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美術學科 » 急不相棄文言文

急不相棄文言文

發布時間: 2020-12-05 20:36:19

A. 求解:文言文閱讀《急不相棄》

閱讀選文,回答問題。(15分)
不要急
(1)多年以前,在我們那條街上,曾經發生過一起令人唏噓的車禍,死者是一個初為人父的男子。據說是嬰兒的尿布在那個陰雨天都用完了,頭天洗的尿布都在工廠的鍋爐房烘烤著,嬰兒的母親讓父親的去工廠取那些尿布來救急,這件事使年輕的父母心急火燎,那男子的自行車騎得飛快,結果被一輛卡車撞了。
(2)後來事故現場的目擊者都說,他的自行車確實騎得太快了,他趕路太急了。
(3)想起這個不幸的故事,完全是緣於最近流行的一句話,「不要太急」這是一句好話,是不多見的具有勸世意義的流行話語。我第一次聽到這句話是在牌桌上,我打牌一直沒有什麼風度,輸多了就很急躁。那位朋友相反,輸得越多人就越輕松,而且妙語連珠,他從來不急,是那種真正有牌風的人。有一次,他像是對自己又像是對我們說,不要太急了。他的聲音使熱鬧的罵聲沸騰的牌桌突然安靜下來,然後我們聽見那位朋友說,最近流行這句話,這句話真好。
(4)這確實是一句好話,是不多見的具有勸世意義的流行話語。不知怎麼,又想起另一個好脾氣的朋友。有一次,他的孩子發高燒,他的妻子急得手忙腳亂,光著腳,抱著孩子,就往醫院沖,而那位朋友一如既往地穿戴整齊,才尾隨妻兒而去,事後,他的妻子指責他,他說:「再怎麼急,也不至於光著腳出門呀。」他妻子便一時無言而對。
(5)我想,人的性情通達至此,生活便是另一種坦盪的境界了。那兩位朋友對於危機的處理方法出於天生的性情。其實,也是一種對生活的態度。他們不肯受制於危機的打壓,他們用理性控制著自己生活中的每一個細節,如此,危機便僅僅成為正常生活的一部分了。
(6)不要太急了。對於大多數人來說,這是金玉良言,但做起來卻不容易。急躁不是美德,卻幾乎是我們共有的思想和行為方式。每一次急躁都有其自然而然的理由,正如你的小寶貝沒有尿布換了,而尿不濕這種新產品還沒有問世;正如你在牌桌上大輸特輸,而你的口袋裡的籌碼卻不多了;正如你的孩子高燒40度,病因卻不詳。你有理由著急,但是我們卻總是容易忘記這個常識:急有什麼用?
(7)不要太急了,說得是嘛,我們急了這么多年,生活中該有的有了,不該有的還是沒有,急出什麼名堂來了?一著急說不定就像那個不幸的父親,為了尿布而葬送了自己的性命。
(8)我不提倡市儈哲學,但我一直認為為了生命獻出生命是值得的,為了尿布而獻出生命卻是很可惜的。
【小題1】概括本文第(1)段的故事,並說說以它開頭的好處。(3分)
【小題2】請概括本文的中心論點。(3分)
【小題3】分析選文第(3)段運用了哪些論證方法,有什麼作用?(4分)
【小題4】選文結尾段在全文中起到什麼作用?(2分)
【小題5】有人說:「當急則急,否則,會喪失時機」,有的人則說:「心急吃不了熱豆腐」結合你的學習、生活世界談談你的看法。(3分)

閱讀答案:

【小題1】一個初為人父的男子因急於為孩子取尿布而出了車禍獻出了寶貴的生命。(1分作為事實論據,論證了「做任何事情不要太急」的中心論點,(1分)引出下文的論點,吸引讀者。(1分)
【小題1】做事不要太急
【小題1】對比論證、舉例論證(2分)把我與朋友的排風作對比,突出強調地論證了「『不要太急』這是一句好話,是不多見的具有勸世意義的流行話語」的觀點,(1分)進一步的論證了「做事不要急」的中心論點,使論證更有力量。(1分)
【小題1】避免讀者的誤解,進一步提出告誡,(1分)與文章開頭照應,使論證更加嚴密。(1分)
【小題1】兩種說法不矛盾,(1分)因為……論述+結合實際學習和生活。(2分)
解析【小題1】本題考查文章議論文開頭引用故事的好處。議論文開頭引用故事的好處一般有:(1)揭發讀者的閱讀興趣,(2)引出本文的中心論點,(3)作為論據證明論點。
【小題1】本題考查議論文的中心論點。議論文的中心論點可以從標題、開頭、結尾去概括,但要注意有時標題作為文章的論題,不同於論點。
【小題1】本題考查議論文的論證方法以及論證方法的作用。解答此題的方法:方法+道理,但必須要結合具體的語句分析。
【小題1】本題考查議論文結尾的作用。議論文結尾的作用一般有:(1) 與文章開頭照應,使論證更加嚴密。(2)說明真相,避免讀者的誤解。(3)提出倡議。
【小題1】本題是一道開放題。結合文章的主要內容來談這兩句話的看法即可。

B. 急不相棄的譯文

華歆和王朗一起乘船避難,有一個人想搭乘他們的船,華歆感到十分為難而沒立刻答應。王朗卻說:「幸好船還寬敞,為什麼不可以呢?」後面的賊寇已經追上來了,王朗想拋棄剛才搭船的人。華歆說:「 剛才我之所以猶豫,正是這個原因。既然已經接納了他來船上安身,哪裡能因為情況危急就丟下他呢?」於是就繼續帶著他趕路。世人也由此判定華王二人的優劣。
——這告訴我們一個道理:言必信、信必行、行必果、已諾必誠,始終如一。華歆在危難之時仍遵守承諾,而王朗只能交好於平時,在危難時自見人心。
重點字解釋
華歆:東漢末舉孝廉,任尚書令。
王朗:與華歆同時代人。兩人都是當時著名人物。
俱:一起。
欲:想要。
依附:依傍附從。
輒:當即。
難:為難
幸:幸好。
尚:還。
何為:有什麼。
迫至:追趕上來。
舍:丟下,拋棄。
所:用在動詞前,代表所接受的事物。
攜:攜帶。
本:當初。
疑:猶豫。
此:代這個原因。
耳:語氣詞,相當於「嘛」「啊」。
既:既然。
納:接受。
其:他的。
自托:把自己託付給別人。
寧:怎麼。表示反問語氣
可以:可以因此。
相棄:拋棄。
耶:語氣詞,相當於「呢」。
遂:於是,就。
攜拯:攜帶救助。
如初:像當初一樣。
以:通過。
此:代這件事。
定:裁定,判定。
之:道德的。
疑:猶豫
解釋句子
人既已納其自托,寧可以急相棄邪:既然已經接納了他來船上安身,哪裡能因為情況危急就丟下他呢
人物性格
華歆謹慎對待別人的請托,但一經接受請托,無論遇到怎樣危急的情況都不相棄,表明他重信重義,言必行,行必果.危難中救人能救到底。他不願隨隨便便地幫助別人,他在助人之前,首先考慮的是可能招致的麻煩;但一旦助人,便會不辭危難擔當到底。
王朗樂於做好事,在不危及自身的情況下,能夠與人方便時盡量與人方便;但是到了有風險的時候,他就出爾反爾。他輕易接受他人的請托,而一旦形勢緊急便「欲舍所攜人」。這樣的人機巧善變,有始無終,不能共患難,不值得信賴。
出處及作者
本文選自《世說新語》,作者劉義慶(403-444)。南朝·宋文學家。《世說新語》是六朝時期一部有名的著作,記述漢魏一直到東晉間流傳的上層人物的遺聞軼事,按事情的性質分為德行、言語、政事、文學等三十六門。
這則故事告誡人們:已諾必誠,始終如一。
選自《初中文言文讀本(供八、九年級使用)》第七十二篇

C. 誰能把古文急不相棄翻譯一遍

譯文:

華歆和王朗一起乘船避難,有一個人想搭乘他們的船,華歆感到十分為難而沒立刻答應。王朗卻說:「幸好船還寬敞,為什麼不可以呢?」後面的賊寇已經追上來了,王朗想拋棄剛才搭船的人。

華歆說:「 剛才我之所以猶豫,正是這個原因。既然已經接納了他來船上安身,哪裡能因為情況危急就丟下他呢?」於是就繼續帶著他趕路。世人也由此判定華王二人的優劣。

原文:

華歆、王朗俱乘船避難,有一人慾依附,歆輒難之。朗曰:「幸尚寬,何為不可?」 後賊追至,王欲舍所攜人。歆曰:「本所以疑,正為此耳。既已納其自托,寧可以急相棄邪?」遂攜拯如初。

世以此定華、王之優劣。

(3)急不相棄文言文擴展閱讀

急不相棄出自本文為《世說新語》「德行第一」中第十三則,原文標題為「華歆避難」。原文華歆、王朗俱乘船避難,有一人慾依附,歆輒難之。朗曰:「幸尚寬,何為不可?」

後賊追至,王欲舍所攜人。歆曰:「本所以疑,正為此耳。既以納其自托,寧可以急相棄邪!」遂攜拯如初。世以此定華、王之優劣。

人物性格

華歆謹慎對待別人的請托,但一經接受請托,無論遇到怎樣危急的情況都不相棄,表明他重信重義,言必行,行必果.危難中救人能救到底。他不願隨隨便便地幫助別人,他在助人之前,首先考慮的是可能招致的麻煩;但一旦助人,便會不辭危難擔當到底。

王朗樂於做好事,在不危及自身的情況下,能夠與人方便時盡量與人方便;但是到了有風險的時候,他就出爾反爾。他輕易接受他人的請托,而一旦形勢緊急便「欲舍所攜人」。這樣的人機巧善變,有始無終,不能共患難,不值得信賴。

D. 急不相棄文言文翻譯

譯文:
華歆和王朗一起乘船避難,有一個人想搭乘他們的船,華歆感到回十分為難而沒立答刻答應。王朗卻說:「幸好船還寬敞,為什麼不可以呢?」後面的賊寇已經追上來了,王朗想拋棄剛才搭船的人。
華歆說:「 剛才我之所以猶豫,正是這個原因。既然已經接納了他來船上安身,哪裡能因為情況危急就丟下他呢?」於是就繼續帶著他趕路。世人也由此判定華王二人的優劣。
原文:
華歆、王朗俱乘船避難,有一人慾依附,歆輒難之。朗曰:「幸尚寬,何為不可?」 後賊追至,王欲舍所攜人。歆曰:「本所以疑,正為此耳。既已納其自托,寧可以急相棄邪?」遂攜拯如初。
世以此定華、王之優劣。

E. 關於急不相棄這篇文言文~~

王朗對依附者的態度開始的時候是:收容
後來賊追來時的態度是:拋棄
前後發生如此變化的原因是:後面的賊寇要追上來了,帶那人,可能危及自己的 生命.

華歆的態度同樣有變化,開始時不想接受他,很是猶豫,後來是堅決把他留下。說明他是個重信重義, 救人於危難之際,具有俠義心腸的人.

——這告訴我們一個道理:言必信、信必行、行必果、已諾必誠,始終如一。華歆在危難之時仍重守承諾,而王朗之能交好於平時,於危難時自見人心。

華歆謹慎對待別人的請托,但一經接受請托,無論遇到怎樣危急的情況都不相棄,表明他重信重義,危難中救人能救到底。而王朗則輕易接受他人的請托,而一旦形勢緊急便「欲舍所攜人」。這樣的人機巧善變,有始無終,不能共患難,不值得信賴。
王朗樂於做好事,在不危及自身的情況下,能夠與人方便時盡量與人方便;但是到了有風險的時候,他就只顧自身而不管別人了。而華歆不願隨隨便便地幫助別人,他在助人之前,首先考慮的是可能招致的麻煩;但一旦助人,便會不辭危難擔當到底。
世人都認為兩者的德行高下立判:華歆要比王朗更高尚、更值得欽佩,但我卻建議大家多學學王朗。試想,如果我們在能夠幫助別人時都不肯輕易助人,舉手之勞也要瞻前顧後,那又如何談得上不辭危難助人到底呢?若提倡大家都勉為其難去學華歆,有多少人可以做到那樣的境界?其結果可能是大家都找到借口,見善小而不為,慮後患而袖手,什麼好事都不去做了。
不要求大家好事都做到仁至義盡,只求大家從簡單的好事做起。做了總比沒做好——這也是王朗的可貴之處。

F. 文言文閱讀《急不相棄》

文言文《急不相棄》出自欄目《文言文大全》,其詩文如下:
【版原文】
華歆、權王朗俱乘船避難,有一人慾依附,歆輒難之。朗曰:「幸尚寬,何為不可?」 後賊迫至,王欲舍所攜人。歆曰:「本所以疑,正為此耳。既已納其自托,寧可以急相棄邪?」遂攜拯如初。世以此定華、王之優劣。

【翻譯】
華歆和王朗一起乘船避難,有一個人想搭乘他們的船,華歆感到十分為難而沒立刻答應。王朗卻說:「幸好船還寬敞,為什麼不可以呢?」後面的賊寇馬上要追上來了,王朗想拋棄剛才搭船的人。華歆說:「 剛才我之所以猶豫,正是這個原因。既然已經接納了他來船上安身,哪裡能因為情況危急就丟下他呢?」於是就繼續帶著他趕路。世人也由此判定華王二人的優劣。

G. 關於誠信的文言文

一、南宋劉義慶《陳太丘與友期》

1、原文

陳太丘與友期行,期日中,過中不至,太丘捨去。去後乃至。 元方時年七歲,門外戲。客問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

友人便怒曰:「非人哉!與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與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則是無信;對子罵父,則是無禮。」友人慚,下車引之。元方入門,不顧。

2、譯文

陳太丘跟一個朋友約定一同出門,約好正午時碰頭。正午已過,不見那朋友來,太丘不再等候就走了。太丘走後,那人才來。太丘的長子陳元方那年七歲,當時正在門外玩。那人便問元方:「你爸爸在家嗎?」元方答道:「等你好久都不來,他已經走了。」

那人便發起脾氣來,罵道:「真不是東西!跟別人約好一塊兒走,卻把別人丟下,自個兒走了。」元方說:「您跟我爸爸約好正午一同出發,您正午沒到,就是不講信用;對人家兒子罵他的父親,就是失禮。」那人感到慚愧,便從車里下來,想跟元方握手,元方連頭也不回地走進了自家的大門。

二、戰國韓非子《曾子殺彘》

1、原文

曾子妻之市,其子隨之而泣。其母曰:「女(同「汝」)還,顧反,為女殺彘(豬)。」妻適市反,曾子欲捕彘殺之。妻止之曰:「特與嬰兒戲耳。」

曾子曰:「嬰兒非與戲也。嬰兒非有知也,待父母而學者也,聽父母之教。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所以成教也。」

2、譯文

曾子的夫人到集市上去,他的兒子哭著鬧著要跟著去。他的母親對他說:「你先回家呆著,待會兒我回來殺豬給你吃。」她剛從集市上回來,曾子就要捉豬去殺。她就勸止說:「只不過是跟孩子開玩笑罷了。」

曾子說:「妻子,可不能跟他開玩笑啊!小孩子沒有思考和判斷能力,要向父母親學習,聽從父母親給予的正確的教導。現在你欺騙他,這是教孩子騙人啊!母親欺騙兒子,兒子就不再相信自己的母親了,這不是現實教育的方法。」於是曾子就殺豬煮肉給孩子吃。

三、南宋劉義慶《急不相棄》

1、原文

華歆、王朗俱乘船避難,有一人慾依附,歆輒難之。朗曰:"幸尚寬,何為不可?"後賊追至,王欲舍所攜人。歆曰:"本所以疑,正為此耳。既已納其自托,寧可以急相棄邪?"遂攜拯如初。世以此定華、王之優劣。

2、譯文

華歆和王朗一起乘船避難,有一個人想搭乘他們的船,華歆很為難。王朗卻說:"幸好船還寬敞,有什麼可為難的。"一會兒賊寇要追上來了,王朗想丟下剛才搭船的人。

華歆說:"剛才我所以猶豫,正是這個原因。既然已經接納了他來船上託身,哪裡能因為情況危急就丟下他呢。"於是就繼續帶著他趕路。世人也由此判定華王二人的優劣。

四、明代劉基《濟陽之賈》

1、原文

濟陽之賈人,渡河南亡其舟,棲於浮直之上,號焉。有淦者以舟往救之,未至,賈人急號曰:「我,濟人之巨室也,能救我,予爾百金。」

淦者載而升諸陸,則予十金,淦者日:「向許百金而今予十金,無乃不可乎?」賈人勃然作色,日:「若,漁者也,一日之獲幾何?而驟得十金猶為不足乎?」漁者黯然而退。

他日,賈人浮呂梁而下,舟薄於石,又覆,而漁者在焉人日:「盍救諸?」漁者日:「是許金而不酬者也。」立而觀之,遂沒。

2、譯文

濟陽有個商人過河時船沉了,他抓住一根大,麻桿大聲呼救。有個漁夫聞聲而來。商人急忙喊:「我是濟陽最大的富翁,你若能救我,給你100兩金子」。

待被救上岸後,商人卻翻臉不認帳了。他只給了漁夫10兩金子。漁夫責怪他不守信,出爾反爾。富翁說:「你一個打漁的,一生都掙不了幾個錢,突然得十兩金子還不滿足嗎?」漁夫只得怏怏而去。

不料想後來那富翁又一次在原地翻船了。有人慾救,那個曾被他騙過的漁夫說:「他就是那個說話不算數的人!」於是他們站在旁邊袖手旁觀,商人淹死了。

五、南宋范曄《範式字巨卿》

1、原文

範式字巨卿,少游太學,為諸生,與汝南張劭為友。劭字元伯。二人並告歸鄉里。式謂元伯曰:「後二年當還,將過拜尊親,見孺子焉。」

乃共剋期日。後期方至,元伯具以白母,請設饌以候之。母曰:「二年之別,千里結言,爾何相信之審邪?」對曰:「巨卿信士,必不乖違。」母曰:「若然,當為爾醞酒。」至其日,巨卿果到,升堂拜飲,盡歡而別。

2、譯文

範式字巨卿,山陽金張(今山東金山縣)人。年輕時在太學求學,成為眾多求學者之一,與汝南張劭是同窗好友,張劭字元伯,兩人同時離開太學返鄉,範式對張劭說,二年後我將到你家拜見你的父母,看看你的孩子。於是約好了日期。

後來當約好的日期快到的時候,張劭把這件事告訴他母親,請他母親准備酒菜招待範式。母親問:你們分別已經兩年了,相隔千里,你就那麼認真地相信他嗎?

張劭回答:範式是一個講信用的人,他一定不會違約的。母親說,如果真的是這樣,那我就為你釀酒。到了約好的那日,範式果然來到。大家一起飲酒,盡歡而別。

H. 急不相棄(古文)的人物特點是

急不相棄
華歆、王朗俱乘船避難,有一人慾依附,歆輒難之。朗曰:"
幸尚寬,何為不版可?"
後賊追至權,王欲舍所攜人。歆曰:"
本所以疑,正為此耳。既已納其自托,寧可以急相棄邪?"
遂攜拯如初。世以此定華、王之優劣。
華歆和王朗一起乘船避難,有一個人想搭乘他們的船,華歆很為難。王朗卻說:"
幸好船還寬敞,有什麼可為難的。"
一會兒賊寇要追上來了,王朗想丟下剛才搭船的人。華歆說:"
剛才我所以猶豫,正是這個原因。既然已經接納了他來船上託身,哪裡能因為情況危急就丟下他呢。"
於是就繼續帶著他趕路。世人也由此判定華王二人的優劣。
這告訴我們一個道理:言必信,信必行,行必果,已諾必誠,始終如一。華歆在危難之時仍重守承諾,而王朗之能交好於平時,於危難時自見人心。

熱點內容
末世化學家txt下載 發布:2025-10-20 05:02:05 瀏覽:397
教學常規學習心得 發布:2025-10-20 04:03:06 瀏覽:298
推拿手法教學 發布:2025-10-20 01:15:51 瀏覽:398
教師師德素養提升總結 發布:2025-10-19 23:57:12 瀏覽:68
舞獅鼓教學 發布:2025-10-19 16:17:31 瀏覽:669
杭州市教育局電話 發布:2025-10-19 09:21:50 瀏覽:285
中非歷史關系 發布:2025-10-19 06:47:41 瀏覽:5
師德雙八條 發布:2025-10-19 05:31:17 瀏覽:360
大學物理第十一章答案 發布:2025-10-19 04:36:23 瀏覽:750
如何讓網吧 發布:2025-10-19 01:49:35 瀏覽:7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