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鄭州
走遍繁華的街頭,看過大好河山,繁華盡處,燈火闌珊。我鍾愛紫荊山公園。紫荊山公園值得一去,一去尚且不夠,至少要去四次。春夏秋冬各一次。這里四時之景不同,樂意無窮。
紫荊山最佳的觀賞時間,是避開了擁擠的周末。於清晨孤身前往,或者約上一兩知心好友共同觀賞,或是在晚上吃完飯,順著金水河從東明路向西行,穿過河濱,從東園走到西園,原路返回,一路上,前者呼,後者應,往來而歌者,不在少數。
㈡ 鄭州歷史或現代名人
3600年前,這里是商王朝的重要都邑之一。鄭州曾為夏、商都城之一,為管、鄭、韓等藩國的首府,為隋、唐、五代、宋、金、元、明、清8代為州。 轄區內發現有距今8000年的裴李崗文化,距今5000年的大河村、秦王寨等多種類型的仰韶文化與龍山文化遺址。據史籍記載,中華民族始祖黃帝為「有熊氏」生於軒轅之丘,部分學者認為軒轅之丘指現在鄭州下轄新鄭市(該觀點未得到國家權威機構和中國民間學者的普遍認可)。部分學者認為夏代曾建都於陽城(今登封市)。春秋戰國時期,鄭、韓先後在新鄭建都(為當時周帝國的二級行政單位),長達500多年。秦漢時期,鄭州地區始置滎陽、鞏、京、新鄭等縣。之後,歷代先後在鄭州地區設置滎陽郡、北豫州、滎州等。隋開皇三年(公元583年)將滎州改為鄭州。隋開皇十六年(公元596年)置管州治所,州治位於今天的管城區。北宋建都汴京後,鄭州屬京畿路(今開封市),崇寧四年(公元1105年),建為西輔,成為宋代四輔郡之一。金代,隸南京路(今開封市)。金貞佑四年(1216),管城更名故市,後復名管城縣。清雍正二年(1724)鄭州升為直隸州,隸河南省。明初,鄭州劃歸開封府。清代,鄭州為兩次升為直隸州。
本世紀初,由於平漢和隴海鐵路在鄭州交匯,鄭縣經濟得到較快發展。1923年,鄭州爆發了「二七大罷工」。這次大罷工,沉重地打擊了帝國主義和反動軍閥,顯示了中國工人階級團結戰斗的偉大力量和英勇頑強的斗爭精神,在中國工人運動史上寫下了光輝的一頁。為了紀念這次大罷工,在京漢鐵路總工會舊址建有「二七」紀念堂;市中心建有「二七」廣場和「二七「紀念塔。這是這座英雄城市的光輝象徵。因此,鄭州就以「『二七』城」著稱。現在市中心已經形成『二七商圈』,是鄭州市內商業活動最發達的地區。1913年改鄭州為鄭縣。1928年改鄭縣為鄭州市。1931年撤市復改鄭縣。1933年為河南省第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駐地。1948年10月22日中國人民解放軍接管鄭州,設鄭州市。1954年河南省人民政府由開封遷入鄭州,鄭州成為河南省省會。
悠久的歷史給鄭州留下了豐富的文化積淀,全市有各類文物古跡1400多處,其中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26處。嵩山風景名勝區是全國44個重點風景名勝區之一和全國文明風景旅遊區示範點,「天下第一名剎」少林寺就坐落在嵩山腳下,威震海內外的少林功夫從這里走向世界。這里還有我國最早的天文建築周公測景台和元代觀星台、中國宋代四大書院之一嵩陽書院、我國現存最大的道教建築群中嶽廟等。在鄭州周圍,還有星羅棋布的古城、古文化、古墓葬、古建築、古關隘和古戰場遺址,著名歷史人物列子、子產、杜甫、白居易、高拱等出生在鄭州。
㈢ 鄭州發展史
鄭州歷史悠久。早在3600年前,這里就是商王朝的都邑,夏、商、管、鄭、韓5次為都,隋、唐、五代、宋、金、元、明、清在此設州,是中國八大古都之一和「世界歷史都市聯盟」成員。3600年前,這里是商王朝的重要都邑之一。 轄區內發現有距今8000年的裴李崗文化,距今5000年的大河村、秦王寨等多種類型的仰韶文化與龍山文化遺址。據史籍記載,中華民族始祖黃帝為「有熊氏」生於軒轅之丘,部分學者認為軒轅之丘指現在鄭州下轄新鄭市。部分學者認為夏代曾建都於陽城(今登封市)。春秋戰國時期,鄭、韓先後在新鄭建都(為當時周帝國的二級行政單位),長達500多年。秦漢時期,鄭州地區始置滎陽、鞏、京、新鄭等縣。之後,歷代先後在鄭州地區設置滎陽郡、北豫州、滎州等。隋開皇三年(公元583年)將滎州改為鄭州。隋開皇十六年(公元596年)置管州治所,州治位於今天的管城區。北宋建都汴京後,鄭州屬京畿路(今開封市),崇寧四年(公元1105年),建為西輔,成為宋代四輔郡之一。金代,隸南京路(今開封市)。金貞佑四年(1216),管城更名故市,後復名管城縣。清雍正二年(1724)鄭州升為直隸州,隸河南省。明初,鄭州劃歸開封府。清代,鄭州為兩次升為直隸州。
20世紀初,由於平漢和隴海鐵路在鄭州交匯,鄭縣經濟得到較快發展。1923年,鄭州爆發了「二七大罷工」。這次大罷工,沉重地打擊了帝國主義和反動軍閥,顯示了中國工人階級團結戰斗的偉大力量和英勇頑強的斗爭精神,在中國工人運動史上寫下了光輝的一頁。為了紀念這次大罷工,在京漢鐵路總工會舊址建有「二七」紀念堂;市中心建有「二七」廣場和「二七「紀念塔。這是這座英雄城市的光輝象徵。因此,鄭州就以「『二七』城」著稱。現在市中心已經形成『二七商圈』,是鄭州市內商業活動最發達的地區。1913年改鄭州為鄭縣。1928年改鄭縣為鄭州市。1931年撤市復改鄭縣。1933年為河南省第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駐地。1948年10月22日中國人民解放軍接管鄭州,設鄭州市。1954年河南省人民政府由開封遷入鄭州,鄭州成為河南省省會。
悠久的歷史給鄭州留下了豐富的文化積淀,全市有各類文物古跡1400多處,其中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26處。嵩山風景名勝區是全國44個重點風景名勝區之一和全國文明風景旅遊區示範點,「天下第一名剎」少林寺就坐落在嵩山腳下,威震海內外的少林功夫從這里走向世界。這里還有我國最早的天文建築周公測景台和元代觀星台、中國宋代四大書院之一嵩陽書院、我國現存最大的道教建築群中嶽廟等。在鄭州周圍,還有星羅棋布的古城、古文化、古墓葬、古建築、古關隘和古戰場遺址,著名歷史人物軒轅黃帝、列子、子產、申不害、韓非子、鄭國、陳勝、張良、潘安、杜甫、白居易、李商隱、高拱、李誡、李馳航等出生在鄭州。
㈣ 介紹簡單介紹鄭州的地理位置和歷史
鄭州是華夏文明的重要發祥地 、國家歷史文化名城 、中國八大古都之一 、國家六個大遺址片區之一 。鄭州歷史上曾五次為都 ,為中華人文始祖軒轅黃帝的故里 ,擁有不可移動文物近萬處,其中世界文化遺產2處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74處80項 。
㈤ 河南鄭州有什麼歷史
3600年前,這里是商王朝的重要都邑之一。鄭州曾為夏、商都城之一,為管、鄭、韓等藩國的首府,為隋、唐、五代、黃帝故里--鄭州新鄭宋、金、元、明、清8代為州。 轄區內發現有距今8000年的裴李崗文化,距今5000年的大河村、秦王寨等多種類型的仰韶文化與龍山文化遺址。據史籍記載,中華民族始祖黃帝為「有熊氏」生於軒轅之丘,部分學者認為軒轅之丘指現在鄭州下轄新鄭市。部分學者認為夏代曾建都於陽城(今登封市)。春秋戰國時期,鄭、韓先後在新鄭建都(為當時周帝國的二級行政單位),長達500多年。秦漢時期,鄭州地區始置滎陽、鞏、京、新鄭等縣。之後,歷代先後在鄭州地區設置滎陽郡、北豫州、滎州等。隋開皇三年(公元583年)將滎州改為鄭州。隋開皇十六年(公元596年)置管州治所,州治位於今天的管城區。北宋建都汴京後,鄭州屬京畿路(今開封市),崇寧四年(公元1105年),建為西輔,成為宋代四輔郡之一。金代,隸南京路(今開封市)。金貞祐四年(1216),管城更名故市,後復名管城縣。清雍正二年(1724)鄭州升為直隸州,隸河南省。明初,鄭州劃歸開封府。清代,鄭州為兩次升為直隸州。
20世紀初,由於平漢和隴海鐵路在鄭州交匯,鄭縣經濟得到較快發展。1923年,鄭州爆發了「二七大罷工」。這次大罷工,沉重地打擊了帝國主義和反動軍閥,顯示了中國工人階級團結戰斗的偉大力量和英勇頑強的斗爭精神,在中國工人運動史上寫下了光輝的一頁。為了紀念這次大罷工,在京漢鐵路總工會舊址建有「二七」紀念堂;市中心建有「二七」廣場和「二七「紀念塔。這是這座英雄城市的光輝象徵。因此,鄭州就以「『二七』城」著稱。現在市中心已經形成『二七商圈』,是鄭州市內商業活動最發達的地區。1913年改鄭州為鄭縣。1928年改鄭縣為鄭州市。1931年撤市復改鄭縣。1933年為河南省第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駐地。1948年10月22日中國人民解放軍接管鄭州,設鄭州市。1954年河南省人民政府由開封遷入鄭州,鄭州成為河南省省會。
悠久的歷史給鄭州留下了豐富的文化積淀,全市有各類文物古跡1400多處,其中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26處。嵩山風景名勝區是全國44個重點風景名勝區之一和全國文明風景旅遊區示範點,「天下第一名剎」少林寺就坐落在嵩山腳下,威震海內外的少林功夫從這里走向世界。這里還有我國最早的天文建築周公測景台和元代觀星台、中國宋代四大書院之一嵩陽書院、我國現存最大的道教建築群中嶽廟等。在鄭州周圍,還有星羅棋布的古城、古文化、古墓葬、古建築、古關隘和古戰場遺址,著名歷史人物軒轅黃帝、列子、子產、韓非子、杜甫、白居易、高拱、李誡等出生在鄭州。
㈥ 鄭州在三國時期屬於哪個國家,具體歷史
鄭州在三國時期屬於魏國,隸屬司州的河南尹。
以下摘自網路:
三國魏( 司隸校尉部:治所 河南(今 洛陽市東) 轄區 今 陝西中部, 山西西南部及河南西部。稱為「司州」。 )、 西晉、 北朝以京師周圍地區為司州, 東晉南遷不設, 南朝在淮南地區設司州, 劉宋初置治懸瓠(今河南汝南),再置治平陽(今信陽)。
[中國古代地名大詞典] 漢時以司隸校尉督察畿輔, 三國魏因之,晉改漢魏之 司隸為司州,治洛陽,即漢魏事隸治也,永嘉以後,洛陽淪沒,大興中僑治 合肥,即今 安徽合肥縣治,尋治滎陽,在今河南滎澤縣西南十七里,咸康中又治襄陽,即今 湖北襄陽縣治,永和中還治洛陽。
東晉義熙十三年 (417) 劉裕北伐勝利後置。治虎牢,在今 滎陽市汜水鎮虎牢關村西北 黃河道中,景平初陷沒,元嘉中僑治義陽,在今河南 信陽縣南四十里,梁因之,天監中後魏取義陽,改為 郢州,梁又僑置司州於關南,在今河南信陽縣平靖黃峴武勝三關之南,大通初義陽來降,復置司州,亦曰北司州, 東魏改曰南司州, 北周改為申州。
後魏置,治洛陽,在今河南洛陽縣東北二十里,按後魏本置司州於城, 洛州於洛陽,遷洛後,改洛州曰司州,司州曰 恆州,東魏遷鄴,又改 相州曰司州,在今河南 臨漳縣西,司州仍為洛州。
後趙石勒置,治襄國(今 邢台市),石虎改置於鄴,在今河南臨漳縣西南四十里。
隋末王世充置,治洛陽,今河南洛陽縣治。
㈦ 鄭州在歷史上的名字叫什麼是古都嗎
鄭州又稱抄商都、綠城。
鄭州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是華夏文明重要發祥地之一,為中華人文始祖軒轅黃帝的故里,歷史上曾五次為都、八代為州,是「中國八大古都」之一。
商朝第十任君主,仲丁即位元年,都城亳(今商丘)遭遇河決之害,遂將國都自亳(今商丘)西遷於囂(亦作隞;今鄭州商城),商朝自此開始遷都。
(7)歷史鄭州擴展閱讀
在中國歷史長河中眾多的政權中,歷代只對「二十五史」記載的國家即從三皇五帝,夏,商,兩周,秦,兩漢,三國兩晉南北朝,隋唐五代,遼,兩宋,金,元,明到清朝予以認可被視為正統朝代。
其中只有西安、洛陽、南京、北京、開封、杭州、安陽、鄭州這八大古都曾作為中國有歷史記載或考古證據表明較長時間的主要政權的首都。
鄭州,是河南省省會,是中國中部地區重要的中心城市、特大城市。有黃帝故里、商城遺址、天地之中等眾多歷史人文景觀。
參考資料:網路-鄭州
㈧ 鄭州大學的歷史和前身誰知道! 歷屆校長都是誰! 有那些分區啊
1、現在的鄭州大學前身是鄭州大學、鄭州工業大學和河南醫科大學,與2000年7月10日合並。
2、鄭州大學的歷史如下:
(1)原鄭州大學
創建於1956年,是新中國成立後國家創辦的第一所綜合性大學。1991年黃河大學並入。1996年11月通過國家「211工程」部門預審,1996年6月國家發展計劃委員會正式批復,將鄭州大學列入國家「211工程」項目院校進行重點建設。
(2)原鄭州工業大學
成立於1963年,是原化工部直屬的重點院校。原名鄭州工學院,1996年4月更名為鄭州工業大學。經過37年的建設和發展,合校前已成為以工為主,文、理、經多學科協調發展的高等工科學校。
(3) 原河南醫科大學
1928年在開封成立,原名河南大學醫科,後改名河南大學醫學院,1952年從河南大學分出,更名為河南醫學院,1957年遷至鄭州,1984年更名為河南醫科大學。合校前河南醫科大學是以醫學為主的省屬重點高等醫科院校。
(4)現鄭州大學
2000年7月10日,原鄭州大學、鄭州工業大學、河南醫科大學合並組建新鄭州大學,時任河南省省長李克強出席大會並宣布新的鄭州大學成立。
2004年2月27日,正式成為國家教育部與河南省人民政府共同建設重點大學,也是全國第一所省部共建大學。
2010年6月,入選教育部第一批「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高校名單。
2017年9月,入選國家「世界一流大學建設高校(雙一流)」名單。
2018年3月,鄭州大學由「省部共建高校」升格為首批「部省合作共建高校」,並納入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直屬高等學校序列。
3、歷屆校長:
(1)原鄭州大學
嵇文甫(1956.10—1963.10)、王培育(1963.11—1966.07)、劉蘭坡(1978.07—1979.04)、樊道遠(1979.07—1983.04)、車得基(1983.04—1994.08)、曹策問(1994.08—2000.07)。
(2)鄭州大學
曹策問(2000.07—2003.01)、申長雨(2003.02—2012.10)、劉炯天(2013.05—今)。
4、校區:主校區(鄭州市科學大道100號)、南校區(鄭州市大學北路75號)、北校區(鄭州市文化路97號)、東校區(鄭州市大學北路40號)。
(8)歷史鄭州擴展閱讀:
鄭州大學的學術資源:
1、館藏資源:
據2015年12月學校官網信息顯示,鄭州大學圖書館始建於1956年,由原鄭州大學圖書館、原鄭州工業大學圖書館、原河南醫科大學圖書館合並組建而成,共擁有一個新校區中心館和三個老校區分館。
總藏書量為713.9萬冊,中外文報刊18325 種,其中紙質報刊3325種,另有音像資料11119件,已形成了理學、工學、醫學、文學等多種學科的綜合性館藏資源體系。
另外可以檢索、利用的中外電子圖書約249萬冊,中外文電子期刊共計1.5萬種;還有Dialog國際聯機檢索系統,可提供600多個大型專業資料庫的使用。
2、學術期刊:
《鄭州大學學報(哲學與社會科學版)》創刊於1960年,為社會科學和人文科學綜合性學術期刊。主要刊發哲學、政治學、法學、經濟學、社會學、史學、圖書情報學、文學、語言學、新聞學等方面的學術性文章。
設有「人學研究」、「環境資源法研究」、「書簡學研究」、「中國現當代文學研究」等欄目。為全國中文核心期刊,中國人文社會科學核心期刊,「中國社會科學引文索引(CSSCI)」來源期刊,中國期刊方陣雙效期刊。
《鄭州大學學報(醫學版)》是由河南省教育廳主管、鄭州大學主辦的綜合性醫葯衛生類學術期刊。
創刊於1957年,設有「特約述評」、「食管癌研究」、「系列研究」、「論著」、「應用研究」和「研究快報」等欄目。
入選《中文核心期刊要目總覽》,為中文核心期刊、中國科技核心期刊和中國科學引文資料庫來源期刊。
進入中國生物醫學文獻資料庫(CBMdisc)、中國生物醫學期刊文獻資料庫(CMCC)、中國科技論文統計與引文分析資料庫(CSTPCD)、中文科技期刊數據(CSTJ)、萬方數字化期刊全文資料庫、中國學術期刊(光碟版)全文資料庫等多種重要資料庫。
被美國化學文摘、哥白尼索引等多種權威性文摘期刊摘錄。
《鄭州大學學報(理學版)》創刊於1962年,原刊名為《鄭州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為自然科學類綜合性學術期刊,全國中文核心期刊,RCCSE中國核心學術期刊,主要刊登理、工科基礎研究、應用研究及綜合評述方面的學術論文。
被中國科技信息研究所「萬方數據系統」和《中國學術期刊》(光碟版)全文收錄,並被美國《數學評論》、美國《化學文摘》、德國《數學文摘》、俄羅斯《文摘雜志》和波蘭《哥白尼索引(IC)》等國際性文摘雜志收錄或評論。
《鄭州大學學報(工學版)》創刊於1980年,原名《鄭州工業大學學報》,是鄭州大學主辦的綜合性學術期刊。
雙月刊,該刊是中文核心期刊、中國科技核心期刊、RCCSE中國核心學術期刊和《中國科學引文資料庫》來源期刊,主要刊登工學各學科基礎理論、應用科學及工程技術的最新研究成果。
已經被美國《化學文摘》、《數學評論》、《劍橋科學文摘》、俄羅斯《文摘雜志》、波蘭《哥白尼索引》、英國《科學文摘》等重要資料庫和文摘固定收錄。
《磷肥與復肥》創刊於1985年,由鄭州大學與中國磷肥工業協會主辦,是中國科技核心期刊,是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首批認定學術期刊,被美國化學文摘(CA)摘錄
《美與時代》是由鄭州大學主管、河南美學學會和鄭大美學研究所主辦的美學和藝術學學術期刊,被出版署列為「雙效期刊」,進入中國「期刊方陣」(骨幹期刊)。
㈨ 鄭州的發展史
鄭州歷史悠久。早在3600年前,這里就是商王朝的都邑,夏、商、管、鄭、韓5次為都,隋、唐、五代、宋、金、元、明、清在此設州。3600年前,這里是商王朝的重要都邑之一。 轄區內發現有距今8000年的裴李崗文化,距今5000年的大河村、秦王寨等多種類型的仰韶文化與龍山文化遺址。夏代曾建都於陽城(今登封市)。春秋戰國時期,鄭、韓先後在新鄭建都(為當時周帝國的二級行政單位),長達500多年。秦漢時期,鄭州地區始置滎陽、鞏、京、新鄭等縣。之後,歷代先後在鄭州地區設置滎陽郡、北豫州、滎州等。隋開皇三年(公元583年)將滎州改為鄭州。隋開皇十六年(公元596年)置管州治所,州治位於今天的管城區。北宋建都汴京後,鄭州屬京畿路(今開封市),崇寧四年(公元1105年),建為西輔,成為宋代四輔郡之一。金代,隸南京路(今開封市)。金貞祐四年(1216),管城更名故市,後復名管城縣。清雍正二年(1724)鄭州升為直隸州,隸河南省。明初,鄭州劃歸開封府。清代,鄭州為兩次升為直隸州。
1913年改鄭州為鄭縣。1928年改鄭縣為鄭州市。1931年撤市復改鄭縣。1933年為河南省第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駐地。1948年10月22日中國人民解放軍接管鄭州,設鄭州市。1954年河南省人民政府由開封遷入鄭州,鄭州成為河南省省會。
㈩ 鄭州的悠久歷史
5000年前,中華人文始祖軒轅黃帝出生並建都在鄭州這片土地上。 上古時代,鄭州屬九州中的豫州之域。
3600年前,商朝第十任君主,仲丁即位元年,都城亳(今商丘)遭遇河決之害,遂將國都自亳(今商丘)西遷於囂(亦作隞;今鄭州商城遺址),商朝自此開始遷都。仲丁二弟外壬仍建都於此。仲丁三弟河亶甲自囂(今鄭州商城)遷都於相(今安陽)。
魏晉南北朝時期,鄭州地區戰亂不斷,鄭州地區的行政建置變化較大,加之魏晉後改郡縣二級制為州、郡、縣三級制,使這一時期的建置變化更為復雜。
五代時期,鄭州轄管城、新鄭、滎陽等7縣,後梁時將陽武劃歸開封府,後晉時將中牟劃歸開封府。管城作為鄭州地區的政治中心,至唐代開元年(713-741年)以後,達到了經濟鼎盛時期。
北宋時期,公元960年,北宋朝建立,定都東京開封府,鄭州屬京畿路。皇祐五年(1038年)京畿路所轄的曹州、陳州、許州、鄭州、滑州被定為輔郡。
元初將新鄭縣劃歸鄭州,鄭州屬汴梁路。至元二年(1265年),新鄭、密縣改屬鈞州,滎澤、原武劃歸開封府。鄭州僅領管城、滎陽、汜水、河陰4縣。
朱元璋建立明朝後,對全國地方建置進行改革,實行省、府(直隸州)、縣三級制,管城縣裁入鄭州。時鄭州雖仍領有滎陽、滎澤、河陰、汜水四縣,但卻是作為屬州(縣級)。同中牟、新鄭、密縣同隸屬於開封府。
清承明制實行省、府(直隸州)、縣三制,鄭州在清代曾兩次升為直隸州。第一次是在雍正二年(1724年)升為直隸州,直接隸屬於河南省,雍正十二年(1734年)仍隸於開封府。
民國三年(1914年)6月,豫東道改稱開封道。民國十一年(1922年)4月,鄭縣辟為商埠。民國十六年(1927年)4月,國民政府定都南京後,在全國廢除道一級行政建制,實行省縣兩級制,鄭縣直屬河南省管轄。
1948年10月鄭州解放後,在鄭縣城區設立鄭州市,直屬河南省領導。1953年2月,鄭縣撤消,其轄區劃歸鄭州市及新鄭、中牟2縣。1954年10月30日,河南省政府由開封遷往鄭州,鄭州市從此成為河南省省會。
(10)歷史鄭州擴展閱讀:
鄭州是華夏文明的重要發祥地、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中國八大古都之一 、國家六個大遺址片區之一。
鄭州歷史上曾五次為都,為中華人文始祖軒轅黃帝的故里,擁有不可移動文物近萬處,其中世界文化遺產2處,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74處80項。
2016年12月,國家發改委批復鄭州建設國家中心城市。2017年1月,國家發展改革委發布「鄭州建設國家中心城市指導意見」指出鄭州要發揮區位優勢,打造交通和物流中樞,彰顯人文特色,建設國際化現代都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