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美術學科 » 眇者識日文言文翻譯

眇者識日文言文翻譯

發布時間: 2020-12-05 22:33:30

1. 文言文解析 生而眇者不識日

眇是眼瞎的意思。
句子意思:天生眼瞎的人不認識太陽

2. 誰能給我文言文<<日喻>>翻譯

(一個)一出生就雙目失明的人不認識太陽,向有眼睛的人問太陽是什麼樣子。有的人告他說:"太陽的樣子像銅盤。"敲銅盤就聽到了它的聲音。有一天(他)聽到了鍾聲,把發出聲音的鍾當作太陽。有的人告訴他說:"太陽的光像蠟燭。"用手摸蠟燭就曉得了它的形狀。有一天,(他)揣摩一支形狀像蠟燭的樂器龠,把它當作太陽。太陽和敲的鍾、吹奏的龠差別也太遠了,但是天生雙眼失明的人卻不知道它們之間有很大的差別,因為他不曾親眼看見而是向他人求得太陽的知識啊。

抽象的"道"(道理、規律等)難認識的情況比太陽難認識的情況嚴重,而人們不通曉道的情況比生來就認識太陽的瞎子沒有什麼不同。通曉的人告訴他,即使有巧妙的比喻和很好的啟發誘導,也無法使這些比喻或教法比用銅盤和用蠟燭來說明太陽的比喻或教法好。從用銅盤比喻太陽而到把銅鍾當作太陽,從把銅鍾當作太陽而到把樂器龠當作太陽,像這樣輾轉連續地推導它,難道還有個完嗎?所以人世上的大談"道"的人,有的就他自己的理解來闡明它,有的沒有理解它卻主觀猜度它,這都是研求道的弊病。

既然如此,那麼這個"道"最終不可能求得嗎?蘇先生說:"道能夠通過自己的虛心學習,循序漸進使其自然來到,但不能不學而強求它(道)。"什麼叫做"致"?孫武說:"會作戰的將軍能招致敵人,而不被敵人所招致(處於被動的境地)。"子夏說:"各行各業的手藝人坐在店鋪作坊里,來完成他們製造和出售產品的業務;有才德的人刻苦學習,來使那道自然到來。"不是強求它而是使它自己到來,這就是"致"啊!南方有很多能潛水的人,天天同水在一起生活,七歲就能趟水過河,十歲就能浮在水面游泳,十歲就能潛入水裡了。潛水的人能長時間的潛入水裡,哪能是馬虎草率而能這樣的呢?一定是對水的活動規律所領悟的。天天與水生活在一起,那麼十五歲就能掌握它的規律。生來不識水性,那麼即使到了壯年見了到了船就害怕它。所以北方的勇士,向南方的潛水的人詢問來求得他們能潛入水裡的技術,按照他們說的技術到河裡試驗它,沒有不淹死的。所以凡是不老老實實地刻苦學習而專力強求道的,都是像北方的學潛水的一類的人。

從前以講究聲律的詩賦擇取人才,所以讀書人合儒家墨家還兼及名家法家而不是立志在求儒家之道;現在以經學擇取人才,所以讀書人只知道強求義理,而不是專力踏踏實實地學。渤海人吳彥律,是有志對經學作實實在在地學習的人,正要到京城接受由禮部主管的進士考試,我寫《日喻》來勉勵他

3. 生而眇者不識日 譯文

出處,
宋·蘇軾《日喻》
原文:生而眇者不識日,問之有目者。或告之曰:「日之狀如銅盤。」
扣盤而得其聲,他日聞鍾,以為日也。或告之曰:「日之光如燭。」
翻譯:一個天生的盲人不知道太陽是什麼(形狀).

4. 眇者識日的文言文閱讀答案

⒈「問之有目者」省略了什麼?請從文中找出原詞補充出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⒉「眇者」為什麼會把「鍾」和「龠」當作「日」?請用原文回答。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⒊「扣槃」、「捫燭」的行為和下列哪一個成語的意思相同?()
A.盲人摸象 B.緣木求魚 C.掩耳盜鈴 D.利令智昏
⒋「盲人識日」的錯誤在哪裡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⒌傳統上習慣把「眇者」看作貶抑對象,如果換個角度思考,進行逆向思維,你就會發現「眇者」有許多值得肯定和稱道的地方。請把你的發現寫出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參考答案:
⒈生而眇者。⒉日之與鍾、龠亦遠矣,而眇者不知其異,以其未嘗見而求之人也。⒊B⒋「盲人識日」的錯誤在於只是依據間接的、片面的經驗來認識事物,因此得出違反客觀實際的錯誤結論。⒌①勇於求學,不以求知為恥;②沒有思想束縛,大膽探索,敢於嘗試,勇於類推和應用。(只要有理有據,能自圓其說,以理服人即可)

5. 閱讀下面文言文,完成後面題目日喻說蘇軾生而眇者不識日,問之有目者,或告之曰:「日之狀如銅盤。」扣盤


小題:B
小題2:B
小題3:A
小題4:(1)文章開頭用雙目失明的眇者為喻,指出當今不務學問者正如眇者求日一般,自己不曾痛下苦功鑽研學問之道,而是依賴他人片面的見解,卻就此而滿足,這是極其錯誤的。(2)第四段,作者以「沒人」一事設喻,強調做學問,要「致道」,唯有腳踏實地,循序漸進,才是唯一的法則。(一點2分,共4分)
小題5:(1)即使用巧妙的比喻去很好地開導,也沒有超過用盤與燭(來說明太陽)的比喻的。「雖」「巧譬善導」「過」各1分,句意1分。
(2) 「善於作戰的將軍能招致敵人(或:使敵人接近自己),而不被敵人所招致。「致」、被動句式各1分,句意1分。
(3)但瞎子卻不知道這三者的區別,是因為瞎子從未曾見過太陽而只是向他人求得太陽的知識的緣故。「以」、狀語後置各1分,句意1分

6. 生而眇者不識日的全文翻譯!"全文"!!!

日喻(蘇軾)
生而眇者不識日,問之有目者。或告之曰:「日之狀如銅盤。」扣盤而得其聲。他日聞鍾,以為日也。或告之曰:「日之光如燭。」捫燭而得其形。他日揣 ,以為日也。
道之難見也甚於日,而人之未達也無異於眇。達者告之,雖有巧譬善導,亦無以過於盤與燭也。自盤而之鍾,自鍾而之龠yue4,轉而相之,豈有既乎?故世之言道者,或即其所見而名之,或莫之見意之,皆求道之過也。
然則道卒不可求歟?蘇子曰:「道可致而不可求。」何謂致?孫武曰:「善戰者致人,不致於人。」子夏曰:「百工居肆,以成其事;君子學,以致其道。」南方多沒水,日與水居也。七歲而能涉,十歲而能浮,十五而能沒矣。夫沒者豈苟然哉?必將有得於水之道者。日與水居,則十五而得其道;生不識水,則雖壯見舟而畏之。故北方之勇者,問於沒人而求其所以沒,以其言試之河,未有不溺者也。故凡不學而務求道,皆北方之學沒者也。
昔者以聲律取士,士雜學而不志於道;今世以經術取士,士知求道而不務學。渤海吳君彥有志於學者也,方求舉於禮部,作《日喻》以告之。
譯文:(一個)一出生就雙目失明的人不認識太陽,向有眼睛的人問太陽是什麼樣子。有的人告他說:「太陽的樣子像銅盤。」敲銅盤就聽到了它的聲音。有一天(他)聽到了鍾聲,把發出聲音的鍾當作太陽。有的人告訴他說:「太陽的光像蠟燭。」用手摸蠟燭就曉得了它的形狀。有一天,(他)揣摩一支形狀像蠟燭的樂器龠yue4,把它當作太陽。太陽和敲的鍾、吹奏的龠yue4差別也太遠了,但是天生雙眼失明的人卻不知道它們之間有很大的差別,因為他不曾親眼看見而是向他人求得太陽的知識啊。
抽象的「道」(道理、規律等)難認識的情況比太陽難認識的情況嚴重,而人們不通曉道的情況比生來就認識太陽的瞎子沒有什麼不同。通曉的人告訴他,即使有巧妙的比喻和很好的啟發誘導,也無法使這些比喻或教法比用銅盤和用蠟燭來說明太陽的比喻或教法好。從用銅盤比喻太陽而到把銅鍾當作太陽,從把銅鍾當作太陽而到把樂器龠yue4當作太陽,像這樣輾轉連續地推導它,難道還有個完嗎?所以人世上的大談「道」的人,有的就他自己的理解來闡明它,有的沒有理解它卻主觀猜度它,這都是研求道的弊病。
既然如此,那麼這個「道」最終不可能求得嗎?蘇先生說:「道能夠通過自己的虛心學習,循序漸進使其自然來到,但不能不學而強求它(道)。」什麼叫做「致」?孫武說:「會作戰的將軍能招致敵人,而不被敵人所招致(處於被動的境地)。」子夏說:「各行各業的手藝人坐在店鋪作坊里,來完成他們製造和出售產品的業務;有才德的人刻苦學習,來使那道自然到來。」不是強求它而是使它自己到來,這就是「致」啊!南方有很多能潛水的人,天天同水在一起生活,七歲就能趟水過河,十歲就能浮在水面游泳,十歲就能潛入水裡了。潛水的人能長時間的潛入水裡,哪能是馬虎草率而能這樣的呢?一定是對水的活動規律所領悟的。天天與水生活在一起,那麼十五歲就能掌握它的規律。生來不識水性,那麼即使到了壯年見了到了船就害怕它。所以北方的勇士,向南方的潛水的人詢問來求得他們能潛入水裡的技術,按照他們說的技術到河裡試驗它,沒有不淹死的。所以凡是不老老實實地刻苦學習而專力強求道的,都是像北方的學潛水的一類的人。從前以講究聲律的詩賦擇取人才,所以讀書人合儒家墨家還兼及名家法家而不是立志在求儒家之道;現在以經學擇取人才,所以讀書人只知道強求義理,而不是專力踏踏實實地學。渤海人吳彥律,是有志對經學作實實在在地學習的人,正要到京城接受由禮部主管的進士考試,我寫《日喻》來勉勵他。

7. 文言文 帶故事性

老馬識途
管仲、隰朋從於桓公而伐孤竹①,春往而冬反,迷惑失道②。管仲曰:「老馬之智可用也。」乃放老馬而隨之,遂得道。行山中無水,隰朋曰:「蟻冬居山之陽,夏居山之陰,蟻壤一寸而仞有水。」乃掘③地,遂得水。
翻譯:管仲、隰朋跟從齊桓公去征伐孤竹國,春天出發,冬天返回,迷了路找不到歸途。管仲說:「老馬的智慧能夠利用。」於是放開老馬,隊伍跟在後面,終於找到了歸途。走到山中,找不到水喝,隰朋說:「螞蟻冬天居住在山的南面,夏天居住在山的北面,蟻窩上的土高一寸,下面七八尺的地方就會有水。」於是按此挖掘,果然找到了水。

南轅北轍
今者臣來,見人於大行,方北面而持其駕①,告臣曰:「我欲之②楚。」臣曰:「君之楚,將奚為北面?」曰:「吾馬良!」臣曰:「馬雖良,此非楚之路也。」曰:「吾用③多!」臣曰:「用雖多,此非楚之路也。」曰:「吾御者④善!」此數者愈善,而離楚愈遠耳。
翻譯:剛才我來時,在大路上碰見一個人,臉朝北方手裡拿著韁繩,駕著車,告訴我說:「我想到楚國去。」我說:「您往楚國去,為什麼要朝北走呢?」他說:「我的馬好!」我說:「馬雖然好,這不是通向楚國的路啊。」他說:「我的路費多!」我說:「路費雖然多,這不是通向楚國的路啊。」他說:「我的車夫能幹!」這些條件越好,離楚國就越遠了。

千里之馬
古之君人,有以千金求千里馬者,三年不能得。涓人言於君曰:「請求之。」君遣之。三月得千里馬;馬已死,買其骨五百金,返以報君。君大怒曰:「所求者生馬,安事死馬①?而捐②五百金!」涓人對曰:「死馬且買之五百金,況生馬乎?天下必以王為能市③馬。馬今至矣!」於是不能期年,千里之馬至者三。
翻譯:古代有個國王,想用千金買千里馬,三年不能夠買到。有個宦官對國王說:「請讓我去買馬。」國王派他去了。三個月就得到了千里馬;但馬已經死了,他就用五百金把那匹馬的骨頭買來,回來向國王報告。國王大怒說:「所要買的是活馬,要死馬干什麼?白白地花費了五百金!」宦官回答說:「死馬尚且用五百金買下,何況活馬呢?天下人必定認為大王肯出高價買馬,千里馬這就要到了。」由此不到一年,買到三匹千里馬。

未若柳絮因風起
謝太傅①寒雪日,內集與兒女講論文義。俄而雪驟。公欣然曰:「白雪紛紛何所似?」兄子胡兒曰:「撒鹽空中差可擬。」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風起。」公大笑樂。
導讀 :在文辭上下功夫提煉,叫做煉字。一字的精當,往往流傳千古。「柳絮因風起」就使謝道韞名垂千古。
翻譯:東晉的政治家謝安在一個寒冷的下雪天,和子侄們聚集在家中講論文章方面的事。一會兒工夫雪越下越大了。謝安很高興地說:「白雪紛紛地下著像什麼呢?」他哥哥的兒子胡兒說:「用『撒鹽空中』大體上可以形容。」他哥哥的女兒謝道韞說:「不如用『柳絮因風起』好。」謝安高興地大笑。

盲人識日
生而眇者不識日,問之有目者。或告之曰:「日之狀如銅盤。」扣盤而得其聲。他日聞鍾,以為日也。或告之曰:「日之光如燭。」捫燭而得其形。他日揣龠,以為日也。日之與鍾、龠亦遠矣,而眇者不知其異,以其未嘗見而求之人也。道之難見也甚於日,而人之未達也,無以異於眇。達者告之,雖有巧譬善導,亦無以過於盤與燭也。 自盤而至鍾,自燭而至龠,轉而相之,豈有既乎?
翻譯:一生下就眼瞎的人不知太陽是什麼樣子,便去詢問有眼睛視力的人。有人告訴他說:「太陽的形狀像銅盤。」盲人敲了一下銅盤,聽到了銅盤的響聲。有一天他聽見鍾聲,以為那就是太陽。又有人告訴他:「太陽的光亮像蠟燭。」盲人摸了摸蠟燭,感知了它的形狀。有一天他摸到短笛,以為那就是太陽。太陽與鍾、短笛相差太遠了,而盲人不知道它們的不同,因為他未曾見過而只是從別人那裡聽來的。事物的道比太陽還要難以發現,而人沒有洞曉,那麼與瞎子沒有什麼兩樣。通達道的人告訴他,即使有巧妙的譬喻、好的引導,也超不過盤和燭的比喻。從盤到鍾,從燭到短笛,輾轉推求下去,還會有終結嗎?

8. 生而眇者不識日 字翻譯 全文翻譯

一個一出生就雙目失明的人不認識太陽

一、原文:北宋蘇軾《東坡小品·日喻》

生而眇者不識日,問之有目者。或告之曰:「日之狀如銅盤。」扣盤而得其聲。他日聞鍾,以為日也。或告之曰:「日之光如燭。」捫燭而得其形。他日揣龠,以為日也。日之與鍾、龠亦遠矣,而眇者不知其異,以其未嘗見而求之人也。

二、譯文:一個一出生就雙目失明的人不認識太陽,向有眼睛的人問太陽是什麼樣子。有的人告訴他說:「太陽的樣子像銅盤。」敲銅盤就聽到了它的聲音。有一天(他)聽到了鍾聲,認為發出聲音的鍾是太陽。有的人告訴他說:「太陽的光像蠟燭。」用手摸蠟燭就知道了它的形狀。

有一天,(他)揣摩一支形狀像蠟燭的樂器龠(yuè),把它當作太陽。太陽和敲的鍾、吹奏的龠(yuè)差別也太遠了,但是天生雙眼失明的人卻不知道它們之間有很大的差別,因為他不曾親眼看見而是向他人求得太陽的知識啊。

(8)眇者識日文言文翻譯擴展閱讀

一、賞析

這篇文章所闡述的道理,是有蘇軾親身體驗在內的。對於探求真理和鑽研學問的艱苦歷程,蘇軾自己是過來人,所以談起來格外親切有味。我們通過這篇文章,可以更好地理解三方面的道理。首先,做學問如果不通過自己刻苦鑽研,親身實踐,只是靠打聽別人,隨便相信別人,就一定不會深入,不僅失於片面,而且還容易犯錯誤。

如果只憑主觀瞎猜,危害性就更大。其次,外因必須通過內因起作用,專靠外力是無濟於事的。探求真理,鑽研學問的內因,就是靠自己學習,不能只撿別人的現成果實。還有第三點,所謂學習,不能只空談理論,而是得自己下真功夫,下苦功夫,要有真才實學,要受過實際鍛煉。

二、作者簡介

蘇軾(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號鐵冠道人、東坡居士,世稱蘇東坡、蘇仙,漢族,眉州眉山(今屬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欒城,北宋著名文學家、書法家、畫家。

嘉祐二年(1057年),蘇軾進士及第。宋神宗時曾在鳳翔、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職。元豐三年(1080年),因「烏台詩案」被貶為黃州團練副使。宋哲宗即位後,曾任翰林學士、侍讀學士、禮部尚書等職,並出知杭州、潁州、揚州、定州等地,晚年因新黨執政被貶惠州、儋州。宋徽宗時獲大赦北還,途中於常州病逝。宋高宗時追贈太師,謚號「文忠」

9. 文言文閱讀題《眇者識日》(帶注釋)

生而眇{1}者不識日,問之有目者。或告之曰:「日之狀如銅槃。」扣②槃而得其聲。他日專聞屬鍾,以為日也。或告之曰:「日之光如燭。」捫③燭而得其形。他日揣龠④,以為日也。日之與鍾、龠亦遠矣,而眇者不知其異,以其未嘗見而求之人也。 (選自《東坡小品·日喻》) 注釋:①眇(miǎo):目盲。②扣:敲打。③捫(mén):用手摸。④龠(yuè):古代一種樂器,形狀像笛子,但比笛子短。 閱讀訓練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⒊「扣槃」、「捫燭」的行為和下列哪一個成語的意思相同?() A.盲人摸象 B.緣木求魚 C.掩耳盜鈴 D.利令智昏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⒌傳統上習慣把「眇者」看作貶抑對象,如果換個角度思考,進行逆向思維,你就會發現「眇者」有許多值得肯定和稱道的地方。請把你的發現寫出來。

10. 文言文解析 生而眇者不識日

原文:來生而眇者不識日,問之自有目者。或告之曰:「日之狀如銅粲。」扣碟而得其聲。他日聞鍾,以為日也。或告之日:「日之光如燭。」捫燭而得其形。他日揣龠,以為日也。日之與鍾、龠亦遠矣,而眇者不知其異,以其未嘗見而求之人也。譯文:(一個)一出生就雙目失明的人不認識太陽,向有眼睛的人問太陽是什麼樣子。有的人告他說:「太陽的樣子像銅盤。」敲銅盤就聽到了它的聲音。有一天(他)聽到了鍾聲,認為聲音的鍾是太陽。有的人告訴他說:「太陽的光像蠟燭。」用手摸蠟燭就曉得了它的形狀。有一天,(他)揣摩一支形狀像蠟燭的樂器龠(yue),把它當作太陽。太陽和敲的鍾、吹奏的龠(yue)差別也太遠了,但是天生雙眼失明的人卻不知道它們之間有很大的差別,因為他不曾親眼看見而是向他人求得太陽的知識啊。

熱點內容
末世化學家txt下載 發布:2025-10-20 05:02:05 瀏覽:397
教學常規學習心得 發布:2025-10-20 04:03:06 瀏覽:298
推拿手法教學 發布:2025-10-20 01:15:51 瀏覽:398
教師師德素養提升總結 發布:2025-10-19 23:57:12 瀏覽:68
舞獅鼓教學 發布:2025-10-19 16:17:31 瀏覽:669
杭州市教育局電話 發布:2025-10-19 09:21:50 瀏覽:285
中非歷史關系 發布:2025-10-19 06:47:41 瀏覽:5
師德雙八條 發布:2025-10-19 05:31:17 瀏覽:360
大學物理第十一章答案 發布:2025-10-19 04:36:23 瀏覽:750
如何讓網吧 發布:2025-10-19 01:49:35 瀏覽:7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