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講解
『壹』 關於古文的講解
教學大綱的要求,有兩層基本涵義:一是文言文閱讀的要求和方法,二是文言基礎知識的積累和掌握。下面試作分別說明。
首先,文言文閱讀的要求和方法,概括地說,就是誦讀、理解、背誦 。誦讀、理解、背誦,誦讀是核心、是關鍵、是文言文學習的立足點。所謂誦讀,朱自清先生曾說:「誦讀是一種教學過程,目的在培養學生的了解和寫作能力,教學的時候先由老師范讀,後由學生跟著讀,再由學生練著讀,有時還得背誦,除背誦以外都可以看著書。」由此可以看出,在誦讀教學中,除掉老師的范讀外,學生所要作的就是「跟著讀」、「練著讀」、「背誦」和「看著書(讀)」,換句話說,誦讀就是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生主動參與的積極探究的學習過程。
這當中,讀是關鍵。讀,首先要聽老師范讀。從老師的范讀中應該領悟些什麼,請看梁實秋先生回憶他的老師徐錦澄先生講課:徐先生於介紹作者之後,朗誦全文一遍,這一遍朗誦可很有意思。……不論是古文或白話,一字不苟地吟詠一番,好像是演員在背台詞,他把文字里的蘊藏著的意義好像都給宣洩出來了。他念得有腔有調,有板有眼,有感情,有氣勢,有抑揚頓挫,我們聽了之後,好像是已經領會到原文的意義的一半了。好文章擲地作金石聲,那也許是過於誇張,但必須可以琅琅上口,那卻是真的。從這里可以看出,文章的腔調、板眼、感情、氣勢、抑揚頓挫以及所蘊藏著的意義,都要通過朗誦表達出來。而學生在聽老師的范讀中,也正要獲得對文章的這方面的最初的也是最直觀的印象和認識,從而激發起自己誦讀的慾望,以達到進一步「理解詞句的含義和作品的思想內容」的目的。
腔調、板眼、感情、氣勢、抑揚頓挫以及文字所蘊藏著的意義等等,不是一下子就讀得出來的,它是學生在不斷地聽范讀、跟著讀、練著讀的誦讀過程中逐步體會、領悟、感知得來的。尤其要注意以下幾點:
第一要讀音正確。這是由於文言文中多生僻字,又間有通假字、多音字和破讀所決定的。一般來說,課文注釋中對這一些都註明了讀音,要依據注音,認真讀准。這里要著重提一提「破讀」的問題。所謂「破讀」,就是改變字(詞)的讀音以區別不同的意義或詞性的一種方法。如「衣」用作名詞時讀yī,用作動詞(穿衣)時讀yì;「食」在表示吃時讀shí, 在表示給人吃時讀sì。不過現在有的破讀音已經進入現代漢語中,一般字典也已有註明,如美好的「好」(形容詞)讀hǎo,愛好的「好」(動詞)讀hào,難易的「難」(形容詞)讀nán,災難的「難」讀nàn等等。而有些破讀現在已不加特別區分,如葉公好龍的「葉」,舊讀shè,現在可以讀為yè了。掌握破讀,對辨析詞性詞義,加深對文言文的理解,是很有必要的。
第二要注意停頓。包括句中停頓和句間停頓。能正確劃分句中停頓和句間停頓,表明了對語句層次和大意的正確理解,這要在對詞句含義理解的訓練中,通過誦讀來實現。
此外,還要注意讀出語氣、讀出語勢,等等。
實際上,誦讀就是在初步理解的基礎上,反復熟讀課文,逐步加深理解,直至可以背誦的學習過程。
我們不贊成在文言文的學習中,搞繁瑣的語法分析,機械的誦記名詞術語,也不主張呆板的所謂字字落實、句句落實。我們主張學習文言文,要在誦讀中感知,在誦讀中領悟,在誦讀中積累語言的素材,最後達到將文言變成自己語言習慣的一個部分。
這樣的一個學習過程,誦讀、識記、理解是同步進行的。我們所說的對文言文的理解,主要是指對文章內容上的整體的領會、把握。這種領會和把握應當:①著眼於全篇的內容;②著眼於文意的溝通;③著眼於文章的篇章。至於背誦,這也是由於文言文學習的特殊性所決定的。字詞的識記,詞句含義的理解,作品思想內容的把握,都要靠熟讀成誦才能做到。而且,語言文字的學習,概念和規則並不是最重要的,不是記住了規則就能說話、寫作、閱讀;語言學習是先實踐、運用,然後理解。因而語文學習需要背誦,而文言文的學習則更強調背誦了。
能夠「誦讀古典詩詞和淺易文言文,理解詞句的含義和作品的思想內容」,主要靠背誦量的不斷積累。因此,新修訂的小學、初中、高中語文教學大綱,都對背誦作了量的規定。其中,小學背誦古詩詞80首,初中背誦文言文20篇、古詩詞50首,高中背誦古文20篇、詩詞曲50首。這樣一些篇目全部誦讀至背誦,爛熟於心,達到上述文言文閱讀的要求,是不會有困難的。
我們提倡閱讀古典詩詞和文言文,要能基本上做到當堂背誦。背誦當然還要講究方法。我過去曾總結過的組塊性記憶法就是其中的一種。如,意義組塊:按文章意義分段組塊記憶的方式;綱要組塊:應用層次內容提綱組塊記憶的方式;關鍵詞句組塊:通過關鍵詞句組塊來掌握文章大意、綱要,又反過來根據它們去掌握詞句的識記方式;節縮句式組塊:將句子節縮為短語組成組塊識記單位的方式;此外,還有句群中心句組塊,關聯詞語組塊等等。限於篇幅,不展開論述。
背誦還要靠不斷刺激、強化。豐子愷先生告誡子女讀書,講究一個「讀」法。讀字的繁體筆畫是22畫,因此,他要求每篇詩文都須讀22遍。這樣就能口熟心熟,歷久不忘。過去私塾讀書講究「復背」,就是每熟讀一文後,都要再把前面所學拿來復誦一次,即,讀第2文,要1--2文復讀,讀第3文,要1--3文復讀,余類推。我們或許可以把這些斥之為 「死」 讀書,但我們不能排除掉這種於讀書的執著精神和強化記憶的合理方式。而且在青少年階段利用得天獨厚的記憶力,熟讀成誦若干篇章,奠定滿腹經綸的基礎,也正是當前素質教育的需要。
其次,文言基礎知識的積累和掌握。這只能說是最基本的要求,關鍵有以下幾點:①指出了重點掌握的基礎知識的三個方面:文言實詞、文言虛詞、文言句式;②作了最基本的量的規定:150個實詞、18個虛詞、重要的句式;③強調了「在課文中的用法」的方向。
知識的積累和掌握,要在誦讀中進行。要強調指出的是,不論是文言實詞、文言虛詞,還是文言句式,都不能孤零零地背解釋、記術語,而應該把字、詞、句放在一定的語言環境中,通過誦讀課文並對課文中典型例句的理解、掌握,達到重點掌握這些基礎知識的目的。掌握詞、句基礎知識,是誦讀古詩文的需要,而熟讀成誦一批古詩文後,其詞、句的一些基本用法,也都涵蓋其中了。這樣一來,只要看到某詞某句式的時候,馬上在記憶中就會現出典型的例句來。如讀到《蘭亭集序》「快然自足,曾不知老之將至」,「曾」字怎麼講,即使是課文沒有注釋,或者有注釋而不去看,馬上聯想到《愚公移山》里「曾不能損魁父之丘」、「曾不若孀妻弱子」,這三個「曾」用法相同,都是加重了後面「不知」、「不能」、「不若」的否定語氣,可用現代漢語中「還」、「簡直」、「竟然」等副詞來表達,意思十分顯豁。熟能生巧以後,就沒有了這種轉換過程,而完全是一種應付裕如的狀態。久而久之,也就凝固成了個人知識體系中的一部分,「誦讀古典詩詞和淺易文言文」的能力也就自然形成了。
學習文言文,還要具備一些必要的歷史文化知識,這對於疏通文句、理解文意、知本探原都有好處。歷史文化知識細分起來很多,基本的如天文地理、歲時節日、禮儀制度、職官沿革、學校科舉、典籍宗教、科學技術、姓名稱謂、衣食住行及其它等等。這些大綱中雖然未作明文規定,但我們在閱讀相應的古詩文時,課文注釋中都有介紹和說明,有些也反映在詞、句的用法里,這些,在誦讀古詩文時,都要留意。
誦讀古詩文,應該是十分愉悅的學習過程,穿越時空與古代志士仁人、賢者智者對話,從而了解我們的國家、了解我們的民族、了解我們的歷史,把歷史文化的積淀化為我們自身人文素養的一部分、我們生命的一部分,應該是人人所渴求的,我們希望把這種渴求變為誦讀的實踐。
『貳』 PPT文言文講解需要有哪些內容
PPT里應該有:
1、原作
2、寫作背景 (如果是比較有名的作者,也需要適當介紹一下)
3、簡單的註解 (通假字、詞類活用、一詞多義、特殊句式、句子翻譯、主旨)
4、賞析
『叄』 古文解讀
南方多沒人,日與水居也。七歲而能涉,十歲而能浮,十五而能沒矣內。夫沒者豈苟容然哉?必將有得於水之道者。日與水居,則十五而得其道。生不識水,則雖壯,見舟而畏之。故北方之勇者,問於沒人,而求其所以沒,以其言試之河,未有不溺者也。故凡不學而務求其道,皆北方之學沒者也.
【譯文】
南方能潛水的人很多,天天跟水打交道。七歲能趟著水走,十歲能在水面浮游,十五歲就能潛水了。那些能潛水的人,難道是輕易做到這樣的嗎?必定是懂得水性的。天天跟水打交道,十五歲就能掌握水性了。生來就不認識水的,即使到了成年,看見船也害怕。所以北方勇敢的人,向能潛水的人請教,打聽他們能夠潛水的道理,按照他們的話到河裡試驗,沒有不淹死的。所以凡是想不通過下水刻苦實踐而只掌握潛水理 論的人,他的結果和北方潛水的人是一樣的。
4
下一條回答
『肆』 復褌文言文 詳解
復褌
韓康伯數歲,家酷貧,至大寒,止得襦,母殷夫人自成之,令康伯捉熨斗。謂康伯曰:「且著襦,尋作復褌。」兒雲:「已足,不需復褌也。」 母問其故,答曰:「火在熨斗中而柄熱,今既著襦,下亦當暖,故不須耳。」 母甚異之,知為國器。(《世說新語·夙惠》劉義慶)
譯文: 韓康伯幾歲時,家境非常貧苦,到了隆冬,只穿上一件短襖,是他母親 殷夫人親手做的,做時叫康伯拿著熨斗取暖。母親告訴康伯說:「暫時先穿上短襖,過一些日子就給你做夾褲。」康伯說:「這已經夠了,不需要夾褲了。」 母親問這樣說的原因,他回答說:「火在熨斗裡面,熨斗柄也就熱了,現在已經穿上短襖,下身也會暖和的,所以不需要再做夾褲呀。」他母親聽了非常驚奇,知道他將來會成為國家的棟梁之材。 1[復褌] 夾褲。褌,褲子。 2[韓康伯] 生平不詳。 3[襦] 短襖。 4[自成之] 親自縫紉短襖。 5[著] 穿。 6[尋] 過一些日子。 8[國器] 國家的棟梁之材。 8[韓康伯]:名伯,東晉玄學思想家。 9[熨斗]:形狀如勺子,斗中燒木炭,用來燙平衣物。 10[止]:只有。 11[既]:已經。 12[為]:成為。
選自《世說新語》(中華書局1983年版)。題目為編者所加。劉義慶(403~444),南朝宋彭城(今江蘇徐州)人。《世說新語》是劉義慶組織文人編寫的一部筆記小說。
『伍』 文言文講解技巧
首先你得有一定的基礎,要知道基本的字詞翻譯,然後通過慢慢積累,就有辦法,翻譯文言文了。
『陸』 文言文中判斷句的翻譯或講解
一、……者,……也。
這是古漢語里最典型的判斷句式,它相當於現代漢語「……是……」。如:
1.廉頗者,趙之良將也。(司馬遷《廉頗藺相如列傳》)
——廉頗是趙國的良將。
2. 噌吰者,周景王之無射也。(蘇軾《石鍾山記》)
——那噌吰的聲音,象是周景王的無射鍾發出的鍾聲啊。
3.楚左尹項伯者,項羽季父也。(司馬遷《鴻門宴》)
——楚的左項伯是項羽的叔父。
4.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韓愈《師說》)
——教師是傳授道理講授學業解答疑難問題的人。
5. 今所謂慧空禪院者,褒之廬冢也。(王安石《游褒禪山記》)
——現在叫做慧空禪院的地方,就是慧褒和尚的房舍和墳墓了。
6.今言「華」如「華實」之「華」者,蓋音謬也。(王安石《游褒禪山記》)
——現在念「華」字念成「華實」的「華」,大概是讀音讀錯了。
二、……,……也。
主語後面不用「者」,只在謂語後面用「也」來表示判斷,相當於現代漢語中的「……是……」。如:
1.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歐陽修《伶官傳記》)
——憂慮操勞可以使國家興盛,安逸享樂可以使自身滅亡,這是自然的道理。
2、此世所以不傳也。(蘇軾《石鍾山記》)
——這就是(石鍾的真像在社會上)不能流傳的原因了。
3.是故燕雖小國而後亡,斯用兵之效也。(蘇洵《六國論》)
——所以燕雖然是小國,卻最後滅亡,這就是用武力抵抗的成效啊。
4.和氏璧,天下所供傳寶也。(司馬遷《廉頗藺相如列傳》)
——和氏璧是天下共知的寶物。
5.君子生非異也,善假於物也。(《荀子•勸學》)
——君子不是本性和一般人不同,只是善於利用外啊也。
6.一人之心,千萬人之心也。(杜牧《阿房宮賦》)
——一個人的心,也是千萬人的心啊。
三、……者,……。
在主語後面用語氣詞 「者」表示停頓,在謂語不用「也」,也相當於現代漢語中的「是」。不過,這種句式比少。如:
1.粟者,民之所種。(晁錯《論貴粟疏》)
——糧食是老百姓種的。
2.四人者,廬陵蕭君圭君玉,長樂王回深父,余弟安國平父,安上純父。(王安石《游褒禪山記》)
——同游的四個人,就是廬山陵的蕭圭,字君玉;長樂的王回,字深父;我的弟弟安國,字平父,安上,字純父。
四、……,……者也。
在謂語後面「者也」連用,也相當於「……是……」。如:
1.沛公之參乘樊噲者也。(司馬遷《鴻門宴》)
——他是沛公車旁任警衛的樊噲。
2.城北徐公,齊國之美麗者也。(《戰國策•鄒忌諷齊王納諫》)
——城北的徐公是最美麗的人。
3.晏子,齊之習辭者也。(《晏子•晏子使楚》)
——晏子是齊國最善於辭令的人。
這種句式,有時前面也用「者」。如:
4.彼童子之師,授之書而習其句讀者,非吾所謂傳其道解其惑者也。(韓愈《師說》)
——那些孩子的老師,只是教他們念書,學習書上的句讀,不是我所說的傳授道理和解答疑難問題的老師。
『柒』 文言文 知識講解 如何做好文言文
文言文解題技巧 一、以題解文。 文言文閱讀相對是難點,一般同學往往讀了一遍不很懂。此時,要迅速瀏覽一下試題要求,特別是最後的內容概括判斷題,仔細閱讀,能夠了解全文大致內容,因為這道題往往有一項不符原文,其他三項都正確,就是有一項錯誤也往往是細節問題。那麼通過解讀最後一題,就會馬上了解全文內容,再去讀原文,就會事半功倍,化難為易。 二、以文解文 以文解文,就是用文章中的話來解題。文章中的諸種因素存在著一種互相制約,互相闡釋的關系,這是讀者解文的一種依據,例如1994年試題,「尊老在東,不辦常得生米,何必獨饗白粲」。「白粲」即白米,因為上文有「月俸得白米……」。 三、以註解文。 四、以理解文。 在解答翻譯句子時,要與語境結合,更要善於了解事理。例如1994年「以給供養」一句中「給」,到底講成「給以」還是「使……豐足?」似乎都可以。但從情理上分析,就只能取「使……豐足」。因為何子平做為退職官員,「竭身運力」就是不滿足於一般的供養,而要「使之豐足」。再比如「扶持私庭」的譯法,是「在家奉養母親,」還是「扶助母親理家」?拋開詞義的規定性不談,僅從情理上看,也不能講成「扶助母親理家」。因為這「理家」的重任還要靠年近八十的母親,何子平何孝之有? 文言文閱讀考查重點 1.詞彙量包括實詞和虛詞,詞彙量的掌握當然越大越好。大到多少呢?其底線就是高中六冊所出現的全部實詞和虛詞。所以復習中梳理一下你應該掌握的實詞和虛詞在課文中出現過的所有義項。這點上,除有意識記取一些生疏、忘卻的詞語外,最好的方法還是多讀讀課文,到能熟讀成誦的地步,課文內容記住了,詞彙也就忘不掉了,解加點詞解釋、翻譯句子等題目的能力就大大加強了。 2.語法掌握的熟練程度語法掌握牢固了,對古漢語的語言特點就掌握牢固了,所謂的「語感」也就強了。語感強的,就知道「讓他活」,古人是講成「活之」的;「用繩捆住他」,古人是講成「系之以繩」的。這樣即使叫你為「以人能曳之以繩絡之以羈鞭之以捶楚」這段寫人如何對牛、馬、猱的文字標點,你決不會標成「以人能曳之,以繩絡之,以羈鞭之,以捶楚」,因為「以繩絡之」,「以羈鞭之」是以現代文語感來標點的,古人是講「以人能曳之以繩,絡之以羈,鞭之以捶楚」的,講穿了,「介詞結構後置」這一特點掌握了,給這句標點的能力就強了。 3.上下聯系判斷的能力再以上文提及的「曳之以繩,絡之以羈,鞭之以捶楚」為例,「以繩、以羈」中,「繩、羈」都各是一種用具,那最後的「捶楚」是用具嗎?是一種還是兩種用具?首先,根據「對文」知識,應判斷:句子結構相同,那麼處在相同位置上的詞,其解釋也應類似,即也是用具。第二,從「鞭之以」來分析,「捶楚」是一種拿來「鞭打」的用具。第三,從下文「無繩而欲服牛,無羈而欲乘馬,無捶楚而欲戲猱」的句子看,它更是用具了。第四,從加點詞要求解釋「楚」看,可判斷為「一種鞭打的用具」了。考後一查:捶,通棰,鞭子。楚,古代抽打用的小杖。 4.在遇有讀不通的地方,要有看看前後是否有省略的能力,要有判斷這個詞是否與哪個詞相通的能力 5.掌握並運用一定的古代文化常識的能力 考能力拉開差距的做法 1.語法現象已超出課程標準的要求這其中有兩個現象:(1)原不作要求的「為動用法」等不僅在語段中出現,而且在考題的選擇項中出現要你辨識。(2)課文中從沒出現的類型,考題中也出現了。如2000年齊桓公這一語段,第27題「把『金玉之賤,人民是寶』釋成現代漢語」,這兩句都用到「賓語前置」的語法,屬「通過之、是、之為使賓語前置」這一類,但課文中只出現過「句讀之不知」這一類,而絕無出現「人民是寶」這種通過「是」使賓語前置的例句,學生缺少相應的思想准備,失分就較多。 2.詞彙量超出了課本的詞彙量如果說前幾年命題老師注重考學生知識遷移的能力,加點字解釋一般都能從課文中找得到答案的話,那麼最近兩年加點詞的解釋出現了,H版、S版都沒出現過,完全考你根據上下文的意思加以判斷猜測的能力的現象。如2000年歐陽修這一語段,考加點詞三個「止」、「獄」、「平居」。其中「止」解釋只、僅,課文《五人墓碑記》中「其為時止十有一月耳」中出現過。而「獄」解釋「罪、案件」,只在初中《曹劌論戰》「小大之獄,雖不能察,必以情」中出現過。「平居」解釋「平時」,高中課文中從沒出現過。 3.開始注重對語段內容和思想的理解、感悟 語法、詞彙是讀懂文言文的工具,但文言文閱讀的目的決不止於「讀懂」,重要的是接受傳統文化的熏陶、教育,以更好地傳承我國燦爛的傳統文化。故近年來的考題中增加了在讀懂基礎上,要求進一步從整體上感悟、理解語段的題目。如2000年齊桓公這段,第28題「邦人認為,他自己說的話哪一句最重要?
『捌』 經典文言文 有翻譯並且有注釋和講解
傳說有一種蟲子,叫做「怪哉」五官皆有,是怨氣所化。
東方朔的解釋並不科學,不足為信。但他這樣說,實際上是借古諷時,婉諫漢武帝要施仁政,不要殘害無辜,引起民眾的怨恨和反抗。秦朝之所以二世而亡,正因為「眾庶愁怨」,應引以為鑒。
更加具體的解釋:
東方朔與「怪哉」故事
《四庫全書總目提要》卷一百四十,《鑒戒錄》條下曾雲:
「蜀何光遠撰。東方朔辨怪哉蟲事(案:小說已佚,此條見《太平廣記》四百七十三),已為附會」。
這里提到的「小說」,當為南梁殷芸編纂的《小說》,雖然早佚,但我們卻能看到輯本。除魯迅、余嘉錫外,周楞伽也有輯本。在周楞伽輯本中,「怪哉」故事本自《說郛》,原注為「出朔傳」,我估計是指《東方朔別傳》:
武帝幸甘泉宮,馳道中有蟲,赤色,頭目牙齒耳鼻悉盡具,觀者莫識。帝乃使朔視之,還對曰:「此『怪哉』也。昔秦時拘系無辜,眾庶愁怨,咸仰首嘆曰:『怪哉怪哉』!蓋感動上天,憤所生也,故名『怪哉』。此地必秦之獄處。」即按地圖,果秦故獄。又問:「何以去蟲?」朔曰:「凡憂者得酒而解,以酒灌之當消。」於是使人取蟲置酒中,須臾,果糜散矣。(《殷芸小說》卷二第60條,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初版)
這個「怪哉」故事,是東方朔故事的極品之一,由此可見,其編纂者殷芸著實了得。周楞伽輯注《殷芸小說》前言引《南史》等,說他「性情灑脫,不拘細節」,從這則小品看,殷芸還有難得的想像力,超群的諷刺力,才能把它編寫得這么精彩。或許,正緣於此,它在多次在別的書中出現吧。目前,我搜集到的僅這五種版本:
1.漢武帝幸甘泉,馳道中有蟲,……帝乃使東方朔視之,還對曰:「此蟲名怪哉,昔時拘系無辜,……此地必秦之獄處。」即按地圖,信如其言。……取蟲置酒中,須臾糜散。(《太平廣記》卷第四百七十三,出《小說》)
2.東方朔別傳曰:武帝幸甘泉,長平阪道中有蟲覆地,如赤肝。朔曰:「必秦獄處也。夫愁者,得酒而解。」乃取蟲置酒中,立消麋。賜帛百匹。後屬車上盛酒,為此故也。(《太平御覽》卷八百一十八·布帛部五)
3.東方朔別傳曰:武帝幸甘泉,長平坂道中有蟲,赤如肝,頭目口齒悉具,先驅馳還以報,上使視之,莫知也,時朔在屬車中,令往視焉,朔曰:此謂怪氣,是必秦獄處也,上使按地圖,果秦獄地,上問朔何以知之,朔曰:夫積憂者,得酒而解,乃取蟲置酒中,立消,賜朔帛百匹,後屬車上盛酒,為此也。(《藝文類聚》卷七十二·食物部,《太平御覽》卷八百四十五·飲食部三亦引,辭稍異)
4.《郡國志》曰:雍州咸陽縣北十五里長平坂,漢武帝幸甘泉,馳道有蟲覆地,赤如生肝。問東方朔,朔曰:「秦獄地冤氣也。臣聞酒能消愁。」以酒澆之,果銷矣。(《太平御覽》卷五十三·地部十八·阪)
5.《廣五行記》曰:漢武帝幸甘泉宮,馳道中有蟲,赤色頭,目鼻盡具。觀者莫識,帝使東方朔視之,對曰:「此秦時拘系無辜,眾庶愁死,咸仰首嘆曰怪哉,故明逯哉。此必秦之獄處。」朔又曰:「凡憂者得酒而解,以酒沃之當消。」於是取蟲致酒中,須臾糜散。(《太平御覽》卷九百四十四·蟲豸部一)
其中,第一種本《小說》,字詞差異不大。第二、三種皆本《東方朔別傳》,彼此卻有些差異:前者說「有蟲覆地」,後者不提「覆地」二字;前者說「夫愁者」,後者說「夫積憂者」。
第四種所本的《郡國志》,大概是晉司馬彪《續漢書》中的《郡國志》。如此,是書對「怪哉」的記載要比《異苑》早多了。
第五種所本的《廣五行記》,不知何人所撰,文字比以上各種都要文一些。《太平廣記》卷第二百二十有一篇《異疾絳州僧》,亦引自是書,全文如下:
永徽中,絳州有一僧病噎,都不下食。如此數年,臨命終,告其弟子雲:「吾氣絕之後,便可開吾胸喉,視有何物,欲知其根本。」言終而卒。弟子依其言開視,胸中得一物,形似魚而有兩頭,遍體悉是肉鱗。弟子致缽中,跳躍不止。戲以諸味致缽中,雖不見食,須臾,悉化成水。又以諸毒葯內之,皆隨銷化。時夏中藍熟,寺眾於水次作靛,有一僧往,因以少靛致缽中,此蟲恇懼,繞缽馳走,須臾化成水。世傳以靛水療噎疾。
永徽乃唐高宗李治年號(永徽元年為650年),此書又被《廣記》徵引,必為唐人作品。從這篇《異疾絳州僧》看,文筆同樣不暢。絳州僧胸中物惟靛可化的情節,與酒消怪哉的情節類似,說不定該書專收葯水治病之事呢。
現在,就以最早的《郡國志》為本,看「怪哉」故事後來是怎麼變化的:
《郡國志》曰:雍州咸陽縣北十五里長平坂,漢武帝幸甘泉,馳道有蟲覆地,赤如生肝。問東方朔,朔曰:「秦獄地冤氣也。臣聞酒能消愁。」以酒澆之,果銷矣。(《太平御覽》卷五十三·地部十八·阪)
從這里,居然看不到「怪哉」的名字,自然也沒有仰首嘆怪哉的描寫,諷刺藝術效果大打折扣,也不知原文是否真就沒有。
「長平坂」,在《殷芸小說》、《廣五行記》中都找不到;
「蟲覆地,赤如生肝」的細節,則被《殷芸小說》、《廣五行記》簡化或改寫:《殷芸小說》僅說「有蟲,赤色」,更加晚出的《廣五行記》說「有蟲,赤色頭」,認為「怪哉」只有頭部才是紅色的,「赤如生肝」這樣的話,自是不能提起——可見,到了唐朝,這條小蟲便褪色了。
「覆地」、「赤如生肝」的細節,還有「長平坂」,在《太平御覽》卷五十三所引《東方朔別傳》中卻一應俱全。據此,《東方朔別傳》的大致創作時間至少可以猜出來了:必在南梁之後:因為是書中的「怪哉」故事屬「集成本」。
周楞伽輯注《殷芸小說》卷二第58條注雲:「查《隋書·經籍志》有《東方朔傳》八卷」;我查《舊唐書》「志第二十六」(電子版)亦有《東方朔傳》八卷,如果這就是《東方朔別傳》,大約是隋人所作。
然而,《東方朔別傳》雖將二書「集成」,卻沒能做到「聚珍」,將殷芸原創的「咸仰首嘆」說舍棄了,實在不懂藝術。更差勁的是,《續漢書·郡國志》中的「酒能消愁」,殷芸改編擴充的「憂者得酒而解」,竟然被《東方朔別傳》變做「夫積憂者,得酒而解」,簡直神韻全無。《續漢書》為晉書,去三國未遠,「何以解憂,唯有杜康」句,猶然在耳,就算司馬彪無此意,殷芸也將這個詩意點化出來了,改成「夫積憂者」,羅嗦且乏味,其實不必。
總的來說,殷芸的改編最棒,立意更高,文筆更好,趣味性也大大加強了。想一想,一條全身通紅,眼、耳、鼻、口皆全,還生著牙齒的蟲子多有趣,又多麼令人同情!而且,這也是一條非常「合理」的蟲子:
全身通紅,顯然是血所凝成,影射皇帝的嗜殺(未必就是秦始皇);有眼有耳,可以觀,可以聽(看來聽來的都是暴行);有口有牙,然後可以嘆,可以言(除「怪哉」外無話可說,可知怨之深),可以飲。
《東方朔別傳》一書卻將「頭目牙齒耳鼻悉盡具」精簡為「頭目口齒悉具」,雖多了個「口」字,也屬多餘:口若不存,牙何以附?也許,原文不是如此寫法。
《郡國志》中「以酒澆之,果銷矣」的收束法,言簡,且有餘味,也很浪漫。《殷芸小說》中的「取蟲置酒中」,實屬蛇足,弄得像泡葯酒似的,《東方朔別傳》卻要採用,笨。
《東方朔別傳》里,也有原創,即末尾的「賜朔帛百匹,後屬車上盛酒,為此也」,這個才有點意思。
『玖』 文言文 知識講解 「嘗」在古文里有哪些意思
1. 曾經 如:吾嘗終日而思矣。 2.經歷 如:晉侯在外十九年,險阻艱難,備嘗之矣。3.品嘗 如:嘗之而甘於口。4.試探 如:乃使五千人令陳澤先嘗秦軍,至皆沒。5.祭祀名。宗唐祭祀,秋祭名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