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陽修家教文言文翻譯
❶ 《歐陽修家教全文》翻譯是什麼

《歐陽修家教》的全文翻譯是:
歐陽修四歲時父親就去世了,家中十分貧窮,沒有錢供他讀書。(他的)母親用蘆葦稈在沙地上寫字,教他寫字。還教他誦讀許多古人的詩文,讓他學習寫詩。到他年齡大些了,家裡沒有書可讀,就到鄰里的讀書人家去借書來讀,有時進行抄寫。還沒抄完,他就已經能背誦其中的文章。就這樣夜以繼日、廢寢忘食,只是致力讀書。從小寫的詩賦文字,下筆就有成人的水平那樣高了。
❷ 歐陽修家教全文翻譯是什麼
歐陽修先生四歲時父親就去世了,家境貧寒,沒有錢供他讀書。(他的)母親用蘆版葦稈在沙地上寫畫,教給他寫字權。還教給他誦讀許多古人的篇章。到他年齡大些了,家裡沒有書可讀,便就近到讀書人家去借書來讀,有時接著進行抄寫。還沒抄完,就已經能背誦其中的文章。就這樣夜以繼日、廢寢忘食,只是致力讀書。從小寫的詩賦文字,下筆就有成人的水平那樣高了。
❸ 文言文《歐陽修苦讀》的譯文
【原文】
歐陽公四歲而孤,家貧無資。太夫人以荻畫地,教以書字。多誦古人篇章。及其稍長,而家無書讀,就閭里士人家借而讀之,或因而抄錄。以至晝夜忘寢食,惟讀書是務。自幼所作詩賦文字,下筆已如成人。
【譯文】
歐陽修先生四歲時父親就去世了,家境貧寒,沒有錢供他讀書。太夫人用蘆葦稈在沙地上寫畫,教給他寫字。還教給他誦讀許多古人的篇章。到他年齡大些了,家裡沒有書可讀,便就近到讀書人家去借書來讀,有時接著進行抄寫。就這樣夜以繼日、廢寢忘食,只是致力讀書。從小寫的詩、賦文字,下筆就有成人的水平,那樣高了。
❹ 歐陽修苦讀文言文,荻的意思,或的意思,稍的意思。歐陽公四歲而孤,家貧無資,的譯文,以至晝夜忘寢食,
1.D
2.(1)歐陽修四歲時父親就去世了。
(2)只是致力於讀書。(意對即可)
3.勤學苦練、專心致志。 (意對即可)
4.母親的善於教育,嚴格要求。(意對即可)
❺ 《歐陽修苦讀》古文翻譯
歐陽修先生四歲時就失去了父親,家境貧窮,沒有錢供他上學。母親用蘆葦稈在地上畫畫,內教給他寫字容。還教給他誦讀許多古人的篇章。等到他年齡大些了,家裡沒有書可讀,就向街坊里的讀書人家去借書來讀,有時進行抄寫。還未抄完,就已經能背誦文章,以至於白天黑夜廢寢忘食,唯一的任務只是讀書。他從小時候起所寫的詩歌文章,就像大人寫的一樣有文采。
特殊句式:
1
教以書字——用這個辦法來教他寫字。
以:用……辦法。
書:寫。
2
或因而抄錄——有時藉此機會抄錄下來。
或:有時。
因:
借:……機會。
❻ 歐陽修苦讀的翻譯和詞語解釋
一、譯文
歐陽修在四歲時失去了父親,家境貧窮,沒有錢供他上學。歐陽修的母親用蘆葦稈在沙地上寫畫,教給他寫字。歐陽修的母親還給他誦讀許多古人的篇章,讓他學習寫詩。
到他年齡大些了,家裡沒有書可讀,他就到鄉里的讀書人家去借書來讀,有時藉此機會抄錄下來。以至於歐陽修白天黑夜都廢寢忘食,只一心一意努力讀書。他從小時候起所寫的詩歌文章,就與大人一樣有文采。
二、詞語注釋
1、歐陽公:指歐陽修,北宋文學家、史學家。
2、孤:小時候失去父親。
3、以:用...來干什麼。
4、荻:多年生草本植物,與蘆葦相似。
5、誦:(多誦古人篇章)朗誦。
6、及:等到。
7、稍:稍微。
8、閭里:鄉里、鄰里。
9、士人:中國古代文人知識分子的統稱,此指讀書人。
10、或:有的時候。
11、因:趁機,借……的機會。
12、抄錄:抄寫。
13、務:職務。
14、詩賦文字:詩歌文章。
三、原文
歐陽公四歲而孤,家貧無資。太夫人以荻(dí)畫地,教以書字。多誦古人篇章,使學為詩。及其稍長,而家無書讀,就閭(lǘ )里士人家借而讀之,或因而抄錄。抄錄未畢,而已能誦其書。以至晝夜忘寢食,惟讀書是務。自幼所作詩賦文字,下筆已如成人。
四、出處
《歐陽公事跡》

(6)歐陽修家教文言文翻譯擴展閱讀
一、創作背景
歐陽修自幼酷愛讀書,常從城南李家借書抄讀,他天資聰穎,又刻苦勤奮,往往書不待抄完,已能成誦;少年習作詩賦文章,文筆老練,有如成人,其叔由此看到了家族振興的希望,曾對歐陽修的母親說:「嫂無以家貧子幼為念,此奇兒也!不唯起家以大吾門,他日必名重當世。」
十歲時,歐陽修從李家得唐《昌黎先生文集》六卷,甚愛其文,手不釋卷,這為日後北宋詩文革新運動播下了種子。
二、作品賞析
歐陽修是「唐宋八大家」之一。雖然家裡貧窮,但他克服重重困難,勤學苦讀,終有所成。歐陽修的經歷告訴我們,只要有著遠大志向和吃苦精神,就一定會成功。歐陽修刻苦學習的精神值得我們贊賞和學習。歐陽修的成功,除了他自身的努力之外,還有一個促進他成長的原因是:家長的善於教育,嚴格要求。
三、作者簡介
歐陽修(1007~1072年),北宋時期政治家、文學家、史學家和詩人。字永叔,號醉翁、六一居士,吉州永豐(今屬江西)人,漢族人,自稱廬陵人,因吉州原屬廬陵郡,出生於綿州(今四川綿陽)。天聖進士。仁宗時,累擢知制誥、翰林學士;英宗,官至樞密副使、參知政事;神宗朝,遷兵部尚書,以太子少師致仕。卒謚文忠。
其於政治和文學方面都主張革新,既是范仲淹慶歷新政的支持者,也是北宋詩文革新運動的領導者。又喜獎掖後進,蘇軾父子及曾鞏、王安石皆出其門下。創作實績亦燦然可觀,詩、詞、散文均為一時之冠。散文說理暢達,抒情委婉,為「唐宋八大家」之一;詩風與散文近似,重氣勢而能流暢自然;其詞深婉清麗,承襲南唐余風。
曾與宋祁合修《新唐書》,並獨撰《新五代史》。又喜收集金石文字,編為《集古錄》。有《歐陽文忠公文集》。詩歌《踏莎行》。
❼ 歐陽修苦讀 翻譯
【原文】
歐陽公四歲而孤,家貧無資。太夫人以荻畫地,教以書字。多誦古人篇章。及其稍長,而家無書讀,就閭里士人家借而讀之,或因而抄錄。以至晝夜忘寢食,惟讀書是務。自幼所作詩賦文字,下筆已如成人。
【譯文】
歐陽修先生四歲時父親就去世了,家境貧寒,沒有錢供他讀書。太夫人用蘆葦稈在沙地上寫畫,教給他寫字。還教給他誦讀許多古人的篇章。到他年齡大些了,家裡沒有書可讀,便就近到讀書人家去借書來讀,有時接著進行抄寫。就這樣夜以繼日、廢寢忘食,只是致力讀書。從小寫的詩、賦文字,下筆就有成人的水平,那樣高了。
就本文而言,歐陽修值得我們學習的精神是:勤學苦練、專心致志。
歐陽修的成功,除了他自身的努力之外,還有一個促進他成長的原因是:家長的善於教育,嚴格要求。
歐陽修是「唐宋八大家」之一。雖然家裡貧窮,但他克服重重困難,勤學苦讀,終有所成。歐陽修的經歷告訴我們,只要有著遠大志向和吃苦精神,就一定會成功。歐陽修刻苦學習的精神值得我們贊賞和學習。歐陽修的成功,除了他自身的努力之外,還有一個促進他成長的原因是:家長的善於教育,嚴格要求。
歐陽修苦讀是中國古代勤學勵志的典故之一。講的是「唐宋八大家」之一的北宋散文家、詞人歐陽修在「四歲而孤,家貧無資」的環境下,從小至大,「晝夜忘寢食,惟讀書是務」的勤學故事。可見逆境是人生的一筆財富,「惟讀書是務」的精神也值得學習。所以要刻苦學習,報效祖國,所以警示後人要加強學習。
❽ 文言文翻譯《歐陽修苦讀。》
歐陽修先生四歲時父親就去世了,家境貧寒,沒有錢供他讀書。太夫人用蘆葦版稈在沙地上寫畫,教給他寫權字。還教給他誦讀許多古人的篇章。到他年齡大些了,家裡沒有書可讀,便就近到讀書人家去借書來讀,有時接著進行抄寫。就這樣夜以繼日、廢寢忘食,只是致力讀書。從小寫的詩、賦文字,下筆就有成人的水平,那樣高了。
❾ 求翻譯 <<走進文言文>> 八年級8~15單元的
【八】1、《王安國直言》王安國(亮?)性格直率,疾惡如仇。王荊公(疑為王安國字?)一開始職務為參知政事,閑暇的時候因為閱讀晏元獻公的詞而笑著說:「做宰相怎能做這種小(志氣)的詞?」平甫回答:「晏元獻公也只是偶爾因為得意之事而這樣,在工作上哪能如此。」當時呂惠卿作為館職(疑為招待意)也坐在一旁,正經說到「為政必須先端正自己的言詞,何況(不詳)」平甫正色道「發表不正經言詞,還不如小人。」呂惠卿因此認為和這兩人道不同,不相為謀,疏遠二人。
2、《陳章侯蔑視顯貴》陳章侯性格怪僻,喜歡遊玩喝酒。別人送給他的金錢隨手便花光了。尤其喜歡為貧窮不得志的人作畫,以周濟他們的貧困。依靠他而生活的貧寒士人,一共有幾十以至幾百家之多。如果豪紳貴族等有勢力的人向他要畫,即使送他千金他也是不會提筆的。有一個人品卑劣的顯達者,引誘他進入船內,正在讓他鑒賞宋元人的筆墨。船開了以後,就拿出畫絹強迫他作畫。章侯摘掉帽子,脫掉衣服,大罵不止。那個顯達者不聽從他的。於是章侯自己從船上跳落入水。顯達者非常生氣,於是甩袖而去了。後來託了別人代為求畫,章侯最終還是沒有用一下筆墨。
3、《王翱秉公》王翱的一個女兒,嫁給京城附近的一個官員為妻。王翱的夫人非常疼愛女兒,常常迎接女兒回家,女婿堅持不放走,憤怒地對妻子說:「你的父親是選拔官吏的長官,把我調到京城做官,那麼你可以整天陪侍你的母親。況且調動我輕易的就像振落樹葉,吝嗇什麼呢?」於是女兒將想法寄給了母親,夫人在一天傍晚准備了酒菜,跪著稟告王翱,王翱非常生氣,拿起幾案上的器具打傷了夫人,出去坐馬車住到朝房裡,十天後才回家,女婿最終沒有被調職。
4、《次非斬蛟》楚國有個名叫次非的人,在一次旅遊時來到吳國干遂這個地方,得到了一柄非常鋒利的寶劍,高高興興地回楚國去。
次非在返回楚國的途中要過一條大江,便乘船渡江。當渡江的小木船行到了江中心時,忽然從水底游來兩條大蛟,異常兇猛地向這條小木船襲擊過來,很快地從兩邊纏住渡船不放,情況非常危急,所有乘船過江的人都嚇呆了。這時,次非向擺渡的船夫問道:「您在江上搖櫓擺渡多年了,您曾經見到或聽到過有兩條大蛟纏住船不放而船上的人還能夠有活下去的可能嗎?」船夫回答說:「我駕船渡江幾十年,也不知送過多少人過江,不說沒見到,還從來沒有聽說過有這樣的事情而船上的人是沒有危險的。」次非想:如果不除掉這兩條惡蛟的話,全船的人就會有生命的危險。於是他立即脫去外衣,捋起衣袖,抽出從吳國干遂得到的寶劍,對船上的人說:「這兩條大蛟如此凶惡,也只不過是這江中一堆快要腐爛了的骨和肉,還怕它干什麼?為了保全船上所有人的生命,我即使丟掉了這柄剛剛得到的上好寶劍,哪怕是我個人的生命,也沒有什麼可惜的。」說完,他就毫無猶豫地手持寶劍跳到江中向纏住渡船不放的大蛟砍去,經過一場緊張、激烈的人與惡蚊的爭斗,次非揮劍斬了那兩條大蛟,從容不迫地上到船上來。就這樣,次非斬除了兩條大蛟,保住了渡江的小木船,挽救了全船人的生命。
(這個故事的寓意是:在危急存亡的關頭,為著大眾利益要挺身而出,迎難而上,不要畏首畏尾,苟且偷安。)
5、《法不赦故人》濮州刺史龐相壽犯貪污罪被罷官,自己述說曾經在秦王衙門(辦事)。皇上李世民憐憫他,想聽從(他的申訴,讓他)回去任職。魏徵規勸說:「秦王身邊的人很多,恐怕人人都依仗私情恩惠,這足以使從善的人害怕。」皇上高興地採納了他的意見,對龐相壽說:「我過去做秦王,只是一個王府的王;現在處於皇帝的高位,是天下的首領,不能單單偏袒過去的朋友。」賜給了帛劵打發了他,龐相壽流著眼淚離開。
【九】
1、《張良勸劉邦勞軍》楚漢相爭,雙方長久相持不下,年輕人都在軍旅中受苦,老弱婦孺則沒有糧食來源。這時項羽便靠近漢王,相互隔著廣武澗對話。項羽想要單獨向漢王挑戰。漢王歷數項羽的罪狀說:「當初我與你一同授命與楚懷王,約定誰先入關,平定關中就可以稱王,你項羽違背誓約」。
2、《歐陽修家教》歐陽修先生四歲時父親就去世了,家境貧寒,沒有錢供他讀書。太夫人用蘆葦稈在沙地上寫畫,教給他寫字。還教給他誦讀許多古人的篇章。到他年齡大些了,家裡沒有書可讀,便就近到讀書人家去借書來讀,有時接著進行抄寫。就這樣夜以繼日、廢寢忘食,只是致力讀書。從小寫的詩、賦文字,下筆就有成人的水平那樣高了.
3、《唐太宗納諫》貞觀(李世民年號)三年,太宗(李世民)對司空(官職)裴寂說:「每當有人呈上奏報的摺子,內容很多,(看不過來時)我總是把摺子粘在牆壁上,每天出入都要看看,用這種方法勤勉不懈怠,想方設法做到了解臣子們要表述的情況。常常思考政事,有時到了三更才休息,也希望你們這些臣工們也用心政事不知疲倦,來報答我的心意。」
4、《不龜手之葯》宋國有一個人善於配製不皸手的葯,祖祖輩輩以漂洗棉絮為業。有人聽說了,就請求用百金買他的葯方。全家族的人集中在一起商議說:「我們世世代代漂洗棉絮,收入不過幾金,現在賣葯方一下子就可以得到百金,就賣給他吧。」那人得到了葯方,便用他去游說吳王。這時越國來侵犯吳國,吳王便命他率領軍隊。冬天和越軍進行水戰,把越軍打得大敗。吳王便劃了一塊土地封賞給他。能不皸手的葯是一樣的,有的靠他得到封賞,而有的卻免不了漂洗棉絮的辛勞,這就是因為用途不一樣啊。
5、《墨子喻巫馬子》巫馬子對墨子說:「您博愛天下,談不上什麼好處;我不愛天下人,談不上什麼害處。都沒有產生什麼效果,您怎麼能認為只有您對而我不對呢?」墨子說:「現在有一處失火,一個人端來水,要澆滅它;一個人舉著火,要使它燒得更大。都還沒有產生後果,您更贊同二人中的哪一個呢?」巫馬子說:「我贊同那個端水者的意願,而否定那個舉火人的意願。」墨子先生說:「我也是贊成我的理念,而不贊成您的理念。」
【十】
1、《惜時好學》錢思公(即:錢惟演)雖然生長在富貴之家,卻少有什麼嗜好。在洛陽的時候,曾經對下屬官吏說:「平生只是愛好讀書,坐著的時候讀儒家經典著作、史書,躺著的時候讀各種雜記,上廁所的時候看詩詞,大概不曾有片刻放下書本。」謝希深(即:謝絳)也說,和宋公垂(即:宋綬)一起在國史實錄院的時候,每次去廁所時,一定挾著書前去,抑揚頓挫地誦讀,聲音清脆遠近都聽得到 ,他專心學習到了如此程度。我(即:歐陽修)因此對謝希深說:「我平生所作的文章,大多在『三上』,就是馬上、枕上、廁上。大概只有這做尤其能憑(它)構思罷了。」
2、《王冕僧寺夜讀》 王冕是諸暨人。七八歲時,他的父親吩附他在田埂上放牛,(他)偷偷地進入學堂,聽學生們念書。聽了後,總能默默記住。晚上回來,忘了所放的牛。父親發怒便打他,沒多久(他)又跟以前一樣。 (他的)母親說:「兒子如此地一心一意(要讀書),為什麼不聽任他做法的呢。」王冕於是離開家,靠著佛教寺院旁住下,晚上趁沒有人時出來,坐在佛像的膝蓋上,拿著書本借著長明燈的映照讀書,響亮地讀書一直到天亮。佛像的面目大多凶惡可怕,王冕是小孩子,內心平靜得好像沒看見 。安陽的韓性聽說了,認為王冕與眾不同,把他收作弟子,後來就(王冕)成為精通儒家學識的人。
3、《宋濂勤學不怠》我小時候就特別喜歡讀書。家裡貧窮,沒有辦法買書來讀,常常向藏書的人家借書,(借來書)就親手抄寫,計算著日期按時送還。天很冷時,硯台里的水結成堅硬的冰,手指(凍得)不能彎曲和伸直,也不因此停止抄錄。抄寫完畢,奔著去送還所借的書,不敢稍稍超過約定的期限。因此(藏書)人家大多願意把書借給我,我於是能夠閱讀到各種書籍。
4、《王粲默記》王粲與別人一起行路時,讀路邊的碑文。旁人問(他)說:「您能夠不看碑文背誦出來嗎?」(王粲)說:「能。」於是讓他轉過身背誦碑文,(結果)不差一字。曾經看別人下圍棋,棋局被搞亂了,王粲替(他們)讓原來的棋局恢復。下棋的人不相信,用頭巾蓋住棋局,改用別的棋局來試驗他,與原來的比較,仍一個棋子也沒差錯,大家對此感到驚訝。他硬記及默記(的能力)竟這樣(好)。
5、《張溥與七錄齋》張溥小時候特別喜歡學習,所讀的書必定親手抄錄,抄寫完畢,朗讀過後就燒掉;再抄,象這樣六七次才停止。右手握筆的地方,手指和手掌都有了老繭。冬天皮膚因受凍而開裂,每天用熱水捂好幾次。後來把讀書的房間稱為「七錄」。張溥寫詩做文章才思敏捷,各方(人士)來求取,不用打草稿,面對來客揮筆,即刻就寫成,因此名聲在當時高出一般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