負氣文言文
⑴ 幫忙翻譯古文~~~急!!!!!
太長了同學,翻完我要吐血的。你自己試著先翻下,特別難的挑出來,我幫你!
⑵ 文言文翻譯 湯海秋傳
翻譯:
海秋姓湯名鵬,是湖南益陽人,道光三年中了進士。起初擔任禮部主事,年剛二十,自負才氣。寫的文章深刻奇特,大家對他的才華感到驚訝,調任軍機章京。
補任戶部主事,轉任貴州司員外郎,提拔為山東道監察御史。湯海秋在軍機處(任職),能夠看到全國各地(呈送)的奏章,又曾在戶曹任職,熟悉官場事務,情緒微昂,有擔負當世(重任)的志向。每次給高官寫信,經常發表各種見解。等到擔任御史,二十天上了三篇奏章。
一篇文章數千字,遍論治國之道及其他學術文章;有《明林》十六卷,指出前代得失;《七經補疏》,曉明經義;《止信筆初稿》,記錄了很多的傳說或事實。所有的作品都給人看,惟有《止信筆初稿》,幾乎沒人見過。
有人問他(為什麼不給人看),他答:「這是藏在石室里的書啊。」英國入侵,沿海各省鬧心。皇上兩次下令,沒有結果,最終還是和英國談判通商。海秋大怒,無奈已經被罷黜,不能給朝遷進言,卻猶然分條上書,談了三十事,通過尚書轉奏給皇上。
主掌朝政的大臣說:「這是書生之見罷了!」皇上雖然召見海秋,卻什麼也沒問他,只是告訴他,我已經知道了。海秋這時已經改任本部四川司郎中,朝廷竟沒有考核他。海秋感慨鬱抑,所作的詩經常充滿悲憤沉痛。二十四年七月去世。
年四十四。海秋從小就寫文章,才氣出眾。剛中進士時,所寫的作品,人們爭著傳誦他的稿子,幾乎洛陽紙貴。海秋說:「這些文章不足一提啊。」取法漢魏六朝到唐人的詩歌,摩仿他,一定要一模一樣,完全具備它的形體特徵,已經付印的有三十多卷。
我仍然記得他來獄中探望我,等我出獄後,又與大家為我置酒相慶,又一同赴亨甫之喪,依依不捨地送我出都門時的情景。轉眼二十年間,人生浮沉生死竟如此,好痛啊!
原文:
海秋湯氏名鵬,湖南益陽人,道光三年進士。初為禮部主事,年甫二十,負氣自喜。為文章震爍奇特,諸公異其才,選入軍機章京。補戶部主事,轉貴州司員外,擢山東道監察御史。君在軍機,得見天下奏章,又歷戶曹,習吏事,慨然有肩荷一世之志。
每致書大吏,多所議論。及為御史,再旬而章三上。有宗室尚書叱辱滿司官,其人訐之,上置尚書吏議。君以為司官朝吏,過失當付有司,不可奴隸辱之;
此臣作威福之漸也,吏議輕,不足以儆,援嘉慶中故事爭之。上以為不勝言官任,罷回戶部員外。而君方草奏,大有論建。未及上而改官,君見其言不用,乃大著書,欲有所暴白於天下,為《浮邱子》九十一篇。
姚瑩曰:以宗室尚書之親貴,舉朝所屏息者,而君倡言彈之,亦見骨鯁之風矣。君又與宜黃黃樹齋、歙徐廉峰及亨甫以詩相馳逐。猶憶君探余獄中,及出獄後,與諸君置酒相賀,又同治亨甫之喪,依依送余出都門時也。俯仰二十年間,升沉存歿若此,悲夫!
此文出自道光年間·曾國藩《經史百家雜鈔》

(2)負氣文言文擴展閱讀
寫作背景:
曾國藩編纂的一部古文精華集,共二十六卷。《經史百家雜鈔》一書,是從清末到民國,在社會上流傳很廣、影響較大、繼姚鼐《古文辭類纂》之後的又一部有名的古文選讀本。
全書共分論著、詞賦、序跋、詔令、奏議、書牘、哀祭、傳志、敘記、典志、雜記十一類。可以說是一部相當成功的古文選本。但是,由於它是供學塾使用的讀本,故而所選文章偏重文彩,偏重通俗,缺少一種學術的厚重和大文化的廣博。
《經史百家雜鈔》則不然。《雜鈔》在網羅文獻的廣博上和選文思想的學術底蘊上,無疑都是超過了《古文觀止》的,而所選許多文章的可讀性和觀賞性,也是並不亞於《古文觀止》的。「觀止」者,觀此為止也,其他不必看也。
《經史百家雜鈔》,可以說就是曾國藩編纂的一部「古文觀止」。《經史百家雜鈔》,也可以叫作《曾氏古文觀止》。
作者簡介:
曾國藩(1811年11月26日-1872年3月12日),初名子城,字伯涵,號滌生,宗聖曾子七十世孫。中國近代政治家、戰略家、理學家、文學家,湘軍的創立者和統帥。
曾國藩的崛起,對清王朝的政治、軍事、文化、經濟等方面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在曾國藩的倡議下,建造了中國第一艘輪船,建立了第一所兵工學堂,印刷翻譯了第一批西方書籍,安排了第一批赴美留學生。可以說曾國藩是中國近代化建設的開拓者。
曾國藩與胡林翼並稱「曾胡」,與李鴻章、左宗棠、張之洞並稱「晚清中興四大名臣」。官至兩江總督、直隸總督、武英殿大學士,封一等毅勇侯,謚號「文正」,後世稱「曾文正」。
⑶ 翻譯文言文:
張礪,磁州人,開始在後唐為官,職務為掌書記,升任翰林學士,遇上石敬塘起兵,後唐君主便任命張礪為招討判官,跟隨趙德鈞去河東援助張敬達,張敬達兵敗之後,張礪便歸順了契丹。
後來,遼太宗見張礪為人剛直,富於文才,便提拔他為翰林學士。張礪遇事一定要把自己的觀點完全表達出來,無所顧忌,太宗更加器重他。沒過多久張礪打算逃回後唐,被太宗的騎兵追回。太宗責問張礪說:"你為何要逃跑呢?"張礪回答說:"我不習慣北方的習俗、飲食和居處,常常悶悶不樂,因此想逃跑。"太宗回頭對通事高彥英說:"我曾經告誡你要好好對待這個人,怎麼會到讓他無法生活而逃跑的地步呢?張礪走了,還能再得到他嗎?"因此,太宗杖罰高彥英而向張礪道歉。
會同初年,張礪被提升為翰林承旨,兼任吏部尚書,跟隨遼太宗討伐後晉。進到汴地,降臨蕭翰、耶律郎五、麻答等人大肆屠殺、搶劫。張礪上奏說:"如今遼國剛剛佔領中原地區,應該讓中原的人來治理此地,不能專門使用遼人和你身旁的親信。倘若政令出現差錯,那麼人心就會不服,即使是得到中原之地也將會失去。"太宗沒有聽從他的話。
不久,太宗的車駕返回北方,到達欒城時,太宗去世了。當時張礪在恆州,蕭翰與麻答率兵包圍了張礪的住所。張礪正卧病在床,便出來會見蕭翰等人。蕭翰指責他說:"你為何要在太宗面前說遼人不能做中原之地的節度使?我憑著國舅這種親緣關系,加上征戰之功,太宗才留下我駐守汴地,任命我為宣武軍節度使,而只有你認為我不行。你還誹謗我與解里喜歡掠奪他人的財物及子女。今天一定要殺掉你!"急令將張礪鎖拷起來。張礪高聲說:"用人之事是國家的大政方針,關繫到國家的安危存亡,我確實說過那些話。你想殺就殺,還用得著鎖拷嗎?"麻答認為張礪是大臣,不能隨便殺戮,便出面制止了蕭翰。這天晚上,張礪憤激而死。
⑷ 求一篇罵人的文言文
詆詈——毀謗詈罵。 晉 葛洪 《抱朴子·酒誡》:「謂清談為詆詈,以忠告為侵己。於是白刃抽而忘思難之慮,棒杖奮而罔顧乎前後。」
噍罵——責罵。噍,通「 譙 」。 明 唐順之 《施推官墓誌銘》:「公磊犖魁岸,負氣少所屈下……或有過,雖親故必剖露無所隱;或不可其意,雖貴勢必眾中噍罵之。」
惱罵——生氣謾罵。《二刻拍案驚奇》卷二十:「那 陳定 男人家心性……遂致巢氏不堪,日逐惱罵。」
謗詈——責罵。 清 紀昀 《閱微草堂筆記·姑妄聽之三》:「人或謗詈,無嗔怒心。」
⑸ 求幾句罵人不帶臟的文言文,感激不盡
詆詈——毀謗詈罵。
晉
葛洪
《抱朴子·酒誡》:「謂清談為詆詈,以忠告為侵己。於是白刃抽而忘思難之慮,棒杖奮而罔顧乎前後。」
噍罵——責罵。噍,通「
譙
」。
明
唐順之
《施推官墓誌銘》:「公磊犖魁岸,負氣少所屈下……或有過,雖親故必剖露無所隱;或不可其意,雖貴勢必眾中噍罵之。」
惱罵——生氣謾罵。《二刻拍案驚奇》卷二十:「那
陳定
男人家心性……遂致巢氏不堪,日逐惱罵。」
孺子不可教,朽木不可雕
謗詈——責罵。
清
紀昀
《閱微草堂筆記·姑妄聽之三》:「人或謗詈,無嗔怒心。」
⑹ 快快 急 誰給我翻譯下這2句古文
因於余馬上論用兵及古今成敗,自謂一世豪土
意思是:由於xxx(文中的某人)在馬內背上談論用兵之道容以及古今成敗的戰例,自認為自己是一世豪傑
河北有田,歲得錦千匹,亦足以富樂。
意思是:河的北面有天地,每年又能得到上千(量詞 是虛詞指很多)匹錦緞,什麼都不做都很富足安樂了
⑺ 負氣在古文中的意思
負氣fù qì釋義:賭氣;憑恃意氣,不肯屈居人下。
在古文中也是這意思。憑恃意氣,不肯屈居回人下。《晉書·答苻堅載記上》:「特進 樊世 ,氐 豪也,有大勛於 苻氏,負氣倨傲。」唐 韋應物 《贈舊識》詩:「少年游太學,負氣蔑諸生。
⑻ 用文言文罵人不守信怎麼說
詆詈——毀謗詈罵.晉
葛洪
《抱朴子·酒誡》:「謂清談為詆詈,以忠告為侵己.於是白刃抽而忘思難之慮,棒杖奮而罔顧乎前後.」
噍罵——責罵.噍,通「
譙
」.明
唐順之
《施推官墓誌銘》:「公磊犖魁岸,負氣少所屈下……或有過,雖親故必剖露無所隱;或不可其意,雖貴勢必眾中噍罵之.」
惱罵——生氣謾罵.《二刻拍案驚奇》卷二十:「那
陳定
男人家心性……遂致巢氏不堪,日逐惱罵.」
謗詈——責罵.清
紀昀
《閱微草堂筆記·姑妄聽之三》:「人或謗詈,無嗔怒心.」
⑼ 文言文中有責罵意思的詞
申飭——《初刻拍案驚奇》卷二十:「﹝ 元普 ﹞遂將眾管事人一一申飭,並妻侄 王文用 也受了一番呵叱。」
詆詈——」毀謗詈罵.晉 葛洪 《抱朴子·酒誡》:「謂清談為詆詈,以忠告為侵己.於是白刃抽而忘思難之慮,棒杖奮而罔顧乎前後.」
噍罵——責罵.噍,通「 譙 」.明 唐順之 《施推官墓誌銘》:「公磊犖魁岸,負氣少所屈下……...
⑽ 文言文翻譯 帝數使小內豎詣言所,言負氣岸,怒視之嵩;必延坐,親納金錢袖中。以故日譽嵩而短言,怎麼翻譯
皇帝多次派小太監去夏言的住處,夏言高傲自負,像對待奴才一樣對待他們;而嚴嵩就請他們入坐,親自把金錢放進他們袖中。所以太監們每天都贊揚嚴嵩而說夏言的壞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