脫氧核糖核酸化學式
A. 脫氧核糖是什麼
脫氧核糖一般指D-2-脫氧核糖,是核糖的一個2位羥基被氫取代的衍生物 。是一種單糖,醛糖,是重要的五碳糖。
脫氧核糖在細胞中作為脫氧核糖核酸DNA的組分,在生物生存與遺傳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脫氧核糖的分子式:C5H10O4,結構式:
B. 脫氧核糖核酸的分子結構
DNA是由許多脫氧核苷酸按一定鹼基順序彼此用3』,5』-磷酸二酯鍵相連構成的長鏈。大多數DNA含有兩條這樣的長鏈,也有的DNA為單鏈,如大腸桿菌噬菌體φX174、G4、M13等。DNA有環形DNA和鏈狀DNA之分。在某些類型的DNA中,5-甲基胞嘧啶可在一定限度內取代胞嘧啶,其中小麥胚DNA的5-甲基胞嘧啶特別豐富,可達6摩爾%。在某些噬菌體中,5-羥甲基胞嘧啶取代了胞嘧啶。40年代後期,查加夫(E.Chargaff)發現不同物種DNA的鹼基組成不同,但其中的腺嘌呤數等於其胸腺嘧啶數(A=T),鳥嘌呤數等於胞嘧啶數(G=C),因而嘌呤數之和等於嘧啶數之和。一般用幾個層次描繪DNA的結構。
一級結構
是指構成核酸的四種基本組成單位——脫氧核糖核苷酸(核苷酸),通過3',5'-磷酸二酯鍵彼此連接起來的線形多聚體,以及起基本單位-脫氧核糖核苷酸的排列順序。
一級結構每一種脫氧
核糖核苷酸由三個部分所組成:一分子含氮鹼基+一分子五碳糖(脫氧核糖)+一分子磷酸根。核酸的含氮鹼基又可分為四類:腺嘌呤(adenine,縮寫為A),胸腺嘧啶(thymine,縮寫為T),胞嘧啶(cytosine,縮寫為C)和鳥嘌呤(guanine,縮寫為G)。DNA的四種含氮鹼基組成具有物種特異性。即四種含氮鹼基的比例在同物種不同個體間是一致的,但在不同物種間則有差異。DNA的四種含氮鹼基比例具有奇特的規律性,每一種生物體DNA中 A=T ,C=G 查哥夫(Chargaff)法則(即鹼基互補配對原則)。
二級結構
是指兩條脫氧多核苷酸鏈反向平行盤繞所形成的雙螺旋結構。DNA的二級結構分為兩大類:一類是右手螺旋,如A-DNA、B-DNA、C-DNA、D-DNA等;另一類是左手雙螺旋,如Z-DNA。詹姆斯·沃森與佛朗西斯·克里克所發現的雙螺旋,是稱為B型的水結合型DNA,在細胞中最為常見。也有的DNA為單鏈,一般見於原核生物,如大腸桿菌噬菌體φX174、G4、M13等。有 的DNA為環形,有的DNA為線形。在鹼A與T之間可以形成兩個氫鍵,G 與C之間可以形成三個氫鍵,使兩條多聚脫氧核苷酸形 成互補的雙鏈, 由於組成鹼基對的兩個鹼基的分布不在一個平面上,氫鍵使鹼基對沿長軸旋轉一定角度,使鹼基的形狀像螺旋槳葉片的樣子,整個DNA分子形 成雙螺旋纏繞狀。鹼基對之間的距離是0.34nm,10個鹼基對轉一周,故 旋轉一周(螺距)是3.4nm,這是β-DNA的結構,在生物體內自然生成的 DNA幾乎都是以β-DNA結構存在。
三級結構
是指DNA中單鏈與雙鏈、雙鏈之間的相互作用形成的三鏈或四鏈結構。如H-DNA或R-環等三級結構。DNA的三級結構是指DNA進一步扭曲盤繞所形成的特定空間 三級結構結構,也稱為超螺旋結構。DNA的超螺旋結構可分為正、負超螺旋兩大類,並可互相轉變。超螺旋是克服張力而形成的。當DNA雙螺旋分子在溶液中以一定構象自由存在時,雙螺旋處於能量最低狀態此為鬆弛態。如果使這種正常的DNA分子額外地多轉幾圈或少轉幾圈,就是雙螺旋產生張力,如果DNA分子兩端是開放的,這種張力可通過鏈的轉動而釋放出來,DNA就恢復到正常的雙螺旋狀態。但如果DNA分子兩端是固定的,或者是環狀分子,這種張力就不能通過鏈的旋轉釋放掉,只能使DNA分子本身發生扭曲,以此抵消張力,這就形成超螺旋,是雙螺旋的螺旋。
四級結構
核酸以反式作用存在(如核糖體、剪接體),這可看作是核酸的四級水平的結構。也是DNA存在的一種形式。DNA的拓撲結構是指在DNA雙螺旋的基礎上,進一步扭曲所形成的特定空間結構。超螺旋結構是拓撲結構的主要形式,它可以分為正超螺旋和負超螺旋兩類,在相應條件下,它們可以相互轉變。
結構特點
a. DNA是由核酸的單體聚合而成的聚合體。
b. 每一種核酸由三個部分所組成:一分子含氮鹼基+一分子五碳糖(脫氧核糖)+一分子磷酸根,DNA都是由C、H、O、N、P五種元素組成的。
c. 核酸的含氮鹼基又可分為五類:鳥嘌呤(Guanine)、胸腺嘧啶(Thymine)、腺嘌呤(Adenine)、胞嘧啶(Cytosine) 、尿嘧啶(Uracil)。
d. DNA的四種含氮鹼基組成具有物種特異性。即四種含氮鹼基的比例在同物種不同個體間是一致的,但在不同物種間則有差異。
e. DNA的四種含氮鹼基比例具有奇特的規律性,每一種生物體DNA中 A=T C=G 加卡夫法則。
DNA的結構目前一般劃分為一級結構、二級結構、三級結構、四級結構四個階段。
C. 脫氧核糖核酸,脫氧核糖,脫氧核苷酸三者的區別
脫氧核糖核酸,脫氧核糖,脫氧核苷酸區別為:組成不同、用途不同、起源不同。
一、組成不同
1、脫氧核糖核酸:脫氧核糖核酸是由脫氧核苷酸組成的大分子聚合物。
2、脫氧核糖:脫氧核糖是分子中氫原子數與氧原子數不符合2:1的碳水化合物。
3、脫氧核苷酸:脫氧核苷酸是由鹼基、脫氧核糖和磷酸構成的分子。
二、用途不同
1、脫氧核糖核酸:脫氧核糖核酸是生物細胞內攜帶有合成RNA和蛋白質所必需的遺傳信息的一種核酸,是生物體發育和正常運作必不可少的生物大分子。
2、脫氧核糖:脫氧核糖在細胞中作為合成脫氧核苷酸的原料。
3、脫氧核苷酸:脫氧核苷酸是細胞核和線粒體DNA合成和修復的底物;還可能參與磷脂的合成;維護細胞完整性和存活。
三、起源不同
1、脫氧核糖核酸:脫氧核糖核酸最初是由瑞士生物化學家弗里德里希·米歇爾從手術綳帶的膿液中分離出來的。
2、脫氧核糖:脫氧核糖最早由胸腺核苷中析離得到。
3、脫氧核苷酸:脫氧核苷酸由美國科學家弗雷德里克·格里菲斯在平滑型的肺炎球菌實驗中發現。
參考資料來源:
網路——脫氧核糖核酸
網路——脫氧核糖
網路——脫氧核苷酸
D. 脫氧核糖核苷酸有幾種
四種。
每一分子脫氧核糖核苷酸有三部分組成
一分子脫氧核糖、一分子磷酸和一分子含氮鹼基。
其中前兩部分都一致,第三部分的含氮鹼基有四種分類,分別是:
腺嘌呤(adenine,縮寫為A)
胸腺嘧啶(thymine,縮寫為T)
胞嘧啶(cytosine,縮寫為C)
鳥嘌呤(guanine,縮寫為G)
——通過其排列順序的不同,記錄了各種各樣的遺傳信息。
E. 脫氧核糖核苷酸的結構示意圖
您好,脫氧核抄糖核苷酸襲結構示意圖如下:
高等生物體內的核酸有DNA和RNA兩種,它們的基本單位都是核苷酸。
核苷酸分成脫氧核糖核苷酸和核糖核苷酸兩種。
DAN是由脫氧核苷酸行成的脫氧核苷酸鏈構成的。脫氧核苷酸是由一個磷酸 脫氧核糖(一種五碳糖)含N鹼基構成的。
脫氧核苷酸因其含N鹼基的不同又分成四種:腺嘌呤脫氧核苷酸、鳥嘌呤脫氧核苷酸、胞嘧啶脫氧核苷酸、胸腺嘧啶脫氧核苷酸。
RNA是由核糖核苷酸行成的核糖核苷酸鏈構成的。
核糖核苷酸是由一個磷酸 核糖(另一種五碳糖)含N鹼基構成的。
核糖核苷酸分成:腺嘌呤核糖核苷酸、鳥嘌呤核糖核苷酸、胞嘧啶核糖核苷酸、尿嘧啶核糖核苷酸。
脫氧核糖核苷酸其實就是因為其五碳糖比核糖核苷酸的五碳糖缺少一個氧分子而得名。
F. 脫氧核糖核酸,脫氧核糖,脫氧核苷酸三者的區別
脫氧百核糖核苷酸不是脫氧核糖核酸。
脫氧核糖核酸簡稱為DNA,而脫回氧核答糖核苷酸則是脫氧核糖核度酸的組成單位,也就是說,脫氧核糖核酸是由一個個的脫氧核糖核酸組成的。
生物界的核酸可以分為兩大類:脫氧核糖核酸和核糖核酸,問其中脫氧核糖核酸是生物界中主要的遺傳物質,而核糖核酸只是少數病毒的遺傳物質。這兩種核酸的基答本組成單位都是核苷酸,每個核苷酸都是由一分子的鹼基、一分子和五碳糖和一分子的磷酸組成的。
G. DNA和RNA的區別是什麼 ATCGU分別是什麼什麼是脫氧核糖核酸什麼是甲基脫氧後分子式有什麼變化
ATCGU分別是腺嘌呤
胸腺嘧啶
胞嘧啶
鳥嘌呤
尿嘧啶
脫氧核糖核酸是DNA的組成成份看名字就能知道脫氧後分子式少一個氧原子
H. 脫氧核糖核酸是什麼
這么跟你說吧,就是人們常說的DNA,是否明白點了。英文名字deoxyribonucleic acid,又稱去氧核糖核酸,是一種分子,可組成遺傳指令,以引導生物發育與生命機能運作。主要功能是長期性的資訊儲存,可比喻為「藍圖」或「食譜」。其中包含的指令,是建構細胞內其他的化合物,如蛋白質與RNA所需。帶有遺傳訊息的DNA片段稱為基因,其他的DNA序列,有些直接以自身構造發揮作用,有些則參與調控遺傳訊息的表現。
I. 脫氧核糖核酸的化學式是什麼
這是我搜的,但這不是脫氧核糖核苷酸的,這是ATP的,你把該圖左邊的兩個磷酸基團去掉,就是脫氧核苷酸的化學式了。DNA 就是由它構成的。
J. 脫氧核糖核酸的化學組成
由脫氧核糖核苷酸組成,每個
脫氧核苷酸
分子
含有
一分子
五碳糖、一分子
磷酸
和一個
鹼基
,鹼基有A、G、C、T四種類型,主要含有的
化學物質
有碳、氧、磷、氫,鹼基中還可能含有氮