鎮江歷史
A. 鎮江歷史
1928年至1949年2月,鎮江市為江蘇省省會。1949年4月拆分鎮江縣為鎮江市和丹徒縣,屬蘇南行署鎮江專署。
1953年,鎮江市改屬江蘇省鎮江專區,同時常州專區被撤銷,原所屬武進、溧陽、金壇3縣劃歸鎮江專區管轄。鎮江專區轄鎮江市和丹徒、揚中、丹陽、江寧、句容、溧水、武進、溧陽、金壇、高淳等11個市縣,專署駐鎮江市。
1956年,武進縣劃歸蘇州專區,原屬蘇州專區的宜興縣劃入鎮江專區。揚中縣劃歸揚州專區,後復劃回鎮江專區。原屬揚州專區的儀征、六合、江浦3縣劃入鎮江專區,後復劃回揚州專區。鎮江專區轄10縣。
1958年8月,鎮江專區改名為常州專區,專署由鎮江市遷至常州市。原由省直轄的常州、鎮江2市劃歸常州專署領導。將江寧縣劃歸南京市領導。撤銷丹徒縣,並入鎮江市。
原屬蘇州專區的武進縣劃入常州專區。轄2市9縣。1959年9月,常州專區改名鎮江專區,專署由常州市遷駐鎮江市。轄鎮江、常州2市及武進、揚中、丹陽、金壇、溧陽、宜興、高淳、溧水、句容9縣。
1960年,武進縣劃歸常州市領導。1962年,常州市改為省轄市。常州市領導的武進縣劃歸鎮江專署領導。恢復丹徒縣。原由南京市領導的江寧縣劃入鎮江專區。鎮江專區轄1市11縣。
1970年,鎮江專區改稱鎮江地區,專署駐鎮江市。轄鎮江市及丹徒、揚中、丹陽、武進、宜興、金壇、溧陽、江寧、句容、溧水、高淳1市11縣。
1971年,將江寧縣劃歸南京市領導。鎮江地區轄1市10縣。1983年3月,鎮江市改由省直轄。市區設城區、郊區2個市轄區。鎮江市共轄4縣2區。
1986年9月,鎮江市區設金山區、北固區為縣級單位。撤銷諫壁區改為諫壁鎮,由市直接領導。撤銷原郊區建制,設立郊區辦事處,作為市人民政府的派出機構。8月17日,撤銷金山區、北固區,以原區域設立城區;撤銷郊區辦事處,設置郊區,市屬的諫壁鎮劃歸郊區領導。
1984年10月,經江蘇省人民政府批准,原城區更名為京口區,郊區更名為潤州區。
1987年12月,經國務院批准,撤銷丹陽縣,改設丹陽市。1994年撤銷揚中縣,以其原轄區域設立揚中市。1995年撤銷句容縣,以其原轄區域設立句容市。
2002年4月3日,國務院批准(國函[2002]24號):撤銷丹徒縣,設立鎮江市丹徒區,以原丹徒縣的行政區域為丹徒區的行政區域。區人民政府駐谷陽鎮。
(1)鎮江歷史擴展閱讀
1、精確圓周率的祖沖之
祖沖之把圓周率計算到了小數點後面第七位,他制訂出的《大明歷》,把一回歸年的長度精確到了365.2428148日,與今天使用的現行歷法只差46秒,這兩項成果領先世界一千多年。祖沖之是地道的鎮江人,他429年出生。一百多年前,他的家族即隨祖逖在公元311年從河北易縣遷居到了鎮江。
2、在鎮江伏案八年的沈括
沈括在鎮江伏案八年,寫成了被譽為「十一世紀科技坐標」的輝煌巨著《夢溪筆談》,在天文、數學、物理、地學、葯物學等方面作出了世界性貢獻。我們現在之所以能知道中國有「四大發明」,《夢溪筆談》是唯一的文獻依據。
3、中國煉丹術的核心人物葛洪
葛洪是中國古代傑出的煉丹家、醫學家、道教思想家和道教神學思想的奠基人。他上承東漢魏伯陽,下啟南朝陶弘景和唐代孫思邈,為道教和煉丹術做出了開創性工作。葛洪是句容人,他在70歲時,率領子侄重赴羅浮山煉丹,直到81歲仙逝。。
4、世界鍾表的鼻祖蘇頌
蘇頌是北宋著名的天文學家、機械製造家和葯學家,做過刑部尚書、禮部尚書和宰相,根據《蘇氏宗譜》記載,蘇頌(1020-1101)是生在鎮江、長在鎮江、死在鎮江的地道鎮江人,他的墓在五洲山一帶。蘇頌一生最重要的貢獻是製造了具有世界意義的水運儀象台。
這是世界公認的最早的天文鍾,被稱為「蘇鍾」。蘇頌依據自己的製造實踐寫成的專著《新儀象法要》,是我國第一部全面介紹水運天文儀器的著作。
5、世界園林藝術節的創始人計成
計成是蘇州吳江同里人,大約在40歲左右來到鎮江,受到鎮江山水園林的熏陶,由畫家改行搞園林設計製作,聲譽鵲起,先後受聘建造了常州的東第園、儀征的寤園和揚州的影園。
在建造寤園時寫成了《園冶》這部傳世名作,《園冶》是一部系統研究總結古典園林設計建設理論的著作,它的問世標志著世界園林藝術這個門類的誕生。
《園冶》對研究我國建築史、園林史、美術史具有極高參考價值,在日本、歐洲有廣泛影響,瑞典造園學家奧斯瓦爾得.西潤曾經三次來中國搜集《園冶》的有關資料。
B. 鎮江的歷史文化
1928年至1949年2月鎮江市為江蘇省省會;
1949年4月拆分鎮江縣為鎮江市和丹徒縣,屬蘇南行署鎮江專署;
1953年,鎮江市改屬江蘇省鎮江專區,同時常州專區被撤銷,原所屬武進、溧陽、金壇3縣劃歸鎮江專區管轄。鎮江專區轄鎮江市和丹徒、揚中、丹陽、江寧、句容、溧水、武進、溧陽、金壇、高淳等11個市縣,專署駐鎮江市。
1956年,武進縣劃歸蘇州專區,原屬蘇州專區的宜興縣劃入鎮江專區。揚中縣劃歸揚州專區,後復劃回鎮江專區。原屬揚州專區的儀征、六合、江浦3縣劃入鎮江專區,後復劃回揚州專區。鎮江專區轄10縣。
鎮江1958年8月,鎮江專區改名為常州專區,專署由鎮江市遷至常州市。原由省直轄的常州、鎮江2市劃歸常州專署領導。將江寧縣劃歸南京市領導。撤銷丹徒縣,並入鎮江市。原屬蘇州專區的武進縣劃入常州專區。轄2市9縣。1959年9月,常州專區改名鎮江專區,專署由常州市遷駐鎮江市。轄鎮江、常州2市及武進、揚中、丹陽、金壇、溧陽、宜興、高淳、溧水、句容9縣。
1960年,武進縣劃歸常州市領導。1962年,常州市改為省轄市。常州市領導的武進縣劃歸鎮江專署領導。恢復丹徒縣。原由南京市領導的江寧縣劃入鎮江專區。鎮江專區轄1市11縣。
1970年,鎮江專區改稱鎮江地區,專署駐鎮江市。轄鎮江市及丹徒、揚中、丹陽、武進、宜興、金壇、溧陽、江寧、句容、溧水、高淳1市11縣。1971年,將江寧縣劃歸南京市領導。鎮江地區轄1市10縣。
1983年3月,鎮江市改由省直轄。市區設城區、郊區2個市轄區。鎮江市共轄4縣2區。1986年9月,鎮江市區設金山區、北固區為縣級單位。撤銷諫壁區改為諫壁鎮,由市直接領導。撤銷原郊區建制,設立郊區辦事處,作為市人民政府的派出機構。8月17日,撤銷金山區、北固區,以原區域設立城區;撤銷郊區辦事處,設置郊區,市屬的諫壁鎮劃歸郊區領導。1984年10月,經江蘇省人民政府批准,原城區更名為京口區,郊區更名為潤州區。1987年12月,經國務院批准,撤銷丹陽縣,改設丹陽市。1994年撤銷揚中縣,以其原轄區域設立揚中市。1995年撤銷句容縣,以其原轄區域設立句容市。 2002年4月3日,國務院批准(國函24號):撤銷丹徒縣,設立鎮江市丹徒區,以原丹徒縣的行政區域為丹徒區的行政區域。區人民政府駐谷陽鎮。
鎮江是國務院頒布的《蘇南現代化示範區》中的五市之一。
C. 怎樣簡要介紹大運河與鎮江的歷史淵源
在中國地圖上找到東西向的長江和南北向的大運河,這座坐標的原點就是――鎮江。一位才華橫溢的作家是這樣描寫鎮江的:
先秦時期的「徒陽運河」,又名「丹徒水道」,是江南運河北端通江河道的雛形,為吳、越相繼北上爭霸起過重要作用,也使鎮江這座古老的城市一開始就處於江河交匯的地理優勢中。秦鑿長岡和雲陽北崗,改直為曲,以緩河水走泄,遂成江南運河北段的前身,它將長江水系與太湖流域溝通起來,加強了中原華夏文明與東南夷蠻地區的聯系。早在西漢初年,這里已是萬戶以上人口的大縣。六朝時由於毗鄰京城,發展迅猛,成為在長江下游僅次於建康的第二大城市,以鎮江為樞要的南北水運航線已是封建王朝的經濟命脈。這時的鎮江正如南宋祝穆在《方輿勝覽》中所稱道的那樣:「六代之風流形勝,東近吳會,西接漢沔,浙西門戶,控扼大江,內蔽日畿,望海臨江,險過金湯,桑梓帝宅」。
隋唐時期,隨著京杭大運河的全線貫通,長江和運河在這里構成了國內最大的黃金十字水道,進一步確立了鎮江作為江南入江通道主口門的地位,鎮江水運的暢滯,在統一的封建國家中開始具有全國性的意義。而鎮江的城市地位也進一步隨之攀升,已躋身當時東南名都大邑之列。自中唐始,鎮江便為漕運咽喉,經這里中轉的兩浙漕米已佔全國漕運量的四分之一以上。唐置浙江西道,下轄江南運河流域的潤、常、蘇、湖、睦、杭六州,而治所設在潤州(鎮江),由此看來,當時的鎮江已成為江浙地區政治、經濟、文化和軍事中心。
D. 鎮江站的歷史沿革
鎮江客站始建於清光緒三十三年(1906年)。
據《鎮江市志》記載:
1906年,由兩江總督端方奏請清廷撥款,鎮江站建成於牌灣西端。首任站長為黃啟晉,總工程師為留德博士汪浙榮。當時有站屋8間,283平方米,其上「鎮江」二字,原為康有為女弟子蕭嫻所書。
第二年,1907年,滬寧鐵路全線通車。
民國25年(1936年)12月,增建售票處2間,天橋1座。
至1949年,整個站舍包括售票處、候車室、行李房共500餘平方米
1954年,政府新建600平方米候車室和600平方米的行包房到達庫,以及行李房、母子候車室等,使面積增加到1600平方米,其上「鎮江」二字,為冰心(謝婉瑩)女士所書。
後又增建天橋1座。
1973年4月,政府選定在鎮江西郊勞動路建新客站老站拆遷,將原李家山前湖泊填埋掉。
1974年11月4日破土動工,1978年1月5日正式使用 ,一直到90年代末期都是滬寧線上設施最好最現代化的新車站。開站之日,廣場上紅旗招展,人山人海,有20餘萬人參與了開站儀式。由鄧穎超夫人剪綵。
新客站總面積9093平方米,主體大樓呈現「山」字形,象徵金山、焦山、北固山三山,其上「鎮江」二字,為周恩來夫人鄧穎超女士所書。塔樓7層,高30米,樓頂兩面設大型晶體鍾,主樓底層中部是進站大廳,兩側各有一個980平方米的候車大廳。
進站廳外兩端,分別是進出口處、行李房、售票廳。
站內有5座站台,2座地道。設7股到發線和1股存車線,可以同時交會5趟列車。2010年,在原來老站區的南面(李家山),鎮江站南廣場落成並投入使用,標志著鎮江交通運力又跨上了一個新台階。
2011年3月,上海鐵路局新成立客運公司和貨運公司,鎮江火車站客運業務劃歸蘇州站管轄,貨運則劃由常州站管理。
2011年10月,經鐵道部、上海鐵路局正式批復,恢復鎮江站為上海鐵路局直屬管轄站,與南京、蘇州、無錫、常州為同一級別管理站,管轄鎮江境內的各站。
2011年,鎮江站(不含丹陽、句容)日均客流量達3萬人次左右,節假日高峰期超過5萬人次,集聚效應呈明顯上升趨勢,已成為蘇中、蘇北門戶,每天都有大量揚州、泰州等地的旅客來鎮乘火車出行。
據悉,鎮江站北廣場將在不久後迎來改造工程。
項目概況
(1)工程內容
1.拆除既有鎮江站站房,新建7997㎡規模站房。
2.拆除既有天橋、地道,城際場12m寬進站天橋、出站地道延長至普速場並接至新建站房。拆除既有雨棚,新建有站台柱大雨棚。
3.拆除(7)道,將站台向西延長,基本站台長度設計為500m,端部最小寬度5.6m。將(6)道向南撥移0.3m。將第二、第三站台改造為1.25m高站台,鄰正線站台牆改到距離正線2.5m處,加設站台護欄。
4.改造後站台尺寸為:基本站台接長為500×(5.6~12.0)×1.25m,第二站台550×8.18×1.25m,第三站台550×8.25×1.25m。
5.結合新建有站台柱大雨棚,重新架設接觸網。
(2)給排水
1.生活供水系統新設生活供水加壓站,同站房合建
2.室外消防採用環狀網系統。設置V=200m3消防水池一座並配移動式消防泵滿足站房室外消防要求。在基本站台每隔100m設地下式消火栓,其它站台兩端設地下式消火栓。
3.本次設計新增晝夜最大用水量80m3/d,污水量50m3/d。
(3)供電改造既有鎮江35/10kV變配電所相關設備及其相關饋出迴路工程,在新建鎮江站房內新設一座容量為2x1000kVA的10/0.4kV變電所,在新建鎮江10/0.4kV變電所內設置2台1000kVA動力照明綜合變壓器等。
(4)暖通
站房的通信、信號、信息設備用房設置工藝性空調;候車廳、售票廳、售票室、VIP候車廳、辦公等房屋設置舒適性空調等。
(5)投資概算
本項目投資總額44482.86萬元。
金山網訊火車站北廣場改造在即,在售票廳門口,一張改造效果圖引起了不少過往市民的注意。鎮江站站牌的「鎮江」二字換為了統一的字體,這讓一些市民和網友頗有遺憾,「現在火車站的『鎮江』二字是有歷史來源的,改造後如果換成統一的標識,就沒有了歷史感,太可惜了。」
網友「54hart」發帖稱,自己看到改造效果圖後,發現原本的「鎮江」二字被替換,有些唏噓,「為了統一和方便,所有新建火車站都用了統一字體,可我還是希望鎮江不要千篇一律,留下一些自己獨有的印記。」「54hart」的感慨引起了不少市民的關注,眾多網友表示希望能保留原本的「鎮江」二字,網友「蒹葭」表示,原本的字有個性,有歷史感,如果改成統一的隸書,就太沒有個性了,「這代表著文化和歷史,應該留住曾經的記憶」,網友「Zhenyong」表示。
老「鎮江」二字究竟有著怎樣的歷史?記者搜索「網路」,顯示1906年,鎮江站建成,「鎮江」二字由康有為女弟子蕭嫻所書,後由著名女作家冰心重書。1978年1月5日,新鎮江站落成使用,鄧穎超同志為鎮江站題寫站名。「但現在一直使用的『鎮江』二字,是蕭嫻的書法。」網友「新世界」表示,自己的一個朋友就是當年製作鎮江站站牌的,當時他們製作蕭嫻書法的站牌時間是上世紀80年代初期,一直沿用至今。
記者隨後聯繫上火車站管理方,相關負責人表示,火車站北廣場的改造施工單位並不是鎮江站,站牌的字體是全國統一的標識,「網友的建議我們已經了解,可以向相關單位反應,作為備選方案。」記者聯繫上施工單位中鐵建工集團有限公司,一周姓負責人表示,火車站的站牌是統一設計,但可以將市民的心聲反映給設計部。
E. 鎮江的歷史文化是什麼
3000多年前,周康王(前1026—前1001)分封「夨」為宜侯,如今的鎮江一帶即為「宜」地。1954年從鎮江大港煙墩山出土的國寶級西周青銅器「宜侯夨簋」及其126字的銘文無不充分折射出鎮江悠久而輝煌的歷史。
在有文字記載的3000餘年漫長的歲月中,鎮江曾多次更名:春秋時稱為「朱方」,戰國時改稱「谷陽」,秦朝時稱「丹徒」,三國時為「京口」,南朝宋在京口設「南徐州」,隋統一後改置「潤州」,鎮江之名自北宋至今。
鎮江是國務院第二批公布的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有著極其豐厚的文化積淀。這里曾產生過許多令人矚目的傳世佳作,其厚重的精神承載力對後世的文明化進程催化出難以估量的作用和影響。那一部部如「日月經天、江河行地」般的作品至今仍閃爍著深刻而睿智的光芒:
」十二部中國文學入門書」之一的《抱朴子》
中國第一部文學理論和批評專著《文心雕龍》
首開中國筆記小說先河的《世說新語》
中國文學史上第一部詩文選集《昭明文選》
中國文學史上繼《詩經》和《楚辭》之後現存的第三部詩歌總集《玉台新詠》
「十一世紀的科學坐標」《夢溪筆談》
中國第一部體系完整的語法著述《馬氏文通》
中國著錄甲骨文字的第一部書《鐵雲藏龜》
中國第一部醫學史專著《中國醫學史》
中國第一部完整的文化通史《中國文化史》等等
(5)鎮江歷史擴展閱讀:
自秦漢起直到建國前,鎮江歷來是兵家必爭之地。譬如確立魏、蜀、吳三分下的赤壁之點,其發韌地便是鎮江;南宋韓世忠率八千精銳困十萬金兵於黃天盪,殺得金兵丟盔卸甲倉皇北竄;元蒙滅宋那場具有決定意義的水戰,兩軍水師即會獵於鎮江江面。
太平天國定都後更在這「東南鎖鑰」與清軍鏖戰長達十二年之久;抗日戰爭時期,新四軍「脫手斬得小樓蘭」的韋崗伏擊戰,奏響了江南抗戰的首曲凱歌;渡江戰役中,人民解放軍果斷地向妄圖阻礙中國革命進程的英軍「紫石英」號發起炮擊,終結了大英帝國在華的炮艦政策。
F. 鎮江有多少年歷史
鎮江是一座歷史悠久的江南名城,她的歷史到底有多久?
有的說「兩千多年」,有的說「三千多年」這兩 種說法,誰說得對?
兩種說法都有道理,也都有根據,只不過,有的人並沒有真正分清「鎮江的歷史」和「鎮江的建設史」之間兩個不同概念。「兩千年說」,說的是鎮江的建城史;「三千年說」說的則是鎮江有文字記載以來的歷史。現如今,人們介紹或是解讀一個地方的歷史,通常是指一個地方有文字記載的歷史。
鎮江有文字記載的歷史,始見於三千多年前的一件西周青銅器物,它歷史地、真實地再現了鎮江的歷史。因此,可以這樣說,鎮江有三千年的歷史,不是推算出來的,更不是估計出來的,不但有史可考,而且有出土文物為證。
翻開古城鎮江的歷史,最早稱「宜」,是西周朝宜侯的封地。上個世紀的1954年6月,鎮江大港的煙墩山,出土了一件稀世國寶——西周初期的青銅器物「宜侯夨簋」(現存中國歷史博物館)。「簋」,是一種盛飯的器物,最早出現於先秦時期。可貴的是,出土於鎮江大港煙墩山的這件「宜侯夨簋」,上面鑄有126個字的銘文,記載著西周天子東征的史實,銘文的字里行間還傳遞出西周初年的井田制和奴隸制的歷史信息。宜侯夨簋的主人是宜侯,那麼,宜侯這位遠去的古人是何許人呢?
歷史上有記載,這位宜侯,是西周朝周康王周釗冊封的侯。「宜」,即現在的鎮江、丹陽一帶,乃宜侯的封地。「夨」,即宜侯之名,叫周夨,系仲雍的第四代孫,亦名周章,所以,又稱「宜侯夨」。根據歷史記載,宜侯夨死後,葬於宜。「宜侯夨簋」這件西周青銅器物,之所以是國家級的文物,因為它極具歷史價值和研究價值。當年,在鎮江大港煙墩山出土後,曾引起轟動,震驚世人,郭沫若等著名歷史學家、考古專家,對此專門作出了考證,西周朝的這位周康王周釗,在位時為公元前1020—公元前996年,於公元前1010年冊封周夨為宜侯,從此,鎮江便開始了有文字記載的行政建制,也有了以歷史為依據、有文字可考的歷史,按公元前1010年起鎮江開始有行政建制計算,鎮江的歷史至今已有3018年,因此,鎮江的歷史「三千年說」,不是假設。
對於鎮江的歷史,還有一種「兩千年說」。此說也並非是無稽之談。不過,「兩千年說」,說的是鎮江的城建史。此說,也同樣有史可考,有物可證,這「史」,就是《三國志》,這物就是鐵瓮城。
根據歷史記載,三國時期,東吳於公元195年建鐵瓮城於鎮江,開創了鎮江的建城史,距今已經1813年,這也許就是「兩千年說」的起源和依據。
三國時,東吳定都鎮江,鐵瓮城的開築,成為鎮江建城史的一個開端。吳王孫權命大將孫韶接替孫河繼續鎮守京口。為了依託長江天塹,抗衡曹操南下犯吳,孫權還決定在鎮江築城,選址在北固山的南峰,南北長400米,東西寬300米,該城彎環回復,形如瓮,堅固如鐵,故稱「鐵瓮城」,憑借北固山近海臨江,如兔出穴的特殊地形地貌,因山為壘,緣江為境,縱橫環繞,順勢開鑿,於公元195年開始築城,至公元208年竣工,歷時14載,建成了江南眾多古城中獨樹一幟的鐵瓮城,孫權就將東吳城由蘇州遷到了鎮江。
回顧鎮江的建城史,同樣可圈可點,它是鎮江悠久歷史中的一個熠熠生輝的亮點。自公元195年至今的1800多年間,以東吳都城鐵瓮城為開端的鎮江城,在歷史的傳承中,經過六朝的開拓,唐代的發展,宋代的振興,明清的興盛,特別是新中國成立以後,經過半個多世紀的建設和發展,譜寫了新的篇章,展現了新的風貌,歷史文化名城鎮江已跨入了現代城市的行列,並在傳承中使現代文明與古代文明交相輝映,成為長江三角洲一顆耀眼的明珠。
對於鎮江的歷史,除了「兩千年說」和「三千年說」而外,還有所謂的「萬年說」,說到了遠古,說到了鎮江先人的原始狀態,當然這是從另一個側面,另一種意義上的「史說」,例如,早在20萬年前的中新世晚期,鎮江就出現了人類活動,上個世紀的1980年春,鎮江高資因修築路道從山間取土,泥土中發現兩支人骨化石,隨即邀請上海自然博物館的古人類專家來鎮江實地考察鑒定,後又帶回上海,作進一步科學鑒定,其鑒定的結果是:這兩支骨化石為人骨化石,屬兩個不同人體。其中,一支石化程度高,距今約20萬年左右;另一支石化程度較低,距今約4萬年左右。上海《文匯報》於同年的6月19日,還特地報道了鎮江發現古人骨化石的新聞。古人骨化石證實了,遠在20萬年前,鎮江的高資一帶就有了人類活動,是鎮江原住民的一支始祖,過著上山打獵,下水捕魚,平地耕種,居於洞穴的原始生活。但是,不能因此就把鎮江的歷史稱之為4萬年或20萬年。
就一個地方來說,它的歷史是由多方面因素綜合形成的,且又是以有文字記載的歷史為重要依據,中華大地與世界許多地方一樣,有原始人類活動的,可以追溯到多少萬年,為什麼中華民族的歷史,通常都是講上下五千年,因為,有文字記載的歷史,標志著一個地方走進文明的新的開始,而不是什麼原始狀態。
人們一般都會有這樣的一種情結:總希望自己所生長的地方、自己所學習、工作的地方,比其他地方的歷史長,總覺得歷史越長越有優越感和自豪感。正是出於這種良好的願望,一些地方對於當地歷史的表述,往往出現概念上的偏頗和常識性的錯誤,有意無意地開起歷史玩笑。其實,歷史就是歷史,歷史貴在真實,它不具有彈性,也不需要泡沫。一個地方的歷史長短,是穿越了時光的隧道,在歷史的長河中積淀起來的。一個地方歷史的長短,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它還表明一個地方植根的深淺,但也不是絕對的,放眼千城萬鎮,有的雖然歷史久遠,但植根很淺,相反,許多歷史並不很長的城市,它的「根」卻已扎得很深,原因是什麼?因為歷史和文化,都需要傳承和積淀。
G. 鎮江發生過什麼著名的歷史事件
1949年4,23日清晨,中國人民解放軍渡過長江,解放鎮江!
H. 鎮江的歷史
鎮江,古稱「宜」、「朱方」、「丹徒」、「京口」、「潤州」。其名字來歷有兩種回說法:一是因鎮江答北部沿江岸—帶地勢比較低窪,在古代常受水害,所以在水名之前加一吉祥詞,以示祈望而得名。
二是在公元1113年宋代(宋徽宗政和三年)改潤州為鎮江府時才有的。據說,當時統治者認為鎮江的地理位置優越,背山面江,形勢雄險,為鎮守江防之地,故取名鎮江。
鎮江之名至今已沿用了800多年。鎮江名稱的演變反映了鎮
江一直是重要的政治中心和兵家必爭之地。自1985年以來,鎮江已被列為我國沿海開放城市、重點旅遊城市和歷史文化名城。1987年,鎮江港正式對外國籍船舶開放,具有比較完整的海關、商檢等口岸管理服務機構設施。從此,「鎮江」之名更加聲譽大振,蜚聲四海、五洲。
I. 有關鎮江的歷史故事
明朝末年,鎮江城裡酒海街,有家開酒店的夫妻倆在正月三十這一天忙過中飯後,趁消閑的時候,各辦各的事,女的為了二月二回娘家探望父母,上街買茶食,順便買了一小包做鞭炮用的硝。因為,她父親是做鞭炮的,叫她回娘家時順便帶回來。男的上街買了四隻豬前蹄,准備腌鹽水蹄子,當搭酒的小菜賣。女的先回家,把買的茶食和硝,放在靠鹽缽子旁邊,去做別的事。男的回家,天已擦黑,他把買回的豬前蹄剁開來,就用五香和鹽腌了起來。腌著腌著,鹽沒有了。他打開硝包也沒細看,當做大子鹽,往蹄上一放。過了兩天,女的要回娘家了,找紙包的硝,才知道男的腌了豬前蹄。夫妻倆看看被硝腌的蹄子既板扎,又發紅,捨不得摔掉。不過,蹄子被硝腌了,能不能吃,誰也沒試過。女的想了個辦法,用水泡泡,硝泡掉,雖說不能當菜賣,自家也好吃吃。說著,夫妻倆就動手做了起來,上鍋一煨飄出香噴噴的味道。煨了一兩個時辰,撈起來放在盤里冷冷。這時,來了一位手牽毛驢的老人,一進店門就問道:「你家賣的什麼菜,好香呀。」女的說:「老人家,那是硝肉,不當菜的。」老人說:「不當菜,我就搭茶嘛。」老人堅持要吃這硝肉。男的怕這冷肉有腥味,連忙給老人加了一小碟姜絲。女的怕老人吃了冷肉要壞肚子,就放點醋,因為醋是暖性。老人把肉蘸上香醋,拈點姜絲,那曉得這肉又香又酥,又鮮又嫩,老人一下吃掉十幾塊,還喝了三十三壺茶。原來,這位老人是八仙之中的張果老,他路過鎮江,聞到這股肉香,連王母娘娘的仙桃大會也不赴了,特地跳下毛驢,走進酒店來吃硝肉。後來,夫妻倆左思右想,這硝肉怎麼比原來好吃?終於悟出一個道道來,腌蹄子放點硝,香味才容易入骨。從此,這夫妻倆就以做硝肉出了名。後來,覺得硝肉這名稱不大好聽,好吃的肉叫佳餚,索性就叫餚肉吧。到現在,鎮江老百姓要是清早上館子,還是泡壺茶,放碟姜絲,把餚肉蘸著香醋吃,這樣,「餚肉不當菜」就一直傳到今天。
J. 鎮江的歷史沿革
鎮江市歷史沿革建置列表時期朝代 名稱 時間 治所 轄縣 先秦時期西周 吳國宜邑 不詳 不詳 無 東周 吳國朱方邑越國谷陽邑 前473年-前223年 不詳 無 秦漢時期秦 會稽郡丹徒縣 前210年-前201年 丹徒鎮 無 西漢 會稽郡丹徒縣 前201年-前121年 丹徒鎮 無 東漢 吳郡丹徒縣 51年-129年
129年-220年 丹徒鎮 無 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吳 毗陵典農校尉武進縣 234年-282年 丹徒鎮 無 西晉 毗陵郡丹徒縣
晉陵郡丹徒縣 282年-311年 丹徒鎮 無 東晉 晉陵郡丹徒縣
晉陵郡郯縣/朐縣/利城縣 318年-345年
356年-431年 京口鎮,丹徒鎮 無 宋 南東海郡丹徒縣/郯縣/朐縣/利城縣 431年-479年 丹徒鎮/不詳 無 齊 南東海郡丹徒縣/郯縣/利城縣 479年-502年 丹徒鎮/不詳 無 梁 南蘭陵郡丹徒縣/郯縣/利城縣 502年-558年 丹徒鎮/不詳 無 陳 南東海郡丹徒縣/郯縣/利城縣 558年-589年 丹徒鎮/不詳 無 隋唐時期隋 蔣州延陵縣潤州
江都郡延陵縣 589年-595年
607年-620年 京口鎮 延陵縣,永年縣,曲阿縣 唐 江南道潤州江南道丹陽郡
江南東道潤州 620年-742年758年-902年 丹徒縣 丹徒縣等 五代十國時期吳 潤州 902年-937年 丹徒縣 丹徒縣,丹陽縣,金壇縣,延陵縣 南唐 潤州 937年-975年 丹徒縣 丹徒縣,丹陽縣,金壇縣,延陵縣 兩宋時期北宋 兩浙路潤州兩浙西路鎮江府 975年-1113年 丹徒縣 丹徒縣,丹陽縣,金壇縣,延陵縣 南宋 兩浙西路鎮江府 1127年-1276年 丹徒縣 丹徒縣,丹陽縣,金壇縣 蒙元時期元 江浙行省鎮江路
江浙行省江淮府
江浙行省鎮江府 1276年-1356年
1356年-1368年 丹徒縣 丹徒縣,丹陽縣,金壇縣 朱明時期明 中書省鎮江府
南直隸鎮江府 1368年-1644年 丹徒縣 丹徒縣,丹陽縣,金壇縣 南明 南直隸鎮江府 1644年-1645年 丹徒縣 丹徒縣,丹陽縣,金壇縣 滿清時期清 江南省鎮江府
江蘇省鎮江府 1645年-1667年
1667年-1911年 丹徒縣 丹徒縣,丹陽縣,金壇縣,溧陽縣,太平廳 太平天國 江南省鎮江郡 1853年 丹徒縣 丹徒縣,丹陽縣,金壇縣,溧陽縣 近代中華民國 江蘇省丹徒縣
江蘇省鎮江市 1912年-1928年
1928年-1949年 不詳 無 現代中華人民共和國 蘇南行署鎮江市
江蘇省鎮江地區鎮江市
江蘇省鎮江市 1949年-1953年
1953年-1983年
1983年-今 城區,京口區 丹徒縣等 1928年至1949年2月鎮江市為江蘇省省會;
1949年4月拆分鎮江縣為鎮江市和丹徒縣,屬蘇南行署鎮江專署;
1953年,鎮江市改屬江蘇省鎮江專區,同時常州專區被撤銷,原所屬武進、溧陽、金壇3縣劃歸鎮江專區管轄。鎮江專區轄鎮江市和丹徒、揚中、丹陽、江寧、句容、溧水、武進、溧陽、金壇、高淳等11個市縣,專署駐鎮江市。
1956年,武進縣劃歸蘇州專區,原屬蘇州專區的宜興縣劃入鎮江專區。揚中縣劃歸揚州專區,後復劃回鎮江專區。原屬揚州專區的儀征、六合、江浦3縣劃入鎮江專區,後復劃回揚州專區。鎮江專區轄10縣。
1958年8月,鎮江專區改名為常州專區,專署由鎮江市遷至常州市。原由省直轄的常州、鎮江2市劃歸常州專署領導。將江寧縣劃歸南京市領導。撤銷丹徒縣,並入鎮江市。原屬蘇州專區的武進縣劃入常州專區。轄2市9縣。1959年9月,常州專區改名鎮江專區,專署由常州市遷駐鎮江市。轄鎮江、常州2市及武進、揚中、丹陽、金壇、溧陽、宜興、高淳、溧水、句容9縣。
1960年,武進縣劃歸常州市領導。1962年,常州市改為省轄市。常州市領導的武進縣劃歸鎮江專署領導。恢復丹徒縣。原由南京市領導的江寧縣劃入鎮江專區。鎮江專區轄1市11縣。
1970年,鎮江專區改稱鎮江地區,專署駐鎮江市。轄鎮江市及丹徒、揚中、丹陽、武進、宜興、金壇、溧陽、江寧、句容、溧水、高淳1市11縣。1971年,將江寧縣劃歸南京市領導。鎮江地區轄1市10縣。
1983年3月,鎮江市改由省直轄。市區設城區、郊區2個市轄區。鎮江市共轄4縣2區。1986年9月,鎮江市區設金山區、北固區為縣級單位。撤銷諫壁區改為諫壁鎮,由市直接領導。撤銷原郊區建制,設立郊區辦事處,作為市人民政府的派出機構。8月17日,撤銷金山區、北固區,以原區域設立城區;撤銷郊區辦事處,設置郊區,市屬的諫壁鎮劃歸郊區領導。1984年10月,經江蘇省人民政府批准,原城區更名為京口區,郊區更名為潤州區。1987年12月,經國務院批准,撤銷丹陽縣,改設丹陽市。1994年撤銷揚中縣,以其原轄區域設立揚中市。1995年撤銷句容縣,以其原轄區域設立句容市。 2002年4月3日,國務院批准(國函[2002]24號):撤銷丹徒縣,設立鎮江市丹徒區,以原丹徒縣的行政區域為丹徒區的行政區域。區人民政府駐谷陽鎮。
鎮江是國務院頒布的《蘇南現代化示範區》中的五市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