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代歷史
❶ 元朝歷史故事
219 歐洲來客馬可·波羅
元世祖在位的時候,成吉思汗時期開始建立的龐大的蒙古汗國,已經分裂成四個汗國(欽察汗國、察合台汗國、窩闊台汗國、伊兒汗國),元朝皇帝在名義上還是四個汗國的大汗。在那個時期,中國是世界上最強大最富庶的國家,西方各國的使者、商人、旅行家紛紛慕名到中國來觀光。其中最有名的要數馬可·波羅。
馬可·波羅的父親尼古拉·波羅和叔父瑪飛·波羅,原來是威尼斯的商人。兄弟倆常常到國外去做生意。蒙古汗國建立以後,他們帶了大批珍寶,到欽察汗國做生意。後來,那兒發生戰爭,他們又到了中亞細亞的一座城市——布哈拉,在那兒住了下來。
有一次,忽必烈的使者經過布哈拉,見到這兩個歐洲商人,感到很新奇,對他們說:「咱們大汗沒見過歐洲人。你們如果能夠跟我一起去見大汗,保能得到富貴;再說,跟我們一起到中國去,再安全也沒有了。」
尼古拉兄弟本來是喜歡到處游歷的人,聽說能見到中國的大汗,怎麼不願意?兩人就跟隨使者一起到了上都(今內蒙古自治區多倫縣西北)。忽必烈聽到來了兩個歐洲客人,果然十分高興,在他的行宮里接見了他們,問這問那,特別熱情。
尼古拉兄弟沒准備留在中國,忽必烈從他們那兒聽到歐洲的情況,要他們回歐洲跟羅馬教皇捎個信,請教皇派人來傳教。兩人就告別了忽必烈,離開中國。在路上走了三年多,才回到威尼斯。那時候,尼古拉的妻子已經病死,留下的孩子馬可·波羅,已經是十五歲的少年了。
馬可·波羅聽父親和叔父說起中國的繁華情況,十分羨慕,央求父親帶他到中國去。尼古拉覺得讓孩子一個人留在家裡不放心,就決定帶他一起走。
尼古拉兄弟見了教皇之後,帶著馬可·波羅到中國來。路上又花了三年多,在公元1275年到了中國。忽必烈已經即位稱帝,聽到尼古拉兄弟來了,派人從很遠的地方把他們迎接到上都。
尼古拉兄弟帶著馬可·波羅進宮拜見元世祖。元世祖一看尼古拉身邊多了一個少年,詫異地問這是誰,尼古拉回答說:「這是我的孩子,也是陛下的僕人。」
元世祖見到馬可·波羅英俊的樣子,連聲說:「你來得太好了。」
當天晚上,元世祖特地在皇宮里舉行宴會,歡迎他們。後來,又留他們在朝廷里辦事。
馬可·波羅非常聰明,很快學會了蒙古語和漢語。元世祖發現他進步很快,十分賞識他,沒有多久,就派他到雲南去辦事。元世祖喜歡了解各地風俗人情,過去,朝廷使者到各地去視察,回來的時候,問他們風俗人情,都講不出。馬可·波羅出去,每到一處,都留心考察風俗人情。回到大都,就向元世祖詳細匯報。元世祖聽了,直誇馬可·波羅能幹。以後,凡是有重要的任務,元世祖總派馬可·波羅去。
馬可·波羅在中國整整住了十七年,被元世祖派到許多地方視察,還經常出使到國外,到過南洋好幾個國家。他在揚州呆過三年,據說還在那裡當過總管。
日子一久,三個歐洲人不免想念家鄉,三番五次向元世祖請求回國。但是元世祖寵著馬可·波羅,捨不得讓他們走。恰好那時候,伊爾汗國國王的一個妃子死了,派使者到大都來求親。元世祖選了一個名叫闊闊真的皇族少女,賜給伊爾汗國國王做王妃。伊爾汗國使者認為走陸路太不方便,知道尼古拉他們熟悉海路,就請元世祖派尼古拉他們一起護送王妃回國。元世祖只好答應。
公元1292年,尼古拉兄弟和馬可·波羅就和伊爾汗國使者一起,離開中國乘海船經過印度洋,把闊闊真護送到了伊爾汗國,經過三年的跋涉,才回到威尼斯。
這時候,他們離開威尼斯已經二十年。當地人長久沒聽到他們的消息,都以為他們死在國外了。現在看到他們穿著東方的服裝回來,又聽說他們到過中國,帶回許多珍珠寶石,都轟動了。人們給馬可·波羅起個外號,叫做「百萬家產的馬可」。
沒有多久,威尼斯和另一個城邦熱那亞發生沖突,雙方的艦隊在地中海里打起仗來。馬可·波羅自己花錢買了一條戰船,親自駕駛,參加威尼斯的艦隊。結果,威尼斯打了敗仗,馬可·波羅被俘,關在熱那亞的監牢里。熱那亞人聽說他是個著名的旅行家,紛紛到牢監里來訪問,請他講東方和中國的情況。
跟馬可·波羅一起關在監牢里有一個名叫魯思梯謙的作家,把馬可·波羅講述的事都記錄了下來,編成一本書,這就是著名的《馬可·波羅行紀》(一名《東方聞見錄》)。在那本游記里,馬可·波羅把中國的著名城市,像大都、揚州、蘇州、杭州等,都作了詳細的介紹,稱頌中國的富庶和文明。這本書一出版,激起了歐洲人對中國文明的嚮往。熱那亞人因為馬可·波羅出了名,把他釋放回國。
打那以後,中國和歐洲人、阿拉伯人之間的往來更加密切。阿拉伯的天文學、數學、醫學知識開始傳到中國來;中國古代的三大發明——指南針、印刷術、火葯,也在這個時期傳到了歐洲(中國的另一個大發明造紙術,傳到歐洲要更早一些).
❷ 元朝的重大歷史事件
元朝的重大歷史事件:太祖成吉思汗:統一蒙古 南下伐金 西征花剌子模
太宗窩闊台:定都和林 滅金 宋蒙開戰 遠征欽察
定宗貴由:吐蕃內附
憲宗蒙哥:設立行省 遠征西亞
世祖忽必烈:建大都 滅宋 統一中國
❸ 元朝歷史的介紹
元朝歷史從至元八年(1271年)蒙古族元世祖忽必烈建立元朝開始,到洪武元年(1368年)秋明太祖朱元璋北伐攻陷大都為止,元朝在全國的統治結束。前後共計98年。元朝的前身為大蒙古國。成吉思汗元年(1206年)成吉思汗統一漠北諸部,建立大蒙古國。蒙古先後攻打西夏與金朝,並於成吉思汗二十二年(1227年)8月攻滅西夏,元太宗六年(1234年)3月攻滅金朝,完全領有華北。在西方,蒙古先後發動三次西征,使蒙古帝國稱霸歐亞大陸。元憲宗九年(1259年)元憲宗蒙哥於征伐宋戰爭去世後,領有漢地的四弟忽必烈與受漠北蒙古貴族擁護的七弟阿里不哥為了爭奪汗位而發生戰爭,最後於至元元年(1264年)由忽必烈獲勝。忽必烈於至元八年(1271年)改國號為「大元」,建立元朝,即元世祖。這場戰爭讓蒙古四大汗國先後脫離與大汗忽必烈的關系,直到元成宗時期才承認元帝為大汗。至元十三年(1276年)元朝攻滅南宋,統一全中國1,結束自唐末以來400多年的分裂局面。元世祖到元武宗期間是元朝的鼎盛時期,軍事上平定西北,但在征伐日本、東南亞諸國卻屢次失利2,其中在元日戰爭戰敗。元朝中期皇位頻繁更迭,政治始終沒有上軌道。元順帝晚期,由於怠於政事、濫發紙幣導致通貨膨脹、為了治理泛濫的黃河又加重徭役,最後導致至正十一年(1351年)爆發元末民變。洪武元年(1368年)朱元璋建立明朝後,派徐達北伐攻陷大都。元廷退居漠北,史稱北元。建文四年(1402年)元臣鬼力赤篡位建國韃靼,北元亡。
❹ 元朝歷史
(一)蒙古的統一
1189年,鐵木真被推選為蒙古部落的首領,經過10餘年戰爭,鐵木真統一了蒙古。1206年,蒙古部落共推鐵木真為全蒙古大汗,尊稱「成吉思汗」。
(二)元朝的建立和統一
1260年3月,成吉思汗的孫子忽必烈在開平(今內蒙古北)繼承蒙古汗位。1271年,忽必烈正式定國號元,定都大都(今北京),忽必烈是元世祖。
1276年,元軍攻佔南宋都城臨安,南宋亡,1279年,元軍消滅了南宋殘餘力量,元朝統一了全國。
(三)元朝的滅亡
元朝中後期,腐敗的統治、沉重的徭役負擔和統治階級的經濟掠奪,使階級矛盾空前尖銳,加上民族歧視和民族壓迫,終於導致了農民起義。
1351年,劉福通領導的紅巾軍起義發展起來,遭到元軍鎮壓。佃農出身的紅巾軍將領朱元璋率領的隊伍,逐漸強大起來,於1368年,攻佔大都,滅亡元朝。
❺ 元朝的歷史階段是什麼元朝為什麼那麼快的滅亡
元朝是我國古代史中第一個由少數民族建立起來的大一統王朝。定都於大都,也就是今天的北京。元朝歷史從至元八年(1271年)蒙古族元世祖忽必烈建立元朝開始,到洪武元年(1368年)秋朱元璋北伐攻陷大都為止,前後共計98年。
一個朝代的滅亡,逃不開經濟的衰敗、統治階級內部的腐敗,導致百姓備受壓迫,民不聊生,最終百姓只能揭竿而起,推翻統治這個過程。到元代中後期,這些弊病都出現了,那麼內憂外患,最終元朝只在歷史上存在了98年。
❻ 元朝有哪些重大歷史事件
元朝的重大歷史事件有:
1、蒙古統一
金泰和四年(1204年),蒙古諸部領袖鐵木真通過戰爭統一了蒙古高原各蒙古部落。金泰和六年(1206年),鐵木真被各部落推舉為「成吉思汗」,建立政權於漠北,蒙古帝國成立,國號大蒙古國。從此,蒙古草原結束了長期混戰的局面。
2、建立大元
1271年,忽必烈公布《建國號詔》,取《易經》中「大哉乾元」之意,正式建國號大元 。一年後,在劉秉忠規劃下,元帝國建都於金國中原的大都。
3、統一海內
1279年,金朝降將張弘范指揮元軍在崖山海戰消滅了南宋最後的抵抗勢力,陸秀夫背著8歲的幼帝趙昺投海殉國,南宋滅亡。元朝的統一,結束了自唐末藩鎮割據以來中國的南北對峙、各民族政權長期並存的分裂和戰亂局面,推動了多民族統一國家的鞏固和發展。
4、四向遠征
元朝滅宋後,忽必烈對鄰近諸國發動了一系列戰爭,如安南、占城、爪哇和日本等。1274年,元軍侵日本遭遇颶風,日本稱「文永之役」,但元軍無功而還。
5、帝統轉系
6、漢化運動
1320年,元仁宗去世,碩德八剌即位,是為元英宗。元英宗繼承了其父元仁宗的以儒治國政策,加強中央集權和官僚體制,並於1323年下令編成並頒布元帝國正式法典——《大元通制》,共2539條。
(6)元代歷史擴展閱讀:
元朝(1271年—1368年),是中國歷史上首次由少數民族建立的大一統王朝,統治者為蒙古孛兒只斤氏。定都大都(今北京),傳五世十一帝,從1206年成吉思汗建立蒙古政權始為162年,從忽必烈定國號元開始歷時98年。元朝退出中原後的北元政權一直持續到1402年。
元朝時期統一多民族國家進一步鞏固,疆域超越歷代。元朝廢除尚書省和門下省,保留中書省與樞密院、御史台分掌政、軍、監察三權,地方實行行省制度,開中國行省制度之先河。
元朝商品經濟和海外貿易較繁榮。元朝時與各國外交往來頻繁,各地派遣的使節、傳教士、商旅等絡繹不絕。在文化方面,期間出現了元曲等文化形式,更接近世俗化。
❼ 元朝歷史簡介
元朝(1206年~1368年)
元朝是我國歷史上第一個由少數民族統治的統一政權。公元版1206年,蒙古族權領袖成吉思汗建立了蒙古國,自此開始在黃河流域擴張發展勢力。從成吉思汗到蒙哥汗統治期間,蒙古陸續攻滅了當時與宋朝並立的西遼、西夏、金朝、大理等少數民族政權,並在吐蕃建立行政機構,直接進行統治。
1271年,忽必烈定國號為元,8年後滅南宋統一中國,建都大都(今北京)。元朝統治期間,實行殘酷的民族政策,將漢人壓至社會的最底層,蒙古貴族殘暴的統治引起了1351年的紅巾軍農民大起義。1368年,朱元璋的軍隊攻入大都,推翻到元朝的統治,建立了明朝。
元朝統治時間雖短,但元朝時中國疆域空前遼闊,當時採取的行省制度到今天仍存有影響。
❽ 元朝歷史誰知道
元朝歷史從1271年蒙古族元世祖忽必烈建立元朝開始,到1368年秋明太祖朱元璋北伐攻陷大都為止,元朝在全國的統治結束。前後共計98年。元朝的前身為大蒙古國。1206年成吉思汗統一漠北諸部,於斡難河(今鄂嫩河)建立大蒙古國。當時蒙古的宗主國為金朝,由於金朝與其盟國西夏走向衰落,蒙古先後攻打西夏與金朝,並於1227年8月攻滅西夏,1234年3月攻滅金朝,完全領有華北。在西方,蒙古先後發動三次西征,使蒙古帝國稱霸歐亞大陸。1259年元憲宗蒙哥於征伐宋戰爭去世後,領有漢地的四弟忽必烈與受漠北蒙古貴族擁護的七弟阿里不哥為了爭奪汗位而發生戰爭,最後於1264年由忽必烈獲勝。忽必烈於1271年改國號為大元,建立元朝,即元世祖。這場戰爭讓蒙古四大汗國先後脫離與大汗忽必烈的關系,直到元成宗時期才承認元帝為大汗。1276年元朝攻滅南宋,統治全中國地區[1],結束自唐末以來400多年的分裂局面。元世祖到元武宗期間是元朝國立鼎盛時期,軍事上平定西北,但在征伐日本、東南亞諸國卻屢次失利[2],其中在元日戰爭戰敗。中期皇位頻繁更迭,政治始終沒有上軌道。元惠宗晚期,由於怠於政事、濫發紙幣導致通貨膨脹、為了治理泛濫的黃河又加重徭役,最後導致1351年爆發元末民變。1368年朱元璋建立明朝後,派徐達北伐攻陷大都。元廷退居漠北,史稱北元。1402年元臣鬼力赤篡位建國韃靼,北元亡。
❾ 元朝有哪些重大歷史事件
元朝重大歷史事件:
1、崖山海戰
1279年(至元十六年),元軍在崖山海戰消滅南宋,結束了長期的戰亂局面。崖山海戰,又稱崖門戰役、崖門之役、崖山之戰、宋元崖門海戰 等,是1279年(南宋祥興二年,元至元十六年),宋朝軍隊與蒙古軍隊在崖山進行的大規模海戰,也是古代中國少見的大海戰。
崖山海戰直接關繫到南宋的存亡,因此也是宋元之間的決戰。戰爭的最後元軍以少勝多,宋軍全軍覆滅。南宋滅國時,陸秀夫背著少帝趙昺投海自盡,許多忠臣追隨其後,十萬軍民跳海殉國。
此次戰役之後,趙宋皇朝的隕落,同時也意味著南宋殘余勢力的徹底滅亡,蒙元最終統一整個中國。中國第一次整體被北方游牧民族所征服。
南宋的滅亡標志著中國古典時代的終結,部分人認為這場海戰標志著古典意義華夏文明的衰敗與隕落,有「崖山之後無中華」這一說法。
2、開創行省制度
元朝廢除尚書省和門下省,保留中書省與樞密院、御史台分掌政、軍、監察三權,地方實行行省制度,開中國行省制度之先河。
元朝地方最高行政機構,並為一級政區名稱。簡稱行省,或只稱省。元置中書省總理全國政務,也稱都省。
因大元幅員遼闊,除腹里地區直隸於中書省、西藏地區由宣政院管轄外,又於諸路重要都會設立十個行中書省,以分管各地區。
在世祖、武宗朝三次短期設立尚書省主管政務期間,行中書省也相應改稱行尚書省。元人稱其制為:「都省握天下之機,十省分天下之治。」
除河北、山東、山西由中書省吐蕃地區由宣政院管轄。元帝國在地方設置行中書省。元代「行中書省」的性質,有一個轉變的過程。
早期是作為中央政府的派出機構,帶中書省的職銜,在外行使「省」的職能。滅南宋之後,行省逐漸轉變成了一級地方行政組織,其首長也不再帶中書省的官銜。行省下有道、路、府、州、縣、基層行政設施。
3、海禁
元朝海禁時興時廢,從元世祖末年起,到英宗至治二年(1322年)結束,其間出現四次海禁。第一次海禁起於至元二十九年(1292年)八月,世祖「以征爪哇,暫禁兩浙、廣東、福建商賈航海者」開始,至元三十一年(1294年),「成宗詔有司勿拘海舶,聽其自便」結束。
第二次海禁於大德七年(1303下)以「禁商下海」取消市舶機構開始,到武宗至大元年(1308年),「復立泉府院,整治市舶司事。是由朱清、張瑄賄官事件引發的整頓吏治風潮導致的大德七年關閉市舶司暫行整頓。
最後一次海禁從元延佑七年(1320年)四月以英宗「罷市舶司,禁賈人下番」開始,英宗至治二年(1322年)三月,「復置市舶提舉司於泉州、慶元、廣東、三路。」
最後一次海禁時間最短,延祐七年四月,元英宗「罷市舶司,禁賈人下蕃」,然而兩年後便「復置市舶提舉司於泉州、慶州、廣東三路」。第四次海禁結束。
此後至元滅亡,市舶機構沒有再發生變化。元朝海禁政策間斷地總計有11年時間。
(9)元代歷史擴展閱讀:
1、元朝國號
元朝由忽必烈於1271年建立。其前身是成吉思汗所建立的大蒙古國。元朝的正式國號叫大元,至元八年元世祖忽必烈發布《建國號詔》,取自於《易經·乾篇》的「大哉乾元,萬物資始」這句話。
其中大元中的「大」字並非類似大漢,大唐那樣的尊稱,因為統治者是蒙古人所以又叫蒙元或胡元。 1368年元廷退居漠北,所以稱呼元廷的殘余勢力時又叫北元或殘元。
2、元朝戲曲
元朝的戲曲,即元曲,分成散曲與雜劇,散曲具有詩歌獨立生命,雜劇則具有戲劇的獨立生命。當時城市繁華,元廷不重視中國文學與科舉,當時社會提倡歌舞戲曲作為大眾的娛樂品,這些都使宋、金以來的戲曲升華為元曲。
散曲是元代的新體詩,也是元代一種新的韻文形式,以抒情為主,主要給舞台上清唱的流行歌曲,可以單獨唱也可以融入歌劇內,與唐宋詩詞關系密切。
雜劇是元代的歌劇,產生於金末元初,發展和興盛於元代至元大德年間。根據《太和正音譜》中所記,大約有五百三十五本,創作十分巨大而輝煌。
元朝後期,雜劇創作中心逐步南移,加強與溫州發揚的南戲的交流,到元末成為傳奇,明清時發展出昆劇和粵劇。
當時散曲四大名家有關漢卿、馬致遠、張可久與喬吉,有名的《一枝花·不伏老》反映作者樂觀和頑強精神;《憑闌人·江夜》追求文字技巧,脫離散曲特有風格。
描寫景物的《水仙子·重觀瀑布》雅俗兼備,以出奇制勝;其中描寫自然景物的曲子《天凈沙·秋思》刻劃出一幅秋郊夕照圖,情景交融,色彩鮮明,被稱為「秋思之祖」。
雜劇五大名家除了關漢卿與馬致遠之外,還有白樸、王實甫與鄭光祖(其中關、白、馬、鄭被稱為「元曲四大家」),有名的作品有《竇娥冤》、《拜月亭》、《漢宮秋》、《梧桐雨》、《西廂記》與《倩女離魂》。
主要表現社會與生活情況、歌頌歷史人物與事件,強調人物的情感。元曲的興盛,最後成為與漢賦、唐詩、宋詞並稱的中國優秀文學遺產。
❿ 元朝從開始到滅亡有多少年歷史
元朝(1271年—1368年),由蒙古族建立,是中國歷史上首次由少數民族建立的大一統王朝。定都大都(今北京),傳五世十一帝,歷時九十八年。
1206年,成吉思汗鐵木真統一漠北建立蒙古帝國後開始對外擴張,先後攻滅西遼、西夏、花剌子模、東夏、金等國。蒙哥汗去世後,引發了阿里不哥與忽必烈的汗位之爭,促使大蒙古國分裂。1260年忽必烈即汗位,建元「中統」。1271年,忽必烈取《易經》「大哉乾元」之意改國號為「大元」,次年遷都燕京,稱大都 。
1279年(至元十六年),元軍在崖山海戰消滅南宋,結束了長期的戰亂局面。之後元朝持續對外擴張,但在出海征伐日本和東南亞諸國時屢遭失利,如元日戰爭、元越戰爭、元緬戰爭、元爪戰爭等。元中期政變頻繁,政治始終未上正軌。
後期政治腐敗,權臣干政,民族矛盾與階級矛盾日益加劇,導致元末農民起義。1368年,朱元璋稱帝建立明朝,隨後北伐驅逐元廷攻佔北京。此後元廷退居漠北,史稱北元。1402年,元臣鬼力赤篡奪政權建立韃靼,北元滅亡。
(10)元代歷史擴展閱讀:
疆域范圍
元朝的前身為大蒙古國,1206年成吉思汗鐵木真建國時領有大漠南北與林木中地區(即尼布楚地區),經由歷代蒙古諸汗的經營及三次西征後,疆域東起日本海、東海,西抵黑海、地中海地區,北跨西伯利亞,南臨波斯灣,建立起橫跨亞歐大陸的超級大國。
成吉思汗時期分封東道諸王與西道諸王,東道諸王是鐵木真之弟,大多分封於塞北東部與東北地區,從屬性較強;西道諸王則是鐵木真之子,其中分封長子術赤於鹹海、裏海、巴爾喀什湖以北的欽察草原,後由拔都建立欽察汗國;封次子察合台於錫爾河以北的西遼舊地,史稱察合台汗國;三子窩闊台分封於乃蠻舊地,後由海都建立窩闊台汗國;塞北、漢地、東北、青藏及新疆東部則由幼子拖雷獲得,後由元朝直轄。
1279年,元世祖攻滅南宋一統中國,根據《中國歷史地圖集》的記載,漢地、漠南、漠北、東北(包括外東北和庫頁島)、新疆東部(元初據有塔里木盆地西抵蔥嶺)、青藏高原、澎湖群島、濟州島及南海諸島皆在元朝統治范圍內。
自滅南宋後雖然多次對日本、緬甸、安南、爪哇等國有所沖突,然而疆域大體趨於穩定。1310年元武宗時期,元朝與察合台汗國瓜分窩闊台汗國,元朝取得窩闊台汗國的漠西領土,國土面積達1372萬平方公里(北疆以北緯55°為界),若北疆延伸至北冰洋則有2267萬平方公里 。
元朝疆域東起日本海、南抵南海、西至天山、北包貝加爾湖,元史稱「東盡遼左西極流沙,北逾陰山南越海表,漢唐極盛之時不及也」。全國劃分為由中書省所直轄的京畿地區(即河北、山東、山西及漠南部分地區),由宣政院(初名總制院)所管轄的吐蕃地區,以及十個行中書省,分別為嶺北行省、遼陽行省、甘肅行省、陝西行省、河南江北行省、湖廣行省、四川行省、雲南行省、江浙行省、江西行省。
藩屬
元朝的藩屬國有高麗、緬甸、安南、占城及四大汗國。其中有兩個直屬的藩屬國,即高麗王朝與緬甸蒲甘王朝,分置特別行政區征東行省與緬中行省。西北方面,1268年窩闊台汗國的海都意圖奪回汗位而聯合欽察汗國與察合台汗國反元,史稱海都之亂。
直到1304年元成宗時期,元廷與這三大汗國達成和議,並與伊利汗國一同承認元朝的宗主地位,成為元朝的藩屬國,而且元成宗並賜伊利汗國君主刻有「真命皇帝和順萬夷之寶」等漢文印璽,實質上也承認其獨立性。到1310年元武宗時期,元朝和察合台汗國聯合攻滅窩闊台汗國。元文宗年間編纂《經世大典》時,將欽察汗國、察合台汗國、伊利汗國列為元朝的藩屬國。
政治
蒙古國對華北的統治方式,是草原貴族原有的統治體系,在它所征服的定居農耕地區的延續。漢地戶口的一部分直接領屬於大汗,一部分被大汗分封給諸王、宗戚和勛臣。蒙古統治者把主持軍事、財賦征斂的部分官員和監臨各級地區的達魯花赤派到華北,同時又以款服入質、領軍從征、繳納差發為條件,允許自金末戰亂以來出現在北方的大小軍閥世侯,繼續行使在各自勢力范圍內的實際統治權。世侯們集兵刑賦役之政於一己,不相統屬。
直到忽必烈建立元朝,這種局面才獲得根本轉變。他借鑒金代制度,在以「藩邸舊臣」為核心的中原知識分子參議下推行「漢法」,同時保留能充分保障蒙古貴族特權地位的種種制度,重新在華北確立了封建的中央集權制統治體系以及相應的各種典章制度。中統、至元間的創置,奠定了有元一代制度。元朝制度多沿襲金制,同時又有不少前代所不具備的特點。
其中有的反映了中原王朝歷代相承的傳統體制本身的發展變化,如行省的設立;有的反映了被保留的蒙古舊制,如蒙古、探馬赤軍中的奧魯(老小營)建置;也有一些是在這兩者的交互作用下形成的,如刑罰體系中某些不同於前代的變化,對吐蕃地區實行的政教合一的統治等。
軍事
元代軍隊包括蒙古軍、探馬赤軍、漢軍、新附軍等。在漠北草原的蒙古人,仍過著兵民合一的游牧生活,戰時出軍,平時便屯聚牧養。在漢地,元朝軍士的來源採取從固定的軍戶中簽發的辦法。蒙哥二年壬子(1252年)大規模籍戶時,已明確地區分民戶和軍戶。
進入內地的大多數蒙古人戶及被收編的金、宋降軍之家,皆以軍戶著籍;此外還有一些漢族或其他各族人戶陸續被新簽為軍戶,一般都由中戶充當。軍戶種田,可免稅糧四頃,稱為「贍軍地」。蒙古、探馬赤軍和漢軍(金國降軍和蒙古政權、元政府在華北簽發的軍隊)軍戶,都是通過奧魯進行管理的。
奧魯的主要職責,一是從軍戶中起發丁男當軍應役,並及時起征亡故軍人的「戶下弟男」承替軍役,彌補軍隊缺員。二是負責按時為本奧魯起發的當役軍人置備鞍馬、器杖、盤費等軍需。蒙古、探馬赤軍的奧魯,隸屬於該奧魯當役軍士所在的萬戶、千戶之下,漢軍奧魯由所在地區的管民官兼領。新附軍(南宋降軍)未設奧魯。
元代軍事防衛分為兩大系統,即戍衛京師(大都)的宿衛系統和鎮守全國各地的鎮戍系統。宿衛軍隊由怯薛軍和侍衛親軍構成。忽必烈建國後,保留了成吉思汗創立的四怯薛輪番入侍之制,用他們列值禁庭以充護衛侍從,常額在萬人以上,由皇帝或親信大臣直接節制。侍衛親軍用於環衛京畿,到元朝末年先後置三十餘衛,衛設都指揮使或率使,品秩與萬戶相當(正三品),隸屬於樞密院。
進入內地的色目人軍隊,由於戰鬥力較強,相當一部分被編入侍衛親軍。鎮戍諸軍的布局,腹里主要由蒙古軍和探馬赤軍戍守。華北、陝西、四川等地的蒙古、探馬赤軍由各地區的蒙古軍都萬戶府(都元帥府)統領,隸屬於樞密院。
南方以蒙古軍、漢軍、新附軍相參駐戍,防禦重點是臨江沿淮地區。隸屬行省的鎮戍諸軍,方面有警時由行樞密院統領;平時日常事務歸於行省,但調遣更防等重要軍務仍受樞密院節制。全國軍馬總數,只有皇帝和樞密院蒙古官員知道,行省兵馬也只有為首的蒙古官員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