫的順序一色緊挨一色地排列著,極像雨過天晴時出現的彩虹。同時,七色光束如果再通過一個三棱鏡還能還原成白光。這條七色光帶就是太陽光譜。
牛頓之後大量的科學研究成果進一步告訴我們,色彩是以色光為主體的客觀存在,對於人則是一種視象感覺,產生這種感覺基於三種因素:一是光;二是物體對光的反射;三是人的視覺器官——眼。即不同波長的可見光投射到物體上,有一部分波長的光被吸收,一部分波長的光被反射出來刺激人的眼睛,經過視神經傳遞到大腦,形成對物體的色彩信息,即人的色彩感覺。
光、眼、物三者之間的關系,構成了色彩研究和色彩學的基本內容,同時亦是色彩實踐的理論基礎與依據。
光、可見光、光譜色
要了解牛頓發現的光色散現象的產生原因,還須從光的本質中尋找答案。
所謂光,就其物理屬性而言是一種電磁波,其中的一部分可以為人的視覺器官——眼所接受,並作出反應,通常被稱為可見光。因此,色彩應是可見光的作用所導致的視覺現象,可見光刺激眼睛後可引起視覺反應,使人感覺到色彩和知覺空間環境。可見光很普通,凡視覺正常的人都可感覺到它。可見光又神秘莫測和千變萬化,因為除了看見之外,沒有別的辦法加以接觸、穩定和認識。因此古今中外的許多科學家、藝術家、思想家都曾觀察、研究和思考它,但幾乎都沒有找到令人信服的答案。盡管牛頓把光作了分解,然而有人把這說成是「破碎了的光」。
很顯然,可見光不是固體、液體、氣體之類的東西,不是細胞、分子、原子,也不是熱能、電能、化學能。
隨著科學的日益發展,對光的研究逐漸接觸到本質。仍然是牛頓,在1678年首先提出,光是物體射出的一種微粒,稱為光粒,它以極大的速度由發光體四向射出,達到人眼就產生光的感覺,被稱為微粒說。
1678年海根斯等認為,宇宙間彌漫著一種稀薄而具有彈性的介質叫以太。物質發光,則其電子振動,經周圍的以太依次傳遞到遠方,成為一種橫波,橫波進入人眼引起光感,被稱為波動說。
1864年麥克斯韋認為,光並不是以太自身的運動,而是以太之中的電磁變化而引起的傳播,以太波即電波的一種,被稱為電磁說。
現代科學證實,光是一種以電磁波形式存在的輻射能。它具有波動性,又具有粒子性。光具有的這兩種性質,在光學上稱為「二象性」。
陽光通過三棱鏡時隨著波長的不同,行進的線路也不相同:紫色光波長最短,行進速度最慢,曲折最大(折射角度最大),紅色光波長最長,折射角度最小,其餘各色光依次排列,才形成七色光譜。光照射到不透明物體的表面時產生粒子「碰撞」,部分反射、部分被吸收,這種反射光作用於視覺器官,形成物體色的概念。這些便是光的色散現象和物體色彩本質性科學解答。
在整個電磁波范圍內,並不是所有的光都有色彩。電磁波包括宇宙射線、X射線、紫外線、紅外線、無線電波和可見光等,它們都各有不同的波長和振動頻率。只有從380毫微米到780毫微米波長之間的電磁波才能引起人的色覺,這段波長叫可見光譜,即常稱的光。
其餘波長的電磁波都是人眼所看不見的,通稱不可見光,實際上是不同的射線或電波。波長長於780毫微米的電磁波稱為紅外線,短於380毫微米的電磁波叫紫外線。各種光具有不同的波長,其大小仍用毫微米來計量。
由三棱鏡分解出來的色光,如果用光度計來測定,就可得出各色光的波長。因此,色的概念實際上是不同波長的光刺激人的眼睛所產生的視覺反映。
光的物理性質由光波的振幅和波長兩個因素決定。波長的長度差別決定色相的差別。波長相同而振幅不同,則決定色相明暗的差別,即明度差別。
有光才會有色,光產生於光源。光源有自然的和人造的兩類。現在我們知道,被認為是白色(或無色)的陽光,和所有的燈光都是由各種波長與頻率的色光組成的,這些色光依次排列,即所謂「光譜」。不同光譜的燈如白熾燈、熒光燈等所發出的光,其色彩感覺也不同。
太陽光的光譜開始被認為是由紅、橙、黃、綠、青、藍、紫七色組成,後來有人提出由紅、橙、黃、綠、藍、紫六色組成,理由是青和藍色光始終未能測定其確切的波長界限差值。關於7色和6色光譜的觀點,在色彩學中似乎至今未有定論,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不過現在大多數色彩學家、科學家、藝術家以及學者都認同六色觀點,而大多數色彩專業書籍都採用6色的觀點,原因主要是以六色排出的色表與色環便於色彩原理的闡述)。因為光譜色的名稱不僅為科學家和藝術家們所關心,語言學家和文學家也極為關注,出自他們各自的著眼點,對名稱含義的理解存在差異亦在所難免。例如橙色以色彩學論實為紅黃的間色,也有叫桔黃色的,現實中橙色的果實其色彩有很大的差別,就是橙子本身的色彩也有深淺差別,所以橙色只是所有橙子色彩的一個總概念,很難以某一個具體的果子為標准。由此可見,色彩的名稱本身實際上就存在著不確切性。又如青色,有人認為來源於藍晶石,因此應該藍綠色,而藍才是正色,所以光譜色中應該去青存藍。在日本,青天的青實際上是我們認為的天藍,所以在日本的光譜中習慣於去藍存青。此外,還有認為光譜只有紅、黃、綠、藍、紫五色組成的觀點。總之,有關7色、6色、5色的觀點可以說至今尚未定論,很難確認某種說法而否定另兩種說法,在閱讀不同的色彩理論書時,經常會出現說法不一的現象,原因已如上所述。
用顏料配出和色游標准色相一致的六種色,定為顏料的標准色,即為紅、橙、黃、綠、藍、紫。

光源色、物體色、固有色

物體色的呈現是與照射物體的光源色、物體的物理特性有關的。
同一物體在不同的光源下將呈現不同的色彩:在白光照射下的白紙呈白色,在紅光照射下的白紙成紅色,在綠光照射下的白紙呈綠色。因此,光源色光譜成分的變化,必然對物體色產生影響。電燈光下的物體帶黃,日光燈下的物體偏青,電焊光下的物體偏淺青紫,晨曦與夕陽下的景物呈桔紅、桔黃色,白晝陽光下的景物帶淺黃色,月光下的景物偏青綠色等。光源色的光亮強度也會對照射物體產生影響,強光下的物體色會變淡,弱光下的物本色會變得模糊晦暗,只有在中等光線強度下的物體色最清晰可見。
物理學家發現光線照射到物體上以後,會產生吸收、反射、透射等現象。而且,各種物體都具有選擇性地吸收、反射、透射色光的特性。以物體對光的作用而言,大體可分為不透光和透光兩類,通常稱為不透明體和透明體。對於不透明物體,它們的顏色取決於對波長不同的各種色光的反射和吸收情況。如果一個物體幾乎能反射陽光中的所有色光,那麼該物體就是白色的。反之,如果一個物體幾乎能吸收陽光中的所有色光,那麼該物體就呈黑色。如果一個物體只反射波長為700毫微米左右的光,而吸收其它各種波長的光,那麼這個物體看上去則是紅色的。可見,不透明物體的顏色是由它所反射的色光決定的,實質上是指物體反射某些色光並吸收某些色光的特性。透明物體的顏色是由它所透過的色光決定的。紅色的玻璃所以呈紅色,是因為它只透過紅光,吸收其它色光的緣故。照相機鏡頭上用的濾色鏡,不是指將鏡頭所呈顏色的光濾去,實際上是讓這種顏色的光通過,而把其它顏色的光濾去。由於每一種物體對各種波長的光都具有選擇性的吸收與反射、透射的特殊功能,所以它們在相同條件下(如:光源、距離、環境等因素),就具有相對不變的色彩差別。人們習慣把白色陽光下物體呈現的色彩效果,稱之為物體的「固有色」。如白光下的紅花綠葉絕不會在紅光下仍然呈現紅花綠葉,紅花可顯得更紅些,而綠光並不具備反射紅光的特性,相反它吸收紅光,因此綠葉在紅光下就呈現黑色了。此時,感覺為黑色葉子的黑色仍可認為是綠葉在紅光下的物體色,而綠葉之所以為綠葉,是因為常態光源(陽光)下呈綠色,綠色就約定俗成地被認為是綠葉的固有色。嚴格地說,所謂的固有色應是指「物體固有的物理屬性」在常態光源下產生的色彩。
光的作用與物體的特徵,是構成物體色的兩個不可缺少的條件,它們互相依存又互相制約。只強調物體的特徵而否定光源色的作用,物體色就變成無水之源;只強調光源色的作用不承認物體的固有特性,也就否定了物體色的存在。同時,在使用「固有色」一詞時,需要特別提醒的是切勿誤解為某物體的顏色是固定不變的,這種偏見就是在研究光色關系和作色彩寫生必克服的「固有色觀念」。

5. 美術色彩怎麼調色

"美術色彩"調色方來法有自很多。如三原色:"紅色、黃色、藍色"這三種顏色可以調出上百種顏色。單純的紅色可以調出,肉粉色,淺粉色,紅粉色,朱紅色,桃紅色,血紅色,玫瑰紅、等等。三基色:"橙色,紫色,綠色".就是三原色勾兌的顏色,其他諸如:
朱紅色 + 黑色少量 = 啡色 。 天藍色 + 黃色 = 草綠、 嫩綠 。
天藍色 + 黑色 + 紫 = 淺藍紫 。草綠色 + 少量黑色 = 墨綠 。
天藍色 + 黑色 = 淺灰藍。 天藍色 + 草綠色 = 藍綠。
白色 + 紅色 + 黑色少量 = 禇石紅。 天藍色 + 黑色(少量) = 墨藍 。
白色 + 黃色 + 黑色 = 熟褐 。 玫紅色 + 黑色(少量) = 暗紅。
紅色 + 黃 + 白 = 人物的皮膚顏色。 玫紅色 + 白色 = 粉玫紅
....... ..............................................
在實際繪畫中可根據色彩譜,靈活運用,即可調出自己需要的色彩。

6. 零基礎美術生如何快速提升色彩

了解最重要的知識,求助學長學姐。
知道一些基本的純灰,色調,色相,專近強遠弱近大遠屬小,突出主體,弱化背景,顏色明快,通過筆觸塑造搞體積空間,單個物體近的多畫幾筆,層次多點,罐子重點做,水果大小區分,最主要的就是形,色,關系,等等。對於不同畫可以加入自己的想法,美術生聯考顏色明快容易跳出來,其次看的就是關系,亮灰暗,投影(ಥ_ಥ)

7. 美術生色彩學什麼

美術生學的色彩是美術高考的科目之一,是衡量考生的標准之一

8. 正常美術生學色彩要畫多少張,用多少時間,每天畫幾個小時才能學會

我那時候考試是三小時一張,平時練習也有長期作業,大概一到兩天畫的很深入的那種。。。正式的考前培訓都要九到三個月。。循序漸進學起來很快的

9. 美術生在學習色彩中遇到的最大的問題是什麼呢

學習色彩一定要培養敏感的色彩感覺,這需要從一張張的畫中找尋這些感覺,也內是一種熟練程度容。感覺有了,色彩自然也就有了味道。往往女生的色彩感覺比男人強,所謂的感覺,就是對一張畫可以分析出並且把握住整體色調、冷暖變化。我個人認為色彩要比素描好學一點。 色彩呢,一定要先明白:構圖、色調、空間、虛實、冷暖、塑造、筆觸、整體等等。其中最重要的是色調、空間、物體塑造、整體。對於色調而言『一種色調貫穿整個畫面』這是基本要求。

10. 藝術生的色彩該怎麼畫

首要對形體一定要把握好,虛實關系分清,要拉開色階形成強烈對比,還有環境色的影響互補色的對比。把握這些要點才能畫好色彩

熱點內容
末世化學家txt下載 發布:2025-10-20 05:02:05 瀏覽:397
教學常規學習心得 發布:2025-10-20 04:03:06 瀏覽:298
推拿手法教學 發布:2025-10-20 01:15:51 瀏覽:398
教師師德素養提升總結 發布:2025-10-19 23:57:12 瀏覽:68
舞獅鼓教學 發布:2025-10-19 16:17:31 瀏覽:669
杭州市教育局電話 發布:2025-10-19 09:21:50 瀏覽:285
中非歷史關系 發布:2025-10-19 06:47:41 瀏覽:5
師德雙八條 發布:2025-10-19 05:31:17 瀏覽:360
大學物理第十一章答案 發布:2025-10-19 04:36:23 瀏覽:750
如何讓網吧 發布:2025-10-19 01:49:35 瀏覽:7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