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
關於「工具性」與「人文性」,大家都能認識到:「工具性」著眼於語文課程培養學生運用能力的實用功能和課程的實踐性特點;而「人文性」著重於語文課程對學生思想感情熏陶感染的文化功能和課程所具有人文學科的特點.關於兩者的關系,新課標中運用的是「統一」而非「結合」.這是因為工具性是人文性的載體,人文性又是工具性的靈魂,二者合一,方能放出異彩.反觀我們的語文教學,以往的語文教學有意無意地忽視了語文自身的人文特徵,過於注重知識的傳承,過於注重接受性學習;而當前的語文教學又有片面追求人文性,使語文課沒有了語文味的趨勢。這些趨勢都值得我們警惕。那麼,在語文教學中如何體現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呢?
一、根據課文特點,把握工具性與人文性的「度」
崔巒老師說:「語文課程貴在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難也難在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著名特級教師於永正老師在回答鳳凰語文網友提問時說到:「語文教學如何將人文性與工具性統一起來,這的確很難,關鍵是個度的問題,所以我強調的是平衡。人文性與工具性要合二為一,渾然一體,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我對兩位專家的話感觸頗深,猶如茅塞頓開。是呀,回顧我們所教的一篇篇文章中,體現工具特點的是結構、語言及技巧,體現人文特點的是內容,主旨。有的文章語言雋永,有的文章內容深邃,前者可側重於工具性,教給學生學習方法,培養學生語文能力,後者可側重於人文性,談談內涵的豐富。如《普羅米修斯》一課,老師就可以通過對語言文字的理解,引導學生跨越時空,與文本進行深入對話,讓心與心慢慢地貼近在一起,盡而感受到普羅米修斯的偉大,神話的無窮魅力,做到工具性與人文性的完美結合。
二、將解讀文本與感受人文自然合一,彼此促進
當前,在語文教學中,普遍存在讀書不充分的現象。學生讀了書,但並沒有時間將課文所表達的形象、意象、情境、意境在頭腦里「活」起來,沒有足夠的時間「過電影」,更沒有充分的時間讓學生靜下來涵泳品味,就匆匆讓學生去談感受。
因此,在教學中,我們首先要讓學生充分的讀。只有通過充分的讀,學生才能與作者進行心與心的對話,從而理解文本內容,感悟文本思想,體會文本情感,認識文本所描述的事物和所闡述的道理。所有這些唯讀為重。因為讀是對文本情感體驗和表達的最直接手段,是培養學生語感的最形象最具活力的方法。有感情的朗讀能最有效地促進理解,促進感悟,並反之以有感情的朗讀這一形式把這種理解和感悟表達出來。(因為任何文章都由其內容決定了一定的情感基調。如《桂林山水》是贊美、驚嘆、欣賞,《十里長街送總理》則是沉痛、追思、懷念,《潑水節》是歡樂、喜慶、幸福,《匆匆》則是惋惜、追悔、自責,等等。)如果學生理解文本內容,就會讀得很符合其情感,反之,就會背離了文章的基本情感。
其次,教師要提高對文本的解讀能力,要長文短教,抓住重點段落,找准生發感受的語言點,這需要老師有較高的語文素養,抓住這個語言點就能牽一發而動全身,引導學生理解課文,體驗情感,實現學生心靈與文本的深入對話,學生既掌握了學習方法,又受到了情感的熏陶。如《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一課,教師以「中華不振」貫穿課堂,抓住描寫租界不公的段落,來感悟文本,既進行讀寫訓練,又激發了學生愛國、報國之情。
三、以學生為主體,在語文實踐中學習語文
傳統的課堂中,教師的地位明顯帶有「文化霸權主義」和「知識權威主義」特徵,忽視兒童各種學習權利,總是以教師為中心,滔滔不絕地滿堂灌,讓學生跟著自己走,想自己之所想、答自己之所問。導致課堂上師問生答、師講生記、師令生從,師生關系畸形異化,課堂活動匱乏,學生智慧與個性壓抑乃至衰減。
這些失衡的做法,不僅不能有效地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而且長此以往會把語文掏空。因此,我們必須強調以學生為主體,讓學生在語文實踐中學習語文。即:要把課堂教學建立在一個全新的基點上,這就是要以生為本,始終關愛學生的生命發展,在課堂教學中體現素質教育的本真。
《課標》說:「應著重培養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而培養這種能力的主要途徑,也應是語文實踐。」說簡單一點,這句話就是說:「要在語文實踐的過程中培養語文實踐的能力。」而支老師這堂課的教學,充分在體現了學生的主體地位的同時,也完全達到了這一要求。而且,筆者認為,這也是支老師「指導學生朗讀,這看起來是在進行工具性的訓練(如果硬把工具性與人文性分開來說),但學生在一次比一次讀得更好的同時,就一次比一次更好地闡發和接受了所讀文章的人文因素。」這一論斷的自我實踐。
在語文課堂上,老師要牢記課標的要求,加強對學生進行聽、說、讀、寫的訓練,注重教給學生學習方法,養成好的學習習慣。我們的教師必須還原語文的本來面目,讓課堂教學「返璞歸真」,就是要使我們的教學重新走上朴實、扎實、真實的軌道上,在繼承傳統時,也要體現現代教育思想。就如我們今天觀摩到的《最後一頭戰象》。課堂開始讓學生讀完課文概括文章內容時,他教給學生遇到長的文章,可以抓住主要事件概括文章內容。當學到「披掛象鞍」一段時,他先讓學生讀文,找一找哪個詞語最能表達嘎唆對象鞍的情感,當學生找到「淚光閃閃」「摩挲」等詞時,老師告訴學生這是對嘎唆動作和神態的描寫,這是教給了學生寫作方法。接著,老師又讓學生想像嘎唆見到象鞍時,會想到什麼?然後板書;聯繫上下文,邊讀邊想像,這樣就讀懂了嘎唆的心,運用這樣的方法,帶著你們的激動來讀,這是訓練了學生讀書的方法。可以說整節課,老師都用這種訓練意識來引導學生,猶如天街小雨般的感覺。真正做到了工具性與人文性的和諧統一。
綜上所述,筆者認為:在我們的語文課堂教學中,我們必須將解讀文本與感受人文自然合一,盡量以「語文的手段」解決語文的問題,減少非語文手段的運用,堅持以學生為主體,努力倡導在語文實踐中學習語文的理念,才能體現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
Ⅱ 舉例說明,語文教學如何正確理解語文課程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
這里的「工具」是一種比喻的說法,他具有「實用」「中介」的含義。「工具性」著眼於語文課程培養學生語文運用能力的實用功能和課程的實踐性特點,「人文性」著眼於語文課程對於學生思想感情熏陶感染的文化功能和課程所具有的人文學科的特點。(課標語)
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應該爭取實現的目標。(課標語)
丁培忠先生曾這樣講過;「語文這種工具,不同於其他任何工具,它是交流思想感情的工具。這種工具,你不用它便罷,只要一用它,必然要賦予它自己的思想、觀點、感情。」的確是這樣,一篇文章,一段話,乃至一個詞的選用,都會流露出使用者不同的思想、觀點、傾向、感情。立足於文本的教學,可使工具性和人文性得以和諧統一,達到潤物無聲、無聲勝有聲的效果。
語文課程標准(實驗稿)》(以下簡稱「《語文課標》」)開篇就提出了語文學科性質「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對語文學科性質的這一界定中.「工具性」除了「最重要的交際工具」外,還應包括是收集、處理信息的工具,是學習各種知識的工具,甚至是一種重要的思維工具。其具體的范疇。應是「字、詞、句、篇」等語文知識和「聽、說、讀、寫」等語文能力,也就是通常所說的「語文雙基」。這一「工具性」可以說是語文學科最本質的基本屬性.是語文之所以區別於其他學科的最根本特點。因此,《語文課標》傳承了一切《語文大綱》的提法。至於其中的「人文性」,則是在原有《大綱》「很強的思想性」基礎上的發展,完善。它除含有原來「思想性」的內容之外。還點明了含有人類文明的種種成果.含有了人的情感、態度、價值觀、語文就是語文。
學習語文就是為了掌握祖國的語言文字。只是「語文課本」是由一篇篇文章組成的。而語言文字一旦按一定順序排列組合成「文章」,就有了意思,所以「語文」就具有了「人文性」。這個不說大家也明白。如果學習字典、詞典能掌握母語,那就沒有「文道」之爭,也就沒有「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這回事了。(於永正)
所謂「人文」,顧名思義:一是「人」,「人性」;二是「文」,「文化」;將「人」與「文」的合提,就是說「人性」與「文化」是辯證統一的,是有機的整合。這並不是人為的、牽強附會的糅合,而是一種客觀存在,一種規律性。這種事實就是:人類的進化發展是一種「人為文之根,文為人之本」的過程,即人創造了文化,傳承了文化,豐富了文化;反過來,文化引導了人,滋養了人,成就了人,人與文化是互生互動的,社會形態的人與文化互動的即時狀態,是互動的空間存在形式;而歷史進程是人與文化互動的歷時狀態,是互動的時間存在形式。
——林宣龍《走向人文:新課程語文教學的思考與實踐》
那麼,到底什麼是語文教學的人文性呢?我說的是「語文教學的人文性」而不是一般意義上的人文性。…………如果我們把眼光定得實際一點,讓最普通的老師都能理解、接受,並在教學中能夠加以體現,我以為語文教學的人文性主要體現為培養學生積極、樂觀的人生態度和美好、豐富的情感,也就是眼中不能只有語文,只有語文的分數,還要有人,人的生命,人的發展,人的精神的成長。
——黃厚江《「工具性」和「人文性」是怎樣統一?》
在語文教學實踐中,目前也有兩種偏向:
一是比較嚴重地存在著脫離語文而進入人文的現象。隨著多媒體課件的應用,在以「教課文」為主導意念的語文教學中,似乎有越來越遠離「文」的趨勢,許多設計意圖不明的課件,所渲染的往往是那「文」中所講述的那「東西」,脫離語文而講人文,與過去的脫離語文而講「思想」,講「政治」,其實是同一個路子。人文性不是語文外加的東西,它熔鑄在目標中,體現在目標所蘊涵、指引的知識和技能里。換句話說,「情感態度和價值觀」是知識本身所黏附的,「過程和方法」本來就與技能的學習相伴相隨。
另一種偏向,是有的教師仍停留在單純「工具」的認識上,對知識和技能缺乏人文意識和人文關懷。我們應該認識到,作為民族文化的集中體現,作為個人生命意識的具體表現,在聽、說、讀、寫的活動和學習過程中,「工具」的使用同時也在形成著情感態度和價值觀,語文學習的同時學生實際上也學習著對世界、對人生的認識。
———王榮生《語文課程改革與「雙基」訓練》?
以上是所搜集的一些專家、學者對「工具性」、「人文性」的闡述。人文性談得多一些,因為一線教師比較陌生。工具性談得少一些,因為「語文是一種工具」的認識由來已久,就是要在課堂教學中對語言文字〔字、詞、句、段、篇 〕進行扎實實的訓練。下面是我搜集的兩個案例,配上我個人的一點思考用來加深對工具性、人文性的認識。
j、q、x與ue相拼的教學
案例一
師:請小朋友看老師板書,比一比誰看得仔細。〔師板書:j—ue—jue q—ue—que x—ue—xue〕請小朋友仔細觀察,你發現了什麼?
生:ue到了jue 、que 、xue裡面u上兩點沒有了。
師:你真聰明,說得對。小朋友們請注意:j、q、x與ue相拼u上兩點要省去。請大家跟老師後面讀,加深印象。
〔師領讀〕
思考:這一案例,教者只關注了語文的工具性:讓學生掌握j、q、x與ue相拼的規則。因此教學的手段和方法很簡單,基本處於「告知」的狀態,根本不關心學生的情感和態度。
案例二
老師請小朋友欣賞一組動畫。多媒體演示,j慢慢地走過去,在和ue挨著的時候ue上兩點去掉,手拉手走,停止後變成jue ,q、x同樣如此。伴隨著畫面,老師這樣說道:「小u見到j、q、x,脫下帽子敬個禮。你看,小u多有禮貌呀!」學生在文明、友好的氛圍中不僅學得j、q、x與ue相拼的知識,也在潛移默化中接受了文明禮貌教育。
思考:這位老師不僅關注到「工具性」,更站在人文關懷的角度,採用了生活化教學,不僅有利於學生知識的豐富,鍛煉語言運用能力,也有利於學生的精神世界的健康構建和人格的健康發展。這一案例較好地體現了「工具性和人文性統一」的新課程理念。
當然,還有一個最形象的比喻:刀——殺豬時「工具」,救人時「人文」。可見,兩者相互聯系、相互依存的辯證關系,正所謂「文以載道」。
Ⅲ 如何理解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
工具性和人文來性的統自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
語文課程不僅具有工具性、人文性,還具有實踐性、教育性、綜合性、科學性、審美性等等。《語文課程標准》避開了這些難進其言的敘述,而著重提出「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語文課程標准》強調「統一」,而不是「結合」,頗有深意。即人文性蘊含於工具性之中,或者說,語文的工具性中本來就具有人文性。語文不是「純工具」,也不是「工具理性」。語文是交際的工具,是交流、傳承、積累文化的工具。同時,語文又是一種文化,是和人的生命、心靈、生活密不可分的文化。人們在交際活動中,在傳承文明、積累文化的過程中顯現人文精神,體現人文情懷。
Ⅳ 怎麼理解語文課程的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
工具是比喻的說法,它具有實用與中介的作用。人文性就是說對學生思想感情的熏陶
Ⅳ 語文的人文性和工具性是什麼.舉例說明
這個其實很簡單,很多科目都是這樣的,語文的工具性你每天都在用,就是跟人交流溝通,能寫文章。人文性就是語文可以陶冶情操,改變思想,塑造價值觀。
Ⅵ 你是怎樣理解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
您好。
語文課程的性質:工具性、人文性。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
「課改」以來有人在強調人文性的時候,不恰當地「將孩子和洗澡水一起潑掉」。「孩子」即語文本體。這樣做又陷入了片面性,必然造成工具性與人文性兩敗俱傷。
工具性是語文課程的根本屬性,是設立語文學科的理由,也是區別於其他學科的獨特性。正如葉聖陶先生所說,學生須能讀書,須能作文,故特設語文課以歷練之。訓練語言(包括口頭語言和書面語言,「語」指口頭語言,「文」指書面語言)是語文科的專責。
人文性是語文課程的重要屬性。課程內容、課程資源中豐富的人文內涵,決定了這一課程性質。人文性,可以理解為人性與文化性的整合,包括文化、道德、情感等精神生活的方方面面。語言是最重要的文化載體,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一個民族總是把自己全部精神生活的痕跡都珍藏在民族的語言里。」(烏申斯基語)因此,語文作為學習母語的課程,必然具有人文性。
工具性與人文性是表與里、皮與毛、血與肉的關系。工具性是「表」,人文性是「里」。工具性是載體,人文性是靈魂。工具性如「皮」,人文性如「毛」,「皮之不存,毛將焉附?」工具性如「肉」,人文性如「血」,有血有肉,才是鮮活的生命。工具性與人文性是與生俱來、相輔相成的。沒了工具性,便沒必要設語文課,人文性也無從談起;沒了人文性,語文課只有孤立的字、詞、句、篇,枯燥的、機械的語言訓練,語文課便失去了生機、情感和韻味。恰切的做法是在指導學生正確地理解和運用祖國語文的過程中,在培養語感、發展思維、積累語言、積淀文化的過程中,吸收人文內涵,培植人文精神。
語文教師「守土有責」。要警惕內容龐雜、形式翻新、喧賓奪主、淡化本體。我們在漫長的改革過程中,已經交出了昂貴的「學費」,要防止左右搖擺,避免大的曲折,種好自己的田,澆好自己的園。
Ⅶ 如何理解語文教學是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
語文課程的性質:工具性、人文性。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
「課改」以來有人在強調人文性的時候,不恰當地「將孩子和洗澡水一起潑掉」。「孩子」即語文本體。這樣做又陷入了片面性,必然造成工具性與人文性兩敗俱傷。
工具性是語文課程的根本屬性,是設立語文學科的理由,也是區別於其他學科的獨特性。正如葉聖陶先生所說,學生須能讀書,須能作文,故特設語文課以歷練之。訓練語言(包括口頭語言和書面語言,「語」指口頭語言,「文」指書面語言)是語文科的專責。
人文性是語文課程的重要屬性。課程內容、課程資源中豐富的人文內涵,決定了這一課程性質。人文性,可以理解為人性與文化性的整合,包括文化、道德、情感等精神生活的方方面面。語言是最重要的文化載體,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一個民族總是把自己全部精神生活的痕跡都珍藏在民族的語言里。」(烏申斯基語)因此,語文作為學習母語的課程,必然具有人文性。
工具性與人文性是表與里、皮與毛、血與肉的關系。工具性是「表」,人文性是「里」。工具性是載體,人文性是靈魂。工具性如「皮」,人文性如「毛」,「皮之不存,毛將焉附?」工具性如「肉」,人文性如「血」,有血有肉,才是鮮活的生命。工具性與人文性是與生俱來、相輔相成的。沒了工具性,便沒必要設語文課,人文性也無從談起;沒了人文性,語文課只有孤立的字、詞、句、篇,枯燥的、機械的語言訓練,語文課便失去了生機、情感和韻味。恰切的做法是在指導學生正確地理解和運用祖國語文的過程中,在培養語感、發展思維、積累語言、積淀文化的過程中,吸收人文內涵,培植人文精神。
語文教師「守土有責」。要警惕內容龐雜、形式翻新、喧賓奪主、淡化本體。我們在漫長的改革過程中,已經交出了昂貴的「學費」,要防止左右搖擺,避免大的曲折,種好自己的田,澆好自己的園。
我是上海精銳的一名老師,希望可以幫助到你。
Ⅷ 怎麼認識語文的工具性與人文性的關系
於「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
《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准》在第一部分「課標性質與地位」中指出:「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 ——這一表述澄清了大討論最激烈的人文性論與工具性論之爭統一起來,這一新的理念,解決了關於語文教育最重要最關鍵的問題。
關於工具性問題,20世紀50年代末,全國范圍的極左思潮影響到語文教育,從60年代初開始在語文界展開了一場關於語文課是上成政治課 、文學課 、還是上成語文課的討論,最後,語文界的三位泰斗,也就是後來大家稱之為「三老」的葉聖陶先生 、呂叔湘先生 、張志公先生掛出了「免戰牌」,主張語文課不能上成政治課或文學課,應該上成真正的語文課,這種觀點很快在全國達成了共識,因而確定了語文學科工具性基本性質,認為語文學科應該加強語文基礎知識教學和基本技能訓練(即當時的口號「加強雙基教學」),切實使學生打好語文基礎,培養語文能力,掌握語文這個工具,以適應將來工作和繼續學習的需要。因而,60年代初至「文革」以前,教育部幾次頒布「語文教學大綱」都把工具性定為語文學科的基本性質。對此,「三老」都曾有文章和講話進行闡述,另一位前輩語文教育專家 、全國中語會會長 、建國以來一直參加和主持語文教材編寫的人民教育出版社編審劉國正先生曾說:「語文教學討論的一個重要理論收獲,就是肯定了語文學科的工具性。」到了「文革」時期,語文教育又在極左思潮、的影響下,否定了語文學科的工具性,語文課本不成語文教材,語文課大量學習當時的報刊文章,學生寫作也是寫極左的「大字報」,語文課基本上成了政治課,整個語文教育亂了套。「文革」結束後,1978年教育部撥亂反正,重新頒布了「語文教學大綱」,重又確定了語文學科工具性的性質,使語文學科恢復了「語文」的本來面目,語文教學逐步走上了正確的軌道。綜上所述,本人認為,從60年代開始,把語文學科的性質定為工具性,從時代背景看,應該說是正確的,並且具有一定的歷史性的積極意義。近年來,在語文教育大討論中,有人一概否定工具性,說「把語文學科的基本性質頂為工具性是歷史性的錯誤」「工具性把語文呢教學引上了死胡同」,這種觀點無視歷史的特定時代因素,不作實事求是的歷史分析,起碼是有失偏頗。對此,最近新的「語文課標」重新肯定了工具性,明確指出:「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並且在新編的高中語文課本(第六冊)中專門編入了一篇〈語言是人類最重要的交際工具〉(作者葉蜚聲 、徐通鏘 )。從新的「語文課標」到新編語文教材,澄清了全盤否定語文工具性的模糊認識。
關於人文性問題,在最近這一場大討論中,有些人提出「人文性才是語文學科的本質屬性」,認為語文課的任務應該是通過語言的學習和感悟,培養情感,陶冶審美情操,宏揚中華民族的人文精神,給學生打下一個精神的底子。本人認為,這種新的觀點具有時代的積極意義。本來這種觀點在「大討論」的開始是表述為「語文教學不應忽視人文教育,應該加強人文性」,後來發展到有些人走向極端,把人文性與工具性對立起來,進而全盤否定語文學科的工具性,認為語文學科的本質屬性是人文性。應該肯定人文性是語文呢教學的基本特點之一,語文教學應加強人文性。後來對人文性極端化的認識,在部分教師中產生了一定的負面影響,例如曾一時形成了「人文至上」「文學至上」思潮,似乎「人文」「文學」是語文教育的一切,由此而漠視 、淡化甚至排斥對祖國語言的學習和培養讀 、寫 、聽 、說語文能力,致使有些「語文」課成了缺乏「語文」因素的不倫不類的課,以致有人質疑「這是語文課嗎?」
新的「語文課標」,即肯定了以前的工具性,又吸納了人文性的新觀點,把二者統一起來,在語文教學的發展史上首次提出了「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本人認為,這一新的理念,即繼承了語文教育應該使學生切實掌握語文這個工具性打好語文基礎這一傳統的正確觀點,又反映了語文教育應該體現固有的人文精神加強人文精神的新的時代觀點,同時,澄清了工具性人文性各執一端的片面認識。應該說,這是語文教育發展史上的一大進步。這一關鍵問題的解決,為語文教育端正了方向,把語文呢教育指向了健康發展的正確道路。
Ⅸ 語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誰更重要
在我看來,
人文性更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