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術名畫欣賞
1. 如何欣賞繪畫作品教案
《如何欣賞繪畫作品》教案 教學目標: 1、學生能夠運用描述、分析、解釋、評價等方法欣賞繪畫作品。 2、學生在欣賞作品中,提升自己的審美能力和思考能力及語言表達能力。 3、學生在欣賞作品中了解作品的產生背景,了解繪畫者的創作思維。 教學重點與難點: 重點:描述分析解釋評價方法的綜合運用。 難點:解釋與評價的正確表達。 教學設計: 1、引入。 教師播放多媒體課件達芬奇的《蒙娜麗莎》作品分析片段,讓學生感受一下如何來欣賞一幅繪畫作品。從而由此進入到課本中來。 2、講授新課。 (1)教師引導學生看書中的描述、分析、解釋、評價的文字敘述部分,可以點名學生讀一下,加深學生對這部文字的理解。 (2)教師引導學生欣賞書中繪畫作品《篩谷的婦女》,看看書中對此作品是如何景象描述、分析、解釋和評價的。 (3)教師和學生共同分析書中內容。 3、描述。 (1)教師提問:仔細觀察,你在畫中看到了什麼? (2)學生進行回答。(畫家細致的描繪了一個普通的勞動場面,畫中有三個人:左邊、右邊、中間。) 4、分析。 (1)教師引導學生對這幅作品進行分析:作品中的失誤是什麼樣的? (2)教師給出提示:從造型、構圖、光線、色彩、空間等方面進行分析。組織學生進行交流分析。 5、解釋。 (1)藝術家為什麼要這樣畫? (2)通過這樣的形式想表達什麼觀念? 6、評價。 (1)這是一幅好作品嗎?為什麼? (2)教師和學生再分析書中幾幅作品,採用描述、分析、解釋、評價等方法進行作品欣賞。 7、課後拓展。 課後收集資料,找一幅繪畫作品進行欣賞評價,寫一篇200字左右的欣賞短文。
2. 外國美術繪畫作品與賞析
畢加索、《格爾尼卡》

畢加索(1881~1973年)是當代西方最具創造性、影響力的藝術家,他的作品在世界藝術史上具有不朽的地位。1937年4月26日,西班牙巴斯克地區的小鎮格爾尼卡遭到了德國法西斯空軍的狂轟濫炸,整個小鎮幾乎被夷為平地,死傷的平民更是不計其數。油畫《格爾尼卡》是畢加索作於1937年的一件具有重大影響及歷史意義的立體主義傑作。他用象徵性的藝術手法對1937年這一事件進行了控訴,有力揭露了侵略戰爭的罪惡和法西斯的暴行。此畫是受西班牙共和國政府的委託,為1937年巴黎世界博覽會西班牙館而創作的。
《格爾尼卡》對於現實的表現與傳統現實主義的表現方法截然不同。畫中那種豐富的象徵性,在普通現實主義的作品中是很難找到的。畢加索自己曾解釋此畫圖像的象徵含義,稱公牛象徵強暴,受傷的馬象徵受難的西班牙,閃亮的燈火象徵光明與希望在畫中,畢加索採用了剪貼畫的藝術語言,不過,畫中那種剪貼的視覺效果,並不是以真正的剪貼手段來達到的,而是通過手繪的方式表現出來。
索菲亞藝術中心是由醫院改建成的現代藝術館。它因搜集了達利、畢加索、米羅等巨匠的畫作而聞名,此外還有代表超現實主義、唯美主義等畫派的近代藝術家作品,它們在世界美術館界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畢加索的《格爾尼卡》堪稱那裡的鎮館之寶,這幅受巴黎世博會邀請所繪的力作,曾一度被放在紐約近代美術館,直到1981年,才依照畢加索的遺願回歸馬德里。
3. 欣賞繪畫作品有哪些途徑
繪畫是一門視來覺藝術。觀自者只有多看,反復地看,才能透過具象或抽象的語言符號,真正的心神領會其精神內涵。欣賞繪畫作品的途徑有兩種。一是觀賞原作,二是觀賞印刷品。這要求欣賞者盡可能地去博物館、美術館、展覽館、畫廊等去觀看實實在在的繪畫作品。
4. 高中美術教材名畫賞析有哪幾副
一般都是義大利文藝復興的作品,比如,達芬奇,米開朗琪羅,拉斐爾,安格爾,等等
5. 美術中國古代山水名畫的欣賞短文如何寫
讀《古代山水畫》有感
中國山水畫產生於晉宋發展至今,有數不清的繪畫名家、名作。同時伴隨著每一時期山水畫發展到一定高度,又出現了畫理畫論,那麼這些畫理畫論都是我們後輩所要深入研究的。
最近我略讀了其中一些,感觸很深。從顧愷之的《畫雲台山記》到宗炳的《畫山水序》、王微的《敘畫》;從荊浩的《筆法記》到郭熙的《林泉高致集》;從董其昌的「南北宗論」到石濤的《話語錄》等等.......無論畫家是側重技法層面的理論還是側重精神層面上或是兩者結合的理論,都是歷朝歷代大家總結出的至理名言。無論是哪家哪派,應該廣泛涉獵、深入學習。
顧愷之的《畫雲台山記》更多的是記錄山水畫構思、構圖法,其中也有人物故事。和宗炳的《畫山水序》比較,《畫山水序》是最早的山水畫論,而且他用山水體現道,精神層面上的意義重大。「道」是在老莊哲學中經常出現的一個字,「道」既是無形,看不見、摸不著;又是有形,是世間萬無物的始基及本根。可以看出山水畫不僅僅是表現山川地貌的一種形式,更多的是體道、悟道。他提出的「澄懷觀道」更是被歷代畫家所推崇,成為畫家的口頭禪。
那麼從宗炳的《畫山水序》到石濤的《話語錄》是山水畫理論的又一高度。《話語錄》共十八章,每一章圍繞一個中心思想論述。那麼開頭第一章便是圍繞「一畫」而論,它是山水畫的美學本質,石濤的繪畫美學即是建立在「一畫論」基礎之上的。「太古無法,太朴不散,太朴一散,而法立矣。法於何立,立於一畫。一畫者,眾有之本,萬象之根.........」(石濤話語錄一畫章)可見石濤受道家思想的影響是非常大的。一畫即道,是無是有,一畫下去萬畫開,可見山水畫和哲學之間的關系非常密切,同時也見證了中國山水畫的博大精深之處。那麼就技法論而言,在第五章筆墨章、第六章運腕章等都有詳細的敘述,這里不在一一舉例。
寫這篇讀後感希望更多的繪畫愛好者對於古代畫理畫論能有更深入的了解,就像練武術一樣,外功固然重要,也要注重內功的修養。
6. 如何欣賞美術作品 如何欣賞一幅繪畫作品
1,從一般意義上來說欣賞作品首先要關注他的內容和背景,知道它要表現的東西是什麼這很關鍵啊,只有先弄清楚作品的內涵才能去談審美和欣賞。
2,其次是欣賞的手段,從宏觀和微觀上,從時間和空間上,從過去和現在,從實到虛,從此作品到聯想到其他的作品或者其他的事物,我們都要一一的找出來。
7. 求一篇高一上學期的美術名畫鑒賞,例如蒙娜麗莎之類的名畫
畫中的主人公是當時的新貴喬孔多的年輕的妻子蒙娜·麗莎,這幅畫畫了4年。 那時,蒙娜麗莎的幼子剛剛夭折,她一直處於哀痛之中,悶悶不樂。為了讓女主人高興起來,達芬奇在作畫時請來音樂家和喜劇演員,想盡辦法讓蒙娜麗莎高興起來。
這幅畫完成後,端莊美麗的蒙娜麗莎臉上那神秘的微笑使無數人為之傾倒。人們對那微笑進行了種種猜測:是和藹可親的溫婉的微笑?是多愁善感的感傷的微笑?是內在的快樂的標志?是處女的童貞的表現?那微笑彷彿是這一切,又彷彿不是這一切。它的誘人之處,全在於那微笑的神秘莫測和令人傾倒。
後即以「蒙娜麗莎的微笑」喻指迷人的微笑或神秘莫測的微笑。
2、500年來,人們一直對《蒙娜麗莎》神秘的微笑莫衷一是。不同的觀者或在不同的時間去看,感受似乎都不同。有時覺得她笑得舒暢溫柔,有時又顯得嚴肅,有時像是略含哀傷,有時甚至顯出譏嘲和揶揄。在一幅畫中,光線的變化不能像在雕塑中產生那樣大的差別。但在蒙娜麗莎的臉上,微暗的陰影時隱時現,為她的雙眼與唇部披上了一層面紗。而人的笑容主要表現在眼角和嘴角上,達·芬奇卻偏把這些部位畫得若隱若現,沒有明確的界線,因此才會有這令人捉摸不定的「神秘的微笑」。
哈佛大學神經科專家利文斯通博士說,蒙娜麗莎的微笑時隱時現,是與人體視覺系統有關,而不是因為畫中人表情神秘莫測。利文斯通博士是視覺神經活動方面的權威,主要研究眼睛與大腦對不同對比和光暗的反應。利文斯通說:「笑容忽隱忽現,是由於觀看者改變了眼睛位置。」她表示,人類的眼睛內有兩個不同部分接收影像。中央部分(即視網膜上的淺窩)負責分辨顏色、細致印記。環繞淺窩的外圍部分則留意黑白、動作和陰影。據利文斯通說,當人們看著一張臉時,眼睛多數集中注視對方的雙眼。假如人們的中央視覺放在蒙娜麗莎的雙眼,較不準確的外圍視覺便會落在她的嘴巴上。由於外圍視覺並不注重細微之處,無形中突出了顴骨部位的陰影。如此一來,笑容的弧度便顯得更加大了。不過,當眼睛直視蒙娜麗莎的嘴巴,中央視覺便不會看到陰影。利文斯通說:「如果看著她的嘴巴,使得我們永遠無法捕捉她的笑容。」蒙娜麗莎的笑容若隱若現,源於人們的目光不斷轉移。利文斯通指出,若要臨摹《蒙娜麗莎》,描繪口部時便要望著別處。
1993年,加拿大美術史家蘇珊·吉魯公布了一項令人震驚的研究成果。她說蒙娜麗莎那傾倒無數觀賞者的口唇,是一個男子裸露的脊背。這一論斷既新鮮又荒誕,然而論證是有力的。集畫家、雕刻家、建築師、工程師及科學家等多種才藝於一身的達·芬奇,可謂是個「怪傑」。他喜歡穿粉紅色外套,在胡須上毫無顧忌地塗上五顏六色,還常稱自己解剖過不下30具死屍。他還是個左撇子,習慣從右到左倒著書寫,別人要藉助鏡子才能讀出他寫的東西。因此藉助鏡子亦不失為欣賞者讀畫的一種方法。旋轉90度後從鏡中看蒙娜麗莎抿著的笑唇,恰好是一個背部線條分明的結實男性脊背以及左臂和肘部的一角;再說,表現人體美和呼喚人性的覺醒,既是大師的人生哲學,又是他的藝術觀。
確實,在不同角度不同光線下欣賞這幅畫,人們都會得到不同的感受。那微笑時而溫文爾雅,時而安詳嚴肅,時而略帶哀傷,時而又有幾分諷嘲與揶揄,神秘莫測的微笑顯露出人物神秘莫測的心靈活動。
幾百年來,「微笑」的新解層出不窮。諸如微笑不露皓齒是因原型雖典雅美麗卻口齒不齊;原型因愛女夭折,憂郁寡歡,難掩凄楚之態;更有甚者,把蒙娜麗莎從貴婦寶座上推落下來,把原型貶為妓女,故而微笑中帶著譏嘲和揶揄。
美國馬里蘭州的約瑟夫·鮑考夫斯基博士認為:「蒙娜麗莎壓根就沒笑。她的面部表情很典型地說明她想掩飾自己沒長門牙。」
法國里昂的腦外科專家讓·雅克·孔代特博士認為蒙娜麗莎剛得過一場中風,請看,她半個臉的肌肉是鬆弛的,臉歪著所以才顯得微笑。
英國醫生肯尼思·基友博士相信蒙娜麗莎懷孕了。他的根據是:她的臉上流露出滿意的表情,皮膚鮮嫩,雙手交叉著放在腹部。性學專家推測:蒙娜麗莎剛剛經歷了性高潮,所以才表現出令世人傾倒的微笑。
還有一種近乎無稽之談的說法:她的表情就像吃了苯氨基亞胺似的,顯得很陶醉,這是吃完巧克力後人體內產生的一種歡愉激素。這種說法很少有人相信,因為當時還沒有巧克力呢。
畫中,左邊的地平線比右邊的低,蒙娜麗莎的左側看上去比右側大。歷史上左邊代表女性,體現達·芬奇崇拜女性。電腦分析顯示,蒙娜麗莎和達芬奇自畫像的臉部有多處相似,可能蒙娜麗莎就是達芬奇本人,埃及傳說中主管男性生殖器的神叫阿蒙(Amon),主管女性生殖器的神叫伊西斯(Isis)——古代文字中曾將其讀做L'ISA,因此Mona Lisa就是暗示AMON L'ISA,即蒙娜麗莎非男非女,是兩性的融合體。
8. 如何欣賞一幅繪畫作品
1、我們要了解哪些時期的畫是注重透視關系,而哪些時期的是不那麼注重的。例如古典主義時期的畫特別注重透視,那麼你欣賞畫的時候,就應該把這一點考慮進去。在那些不注重透視關系的風格裡面,你就不應該用透視來判斷畫的好壞。

9. 世界美術作品賞析
一、莫奈《印象·日出》。
這幅名畫是莫奈於1872年在勒阿弗爾港口畫的一幅寫生畫。他在同一地點還畫了一張《日落》, 在送往首屆印象派畫展時, 兩幅畫都沒有標題。一名新聞記者諷刺莫奈的畫是「對美與真實的否定, 只能給人一種印象」。莫奈於是就給這幅畫起了個題目——《日出·印象》。它作為一幅海景寫生畫, 整個畫面籠罩在稀薄的灰色調中, 筆觸畫得非常隨意、零亂, 展示了一種霧氣交融的景象。
日出時, 海上霧氣迷朦, 水中反射著天空和太陽的顏色。岸上景色隱隱約約, 模模糊糊看不清, 給人一種瞬間的感受。當時有個批評家,在文章中借用莫奈《印象。日出》一畫的標題,譏諷這個畫展的畫家是「印象派」。「印象派」最基本的一個特點,是由於他們吸收了當時一些科學家對於色彩的研究成果,通過自己的寫生實踐,發現了過去長期不被人們注意的一些色彩現象,從而在繪畫的色彩上引起了一個重大革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